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社会保障第一章一德国是社会保险制度的发源地,最早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英国是西方福利国家的代表,依据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研究报告,社会保障被首次赋予了普遍性原则,将社会保障看成一项以国家为主体的公共福利计划。美国最早使用“社会保障”一词。认为社会保障是一种“社会安全网”,对国民可能遭遇的各种风险(如年老、失业、疾病)加以防护。二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基本结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救助(Social Succour): 也叫社会救济。 是指国家依法向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帮助,以保障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 包括:面向低收入阶层、贫困人口的贫困救助;灾害救助;
2、特殊救助。社会保险(Social Insurance): 国家依法强制实行的,由劳动者、企业、国家三方共同筹资,对劳动者因生育、年老、疾病、死亡、工伤、残废、失业等风险失能或暂时失去工作时,给予劳动者本人和家属一定物质帮助,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 包括:面向劳动者的“五险”(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及其家属的津贴,伤残、退休后的生活保障等待遇;少数国家还建立了护理保险等制度。社会福利(Social Welfare): 广义社会福利(西方、英国)是社会保障的代名词,甚至大于社会保障。 狭义上(中国)是社会保障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社会成员一定的生活质量、满足物质和精
3、神生活基本需要而采取的社会保障政策、提供的设施和相应服务,它是基本收入之外的其他待遇。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教育、住房福利三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选择)(一) 公平性1.公平:公正、不偏不倚。一般指所有的参与者(人或团体)的各项属性(包括投入、获得等)平均。2.这里是指在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权利与机会上,每一社会成员是均等的。体现在:(1)保障范围的公平性;(2)保障待遇的公平性(待遇标准、给付) ;(3)保障过程的公平性(过程包括3个:制度与政策制定、基金筹集支付、管理) 。(二)社会化 1.定义:n 社会化管理是相对于部门管理、专业化管理而言的。它是生产社会化、社会现代化的内生制度,根本属
4、性是开放性。n 社会保障不同于家庭保障,它是面向整个社会开放(不是封闭运行),并通过社会化机制实施的制度安排。n 比如:退休职工,由所属企业管理改为社区管理,以便取消企业的社会功能,使企业还原为生产组织。相对于原来的企业管理来说,这种管理就是社会化管理。(三)强制性 就是国家立法,规范有关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并强制实施。 体现: -“轨距”-1.法律的强制规范成为行为准则。2.政府要依法干预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3.补充保障也有相应法律、法规去规范(四)低层次性(鼓励性、保障性)1.国家给予社会成员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经济制度。2.社会保障满足的是一种低层次的生活需要,它一般以满足最低生活需要和基本
5、生活需要为目标。3.以便鼓励社会成员,积极从事劳动。(五)储存性(补偿性)1.社会保障的资金,是先行扣除、交纳和储存,然后才进行分配和使用。2.储存性意味着,劳动者社会保障基金的分配和使用,是将原来储存的社会保障基金返还给劳动者。其实质是对劳动者过去劳动的一种补偿。3.即能劳动时储存、不能劳动时返还。(六)互济性1. 社会保障是按风险共担原则进行组织的。互济性是指社会成员之间“以丰补歉、以有补无、以强补弱、同舟共济”的社会保障特点,即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2.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最为明显。其资金都来自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体现了劳动者对非劳动者的无偿援助。3.社会保险则是劳动者之间的相互调剂。
6、(七)福利性1.所谓福利性,是指这一制度能够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并不断提高全体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2.具体说,福利性有两层意义:ü 第一,从过程看,社会保障是一项社会福利事业,它不以盈利为目的。ü 第二,从结果看,对社会成员而言,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小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收入。(八)刚性发展特征 社会保障具有刚性增长、阶梯式持续发展的特征。 体现: 1.项目不断增加。一旦保障项目通过立法得以确立,便很难再行取消。2.覆盖范围持续扩大。3.待遇水平不断提高、不能降低。(九)多样性1.制度模式。各国社会保障制度安排模式日益多样化;同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国之内也呈现不同的模式。
7、2.制度内容(项目结构多样性)。3.福利内容(水平结构多样性、待遇水平差别)。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选择)(一)公平性原则1.社会保障作为社会发展的平衡机制,首先强调公平原则。公平性原则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出发点、也是社会保障政策实践的归宿。2.公平原则:就是缩小社会贫富差距。3.体现在:制度设计上,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践中,应更多的维护弱势群体利益。(二)适度原则(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1.社会保障就是国家采用经济手段解决社会问题,进而达到政治目标的制度安排。因此,必须坚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2.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决定着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变化。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的确
8、立需要财力支持。因此,保障项目、筹资比例、待遇标准等,要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 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经济基础、社会发展。(三)权利与义务相结合原则(责任分担原则)1.享受权利,就必须承担义务。这一原则是指国家、单位、个人应合理的分担社会保障责任。2.发展趋势:政府主导、社会分责。 正式制度安排中,政府主导责任、不是全部责任,企业、个人也要参与其中。 非正式制度安排中,企业、个人、社会承担更多责任,政府只是鼓励与支持。(四)普遍性与选择性原则相结合1.普遍性原则:是1942年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报告中提出的。 是指社会保障的对象范围不应局限于贫困阶层,而应包括全体国民。 只有体
9、现这一原则,才能依 “大数法则”筹集、积累雄厚的基金,更好地发挥互助互济的作用。2.选择性原则:是强调“效率优先”国家遵循的原则。是指应根据国家、企业承受能力,个人收入状况,以及对社会保障的需求程度,有选择的安排保障项目、对象。五)其他原则(互济性、法制性)1.互济性原则:以互惠为基础,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两者互为条件、互相促进。养儿防老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互惠互助关系,社会保障则是这一互惠互助制的固定化、规范化。2.法制性原则:强调社会保障以立法为依据。制度确立、保障项目实施、政府管理与监督社会保障事务都要以社会保障法律为依据。四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P14第二章 一 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依据 德
10、国新历史学派的“福利国家”理论 英国费边社会主义的“福利国家”蓝图 福利经济学 凯恩斯的需求理论和国家干预思想 贝弗里奇报告 新剑桥学派二、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选择)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还因为当时已经具备了构建的各种要素,即已经产生了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 社会保障制度萌芽阶段的标志,是英国1834年新济贫法的颁布。法国的政府济贫机构建立 (1)社会背景: 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摆脱人身依附关系的农民向城市流动,造成了贫困、社会问题。 私人、宗教慈善事业,无力满足社会保障需求。 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国家出面干预,使慈善救济成为一项社会政策。(2)法国的济贫改革: 在15.16世纪之交的法国,
11、救济贫民视为国家己任,率先进行济贫改革: 政府接管、兴办慈善事业,建立官方济贫机构。 集中财力、组织救济、劳动培训、儿童教养等。2.英国1601年旧济贫法 (1)旧济贫法的颁布: 英国伊丽莎白一世,1601年制定的济贫法案。 后世称“伊丽莎白济贫法(The Elizabeth Poor Law)”,也叫旧济贫法 。(2)社会背景: 英国16世纪开始了圈地运动。ü 失去土地,沦为乞丐;ü 流入城市,成为自由劳动力。 为阻止劳动力流动,稳定社会秩序,消除流浪、失业与贫困现象。3)旧济贫法的主要(内容)措施: 建立地方行政和征税机构; 提供劳动场所; 资助失去劳动能力的人; 组织
12、穷人和儿童学艺; 征税补贴贫困地区。英国1834年新济贫法 (1)新济贫法的颁布: 第一,旧济贫法以其“惩诫性”、“恩赐性”著称于世。第二,实施后,贫民日益增多并集聚于城市,成了当时政府最大的社会问题。第三,正值英国工业化过程中,若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其后果轻则会使工业化政策受到损害,重则可能使刚刚建立的英国资产阶级统治走向崩溃。 为扫清工业化障碍,1834年英国政府颁布新济贫法(The New Poor Law)。三 商业保险借鉴1.原则上。商业人身保险贯穿着“投保人之间”互助互济、共担风险的原则,体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宗旨。2.方法上。商业人身保险建立了一套科学的、适用于人身风险的技术体
13、系。人寿保险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数学方法和统计手段的应用。由于人寿保险精算科学的建立,人寿保险业得到了较大发展。 18世纪中叶,托马斯·辛普森(Thomas Simpson)根据哈雷的生命表,制成依死亡率增加而递增的费率表,即 “自然保费”法。Ø “自然保费”法:是按照被保险人每年的死亡概率,计算其当年应缴纳的保险费。特点:投保寿险的保费,随年龄增大而增加,老年人往往因无力负担而退出保险1756年,多德森(James Dodson)提出了“均衡保险费”法,为人寿保险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Ø 也称“平准保险费”:即均衡地分配应缴保险费总额,使投保人
14、每年都缴纳相同的保险费。Ø 在分期交费的人寿保险中,保险人将不同年龄的自然保险费结合利息因素,均匀地分配在各个年度,使每期交纳的保险费相同,不随被保险人的年龄变化而变化。优点:避免了被保险人到了晚年,因保险费的上升,而无力续保的情况四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选择)(一)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形成 标志 俾斯麦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 1) 1883年疾病社会保险法 (2) 1884年工伤社会保险法 (3) 1889年老年和残障社会保险法 这三项立法,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基本法律制度,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 德国成了世界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二)美国社会保障法的实施 1.社会背
15、景:应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作为罗斯福新政的组成部分,1935年通过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五 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型(选择)(一)“投保资助”型社会保障模式 3.代表国家:德国、美国、日本。德国:强调国家承担部分责任、分权管理。美国:市场为主、政府为辅,走社会化道路特点1.保障对象及体系上:以劳动者社会保险制度为核心,以其他救助、福利性政策为补充,构建满足社会需求的完备社会安全网。2.基金来源:强调劳动者个人的责任,个人与雇主投保为主,国家财政适当支持的三方共担。3.待遇条件:给付以缴费为基础。4.筹资模式:现收现付。不建立以给付为目的个人账户,基金在受保成员之间调剂使用,完全
16、社会统筹。5.社会保险中的长期项目,则以代际转移方式运行(二)、“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1.代表国家:英国、瑞典。特点: 一是强调“国家承担完全、直接责任”。 二是保障对象:全民、全面保障。 三是筹集方式:现收现付。 四是基金来源:主要来自国家税收,福利开支基本上由政府和企业负担,个人不缴或少缴部分保险费。 五是保障机构由国家设立统一管理,并设有多层次的社会保障法院监督执行。 (三)、“国家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代表国家:苏联.特点: 一是资金来源。完全来源于政府和企业,个人不负担保险费用。 二是待遇。社会保险待遇偏高(工资替代率即退休金占工资比例在70%以上)。 三是享受条件。遵循按劳分配原
17、则,享受条件和待遇标准,只与工龄挂钩。与缴费多少无关。 四是管理机构。各级工会组织,代表国家政权机构管理社会保障事宜。(四)、“储蓄保险”型社会保障模式代表国家: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特点: 第一,体系:新加坡公积金制度是以公积金制度为主体,以其它保障措施为辅助的社保体系。 第二,资金来源:雇员或雇主为责任主体,政府基本上不直接承担社会保障责任。(因工资收入低下、存款达不到最低限额时,由家属填补) 第三,筹资模式:公积金采取完全积累制,全部存入个人账户。(会员之间无调剂互助,个人待遇只与个人存款多少紧密联系) 第四,管理模式:政府成立中央公积金局,统一管理运营全国的公积金,并保证其增值。新加坡
18、:个人储蓄、政府管理。智利:个人储蓄、市场运营、政府监督。第四章一 社会保障基金的类型(按社会保障项目的专门用途分类)1.社会保险基金:2.社会救济基金:3.社会福利基金:4.军人保障基金 5.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是中央政府集中的、专门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调剂基金,是国家重要的战略储备,主要用于弥补今后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社会保障需要。 二 按基金是否有积累划分(优缺点):现收现付模式 完全积累模式 部分积累模式特点优点缺点现收现付制费率调整灵活共济性强,通胀影响小 难以应付人口老龄化 完全积累制长期相对稳定的费率 较强的储蓄功能,不存在支付危机 物价和通胀影响大部分积累制容易接
19、受,又能满足支付需要 收费率、基金储备额度确定较难 三 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渠道1政府财政拨款 2企业和个人缴费 3社会筹资 4其他渠道a.服务收费:有的社会福利服务项目。b基金运营收益:储蓄增值和投资收益。c.发行特种国债:d国际援助:自然灾害、战争等。四 社会保障基金的筹措方式(选择)特点优点缺点筹资方式 赋税制 以税收的形式缴纳 具有强制性,项目简洁明了对相关基础设施的要求较高缴费制以缴费的形式缴纳每个项目的缴纳有相关的办法 项目一般比较复杂储蓄制 以储蓄的形式缴纳 能提高个人的积极性 共济性较差 五 费率的两种计算方式 (1)均一费率制(固定保费制):按统一的固定数额,收取保险费的办法。
20、也就是说,不论工资多少,个人或企业的交费标准相同。(2)比例费率制(比例保费制):按被保险人工资收入的一定百分比征收保险费。具体有: 统一比例税率:也即固定比例制。即按照被保险人工资收入,均征收相同百分比的保险费。 累进比例制。即按照被保险人的实际收入,规定不同的征收比例。也就是将被保险人工薪收入划为若干等级,每一等级征收不同比例的费率。六、社会保障待遇的支付形式:(1)实物形式:指政府直接为社会成员提供特定商品的一种社会保障支付形式。(2)货币形式:是一种现金补偿,也叫“收入保障”。是社会保障待遇支付的主要形式。(3)劳务形式:如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服务,为病人提供治疗与护理。七投资运营风险
21、和原则(一)风险1.系统性风险:(1)定义:对基金而言的,外部的、无法在投资组合中被分散的风险,是所有投资者都要承担的、由市场共同性因素所影响的风险。(2)包括:政治、政策、利率、经济周期等风险2.非系统性风险:(1)定义:风险来源为非全局性、理论上可以通过基金管理人的操作进行防范、化解的具体风险。(2)包括: 投资项目风险:所投资上市公司状况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资金难以变现,资金支付困难;管理风险:基金管理人的主观原因所导致的风险(二)社保基金投资的一般原则1.安全性原则:本金及投资收益回收的把握程度。社保资金是帮助劳动者抵御风险的基金,是劳动者的保命钱、救命钱,因此,安全性是资金投资的首
22、要原则。2.收益性原则:资金投资能够取得适当的收益。达到自身价值的保值增值。3.分散化原则:基金按不同比例,同时投向多条渠道。这一原则可以规避非系统性风险,统计表明,股票市场投资的股票数量在20-30只,可以分散掉大部分的非系统性风险。4. 流动性原则:在不发生价值损失的条件下,投资资产的随时变现。流动性差,就难以保证随时支付现金的需要。第五章一社会保障管理的内容 一般包括4个方面:政策法规管理(行政管理)社会保障的资金管理对象管理机构管理二在中央政府机构序列中,管理社会保障事务的职能部门主要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卫生部和财政部,其他有关部门也不同程度地参与社会保障管理-1卫生部:
23、参与管理农村合作医疗、全民卫生保健等事务;2财政部:内设社会保障财务司,管理中央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及财务制度等;3审计署:内设社会保障审计司,负责对社会保障事务进行审计监督;4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制定社会保障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等;5一些半官方性质的组织与社会团体,亦参与社会保障事务的管理: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三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模式 按基金的筹资模式,以基金是否进行积累为标准,分为现收现付制、基金制。 1.现收现付制 定义: 是按一个较短时期(一年)内“横向收支平衡”原则,确定费率的基金筹集模式 现收现付制的特点:1)代际赡养。即工作一代投保、供养退休一代,属于代际间的收
24、入再分配。费率越高,代际再分配的程度越高。2)“以支定收,不留节余”。完全依靠本期收入满足本期支出,当年征收、当年使用。3)国家承诺较高的替代率。给付水平的确定一般采用“给付确定”模式 (Defined Benefit)。4)费率的波动性。受保人的年龄结构,决定着缴费率的高低。基金制 也叫预提分摊方式、基金积累制、完全积累制。是以“远期纵向收支平衡”为指导的基金筹集模式。特点:(1)本质上是“同代自养”。即雇员以年轻时的储蓄积累,支付自己退休之后的养老金。即在自己生命周期内的收入再分配。(2)给付水平的确定,可采用“给付确定”模式 (Defined Benefit),也可采用“缴费确定”模式
25、(Defined Contribution)。如果采用DB,会存在同代人不同收入水平的再分配。P60(林义)(3)费率是不变的。不论受保人年龄结构如何变化看看: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模式(中)按照待遇给付的确定方式(基准)不同,分为待遇确定制(Defined Benefit,DB) 、缴费确定制(Defined Contribution,DCn 按基金管理机构的性质,可以分为政府集中型、私营竞争型。第六章社会保障水平定义1.定义: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它是衡量、体现社会保障程度的重要指标第八章一社会保险的特点? 1、资金来源多样性 2、权利义务对等性 3、社会保险的
26、储备性 4、社会保险的互济性 5、参加社会保险的强制性 6、社会保险的补偿性二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不同1. 性质不同: 社会保险是政府行为,具有保障性,不以盈利为目的。 商业保险是企业行为,具有经营性,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2.管理体制(管理主体)不同: 社会保险由政府职能部门进行管理。我国由各级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统一管理,其下设的社会保险事业处等经办机构,为非营利性的事业法人。商业保险由企业性质的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主要采取股份公司、互助合作式经营管理,其性质为盈利性的企业法人3.覆盖对象不同: 社会保险的参加对象是社会劳动者,其范围由法律规定,受资格条件的限制。 商业保险的对象范围是自
27、然人,投保人一般不受限制,只要自愿投保、并愿意履行合同条款即可。4.实施方式: 社会保险主要采取强制方式实施,个人没有选择的自由。 商业保险以营利性为经营原则,是基于投保人与保险人在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成立的,它强调个人公平,是否参加保险、保什么险,保多少等等主要依靠个人的意愿来确定 。 5.资金来源不同: 社会保险资金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担。商业保险资金,只来源于投保人的保费6.保障水平的不同: 社会保险着眼于“保障”,以保障基本生活需要为标准。保障水平的影响因素:原有生活水平、社会平均的消费水平,并随着生产发展不断提高。 商业保险着眼于“偿还”,其保障水平完全以投保人所交保费多少为标
28、准,不考虑其他因素。7.权利与义务对等关系的不同: 社会保险、商业保险都以受保对象缴费为前提,二者只是缴费与受益的对等关系不同。 商业保险的缴费与受益之间,是完全的一一对等关系,即“多投多保、少投少保、不投不保”的等价交换。 社会保险的缴费与受益之间,并非完全的一一对应关系。8. 立法范畴的不同: 社会保险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也是国家对劳动者应尽的义务。社会保险属于劳动立法范畴。社会保险涉及的是国家的各种社会政策、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和劳动工资政策,反映的是国家、单位、劳动者个人三者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商业保险是企业的金融活动,保险双方当事人享受的权利义务以合同为依据,合同是以平等、自愿、
29、协商、互利为基础的,反映的是双方之间的一种商品交换关系。双方权益受到经济合同法保护,商业保险属于经济立法范畴。9.时滞性不同: 社会保险是国家稳定的、连续性的制度。 商业保险是一次性、短期的企业行为。第九章一 近代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成就(选择)(1)1940年,57个国家和地区;1995年,165个。(2)20世纪80年代,OECD国家94的老人具有公共养老金。(3)世界银行资料表明:发达国家的老年保障比例较高,发展中国家则较低。(4)日本学者1988年研究提出:家庭养老比例高的日本,老年人幸福感较低。社会化养老比例很高的美国,老年人生活质量却较高。二 中国社保制度的基本框架:国家基本养老
30、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三 老年社会保险的基本原则 (一)享受保险的权利与资格条件对应的原则1.与劳动义务对等的原则 一是劳动者达到退休年龄,并退出工作岗位; 二是根据劳动的时间长短、贡献大小。中国、东欧。2.与投保对等的原则 一是劳动者达到退休年龄; 二是必须参加社会保险,缴纳保费。美、法、丹麦、瑞典。3.与特殊贡献相联系的原则 一是劳动者达到退休年龄; 二是根据原来的工资标准、职位高低。4.与国籍或居住年限相联系(二)保证基本生活水平的原则1.一是养老金随物价上涨自动提高;2.二是养老金随物价上涨作不定期调整。(三)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原则1
31、. 随在职人员收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原因:一是老年人做出过贡献;二是体现公平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实行全民保险的国家。四 老年保险金给付方式(一)养老金的计算方法1.绝对金额制(均一制)2.薪资比例制:第十章一中国现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内容是什么? 答:覆盖范围。中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是: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实现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及其职工。同时,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将城镇个体工商户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基金来源。企业缴纳和个人缴纳。筹资方式。企业缴费全部记入社会统筹基金,个人缴费全部记入个人账户,前者
32、充当社会统筹基金的来源,后者则属于职工个人所有,当职工或退休人员死亡,个人账户中的个人缴费部分可以继承。基金运营。中国的养老保险基金主要是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的社会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这两部分基金均可以开展相应的投资营运,但还缺乏完整的政策规范。另一部分,基金已经开展实质性的投资运营试验。享受资格。根据现行制度,中国享受基本养老保险金需要具备的条件是:一是达到了国家法定退休年龄;二是在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并且参加保险缴费期限满15年。待遇水平。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地(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本人账户储存额除以120。管理监督。中国养
33、老保险的管理和监督职责主要是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但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等亦从自己的职责出发,对养老保险基金进行监督。二、城镇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案例)1.改革传统的现收现付为部分积累制2.建立统帐结合的账户制度3.扩大养老保险金的来源4.扩大覆盖面5.建立养老金增值机制6.建立退休金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的机制7.由单位管理过渡到社会化管理三改革后新的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严峻问题(一)转制中的隐性债务问题第一,是应继续支付给新制度实施前已离退休人员(通常称为“老人”)的离退休金总额第二,是 “中人”在新制度实施前积累的养老金,也即新制度实施前的在职职工没有建立个人账户的数额及增值额(
34、二)个人账户基金“空账”运转的问题(三)养老金资金筹集困难的问题1.企业欠费问题比较严重。 一是影响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及时足额发放,二是其他企业的仿效,三是危害新制度的正常运行。2.职工个人投保能力较低。 3.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存在困难。一是制度要求的覆盖范围有限性,二是退休人员增加,三是参保人员的流动、保险关系中断。四)关于社会保险基金增值的问题 这一投资方式虽能较好地防范风险,但增值有限、保值困难第十一章一 失业: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劳动力得不到就业机会、或就业后又丧失劳动机会的社会现象。失业者必须具备的条件有哪些?答:失业者必须是处于法定劳动年龄范围以内的劳动者;在法定劳动年龄范围内的
35、劳动者必须有劳动能力;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必须有就业愿望,但却没有找到工作岗位。二失业的类型有哪些?答:失业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有不同分类。根据失业的意愿,可分为自愿性失业和非自愿性失业;根据失业的程度,可分为完全失业和部分失业;根据失业的表现,可分为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根据失业的原因,可分为摩擦性失业、季节性失业、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等待性失业等。 三 失业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内容)(一)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1.最初,仅覆盖职业比较稳定的工薪阶层。2.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失业界定的变化,覆盖范围逐步扩大。3.61个建立失业项目的国家和地区中,有16个覆盖全部劳动年龄人口,占26%
36、;45个将覆盖对象限定在从业人员范围内,甚至进一步限定在雇员范围内,占74%,其中9个覆盖范围更小,仅包含部分雇员、或只包括工商企业雇员、甚至只包括有一定收入的雇员。(二)享受失业保险的资格条件 1.主观条件失业者必须是非自愿失业;必须有就业愿望。2.年龄条件必须处于法定劳动年龄,且具有劳动能力。3.身份条件依法履行被保险人的义务,即: 投保时间达到最低期限。 失业前有就业经历,且就业时间达到规定下限。三)给付标准1.给付原则:应以确保基本生活和促进再就业为失业津贴的给付原则。 一是使失业者的收入损失得到部分补偿。二是避免对再就业和在职者产生负面作用2.给付标准。国际劳工大会1988年促进失业
37、社会保障报告对“给付标准”的说明:n 以受保人缴费、或从前收入为依据,津贴数额应大于等于从前收入的50%。n 不以受保人缴费、或从前收入为依据,津贴数额应大于等于法定最低工资或一个普通工人工资的50%,或按基本生活费用的最低数额确定。3.失业津贴给付的确定方法:失业之前失业者本人的工资(薪资比例制);社会平均工资(均一制);法定最低工资及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混合法)。第十二章一 医疗社会保险的费用支付方式1) 需方支付方式1.扣除保险2.限额保险3.共付保险:4.定额自付(2)第三方支付方式 1按服务项目付费2总额预算制3按服务单元付费方式4按病种分类付费5按人头付费6工资制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
38、险制度的框架(选择)1.坚持“低水平、广覆盖”,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 “低水平”是从我国国情和国家财政、企业的承受能力出发,确定合理的、基本的医疗保障水平。§ “广覆盖”指所有城镇用人单位(行政机关、事业、企业、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乡镇企业及其职工、城镇个体经济组织的业主及其从业人员,也被纳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之中。2.基本医疗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形成新的筹资机制。§ 目前,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费用的筹资控制标准:用人单位缴费率控制在工资总额的6%左右,职工个人缴费比例一般为本人工资的2%,具体标准由当地政府确定,可
39、适当调整。3.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 明确划分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的支付范围和支付方法。§ 统筹基金主要用于支付大额和住院医疗费用;个人账户主要支付小额和门诊费用。§ 同时,明确了统筹基金的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4.合理确定基本医疗保险统筹范围,加强基金管理。§ 统筹范围:原则上以地市级以上行政区为统筹单位,直辖市原则上以市为统筹单位(即在全市范围实行统筹)。单位及其职工都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参加所在统筹地区的基本医疗保险。§ 铁路、电力等跨地区、生产流动性较大企业及其职工,可以相对集中方式异地参加统筹地区的基本医疗保险。
40、67; 基金要纳入单独的财政专户,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5.加强医疗机构改革,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确定基本医疗服务的范围和标准;§ 对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和药店实施定点管理;§ 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事业 ,将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一些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6.特殊人员的医疗待遇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 离休人员、老红军、二等乙级以上革命伤残军人的医疗待遇不变,医疗费用原渠道解决;§ 退休人员个人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对退休人员个人账户的计入金额和个人负担医疗费的比例给予适当照顾。三 新型农村
41、合作医疗制度(选择)1.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发展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再次强调了农村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我国推进农村合作医疗的目标:到2010年,在全国建立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第十三章一P249 2003条例新条例第十四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四)患职业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
42、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二)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三)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二工伤的两种划分1.第一种因工意外伤害。是在工作过程中因意外事故而导致的人体器官及其生理机能受损。2.第二种职业病伤害。是指劳动者因工作而导致的
43、身体慢性损害。(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并造成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时所引起的疾病,称为职业病)从病理角度把工伤分为三种1.一是“伤”。因工负伤,即工伤事故发生后,经过治疗可以痊愈;2.二是“残”。工伤致残,即发生工伤事故后,虽经治疗也难以痊愈,形成无法恢复的永久性人体残损;3.三是“病”。长期工作在有害的职业环境中,而引起的职业性疾病。 三 工伤保险制度的原则1.补偿不究过失原则2.个人不缴费原则3.风险分担、互助互济原则4.补偿与预防和康复相结合的原则5.区别因工和非因工的原则6.一次性补偿与长期补偿相结合原则7.确定伤残和职业病等级原则四 工伤保险的范围(选择)v 工伤保险的范围包括两
44、方面的内容:一是受保人的覆盖范围,二是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认定范围。 一、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即“受保人”范围)1.受保人范围:(1)工伤保险的直接目的,是覆盖所有的雇员,因为每个雇员都有享受工伤补偿的权利。 (2)工伤保险制度的初期,受保人的范围仅仅包括那些靠收入、从事危险工作的工人。(3)许多发展中国家,小企业的个人常常被排斥在工伤保险制度之外。这些工人只能从雇主责任保险中得到赔偿。 (4)有的国家,把非体力者、高收入者排斥在外。理由在于,高收入者职业危害小,并有足够的化解能力。(5)总的发展趋势:受保人的范围不断扩大.我国的工伤保险实施范围,也经历了一个扩展过程。建国初期,包含在劳动保险条
45、例中,规定了一个实施范围。后来“企业化”的保险模式,致使工伤保险待遇落实不到位。3.我国1996.10.1实施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劳动部发(1996)266号)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及其职工必须遵照本办法的规定执行”,但许多私营企业、县级企业并未参保,“扩面”成了当务之急4.我国2004年实施的工伤保险条例规定:(1)境内的各类企业:无论何种所有制性质、无论规模大小,凡是已经工商登记注册的企业,都应参加工伤保险。 (2)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3)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也应当参加工伤保险。(2010.1
46、2修改)我国工伤保险的认定范围v 国务院2003.4.16颁布工伤保险条例,已于2004.1.1起施行。认定的“工伤”范围: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2.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3.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4.患职业病的;5.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6.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2004.12新修改的草案规定:除现行规定的机动车事故以外,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非机动车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
47、,也应当认定为工伤。)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8.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9.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10.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v 1-7应当认定为工伤, 8-10视同工伤。 五 我国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v 1953年修正的劳动保险条例及其后的规定,包括5部分:工伤医疗待遇、伤残待遇、死亡待遇、职业病待遇、职业康复待遇。第十四章一 社会福利的特点(一)保障对象的全民性(二)保障目标的高层次性三)保障水平(标准)的不确定性(弹性化)(四
48、)保障项目的广泛性(五)资金来源的多渠道1.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拨款。2.各单位的专项基金。3.社会团体的资助与捐献。4.福利服务收费。(六)支付方式的多样性七)福利资金的单向性(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八)组织形式的多元性六 福利分类一)按照保障对象分类1.劳动者福利 2.为妇女提供的妇女福利 3.残疾人福利 4.未成年人福利 5.老年人福利(二) 按照福利项目分类v 1.生活福利 2.文体娱乐福利3.教育福利4.医疗卫生福利5.住房福利(三)按照福利实施范围分类v 1.国家福利2.地方福利3.行业福利:(四)社会福利的形式 1.价值(货币)形式:2.实物(设施)形式3.服务形式:第十五章一 社会
49、救济标准的确定方法(选择)1.市场菜篮法:n 通过“衣食住行”一系列生活指标确定贫困的方法。n 首先,根据当地维持最低生活所需的物品和服务(包括种类和数量),列出一份清单。然后,根据市场价格,计算出拥有这些物品和服务,需要多少现金。这样确定的现金金额,也就是贫困线,也就是最低生活保障线。n 又称 “标准预算法”、生活需求法。2. 国际贫困标准法:n 是依据一国的社会平均收入确定贫困。这是一种收入比例法,通常测量相对贫困。n 该方法认为,大多数国家的社会救助标准相当于社会平均收入的2/3,因此,一个国家可以采纳社会平均收入的2/3作为贫困线。也有人建议使用社会平均收入的50% 作为贫困线。这种方法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调查其会员国的社会救助标准时偶然发现的,后经贝克曼(W·Beckerman)教授加以系统化3. 恩格尔系数法:n 以恩格尔系数为依据,确定社会救助标准。n 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占家庭支出的比例。食物支出越高,生活水平越差。一般认为,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即属于贫困。用这个数据求出的消费支出,就是贫困线,即最低生活保障线。 n 美国规定,只要家庭支出中有1/3用于购买食物,就是贫困家庭或贫民,因而要给予社会救助。美国的“贫困线”,就是饮食支出额的3倍,这也就是最低收入标准。凡是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工程质量材料质量保证合同2篇
- 2025年度协议离婚后续心理辅导与调解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度杭州房屋装修贷款合同3篇
- 2025年度民间借款抵押合同书(环保产业担保)3篇
- 拍卖合同范本大全(2025年)
- 2025承包摄制电影合同范文处理
- 全新包车协议合同2025年
- 服装行业购销合同范本(2025年)
- 2025年度小额贷款公司融资租赁合同模板2篇
- 2025年度小学生安全教育及心理咨询合同3篇
- GB/T 20154-2014低温保存箱
- 固定资产报废管理制度管理办法
- 深基坑开挖及支护施工方案-经专家论证
- 排水管渠及附属构筑物
- 养猪场施工噪声环境影响分析
- Windows-Server-2012网络服务架构课件(完整版)
- 形位公差_很详细(基础教育)
- 手榴弹使用教案
- 600MW机组除氧器水位控制系统
- 史上最全的涉税风险
- 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