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市古堰春晓居住小区景观设计_第1页
都江堰市古堰春晓居住小区景观设计_第2页
都江堰市古堰春晓居住小区景观设计_第3页
都江堰市古堰春晓居住小区景观设计_第4页
都江堰市古堰春晓居住小区景观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都江堰市古堰春晓居住小区景观设计设计说明书指导老师(职称):专 业:班 级:姓 名:学 号:目录1 前言 32 项目背景 2.1 区位概况 2.2 设计用地概况 2.2.1 设计用地区位分析 2.2.2 设计用地环境气候分析 42.2.3 设计用地人工自然现状分析2.2.4 设计用地人文现状分析3 探索设计用地的目的与意义 4 设计依据 5 理论支撑 55.1 居住区规划理论5.1.1 花园城市理论5.1.2 邻里单位理论5.1.3 小区规划理论 65.2 景观设计理论5.2.1 人性化设计5.2.2 生态设计 6 规划设计理念7 设计原则 77.1 整体性原则 7.

2、2 功能性原则7.3 人性化原则7.4 地域性原则8 场地元素的提取 89 总平面图设计 9.1 设计布局9.2 设计分析9.2.1 游览交通设计9.2.2 功能分区与主题分区设计9.2.3 景观节点分析 99.2.4 景观与建筑用地分析10 节点详细规划与设计 10.1 主入口空间10.2 主轴线水主题空间10.3 中心活动区 1010.4 种植文化区 10.5 石文化区 1110.6 老人儿童活动区10.7 宅间绿地区11 各单项规划设计 1211.1 道路设计11.2 植物配置11.2.1植物配置手法与特色11.2.2植物配置注重季相变化 1311.2.3植物配置考虑减少后期管理维护成本

3、 11.3 园林建筑设计 12 备选方案 附表:附表一:植物配置表名录 14附表二:用地平衡表 15 1前言居住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要求,也是最主要的一项生活构成和行为内容。居住区环境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承担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要求。“雅典宪章”将人类的居住活动称为“城市的第一活动”。城市人有一半甚至三分之二的时间花费在居住小区中,居住小区的环境质量直接影响着城市人的生理、心理以及精神生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居住区建设的大量增长,我国已经从过去为了满足住房的绝对面积逐步向小康型居住小区转化。作为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小区景观环境直接关系到小区的整体质量,同时它又是房地产是否能够经营成功的

4、一个重要因素,因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而人们对住宅的消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过去的“有住就行”到现在的“花钱买环境”,归根结底是人们对居住环境需求的提升,居住环境成为居住消费的核心内容。因此,改善居住区景观环境,提高居住生活质量,使其得到可持续性发展,从而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成为建筑师、规划师和风景园林师所应共同关注及解决的重要课题。2 项目背景2.1区位概况都江堰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文化古城。市内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众多,旅游设施完善。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青城天下幽”之称的青城山距都江堰16公里,是中国道教发祥地;青城山都江堰已被批准为世界文化遗

5、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依靠着这样渊源流长的历史脉络,占有着得天独厚的风景资源,都江堰这座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近年来,不仅迅速蓬勃地发展着旅游业,同时,居住小区的开发和建设也发展迅速,居民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处理好居住小区景观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的关系,设计出满足居民生理、心理需要的可持续的小区景观环境,成为当前城市发展中所应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2.2设计用地概况2.2.1设计用地区位分析都江堰市“古堰春晓”居住小区,位于都江堰市外北街423号, 属于都江堰市东北面的购房圈。项目总占地50021.8平方米,项目位于外北街的西北侧,周围住宅区分布密集,离各

6、类公园景区也较近,交通便利。平面整体轮廓呈不规则形,北临一条河沟,南侧入口处邻城市主干道外北街大道,交通便利。2.2.2设计用地环境气候分析都江堰市气候宜人,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夏无酷暑(极端最高气温32),冬无严寒(极端最低气温-5,仅个别年份出现),气候宜人。基地夏季主东南风,冬季主西北风。全年又以西北风为主风向。而在西北面有灵岩山的山脉,可以遮挡冬季西北风。设计时需再加之考虑利用引导夏季的东南风,是此地能形成宜人的小气候。2.2.3设计用地人工自然现状分析设计用地均为平地,已存在大量的绿化,有许多植物包括比较珍贵的高大乔木如海枣树,针对现有植物部分可以加以保留利用。在距主入口

7、处不远,有一条现有的宽1.5米的保护河道,将以保护为主,在周围配以绿化及必不可少的铺装。 2.2.4设计用地人文现状分析 设计用地尽管满足了居住小区内绿地率及各项指标的要求,但在绿地之中已有人为活动的痕迹,有的被人们踩出一条“人造路”。居住小区内部没有规划出合理的基本的集散空间和健身活动空间,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以至于人们在室外活动的几率极少。在这样一个人类活动与景观环境相互冲突的空间之中,一种强烈的意识被体现需要更好的规划设计居住小区内的景观空间,才能承载居住小区内的人们休息交流、健身活动、文化休闲等活动。3 探索设计用地的目的与意义在这样一个比较典型的城市内部的居住小区之中,如果能够进行一

8、些人们心里需求、地域特色与居住小区景观之间的探索,探索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在此过程之中,希望能够反映出一些现在居住小区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为将来在此区域或是此类的居住小区景观设计带来点思考。4 设计依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文) 国家相关规范及都江堰市政府和规划部门的相关规定和设计要求5 理论支撑5.1居住区规划理论现代居住区的规划理论,经历了从花园城市、邻里单位到小区规划理论的探索。5.1.1花园城市

9、理论最早是由英国建筑学家霍华德提出,1898年,霍华德发表了题为明天的花园城市专著。阐述了“花园城市”的理论,提出城市建设要科学规划,突出园林绿化。霍华德把花园城市构想成一个四周有农业用地围绕的城乡结合体,城市结构为放射状结构。“花园城市”的模式图是一个由核心、六条放射线和几个圈层组合的放射状同心圆结构,每个圈层由中心向外,分别是:绿地、市政设施、商业服务区、居住区和外围绿化带,然后在一定的距离内配置工业区。整个城区被绿带网分割成不同的城市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定的人口容量限制(约3万人左右)。新增人口再沿着放射线向外面新城扩展。花园城市能使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优美,同乡村的美丽和福利结合在一起。花

10、园城市理论对以后的城市规划和居住区规划起到了启蒙作用。5.1.2邻里单位理论1929年美国人科拉伦斯.佩里(Clarence Perry)创建了“邻里单位”(Neighbourhood Unit)理论。他认为城市交通对居住环境带来严重的干扰,控制住区内的交通以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环境的安宁是邻里单位的出发点。因此,他认为在居住区内应有足够的生活服务设施,以利于居民们共同生活和社会交往。科拉伦斯.佩里提出的邻里单位理论,其目的是要在汽车交通开始发达的条件下,创造一个适合于居民生活的、舒适安全的和设施完善的居住社区环境。邻里单元理论包括6个要点:根据学校确定邻里的规模;过境交通大道布置在四周形成边界;

11、邻里公共空间;邻里中央位置布置公共设施;交通枢纽地带集中布置邻里商业服务;不与外部衔接的内部道路系统。邻里单位的六条基本原则:(1)规模:一个居住单位的开发应当提供满足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所需要的住房,它的实际的面积则由它的人口密度所决定。(2)边界:邻里单位应当以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这些道路应当足够宽以满足交通通行的需要,避免汽车从居住单位内穿越。(3)开放空间:应当提供小公园和娱乐空间的系统,它们被计划用来满足特定邻里的需要。(4)机构用地:学校和其他机构的服务范围应当对应于邻里单位的界限,它们应该适当地围绕着一个中心或公地进行成组布置。(5)地方商业:与服务人口相适应的一个或更多的商

12、业区应当布置在邻里单位的周边,最好是处于交通的交叉处或与临近相邻邻里的商业设施共同组成商业区。(6)内部道路系统:邻里单位应当提供特别的街道系统,每一条道路都要与它可能承载的交通量相适应,整个街道网要设计得便于单位内的运行同时又能阻止过境交通的使用。邻里单位理论及佩里制定的邻里单位的六条基本原则对居住区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二战后得到了广泛的实施应用。5.1.3小区规划理论小区规划理论从英国的新村理论和原苏联的小区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吸收了邻里单位的基本原则和优点。以城市道路所包围的居住地段为小区,小区的特点是结合地形,自由布置住宅成组成团,公用建筑分级布置,小区内部配置学校、商业中心、文

13、化福利中心等。小区内不得引入城市交通,道路人车分流,互不干扰。绿地点、线、面相结合,相互沟通。5.2景观设计理论5.2.1人性化设计人性化设计是指在设计过程当中,根据人的行为习惯、人体的生理结构、人的心理情况、人的思维方式等等,在设计中对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和精神追求的尊重和满足,是设计中的人文关怀,是对人性的尊重。人性化的景观设计主要由三方面构成:人体的尺寸、人在外部空间中的行为特点以及人在使用空间时的心理需求。5.2.2生态设计生态设计的关键是把人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程度。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剥夺利用。在最大限度保护好原有生境条件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情况,保持营养和水循环

14、。创造出不同的小生境,丰富植物群落景观,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环境质量,形成一个自我调节系统。维持生态平衡,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6 规划设计理念第一,确立以人为本思想。景观设计应从人体工程学、行为学以及人的需要出发,注重人们的日常行为活动场地的塑造,并以此作为设计原则。在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中,对人的关怀则往往体现在细致尺度上(如座椅摆放位置、健身设施分布等)。第二,融入生态设计思想。基于生态的环境设计思想,不仅仅是追求如画般的美学效果,还更注重居住区环境内部的生态效果。景观设计不仅要尽量采用健康、无毒、无刺的植物,还要考虑植物群落的搭配,乔、灌、草结构的科学配置;居住区环境的水环

15、境则要考虑水系统的循环使用等。第三,追求生活情趣。在景观设计中,各种园林小品、设施等造景要素,不仅要在功能上符合人们的生活行为,而且要适当地赋予相应的文化内涵,为人们在家居生活之余提供了趣味性强、方便、安全的休闲空间。第四,注重动态的景观效果。景观设计应重视造景要素的流线组织,以流线型的景观路线串起一系列的景观节点,形成景观轴线,造成有序的、富于变化的景观序列,如各种绿轴、蓝轴等。这种流动的空间产生丰富多变的景观效应,使人获得丰富的空间体验与情趣体验,对构筑居住区的文化氛围和增强可识别性起到积极作用。7 设计原则7.1整体性原则都江堰是座历史文化古城,市内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众多,旅游设施完善。

16、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居住小区内部的交通组织、景观绿化、生态效益等都不是单独存在的,与外界随时进行着物质与能量方面的交换,更应融于大背景之中。在居住小区内部,应该从景观环境与周围的稍带川西传统民居风格的建筑相协调,景观分布的合理性与功能的完整性出发,来进行全方位的考虑、设计。7.2功能性原则 满足功能的完整性,主要功能有人流集散、赏景休憩、文化休闲、健身活动等,设计中应注意有满足这些功能的相对应的空间。同时,为各年龄阶段需求不同的人群,提供开敞、半开敞、私密空间。7.3人性化原则 依据人群在设计用地中的活动类型、活动方式及潜在的对活动设施的需求,考虑到人群安全、喜好等可能存在的心理需求,进行合理的

17、布局和设计。比如,在布置道路方面,充分考虑人们的“抄近路”心理来适当地设计相应的便捷小路;在植物配置方面,尽量采用健康、无毒、无刺的植物,营造出一种和谐的人性化的氛围。7.4地域性原则尊重设计用地原有的自然地形及重要植物,尽量选用乡土植物进行搭配造景。考虑到当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场地中的景观也需要相应的融于这段背景之中,做到景观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展现出景观存在的唯一性。8 场地元素的提取水元素:因水制堰,因堰兴城,都江堰被称作是“天府之源”。城之西北古堰雄姿,群山环峙;东南平畴万里,千倾良田。岷江之水由西北向东南汇百川,泽沃野,奔腾呼啸,气势磅礴,形成放射状水网。奠定了天府之国“扇形文化

18、景观”的基础格局,而都江堰正式扇面的起点。居住小区西北侧河道就为岷江之水的小支流,可作为小区内主要水景用水来源。山元素:项目基址背靠灵岩山,挡住了冬季的西北风。灵岩山,绿地覆盖率极大,因此周围空气较为清新,环境气候也尤为舒适。而且作为项目用地的背景,景观空间中可以适当地远借灵岩山的自然风景。石元素:此地拥有丰富的石文化,其中岷江文字石是岷江从川西北高原奔流而来,上游地势陡峭、水流湍急,石头一路冲撞磨砺,去粗取精,然后进一步变圆变平变小后得到的。清晰自然的纹理,圆润光滑,水磨的表面、厚重的质感以及柔软平滑的曲线, 它愈久弥新的特点更彰显其浓厚的文化品味,呈现悠远的历史气息。9 总平面图设计9.1

19、设计布局经过以上分析的叠加,考虑到人流多少和方向,将邻主要街道的外北街大道一侧的入口定为主入口,靠小街一侧的入口定为次入口。主要景观轴线贯穿通过主入口,并设置与灵岩山轮廓线平行的次轴线,贯穿中心空间,且在中心空间与主轴线相交错。居住小区内进行适当地引水,建造水池水系,活跃各种空间氛围。不同的空间用植物围合出相应的空间氛围,主要结合植物、水系、景观构筑物三者,创造出了六大主题区,九个主要景观节点。9.2设计分析9.2.1游览交通设计解决原基地内部宅间道路不是很畅通,造成“人造路”的问题。在适宜的地方布路,做好流线设计,根据人们游览、便捷通过等多种需求,设计贯穿于各个节点之间的道路。9.2.2功能

20、分区与主题分区设计满足居住小区内部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设计的主要功能有人流集散、赏景休憩、文化休闲、健身活动等。主题分区在功能分区的基础上再加以设计,让各个功能以其特有的互动主题为依据,充分发挥游览及服务等功能。9.2.3景观节点分析居住小区内部空间由九个主要景观节点以及两条景观走廊连接贯穿,使整个小区结构整体协调统一,又在适当的设置了富有变化的转折空间,使得身处其中的人们体验到多元的空间,接受丰富的文化元素带来的冲击与洗礼。9.2.4景观与建筑用地分析居住小区内的住宅建筑层高为5+1F和6+1F,使得日照比较充足,为景观布局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中心活动区现有一栋两层高的活动会所,遮挡住了周围的

21、一些道路,体量比较厚重,可以进一步完善。住宅建筑沿垂直于主干道的轴线两边几乎对称布置,为夏季东南风的引入备好了风道,加之合适的景观布局,可以使居住小区内部的小气候得到改善。10 节点详细规划与设计 10.1主入口空间 主入口处为游人进入居住小区的主要集散场地,也是一个转换空间。此空间为人车分流转化区,车通过此空间左右分流,步行的人们可以顺着主轴线径直向前走,进入小区内部。立面为一座景墙,采用局部漏空的布置,使后面的主景若隐若现,引起人们的好奇心。景墙后面配以观花小乔木的栽植,显得此空间越加丰富多彩。10.2主轴线水主题空间若联想到水文化的起源,必定要追溯到远古时期开始,古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对

22、水的无限崇拜。然后是对大自然有了一些了解之后,开始展开对水的探索。接着是对水的运用,探索着理水造型,对大自然的山水进行缩移模拟。再到都江堰水文化中的对水的治理与在实际方面的引用,引水分渠,灌溉农田。顺着人们对水一步步地认知过程,可以挖掘出一些元素,赋予景观空间,通过借景象征的手法,使人们行走在其中,能体验到认知过程的变化,从而从内心深处引起共鸣。崇水对水的崇拜通过设计二层落水烘托雄伟气势,水从顶层圆环水槽的外边缘落入中层圆环水槽中,再溢出落入底层圆环水槽中。整体落差达六米五。加之水之内部区域隔一定距离进行立体绿化,既有水流的磅礴气势,又生机盎然。圆柱包围的内部有到达上层的抽水泵一类的结构,同时

23、也留出一定的空间让人们能穿插于圆柱内部体验。整体运用了夸张手法,使人们被它的大尺度所震撼,从而产生敬畏崇拜之情。在无水时也是充满绿意,充满生意,非常壮观的一景。询水对水的探索二层空间一高一低的框架变化象征的人们对水的探索对水的认识也是不断变化的。然后是二层到一层的三处落水,水声水汽活跃了整个空间氛围,使整个空间序列逐步进入高潮。在夏天人们也能够近距离的接触落水,给人们带来一丝丝凉意。理水对水的造型这一阶段象征着人们对水的整型利用,开始进行理水造型。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缩移模拟自然山水形态的园林景观,特别是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理水尤为著名。在二层空间,缩移模拟大自然蜿蜒曲折的水形态,做了浅水系景

24、观,人们可以坐在水系周边休息聊天。水系蜿蜒的形态更加增强体验感,让人们能够联想起大自然蜿蜒曲折的流水景象。散水对水的分渠灌溉运用都江堰以岷江最为著名,岷江水系滋润着整个都江堰市,乃至整个成都平原。在都江堰市区内,分为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三条灌渠穿流城区,同时城市主干道横穿东西。在此空间,以都江堰的三条主灌渠为背景,设计有三条水系从岷江分流的情景,在右侧他们之间又融会贯通、相依相容。使穿越其上的人们更多的认识到都江堰当地的灌溉渠分布情况,以体验式的方式普及传播知识。10.3中心活动区 满足集散功能,也为人们聚会活动的提供了空间。看台区域,满足了人们瞭望庇护的心理需求,空旷广场给人们充足的活动空

25、间,并配以水系,更增加了此区域的活力。水系也看似中心轴线景观的延伸,衔接了两个空间的肌理线条。设计的两层楼的活动会所,靠广场处采用玻璃幕墙,增加其通透性,同时映衬着波光树影与人们斑驳身影,为此区域增添了无限生机。会所体积改小,以便于腾出后面被遮挡的宅间绿地空间,使之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10.4种植文化区 都江堰,因水设堰,因堰兴城。随着水利工程的完善,大地沟渠纵横,阡陌交错,随之发展了种植业与养殖业。汉化后,种植文化将种植与养殖统一,稻鱼结合,自成体系。在此区域,意向性地展示了稻鱼共生模式,在宅旁小水池内,既种稻又养鱼,稻田养鱼,鱼养稻,达到普及传播都江堰自古以来的种植文化。池边配以顶部带绿化

26、的走廊,配以休息座椅,提供了一个庇护休息的空间,成为人们能够驻足的点。走廊周围植物配以几层乔灌木,形成围合空间,使人们坐在走廊里更有安全感。而水池周围配以低矮花灌木,形成开阔的视线区域,与中心活动区形成对景。 10.5石文化区 分为两个小区域,都定位为宅旁休闲娱乐空间,结合石文化加以设计。石文化区1古代蜀人有崇拜大石、崖石的原始宗教意识。石犀、石马是具有地方特征的神物,蜀人认为犀牛神可以战胜水神,而且有阴阳五行说的内涵。从五行相克的关系看,石属土,土胜水,石神有阵水的含义。而岷江区域石头又数岷江文化石最有特色最出名。在区域中心,石文化展示池里放置几颗有代表意义的岷江文化石,池壁四周可写一些岷江

27、文化石的渊源来历。周围配以旱喷,在节假日增加空间的热闹气氛。石文化区2首先考虑平面布局,结合都江堰所在的川西地区的民居特色,将外立面的线条融于石文化区的平面布局中。在现代风格、欧式风格肆意的今天,这种旧时民居形式在城市里已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在设计中运用,是对这种民居形式的纪念和证明它存在过的痕迹。通过景观的设计可与居住小区建筑相关联,同时可以让人们找回点旧时的记忆,引起对这种老民居形式及那个年代院落生活的一种怀念。在中间的水池里面可以放置一些方块石头,对小河道当中引来的水进行沉降、净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方块石头附近会有水中的杂质沉降,接着会产生淤泥,在淤泥上面会逐渐有水生植物的生长,等到水生

28、植物长得很茂盛之时,想必能够为改善局部小环境做出一点贡献。居住小区里面的人们也可以一起见证这样一个生态过程,在体验之中寻味现在所提倡的生态设计理念。10.6老人儿童活动区居住小区内部,主要活动人群应当属老人和儿童了,因此在设计中,为他们提供了相对集中的活动场地。在中心活动广场附近,设计了老人健身场地和儿童活动场地,并相应的增添了丰富的活动设施。两场地相邻也方便了老人照顾小孩的需求,在两场地周围设置了长圈座椅,可以满足人们活动后在此地休憩交流。10.7宅间绿地区居住小区内部主要有八大块宅间绿地,可以进行整体性地设计利用。每个场地都有它自己的线条肌理,我们做设计应该尊重场地原有的一些肌理,来进行挖

29、掘利用。通过挖掘场地原有的农田状肌理线条,发现有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根主要线条。在进行宅旁绿地设计时,考虑到两个主要方向的分割、人流方向及建筑入户口朝向,从而产生两个方向的宅间小路。同时,运用这两个方向的线条分割出了宅间种植池。景观不仅仅是设计师的任务,每一位用户也都需要参与进来,共同努力维护景观和出谋划策创造景观,景观才能有它的生命与活力。因此,可以鼓励每一块宅间绿地周围的住户自发性地分配种植池,在池内种植些花草水果,增加景观的参与性、互动性。相信人们在参与景观打造的同时,也能够体验到自己为景观做出贡献的小小成就感。11 各单项规划设计11.1道路设计道路是居住小区内部的构成框架,一方面它起到了

30、疏导居住小区交通、组织居住小区空间、引导人们游览活动的功能。另一方面,好的道路设计本身也能构成居住小区内部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依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中相关道路规定,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50m时,应设不小于4m4m的消防车通道。因此,在建筑外围设置了消防车道,也进行了人车分流。在小区建筑周围都设置了4m宽的消防车道,小区车行道转弯半径为6m,平日也是主要车行道。在宅间绿地区选择适当的位置进行路面拓宽,满足消防车行车要求,以及消防扑救面的要求。在车行道外围保留了原有的停车场地,上面铺设植草砖,并且适当进行植树绿化。既能满足功能需求,又能丰富绿化景观。根据规定,

31、宅间小路设计为2.5m宽。11.2植物配置11.2.1植物配置手法与特色结合场地原有植物,加以运用当地适宜生长的植物,来搭配出错落有致,多样化的植物景观。运用多种设计手法,创造多样化的植物景观。入口绿化方面:以花灌木和观赏性的小乔木为主,起到强化入口、增加识别性的作用。配置手法不拘一格,以丛植为主。局部地方采用列植和对植,以达到错落有致的空间层次感,形成充满季相变化的、生机盎然的入口景观。视觉效果开敞位置:植物配置选用红叶李、紫薇、海棠等观赏性强的小乔木,或分支点较高的大乔木,如栾树、银杏。配以低矮的花灌木、绿篱和球状植物,如南天竹、海桐球、小叶女贞球等。以扩大视野范围,形成开敞效果。道路绿化

32、方面:小区车行道边以小叶榕为主,中心树阵区可用冠如伞盖的重阳木,以在夏季形成荫蔽凉爽的休息空间。各组团外围树种选用天竺桂、桂花、细叶榕,四季常绿且姿态优美。宅间绿地主要运用含笑、红叶李、腊梅、海棠等观赏性的小乔木,丰富宅间绿化空间,增强观赏性。11.2.2植物配置注重季相变化种植设计以广玉兰、重阳木、小叶榕、桂花、天竺桂等乡土常绿乔木以及现有的棕榈类常绿乔木为基调,同时讲究植物色彩的对比与调和,以及植物季相的变化,使居住小区内部一年四季都有丰富的色彩和宜人多变的景象。春季景观:含笑、杜鹃、红叶李、樱花、海棠、白玉兰夏季景观:紫薇、栀子、月季秋季景观:桂花、银杏、红枫、栾树冬季景观:腊梅11.2

33、.3植物配置考虑减少后期管理维护成本A保留现有植物,根据景观设计需求做位置上相应的调整。其它还需要的植物的选择应以乡土植物为主。如冬青、银杏、香樟、国槐等,树木栽植易于成活且病虫害较少。B草坪选择混播草坪,成本低并且易于维护。C灌木层配置不应局限于整形绿篱形式,可以更多的使用杜鹃、八角金盘、鹅掌柴、南天竹等易于管理的灌木,从而有效减少日后的管理维护成本。11.3园林建筑设计位于中心活动区的活动会所属于用地中主要的园林建筑,采用的是绿地环绕建筑的布局方式。活动会所基底面积为148.7 m2,建筑高为6m,层高为3m的两层建筑,里面主要分布一些室内活动室,为居住小区的人们提供室内活动空间。活动会所

34、屋顶采用覆土绿化方式处理,加之周围绿地环绕,可以适当缓解建筑内部的小气候环境。12 备选方案考虑到前期投资与后期管理的费用问题。特此准备了备选方案,主要做出修改如下:1.中轴线二层空间降为一层空间,将水系轴线全部设置在一层区域,虽然稍有减少体验感,不过文化意蕴及象征意义也均能全部体现。2.中心活动区的看台部分保留,在上层空间与下层空间之间也可以保留有楼梯,增加不同的体验,提供不同的视野范围。3.活动会所采用原来的形式,将连接到种植文化区的路稍微拓宽,增加可达性。4.其他的种植文化区、老人儿童活动区、石文化区及八块宅间绿地的互动性设计均可予以保留。附表:附表一:植物配置表名录序号名称拉丁学名科属

35、类型1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樟科樟属常绿乔木2银杏Ginkgo biloba银杏科银杏属落叶乔木3黄葛树Ficus virens桑科榕属落叶乔木4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 Linn.木兰科木兰属常绿乔木5国槐Sophora japonica Linn.蝶形花科槐属落叶乔木6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无患子科栾属落叶乔木7冬青Ilex purpurea Hassk.冬青科冬青属常绿乔木8重阳木Bischofia polycarpa大戟科重阳木属落叶乔木9细叶榕Ficus microcarpa桑科榕属常绿乔木10小叶榕Ficus microcarpa var.pusillifolia桑科榕属常绿乔木11白玉兰Magnolia denudata木兰科木兰属落叶乔木12合欢Albizia julibrissin Durazz.豆科合欢属落叶乔木13羊蹄甲Bauhini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