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自我表现理论概述1自我表现的研究历史人们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并不是被动地对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作出反应,他们总是试图影响周围的环境,以便建立起有利于自己的形象,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对环境的操纵总是从操纵自己开始的。他们不断地调节和控制呈现给其他人的信息,特别是有关他们自己的信息,这种对行为的调节和控制有时是有意识的,有时是无意识的。对社会信息和个人信息进行调节和控制的理论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符号互动理论1。该理论认为,社会交往中人们会想象自己处于他人角色位置时的可能情形,会设想他人对各种行为的可能反应,并且选择相应的行为,最终形成或改变他人如何看待自己以及自己如何被别人看待。对社会行为的这些看法,后来
2、在Goffman(1959,1971)的印象管理(或自我表现)理论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扩大2。Goffman把人们看作是生活舞台上的演员,把人际行为看作是参加者的自我表现。他指出,“当个体出现在他人面前时,通常总是有某些理由去推动他的行动,以便这种行为向他人传递出符合他个人利益的形象。”尽管Goffman的理论被批评为降低了个体内部心理因素的作用3,但还是为后来的社会心理学关于自我及自我表现的一系列研究开辟了道路。20世纪8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一般把自我表现看作一个边缘概念,自我表现理论或者被看作是对研究过程的一种干扰,或者被看作主要是与广告、商业或政治有关的一个应用课题。它很少被看作是一个基本
3、的人际过程,也许这是和自我表现的概念和理论首先是在社会学界提出和研究有关。80年代开始,对自我表现的概念分析出现了明显的变化。Baumeister(1982)首先对自我表现有关问题进行了重新分析,并且用以解释许多社会心理现象4。Baumeister的开路先锋作用引起了许多学者对自我表现的研究兴趣。他们把对自我表现的研究从对概念的好奇转向了把它看成一个能够进行科学分析的根本的人际过程。这种转向在社会心理学的实证研究和理论解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原因在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实验社会心理学明显地倾向于对行为的心理内解释(intrapsychic explanation),而不考虑社会关系的作用
4、,如集中于认知的归因理论、个体的认知失调理论、公平理论和成就动机理论等等。自我表现的重新分析以及相应的研究开始向长期居统治地位的心理内解释理论挑战。人们试图用自我表现理论来重新解释大量的实验发现,如进攻(aggression)、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社会助长(social facilitation)、自我服务归因(self-serving attribution)、态度改变(attitude change)、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以及其他社会心理和行为4。可见自我表现的思想已经渗透到广泛的社会现象领域。但是这并不表明自我表现理论可以完全取代心理
5、内的解释理论。加之人们对自我表现概念认识的不统一,有人作狭义的理解,把它看成一类仅仅发生在特殊条件下的行为或主要由某类人作出的行为,亦即伪装的、欺骗的行为;另一些人则作广义的理解,把自我表现看作是社会行为的普遍特征。这就使一部分学者开始关心自我表现和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他们试图说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自我表现的方式,或者由于人格特征的不同,使一部分人参与自我表现,另一部分人仍按自己的内在动机和情感行动。Eving Goffman,芝加哥学派的代表,在其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1959)中,根据符号互动的观点,强调对交互作用过程的量化分析2。通过微社会的分析,Goffman研究了自我认同、群体关系、
6、环境的影响和信息交互作用的意义。他的观点尽管范围很小,但是却为社会交往和个体心理学的本质提供了全新的解释。Goffman在其研究中使用dramaturgical approach一词,用以表示自我在社会中的表现像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并把它推广到更广的社会生活的情境中。Goffman认为,交互作用即表演的过程,它受环境和观众的影响,通过印象管理,向他人展示出别人所期望的行为。这种表演不依个体的心理状态而存在,尽管他对此缺乏信心,但是因为环境和交互作用的需要,个体经常这样做。Goffman用被迫给病人安慰剂为例说明,尽管医生知道安慰剂完全没有作用,但是应病人的要求他还必须这样做。根据以上的研究,自
7、我表现被认为是人们自觉的印象控制过程,它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基本方面5。2自我表现的类型2.1自信的自我表现和防御性的自我表现被广泛使用的自我表现行为分类是:把自我表现分为自信的自我表现和防御性的自我表现6。Tedeschi等认为:自信的自我表现目的在于建立在别人心目中的特定的同一性的行为;因为已经形成不良的形象,所以防御性的自我表现则在于重新建立积极的同一性或改变消极的形象。2.2习得性的自我表现和保护性的自我表现Arkin7把自我表现分为习得性的自我表现和保护性的自我表现。习得性的自我表现目的在于寻求社会赞许,它在很大程度上和自信的自我表现的意义相同。Wolfe,Lennox和Cut
8、ler8为此提供了经验上的支持。Leary和Kowalski(1990)认为印象的建构有许多技巧,其中主要成分之一是印象形成的动机,即控制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而保护性的自我表现则指谨慎的、保守的行为,其目的在于避免社会的反对,包括谨慎的自我表现、不确定性的表现、自我贬低和社会交往频率的减少,它和社会焦虑、沉默寡言、服从等相关联。Leary和Kowalski(1990)认为,自信的自我表现和防御性的自我表现的分类和已经具有的人格特征无关。然而,研究表明:保护性的自我表现和社会焦虑有关。最近研究发现:自我表现的类型和自尊系统的联系,即自尊水平高的个体自我表现倾向于自信的自我表现,自尊水平低的个体倾向
9、于保护性的自我表现,这一点已经为Baumeister,Tice和Hutton所证明9。学者们认为,自我表现的风格和自尊问卷的得分相关,高分者表现为自我提高的行为,引人注意其积极的特征。而低分者其实自尊得分在中等范围内,但是他们却采用保护性的自我表现,他们避免别人注意他们的能力,关心的是避免消极的印象,而不是达成积极的印象。这一理论得到了一些研究的支持10。类似的研究发现:习得性的自我表现、保护性的自我表现分别和自信、自我保护或被动的、主动的行为类型一致11。这些分类尽管包含许多相同之处,但却没有系统的联系。一个整合的自我表现类型应该既考虑已有分类的相同和相异之处,又要考虑源于自我表现的一些经验
10、,应该提高人们对自我表现类型的理解。所以,一个整合的自我表现分类应该在区分自信的自我表现和保护性的自我表现的基础上包括以下几项内容12:第一,关于低自尊和自我表现的文献清楚地表明,保护性的自我表现应该属于另外的维度。第二,经验表明另一个有用的维度是进攻性的自我表现。例如,一些关于政治家的民众自我表现的研究发现13,进攻性行为被作为一种自我提升的手段。同样竞争者和第三党为了表现出优越的形象,也试图控制局面,经常使用进攻性自我表现的策略。其他的研究同样显示,政客们对第三党的贬损可以用以自我提升。采用进攻性的手段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印象或推进自尊,它明显地不同于Tedeschi和Norman(1985
11、)所描述的自信的自我表现。第三,对一些自我表现行为的观察表明,自我表现的行为和迄今为止文献中所描述的策略并不一致,如否认(denial)、认同(identification)、纠正(remediation)、显示力量(showing strength)、对批评者的资料来源进行批评(criticizing the source of criticism)14。已有的类型描述一个从积极到消极的维度,可以广泛地用于区分不同类型的行为。而在社会交往方面,积极的行为对消极的行为表示退缩行为和外显行为。与此相似,对交往行为的系统编码,SYMLOG,用向上和向下来评价统治行为和服从行为。所以,自我表现的类型
12、可以放在被动、保守到外显、进攻这个维度上来区分。第四,一些独立的研究者也观察到相似的自我表现形式,并认为尽可能在统一的分类体系中探讨自我表现的内容。另一个自我表现的维度涉及到基本的行为意图。在自尊量表上得分高和低者其自我表现的动机不同。高自尊者渴望形成令人满意的印象,而低自尊者更关注不产生消极的印象。这样一个重要的区分自我表现的维度应该包括一个人给人留下好印象而不是坏印象的努力程度。所以,从分类学的角度来看,应根据行为的意图:(a)不给别人留下消极的印象和(b)努力产生积极的印象,来区分自我表现行为。每个维度应根据个人实现目标的积极程度来区分。因此,自我表现可以分成4种类型:(1)表现良好的形
13、象:自信的自我表现包括积极的而非进攻性形成良好印象的努力。在自信的自我表现过程中,行为者把其表现归因于特定的情境。这样的归因可称作言语的(如:我得数学好)或由相关的行为证明(如:解决复杂的方程)。观察者发现行为者很难伪装,因而其希望线索更为可信。Jones和Pittman15认为自信的自我表现包括逢迎、举证和自我提升。同时他们还指出,如威胁、恳求因其并未表现出传达良好印象的试图,所以不被列在自信的自我表现类别之下。(2)通过贬损别人使自己表现更好:进攻性自我表现是以进攻性行为形成人们所期望的印象。该策略使用者尽管也通过控制或贬损其他人达到目的,但其仅仅是想以人们期望的方式表现自己。(3)通过避
14、免表现消极的印象使自己不致于在他人心目中形成坏印象:保护性自我表现的目的不是试图形成好印象,而只是尽量避免形成坏印象,毁坏已经形成的社会同一性。和防御性自我表现比较,保护性自我表现不是积极改变不为社会所期望的同一性,而是被动的避免消极的印象。包括避免民众的注意、自我暴露最小化、谨慎的自我描述、社会交往最小化、保持沉默、被动而友好的社会交往等。(4)通过极力避免消极的特征而不使形成坏印象:防御性自我表现是在期望的同一性受到威胁或毁坏时使影响最小化的表现类型。包括否认、重构、分离和合理化等。从上述关于自我表现的分类方法可以看出,已有对自我表现的分类存在着明显的重叠,且涉及的面极窄。所以,关于自我表
15、现的分类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3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个人要给别人什么样的印象最终取决于他在特定的情境中如何表现自己。他人正是综合个体在衣着、言谈、行为举止等语言的和非言语的信息对他形成判断。由此可见,自我表现是印象管理的重要途径。3.1交往对象的特点个体在不同的人面前的行为表现是不同的。人们的自我表现往往根据相互关系中对方的特点而采取某种相应的对策。如果相互关系中对方比较自高自大,则个人的自我表现也会发生自尊的倾向,表明自己也不落后于对方。这种情况在双方发生矛盾时尤为明显。格根和维什诺夫让被试描述自己的有关特征5。一个月后,再安排这些被试在他人面前描述自己的特征。被试分为两组,其中一组被试的交谈伙
16、伴很自负,而另一组被试面对的谈话者很谦逊。比较被试两次关于自我的描述发现,与夸张自大的对象交谈的被试,其第二组自我描述比一个月前的描述更积极、叙述的优点更多;而在谦逊的对象面前作自我描述的被试与一个月前相比,不但减少了优点的叙述而且强调自己的不足。这一实验说明,一个人在陌生的环境中,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适当地、恰如其分地表现自己时,往往把其交往的对象作为自我表现的参照点。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还有一种情况,有些人会作出与对方表现相反的自我表现。如果与自己有关系的对方是自己所不喜欢的甚至是自己所讨厌的人,即使对方表现出来的态度和所提的建议和自己相同,自己也会故意作出相反的自我表现,以显示自己与对方并不
17、合拍,有不同的个性,从而和对方保持一定的社会距离。3.2交往的情境个人的自我表现往往以情境为转移。格根16以一群新入学的海军学员为研究对象,把他们分成A、B两组,交给每组被试同样的工作任务,但是给以不同的指导语。对A组说的指导语特别强调必须团结合作,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对B组的指导语强调必须正确而有效地解决问题,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这样两组所接受的指导语不同,要求A组被试搞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求B组被试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和责任感。然后要求各组每一个被试在小组内作自我介绍,这实际上也是在一定的情境下所做的自我表现。研究结果发现,强调要有效解决问题的B组被试,较多地作出对自己肯定的自我评价,让大
18、家知道他的才能、特长和优点,目的是让他人了解自己和自己保证完成任务的决心与信心:而强调搞好关系的A组被试,他们在作自我介绍中表现得非常谦虚,甚至批评自己的缺点,他们预计这样的自我介绍会给大家留下好的印象,便于以后的和睦相处,团结合作,把工作做好。他们认为如果一开始就表现得自高自大,可能会引起他人的反感,搞不好关系,从而对今后的工作不利。俗语所言:“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即是对交往情境影响人的社会行为的真实描述。3.3所属群体的参照个人参加了某一个群体,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从而会自觉地维护这个群体的利益和形象。因此其自我表现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个人的行为往往以所属的群体为参照,也就是所属群体的规范
19、对个人的自我表现有一定的影响,我们可以把这种影响理解为一种约束力。自我表现受所属群体的影响的事实,在小学生中也明显地存在。有的少先队员在马路上与同伴发生争执,进而动手扭打之前,先把红领巾解下来放好,然后再打架。说明这个少先队员意识到:少先队成员不允许作出越轨行为,而打架是少先队组织所不允许的,要受到社会的指责。因此,解下红领巾打架这一自我表现,是为了免受团体规范的约束。4自我表现自觉的印象控制在社会心理学中,人们把自觉的印象控制过程称作自我表现。自我表现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基本方面。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经常有意识地去按照一定的模式表现自己,以便给别人留下一个自己所期望的印象,并借此达到某一
20、预定的目的。自我表现的原则4.1角色获得在我们与任何人的交往中,别人对我们应当如何行为都有一定的期望。当我们的行为符合别人的期望时,别人的期望得到了实现,情感上就会有愉快的感受,并自然地产生对我们悦纳的情感反应。相反,如果我们的行为不符合别人的期望,人们的期望无法实现,则在情感上就会有不愉快的感受,并自然地会对我们产生拒绝的反应,我们的行为越是偏离人们的期望,人们的失望也就越强。相应地,情感上对我们的排斥也越大。严重时,别人对我们的不愉快会转化为直接的讨厌。大量的研究表明,准确了解别人期望的最有效的途径是“角色获得”(role taking)5,即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体验别人的角色,了解别人在特
21、定的交往情境中的期望与情感。通过角色获得,我们可以知道别人在特定条件下期望我们怎样行为,从而了解到此时此刻我们的自我表现是最恰当的。由此,我们就可以调节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我们的期望。心理学家发现,通过角色获得,我们可以十分细致地了解别人在特定条件下对我们的感受。如果需要,我们甚至可以知道应该选择怎样的姿势,用多高的声音和别人说话等等。4.2相互支持交往的过程中时自我表现达到良好效果的第二个原则是,自我表现必须不侵犯别人的尊严。社会生活有如一个舞台,每个人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人们通过扮演各种角色的过程来实现自己的社会职能。每一个角色扮演者,对于自己的角色形象都有一种期望,如果自己的角色扮演(换
22、一个角度看就是自我表现)符合了别人对角色形象的期望,则别人就会感到他们的价值得到了实现,就有了“面子”(face),有了尊严。当人们的行为没有达到自己期望的角色形象要求时就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窘迫。如果是别人损害了人们的“面子”,使人们的尊严受到威胁,则人们就会对其持高度的排斥态度。所谓成功的社会交往实质上就是交往的双方以各自的自我表现相互支持,既使对方的期望得以实现,同时也达到自己的目的。即行为要于人有益,于己有利。许多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不懂得“相互依赖,相互支持,一伤俱伤,一败俱败”的道理,在别人出现失误或面临困难而不能顺利实现自己的期望时,不是积极帮助别人弥补失误、渡过难关,而是袖手旁观
23、,幸灾乐祸甚至增加别人的困难。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已经证实,这种方式最不利于友情的维持和发展。而在别人尊严面临威胁时给予别人最有力的支持,则可以有效地将双方的友情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所以,相互支持是一个很重要的自我表现原则。4.3特殊的自我表现策略在实际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人们除了在通常的人际情境中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自己的角色形象期望之外,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中,他们还经常有意识地使用有些特殊的方法以向别人表现自己,借以给别人留下各种不同的印象(当然,这些印象不一定符合社会期望),以达到不同的目的。社会心理学家琼斯(E.E.Jones)等人1982年总结了人们主要的特殊表现策略,包括逢迎(i
24、ngratiation)、恫吓(intimidation)、自我抬高(self-promotion)、显示(exemplification)、恳求(supplication)等5种15。4.3.1逢迎这是最为常用的自我表现技术。它是用一定的策略性行为(抬高别人、遵从别人观点、送礼等)来影响别人,以增加自己个人品质的吸引力,使自己看起来令人喜欢。逢迎的两种常用的方法,一是赞美别人;一是赞同别人的观点。大量的研究表明,赞美只是在别人看来是可信和真诚的时候才起作用。同样,对别人的观点表示赞同,态度也必须是由衷的,否则倒反会增加别人的反感,弄巧成拙。从效用上讲,这两种常用的逢迎方法都对别人的自我价值感
25、起支持作用,从而增加别人对自己的接纳性。4.3.2恫吓与使用逢迎令别人喜欢自己的目的相反,恫吓在于给别人造成一个恐怖的印象,使对方由于害怕而完全接受控制,由此达到自己的目的。在人际交往中,有些人常常一开始就造成一种声势,先声夺人,让别人摸不着头脑,从而控制别人对自己的印象。4.3.3自我抬高。运用这种策略的目的在于,想使自己在别人看来有能力。在使用这种策略时,人们既可能在总体上抬高自己,也可能在某些特殊的方面抬高自己。自我抬高的人往往承认自己有一些小的不足,这样会使自己抬高的某些方面让人觉得更可信。4.3.4显示。显示的目的在于给别人以正直和品行高尚的印象,并由此使别人感到其中的差距,引起别人
26、的内疚感。领导者常常使用这种方式确立自己的形象,如故意放弃一些小的利益,借以显示自己道德上的高尚,从而赢得别人的尊重,增加自己的影响力。4.3.5恳求。这一策略是向别人表白自己的弱势和对别人的依赖。它和显示正好相反,目的在于引起别人的同情,进而得到别人的帮助。这是人们在其他策略使用无效时最后的一种被动的印象控制方法。这也是一些人赢得别人帮助的常用手段,同时,也是一些人骗取别人信任、同情和其他物质帮助的伎俩。琼斯等人所做的系列研究发现,人们会根据不同的时间、场合或对象选择这5种特殊的自我表现策略其中的一种或几种。不同的人,对不同的策略也有不同的偏好。但是,可以肯定,几乎每个人都会使用某种策略达到
27、自己的目的。总观已有的关于自我表现的研究,我们认为自我表现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心理学课题,国外心理学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许多研究,但研究缺乏系统性,仅仅关注自我表现的类别、策略等问题,对于更广泛的领域尚未涉及。【参考文献】1章志光.社会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61-642Goffman Erving.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New York:Doubleday,19593Schlenker B R.Impression management:The self-concept,socialidentity and interp
28、ersonal relations.Monterey,CA:Brooks,19804Baumeister R F.A self-presentational view of social phenomena.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2,91:2-365金盛华,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52-586Tedeschi J T,Norman N.Social power,self-presentation andthe self.In:Schlenker B R.ed.The self and social life.New York:
29、McGraw Hill,1985.293-3227Arkin R M.Self-presentational styles.In:Tedeschi J T.ed.Impression management theory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San Diego,CA:Academic Press,1981.311-3358Wolfe R N,Lennox R D,Cutler B L.Getting along and gettingahead:Empirical support for a theory of protective and acquisitiveself-presenta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50:356-3619Baumeister R F,Tice D M,Hutton D G.Self-presentationalmotivations and personality differenc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零担货物运输合同范文
- 山西公共基础知识47
- 2024年劳务派遣实习协议范本
- 2024年标准版离婚协议书模板
- 吉林公务员面试模拟38
- 2024年合同样本 用工合同样本
- 业务居间合同三2024年
- 2024年重组家庭离婚协议范文
- 2024年二手机动车买卖合同
- 2024年只投资不参与经营协议书范本(1020字)
- 江苏省苏州市市区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中数学试卷
- 2024-2025学年度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期中模拟测试卷
- 2024年度中国AI大模型场景探索及产业应用调研报告-2024
- 教师资格考试《高中地理专业面试》真题一
- 高校辅导员的七项修炼读书札记
- (正式版)JBT 11270-2024 立体仓库组合式钢结构货架技术规范
- 数字化转型数据架构设计方法论及案例
- 污水处理设备维护保养方案
- 《异物管理制度》
- 模切机微连点和无连点模切的方法
- 野生动植物救护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立项备案文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