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BC电池技术调研报告_第1页
HIBC电池技术调研报告_第2页
HIBC电池技术调研报告_第3页
HIBC电池技术调研报告_第4页
HIBC电池技术调研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效晶硅太阳电池技术调研报告第一章引言晶体硅太阳电池一直是太阳电池应用中的主导技术,并占有绝大部分光伏市场。由于太阳电池应用在本世纪中得到飞速的发展,晶体硅太阳电池的性能也得到迅速的提高:规模化生产的单晶硅和多晶硅太阳电池的转换效率在本世纪初只有14%和15%,现在已经达到了19.8%和18.4%左右。同时,晶体硅电池的制造方法却与十几年前基本没有变化,晶硅电池性能的提高,主要依赖电池辅料性能、生产工艺等的改进。如正面银浆、背面铝浆的不断更新换代,使正、背面金属接触的性能得到改善,提高了晶硅电池的开路电压(Voc)和短路电流(Isc);电池加工设备的性能的提高,加上印刷网板的改进优化,正面银栅

2、线有的采用了两次对准印刷。这些优化使印刷栅线宽度从150m下降到如今的40m左右,减少了栅线对光的遮挡,同时提高了栅线的高宽比,减小了栅线本身的电阻。因此,这一阶段电池性能的提高都应当归功于晶硅电池产业链上各级优化的结果。而随着晶体硅太阳电池效率逐步接近20%的光电转换效率,人们发现继续靠优化这些传统的晶硅电池技术和工艺来进一步提高电池的效率越来越困难。从而,相对不同的高效率晶硅电池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高效晶体硅太阳电池的概念是上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关键在于引进了热氧化表面钝化技术和陷光效应理论。高效电池与普通电池的一个主要区别在于电池背表面的钝化。目前生产上采用的传统电池都是用全面积

3、背面铝烧结形成铝背场,这种铝背场虽然比金属直接接触的表面复合有所下降,但下降的程度不大。铝背场比绝缘层形成的表面钝化作用相差甚远,因此,传统电池的Voc并不是很高,大多数在620640mV之间。而高效电池要对电池的正反表面全面积钝化,复合损失大幅降低,它们的Voc大多在660750mV左右。另外,传统铝背场的内部光反射率很低,接近于零,因而穿透硅材料的红外线在铝背场附近几乎全部损失掉了。另外,传统电池的电流密度(Jsc)在37mA/cm2左右,而高效电池的背表面镜以及陷光机理的合理设计,可以使Jsc达到4042mA/cm2。而且有了陷光作用,电池的厚度可以进一步减薄,这样可在极小电流损失的条件

4、下进一步提高电池的Voc,特别是背面发射结电池和IBC电池。第二章晶硅太阳电池的发展历程晶体硅太阳电池技术是在过去60年间发展起来的,图1为晶体硅太阳电池光电转化效率的发展过程。20世纪四五十年代,由于空间太阳电池的应用需求,晶体硅太阳电池迅速发展起来,以地面太阳光谱条件下测量的电池效率超过了10%,后来发现了浅结技术后效率接近15%。在70年代中期,又发明了在单晶硅上的碱制绒技术,电池效率达到了17%。自此经历了MINP、PESC、PERC、PERL等技术阶段,晶硅电池的转化效率快速突破了20%。由于PESC电池是用铝背场烧结而同时形成背面电场和正面钝化,它主要的弱点在于背表面的高复合以及极

5、低的背表面处光的内反射。因而后来发展起来的PERC电池(钝化发射极及背面钝化电池)和PERL电池(钝化发射极和背面电扩散电池),在钝化电池背表面的同时,实现了背表面反射镜,得到了极佳的陷光效应,PERL电池迅速提高了电池效率,在20世纪90年代末达到了24.7%。2008年全世界各大权威太阳电池测量中心修正了AM1.5光谱数据后,1999年PERL电池创造了当时晶硅电池效率的世界纪录-25.0%。图1.地面用晶体硅太阳电池效率发展史随着光伏行业向高效率、低成本方向发展,HIT太阳能电池便应运而生。三洋公司最初将(a-Si)/(c-Si)异质结应用于太阳能电池中,并在1997年大批量生产HIT太

6、阳能电池,首次将其投入市场;2009年实现了厚度98m、面积100.3cm2的、拥有转换效率为22.8%的HIT太阳能电池,到2011年,三洋公司制备的HIT太阳能电池获得23.7%的效率。2014年四月下旬日本夏普公司宣布,其自主开发的氢化非晶硅(a-Si:H)、N型单晶硅(c-Si)异质结背接触电池技术(即HBC技术),转换效率可达到25.1%;几乎同时,日本松下公司宣布其使用的HIT电池技术生产的电池达到25.6%的效率,刷新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1999年创下的25.0%的纪录,成为目前世界上太阳电池效率的最高水平。近几年国内高效电池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也日趋迅猛,除国内重点科研院所和研

7、发机构外,很多大型新能源企业开始陆续建设高效电池生产线。2015年11月10日英利自主开发的“熊猫”二代MWT高效太阳能电池规模化生产效率达到20.5%,对于助跑我国光伏产业技术升级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填补了N型电池技术的国内空白;2016年2月24日,晋能清洁能源有限公司2GW异质结高效光伏电池组件项目在晋中市开工建设,标志着国内HIT电池组件规模化生产已经拉开序幕。第三章现有高效晶硅太阳电池技术介绍3.1发射极表面钝化电池(PESC)PESC电池(Passivated Emitter Solar Cell)主要是使用SiO2薄层钝化发射极表面,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发射极表面载流子复合中心,提高

8、光生载流子的传输距离,从而提高电池的转换效率。目前使用SiO2做PESC电池结构的厂商不多,目前只有一些台湾厂家还有这种工艺。这是因为,目前普遍使用的SiNx减反膜本身就有比较好的钝化效果,再使用SiO2做钝化层,虽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作用有限。此外,在工艺控制上,额外的钝化层对生产过程的洁净度要求更高。如果工艺控制不佳,SiO2成膜后其表面会出现黑点,SiNx镀膜后变成白点,造成电池外观不良,从而大幅降低良品率。效率方面:在UNSW获得21%的转换效率,是第一个突破20%效率大关的电池结构。核心工艺:正面的二氧化硅薄膜氧化层,实现正面发射极钝化。图2.PESC电池结构示意图3.2钝化发射级及

9、背面电池(PERC)PERC电池(Passivated Emitter and Rear Cell)是在对发射极进行钝化的基础上,通过背面钝化来进一步提升转化效率的技术。在晶硅电池研究中,影响电池效率的工艺因素太多,一般从开路电压来判断一种电池结构是否具有潜力。电池背面全部用SiO2钝化,可以实现700mV的Voc。但是背面全部钝化,铝背场和Si衬底的接触问题就难以处理。要实现良好的接触,金属必须与Si衬底实现有效的金半接触,必然会破坏钝化层,从而失去钝化效果。所以PERC电池的背面结构必须设计成局部接触的形式。所以整个PERC结构的设计核心,就在于背面的图形结构的设计。效率方面:PERC电池

10、只是UNSW在研发过程中的一个过渡结构,在1989年得到了22.3%的转换效率,后来被PERL电池取代。原始的PERC电池结构以后基本上就无人问津了。图3.PERC电池结构示意图后来德国Fraunhofer研究中心采用激光背面打点的方法制成PERC电池,并改名为LFC(背面激光点接触电池),达到了22%以上的转换效率。LFC的背面金属是蒸发的纯铝,这使得LFC的成本偏高,批量加工的难度也较大,加上其他一些人为的原因,这种LFC电池并没有大规模投入生产。而近年来,为了突破20%转换效率大关,研究者发现PERC电池实际上是各种高效电池结构中最简单、潜在成本最低,对现有电池生产线最易升级改造的结构,

11、而且PERC电池技术没有专利保护。因此PERC电池成为近几年来高效晶硅电池开发的热点,有些台湾和中国公司已经开始小批量生产PERC电池。当然,为降低成本,人们趋向于采用最廉价的丝网印刷方法来制造PERC电池。大多数PERC电池的正面与常规电池基本相同,仅仅背面改成点状或条状接触。背面钝化多采用Al2O3/SiNx或SiO2/SiNx双层结构,其中ALD 和PECVD 方法制造的Al2O3钝化膜也被广泛用于PERC电池的研发和生产,台湾E-TonSloar公司甚至采用了涂覆Al2O3钝化膜。大多数PERC电池的研发者都遇到了在金属接触区域,硅溶解进铝层而形成空洞的问题,这些空洞会造成接触电阻的提

12、高和填充因子的下降。近几年来PERC电池背面铝浆的开发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另外人们还发现激光的条件、背面孔(条)的几何尺寸、烧结的温度等因素都会影响这些空洞的形成。其实,除了在背面接触区形成良好的欧姆接触外,在烧结后保持背面钝化层的钝化效果和绝缘性能也是同样重要的。表1为近几年一些公司和研究机构的PERC电池的实验结果。表1.近几年一些公司和研究机构的PERC电池效率另外,德国ISFH对国外PERC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如图4所示。图4.德国ISFH对国外PERC的研究总结图3:钝化发射极、背面局部扩散电池(PERL)在PERC电池基础上,为了能够进一步降低PERC电池背面金半接触电阻,从而提高

13、电池效率,研究者开始考虑对背面接触区域进行局部扩散,从而产生了PERL电池(Passivated Emitter ,Rear Locally-diffused Cell)结构。图5.PERL电池结构示意图PERL电池采用了1cm的低电阻率FZ单晶硅片,以保证原始硅材料内部高的载流子寿命。电池正背面均有热生长氧化层钝化。在正、背面的金属接触区域,也被浓扩散区域钝化,以减少金属接触处的复合损失。这样全部硅表面的复合损失最小,从而电池内部的光生载流子接近100%的被发射结分离形成输出电流。而且极低的总复合率,也造成了极高的Voc,一般在700710mV。因此,PERL电池开压优势明显,很快超越了PE

14、RC电池,通过不断优化,其转换效率达到了24.7%,后来世界权威的测试机构Sandia又将这个数据值修正为25%,从而长期占据了晶体硅电池的世界转换效率记录。目前欧洲的高效电池的研究大多数采用PERL或PERT结构,如德国的Fraunhofer ISE、ISFH,ISC Konstanz、比利时的IMEC、荷兰的ECN等著名研究中心,各家电池和设备公司在这方法也作了大量研究工作。尽管UNSW原始的PERL电池是制作在P型区熔单晶硅片上的,但为了实现高效率,近年来的大多数PERL电池都是制作在N型硅片上,而且绝大多数都采用了Al2O3的P型表面的钝化,采用这种方法在N型硅片上得到了23.4%的效

15、率。然而,目前可量产的P型PERL电池的研发还不普遍,目前只有韩国现代重工将PERL电池制作在P型单晶硅片上,背面采用局部开孔、对准印刷铝浆图形、烧结铝扩散、然后第二次印刷铝浆并低温烧结的较低成本的方法。实际上天合公司也采用了这种方法,得到了比一次印刷烧结全背铝高几mV的Voc。因此,天合公司的结果也可以归类为PERL电池结构。实际上目前已经有很多新技术可以用来制作PERL的背面结构,比如激光开孔然后扩散,或者更为简单的同步激光开孔/扩散、印刷扩散源以及硅墨技术等。因此,全结构的PERL电池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表2列出近几年一些公司和研究机构的PERL电池的实验结果。表2.近几年一

16、些公司和研究机构的PERL电池效率3.4:钝化发射极、背面全扩散电池(PERT)PERT电池(Passivated Emitter ,Rear Totally-diffused Cell)结构与PERL结构只有一点区别:PERL是背面局部扩散,而PERT是背面全扩散。这种电池是将B扩散的P型发射区设置在电池的背面。由于电池的发射区不受光照,基区中的光生载流子-空穴被收集到发射区中变成多子,因而不存在复合损失的问题。从而P型发射区可以采用更低的方块电阻,也容易做的均匀。PERT结构在P型电池上与PERC、PERL相比没有太多优势,PERT的优势在于做N型电池。2005年UNSW研发的PERT电池

17、转换效率为22.7%,追平了当时N型晶硅电池效率的世界纪录。图6.PERT电池结构示意图 PERT电池的研发主要是荷兰的ECN研究中心和天威英利公司。英利的“熊猫电池”就是一种PERT双面电池结构,熊猫电池已经投入生产好几年,它已达到20%以上的生产效率。其他公司和研究机构也得到相近的结果,例如:Bosch公司的双面电池在2013年达到20.7%的效率,法国ECA的双面电池达到20.2%。3.5背面接触电池(IBC)IBC电池(Interdigitated back contact)是正面没有电极,电极和PN结都设计在背面。正面结构与常规电池类似,有绒面、钝化层、减反层;其背面N型层与P型层相

18、互交替,在N/P界面上形成PN结。电极从N型与P型上分别导出,整个电池正面没有任何电极和Busbar,焊接在背面进行。电池技术也很复杂,背面焊接技术与传统的也不一样,目前了解的有阿特斯与天合在做,主要有掩膜法与离子注入法,工艺要求都比较高,成本也相对较高。IBC电池的成本比PERC电池还要高不少,但是由于光线的利用率高很多,转换效率上也很有优势。斯坦福大学研究的IBC电池技术,率先在N型硅片上得到了28.2%的聚光条件下的光电转换效率。后来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成立了SunPower公司,并改用了低成本的印刷工艺,将这种IBC电池的生产成本降低,实现了大批量生产。SunPower公司将这种IBC

19、电池的生产工艺不断优化,目前已经达到了25.0%的转换效率。SunPower的IBC电池的性能提高主要来自于对金属接触区域的钝化,据称这种钝化是采用优化接触区域的表面参杂浓度来实现的。图8是SunPower第3代IBC电池结构示意图。这种接触区域的钝化使SunPower的IBC电池的开路电压从最高690mV提高到730mV。HZB的实验结果表明,即使对较低开路电压的IBC电池,采用a-Si 钝化金属接触区,仍可以将开路电压提高38mV。目前最高的HIBC(HIT+IBC)电池的开路电压为740mV,而SunPower的同质结IBC电池已经达到了730mV的开路电压。据推测,SunPowe很可能

20、r已经采用了非晶硅钝化金属接触区域,或者采用了某种未发表的同非晶硅一样强大的表面钝化技术。图7.IBC电池结构示意图图8.第3代IBC电池结构示意图除了SunPower公司生产IBC电池外,目前还很少有其他公司生产这种电池,其中一个原因是这家公司对这种IBC电池采用了很好的专利保护。只是几年前这些专利都过期而失去了保护作用,因此近几年来,各家公司和研究机构对IBC电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而产生了很多很好的结果,表3是近几年一些公司和研究机构研究结果的一部分。看来其它公司开始批量生产IBC电池就在不远的将来了。表3.近几年一些公司和研究机构的IBC电池效率3.6 异质结电池(HIT)日本三洋公司

21、在N型硅片衬底上先做一层本征非晶Si,再在本征层上做P型或者N型非晶硅,得到了效率极高的HIT电池(Heterojunction with Intrinsic Thinlayer Cell)。HIT电池是一种利用薄膜工艺技术制作的N型电池,其表面钝化效果甚至超过热氧化硅钝化,Voc可以达到725mV,并在2013年达到24.7%的转换效率。图9.HIT电池结构示意图目前有很多中国公司也在研究三洋的HIT技术,但效率一致不太好,后来发现在衬底上做一层超薄的SiO2过渡层,电池效率可以明显地提高。由于三洋的HIT技术专利已经到期,三洋公司也被收购,国内就把这种改进的HIT电池结构称作HJT电池。三

22、洋公司的HIT结构并未说明是否在衬底上做过SiO2,或许该工艺本身就存在氧化硅。但是衬底上做这种超薄SiO2,由于非晶硅材料对光子的吸收率极高,这种非晶硅层都非常薄,5nm到10nm左右。这样要采用TCO(透明导电玻璃)层来帮助电极对PN结电流的收集,实现起来不难,但做到均匀、可靠就比较困难了,这最终会导致成品率高低的问题。HIT电池制造工艺,对设备和过程控制要求很严格,而且制造过程中大量使用半导体清洗液,其运营成本也相当高。2014年,松下收购三洋后,将这种HIT电池与IBC电池技术相结合,将传统正面电极也挪到该电池的背面,制成HIBC电池,并达到了25.6% 的效率,打破了25%的世界纪录

23、。此外,除了松下公司自己生产HIT电池之外,由于目前HIT电池专利已过期,一些厂家和研究机构对HIT电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结果如表4所示。表3.近几年一些公司和研究机构的HIT电池效率3.7异质结和背接触技术耦合电池(HIBC)HBC电池(HIT+IBC)结构是在N型硅片衬底的背面做了一层非晶的本征层,然后在本征层上交叉地做非晶P型层和N型层,在N/P层的界面上形成PN结,分别从N型层和P型层引出电极。而电池的正面使用绒面和减反膜减反,并用钝化层钝化,正面没有任何电极和Busbar。通过这种电池结构,2014松下创造了25.57%的世界记录。夏普公司图10.HIBC电池结构示意图第三章现有高效

24、太阳电池生产工艺介绍关于PERC工艺路线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常在实验室使用的所谓强化版路线,相比普通电池技术,多了背面抛光、表面热氧化、背面的介质层生长、背面的接触区域层图形化。大规模生产中,采用简化版工艺路线居多,主要是减掉了热氧化层的步骤。热氧化法是SiO2表面钝化最佳方法,其余的SiO2生长方案效果都不理想。但由于热氧化工艺成本较高,且外观问题不易解决,所以应用不多。PERC电池规模化生产中,设备供应商都有配合提供工艺设计方案。设备选型,一方面是选择设备成熟度,另外一方面就是工艺成熟度。PERC电池的核心,就是背面的钝化层(介质层)。钝化层主要是SiO2、AlOx。SiO2的缺点在于其抗

25、腐蚀性很差,只能用热氧化法生长,成本难以下降。目前,AlOx的应用更为广泛。AlOx的生长方案主要有 PECVD、PVD 、LPECVD、ALD等等。我们曾将市场上的所有的AlOx生长技术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用不同的成膜工艺制作了寿命样片,通过对比寿命样片的少子寿命来分析各种成膜技术的潜力。最终发现, ALD技术的少子寿命指标明显由于比其他技术方案,排名第二位的是PECVD技术。ALD是一种原子层沉积技术,最大的优势是成膜效果均匀稳定。针对硅表面高低起伏台阶,ALD技术可以在各个位置都保持均匀的成膜厚度和质量。梅耶博格的设备采用的是PECVD氧化铝成膜技术,优势在于集成度很好,无论是新的设备还

26、是改造旧设备,都可以把氧化铝与背面的氮化硅层合二为一,一次工艺路线全部成型。梅耶博格设备的缺点,首先PECVD技术做氧化铝,工艺性能与ALD有差距,只不过电池上的差距不会特别明显,两种方案基本是0.3%左右效率差距(因为是小批量制作,所以不能排除差异是否是由其他阶段工艺导致)。采用梅耶博格设备目前效率可达20.6%。此外,PECVD技术生长AlOx,其化学品TMA的耗量相当高,只不过目前TMA已实现国产化,成本还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另外,就是PECVD的粉尘:机器腔体较大,会有AlOx粉末充斥在腔体里,很难清洁。IDEAL ENERGY应该是目前最成熟的国产ALD设备解决方案供应商。该款设备首

27、先是板式的承载方式,生产兼容性和上下料自动化程度高;其次使用了ALD技术,能够在板式大腔体工艺路线上实现原子层沉积,这些优势导致其前景乐观。该款设备问题在于:集成度还需要提高,目前只有一个ALD成膜方案,没有与背面氮化硅方案集成在一起。后续期待该公司的新产品。中电的设备:中电做PERC电池较早,目前设备是当初的实验性机台,但在设计之初就预留了量产化改造的窗口。目前,中电研发团队正完全依靠自身力量进行设备改造和升级。该设备采用原子层沉积技术,配备多种气体源管路,适用不同钝化膜的工艺研究。目前,可以做到20.8%的转换效率,后续改造完成后,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第四章高效晶硅太阳电池的发展趋势除已有的两家IBC和HIT电池制造商外,其它许多厂家已初步开发掌握了高效率晶体硅电池的制造方法,并开始投入批量生产。无论是现有技术还是经典的PERC和PERT电池、以及选择IBC结构还是HIT电池结构,这些电池的制造工艺和电池性能都在被迅速优化提高。高效晶硅电池应以单晶硅为主,因为高效电池需要高体内载流子寿命,而多晶硅目前无法得到较高的载流子寿命。至于选择N型还是P型衬底、是IBC,HIT还是PERL类电池,只能由研发、设备和生产的发展来决定。目前很多专家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