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敏灸技术详解_第1页
热敏灸技术详解_第2页
热敏灸技术详解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热敏灸技术详解热敏灸技术热敏灸是采用艾条悬灸热敏化的腧穴,激发喜热、透热、扩热、 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非热感等热 敏灸感或经气传导,并施以个体化的饱和消敏灸量,从而提高艾灸疗 效的一种新疗法。现代针灸学家周楣声教授在其灸绳中首先提出 “热敏点”的概念,其论“还有热敏点反应,当照至敏感点时, 每见火焰下沉,而局部之热感亦向深部窜透。或用艾条点燃慢慢熏烤, 当熏至敏感点时,亦可使热感向内深透,或向远方传布。”江西省中 医院陈日新教授在继承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腧穴热敏化现象进行大 量观察及广泛临床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提出“腧穴热敏化悬灸疗 法”。一、理论基础:腧穴是人

2、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是疾病在体表 的反应点,也是针灸等治疗的刺激点,具有反应病症、协助诊断、接 受刺激、防治疾病的作用。在生理状态下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活动的 门户,病理状态下腧穴是脏腑经络病症的反应点。其反应表现形式多 种多样,可分为形态改变点和功能改变点。 形态改变点如皮下组织和 肌肉处出现条索状、结节状改变,皮肤出现皮疹、血络、色泽的改变 等;功能性改变点如压痛点、低阻点、皮温改变、热敏化点等。其中 热敏化点既是诊断疾病的腧穴也是治疗疾病最有效的方法,临床应用 广泛。(一)腧穴热敏化现象腧穴热敏化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1. 透热:灸热从施灸点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甚至直

3、达胸腹腔脏器。2. 扩热:灸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3. 传热:灸热从施灸点开始循经脉路线向远部传导,甚至达病所。4. 局部不(微)热远部热:施灸局部不(或微)热,而远离施灸部位 的病所处或其他部位感觉甚热。5. 表面不(微)热深部热:施灸部位的皮肤表面不(或微)热,而皮 肤下深部组织甚至胸腹腔脏器感觉甚热。6. 产生其他非热感觉:施灸(悬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 压、重、痛、麻、冷等非热感觉。7. 上述灸感传导之处,病症随之缓解。(二)热敏化规律1. 腧穴热敏化的出现率普查健康人群的结果显示,腧穴热敏化出现率约 5%,而对神经 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等20

4、种疾病进行艾灸腧穴观察,腧穴热敏化的出现率平均可达 70 %左右。其中寒证、 湿证、瘀证、虚证中多,急性病和慢性均可出现。疾病愈后,腧穴热 敏出现率下降至10 %左右。2. 热敏化腧穴与经穴定位的关系腧穴热敏化作为一种疾病的病理反应,出现的部位与经穴定位不 完全符合,但它可以经穴为参照坐标系来定位热敏化腧穴具有时变特性,即随着时间其部位和强度也发生变 化。对热敏化腧穴进行艾灸治疗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3. 热敏化腧穴对艾灸的反应热敏化腧穴对艾热反应表现为喜热、透热、扩热、传热和非热觉, 平均出现概率为70%,这说明上述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有其内 在的必然性。二、腧穴热敏化的分布腧穴热敏化有其自

5、身的分布规律,如:面瘫多在翳风、下关、颊车、太阳、神阙、手足三里穴出现热敏 化;感冒多在风池、风府、大椎、肺俞、太阳穴和上印堂穴出现热敏 化;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多在风门、肺俞、至阳、次醪、命门、 肾俞、脾俞出现热敏化;消化性溃疡多在中脘、脾俞、肝俞、阳陵泉、足三里出现热敏化;肠易激综合争多在上星、神阙、大肠俞、足三里、三阴交出现热 敏化;便秘多在次醪、大肠俞、大横、迎香、上巨虚出现热敏化;原发性痛经多在关元、中极、子宫、次醪、三阴交出现热敏化; 盆腔炎多在三阴交、次醪、大肠俞、关元、子宫出现热敏化; 中风病在百会穴、曲池穴、风市穴、血海穴、阳陵泉穴出现热敏化;颈椎病在百会穴、大椎穴、风池

6、穴、颈夹脊、肩井穴出现热敏化; 过敏性鼻炎在大椎、肺俞、上印堂、神阙、肾俞出现热敏化; 腰椎间盘突出多在至阳、腰阳关、大肠俞、关元俞、委中、委阳、 阳陵泉、昆仑穴出现热敏化;增生性膝关节炎在内外膝眼穴、血海、梁丘、肾俞穴出现热敏化点;J 、荨麻疹多在肺俞、至阳、神阙、阴陵泉、曲池出现热敏化。三、灸法操作1. 循经往返灸用点燃的纯艾条在患者体表,距离皮肤 3cm左右沿经络循行往返 匀速移动施灸,以患者感觉施灸路线温热为度。循经往返灸有利于疏 导经络,激发经气,临床操作 2-3分钟。2. 回旋灸用点燃的纯艾条在患者特定体表部位,距离皮肤3cm左右,均匀的左右方向移动或往复回旋施灸。以患者感觉施灸部

7、位温暖舒适为 度。回旋灸有利于温热局部气血,临床操作以1-3分钟为宜,继以雀 啄灸。3. 雀啄灸用点燃的纯艾条对准患者施灸部位,一上一下的摆动,如鸟雀啄 食一样,以患者感觉施灸部位波浪样温热感为度。雀啄灸有利于加强 施灸部位的热敏化程度,疏通局部的经络,从而为局部的经气激发, 甚至产生灸性感传作进一步准备,临床操作以1-2分钟为宜。4.温和灸将点燃的纯艾条对准热敏化腧穴,距离皮肤3cm左右实施温和灸, 以患者无灼热痛感为度。此种灸法有利于激发施灸部位的经气活动, 激发灸性感传。四、取穴原则1. 先选强敏化腧穴,后选弱敏化腧穴2. 先选躯干部腧穴,后选四肢部腧穴3. 先选近心部腧穴,后选远心部腧

8、穴4. 远近搭配,左右搭配,前后搭配五、热敏灸技术作步骤图临床选 用纯艾 条或药 艾条热敏点的探查灸具选择环境选择体位选择施灸方法X选择要求将点燃安静、舒适、者体表病位附近 经穴、压痛点、皮 下硬节等反应物 部位为中心,3cm 为半径的范围内,的纯艾条对准体位距离皮肤35cm左右施行回旋灸热敏化13min,继以在重点位置予以雀 啄灸以加强灸量, 找到热敏化穴位 后予以温和灸。当 患者感受到艾热 发生透热、扩热、 传热等感觉时,此 q点即为热敏点。距离皮肤3cm左右实施温和以/六、适应症1. 痛症:如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软组织损伤、颈肩腰腿痛、骨性关节炎等;2. 神经系统疾病:中风偏瘫、面瘫、面肌

9、痉挛、三叉神经痛等;3. 肺系疾病: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4. 消化系统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动力障碍、腹痛、腹泻等;5. 生殖系统疾病:痛经、月经不调、盆腔炎、性功能障碍等;6. 其他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慢性疲劳综合征等。七、热敏灸技术的临床应用举例1. 面瘫适应症:适用于急性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以口眼 ?斜为主症者。主穴:主要于热敏高发部位翳风穴、阳白穴、下关穴、颧醪穴、颊车穴、大椎穴、足三里穴、手三里穴、合谷穴附近进行热敏探查;操作方法:运用“回旋灸”温热施灸部位的气血,然后“循经往返灸”疏通经 络,激发经气,“雀啄灸”进一步加强局部敏化;确定热敏点,做好标记;最

10、后 于局部“温和灸”进一步激发经气,直至热敏灸感消失。2. 感冒适应症:适用于感冒表现为鼻塞流涕、喷嚏、头痛头晕、全身酸痛等症状,可 伴有发热或不发热;主穴:主要于热敏高发部位印堂穴、太阳穴、风池穴、丰富穴、大椎穴、至阳穴、腰阳关穴等穴位附近进行热敏探查;操作方法:运用“回旋灸”温热施灸部位的气血,然后“循经往返灸”疏通经 络,激发经气,“雀啄灸”进一步加强局部敏化;确定热敏点,做好标记;最 后于局部“温和灸”进一步激发经气,直至热敏灸感消失。3. 过敏性鼻炎适应症:主要适用于有半年以上典型过敏病史,表现为喷嚏、鼻塞流涕、鼻痒、 严重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嗅觉减退;主穴:主要于热敏高发部位上印堂穴、

11、通天穴、风池穴、肺俞穴、神阙穴等穴位附近进行热敏探查;操作方法:运用“回旋灸”温热施灸部位的气血,然后“循经往返灸”疏通经 络,激发经气,“雀啄灸”进一步加强局部敏化;确定热敏点,做好标记;最 后于局部“温和灸”进一步激发经气,直至热敏灸感消失。4. 原发性痛经适应症:主要适用于原发性痛经表现为行经前后或经期出现下腹疼痛、坠胀不适、腰骶酸痛,可伴有头晕头痛、发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主穴:主要于热敏高发部位关元穴、子宫穴、次醪穴、三阴交穴等穴位附近进 行热敏探查;操作方法:运用“回旋灸”温热施灸部位的气血,然后“循经往返灸”疏通经 络,激发经气,“雀啄灸”进一步加强局部敏化;确定热敏点,做好

12、标记;最 后于局部“温和灸”进一步激发经气,直至热敏灸感消失。5. 功能性消化不良适应症:主要适用于消化不良表现为上腹部疼痛、饱胀、暧气、食欲不振、恶 心呕吐等上腹部不适症状,持续 4周以上,并排除相关器质性疾病; 主穴:主要于热敏高发部位天枢穴、中脘穴、关元穴、肝俞穴、膈俞穴、上巨 虚穴等穴位附近进行热敏探查;操作方法:运用“回旋灸”温热施灸部位的气血,然后“循经往返灸”疏通经 络,激发经气,“雀啄灸”进一步加强局部敏化;确定热敏点,做好标记;最 后于局部“温和灸”进一步激发经气,直至热敏灸感消失。八、禁忌症1. 感觉障碍、语言障碍、听觉障碍、肿瘤晚期、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大量失血、结核病

13、、过饥、过饱、过劳、酒醉等患者;2. 对于证属实热及阴虚发热者,一般也不宜施灸;3. 神志障碍、婴幼儿及孕妇腰骶部和腹部不宜施灸;九、注意事项1严格把握热敏灸的适应症及禁忌症,根据年龄、性别、体质、病情,采 取舒适的并能充分暴露施灸部位的体位,并根据病情及个体的不同,采用个体 化施灸剂量。2、施灸的先后顺序备急千金要方针灸上有记载:“凡灸当先阳后阴先上后下,先少 后多”。因此,自古以来医家都十分重视施灸的先后顺序。临床上我们一般是先 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阳部,后灸阴部,灸量由小到大进行热敏灸治疗。3、灸后的处理施灸后局部出现皮肤潮红、灼热感,属于正常现象,无需特殊处理。如果因 为施灸过量火针不慎烫伤,局部出现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 收;如果水泡较大,可用消毒后的毫针火针注射器针头刺破水泡,放出水液, 再用龙胆紫外涂,纱布包裹;如果出现化脓者,在灸疮化脓期间,要注意保持 局部清洁,预防感染,局部可用敷料保护灸疮,适当休息,加强营养,待其自 然愈合;如处理不当,灸疮脓液呈黄绿色或有渗血现象者,可用消炎药膏或玉 红膏外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