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治理常见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暂行规定_第1页
枣庄治理常见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暂行规定_第2页
枣庄治理常见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暂行规定_第3页
枣庄治理常见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暂行规定_第4页
枣庄治理常见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暂行规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枣庄市治理常见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暂行规定1 总则1.1 为有效提高住宅工程质量, 治理住宅工程质量通病, 规范住 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 (以下简称通病防治) 工作,制定本暂行规定。1.2 本暂行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的住宅工程。1.3 本暂行规定是结合本地区住宅工程质量实际,对住宅工 程存在的裂缝、渗漏等质量通病进行有效的控制。1.4 在住宅工程的设计、 施工和监理等建设过程中, 除执行国家 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技术标准等规定外, 还应执行本暂行规定 。2 基本规定2.1 通病防治由建设单位组织实施, 参建各方质量责任主体应按 各自职责履行本暂行规定的规定。2.2 通病防治所发生的相关费用纳

2、入工程成本。2.3 施工图审查机构应重视审查通病防治的设计措施, 并将其列 入审查内容。2.4 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将通病防治措施和效果列入监督重点。2.5 住宅工程竣工验收时除执行现有法律、 法规和工程技术标准 所规定的以外,还应提供下列相关资料:2.5.1由参建各方会签的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任务书(附录 1)。2.5.2施工单位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内容总结报告(附录2)。2.5.3监理单位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评估报告(附录3)o3 参建各方责任主体的管理措施3.1 建设单位3.1.1 在开工前下达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任务书。3.1.2 批准施工单位提交的 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方案和施工

3、措施。3.1.3 定期召开工程例会, 协调和解决质量通病防治过程中出现 的问题。3.1.4 不得随意压缩工程建设的合理工期。3.1.5 应将通病防治情况列入工程检查验收内容。3.1.6 应明确通病防治效果的奖罚措施。3.2 设计单位3.2.1 在住宅工程设计中体现相应的通病防治设计措施。3.2.2 将通病防治的设计措施和技术要求向相关单位进行设计3.3 施工单位3.3.1 认真编写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方案和施工措施 及工 期控制措施,经监理单位审查、建设单位批准后实施。3.3.2 做好原材料、 构配件和工序质量的报验工作。 在采用新材 料时,除应有产品合格证、 有效的新材料鉴定证书外,还应进行

4、必要 的检测。3.3.3 记录、收集和整理通病防治的方案、施工措施、技术交底 和隐蔽验收等相关资料。3.3.4 根据经批准后的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方案和施工措 施,对作业班组进行技术交底,样板引路。3.3.5 专业分包单位应提出分包工程的通病防治措施, 由总包单 位核准、监理单位审查、建设单位批准后实施。3.3.6 工程完工后, 总包单位应认真填写 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 治内容总结报告。3.4 监理单位3.4.1 项目开工前,监理单位应根据监理合同和监理大纲的要求 任命项目总监,组成专业配套的项目监理机构,并报质监部门备案。3.4.2 审查施工单位提交的 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方案和施工 措施,提

5、出具体要求和监控措施,并列入监理规划和监理细 则。3.4.3 认真做好隐蔽工程和工序质量的验收, 上道工序不符合有 关规定要求时,不允许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3.4.4 对容易产生质量通病的关键工序、 关键部位, 实行旁站监 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3.4.5 工程完工后, 认真填写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评估 报告。4 墙体裂缝防治的技术措施4.1 设计4.1.1 住宅工程地基应按变形控制设计, 并按建筑地基基础设 计规范(GB50007-2002的有关规定进行地基变形计算,采用天然 和复合地基的住宅工程平均沉降计算值不大于 150mm。4.1.2砌体住宅长度大于40m时,宜设置变形缝。4.1.

6、3 砌体工程的顶层和底层应设置通长现浇钢筋混凝土窗台梁,高度不宜小于120mm纵筋不少于4 10,箍筋 6200其它层 在窗台标高处应设置通长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带; 房屋两端顶层砌体沿 高度方向应设置间隔不大于1.3m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带。板带的混 凝土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20,纵向配筋不宜少于3 &4.1.4顶层圈梁高度不宜超过240mm顶层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 不应小于 M7.5。4.1.5 主体与阳台栏板之间的拉结筋必须预埋。 压顶钢筋必须与 主体锚固,锚固长度不小于 240mm。4.1.6 外墙应采取满足节能设计要求的保温措施。4.1.7 屋面应进行保温设计,其传热阻不得小于 1.26 m2

7、.K / W。4.2 施工4.2.1 砌筑砂浆应采用中粗砂。4.2.2粉煤灰砖、加气砼砌块的出窑停放期宜为 45d (不应小于 28d),上墙含水率宜为5%-8%严禁干砖上墙。4.2.3 严格控制砂浆和易性,砂、水泥、水应按配比报告准确计 量、机械搅拌,严禁使用落地灰。5 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裂缝防治的技术措施5.1 设计5.1.1 住宅的建筑平面宜规则, 避免平面形状突变。 当平面有凹 口时,凹口周边楼板的配筋宜适当加强。当楼板平面形状不规则时, 宜设置梁使之形成较规则的平面。5.1.2 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 (以下简称现浇板) 的设计厚度一般 不应小于120伽(厨房、浴厕、阳台板不得小于100

8、伽)。砼现浇楼 板宜采用直径小、间距密的配筋方式,钢筋应采用延伸率大的一、二 级钢。5.1.3屋面及建筑物两端的房间及跨度大于 3.9m的现浇板应设 置双层双向钢筋,钢筋间距不宜大于 150mm直径不宜小于8mm外 墙转角处现浇板上部应设置放射形钢筋,钢筋的数量不应少于7 10, 长度应大于板跨的 1/3,且不得小于 1.5m。5.1.4 在现浇板的板宽急剧变化处、 大开洞削弱处等易引起收缩 应力集中处,钢筋间距不应大于 150 mm,直径不应小于6mm并应在 板的上表面布置纵横两个方向的温度收缩钢筋。 板的上、 下表面沿纵 横两个方向的配筋率均不应小于截面积的 0.15%。5.1.5 现浇板

9、强度等级不宜大于 C30。5.1.6住宅长度大于40m时,宜在楼板中部设置后浇带。后浇带 两边应设置加强钢筋。5.1.7 各类预留管线应尽量在圈梁及墙体内敷设, 必需在楼板内 敷设的管线应尽量避免交叉, 交叉布线处应采用线盒, 线管的直径应 小于 1/3 楼板厚度,沿预埋管线方向应增设 415、0 宽度不小于 450mn的钢筋网带。严禁水管水平埋设在现浇板中。5.2 施工5.2.1 现浇板的混凝土应采用中粗砂。5.2.2 混凝土应采用减水率高、 分散性能好、 对混凝土收缩影响 较小的外加剂,其减水率不应低于 8%。5.2.3 预拌混凝土的含砂率应控制在 40%以内,每立方米粗骨料 的用量不少于

10、1000您,粉煤灰的掺量不宜大于15%5.2.4 预拌混凝土进场时按检验批检查入模坍落度, 坍落度不应 大于 150mm。5.2.5 严格控制现浇板的厚度和现浇板中钢筋保护层的厚度。 负 弯矩钢筋及钢筋网片下面,应设置间距不大于500 mm的钢筋马凳,在 浇筑混凝土时保证钢筋不位移。5.2.6 现浇板中的线管必须布置在现浇板板厚中间位置, 施工中 应采用可靠措施保证线管不下垂。5.2.7 现浇板浇筑时,在混凝土终凝前进行两次压抹。528现浇板浇筑后,应在12h内进行覆盖和浇水养护,养护时 间不得少于7d;对掺用缓凝型外加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 14d。5.2.9 现浇砼板在浇注后五日( 120小

11、时)内,除进行正常的养 护工作外,不得进行后续施工,不得在现浇板上吊运、堆放重物,严 格控制荷载。5.2.10 支撑模板的选用必须经过计算,除满足强度要求外,还必须有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边支撑立杆与墙间距不得大于300mm,中间不宜大于800mm并经总监审批。根据工期要求,配备足够数量 的模板,保证按规范要求拆模。5.2.11 施工缝的位置和处理、后浇带的位置和混凝土浇筑应严 格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执行。 后浇带应设在对结构受力影响较 小的部位,宽度为7001000mm后浇带的混凝土浇筑应在本层结构 浇筑60d后进行,浇筑时宜采用微膨胀混凝土。6 外墙渗漏防治的技术措施6.1 设计6.1.

12、1 外墙粉刷层宜掺入聚丙烯抗裂纤维。6.1.2 外墙涂料层宜选用吸附力强、耐候性好、耐洗刷的弹性涂 料。6.2 施工6.2.1 外墙粉刷应使用含泥量低于 2、细度模量不小于 2.5 的 中粗砂。6.2.2 外墙涂料在使用前,应进行抽样检测。6.2.3 抹灰工程不得使用过期水泥,其凝结时间和安定性须合 格。6.2.4 外墙洞眼应按规范留置,采用半砖、防水砂浆二次堵砌, 表面采用 1:3 防水砂浆粉严, 小圆孔宜采用微膨胀水泥砂浆二次填塞 密实。孔洞填塞应由专人负责、加强养护,并及时办理专项隐蔽验收 手续。6.2.5 外墙粉刷基层应采用人工凿毛或界面剂抹砂浆进行毛化 处理,并应进行喷水养护。 基层

13、平整度偏差超标时,应进行局部凿除 (凿除时不得露出钢筋),再采用水泥砂浆进行修补。6.2.6 外墙抹灰前应检查架眼堵塞情况并清除墙面污物, 并提前 1d浇水湿润。6.2.7 两种不同基体交接处的处理应符合墙体防裂措施的要求。6.2.8 外墙抹灰必须分层进行, 严禁一遍成活, 施工时每层厚度 宜控制在610mm严禁撒水泥面压光。外墙粉刷各层接缝位置应错 开,并设置在混凝土梁、柱中部。6.2.9 分格缝应设置在抹灰层的上层,分割条应镶嵌密实。6.2.10 外墙涂料找平腻子的材料应符合要求,分层找平,厚度 不应大于 1mm。6.2.11 外墙面砖嵌缝必须采用勾缝器具抽压出浆至密实。6.2.12 滴水

14、线粉刷应密实、顺直,不得出现爬水和排水不畅的 现象。7 门窗渗漏防治的技术措施7.1 设计7.1.1 门窗设计应明确抗风压、气密性和水密性三项性能指标。7 层及 7 层以上外窗的抗风压性能和气密性能不宜低于 4 级、水密性能不宜低于3级;16层外窗的抗风压性能和气密性能不宜低于3级、水密性能不低于 2级;其性能等级划分应符合 GB/T7106(7107、 7 1 08) -2002 的规定。7.1.2 门窗拼樘料必须进行抗风压变形验算, 拼樘料与门窗框之间的拼接应为插接,插接深度不小于10mm。7.1.3 塑钢门窗型材必须使用与其相匹配的衬钢, 衬钢厚度应满 足规范要求,并作防腐处理。7.2

15、施工7.2.1 门窗制作应工厂化生产, 安装前应进行三项性能的见证取 样检测,安装完毕后应委托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现场检验。7.2.2 门窗框安装固定前应对预留墙洞尺寸进行复核, 用防水砂 浆刮糙处理,然后实施外框固定。间隙用填充材料填嵌密实7.2.3 外墙面层为粉刷层时,打胶前应将密封胶处涂料清理干 净,严禁在涂料面层上打密封胶。724门窗框外侧应留5m宽的打胶槽口,打胶面应干净干燥后施打密封胶,且应采用中性硅酮密封胶。8 监督管理8.1 加强对参建各方责任主体行为的监督管理。 一是监督各方责 任主体目标责任制度的建立及施工过程的实施情况; 二是监督各方责 任主体执行法律法规情况,查处违法行为。8.2 加强实体质量的监督,各级质量监督部门要加大对工程质量 的监督,重点监管关键部位、关键工序,特别是容易产生质量通病的 环节,加大对基础、 主体的监督频率, 确保结构安全。 建立简报制度, 定期通报通病防治情况。8.3 实施竣工前检查。 建筑工程在竣工后, 建设单位组织正式验 收前质量监督单位应严格按照设计文件规范标准进行检查, 出具检查 报告,对未实施竣工前检查或虽经检查但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