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及反思(张凤)_第1页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及反思(张凤)_第2页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及反思(张凤)_第3页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及反思(张凤)_第4页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及反思(张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蒙城县庄子小学张凤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第七册 20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目标:1 、认识和会写个生字:舍、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2 、感悟诗歌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3 、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设计特色: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通过读诗、唱诗,让学生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中,既读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从中感受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流程:一、揭题导入、知诗人,解题,了解

2、时代背景1导入:同学们,大家好。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的一首王维的诗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大家还会背吗?一起背给老师听听好不好?同学们的记忆力真好。我们都知道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思乡诗,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王维的另外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题目),与之前学习的不同的是,它是一首送别诗。2 首先请大家跟随老师一起回顾作者王维。王维(701 年-761 年) ,字摩诘,汉族,盛唐诗人的代表,创造了水墨出水画派,有“诗佛”之称。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PPT 出示)3 解题。请同学读读诗题,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解“使”?(

3、师:元二,原名元常,因排行第二,因此称为元二。安西,是指唐朝时为了通知边疆而设立的安西都护府。在老师的指点下同学们能说出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吗?)4 那么能书擅画的王维又是怎么送别朋友的呢?我们一起来走进古诗。二、初读,读准音,读出节奏1 请大家,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要求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注意诗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 , 争取把它们读正确。2指名读,读准生字、多音字。大家都已经读了,老师听大家都读得很认真,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了。(舍、朝)(1)多音字(舍、朝)(2)诗中读音及意思: 舍,古文字(余,单柱、无壁的简易茅屋)(囗,代表村邑),表示村邑中的茅屋。造字本义:村邑中供旅人暂住的简

4、易客店。朝:造字本义:月落将尽、红日初升的大清早。3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好诗歌的节奏,指名读,再指名读。4 全班读一读。听唱读。5 那我们学着他的样子,再读读。6 小结。三、想象画面,领会诗意,体味别意过渡:刚才我们从题目中已经知道,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那么王维又是在哪儿送?什么时候送呢?请大家再默读这首诗,并读读课后注释,边读边思考。(一)学习前两句,领会诗意1 交流。读懂诗意,体会美景。在哪儿送呢?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些?什么时候送呢?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知道的?指名读、再指名读。刚才我们介绍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那么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物呢?()雨:什么时候的雨?这

5、雨大吗?为什么说是小雨?()客舍()柳树:什么样的柳树?那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谁能连起来说一说。2 指导朗读这样的渭城美吗?你喜欢吗?指名读、再指名读。再指名读。男女赛读。(出示春景PPT)(二)品读后两句,体味别意过渡:多么美的渭城啊!可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个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他又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我们读读后两句。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1、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2、浥:润湿。 3、客舍:旅馆。 4、柳色:柳象征离别。 5、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1. 体会路途的艰辛读了这两句 ,你又仿佛看到了

6、什么 ?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齐读。想想在酒席上,他们除了喝酒,还会干嘛?那么王维会说些什么呢?他们只喝了一杯吗?你从哪里看出来?干嘛要一杯接一杯地喝?以后还有机会一起喝酒吗?那么安西又在哪呢?介绍渭城、阳关、安西的位置以及地理关系。 (出示唐代地图)此去不仅路途遥远 , 而且当时阳关以西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呀?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刚才你看到了什么?想想看,元二这一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2. 创设情境,读出诗情( 1)指导读(引读)指名读、再指名读( 2)如果你是王维,你还会说什么呢?(角色扮演讨论)(3) 如果你是元二,你又会说些什么呢?3 总结升华( 1)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

7、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 - 生齐:西出阳关无故人。(2)再看看窗外, 小雨还在下着, 杨柳依依,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别离师引读齐读后两句( 3)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师引读齐读后两句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这哪还是一杯酒啊,这分明就是(板书:情)你们感受到了吗?这是一种什么之情?(板书: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来我们一起欣赏现代语言的送别,观赏送别的画面,感受他们的离别情吧!四、会读,有感情1 读全诗 : (有感情朗读 )赛读(男女生赛读、左右赛读)齐读:我们一起来

8、送送元二吧!2 唱诗就是因为有了这个情,千百年来这些文字才被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这首诗不久就被配上音乐,成为当时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现在经久不衰的音乐之一阳关三叠。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段。第一遍请同学们仔细地听,一边听一边感受。第二遍,如果你能行,你可以轻轻地跟唱。如果还暂时不行,就边听边学,千万别着急。第三遍,会的,你可以大声跟唱。五、课外拓展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老 整理了一部分离 送 同学 ,喜 的 一 ,比一比,感受古人淳朴的情 ,体 深情厚 我 的感 和温暖。有 趣的 ,你 可以再搜集一些。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 人王 的名

9、作。 首 以送 主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 友人即将 赴阳关 的依依惜 之情。 歌以凝 的 言 人的所 所 、所思所感,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点。因此, 歌中常留下空白之 , 人想象的 空。想象并非凭空而来,想象依托的是文本。把 中 言想象成一幅幅 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 景, 学生置身其中,通 想象感受 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 ,那种味。感 人所感,想 人所想,做到品 句 程中展开想象,通 想象深化 言的感悟。想象的内容有:1. 景物的想象在学 送元二使安西一、两句 ,我 朗 学生想象,在你的面前出 了一幅怎 的画面?初 古 后,就 学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 、旅 想象渭城的景色,与后面安西的 目凄凉的景象形成了 明的 比。我猜想学生在理解安西会遇到困 ,于是我就 充安西的 片:漫天黄沙、一望无 的沙漠、荒 人烟。2. 情感的想象读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想象诗人与元二是怎样进行分别的。在一次次渲染离别时的愁绪,学生的情感渐渐地达到了高潮,大部分的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