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不等于传承_第1页
申遗不等于传承_第2页
申遗不等于传承_第3页
申遗不等于传承_第4页
申遗不等于传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天津农学院旅游文化学期末论文题目: 申遗不等于传承 学生姓名 李舸璇 学 号 1207074108 系 别 人文学院 专业班级 2012 级 旅游管理专业 二班 成绩评定 2015 年 6 月 申遗不等于传承申遗不等于传承摘要摘要:申遗“成功”才能遏制年文化的消失。那换句话说,是不是遗成功等于传承,等于有年味。真的是这样么?在我们还不知道什么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我们的“年”传承了几千年,丰富多彩。如果不是,那么真正需要申遗的是什么,真正需要传承的又是什么。关键词关键词:春节 习俗 传承 创新 生活1 1 古时春节主要活动古时春节主要活动在传统的习俗里面,从腊月二十三起到正月十五,每天都是

2、有讲究的,只是现今,很多的习俗已经被人淡忘或者不在了。要说春节期间的主要活动,虽然各地的风俗都不太一样,但其实都大同小异。先说说我知道的一个儿歌吧。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达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根据各地风俗我综合整理了一下,按时间排列,应该为以下活动:小年:祭灶,会用到灶糖,也就是我们儿歌中提到的糖瓜。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腊月二十五:做豆腐,接玉皇,赶乱岁,照田蚕,千灯节1。腊月二十六:杀猪割肉,期盼来年红红火火。对于腊月二十七和二十八这两天,可以放到一起说,也可以分开。放在一起就是俗话说的“二十七洗疚疾,二

3、十八洗邋遢”2,分开的就是歌谣里说的“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腊月二十九:祭祖,古时祭祖要上供,贡品就是各种面食,所以说蒸馒头。腊月三十:也叫除夕。中午之前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晚上要守岁。进正月基本上是拜访亲友。正月初一:早晨要开门炮仗,然后 拜年,长辈给压岁钱。贴画鸡驱邪,而且当天不能打扫,称为“聚财”,最后就是吃团圆饭。正月初二:祭财神,也叫开斋日,同时也是姑爷给岳父岳母拜年的日子,通常会聚在一起吃午饭。正月初三: 烧门神纸,不能吃米饭3。正月初四:这一天也叫羊日,不能宰羊,全家在一起吃折罗,也就是剩下的饭菜。还要清扫室内,把垃圾收集堆到一处然后扔掉,也叫“扔穷”。北方有些农

4、村则要绑火神4。13 正月初五:迎财神, 开市。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正月初六:送穷,但是各地的方式都不同。正月初七:摊煎饼。正月初八: 顺星,是一种祭祀5。正月初九:祭玉皇。正月初十:这一天被称为老鼠嫁女。不能打扰,古时有俗话说:“你扰它一天,它扰你一年”6。正月十一:岳父们在这一天宴请子婿。正月十五:元宵节,逛灯会,吃元宵。贴春联、年夜饭、压岁钱、迎财神、放鞭炮这些仪式都是春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社会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千百年来,春节的习俗也在不停地变化,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永远停留于过去繁琐的细节之中。所以就有了简化和创新,那就不得不说春节联欢晚会

5、了,通常简称“春晚”。从 1980 年开始,由中国中央电视台在每年农历除夕晚上为庆祝农历新年举办的综艺性文艺晚会。这台晚会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新民俗,新文化”,每年除夕夜必看的电视大餐。2 2 案例分析案例分析2.12.1 申遗的原因申遗的原因 什么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民间文化,是民众的生活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7。 有史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文化就因包容四方的宽容而文明。民俗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自然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大都程度不一的保持着各自的民族性。从古至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方面的接纳,尽管民俗文化表于细微

6、处,却影响深远。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习,千里而殊俗”,民俗文化的产生、发展、演变受到丽丽环境、人们谋生方式、生活条件、历史传统等多方面的影响8。随着时代的改变,一些民俗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一些民俗在绝望中挣扎,一些民俗不断的与时俱进。“春节”作为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民俗自然也不能幸免。“城市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忽略、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以及商家对洋节的炒作让传统的年俗文化越来越消退” ,城市的发展确实忽略了对传统文化传承,但并不是完全。西方文化的冲击确实引领了新的潮流,但并没有使人舍弃传统。可乐被端上餐桌吃的不是年夜饭了?团圆就是年。过了情人节,就不过那个七夕了?对于情侣来说,这样的日子不嫌多

7、。圣诞节只是调剂,心心念念的还是那个红火的日子。为什么要给“春节”申遗?因为担心害怕。担心的是什么?担心的不是“春节”本身,而是寄托着人们丰富情感的“年味”会丢失。我觉得人们对“年”的感情并没有淡薄,淡化的只是在今天不再适用的传统年俗方式。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上升。真的是“每天都在过年”,再也不是是为了吃一顿好的而省吃俭用,为了一件新衣服而期盼的时代了。如果你每天都做同一件事,兴奋度会降低,节日也一样,天天都是情人节,那七夕就不重要;天天都像过年,对年的期盼也就不高了。高楼大厦林立,没有足够宽的大门让我们贴门神;速食主义的发展,不一定需要我们费心的准备年夜饭;场地的拥挤,

8、不在提供给孩子们随心访鞭炮的权利;年假的缩水,使得过年也加入了快节奏的行列。在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文化习俗里自然有要消退的东西。这是正常的。从古到今,年俗一直在变,有的产生了,有的消亡了。现在的问题是,简化之后的“年”太单薄,承担不起我们对年的热情和期盼。新载体还没有产生,这份对年的盛情没有地方安放,所以渐渐有“年味淡了”之感,所以需要申遗。但是申遗真的重要么?2.12.1 申遗的重要性申遗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其中包

9、括“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主要是指精神上的创造,不仅要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并且要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在目前的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9。申遗的最根本目的是保护,自然遗产我们保护的就是那一方土地,以及土地上一切合理存在的事物。那么春节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的存在,我们保护的又是什么。“让每个人都可以为春节申遗做出贡献,申遗成功才能遏制年文化的消失。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需要申遗的并不是春节,而是年味。但是人们对很多传统的春节文化的遗忘也造成了现在的人不知道该怎么去过春节。所以说申遗是有必要的。但是伴随着“春节”的申遗,也会产生一系列的疑问。不如,那么我们以什么样的过春节的方式去申遗,是不是申遗

10、之后就要严格按照申遗方式过春节,如果不按部就班是不是就不叫过年了。春节不应该是陈列在博物馆供人瞻仰的一种文物。即使我们能接受申遗样的春节,当面对那些也许陌生而又繁琐的仪式,还能体验到曾经无比熟悉的年味吗?民俗能够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传承民族文化。有多少个民族就有多少种特色,不用想各地区,各民族有多少民俗,单单是春节就有多少种形式。你不能要求每个民族都过火把节,同样不能要求统一春节活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是因为民族特色为世界所接受,一旦同化就成了大众的。在我们为了重现春节热闹气氛,要求地方特色活动走出来的同时,在利益的驱动下,有多少商家能坚定地保持原汁原味。相比之下,是

11、不是走进去更好。现在的旅游业迅速发展,我们在追求原始自然的同时,为什么不来一场原汁原味的年文化之旅。我觉得申遗是否成功本身并不重要,申遗只能是代表“值得”,重要的是,是否是我们所期盼的那个“年”。2.32.3 传承与创新传承与创新陈竟教授说:“中国现在还不启动春节申遗工程,还要待到何时?”我想问:“申遗成功之后又待如何?” 只有保护得当才能“申遗”成功,但是“申遗”成功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保护得当。就像濒危物种一样,保护了就不会消失么?答案是:会。为什么会消失,我认为不外乎三种原因:太晚,方法不对,生存不下去。再比如说最贴近生活的,吹糖人、弹棉花、编箩筐、蜡染磨刀、杆秤制作、修伞、皮影戏等,这中间

12、有多少已经成已成功,最终留下的也许只是博物馆或教科书里的一张图片。所以说“申遗成功才能遏制年文化的消失。 ”这句话是不是说的太过绝对。春节不同,它不像工艺那么具体,形式的与时俱进与丰富多样使它不允许被“保存”,不允许作为一种展品,它必须要融入生活。民俗是生活文化的一部分,是人们的根据自身的生活需要创造的,是真正属于老百姓的文化,是自娱自乐、自我满足的文化。春节也一样,是百姓自己创造的,一些形式不需要了,自然就放弃了。旧的年俗并没有消亡,旧的文化也没有被简单丢弃。不要轻视传统的力量,我们还是不自觉地保留了很多传统表现,比如放鞭炮、吃饺子、贴对联等等。只是简化的厉害使它显得单薄,我们需要对传统方式

13、进行一些再创造,依然能够适应今天的新要求,使它能够传承下去。以春晚为例,近些年春晚的舞台逐渐变得华丽,不在仅仅是一个展厅。越来越丰富的内容、贴近生活的话题、3D 立体投影技术等新科技的应用、微信春晚红包、手机投票、我要上春晚节目的展开等,这一系列的创新都让春晚从我演你看变成了全民互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春晚活动当中。还有科技的进步对春节的影响,微信抢红包、手机短信拜年、电子贺卡等,使得现在的春节互动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天南海北一起过年。创新是智慧的体现,是旧文化与社会发展的交点,创新从来都不容易。我们用近千年的时间完成了完整的年文化体系,现在距我们有了创新年节这个念头才过了多长时间。我觉得不需要

14、太着急,年味没那么容易消失。就像就是觉得春晚越来越无聊,人们还是会坐在电视机前耐心等待一样,就像虽然限制烟花燃放,人们还是抬头仰望一样。他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迫在眉睫。总结呼吁更多的人关注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这是应该的。让每个人都可以为春节申遗做出贡献,这是应该的。但是“申遗成功才能遏制年文化的消失。 ”这种观点,我不敢苟同。慢工出细活,老话总是有道理的,再耐心一点。没有特色,再完整又有什么用;没有创新元素的加入,再新奇又能坚持多久。对于普通大众来说,申遗只是一个形式,代表的只是“有价值” ,是否成功对其自身的生活并没有太大影响。只有融入生活才是真实。春节文化的源远流长,在于其构建了强大的精

15、神家园,也只有依附于这样的精神内核,外在的形式才会更加丰富而有意义。因此“保护春节”的关键在于保护人们的精神家园,如果“春节申遗”关注的仅仅是形式的完整,那么“春节申遗”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参考文献:1 左岸.腊月二十三至腊月三十春节习俗J.民俗文化.2010.2 左岸.腊月二十三至腊月三十春节习俗J.民俗文化.2010. 3 周宇.春节习俗漫谈J.敦煌文化旅游 20124 周宇.春节习俗漫谈J.敦煌文化旅游 2012 5 周宇.春节习俗漫谈J.敦煌文化旅游 2012 6 周宇.春节习俗漫谈J.敦煌文化旅游 20127 曹诗图,孙静.旅游文化学概论M.第三版.中国林业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65.8.曹诗图,孙静.旅游文化学概论M.第三版.中国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