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章 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特别规定中国人大网 日期:2006-12-18推荐精选本章共17条,是关于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特别规定。主要内容包括:制定危险废物的名录、统一鉴别标准、方法和识别标志,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和申报登记,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建设规划,危险废物代为处置,危险废物排污收费,危险废物经营许可,危险废物的收集、贮存、处置、运输与转移,危险废物污染事故的应急与报告,重点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的退役费用等。危险废物是指具有各种毒性(如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生态毒性等)、爆炸性、腐蚀性、传染性、反应性等危险特性的废物。危险废物对环境,特别是对地下水和土壤威胁很大,一旦造成地下
2、水和土壤污染,其治理成本高,几乎无法逆转。危险废物从产生、转移、贮存、利用到最终处置,每一个环节均有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我国十分重视对危险废物污染的防治工作,并将其作为防治的重点,实行严格管理和控制措施。从1995年制定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到这次法律修订都单设一章对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作了特别规定。这次修订在这一章中增加了下列内容:一是增加了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的规划和建设要求(第五十四条);二是增加了危险废物贮存时间的限制(第五十八条第二款);三是赋予有关主管部门处理危险废物污染事故应急手段(第六十四条);四是对危险废物处置设施退役后的维护资金来源作了规定(第六十五条);五是将危险废
3、物的利用纳入到危险废物经营许可的管理范围(第五十七条)。需要说明的是,这次修订并没有单独对医疗废物的管理作专门的规定。主要是考虑到医疗废物的管理不仅仅要考虑污染问题,也要考虑传染病的预防。医疗废物作为危险废物的一个重要类别,除了适用本法有关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的特别规定外,国务院也专门制定了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本法对危险废物的管理措施及有关行政法规规定已基本能够满足医疗废物的管理需要,因此本法没有对医疗废物的管理再作的规定。第五十条危险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适用本章规定;本章未作规定的,适用本法其他有关规定。【释义】本条是关于危险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法律适用的规定。一、基于危险废物比一般固体废物造成对人
4、体健康和环境污染更为严重的情况,明确危险废物的防治适用本章的特别规定。从法律上体现了对危险废物污染环境实行严格控制和重点防治的原则。危险废物约占工业固体废物总量的5%-10,但种类繁多,性质复杂,2002年我国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为1000.16万吨,其中,按种类分,碱溶液和固态碱、无机氟化物、含铜废物、废酸或固态酸、无机氰化物、含砷废物、含锌废物、含铬废物等产生量较大;按地区分,贵州、四川、江苏、辽宁、山东、广西、广东、重庆、湖南、上海、河北、甘肃、云南等13个省市产生量占全国总产生量的80%以上;按行业分,工业危险废物产生于99个行业,重点有20个行业,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造业产生的危险废物
5、占总量的40。另外,社会生活中也产生了大量废弃的含有镉、汞、铅、镍等的废电池和日光灯管等危险废物。危险废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有着严重的危害,必须将其作为防治的重点,比一般固体废物污染防治采取更为严格的管理措施。通过立法对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作出严格规定,是各国控制危险废物污染环境的基本措施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立法的共同经验和通行惯例,也是有关国际公约的主要内容。本法根据危险废物的危险特性和我国危险废物污染现状与污染防治现状,总结我国的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的经验,根据我国已加入的有关国际公约,并借鉴了国外的普遍做法和先进经验,确定了对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实行重点管理的原则和严格的管理措施,这对于保护环境
6、、保障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是十分必要的。二、危险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适用本章特别规定的同时,对本章未作规定的,仍适用本法其他有关规定。本章作为危险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的“特别规定”,涉及危险废物的管理应首先适用本章的规定,但危险废物作为固体废物的一类,在危险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的“特别规定”中未作规定的,有关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一般规定”也应适用。这里讲的“一般规定”应包括本法第一章“总则”部分、第二章“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监督管理”部分及其他相关内容。第五十一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国家危险废物名录,规定统一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鉴别方法和识别标志。【释义】本条是关
7、于危险废物名录、鉴别和识别标志的管理规定。有关危险废物名录、鉴别和识别标志的管理是世界各国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立法和国际环境保护公约中普遍实行的管理制度,也是对危险废物实行分类管理和控制的法律原则的体现。一、关于危险废物名录1危险废物名录管理是指对危险废物按危害性质进行分类并按种类、名称汇集,制定目录(或称一览表、清单),予以公布实施的管理措施,凡列入名录的废物,即属于应予以严格控制和重点管理的危险废物,亦被称为“废物清单”或“危险废物黑名单”。对危险废物实行重点控制与管理,既要严格,也应合理,必须要有一定的合理的管制范围。为了比较全面、灵活、合理、方便地实行对危险废物的严格控制,世界上许多国家采
8、取了以“名录”或“清单”的方式来确定危险废物的种类与范围。名录管理比较正规、严肃、简便,种类较为具体,范围较明确,有较大的可靠性,使用较方便,因而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和欢迎。如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德国、比利时、瑞典、丹麦、荷兰等国家,均在法律中对此都作了规定。有关国际环境保护公约亦采用了这一制度。如我国已加入的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以下简称“巴塞尔公约”)中就明确规定了应加以控制的45类危险废物,并要求各缔约国通过国内法律的形式予以确认。2.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危险废物名录,对列入名录的危险废物实施严格管理。制定危险废物名录,划定危险废物的种类
9、和范围,是一个异常复杂的问题,其不仅涉及到技术问题,也涉及到国家对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实行监督管理的实际要求和能力,必须持以慎重、认真和积极的态度。将危险废物的管制范围划得过宽过大,划入的种类和数量过多,则可能会把某些本不需要或不必进行严格管制的固体废物纳入到危险废物之列,从而造成本可避免的不必要的过度严格管制,浪费人力、物力。如果将范围划得过于狭窄,划定的种类和数量太少,则会导致管理上的遗漏,使严格管制难以产生作用,不能有效地控制危险废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因此,合理确定和划分危险废物的种类和范围,实际上是确定危险废物的污染防治及其监督管理的涉及范围,便成为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的基础性工作。我国
10、财力、物力有限,环境保护投资不足,污染防治技术尚不先进,环境监督管理力量不是很强,更需要合理确定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及其监督管理的范围,以集中力量高效率地进行污染防治和实施环境监督管理。3.根据本法关于制定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的规定,1998年国家环保局、经贸委、外经贸部、公安部制定颁布了国家危险废物名录,这是第一批执行名录,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将不定期修订。“名录”包括废物47种类别,具体包括:医院临床废物、医药废物、废药物药品、农药废物、木材防腐剂废物、有机溶剂废物、热处理含氰废物、废矿物铀、废乳化液、含多氯联苯废物、精(蒸)馏残渣、染料涂料废物、有机树脂类废物、新化学品废物
11、、爆炸性废物、感光材料废物、表面处理废物、焚烧处置残渣、含金属碳基化合物废物、含铍废物、含铬废物、含铜废物、含锌废物、含砷废物、含硒废物、含镉废物、含锑废物、含硫废物、含汞废物、含铊废物、含铅废物、无机氟化物废物、无机氰化物废物、废酸、废碱、石棉废物、有机磷化合物废物、有机氰化物废物、含酚废物、含醚废物、废卤化有机溶剂、废有机溶剂、含氯苯并峡哺类废物、含多氯苯并二恶英废物、含有机卤化物废物、含镍废物、含钡废物等,并明确废物的来源和常见危害组分或废物名称,凡“名录”中所列废物类别高于鉴别标准的属于危险废物,列入国家危险废物管理范围;低于鉴别标准的,不列入国家危险废物管理。对需要制定危险废物鉴别标
12、准的废物类别,在其鉴别标准颁布以前,仅作为危险废物登记使用。二、关于危险废物鉴别1危险废物鉴别是指根据规定的标准、方法和规范,对固体废物的性质进行分析、测试,以确定某种废物是否属于危险废物。据此,当不能确定某一废物是否属于危险废物时,应按照规定的鉴别标准、方法和规范,对该废物进行分析、测试、鉴定和区别;如果鉴别结果表明该废物具有规定的危险废物特性的,则该废物便属危险废物范围,对其应予严格管制;如果鉴别结果表明该废物不具有规定的危险废物特性的,则该废物便不在危险废物之列,对其可不适用有关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的特别规定。建立和实行鉴别制度是为了补充和实施危险废物名录制度。由于管理能力、技术水平、信息传
13、播及环境保护要求程度等的限制,在制定危险废物名录时,虽力求合理齐全,但仍不可能将危险废物全面、精确、适当的分类或开具、罗列;在名录制定后,也可能会产生、出现或认识某些在名录中并未列入而又必须实行严格管制的新的危险废物种类;或者在执行名录规定时,发现某些废物虽在名录之列但因其有害组分的数量或浓度明显较低,对环境或人体健康的危害显著轻微,可以不必对其适用有关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的特别规定的,这就需要通过对这些废物进行科学地分析、测试以确定这些废物是否属于危险废物,从而弥补名录的有限性、以有效、合理的实行危险废物的严格管制。2鉴别是对危险废物的危险特性的鉴别。在本法中,并未对这些危险特性作出明确具体的规
14、定,但从有关条款中隐含了危险特性的范围。例如本法第八十三条的有关违反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规定的刑事责任的规定,其所涉及的刑法有关条款是关于违反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等危险物品管理规定,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刑事责任的规定,这便隐含着指出危险废物是指具有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等危险特性之一的废物(依本法第二条第二款的规定,放射性废物污染防治不适用本法规定,而是适用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的规定)。本法第六十条规定运输危险废物应适用有关危险货物运输管理的规定,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危险化学品,包括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
15、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毒品和腐蚀品等。此外,工业固体废物有害特性试验与监测分析方法(试行)中规定的危险废物的危险特性包括:急性毒性、易燃性、腐蚀性、化学反应性(包括爆炸性)、放射性、浸出毒性等6类。3对危险废物进行鉴别认定,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方法和规范,以保证鉴别的科学、规范、准确和统一。早在1986年国家环保局就颁布了工业固体废物有害特性试验与监测分析方法(试行),以后又陆续制定发布了若干鉴别分析标准、方法。1995年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出台从法律上确定了实施危险废物鉴别。为此,国家环保总局先后制定了危险废物鉴别标准一腐蚀性鉴别(GB50851-1996)、危险废物鉴别
16、标准-急性毒性初筛(GB5085.2-19)、危险废物鉴别标准一浸出毒性鉴别(GB50853-1996)、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一水平振荡法(GB5086.2-1997)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测定方法(GB/T15555.1-12)、固体废物一腐蚀性测定一玻璃电极法(GB/T1555512-95)等一系列鉴别方法标准。三、关于危险废物识别标志1危险废物识别标志制度是指用文字、图像、色彩等综合形式,表明危险废物的危险特性,以便于识别和分类管制的制度。危险废物不同于一般的固体废物,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要对危险废物要实行重点控制和严格管理。尽管我国已经公布了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和“危险废物鉴别标准”,但
17、是对于哪些废物属于危险废物,哪些废物又是普通固体废物,不具有这方面知识的人是无法识别的,我们普通人只能通过最直观、最容易理解的危险废物识别标志,如文字、图像、色彩分辨出危险废物。设置统一的危险废物识别标志有利于方便和严格管制危险废物,这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我国已加入的巴塞尔公约中就明确要求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将危险废物的容器和包装物以及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危险废物的设施、场所,按照国家的统一规定使用、悬挂、粘贴、设置与废物性质和类别相应的识别标志,有助于人们远离危险废物,以免造成环境污染,危及人类的生存环境。2实行危险废物识别标志是我国危险废物的管理实践作法,例如1991年国家环保局和能源
18、部发布的防止含多氯联苯电力装置及其废物污染环境的规定的第十三条中规定了含多氯联苯电力装置及其废物的集中封存和暂存场所必须设置明显的毒害标志。1995年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出台后,国家进一步加强了组织制定有关统一危险废物识别标志及其管理,制定了环境保护图形标志一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GB155622-1995)等标准。根据该标准,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图形符号分为提示图形符号和警告图形符号两种。提示图形符号是用于向人们提供某种环境信息的符号。警告图形符号是用于提醒人们注意废物贮存、处置过程中可能造成危害的符号。每种标志都有自己的图形、颜色,不会混淆,并且警示标志牌应设置在与之功能相应的醒目处。
19、第五十二条对危险废物的容器和包装物以及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危险废物的设施、场所,必须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释义】本条是关于危险废物识别标志的适用及要求的规定。根据本条规定,识别标志的适用即必须使用、设置的对象,包括器物和设施场地两个方面。器物包括了容纳、放置、装载、覆盖危险废物的容器和包装物。设施和场所包括收集、贮存、运输、处置的工具、设备、设施、场地等,如收集危险的工具、器物,运输工具,堆放、转运或暂贮场所,危险废物接收或处理、处置设施、场所等。凡在本条所规定范围之列的容器和包装物以及设施、场所等,都必须执行有关危险废物识别标志的规定,依要求使用、悬挂、粘贴、设置与废物性质和类别相应的识
20、别标志。除了前述环境保护图形标志一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GB155622-1995)对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的标志作了规定外,其他一些规范性文件也对设置危险废物标志作了规定。例如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要求规定,安全填埋场运作场地入口处应设一定数量的光字牌,标明危险字样,牌子必须从7米远处清晰可见。2001年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发布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通知明确规定:“装运危险废物的容器应根据危险废物的不同特性而设计,不易破损、变形、老化,能有效地防止渗漏、扩散。装有危险废物的容器必须贴有标签,在标签上详细标明危险废物的名称、重量、成分、特性以及发生泄漏、扩散污染事故时的应急措施和补救
21、方法。”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卫生部发布)规定,医疗废物包装袋的颜色为黄色,并有盛装医疗废物类型的文字说明,如盛装感染性废物,应在包装袋上加注“感染性废物”字样;容器盒整体颜色为黄色,在盒体侧面注明“损伤性废物”;包装袋、容器盒、周转箱(桶)上均应印制医疗废物警示标识。根据本法第七十五条规定,不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处以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第五十三条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并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危险废物
22、的种类、产生量、流向、贮存、处置等有关资料。前款所称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应当包括减少危险废物产生量和危害性的措施以及危险废物贮存、利用、处置措施。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应当报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本条规定的申报事项或者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内容有重大改变的,应当及时申报。【释义】本条是关于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和危险废物申报登记的规定。一、对危险废物的管理不能像一般固体废物一样,需要对危险废物的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理、处置等各个环节进行监控。本次修订在1995年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的危险废物实施申报登记管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对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制定危
23、险废物管理计划的要求,其目的是促使有关企业加强对危险废物的管理,便于环保部门的监督管理。二、危险废物管理计划是由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的。这里讲的那些“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制定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危险废物管理计划的内容包括减少危险废物产生量和危害性的措施以及危险废物贮存、利用、处置措施,这些措施的制定应当符合危险废物的有关国家标准、技术要求。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制定后还应当报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有关环保部门应当进行备案审查。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制定危险废物管理计划的同时,还应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
24、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申报登记,申报的内容包括危险废物的种类、产生量、流向、贮存、处置等有关资料。对于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某种产品可能产生数量较少或危害极小的危险废物,可不进行申报登记,但要妥善处置,防止污染环境和危害人体健康。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我国从1992年开始固体废物申报登记工作。1995年以前,没有全国危险废物产生量的统计数字。1995年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确立实施危险废物申报登记。1992年国家环保局发布了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管理规定,明确危险废物申报登记的主要内容有:所产生的危险废物种类、性质、数量、浓度、排放(或转移)去向、排放地点、排放方式(或利用、贮存、
25、处理、处置的地点或方式)、危险废物的贮存、利用或处置场所等。同年国家环保局发布的防治尾矿污染环境管理规定中规定,产生尾矿(包括含属于有害废物的尾矿)的企业必须按照规定向当地环保部门进行排污申报登记。国家环保局等还发布了含多氯联苯电力装置及其废物污染环境的规定,规定:拥有含多氯联苯电力装置的营运单位必须在市级环保部门规定的时间内向当地环保部门申报登记,如实填写含多氯联苯电力装置登记表;申报的内容包括:登记单位的基本情况、电力装置分布总图、电力装置拥有情况、报废品去向、处理处置情况(如处理处置方式、地点、数量、具体方法和委托单位等)。根据本法规定,不按照国家规定申报登记危险废物,或者在申报登记时弄
26、虚作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三、“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及其危险废物的有关情况是动态变化的,若发展到危险废物申报事项或者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内容“有重大改变的”,应当及时向原申报机关即有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有重大改变的”的情况,以便环保部门及时掌握危险废物管理的变化情况,做好监督管理工作。这里讲的“有重大改变的”如何判断,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第五十四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部门组织编制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的建设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27、应当依据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的建设规划组织建设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释义】本条是关于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的规划和建设的规定。这是新增加的内容。一、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实行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的必要性1发达国家在上世纪70、80年代普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和监管体系,实现了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已经对常见性危险废物进行了严格的鉴别和安全处置,目前正致力于具有更长期潜在危险的危险废物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处理。目前我国常用的危险废物集中处置技术主要是安全填埋和焚烧。现在已基本掌握安全填埋技术,在危险废物填埋方面,我国从上世纪90年
28、代开始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建设危险废物填埋场,目前已经建设完成的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有深圳危险废物填埋场、沈阳工业固体废物处置中心、上海市固体废物处置中心等。以上三个填埋场无论在建设规模、危险废物处置类型、填埋厂性质等方面都具有代表性。焚烧处理的核心设备是焚烧炉,目前全国还没有一座功能齐全的并投入正常运行的、综合性的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厂。近年来,沈阳、北京、江苏等地已开始出现市场化运行的危险废物焚烧处理厂。我国侧重采用焚烧技术进行处理的危险废物一般为有毒有害、化学解毒法效率不高,很难或不能生物降解的物质,以及易于传染扩散和滋生病菌的物质,例如多氯联苯、六六六和医疗废物等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所列物质。
29、焚烧炉多采用国内研究开发制造的旋转窑炉和热解炉,一般设置有尾气净化系统,虽然总体性能比早期进口的焚烧炉好,但进料系统和监控系统较简单,从安全性看仍需进一步改进。由于我国对危险废物的处置重视不够,集中处置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大部分危险废物处于低水平综合利用、简单贮存或直接排放状态,医疗废物流失严重,大量医疗废物混入生活垃圾,与保障环境安全和人民健康要求差距较大。突出表现为:一是处置设施建设滞后,集中处置率低。我国在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领域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目前,只有深圳、上海、天津、沈阳、杭州等极少数城市建成了危险废物集中处理设施,处置能力仅18万吨年,但处置功能不全。全国还没有一座功能
30、齐全的综合性危险废物处置场投入运行。2002年,工业危险废物处置率仅为24.2。每年有300多万吨危险废物临时贮存。从19年到2002年,全国危险废物累计贮存量达到2633.9万吨,不但占用了大量土地,而且已成为污染环境的一大隐患。在医疗废物处置方面,目前除广州、杭州、沈阳、大连等极少数城市对医疗废物实行了集中处置外,大部分地区医疗废物由各医院分散处置,处置水平和效果参差不齐。2002年抗击“非典”过程中,充分暴露了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缺乏的严重性。二是处置水平低,二次污染严重。目前,我国大部分危险废物处于低水平综合利用或简单贮存状态,不符合安全处置标准,没有防渗设施的填埋和没有尾气处理的焚烧
31、,极易产生二次污染。不少医院采用热水锅炉或间歇式焚烧炉进行低温焚烧处置医疗废物。这些焚烧炉规模小、工艺落后、设备制造简陋,炉型设计不能适应医疗废物特征,没有烟气净化装置,再加上焚烧温度过低、间断运行,处置效果不好,烟气、恶臭、灰渣、废水等二次污染严重。因医院焚烧炉污染扰民的纠纷日益突出。三是混入生活垃圾、流入社会,危害严重。许多企业将危险废物与工业固体废物甚至生活垃圾混合在一起排出,社会源危险废物往往直接混入生活垃圾,部分危险废物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进入环境,危害严重。我国大部分医疗废物混入生活垃圾,我国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水平以及防渗设施、渗滤液处理及表层覆盖达不到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安全处置标准
32、要求,而医疗废物所含病菌和病原体是普通垃圾的数百倍甚至成千上万倍,极易成为疫病的传染源。某些机构或个人非法倒买倒卖、重复利用一次性医疗卫生器械,经过简单消毒处理后,重新包装成为“医疗用品”或制成生活用品,流入社会,损害人体健康,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四是没有建立统一的监管体系,管理制度不健全。五是装备制造水平低,技术不过关,规模小。2危险废物处置,是指将危险废物焚烧和用其他改变危险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的方法,达到减少已产生的固体废物数量、缩小固体废物体积、减少或者消除其危险成份的活动,或者将固体废物最终置于符合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填埋场的活动。处置危险废物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分散处置,即由
33、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自行处置;二是实行集中处置,即为专业性的或区域性的集中处置设施予以处置;三是实行集中处置与分散处置相结合。我国长期以来,在危险废物处置方面,主要采取分散处置即要求产生者自行处置的方式。自80年代以来,在国家的要求、鼓励和支持下,一些经济能力和技术力量较强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陆续建设了自己的处置设施,对危险废物进行处置,这对控制危险废物污染、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起了积极作用。对这种方式,国家仍应继续支持和鼓励。但是,就全国范围而言,单纯采取分散处置的方式却有着局限性和难度。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乡镇企业,由于受资金、技术、场地等条件的诸多限制,缺乏独自建设和管理运转处置设施
34、的能力。同时,由于若干企业生产规模小,产品种类多,因此其产生的危险废物的种类颇多,但每一种类的产生量却并不大;有的企业的规模虽大,但产生的危险废物数量却不大,或者绝对总量较多而各个具体种类的数量却有较大差异等。凡此种种,如果机械的简单的不加区别的要求所有产生者都自行处置其产生的所有废物,则会造成重复建设,资金浪费,也会使各产生者的处置设施因接纳的废物数量有限而造成设备闲置。因此,为切实解决危险废物处置问题,提高治理污染的效益应从保护环境的要求和实际国情出发,在继续鼓励、支持产生者自行处置,加强对分散处置管理的同时,还应采取其他措施,包括推行集中处置和区域控制,实行污染控制的社会化形式,采取分散
35、处置与集中处置相结合。集中处置危险废物是一种既经济又科学的方式、方法。它是指将危险废物集中于某一区域或专业性的集中处置危险废物的设施中予以处置。集中处置危险废物在危险废物污染防治中有着重要意义:一是可以节约人力、物力、财力;二是可以获得较好的处置效果。集中处置设施一般都拥有较完备的专业技术、设备和管理力量,同时,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和处置条件,因此,可以获得较好的处置效果;三是可以降低经营成本和减少处置费用,从而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四是可以提高防治污染的水平;五是可以掌握和控制危险废物的流向,从而便于监督管理。对危险废物实行集中处置,这是世界不少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有效控制危险废物污染危害的重要形
36、式和主要的技术手段。集中处置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大带小”方式,即发挥各企业现有的处置设施的作用,使各企业自建的处置设施在处置本单位的危险废物的同时,鼓励和允许各企业依规定条件将自己剩余的处置能力和设施向其他单位开放,接受并处置其他单位的与自己的处置条件和能力相配的危险废物,即开展委托处置、有偿服务。另一种是区域性集中处置方式;即建设区域性专业性的集中处置设施,把一些分散的危险废物,按不同种类、特性和要求集中在一起处置,如由地方政府规划和组织区域性的社会化经营的专门性集中处置设施,或将本地区各企业的处置设施有机联合成为网络和系统或实行跨区域的处置合作等。二、关于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
37、的建设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的建设规划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部门组织编制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目前已有的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的建设规划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该规划是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家环保总局根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危险化学品管理条例的规定,共同编制完成的。该规划以防止废物危害和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为出发点,以相关环保、卫生标准为依据,以危险废物包括医疗废物和放射性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为主要任务,对全国危险废物处置目标、原则、布局、规模、投资等进行统筹规划
38、,并建立、完善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放射性废物全过程监督管理体系,力争在2006年底前,消除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放射性废物污染隐患,基本实现全国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放射性废物的安全贮存和处置,为人民健康和环境安全提供保障。规划共分五章,分别对处置现状和存在问题、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和技术要求、主要任务、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政策和措施作了规定。该规划还明确规定,2003年,建设一批前期基础好、具有示范作用的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工程,2004年,建设社区城市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工程,2005年至2006年建设其他危险废物处置工程。同时,提高放射性废物安全收贮能力,建立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全过程环境
39、监管体系。到2006年,全国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放射性废物基本实现安全贮存和处置。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的建设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这一建设规划组织建设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根据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共规划建设功能齐全的综合性危险废物处置中心31个,新增危险废物处置能力282万吨年,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300个,新增医疗废物处置能力2080吨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建设这些处置设施、场所可以是财政投资也可以其他形式投资,应当采用市场化的运营方式,由处置企业向废物产生单位提供有偿服务,推进危险废物处置的社会化,提高处置水平,实现规模效益
40、。第五十五条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置危险废物,不得擅自倾倒、堆放;不处置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处置或者处置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代为处置,处置费用由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承担。【释义】本条是关于危险废物处置责任的规定。一、关于危险废物的处置对危险废物进行处置是防治危险废物污染的最后防线。尽管人类已经或正在努力采取各种方式、手段或措施,设法将危险废物尽可能的在其产生过程中予以减少或消除(如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尽可能采用先进工艺、清洁工艺以减少或消除危险废物的产生等
41、);或将已产生的危险废物进行最大限度地回收利用或进行其他综合利用,但是,由于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还不能做到不产生危险废物;对于已产生的危险废物,人类也仍不可能或不必要将其全部进行综合利用,也不可能完全减轻或消除其危险性。对于已产生的尚不能实行综合利用的危险废物或尚未消除或减轻其危险特性的危险废物,必须实施严格地管制,不能允许任意或未采取有效污染控制措施而将其排放至环境,或者不按国家有关规定擅自倾倒、堆放。按照无害环境和安全、有效的要求,进行必要地适当地处理和最终处置,以减轻或有效控制其危害。对危险废物进行处置,从性质上讲,并未消除危险废物本身(如采用土地填埋、海洋倾废或其他永久贮存方式处置危
42、险废物)或者并未完全消除其危险成份(如焚烧只是将危险废物由固态转化为气态,并不一定消除其危险成份,实质上在某种意义上只是排放方式的改变),只是以特殊的不对环境产生危害或严重危害的方式,将其与环境相隔离或改变其物理、化学、生物等方式的特性。因此,处置只是对危险废物的危害予以控制的方式。在现阶段,对危险废物进行处置是必要和可行的。对处置的必要性和不可避免性的承认与肯定并在法律中予以确定,并不意味着是否定或减弱不产生危险废物或对其予以利用的要求,也并非不要求进行不产生或利用危险废物的努力。对于危险废物,凡能进行综合利用的,均须设法进行综合利用;对暂时不能利用的,才设法进行最终处置。这恰好正是与不产生
43、危险废物或尽可能利用危险废物(“废物最小量化”)的要求和目的是一致的、共同的,是不产生危险废物原则的补充,是少产生危险废物原则的实现方式之一。危险废物会对环境乃至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而必须妥善处理处置。目前常用的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方法包括焚烧法、填埋法、生物处理法、化学处理法、固化法等。焚烧法,焚烧是高温分解和深度氧化的过程,目的在于使可燃的危险废物氧化分解,借以减容、去毒并回收能量及副产品。几乎所有的有机废物都可以用焚烧法处理。其优点在于能迅速且大量地减少废物容积,消除有害微生物,破坏毒性有机物并回收热能。但是焚烧容易造成二次污染,而目投资和运行管理费用也较高。焚烧法在发达国家发展比较迅速
44、,成为除土地填埋之外一个重要的处理手段。填埋法,土填埋是使用最为广泛的废物处置技术,其实质是将废物铺成有一定厚度的薄层后加以压实,并覆盖土壤的方法。它是从传统的堆放和填地处置发展起来的。今天的土地填埋已不是单纯的堆、填和埋,而是按工程理论和土工标准,对废物进行有效控制管理的科学工程方法,在大多数国家广泛应用。安全填埋是处置有害废物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实际上是卫生填埋的进一步改进,对场地的建造技术、浸出液的收集处理技术等要求更加严格。但是实践表明,安全填埋也不是绝对安全的,由于建场标准不高或选场不当等因素,关闭的一些场所出现渗漏而不得不采取补救措施的例子,已经在某些国家出现。生物处理法,利用微生物
45、的分解作用处理废物的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堆肥化,即依靠自然界广泛分布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微生物,人为地促进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向稳定的腐殖质生化转化的微生物学过程。其主要作用是能够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使土壤环境保持适于农作物生长的良好状态,而目有增进化肥肥效的作用。从发展趋势来看,土地填埋的场所一般难以保证,焚烧处理的成本大高,而且二次污染严重,因此生物法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化学处理法,即利用化学方法,对有害废物实施化学反应,使之减轻或消除危害。如废酸液和废碱液的中和处理。此法一般用于对无机类废物的处理。固化法,即采用物理方法将废物压实、固化,使之转变成便于运输、贮存、利用和处
46、置的形态。此法一般用于废物的预处理。二、关于危险废物处置的责任本条规定确定了危险废物处置责任,即由“产生者处置”的原则,产生者应当承担对其所产生的危险废物进行适当处置的义务,这是产生者的产生危险废物行为所导致的直接的必然的法律后果(法定义务)。同时,由于产生者对其所产生的危险废物的种类、数量和危险特性及程度等有着比较全面、直接、准确地了解和掌握,从而对依环境保护要求如何处置其所产生的危险废物的标准和要求也有着全面、直接、准确地了解,由产生者负责处置便可能是较为有效、方便的。本法第五条规定:“国家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实行污染者依法负责的原则。”“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进口者、使用者对其产生的固
47、体废物依法承担污染防治责任。”本条规定是对污染者负责原则在固体危险废物管理中的具体规定,是“谁污染,谁治理”在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方面得到切实地贯彻和实现的保障。“产生者处置”原则是关于产生者处置其所产生的危险废物的法定义务的原则规定,但实现这一原则即产生者承担处置责任、履行处置义务的具体方式却有着多样的形式,并非意味着只是或只能由产生者直接履行义务。产生者履行处置义务、承担处置责任的具体方式大致有:自行处置(直接承担责任的形式)和委托他人处置(间接履行义务的形式)。对于有处置能力且自行处置又安全、经济的产生者而言,应当首先要求其依靠自己的能力,对其产生的危险废物进行自行处置。这是履行义务、承担处
48、置责任的直接形式。对于无能力自行处置或出于安全、经济的因素考虑,需要委托他人处置其所产生的危险废物的产生者,如委托区域性集中处置设施处置,或委托给具有处置能力的其他单位处置等,其委托或交与他人处置,只是产生者履行处置义务、承担处置责任的另一种方式(间接形式),并不意味着产生者的处置义务和责任便因此而转移、改变或减少、消灭。产生者不能因委托他人处置而自认为自己便无处置义务,也不能因委托他人处置而自认为完全不对处置活动负责。作为委托给他人处置的产生者而言,委托处置只是将委托活动托付给他人代为完成并由此实现其履行义务,而不是转移责任,产生者仍应对处置活动负有相当责任。例如,在委托前,产生者应对拟接受
49、委托的处置者的处置资格、能力和处置设备等进行调查、核实,查明拟接受委托的处置者的处置设施是否具备处置拟交与其处置的危险废物的种类、性质的条件,其处置水平和可能达到的环境、安全标准,其能够接受的数量,其实际操作和管理水平,其是否拥有法定的经营许可证等;应以书面形式签订委托协议,在协议中明确说明拟交与的危险废物的种类、性质、数量,交付方式、交付核查、处置要求与标准、处置核查的事项;在处置时,产生者应要求处置者报告处置情况并应主动查询、核实处置情况,保证委托协议得到实施,保证危险废物得到有效、安全和无害环境的处置。总之,产生者无论是采取自行处置的履行义务的直接形式还是采取委托他人处置的履行义务的间接
50、形式,其都是“产生者处置”原则的实现形式,是产生者承担处置责任的具体方式。产生者必须切实承担责任,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来试图逃避、减轻或转移、改变其处置责任。本条明确规定,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置危险废物,不得擅自倾倒、堆放。无论产生者是采取直接形式(自行处置)还是间接形式(委托他人),都必须实际、有效地处置危险废物,这是必须履行的义务,也就是说,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置危险废物,向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设施(包括危险废物的综合利用、贮存和处置设施等)排放,不得直接向土地、水体或其他环境因素丢弃、投放、倾倒、堆放、注入、溢出、流失、泄漏危险废物或以其他方式将危险废物进人环境。对危
51、险废物的处置,不能是任意的毫无拘束的,不能是简易、简单的、一般性的处置,因为随意向环境排放危险废物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新修订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特意在本条中增加了“不得擅自倾倒、堆放”的禁止性规定,要求处置危险废物必须要符合一定的条件,达到一定的标准要求。这方面规定涉及危险废物处置场所的选址、设计、防护,危险废物处置设施的设计、制造、安装、操作等方面的技术标准、设计规范、操作规程、防护要求等;还包括处置场所的安全防护措施,废物的鉴别标准和方法要求,处置活动及场所的环境监测,处置后的残余物质的收集、处理、处置,处置设施的停止使用和退役关闭的管理及残留物质的处理、处置等。我国已有许多这些方面
52、的规定。例如对处置工程的要求有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发布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要求、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要求(试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和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要求(试行);对危险排放标准主要有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6-2001)、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2001)、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4-2001)、含多氯联苯废物污染控制标准(GB13015-1991)和含氰废物污染控制标准(GB12502-1990)。此外,国家还颁布了若干有关危险废物处置的环境保护标准。关于危险废物的处置要求,根据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
53、术政策规定,危险废物焚烧处置应满足以下要求:(1)危险废物焚烧处置前必须进行前处理或特殊处理,达到进炉的要求,危险废物在炉内燃烧均匀、完全;(2)焚烧炉温度应达到1100摄氏度以上,烟气停留时间应在2.0秒以上,燃烧效率大于99.9%,焚毁去除率大于99.99%,焚烧残渣的热灼减率小于5%(医院临床废物和含多氯联苯废物除外);(3)焚烧设施必须有前处理系统、尾气净化系统、报警系统和应急处理装置;(4)危险废物焚烧产生的残渣、烟气处理过程中产生的飞灰,须按危险废物进行安全填埋处置;(5)危险废物的焚烧宜采用以旋转窑炉为基础的焚烧技术,可根据危险废物种类和特征选用其他不同炉型,鼓励改造并采用生产水
54、泥的旋转窑炉附烧或专烧危险废物;(6)对规模较大的危险废物焚烧设施,可实施热电联产;医院临床废物、含多氯联苯废物等一些传染性的、或毒性大、或含持久性有机污染成分的特殊危险废物宜在专门焚烧设施中焚烧;(7)严禁采用小型单燃烧室焚烧炉、没有自控系统和尾气处理系统的焚烧装置,坚决淘汰各种简易焚烧炉和其他各类排放不达标的处置设施。上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置危险废物,体现了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和安全处置的原则。三、关于代为处置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不处置危险废物的,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经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仍不处置或者处置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由有关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55、指定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代为处置。代为处置属于代执行的法律制度的实现形式之一。代执行是指负有履行法律义务的法定义务人不履行其法定义务,且如果该项义务可以交由他人代为履行也可以达到同一法定义务的目的时,对该义务的履行拥有实施监督权力的有关国家机关可以依法律规定,将该项义务指定或交由除法定义务人外的第三人代为履行,待他人将义务代为履行完毕后,由不履行法定义务的法定义务人负担因代为履行所发生的一切费用。代执行属于法律强制措施之一,其目的和作用是为了保证法律所规定的义务得以实际履行。本条所规定的“代为处置”属代执行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代执行并不是转移、改变或免除了法定义务人所负担的法律义务,而只是
56、因法定义务人拒不履行义务而由他人代法定义务人实际履行义务,其已履行的义务仍是原法定义务人所依法应承担的法定义务,并未发生义务转移或免除。在实施代执行后,法定义务人应对他人的代为履行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并应负担由此而发生的全部费用,即负有费用给付义务;若法定义务人不给付费用,则代执行人可以申请行政机关或人民法院强制法定义务人给付费用。由于代执行属于法律强制措施,其适用有着严格的条件,主要是:(1)当负有履行法定义务的法定义务人拒不履行而该义务又必须履行时;(2)该义务如交由他人代为履行可以达到同一目的;(3)法律、法规中有明文规定的。代执行制度在我国法律、法规中已有规定,并且其实施对于法定义务的
57、履行确有成效。如在土地管理和城市规划法律、法规中,规定了对非法占用土地修建建筑物或违章修建建筑物的,应责令非法占地人或违章建筑人限期拆除其非法的或违章的建筑物;如该法定义务人拒不执行时,有关国家机关可以依法采取代为拆除或指定他人代为拆除的强制措施,并由法定义务人承担所有拆除费用。本法规定代为处置危险废物的强制措施是实际可行、必要的。本条规定的“代为处置”主要适用于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法定义务人(产生者)不履行处置义务,经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仍拒不处置的。第二种情形是法定义务人虽履行处置义务进行处置(包括在限期改正中进行处置),但处置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即处置不当(或称不当处置)的。在后一种情形中,法定义务人虽有履行义务的行为,但却履行不当,其履行义务的实际方式或实际效果不能满足法律的要求,即不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不符合无害化和安全处置原则和要求。这种未完全或未很好履行处置义务的处置行为,实际并未有效控制危险废物的危害,未达到法律所规定的防治污染的目的,因此,实质上可以被认为是属于不履行义务的行为,同样可以对其采取代为处置的强制措施,以保证法律目的的实现。代为处置的实施程序一般可分为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个人固定资产借款合同利息计算方法
- 2024年农作物种植领域员工合同范本
- 2024年上海家装施工协议样本版B版
- 2024年协议细节披露标准化格式文件版
- 2024办公室职员固定期限劳动协议版B版
- 2024分割房产离婚协议范文
- 2024年度企业间工程合作框架合同版B版
- 2024年企业计件工资员工聘用合同版B版
- 2024年度个人固定资产借款合同模板及解析2篇
- 2024年度啤酒节户外活动场地租赁合同版B版
- 禁毒宣传幻灯片
- 《公路养护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部分规范表式
- 深静脉血栓DVT预防及处理
- 旅行社主要业务流程DOC
- HS编码商品归类技巧
-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表内乘法(二)
- 电话记录本模板
- 雨污水管各工程量计算表
- 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方案北京正式版
- 与同学相处的问卷调查
- 人机工程评价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