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病害研究_第1页
马铃薯病害研究_第2页
马铃薯病害研究_第3页
马铃薯病害研究_第4页
马铃薯病害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制作人:李梅马铃薯病害研究马铃薯病害病毒性病害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包括早疫病、晚疫病、干腐病、癌肿病、茎基腐病、炭疽病、白绢病、粉痂病、叶枯病、酸腐病等。包括PVX、PVY、PVS和PLRV,即马铃薯X病毒、马铃薯Y病毒、马铃薯S病毒和马铃薯卷叶病毒。包括青枯病、环腐病、疮痂病以及软腐病等。 马铃薯病害简介马铃薯病害简介 病毒性病害1.马铃薯X病毒2.马铃薯Y病毒3.马铃薯S病毒4.马铃薯卷叶病毒 一一. .病毒性病害病毒性病害 病毒病为马铃薯的主要病害,分布广泛,发生普遍。病害发生情况因地区、管理、气候条件而异,通常造成轻度损伤,少数地区或特殊年份发病较重,显著影响马铃薯生产。此病可浸染多种

2、其他作物。 症状症状 此病在田间常表示花叶、坏死、卷叶三种类型症状。花叶型:即叶片颜色不均,呈现浓淡相间花叶或斑驳,严重时皱缩畸形、植株矮化,有时还表现明脉。坏死型:即在叶、叶脉、叶柄和枝条、茎蔓上出现坏死斑点,后期转变成坏死条斑,严重时叶片枯死或萎蔫脱落。卷叶型:即叶片沿主脉由边缘向内翻卷,继而叶片变硬、变脆,严重时叶片卷曲呈筒状。田间复合时多引起马铃薯条斑坏死。 病原病原 PVX、PVY、PVS和PLRV即马铃薯X病毒、马铃薯Y病毒、马铃薯S病毒和马铃薯卷叶病毒浸染所致。 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病毒主要在带毒薯块内越冬,为播种后形成病害的主要 一一. .病毒性病害病毒性病害 初始毒源。在田间P

3、VY、PVS、PLRV都可通过蚜虫及汁液摩擦传毒。高温干旱,田间管理粗放,蚜虫数量大,病害发生严重。25 以上高温降低寄主对病毒的抵抗力,有利于传毒媒介蚜虫的繁殖、迁飞和传病,使病害迅速扩展蔓延,加重其受害程度。此外,品种抗性和栽培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发病程度。 一一. .病毒性病害病毒性病害四种主要马铃薯病毒的指示植物及其症状四种主要马铃薯病毒的指示植物及其症状 一一. .病毒性病害病毒性病害 防治方法防治方法 1.建立无毒种薯繁育基地,采用茎尖组织培养脱毒种薯,确保无毒种薯种植。2.选用抗耐病优良品种,可选用中薯2号、3号、东农304、鄂薯1号等。3.加强栽培防病,施足有机底肥,增施磷肥和

4、钾肥。精细整地,高垄或高埂栽培。生长期及时中耕除草和培土,适时浇水,严防大水漫灌。4.出苗前后彻底防止蚜虫。必要时在发病初期喷洒1.5%治病灵乳剂10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 细菌性病害1.青枯病2.环腐病3.疮痂病4.软腐病 二二. .细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 1.青枯病 青枯病为马铃薯的重要病害,分布较广,南方多数地区发生,危害较重。北方地区零星发病,局部较重。此病造成的损失在不同地区、品种、年度间差异较大,重病田损失均达30%以上。此病还可浸染多种其他作物。 症状症状 此病多在成株期发生,苗期亦可发病,致幼苗萎蔫死亡。成株发病,植物略矮缩,叶片灰绿至暗绿,中下部叶片先

5、萎蔫,以后全部萎垂。初期早晚可恢复,4-5天后不再恢复,全株叶片即萎蔫死亡,但仍保持青绿色,病叶不脱落,仅叶脉变褐,病茎表面出现褐色条纹。剖茎亦可见维管束组织变褐,湿度高时,剖面有白色菌液溢出。薯块染病,轻时症状不明显,重时脐部呈暗褐色,挤压时溢出白色菌液,但皮肉不从维管束处分离,区别于环腐病。严重时薯块外表皮龟裂,髓部溃烂如泥。 二二. .细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 病原病原 假单胞青枯假单胞细菌。病菌菌体短杆状,单细胞,两端圆,单生或双生。在肉汁胨培养基上,菌落圆形或不整形,污白色或暗色至黑褐色,稍隆起,平滑,具光泽。革兰氏染色阳性。 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可在土壤中存活1

6、-6年。带菌种薯可在窖内过冬,进行远距离传播。生长期病菌通过浇水或雨水传播,从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也可通过导管进入相邻的薄壁细胞,致茎部出现不规则水渍状斑。病菌侵入维管束后迅速繁殖并堵塞导管,阻碍水分运输导致萎蔫。病菌发育温度10-40 ,最适温度30-37 .酸性土壤、运作、地势低洼,或阴雨天多、土壤潮湿,或大雨后转晴,气温急剧升高,病害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防治方法 1.建立无病留种基地,以小整薯作种,秋季种植选用休眠期较短的品种。选用无病种薯。11 二二. .细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 2.因地制宜选用高抗青枯病兼抗晚疫病的无性系优良品种。3.实行与十字花科或禾本科或豆科作物4年以上轮作,最好

7、实行水旱轮作。4.注意使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5.进行种薯处理。生长期注意排水,避免大水漫灌,即使清楚病株及残体。马铃薯青枯病 二二. .细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 2.环腐病环腐病为马铃薯的主要病害,分布较广,发生较普遍。多数地区常年发生,损失程度因地区、品种、气候条件差异较大,轻者低于5%,重病地区可达80%以上,显著影响生产。 症状症状 此病是维管束病害,全株系统浸染,病株通常表现茎叶萎蔫,块茎沿维管束环状腐烂坏死。一般病薯外观症状不明显,纵切速快可见自基部开始维管束变色,重时变色部分可达一圈,破坏维管束周围的薄壁细胞组织,使皮层与髓部部分或全部分离,成为离核。经贮藏过冬,病薯芽眼干枯发黑,有的

8、外表爆裂。地上通常表现病斑或萎蔫两种类型症状。枯斑型由植株基部叶向上逐渐发展,叶尖或叶缘变褐,蔓延至椰肉呈黄绿色至灰绿色,叶尖逐渐干枯卷曲,叶脉仍保持绿色。萎蔫型由顶叶开始萎蔫,似缺水状,边缘向内卷,叶色不变,逐渐向下部 一一. .细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 叶发展。随病害发展,病株根、茎、蔓维管束逐渐变褐,新鲜病蔓有时可溢出菌液。 病原病原 杆状菌密执安棒杆菌环腐病亚种细菌。病菌菌体短杆状或棒状。肉汁冻琼脂培养基上生长缓慢,菌落白色,圆形,薄,半透明,有光泽,表面光滑,边缘整齐。在肉汁胨液中生长弱,无菌膜,微有沉淀。明胶不液化或微弱液化,不产生吲哚、硫化氢或氨。 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病菌随种薯越冬,

9、也可随病残体在土内越冬。未经消毒的切刀是病害的重要传播媒介。带菌薯块播种后细菌由导管进入地上部,使地上部发病。新薯形成时又沿导管进入新薯。病菌在田间通过伤口侵入,借助雨水或浇水传播蔓延。远距离传播主要通过种薯调运。病菌生长温度为2-36 ,适宜温度为20-23 ,只是温度为55 ,地温19-28 有利于病害发展。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很大。 二二. .细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 防治方法防治方法 1.实行无病田留种,采用整薯播种。留种田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提早 培土,增加种薯收获数量。种薯大小一般以50-75g适宜。 2.选用抗耐病品种。可选用郑薯4号、宁紫7号、庐山白皮、克疫等。 3.严格选种。播种前进行

10、室内晾种和削尾检查,彻底淘汰病薯。 4.生长期注意排涝。结合中耕培土,及时拔除病株带到田外集中处理。 马铃薯环腐病 二二. .细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 3.疮痂病疮痂病为马铃薯的重要病害,分布较广,多数马铃薯种植区发生,部分地区发病较重,明显降低产品质量。此病还可侵害其他一些块茎作物。症状症状 此病仅为害块茎,初在块茎表面产生浅褐色小点,逐渐扩大成褐色近圆形至不定形大斑,以后病部细胞组织木栓化,使病部表皮粗糙,开裂后病斑边缘隆起,中央凹陷,呈疮痂状。病斑仅限于表皮,不深入薯块内部,区别于粉痂病。 病原病原 放线菌链霉菌马铃薯疮痂链霉菌细菌。病菌菌丝细长,有分枝,多核,末端呈螺旋状,连续分割生成大量

11、孢子。孢子圆筒形,无内生孢子。革兰氏染色阳性,好气性。 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病菌在种薯上越冬,或在土壤中腐生。病土、带菌肥 一一. .细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 料和病薯是主要初侵染源。病菌从皮孔、气孔或伤口侵入,块茎表皮木栓化后侵入较难。适宜发病温度25-30 ,中偏微碱性砂壤土发病严重。土壤高温干燥适宜发病,pH5.2以下土壤很少发病。白色薄皮品种易感病,褐色厚皮品种较抗病。 防治方法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选用相对较抗病品种。 2.重病地区实行葫芦科、豆科、百合科等非块茎类蔬菜5年以上轮作。 3.严格检疫,禁止从病区调种,播种前可用盐酸或福尔马林处理种薯。 4.选择保水较好的土地种植,增施有机肥或

12、绿肥,禁止施用带菌厩肥。 5.加强管理,防治好地下害虫,结薯期适时浇水,避免干燥。 二二. .细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 4.软腐病 软腐病为马铃薯的普通病害,分布较广,发生亦较普遍,所有马铃薯种植区都有发生,但一般病情较轻,损失常在5%以下,个别地块大10%以上。 症状症状 此病主要侵害块茎,也可侵害叶片和茎蔓。块茎染病,多从皮层伤口处侵入,病部初呈水渍状,不规则,灰褐至黄褐色,迅速扩展软腐,使块茎组织溃烂,释放出臭味。叶片染病,多从下部叶开始,形成不规则略呈水渍状斑,暗绿色至暗褐色。潮湿时病叶腐烂,空气干燥,病叶干枯破裂,茎蔓染病,多从伤口侵入,快速向上下扩展,致茎内组织腐烂发臭,随病情发展病部

13、以上枝叶萎蔫枯死。 病原病原 胡萝卜软腐欧式杆菌胡萝卜软腐病亚种细菌。病菌菌体杆状,两端钝圆,2-5根周生鞭毛。兼性嫌气性,革兰氏染色阴性。肉汁胨 二二. .细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 琼脂平面上菌落圆形,凸起,灰白色,有光泽,表面光滑,不透明,边缘整齐,无芽孢,无荚膜。能在5%食盐溶液中生长。 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病菌随病残体或随其他寄主在土壤中越冬。生长期从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引起发病,通过雨水、浇水或昆虫传播蔓延。地下害虫为害严重、土壤黏重、潮湿有利于发病。田间长时间积水,病害严重。 防治方法防治方法 1.选择通透性较好的土壤种植,生长中后期加强管理,避免田间积水。抓好害虫防治,尤其注意地下害虫

14、的预防工作。 2.及时清除病株带到田外妥善处理,病穴用石灰消毒或喷洒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灭菌。 3.适时浇水,避免大水灌溉。 真菌性病害1.早疫病 2.晚疫病 3.干腐病 4.癌肿病 5.茎基腐病 6.炭疽病 7.白绢病 8.粉痂病9.叶枯病 10.酸腐病 三三. .真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1.早疫病 早疫病是马铃薯的主要病害,分布广泛,发生普遍。南、北方马铃薯种植区都有发生,常造成枝叶枯死,明显影响生产。此病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除为害马铃薯外,还可侵害其他几种茄科植物。 症状症状 此病主要为害叶片,重时亦为害薯块。多先从植株下部老叶开始染病,初在叶面出现水渍状小点,以后发展成近圆形

15、具有同心轮纹的褐色坏死斑,与健康组织界限明显,病斑外围多具有一窄的褪绿云环。湿度高时病斑上产生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多个病斑相互连接形成不规则形斑,终致病叶坏死干枯。块茎染病,多产生暗褐色圆形至近圆形凹陷斑,边缘明显,使块茎皮下组织呈浅褐色海绵状干腐。 病原病原 半只菌茄链格孢霉真菌。病菌分生孢子梗自气孔伸出,单生 三三. .真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或几根分束,暗褐色,偶有分枝,具2-6个隔膜,直或较直,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大小为52.5-131.5um 6.5-9.5um。分生孢子长椭圆形至倒棍棒状,淡褐色,具纵膈3-9个,横隔0-8个,大小为57.9-118.5um 12.2-

16、23.5um。喙状细胞较长,无色,偶有分枝,具1-15个横膈膜,大小为22.5-142.1um 3.5-7.9um。 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在病残体或带病薯块上越冬。翌年,种薯发芽时病菌即开始侵染,使幼苗染病。条件适宜病菌上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等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使病害扩展蔓延。高湿高温利于发病。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6-30 ,当叶面结露或有水滴时,分生孢子萌发和侵入均很快。马铃薯生长期连续阴雨或湿度连续高于70%,此病发生严重甚至流行。土壤贫瘠,后期植株脱肥早衰,病害发生较重 。品种间抗、耐病性存在一定差异。 三三. .真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 防治方法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选

17、用相对抗、耐病品种,适当提前收获。 2.选择土壤肥沃的高燥田块种植,施足底肥,增施有机肥,生长期加强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 3.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组织,深翻晒土,减少越冬菌源。重病地块实行2-3年与非茄科蔬菜轮作。 4.发病初期进行药剂防治。可选用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80%大生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马铃薯早疫病 三三. .真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2.晚疫病 晚疫病为马铃薯的主要病害,分布广泛,发生普遍。在马铃薯产区常年发病,通常造成轻度产量损失,重病地区或大发生年损失严重。 症状症状 此病可侵染叶片、茎蔓和薯块。叶片侵染,多从中下部叶开始,先在叶尖或叶缘出现水渍状

18、绿褐色小斑点,周围具有较宽的灰色晕环,湿度高时病斑迅速扩展成黄褐色至暗褐色大斑,边缘灰绿色,界限不明显,常在病健交界处产生一圈稀疏白霉,即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雨后或清晨尤为明显。空气干燥,病斑变褐干枯,破裂或卷缩。茎秆和叶柄染病,多形成不规则形褐色条斑,严重时致叶片萎垂卷曲,终致全株黑腐。薯块染病,初生浅褐色斑以后变成不规则形褐色至紫褐色病斑,稍凹陷,边缘不明显,病部皮下薯肉呈浅褐色至暗褐色,终致薯块腐烂。 三三. .真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 病原病原 鞭毛菌致病疫霉真菌。病菌孢囊梗单生或多根成束,由气孔伸出,无色,较菌丝略细,分枝上有结节状膨大,大小为658-1115um 6.5-7.5um。

19、孢子囊顶生或恻生,无色,卵形至近圆形,顶端有乳状尖,基部具短柄,大小为23-38.5um 18.2-23.4um。 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播种带菌薯块多不能发芽或发芽后即死去,有的可以出土,但多成为中心病株,发病后在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病菌孢子囊作为下一季的主要侵染源。日暖夜凉,空气潮湿有利于发病。气温18-22 ,相对湿度95%以,利于孢子囊形成,冷凉高湿或叶面积水利于游动孢子形成,气温24-25 ,植株表面结水有利于孢子囊直接产生芽管形成侵染。通常马铃薯生长期多雨、多雾、空气潮湿,病害严重发生。平均气温10-22 ,连续3日相对湿度高

20、于75%,3-5日后即出现中心病株,连续3旬相 三三. .真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对湿度高于75%病害将大流行。此外,施氮肥过多,土壤黏重、地势低洼、植株生长茂密等,有利于发病。品种间抗病性亦存在差异。 防治方法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可选用克新10号、克新11、东农304、春薯3号、坝薯10号、卾薯1号等。 2.严格挑选无病薯作种薯,减少病害初侵染源。 3.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合理密植,避免偏施氮肥和雨后田间积水。及时清除中心病株。 4.发病初期及时进行药剂防治。 三三. .真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3.干腐病干腐病为马铃薯的主要贮藏期病害。发生十分普遍,通常损失10%-20

21、%,严重时达30%以上。 症状症状 此病主要为害块茎,多在贮藏期发生。常从块茎芽眼附近或伤口处侵染,形成褐色坏死小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浅褐色坏死干斑,表面多具有同心轮纹状皱褶,有的在病部表面长出灰白色绒状颗粒,即病菌的子实体。剖开病薯,可见内部组织干腐变空,空腔内长满灰白色菌丝,随病害发展,内部组织变为灰褐至暗褐色,终致整个薯块干腐僵缩。 病原病原 多种半知菌镰孢菌霉真菌可引起发病。主要由半知菌深蓝镰孢霉和腐皮镰孢菌霉真菌侵染所致。前者菌丝棉絮状,能产生黄、红、紫等色素。分生孢子梗聚集成垫状分生孢子座。孢子和菌丝聚集时可呈黄、粉红或蓝紫色。后者菌丝绒毛状,大型分生孢子梭形或纺锤形,稍弯曲, 三

22、三. .真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两端较钝。孢子和菌丝聚集时可呈灰褐色、土黄色或绿褐色。 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组织或土壤中越冬,随块茎传带。病菌寄生能力较弱,多从伤口或芽眼侵入。其他病害侵染块茎后亦有利于发病。温度5-30 时病菌均可生长,贮藏条件不良、伤口多、通风条件不好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防治方法 1.生长后期注意田间排水和控水,晴天收获,避免块茎表皮受伤。 2.块茎充分晾干后入窖贮藏。 3.贮藏期间,保持通风,避免雨淋,温度以1-4 为宜,发现病烂块茎随时清除。 三三. .真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4.癌肿病癌肿病为马铃薯的主要检疫性病害,毁灭性极强,一般损失30%-40

23、%,重病地块可达80%以上,甚至绝收。 症状症状 此病可为害块茎、蔓茎、叶和花。生长期和贮藏期均可发生。通常田间病株与健株无明显差异。有的病株比健株高,分枝多,保持绿色期比健株长,有的长肿瘤或呈畸形。地下部受害,薯块芽眼和蔓茎上形成不规则粗糙疏松突起花椰菜状肿瘤,初呈乳白色,以后逐渐变成粉红至红褐色,最后变黑腐烂,有恶臭味和褐色黏液。茎基染病,四周亦产生圆形花椰菜状肿瘤。叶片、分枝与主茎交界处也产生绿色瘤状物,较地下肿瘤小,长瘤的叶色淡,易提早枯死,其枝条横伸瘦短。病株主茎末端花器畸形,组织增厚变脆,叶色淡,叶背出现许多无叶柄和叶脉呈鸡冠状的小叶。病害在贮藏期可进一步扩展为害,是病薯变褐、腐烂

24、 三三. .真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发臭,严重时造成烂窖。 病原病原 鞭毛菌集壶菌马铃薯癌肿菌真菌。病菌内寄生,营养初期为无胞壁裸露原生团,后为具胞壁的单胞菌体,以后转化成近球形休眠孢子囊堆,内含若干个休眠孢子囊。 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在病组织内或随病残体遗落在土壤中越冬。休眠孢子囊可在土中存活25-30年,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游动孢子和合子,经寄主表皮细胞侵入引起发病,再生成孢子囊越冬。远距离传播主要依靠薯块带菌,近距离亦可通过土壤、流水、牲畜粪便、农具和人畜等传播。病菌对温度条件要求严格,气温12-24 ,多雨高温有利于发病。通常低温高湿,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土壤潮湿的地区发病较

25、重。酸性土壤或富含有机质的土壤有利于发病。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三三. .真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防治方法防治方法 1.严格免疫,禁止从疫区调运种薯,病区的土壤、肥料及生长植物也严禁外移。 2.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目前马铃薯“米粒”品种表现高抗,可以选用。 3.重病地区改良非茄科作物,或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连续使用生石灰或硫酸铜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害发生。 4.加强管理,施用充分腐熟的粪肥或沤肥,增施磷、钾肥,适时中耕,避免田间积水,及时挖除病株,集中深埋或烧毁。 癌肿病 三三. .真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5.茎基腐病 茎基腐病为马铃薯的主要病害,分布较广,发生亦较普遍。一般发病率为5%-10%,

26、严重时病株可达20%,常造成田间缺苗断梗,影响生产。症状症状 此病主要为害幼芽、茎基部和块茎。幼芽染病,呈黄褐至暗褐色坏死,常在出苗前腐烂,致田间缺苗。出土后染病,多侵害茎基部,形成褐色凹陷坏死斑,湿度高时病斑上产生浅褐色至紫褐色菌丝层。随病害发展植株地上部萎蔫下垂,块茎亦开始受害,最后在茎基和块茎表面产生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暗褐色块片状菌核。病原病原 半知菌立枯丝核菌。病菌初生菌丝无色,宽为5-9um,呈直角分枝,附近不远处具1隔膜,分枝处多溢缩,新分枝菌丝逐渐变为褐色,缩短变粗后结成菌核。菌核厨卫白色,后变成浅褐至暗褐色,大小为0.5-5mm。 三三. .真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 发病规律发病

27、规律 病菌以菌核随病薯或遗留在土壤中越冬。病薯是翌年的主要初侵染源,也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病菌生长温度4-34,适宜温度20-26 ,最适23 ,菌核形成适温23-28 .一般春寒、空气潮湿,或播种后土温低发病较重。黏重土壤、田间高温有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防治方法 1.选用无病种薯,播种前用福尔马林2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侵种10min杀死种薯上粘着的菌核。 2.适期播种,尤其是高海拔冷凉地区要特别注意适期晚播,以确保播种时地温不低于10 .生长期加强管理,增施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茎基腐病 三三. .真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6.炭疽病 炭疽病为马铃薯的普通病害

28、,在局部地区发生分布。通常病情较轻,对生产无影响,严重时可造成部分植株坏死干枯和引起根茎腐烂,对产量有一定影响。 症状症状 此病主要为害叶片,在叶片上形成近圆形至不定形坏死斑点,赤褐色至褐色,以后转变成灰褐色,边缘明显,相互汇合形成不规则坏死斑。病害严重时亦可侵染根部的块茎。引起植株萎蔫坏死和块茎腐烂,后期在病部表面产生许多黑色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 病原病原 半知菌番茄果腐少刺盘孢菌真菌。病菌分生孢子盘聚生或散生,刚毛聚生于分生孢子盘中央,黑褐色,顶端较尖,具1-3个隔膜,大小为26-65.5um 3-5.5um。分生孢子梗圆柱形,无色至淡褐色。分生孢子圆柱形,无色,单胞,大小

29、为5-10um 3-4um。 三三. .真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 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随病残体越冬。带病种薯亦可成为重要的初侵染源。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引起侵染,发病后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形成再侵染。高温潮湿有利于发病。马铃薯生长中后期遇雨、露、雾多的天气,有利于病害扩展蔓延。田间管理粗放,土壤贫瘠,排水不良,病害较重。 防治方法防治方法 1.严格挑选种薯,实行无病薯种植,播种前可选用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浸种5-10min杀灭病菌。 2.重视栽培防病,选择土质肥沃的壤土种植,增施有机底肥,避免田间积水。 3.必要时在发病初

30、期进行药剂防治。 炭疽病 三三. .真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7.白绢病白绢病为马铃薯的普通病害,主要在南方菜区发生分布,部分地区发生较重,一般病株率10-15%,可造成明显减产。贮藏期此病亦较常见,可引起大量薯块坏死腐烂,甚至造成烂窖。此病还可为害其他多种作物。症状症状 此病主要为害块茎,有事亦为害茎基部。薯块受侵染后,病部密生白色绢丝状白霉,扩展后呈放射状,后期形成黄褐色至棕褐色圆形粒状小菌核。剖开病薯,皮下组织变褐腐烂。茎基染病,初期略呈水渍状,病部亦产生绢丝状白霉,后期形成紫黑色近圆形粒状小菌核。病原病原 半知菌齐整小菌核真菌。病菌菌丝无色或浅色,有隔膜,菌丝团呈白色,辐射状,边缘明显,有光

31、泽,菌丝体扭集在一起形成油菜籽状菌核。菌核多为白色,逐渐变成淡黄色,最后变成红褐至茶褐色,表面光滑,球形至近球形,直径0.8-2.3mm。 三三. .真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 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内越冬。也可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内越冬。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侵染薯块或从茎基间直接侵入。在田间通过雨水、土壤、病株残体等进行传播。病菌生长温度8-40 ,气温30-35 ,土壤或空气潮湿适宜发病。疏松砂壤发病较多见。贮藏期温度过高、湿度高时此病也易发生。 防治方法防治方法 1.深翻土地,使菌核埋于土壤深层不能萌发,或萌发后不能出土。 2.实行水旱1年以上轮作,使病菌彻底腐烂坏死。 3

32、.生长期加强调查,在未形成菌核前及时清除病株,病穴可用生石灰消毒。 白绢病 三三. .真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8.粉痂病粉痂病为马铃薯的重要病害,在部分地区分布为害,一般产量损失5%-10%,重时达20%以上。此病还可侵染番茄和茄子等茄科植物。 症状症状 此病主要为害块茎和根部。块茎受害,初在表皮上出现褐色小点,外围具有半透明晕环,以后小斑逐渐隆起膨大成大小不等的疱状斑,表面破裂,散出大量暗褐色粉末状物,即病菌休眠孢子囊球。病斑破裂后,表皮反卷,下陷呈火山口状,外围常具有木栓化斑环。病原病原 鞭毛菌马铃薯粉痂病真菌。病菌休眠孢子囊球由许多近球形黄色至黄绿色休眠孢子囊集结而成,外观如海绵状球体,直径

33、19-33um,具中空腔穴。休眠孢子囊球形至多角形,平滑,直径3.5-4.5um,萌发时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近球形,无胞壁顶生不等长双鞭毛,在水中能游动,静止后成为变形体。 三三. .真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 发病规律发病规律 病菌以休眠孢子囊随总数或病残体越冬,病薯和土中病残体为病害的初侵染源,远距离传播主要依靠种薯,田间传播要通过浇水、病土、病肥等。休眠孢子囊在土中可存活4-5年,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静止后成为变形体,由根毛、皮孔或伤口侵入,寄主生长后期在病组织内形成海绵状孢子囊球,病组织溃解,休眠孢子囊球又落入土中越冬或越夏。土温18-20 ,土壤湿度90%左右,pH4.7-5.4适宜病菌生长发育,田间发病较重。马铃薯生长期降雨多、夏季凉爽利于发病。病害轻重主要取决于初侵染数量和程度。 防治方法防治方法 1.加强免疫,病区种薯严格管理,禁止外运。 三三. .真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2.重病区实行5年以上轮作。3.严格选留无病种薯。4.增施底肥,配合施用磷、钾肥。酸性土壤宜施用生石灰调节土壤酸碱度。提倡高垄栽培,禁止大水漫灌,雨后避免田间积水。马铃薯粉痂病 三三. .真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