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教案_第1页
病理生理学教案_第2页
病理生理学教案_第3页
病理生理学教案_第4页
病理生理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病理生理学教案课程类别: 必修课授课对象 (专业、层次) : 中西医临床班学时:67(理论课36学时;实验课31学时)学分: 3教材选用:病理生理学,金惠铭、王建枝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主讲教师: 李瑞琴教案完成时间:2009年2月学科审阅意见: _ (课程负责人签名) _ (学科带头人签名)年 月 日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年级2007级专业、层次中西医临床授课学时3授课类型理论课授课方式传统授课教师 授课章节或知识点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与内容;第二节 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二章 疾病概论: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第二节 病因学

2、;第三节 发病学: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第四节 疾病的经过与转归。教学目的和要求1.熟悉健康与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2.了解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内容、主要的研究方法和发展简史。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疾病的经过与转归。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第一章 绪论(50分钟) 第一节 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与内容(30分钟)病理生理学的任务、病理生理学的内容第二节 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20分钟)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疾病概论 (60分钟)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20分钟) 第

3、二节 病因学(20分钟) 疾病发生的原因、 疾病发生的条件第三节 发病学(10分钟)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第四节 疾病的经过与转归(10分钟)小结、布置思考题及预习内容。(10分钟)教学方法:讲授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重点:健康和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脑死亡的概念和判断标准。难点: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脑死亡的判断标准。联系临床,举例讲解。主要教学参考文献1.王迪浔、金惠铭、王建枝.病理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杨惠玲、潘景轩、吴伟康.高级病理生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4.3.罗大力、张乃嵩、杨定峰等.关于病因学的研究M.医学与哲学,1

4、997.复习思考题1.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在医学中的地位、研究方法。2.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3.疾病的转归、脑死亡的判断标准。课后小结(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改进意见)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年级2007级专业、层次中西医临床授课学时3授课类型理论课授课方式传统授课教师 授课章节或知识点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第一节 水、钠代谢障碍 正常水、钠代谢:正常人体液和电解质分布,人体每日水出入量,体内水交换及体液的渗透压,消化液在水,电解质平衡中的意义,水和电解质平衡的调节。水钠代谢紊乱:脱水,水中毒。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低钠血症、高钠血症的概念、病因和发生机制、对机体的影响。2.熟悉熟

5、悉正常水、钠代谢、水钠代谢障碍的分类。3.了解水钠代谢障碍的防治原则。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复习提问(5分钟)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第一节 水、钠代谢障碍一、正常水、钠代谢(30分钟)(一)正常人体液和电解质分布(二)人体每日水出入量(三)体内水交换及体液的渗透压(四)消化液在水,电解质平衡中的意义(五)水和电解质平衡的调节二、 水钠代谢紊乱(80分钟)(一)脱水: 1.高渗性脱水(30分钟);2.低渗性脱水(30分钟);3.等渗性脱水(10分钟)(二)水中毒(10分钟)小结、布置思考题及预习内容。(5分钟)教学方法:讲授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重点:脱水的概

6、念;三型脱水对机体的影响 难点:三型脱水对机体的影响三型脱水对比讲解,讨论,强化巩固。主要教学参考文献1.杨惠玲、潘景轩、吴伟康.高级病理生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王迪浔、金惠铭、王建枝.病理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3.黄大显.现代心电医学,电解质紊乱对心电图的影响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4.Guyton and Hall,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9th edition.Philadelphia: W.B.Saunders Company,1996,375.复习思考题1.高渗性、低渗性、等渗性脱水的常见原因和病理生理

7、变化。2.三型脱水的区别3.水中毒的常见原因和病理生理变化。课后小结(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改进意见)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年级2007级专业、层次中西医临床授课学时3授课类型理论课授课方式传统授课教师 授课章节或知识点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第一节 水、钠代谢障碍水肿:水肿的发病机制、水肿的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第二节 钾代谢障碍 一、正常钾代谢:钾的体内分布、钾平衡的调节、钾的生理功能。二、钾代谢障碍:低钾血症,高钾血症,钾代谢紊乱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低钾和高钾血症的概念、病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水肿的概念和发生机制。2.熟悉正常的钾代谢及钾代谢障碍分类。3.了解水肿的

8、分类。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复习提问(5分钟)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第一节 水、钠代谢障碍(50分钟) 三、水肿(一)水肿的发病机制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30分钟)、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15分钟)。(二)水肿的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5分钟)第二节 钾代谢障碍(60分钟)一、正常钾代谢(10分钟)钾的体内分布、钾平衡的调节、钾的生理功能二、钾代谢障碍低钾血症(20分钟)、高钾血症(20分钟)、钾代谢紊乱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10分钟)小结、布置思考题及预习内容。(5分钟)教学方法:讲授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重点:水肿的概念和发生机制。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概

9、念、对心肌的影响。难点:水肿的发生机制。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对心肌的影响。复习相关课程知识、举例、提问、强化。主要教学参考文献1.金惠铭、王建枝. 病理生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杨惠玲、潘景轩、吴伟康.高级病理生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复习思考题1.水肿的发生机制。2.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对心肌的影响。3.临床补钾的原则课后小结(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改进意见)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年级2007级专业、层次中西医临床授课学时3授课类型理论课授课方式传统授课教师 授课章节或知识点第四章 酸碱平衡紊乱 第一节 酸碱的概念及酸碱物质的来源和调节:酸碱的概念、体液酸碱物质

10、的来源、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第二节 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及常用指标: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反映血液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教学目的和要求1.熟悉体液酸碱物质的来源、酸碱平衡的调节,反映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2.了解酸碱的概念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复习提问(5分钟)第四章 酸碱平衡紊乱第一节 酸碱的概念及酸碱物质的来源和调节(35分钟)一、酸碱的概念二、体液酸碱物质的来源三、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第二节 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及常用指标(75分钟)一、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25分钟) 一、 反映血液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50分钟)p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

11、碳酸氢盐、缓冲碱、碱剩余、AG。小结、布置思考题及预习内容。(5分钟)教学方法:讲授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重点:反映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难点:反映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举例、提问、巩固。主要教学参考文献1.金惠铭、王建枝. 病理生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江正辉.临床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3.陈南明、张祖贻.临床血气酸碱研究新进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复习思考题1.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2.反映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3.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课后小结(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改进意见)课程名称

12、病理生理学年级2007级专业、层次中西医临床授课学时3授课类型理论课授课方式传统授课教师 授课章节或知识点第四章 酸碱平衡紊乱 第三节 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的原因、机体的代偿调节、机体的改变、防治原则。第四节 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代谢碱中毒、呼吸碱中毒的概念、原因、机体调节和对机体的影响。2.了解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常见类型和病变特点、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防治原则。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复习提问(5分钟)第四章 酸碱平衡紊乱第三节 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100分钟

13、)一、代谢性酸中毒:(30分钟)原因、机体的代偿调节、机体的改变、防治原则二、呼吸性酸中毒:(30分钟)原因、机体的代偿调节、机体的改变、防治原则三、代谢性碱中毒(30分钟)原因、机体的代偿调节、机体的改变、防治原则四、呼吸性碱中毒(10分钟)原因、机体的代偿调节、机体的改变、防治原则第四节 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10分钟)小结、布置思考题及预习内容。(5分钟)教学方法:讲授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重点: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分类。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机体的代偿调节、机体的改变难点: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机体的代偿调节。联系临床,四种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对比讲解。 主要教学参考

14、文献1.金惠铭、王建枝. 病理生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江正辉.临床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3.陈南明、张祖贻.临床血气酸碱研究新进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4.王迪浔、金惠铭、王建枝.病理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复习思考题1.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机体变化。2.四种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常用指标的变化趋势课后小结(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改进意见)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年级2007级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

15、术导则制定,并抄送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专业、层次中西医临床授课学时2.早期介入原则;3答疑编号2授课类型理论课发现规划存在重大环境问题的,审查时应当提出不予通过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意见;授课方式3)应用污染物排放标准时,依据项目所属行业、环境功能区、排放的污染物种类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批准时间确定采用何种标准。综合性排放标准与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即:有行业排放标准的执行行业排放标准,没有行业排放标准的执行综合排放标准。传统环境总经济价值环境使用价值环境非使用价值授课教师 授课章节或知识点(5)为保障评价对象建成或实施后能安全运行,应从评价对象的总图布置、功能分布、工艺流程、设施、设备

16、、装置等方面提出安全技术对策措施;从评价对象的组织机构设置、人员管理、物料管理、应急救援管理等方面提出安全管理对策措施;从保证评价对象安全运行的需要提出其他安全对策措施。对策措施的建议应有针对性、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可分为应采纳和宜采纳两种类型。第五章 缺氧 第一节 常用的血氧指标:氧分压、氧容量、氧含量、氧饱和度、动静脉血氧差。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第三节 缺氧时机体功能代谢变化 第四节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3)规划实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以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缺氧的概念、

17、类型及各型缺氧的特点和机制;新增加的六个内容是:风险评价;公众参与;总量控制;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水土保持;社会环境影响评价。2.熟悉常用血氧指标、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及代谢变化;3.了解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本章中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010年的真题中全部集中在环境影响评价这一节。环境保护的对象,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组成、文件的报批等是历年考试的热点。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复习提问(5分钟) 第五章 缺氧第一节 常用的血氧指标(20分钟)氧分压、氧容量、氧含量、氧饱和度、动静脉血氧差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50分钟)一、乏氧性缺氧

18、(20分钟) 二、血液性缺氧(10分钟)三、循环性缺氧(10分钟) 四、组织性缺氧(10分钟)第三节 缺氧时机体功能代谢变化(20分钟)第四节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自学)第六章 发热 第一节 概述(10分钟)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和发病机制一、发热的原因(20分钟)小结、布置思考题及预习内容。(5分钟)教学方法:讲授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重点:常用的血氧指标。缺氧的类型及各型缺氧的血氧变化特点 难点:各型缺氧的血氧变化特点。缺氧时血液系统的变化列表比较四型缺氧的血氧变化特点,复习相关课程知识,讲解氧离曲线右移的机制。主要教学参考文献1.金惠铭、王建枝. 病理生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

19、版社,2002.2.杨惠玲、潘景轩、吴伟康.高级病理生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3.于江洲.缺氧诱导因子1J.生理科学进展,1997,28(4):331-333.复习思考题1.四型缺氧的原因、发病机制。2.比较四型缺氧的血氧变化特点3.缺氧时血液系统的变化课后小结(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改进意见)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年级2007级专业、层次中西医临床授课学时3授课类型理论课授课方式传统授课教师 授课章节或知识点第六章 发热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和发病机制:发热的原因、发热的发病机制 第三节 发热时功能代谢改变:物质代谢的改变、机体机能的改变 第四节 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教学

20、目的和要求1.掌握发热的概念、发病机制。2.熟悉发热时机体的代谢与功能变化。3.了解发热的防治原则。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复习提问(5分钟)第六章 发热 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和发病机制(30分钟)二、发热的发病机制 内生致热原、发热中枢调节介质、发热的发病学、发热的时相第三节 发热时功能代谢改变(10分钟)物质代谢、机体机能的改变第四节 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5分钟)第十一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第三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40分钟)(一)原因(二)发病机制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诱因(5分钟)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

21、和分型(5分钟)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功能代谢变化(10分钟)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贫血五、防治原则(5分钟)小结、布置思考题及预习内容。(5分钟)教学方法:讲授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重点:发热的概念。发热的发病机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难点:发热的发病机制。发热时功能代谢改变。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病机制。图示法讲解内生致热原的种类、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主要途径,举例。主要教学参考文献1.金惠铭、王建枝. 病理生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杨惠玲、潘景轩、吴伟康.高级病理生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3.王迪浔、金惠铭.病理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

22、94.复习思考题1.发热的发病机制(三个基本环节)。2.发热时机体主要的功能代谢改变。3.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课后小结(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改进意见)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年级2007级专业、层次中西医临床授课学时3授课类型理论课授课方式传统授课教师 授课章节或知识点第十二章 休克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休克的病因与分类 第三节 休克的发展过程与发病机制:缺血性缺氧期、淤血性缺氧期、休克晚期。第四节 细胞代谢改变及器官功能障碍:细胞代谢障碍、细胞结构的损伤、重要器官的变化 第五节 休克的防治原则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休克的概念和发生机制。2.熟悉休克的原因、分类和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23、3.了解休克的细胞代谢改变及器官功能障碍。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复习提问(5分钟)第十二章 休 克第一节 概 述 (10分钟)第二节 休克的病因与分类 (30分钟)按病因分类、按休克发生的起始环节分类第三节 休克的发展过程与发病机制(40分钟)缺血性缺氧期、淤血性缺氧期、休克晚期第四节 细胞代谢改变及器官功能障碍(15分钟)细胞代谢障碍 、细胞结构的损伤、重要器官的变化 第五节 休克的防治原则(5分钟)临床病例讨论(10分钟)、小结、布置思考题及预习内容(5分钟)教学方法:讲授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重点:休克、休克肺的概念和形态特点。休克时微循环的改变、临床表现

24、及机制。 难点:休克时微循环的病理生理变化特点及发生机制。休克肺的概念和形态特点复习正常微循环的解剖结构和生理特点,配合图片演示对比讲解。主要教学参考文献1.金惠铭、王建枝. 病理生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黄玉芳. 病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78-191.3.Eone RC. Sir Isaac Newton sepsis SIRS and CARS J. Crit Care Med ,1996,24 (7): 1125.复习思考题1.从毛细血管前阻力与后阻力的力量对比、微循环的灌与流的相对关系、真毛细血管内的血流状况等方面比较休克、期微循环的变

25、化特点、意义及后果。2.从神志、皮肤粘膜颜色、脉搏、尿量、血压等方面比较休克、期的临床表现。3.休克时的代谢特点、重要器官的改变、休克肺的三个形态学特点及临床表现。课后小结(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改进意见)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年级2007级专业、层次中西医临床授课学时3授课类型理论课授课方式传统授课教师 授课章节或知识点第十四章心功能不全 第一节 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与分类。第二节 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心肌结构破坏、能量代谢障碍、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病理性心肌肥大向衰竭的转化。第三节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第四节心力衰竭时机体的功能与代谢变化。第五节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心

26、力衰竭的概念、诱因、发生机制。2.熟悉心力衰竭的原因、机体的代偿反应及临床表现。3.了解心力衰竭的分类和防治原则。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复习提问(5分钟)第十四章心功能不全第一节 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与分类(20分钟)第二节 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30分钟)一、心肌结构破坏二、能量代谢障碍三、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四、病理性心肌肥大向衰竭的转化第三节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30分钟)第四节心力衰竭时机体的功能与代谢变化(10分钟)第五节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10分钟)临床病例讨论(10分钟)、小结、布置思考题及预习内容。(5分钟)教学方法:讲授重点、难点及解决方

27、法重点:心力衰竭时的概念、诱因、发生机制、心脏的代偿反应。 难点:心力衰竭时的发生机制、心脏的代偿反应。提问、课堂讨论、师生对话、图表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主要教学参考文献1.金惠铭、王建枝. 病理生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杨惠玲、潘景轩、吴伟康.高级病理生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3.王迪浔、金惠铭.病理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4.王柏生. 临床病理生理学M.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1992.复习思考题1.心力衰竭的病因和分类。2.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3.心力衰竭时心脏的代偿反应课后小结(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改进意见)课程名称病理生

28、理学年级2007级专业、层次中西医临床授课学时3授课类型理论课授课方式传统授课教师 授课章节或知识点第十五章肺功能不全 第一节病因和发病机制:肺泡通气不足、弥散障碍、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解剖分流增加 第二节 主要的代谢功能变化: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呼吸系统变化、循环系统变化、中枢神经系统变化、肾功能变化 第三节 防治原则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呼吸衰竭的概念、原因和发生机制。2.熟悉呼吸衰竭的时机体代谢功能的变化。3.了解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复习提问(5分钟)第十五章肺功能不全第一节病因和发病机制(65分钟)一、肺泡通气不足(15分钟

29、)限制性通气不足、阻塞性通气不足二、弥散障碍(15分钟)肺泡膜面积减少、肺泡膜厚度增加、弥散时间缩短三、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20分钟)四、解剖分流增加(15分钟)第二节 主要的代谢功能变化(30分钟)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呼吸、循环系统变化、中枢神经系统变化、肾功能变化 第三节 防治原则(15分钟)小结、布置思考题及预习内容。(5分钟)教学方法:讲授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重点:呼吸衰竭、型和型呼吸衰竭的概念。呼吸衰竭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难点: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观察图片、图表,联系临床,举例讲解。主要教学参考文献1.金惠铭、王建枝. 病理生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

30、杨惠玲、潘景轩、吴伟康.高级病理生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3.王迪浔、金惠铭.病理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4.王柏生. 临床病理生理学M.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1992.复习思考题1.以肺气肿为例,概括总结呼吸衰竭原因和发病机制。2.呼吸衰竭时机体主要的代谢功能变化。3.型和型呼吸衰竭给氧原则。课后小结(实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改进意见)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年级2007级专业、层次中西医临床授课学时3授课类型理论课授课方式传统授课教师 授课章节或知识点第十六章 肝功能不全 第二节 肝性脑病 一、概念、分类与分期 二、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氨中毒学说、假性神经递质学说、血浆

31、氨基酸失衡学说、GABA学说。三、肝性脑病发生的诱因。四、肝性脑病的防治原则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肝性脑病的概念、发病机制。2.熟悉决定和影响肝性脑病的发生因素及肝功能不全临床综合征的发生机制。3.了解肝功能不全的分类、病因、防治原则。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复习提问(5分钟)第十六章 肝功能不全第二节 肝性脑病 (110分钟)一、概念、分类与分期(10分钟)二、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一)氨中毒学说(30分钟)血氨升高的原因、氨对脑组织的毒性作用、氨中毒学说的不足之处(二)假性神经递质学说(30分钟)(三)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25分钟)(四)GABA学说(自学)三、肝性脑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