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本土零售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_第1页
我国本土零售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_第2页
我国本土零售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_第3页
我国本土零售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_第4页
我国本土零售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我国本土零售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摘 要在21世纪,应用物流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已被国际企业普遍重视。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商纷纷抢占我国零售市场,如今全球知名零售企业有40多家在我国形成了相当的规模,还在不断扩大经营范围,使我国零售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态势.我国引入物流管理这一概念的时间较短,与国外企业相比,国内零售企业对其应用比较有限,并且存在运作效率低、统一配送率低、物流成本高、信息共享低以及信息化水平低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零售企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物流管理观念落后、与供应商合作不畅以及信息技术落后。为有效实施物流管理,国内零售企业可以从物流配送模式的选择、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

2、、提升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寻求对策。本文以对比国外企业从经营理念、技术手段、经营规模、商品价格和人力资源方面剖析本土零售物流的发展现状。加之在网络物流业的冲击下,对以资金、管理、竞争对策的分析。关键词:零售企业;物流管理;配送;信息技术;战略合作目 录第一章 绪论.41.1选题目的和意义.41.2国内外研究现状.5.第二章 零售业中物流地位的上升与我国零售业竞争重点的变迁.112.1物流在我国零售业竞争中地位的发展.112.2我国零售业竞争力缺乏的表现和后果.14第三章 对策与分析.173.1导致问题的原因分析.173.2促进物流发展的对策.193.3网络零售物流.22第四章 总 结.26参

3、考文献.27致谢第一章 引 言1.1选题目的和意义 如今的经济是流通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谁掌握了流通业,谁就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而作为流通经济中的零售业又是其重中之重。现在我国零售业己经全面开放,对外资零售业己没有了种种限制,它们正凭借自身在管理、技术、资金和规模方面的优势在中国市场上展开激烈的争夺。中国企业与外资零售企业有着巨大差距,企业要想紧跟世界零售趋势并超越外资零售企业就必须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我认为零售业供应链管理竞争力水平已经成为区分强势企业与弱势企业的重要标志。因此,研究我国零售业供应链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 目前零售市场正日益饱和,竞争也更加激烈,消费者对零售企业的期望越来越

4、高。(1)在竞争中,成本和效率成为两个核心内容,零售企业在内部通过降低经营成本来增强自己的竞争优势,所以产生了不少新的生产和经营管理方法。随着这些办法的普及,企业的优势也正在慢慢消失,这时供应链管理应运而生。供应链管理不只是关注通过企业内部管理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是通过从供应商到最终顾客结成的网络形成一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它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的管理,通过供应链管理,零售业可以在更高层次上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2004年底我国己经开放了零售市场,中国零售业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对于中国零售业而言,供应链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1)提高对零售业供应链竞争力重要性的认识目前我国零售企业还是以传统

5、关系来定义零售商与供应商,在经营上只考虑自己的利益,遇到风险就推到供应商身上。零售商与供应商的矛盾日益激化,而且不注重整个供应链各个节点的管理,导致供应链效率低下,管理成本比国外零售企业高很多,也成为制约我国供应链竞争力的一个瓶颈。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为我国零售业的供应链管理敲响警钟,从而积极投入,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和降低运营成本,增强供应链的竞争力。 (2)提升我国零售业供应链管理能力我国零售业起步较晚,在管理方法、采用的技术和设备方面与外国零售集团都有很大的差距,这也是中国同国外企业竞争的劣势所在。我国零售业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提升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竞争能力。因此,本文从我国供应链管理方面存

6、在的问题研究出发,分析制约我国零售企业供应链竞争力提高的各方面因素,提出我国零售企业应加强和注意的环节,例如供应商关系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库存管理、订货管理。这也是我国零售企业需要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在这方面的分析讨论可以提醒广大零售企业提高认识,关注问题,提高自身的供应链管理和竞争能力,从而更加从容地迎接国外零售企业的挑战。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零售业供应链管理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零售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适应多变的市场,最终与供应企业建立了战略联盟关系,供应链的竞争力得到提高。(2)早期的供应链竞争力管理研究主要集中于供应链的组成、多级库存管理、供应链

7、的财务等方面,主要是为了解决供应链操作效率问题。20世界90年代由于信息、数字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成熟,零售业的供应链管理取得了新的发展,此时的供应链竞争力研究集中到了从供应商到最终顾客的系统管理和整体效率上,注重各个节点企业之间实行无缝连接,更加强调供应链节点之间的协调。 目前国外零售业供应链管理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1) 库存理论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零售企业为了减少缺货风险就会增加库存,而其上游企业根据零售企业来决定产量,但是其生产产品数量的方差大于零售企业预定的方差(任何市场的微小波动都会造成供应商的不确定性增加),所以库存从下游到上游程逐级放大的趋势。究其原因一是零售企业和供应链上其它企

8、业合作还不够广泛;二是信息资源利用程度不高,顾客反馈信息也不多,降低了企业对市场需求预测的准确性。(3)因此,必然产生企业库存结构不合理,安全库存偏大,增加了产品成本,这对产品的竞争力水平提高是一个制约。库存理论认为可以通过联合库存管理、供应商管理库存(UMI)、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CPFR)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些库存控制策略下,供应商参与库存管理,在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商务的基础上,实现供应商与客户企业的信息交换、信息共享、使信息代替库存成为可能。企业拥有最佳信息就可以达到最恰当的库存,从而减少缺货成本,更好改善客户满意度和销售状况,这最终也体现在企业的供应链竞争力水平。(2)采购理论采

9、购是零售业一个重要的经营活动,采购管理可以成为零售企业的一个竞争优势,强大的采购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增加企业的利润。(4)采购理论认为最重要的是与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减少采购风险,提高整个物流过程的效率。方法即是与供应链中的各个成员分享信息,不仅分享交易数据,更重要的是分享战略信息,以便企业能与供应商共同制定采购计划,以最佳的手段和方法来满足需求。(5)伙伴供应商关系是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建立的最高层次的合作关系,它是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由双方为着共同的、明确的目标而建立的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能保持较高的竞争力和增值率。(3)物流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物流管理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缩短

10、物流管道。主要是寻找减少周转时间和存货的方法,如建立统一的物流转运中心和配送中心或利用第三方物流。同时利用先进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顾客可以更快更准确地通知供应商,甚至供应商也可以利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了解顾客的需求计划,相应调整生产计划,这有利于供应商改进需求预测的准确性,降低库存,缩短 “备货时间差”。增加管道透明度。透明的物流管道,可以准确了解什么地方的什么货物在什么时间可以到达网络中什么目的地的等,这改变了传统物流信息不准的状况,消除供应链网络中的瓶颈和过多库存。物流作业系统化。(4)客户关系理论此种理论认为客户关系管理实质是企业在政策、资源、结构和流程的基础上,应用信息技术获取并管理客户

11、知识、创造客户忠诚度和客户价值的所有活动,从而产生并保持成本和利益优势以及可持续竞争优势。具体来说,(6)在供应链基础上,企业必须建立通畅有效的客户交流渠道,使客户能无障碍地与企业交流。企业则要对通过与客户接触而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提炼有价值信息。根据客户信息,为企业生产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完成与客户的交易,开展售后服务,并继续通过客户信息系统跟踪客户需求变化,从而又进入如上所述的一轮循环,周而复始,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策略。 1.2.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比较国外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理论而言我国零售业供应链管理理论的研究还不十分成熟。过去对供应链的关注主要

12、集中在供应商一制造商这一层面上,只是供应链上的一小段,研究的内容主要局限于供应商的选择和定位、降低成本、控制质量、保证供应链的连续性和经济性等问题,现在的供应链管理理论研究开始倾向于从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到最终用户的完整供应链,开始考虑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性等问题。国内学者在库存管理方面的理论较多徐贤浩等提出了供应链网络状结构模型,引入供应率和需求率两个参量,提出了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在保证生产,供应连续进行的条件下的最佳订货批量和最佳订货周期的确定方法,使得供应链总的库存费用最低。汪云峰对供应链上的不确定因素对库存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需要消除供应链信息流中的不确定因素,逐步减少库存;隋明刚

13、从生产/库存系统、库存/配送、生产一库存一配送系统、库存分配等四个方面综述了(7)供应链库存成本研究现状、存在不足及其发展趋势。相比于库存理论我国的信息系统理论还比较缺乏,对国内企业起的指导作用也较小。1.2.3国内零售业供应链管理发展状况(1) 配送中心落后从全国来看,大型的零售企业己经意识到了配送中心的重要性,因都在加大投入,但仍然比不上开店的速度,(8)1998年上半年我国最大93家连锁企业共有25个配送中心,平均每个配送中心面积只有6000方米,配送中心面积与所服务的面积之比为1:3,由于相当多的连锁市配送体系不规范供应链管理低下,供货、配货不及时,影响了连锁超市的正常经营业。(2)信

14、息系统不完善在零售业供应链管理中,信息系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企业来说信息系统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供应链竞争能力的强弱。而目前国内超市的多数业务是手工操作,不仅管理成本高而且采购环节信息不畅通,供应商不能及时了解超市的存货情况,即使有些超市引入了信息技术,也都局限于内部存货管理和顾客结算管理环节,没有上升到供应链和客户关系的管理层上,采购成本仍然高居不下,而且市场反映速度慢。(3) 零售商与供应商的关系需要加强现在零售企业也注意与供应商展开合作,零售企业对供应商的供货服务也基本满意,但二者仍然爆发矛盾。近两年,零售商与供应商之争的焦点是(9)“进场费”。为了在同类产品的竞争中优先打入市场,供

15、应商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进场费愈演愈烈。一些成熟产品受挤压,使超市竞争力和形象受损,一些诈骗分子假借开办超市骗取供应款项。零供之争另一个问题就是零售商拖欠货款,国内大部分超市拖欠的货款主要用于扩大规模上,一旦供应商停止供应或催讨货款,会造成资金链断裂,从而使超市陷入困境。另一个零供问题就是合作关系,由于中国几千年以来的小农经济使得市场经济发展不够完善,因此导致了供应链中各个节点之间不能相互信任,表现在零售商和供应商经营上的冲突,企业间缺乏沟通融合度不高。在经营上没有做到相互理解,风险共担,利润共享,而是在遇到问题时把责任和风险退给供应商,从而导致零供之间缺乏信任和深度合作,最终使整个供应链没有

16、发挥到最优。(4)中国超市还没有规模优势目前中国零售企业规模还不够大,同国外零售企业相比还有很大距离,这就导致了中国企业发挥不出规模优势,表现在采购成本比较高,议价能力不强,而且资金实力也不能为供应链的建立提供有力的支持,供应链管理也不可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优势。(5)中国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健全这方面的不足导致了很多问题,例如虽然现在政府己经承认进场费的合法性,但并没有其合理性的规定,缺少了细化管理方面的规范和法律。另一方面中国在对零售业配送技术、信息建设等技术项目的扶持不够,由于涉及国家信息安全等因素,中国在这方面还没有完全放开。还有就是政府应在零售企业的融资渠道,零售业间的收购

17、、重组方面发挥作用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为我国零售业创造一个好的市场环境。 第二章 零售业中物流地位的上升与我国零售业竞争重点的变迁 2.1物流在我国零售业竞争中地位的发展零售业的竞争主体是零售企业,影响零售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很多,比如选址、资金、产品组合、定价、服务、促销、品牌和物流等多个方面。这些因素或多或少都会对企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影响。那么,哪个或哪些因素相对重要,对竞争的影响最大?笔者认为在零售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这个问题的答案将可能不同。2.2.1我国零售业竞争态势的发展变化我国零售业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市场化进程,至今不过二十余年。但这短短时间内,我国却几乎走完了发达国家一个多世纪以来的

18、零售业发展变革。因为我国零售业的发展实在太快而且具有特殊性,所以很难将行业竞争态势的变化做明确的时段划分,只能进行粗略的描述。1、依靠“消费热”,几乎不存在行业竞争的阶段。1978年以前,我国商品零售业是高度集中的中央计划管理。在进货渠道、商品经营范围、进货价格、销售价格、经营方式、网点设置、员工聘用及工薪方面都是按国家计划、有关规定及上级行政主管部门规定执行。零售企业以国有为主,集体所有制为辅,尤其是城市零售业,无论网点大小,基本国有。在这种计划体制之下,几乎不存在零售行业内部的竞争,也就不存在零售企业为寻求竞争优势而做的努力。由于改革开放前中国居民收入水平普遍很低,占人口80%的农村居民又

19、基本处于自己自足状态,197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有1265亿元,零售企业的规模也相当小。据中国统计摘要数据,1978年,全社会共有104.8万个零售网点,就业人员447.4万人,平均每店只有4人;而每店零售额仅13万元。而改革开放初期尤其是80年代中到90年代初的经济膨胀时期,流通体制改革激发了迅速增长的消费能力,加上文革时期欠账太多,从80年代中期起,市场上掀起一股“消费热”。198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己大大4305亿元,1990年更是达到8300亿元,十年间翻了近四番。1978年居民家庭手表拥有率都几乎为零,而到1987年,家庭购买电视机已经处于彩电阶段。“消费热”、“抢购风”使得众

20、多商家处于“不愁卖”状态,忽视了企业之间的竞争。2、 依靠 “抢占商圈资源”,追求规模扩张的阶段。(10)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需求市场趋向饱和,在零售业掀起装修改造、扩规模、上档次的热潮。城市中原有的国有小副食店、小粮店、小食品店在综合型大商场和农贸市场的双重夹击下,面临着生存困境,这些店大多门店长期失修、面积不大,营业条件相当差,而居民日常生活又还需要它们。政府和企业双方都在寻找国有小店的生存和发展之路,结果是找到了连锁制。超市、便利店与连锁商店也成为90年代初我国零售业中最具代表性的新事物。政府动用技术改造资金资助了60家企业的连锁化改造,赋予19家连锁企业进出口权,工商银行也向连锁

21、企业累计发放了各类贷款60亿元。但由政府力量推动进行了零售行业改造,虽然通过追加投资装修了面和扩大了商品经营范围,但政府的直接插手也使出现“翻牌”式企业难以避免。尽管如此,开始出现“卖货难”的压力也是国内的零售企业反思经营和服务。为了维持经营,以各大百货商店为首的零售企业纷纷在店面装修、购物环境和人员服务等方面施展浑身解数。3、 依靠“营销策略”,大打“价格战”的阶段。价格是零售行业竞争最为敏感的因素。在全国各大城市百货店定位趋同,商品组合相似,服务态度都得到提升之后,价格无疑被提到竞争日程上来。形形色色的“折扣”、“促销”、“特卖”、“赠券”等充斥了零售市场。起初,价格战确实吸引过消费者的眼

22、球,达到企业的销售目的。但是,降价表面的背后是各零售企业处心积虑的营销计划,是不顾顾客价值的短期非理性行为,混乱的价格制定干扰了正常的零售行业秩序。不过,这种所谓的“价格战”在目前的零售行业仍将会上演。2006年末,在北京各大百货店出现倒卖返现金券的“黄牛党”,引发了行业内对价格竞争的思考。4、 依靠 “管理/制度”,比拼内涵式管理的阶段。(11)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零售业改革开放的加深,尤其是在商业领域引入外资,同时随着连锁制在我国零售行业的迅猛发展,国际上知名的零售行业巨头,如沃尔码、家乐福等在物流系统和供应链管理上做出了榜样,国内以国美、苏宁为代表的连锁店在物流的学习与应用上走在了最前面

23、。一时间,在零售行业掀起了“物流”热,各大超市、百货,如上海联华、北京物美和武汉钟百等,纷纷转向物流管理,投资物流设施建设、组建物流配送中心、引进先进的仓储、标签和运输管理技术。2.2.2我国零售业竞争重点转向物流的原因 纵观我国零售业的竞争变化,竞争过商圈、竞争过店面、竞争过服务、竞争过资金、竞争过业态、竞争过价格、竞争过促销,几乎把能用到的竞争武器都用过了。但目前竞争的重点还是不可逆转地走到物流上来,除了物流本身作用提升的实践动因外,还有以下解释: 1、从我国零售业的发展里程来看,早在零售市场化的起步阶段,零售业的发展远不能满足消费的需求,此时的竞争围绕抢夺商圈资源而进行。一旦消费市场饱和

24、,有限的商圈资源被开发利用完毕,零售业的竞争开始走向“价格战”,纷纷降价、促销。但是零售企业的利润也是有限的,而且价格战往往导致零售行业秩序混乱,恶性竞争。所以一些明智的企业放弃价格战开始在服务上动脑筋,具体的做法如改善店面环境、提高店内服务和延伸售后服务等。但是价格毕竟是市场竞争最敏感的核心,而且服务是可以迅速模仿的,在服务上维持竞争优势是不长久的。于是企业发现了“第三利润源”物流。 2、从零售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看,物流作为一种综合管理过程事实上可以作为其他因素的替代或者补充。(l)事实上,即便是保持零售企业最为关键的低价优势,也必须做好物流环节的工作,物流是获得“天天低价”优势的基础。有效

25、的物流可以通过减少商品剩余和脱销造成的毛利损失,可以通过降低管理价签的成本,减少管理活动的时间和成本,使得人事管理更加高效;(2)高效、优质的物流本身会带来良好的顾客服务水平。物流的目标吻合于顾客需求的变化,在瞬息万变的消费市场上,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消费需求多样化、个性化,日益追逐低价,对商品组合的要求更加广泛,对零售服务要求更加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对品质和服务的要求提高;(3)优秀的物流运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零售网点选址上的不足。好的店址不一定能带来好的企业,但是不好的店址却可以利用有效的物流,通过其他因素建立优势,同样可以取得成功;(4)做好物流,形成价格、品质和服务上的持续性,本身就是

26、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可以成为一种品牌。物流带来的低价策略可以被认为是价格诚信,作为潜在的广告形象,吸引顾客购买并维持顾客忠诚,在意味着更多的销售额的同时可以减省用在广告和促销上的不必要的资源;(5)通过物流的高效运作可以加速零售企业的资金周转,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于充足了企业的资金;(6)稳定的物流在获得持续低价定位的同时又反过来强化企业物流控制能力,使得销售额可以被准确预测,降低单位销售成本、改善库存商品周转,减少必要存货量从而使库存管理更加有效并且使采购量增加,采购价格进一步降低。 3、物流的运行是企业资源的整合过程。物流是难以复制和模仿的独特的企业能力,因而是持续的竞争优势来源。2.2.我国零

27、售业竞争力缺乏的表现和后果2.2.1我国零售业竞争力缺乏的表现 与外资零售企业相比,本土零售存在以下差距1、规模扩张迅速,利润增长缓慢从经济规模来讲,中外零售企业规模指标差距显著。2003年中国零售企业的平均利润总额不及国外企业的1%,利润率比国外低2.5%。(15)我国10家大型零售企业的收入总额、利润总额、资产总额、净资产总额的均值分别为人民币137.8亿、2.2亿、68.6亿、14.6亿,占国外企业均值的2.6%、1.0%、2.5%和1.6%。最强“上海百联”的收入总额、利润总额、资产总额、净资产总额分别为426.5亿、6.4亿、293.5亿和44.4亿,占世界最强“沃尔玛”的2%、0.

28、5%、3.4%和1.2%。沃尔玛03年销售额2630亿美元,我国零售企业百强第一名上海联华60亿美元,只相当于沃尔玛9天的销售额,或当年销售额的2.3%。 中国10家样本零售公司的收入总额为1378亿元人民币,仅相当于国外样本企业均值的1/4。从营业面积来看,我国企业整体均值仅为63.4万平方米,为企业平均营业面积1272万平方米的5%,差距较大。但在成长性指标方面,我国企业发展较快。2003年我国企业销售额增长率平均达到了39.4%,而相应时期国外企业平均值仅为一0.7%,同时,国内企业营业面积增加速度的平均值为36.5%,远远高于国外企业的4.2%。充分体现了我国零售业近年来飞速发展的态势

29、。但利润额增长速度略低于国外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的零售企业虽然规模在迅速扩张,但由于经营较为粗放,成本、费用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从而利润增长缓慢。2、低级竞争状态,而且营销能力较弱据有关资料显示,(12)零售企业的正常缺货率为7%,家乐福在全球的缺货率在6%一8%之间,而我们国内零售企业的缺货率平均为10%左右,这个数字是相当大的,其直接根源就是商品供应渠道上存在着严重问题,物流管理上的隐患造成的。(13)目前国内企业竞争还处于低级价格战阶段,综合营销能力较弱。一项在美国的调查结果显示,沃尔玛有三分之一的商品价格高于竞争对手,价格低于竞争对手的商品不过为顾客节省了0.14一1.62美

30、元,有三分之一不足0.02美元。只不过是其采取的价格营销策略,给消费者造成低价的印象而已。国内企业的平均营销水平和能力与国外企业相比差距比较大。(14)国内样本零售企业每平方米营业额平均为2.1万元,约占国外企业的40%,国内样本零售企业人均营业额平均为71万元,约占国外企业的30%.中外零售企业品牌差距也很大。国外零售企业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平均为5%,沃尔玛的商誉价值为100亿美元,而上海联华无形资产只值0.6亿人民币。3、业态有待完善,创新能力不足国外10家样本零售企业共经营各种零售业态47种,平均每家经营零售业态4.7种。国内10家样本零售公司共经营零售业态24种,平均每家经营2.4

31、种。国内企业在多业态经营上还处于探索和尝试的阶段。(15)即使是经营相同的零售业态,中外零售公司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超级市场、购物广场、仓储商店、折扣商店、便利商店以及邻里商店等都是由国外零售巨头首创并发展起来的。同时,他们还不断地依据消费需求的变化,对已有业态进行改良。与这些国际零售巨头相比,我国零售企业进行业态创新的能力和意识都明显不足,基本上是模仿他人的零售业态,这样很难竞争过发明这些零售业态的国际零售集团。新型业态是对目标顾客研究和竞争定位分析的结果,本质上是对零售市场的细分,体现了差异化的竞争战略,也可以把一种业态看成是一个小行业。但是国内企业对该方面的技术还不熟悉,对业态形成规

32、律缺乏认识,因此缺乏创新能力。同时,国家在创新上的投入普遍不足,韩日的投入模式是每引进l元钱,消化吸收的投入是7元钱,在此基础上再创新的投入是10元钱;而我们中国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投入是7分钱。也就是说,韩日的创新投入资金是我国的143倍。 2.3我国零售业竞争力缺失的后果 传统观点认为零售业知识一种从事简单交易并且有很强的投机性质的行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但是零售业的竞争环境及其地位的变化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从供应链的高度出发,现代零售企业在商品供应链中的地位上升了。零售业是最接近消费市场的行业,最能把握市场需求动向,在当今需求相对于生产能力不足的情况下,零售业拥有了大量的顾客资

33、源,从而占据产业链的关键地位。利润沿着价值链发生转移,主要表现在从商品的制造环节转向销售环节,从价值链的中间环节转向上、下游环节,形成(16)“微笑曲线”。零售业逆向整合制造业是竞争趋势所在,谁控制了零售,谁就拥有了整条价值链。零售企业可以通过制定行业标准来控制工业命脉,还可以通过压低进货价格,赚取销售利润。目前,外资零售企业在国内以强占商圈资源为战略,拼命扩张,降低销售价不惜牺牲眼前利润。一旦占有了国外市场,无论是对占有国的生产制造业,是消费市场,后果都将不堪设想。 第三章 对策与分析3.1导致问题的原因分析我国引进物流管理的时间短,许多企业对物流环节的认识程度不够,更多的企业对现代物流管理

34、的理念仅限于概念层次的了解,国内商业企业普遍缺乏对物流在经营战略与战术层次的综合运作能力。目前,在这方面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倾向,其一是重前轻后。是指许多零售企业在不断追求规模扩张的时候,只重视前台门店的扩张,而忽视了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从而导致了后台物流系统的构筑及管理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出现了在前台店铺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企业总利润却在不断下降的利润负增长趋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企业对前台和后台相辅相成的关系认识模糊,把前台店面的扩张作为经营的重头戏,而对在经营中起着重要支撑作用的物流系统的构建和管理重视不够,投入的管理力度明显不足,无法满足需求。 其二是盲目跟进。是指目前一些大型零售企业纷纷热

35、衷于建立自己的物流配送体系。(17)我国绝大多数大型零售企业都是在原来的国营商业企业基础上改制而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而全”的经营思想仍然禁锢着相当一部分企业经营者的头脑。在“肥水不流外人田”思想的支配下,一些在物流方面毫无擅长的零售企业开始自办物流,另一些企业则仍习惯于依靠自己原有的储运力量。零售企业自办物流,在仓储、运输、劳动力、设备等方面的直接投入浩大,场地、设备的运营、保养费用以及商品周转占用资金等直接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由于零售企业主要业务集中于市场营销,对储运业务了解不多,加上市场的波动性,使各个企业分散的储运资源利用率不高,车辆装载率低、仓库空仓率大,整体物流环节效率低下,

36、也进一步造成企业总体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在与供应商的关系上,许多零售企业持利益对立而不是利益与共、共同协作的心态。目前,我国零售企业的盈利模式大多处于第二阶段向供应商要利润。为了获利拼命积压上游供应商的利润空间,比如收取进场费、促销费、管理费等通道费,与供应商之间形成了纯粹的异常紧张的竞争关系。 在利益方面,零售企业往往无休止地追求自己单方面利益的最大化,忽视了与供应商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争取“双赢”的战略协作关系。一方面尽力压低进价,一方面向供应商索取名目繁多的包括进场费、促销费、广告费等在内的通道费用,并采取拖延货款,压占供应商流通资金等违规做法。特别是一些超级终端航母,

37、更是在和供应商的讨价还价上处于上峰地位,不是正和博弈的双赢关系,而是“你死我活”的针锋相对。 在诚信方面,零售企业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2002年国内发生的“华榕超市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18)。曾两次进入“中国连锁商业企业百强”的华榕超市是当年福建最大的连锁商业企业。然而,在2001年末,华榕超市却出现了高达5,500多万元的净债务,其中欠供应商债务达4,200万元,离破产的边缘越来越近。面对这一形势,供应商们警觉起来,很快一些地区便相继发生供应商逼债、砸碎商场玻璃门窗的事件,接下来,加盟华榕的多家超市相继关门,最终导致了2002年华榕超市的倒闭。这一事件道出了零售企业对供应商的诚信的重要性

38、。我国零售企业和供应商的关系如此紧张,必定不可能心平气和的坐下来,本着互信互惠的原则,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而这种合作的不可能,也导致了零售企业物流管理的低效,从而影响企业的更多赢利。造成如此局面,有相关法规制定的不健全、市场监管力度不够等多方面原因。因此,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和机构应当采取相应措施,造就有利于形成零售企业和供应商有效的合作机制的市场环境,促使双方关系的改善。 信息技术的应用落后信息技术应用的落后也是导致配送中心作业效率低下,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零售企业已逐步开始在企业内部进行信息化建设并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从整体来看,目前的信息化水平还

39、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客户关系管理、连锁门店间的信息化、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数据的准确与数据模型、系统的稳定性等等都是零售企业急需解决的一些问题。由于信息技术落后,许多采用计算机管理但功能不完善,很多物流信息如订货、存货、补货、销货、货物的陈列配置、财务处理等均由人工操作,同时也造成缺乏顾客购买行为的原始记录、数据分析等的信息处理系统,致使很多企业货架空间分配不当,畅销品缺少陈列而滞销品充斥空间。一项调查显示,在我国商店中,约有30的商品在相当长时间内无人问津。而据业内人士介绍,仅POS系统的应用,至少可使经营成本降低1.5,营业额提高8。另外,由于企业间不能及时交换数据,致使发货方和订货方无

40、法掌握订货状况、货物在库在途状况。3.2促进物流发展的对策零售企业物流的发展应该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结合企业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吸取别人的成功经验,探索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对策。建议做好以下工作: 1、政策引导,促进现代物流的发展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政策指引。发达国家普遍高度重视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指引和合理规划,如日本在20世纪六十年代就颁布了综合物流施政大纲,以统一指导建立高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必要的基础设施环境,从而形成了一个便捷、安全、低成本的全国性的物流大系统。我们应借鉴国外经验,政府有关部门应及时制定物流产业政策和相关制度,促进物流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具体可采取以下措

41、施:第一,政府必须有效规划物流的发展,这既包括技术性规划,还应有体制性规划。比如说制定“中国物流产业发展大纲”,在物流业的市场准入、土地政策、交通管制、鼓励第三方物流发展方面,制订出相应的政策。各省市也应该有自己的发展规划。第二,政府可以通过实行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加大对薄弱物流的投入力度。第三,积极推广现代物流标准化。积极组织贯彻实施物流业国际、国家标准,推动物流设备设施标准化;积极采用物流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物流信息采集标准、物流电子单证及信息交换平台标准、推动全国各级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抓紧制定和实施物流业急需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加强物流企业的标准体系建设,使全国的物流标准化达到新水平。

42、 2、整合现有资源,提高物流效率 导致物流成本高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体制造成的物流基础平台分家、物流效率低下。要解决我国物流业存在的问题,各省市应组建一个专门的班子,在充分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预测,依据中央六部门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成熟的物流发展模式,提出符合各地实际的物流发展模型,整合现有物流资源,提高物流运作效率。3、尽快搭建覆盖全省的物流信息网络平台 信息网络技术是现代物流的生命线,要提高全省物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必须构建起全省的物流信息网络平台。这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舍得投资。另一方面建议组织强有力的科研队伍进行技术攻关,

43、加强物流信息商品化、数据库化、代码化的研究;加强物流信息处理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的研究;加强物流信息传递标准化的研究;加强物流信息存储系列化、规范化的研究;并尽快形成操作程序和管理文本,形成物流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 要积极采用电子数据交换、电子商务、互联网等信息网络技术、企业资源管理系统,逐步构筑覆盖全省的现代物流信息平台。要建立智能化运输系统,积极采用运输实时跟踪定位系统、运输路径优化地理信息系统、全球网络定位系统、二维条形码技术和射频技术等新型信息技术。企业要对供应、生产、销售、储运等环节的物流活动实行计算机管理,将制造商、供应商以及货主、用户联结起来,实现对物流各环节的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4

44、、力争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建立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是零售企业物流管理的重点,如果能与供应商之间做到无缝联接与合作,在合作过程中不断激励供应商,将大大提高企业物流管理的效率。国际上沃尔玛和宝洁公司的合作被看作是这方面的典范。双方不仅做到信息共享,而且沃尔玛的库存都由宝洁公司来管理。目前,国内也有部分零售企业开始尝试与供应商的合作,如潍坊百货与宝洁、联合利华等少数大型的供应商也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主要的供应商进行电子数据交换,实现了信息共享。公司内部设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对强生、宝洁、娃哈哈等产品进行管理。潍坊百货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供应商例会,对表现突出的供应商进行表彰、奖励并实行优惠政策

45、,充分调动供应商的积极性,实现了两者双赢的产销联盟。可以说只有与供应商形成战略联盟,才能真正的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5、产学研结合,积极培育现代物流人才 人才短缺直接影响物流发展,为此,首先要大力提倡产、学、研相结合,建立现代物流的研究、开发与教育的新型机制。物流企业要与研究咨询机构、大专院校进行资本与技术的融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利益共同体,使物流产、学、研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物流研究咨询机构、大专院校和社会团体组织,应面向市场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切实做好有关咨询、研究、培训、服务等项工作。其次要积极培养现代物流人才,包括多种方式的培训,比如从企业现有人员中选择部分有学历、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到有

46、关大专院校深造,也可以引进国外物流人才。有条件的大专院校应设置物流专业或在相近的专业开设物流课程,在课程设置上,要兼顾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技术两个方面,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要尽快实现物流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包括专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等措施,建立起人才激励机制,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物流业务、具有跨学科综合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综上所述,我国商业物流的发展虽比过去有所进步,但与国外相比差距甚远。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作为政府,要及时制定物流产业政策和相关制度,促进物流业健康稳定发展。通过实行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加大对薄弱物流的投入力度;政府也可以对资源进行整合,大力培育有竞争力的第三

47、方物流企业集团;积极推广现代物流标准化,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作为经营主体的商业和物流企业应当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结合企业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不断提升管理理念,在商品的配送、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做大量的工作。同时要吸取别人的成功经验,探索出适合企业特点的物流发展之路。3.3网络零售物流网络零售形式中,商品虚拟化、空间陈列多样化,而且商品品类广而全,但消费者看得到商品,却拿不到,更摸不到,必须依靠物流配送到消费者手中,并当场结账(或当场确认),商业交易行为才算完成。而实体零售形式中,商品以实物形式摆设,消费者既看得到,也拿得到、更摸得到。(19)

48、而且,消费者在销售现场结账后,即完成了商业交易行为。由此看出,商品销售至客户的交付形式是网络零售和实体零售的最重要的区别所在,因此“最后一公里城市配送”成为网络零售成败的关键。因此,下面我们将就零售企业物流阶段几个方面进行特点分析和说明。商品流向 相比较于实体零售,网络零售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向终端客户展示虚拟的商品及各类相关信息,并直接从网上接收顾客订单,然后采用将顾客订购的商品直接配送到终端顾客手中的方式,省略了传统实体零售由配送中心至零售门店的中间物流配送环节。但是,相对于网络零售,实体零售则没有“将最后的订单配送到终端客户手中”这一物流配送环节,而是采用客户到达门店,并直接选购实体商品

49、的方式。虽然,网络零售的“宅配”方式为客户提供了购物的便利性,但由此产生的复杂的商品配送,大大增加了物流配送的成本和物流管理的难度。网络零售中的不畅销商品品种基数庞大、在库天数长,但每个品种的平均库存量只需保持低水平,只要“有”就可以了。对于A类商品,主要是指那些适用“2/8”品种销量分布原则的商品,且随着品种和销量的增加趋势更加明显。(20)同时,还存在大宗囤货、促销出货的情况。1)对于大型零售企业,结合POSERPBl系统的使用,重点对百强企业跨区域多物流配送体系实施支持,包括:大型连锁百系、大型连锁超市体系、大型连锁便利店体,充分支持巨型零售集团规模扩张对存货及沏流的可视化、智能化控制及

50、对物流数据集营理的要求。2)对于分销企业客户,重点对日用快速消费品、日用百货产品、家用电器、建材家居类、石油化工类产品分销渠道物流资源管理实施支持。采用多区域配送中心、多分销商代理商、多零售终端的分销管理架构,进行一体化作业和管理。3)对于第三方物流服务商,采用专门设计的第三方物流方案可以为企业的全方位物流整体运作提供物流信息平台。这方案支持互联网运用、支持移动通信运用,帮助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仓库自动化管理、订单执行管理、运输调度管理以及进行复杂的账务处理。企业可以通过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建立一套具有先进物流管理水平的运作体系,不仅提供高品质的物流服务,同时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对信息透明度的需求

51、。订单处理(1)出货单位在实体零售中,针对不同的零售门店规模,零售门店的订货单位被分为整托盘(批量)、箱型(整箱)和零散(拆箱)。配送中心在进行订单拣选时,会根据不同的出货单位而区别性作业。而在网络零售中,由于配送对象为个人,所以绝大多数订购单位以零散为主。配送中心必须进行全品拆零拣选作业。(2)订单大小实体零售中,零售门店订货单的订单行(订货品种数)多数情况下在10以上(除特殊紧急调货),如大卖场的订单要货商品品种可能达上百品种;每个商品品种的订货量则视门店销售规模而定,但多数以整箱为主。网络零售中,个人客户的购买习惯总体体现为少品种、少数量,50%以上的个人客户1一次不会订购超过5种商品。

52、但是,随着库存可销售品种基数的急剧扩张,客户可选择的品类全面化,物流需要应对以下未来消费习惯的扩张和变化:a.订货的品种数和订货数量会随之急剧增长吗?b.订单在各综合品类内如何分布?c.跨类别订单的增长趋势明显吗?个性化由于网络零售是针对个人客户的不同而确定促销方式,例如买赠、捆绑销售等等。这就要求配送中心必须对销售商品进行不同程度的二次加工(包含实物和系统两重处理)。实物商品的简单加工,如将买赠的不同商品用胶带缠绕,同时从系统上可以存在两种处理方式:第一不做任何处理;第二,采用BOM(Bill of Materials物料清单)方式,将多种原来不同的商品(视为原材料)转换(加工)为新的销售商

53、品。对大/极值订单(极大的跨类订单或团购订单)采用独立的流程,比如人工作业方式处理。对促销品、温度品、贵重品、异型品采用独立设备和流程处理,比如人工作业方式处理。(2)包装在实体零售中,零售门店对商品的配送包装没有特别的要求,甚至可以采用废纸箱等回收材料进行包装作业。但网络零售中,终端客户对于整体的订单包装有很高的要求,例如外包装需要简洁、美观、易于搬运;内包装需要安全、整洁、以及保有隐私性。这样,配送中心在进行内包装作业时,需对不同类别商品进行内包装,达到防撞防损的目的,同时区分摆放,保证整洁、个人用品与其他商品同时存在时的隐私性目的。在进行外包装作业时,需要针对不同体积的订单选择不同规格的

54、统一包装材料,同时为避免运输途中的挤压震荡,在外包装内空隙处添加防撞填充物。集货配送1、时效。网络零售的配送时效是根据客户的配送时间要求而定的。为了获得更高的客户满意度,一般网络零售企业会将配送时效划分为几个等级作为服务提供给客户。由于个人客户的地址分散于城市的各个角落,就将网络零售的宅配划分为两个阶段:a.配送中心(订单处理中心)至城市区域中转站(配送站点);b.城市区域中转站(配送站点)至终端客户地址。由于配送站点因存储能力有限,仅能作为其所在辐射范围内的1批次订单集散。因此,配送中心需要根据不同站点的相同配送时间要求,进行订单处理的批次划分,同时考虑到配送站点的集散能力,进行配送车辆的发车时间带划分。一般情况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