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2019教师资格证高中信息技术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2)_第1页
(完整版)2019教师资格证高中信息技术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2)_第2页
(完整版)2019教师资格证高中信息技术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2)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部分 信息技术科学知识第一章 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第一节 信息及信息技术概述一、信息1、定义信息是反映一切事物属性以及动态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和信号中所包含的实际的内容,能够为视觉、听觉、触觉和嗅、味觉等信息采集器官采集到的各种直观的、抽象的事物(例如文字、音乐、景物、色彩等都被成为信息。)信息本身不是实体,只是消息、情报、指令、数据和信号中所包含的内容,必须依靠某种媒介进行传递。2、信息的基本特征(1)载体依附性;(2)共享性;(3)可传递性;(4)价值性;(5)价值相对性;(6)时效性;(7)真伪性;(8)可处理性。3、信息处理(1) 信息采集:可靠性原则,完整性原则,实时性原则,准确

2、性原则,易用性原则,计划性原则,预见性原则。(2) 信息加工:(3) 信息编码:二、信息技术1、概念(1) 信息技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总称。(2) 主要包括:微电子技术、传感技术(感测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3) 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一起被称为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2、信息技术发展阶段(1) 第一次信息技术是语言的使用,距今约35000-50000 年前。语言的使用是人类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2) 第二次信息技术是文字的创造,大约在公元前3500 年前。这是信息第一次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3) 第三次信息技术是印刷术的发明,大约在公元1040 年的北宋

3、时期。(4) 第四次信息技术是电报、电话、广播和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19 世纪中叶以后。实现了以金属导线上的电脉冲来传递信息以及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的目的。(5) 第五次信息技术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及应用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20 世纪 60 年代。3、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多元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虚拟化。4、前沿技术云计算,云存储,物联网,3d 打印,可穿戴技术三、信息安全1、定义(1) 从信息安全所涉及层面的角度,定义为保障计算机及其相关的和配套的设备、设施(网络)的安全、保障运行环境的安全,保障信息安全,保障计算机功能的正常发挥,以维护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2) 从

4、信息安全所涉及的安全属性的角度,定义为信息安全涉及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综合起来说,就是要保障电子信息的有效性。2、信息安全三要素(1) 保密性:指网络信息不泄露给非授权的用户、实体或过程。(2) 完整性:指在传输、存储信息或数据的过程中,确保信息或收据不被未授权用户篡改或在篡改后能够被迅速发现。(3) 可用性:指保证合法用户对信息和资源的使用不会被不正当的拒绝。3、计算机病毒(1) 特点:寄生性,传染性,潜伏性,隐蔽性,破坏性,可触发性,不可预见性。(2) 防治:a) 安装正版杀毒软件,杀毒软件经常更新,以快速检测到可能入侵计算机的新病毒或在变种。b) 重要文件进行经常性的备

5、份,一旦遭到破坏可及时恢复文件,防止病毒破坏造成重大损失。c) 建立良好的安全习惯。d) 不轻易使用来历不明的光盘、移动磁盘,使用前先杀毒处理,提高安全性。e) 计算机发现病毒或异常时,迅速隔离,l 立刻断网,以防止收到更多感染,同时防止计算机成为传播源。f) 使用复杂的密码,提高安全系数。g) 了解一些计算机病毒知识,做好预防措施。4、相关法律第二节 计算机基础知识一、计算机发展1、诞生2、发展历史 p.29(1)第一代(19461958):电子管数字计算机(2)第二代(19581964):晶体管数字计算机(3)第三代(19641971):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4)第四代(1971 年以后):

6、大规模集成电路数字计算机二、计算机特点和应用1、特点运算速度快,计算精确度高,逻辑运算能力强,存储量大,自动化程度高2、应用(1) 科学计算(2) 数据和信息处理(3) 自动控制(4) 计算机辅助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教学(cai)(5) 虚拟现实(vr)(6) 网络通信3、计算机组成与工作原理1、硬件系统(1) 运算器:是计算机中执行各种算术和逻辑运算操作的部件(2) 控制器:a) 是指挥计算机的各个部件按照指令的功能要求协调工作的部件,是计算机的神经中枢和指挥中心。b) 由指令寄存器、程序计数器、操作控制器三个部件组成。c) 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

7、中央处理器(cpu),它是整个计算机的核心部件,是计算机“的大脑。”(3) 存储器:a) 多级存储体系结构:高速缓存存储器、内存储器(主存储器)和外存储器(辅助存储。器)b) 主存储器分为:随机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c) ram 中的信息可以随机地读出和写入,计算机一旦断电,存放在ram 中的信息立即消失,不能恢复。d) rom 只能读出信息,不能写入信息,在没有电源的情况下也能长期保存。(4) 输入设备:键盘、鼠标、光笔、麦克风、摄像机、扫描仪等。(5) 输出设备: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音响、音箱等。2、软件系统(1) 系统软件:操作系统,语言处理程序,标准库程序与服务性

8、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等。语言处理程序:一般由汇编程序、编译程序、解释程序和相应的操作程序组成。a. 汇编程序(汇编系统)输入的是汇编语言书写的源程序,输出的是用机器语言表示的目标程序。机器语言可直接被计算机系统识别并运行。b. 编译程序(编译系统)把用高级语言编写的面向过程的源程序翻译成目标程序的语言处理程序。高级语言面向用户;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都面向硬件。c. 解释程序(解释系统)高级语言程序的一种,将源语言编写的源程序作为输入,解释一句后就提交一句提交计算机执行一局, 并不生成目标程序。(汇编语言和编译程序都生成目标程序)(2) 应用软件3、计算机性能指标运算速度;字长;内存储器容量;外存

9、储器容量。4、计算机工作原理冯诺依曼设计思想:(1) 计算机有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组成,各部件之间通过系统总线相连。(2) 数据和程序以二进制代码的形式存放在存储器中,存放的位置由地址确定。(3) 控制器根据存放在存储器中的指令序列(程序)进行工作,并由一个程序计数器看控制指令的执行,控制器具有判断能力,能以计算结果为基础,选择不同的工作流程。(4) 核心思想为“存储程序与程序控制。”四、计算机数制与编码系统1、数制2、进位计数制:数码,基数,位权3、计算机编码(1) ascii 码a. 7 位二进制编码组成,可表示128 个不同的字符编辑b.10 个阿拉伯数字(4857

10、),26 个大写字母(6590),26 个小写字母(97122),32 个专用符号,34 个控制符。(2) 汉字码a. 汉字信息交换码(国标码)指不同的具有汉字处理功能的计算机系统之间在交换汉字信息时所使用的代码标准。国家标准gb2312-80b. 汉字输入码(外码):用来将汉字输入计算机中的一组键盘符号。常用的输入码有:拼音码、五笔字型码、自然码、表形码、认知码、区位码和电报码等。c. 汉字机内码(内码):指计算机内部、存储、处理加工和传输汉字时所用的由0 和 1 符号组成的代码。d. 汉字字形码字形码是汉字输出码,输出汉字时都采用图形方式,无论汉字的笔画多少,每个汉字都可以写到同样大小的方

11、块中。通常有点阵和矢量(轮廓)两种表示方法。字形码所占字节数=点阵行数*点阵列数/8。4、源码、反码、补码第三节 操作系统第 四 节 word 第五节 excel第六节 powerpoint第七节 photoshop第八节 flash1. 帧:是flash 动画制作的基本单位“,时间轴”面板中的每一个方格成为一帧。默认的帧频是12 帧每秒。2. 时间轴:主要由图层、帧和播放头组成。3. 图层:在不同的图层中可以放置相应的原件,从而产生层次丰富、多变的动画效果。4. 关键帧:用于置放原件实体的帧,黑色的实心圆表示含有内容的关键帧。5. 播放头:用于表示动画当前所处的位置。6. 空白关键帧:指“时

12、间轴”面板中没有放置原件实体的帧,它在时间轴中心以空心的小圆表示,空白关键帧主要用于结束间隔动画中的画面。7. 帧标尺:是现实时间轴中的帧所使用时间的长度标尺,每格表示一帧。8. 当前帧:指播放头当前所在的帧位置。9. 帧频率:指当前动画每秒钟播放的帧数。10. 运行时间:指播放到当前位置所需要的时间。第 9 节 多媒体技术应用1、媒体:信息表示和传播的载体。2、媒体分类(国际电话和电报咨询委员会ccitt):(1) 感觉媒体:能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使人直接产生感觉的媒体a. 视觉媒体:包括图像、图形、符号、视频、动画等b. 听觉媒体:包括语言、音乐、音响等c. 触觉媒体:(2) 表示媒体:是

13、为加工、处理和传输感觉媒体而人为研究,构造出来的一种媒体。包括各种编码方式,如语言编码、文本编码、图像编码等。(3) 表现媒体:是指感受媒体和永远通信的电信号直接转换的一类媒体a. 输入媒体:如键盘、摄像机、光笔、话筒等b. 输出媒体:如显示器、音箱、打印机等(4) 存储媒体:主要是指与计算机相关的外部存储设备(5) 传输媒体:用来将媒体从一处传送到另一处的物理媒体:包括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3、多媒体的主要特征集成性、实时性、数字化、交互性4、多媒体发展趋势(1) 多媒体多样化(2) 多媒体终端的智能化(3) 媒体设备的控制集中化(4) 多媒体技术的网络化(5) 多媒体信息的传输统一化5、

14、数据压缩的类型(1) 无损压缩:指使用压缩后的数据进行重构,重构后的数据与原来的数据完全相同。如磁盘文件压缩。霍夫曼算法、lzw 压缩算法(2) 有损压缩:指使用压缩后的数据进行重构,重构后的数据与原来的数据有所不同,但不影响人对原始资料表达的信息造成误解。如图像和声音的压缩。6、文件存储容量(1) 图片存储容量(b)= 图像尺寸*位深/8;(2) 声音存储容量(b)= (采样频率 * 采样位数 * 声道数 * 时间)/ 8;(3) 视频存储容量(b)= (画面尺寸 * 色彩位数 * 帧频 * 时间)/ 8;第 10 节 网络基础与应用1、按网络覆盖范围计算机网络分类(1) 广域网(wan)(

15、2) 局域网(lan)(3) 城域网(man)2、按网络拓扑结构计算机网络分类(1) 星型拓扑:具有一个控制中心,采用集中式控制各站点通过点到点的链路与中心站相连。a. 优点:很容易在网络中增加新的站点,数据的安全性和优先级容易控制,易实现网络监控,网络延迟时间断。b. 各站点直接的信息交换必须有中心站点中转或控制,当中心站点出现超负载或中心站发生故障时,会导致整个网络瘫痪,网络共享能力差,线路利用率低。(2) 环形拓扑:a. 优点:容易安装和监控b. 容量有限,网络建成后难以增加新的站点。网络中一旦有某一个站点发生故障,都有可能导致整个网络停止工作。(3) 总线型拓扑:网络中所有站点共享一条

16、双向数据通道a. 优点:安装简单方便,需要铺设的电缆最短,成本低,某个站点的故障一般不会影响整个网络,系统扩充性好。b. 缺点:介质的故障会导致网络瘫痪,总线网安全性低,故障隔离和监控比较困难,增加新站点也不容易, 网上信息延迟时间不确定。(4) 树形拓扑:总线型拓扑结构的扩充形式,特点和总线型拓扑结构大致相同(5) 网络拓扑:无严格的布点规则和形状,各节点之间有多条线路相连。主要用于广域网,由于结点之间有多条线路相连,所以网络的可靠性较高,由于结构比较复杂,建设成本高。3、按计算机网络采用的通信技术分类(1) 广播式网络(2) 点对点式网络4、网络分层结构的特点(1) 以功能作为划分层次的基

17、础(2) 第n 层的实体在实现自身定义的功能时,只需要使用第n-1 层提供的服务(3) 第n 层在向第n+1 层提供服务时。此服务不近包括第n 层本身的功能,海报框由下层服务提供的功能(4) 仅在相邻层间有接口,且所提供服务的具体实现对上一次完全屏蔽5、网络分层结构的优点(1) 层与层之间互相独立,某一层并不需要知道它的下一层是如何实现的,只需要知道其下一层向它提供的服务。(2) 灵活性好。(3) 结构上可分割。(4) 易于实现。(5) 有利于标准化。6、网络分层结构的缺点(1) 由于采用了分层技术后,各层之间要“无缝地”通信,增加了层与层之间内部通信的开销,消耗大量的时间和资源(2) 严格的

18、分层设计硬件复杂化,降低软件的运行效率。7、网络传输介质(1) 传输距离:非屏蔽双绞线屏蔽双绞线细缆粗缆光纤(2) 安装容易:光纤粗缆细缆屏蔽双绞线非屏蔽双绞线(3) 传输速率:细缆粗缆非屏蔽双绞线屏蔽双绞线光纤(4) 成本:非屏蔽双绞线屏蔽双绞线细缆粗缆光纤8、电子邮件传输原理(1) 发信人使用主机上的客户端软件编写好邮件,并发件人、收件人地址,通过smtp 协议与所属发送方邮件服务器建立连接,并将要发送邮件发送到所属的发送方邮件服务器。(2) 发送方邮件服务器查看接收邮件的目标地址,如果收件人为本邮件服务器用户,则将邮件保存在收件人的邮箱中。如果收件人不是本邮件服务器的用户,则将交由发送方

19、邮件服务器的smtp 客户进程进行处理。(3) 发送方邮件服务器的客户进程向收件人信箱所属邮件服务器发出连接请求,确认后,邮件按smtp 协议的要求传输到收件人信箱邮件服务器。收件人邮箱邮件服务收到邮件后,将邮件保存到收件人邮箱中。(4) 当收件人想要查看其邮件时,启动主机上的电子邮件应用软件,通过pop 服务器协议进程向收件人信箱邮件服务器发出连接请求,确认后,收件人信箱邮件服务器上的pop3 服务器进程检查该用户邮箱,把邮箱中的邮件按pop3 协议的规定传输到收件人主机的pop3 客户进程,最终交给收件人主机的电子邮件应用软件,提供用户查看和管理。第二章 信息技术课程知识第一节 信息技术课

20、程概述1、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2、知识与技能(1) 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 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2) 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3、过程与方法(1) 能从日产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2) 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3) 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4) 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

21、、发表观点、交流信息、开展合作。(5) 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信息作品等。(6) 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2) 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3) 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第二节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 年版1

22、、课程性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2、基本理念(1) 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2) 设置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3) 选择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内容,支撑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4) 培育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5) 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推动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创新。3、学科核心素养(1) 信息意识: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核对信息价值的

23、判断力。(2) 计算思维: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3)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指个体通过评估并选用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形成作品创新的能力。(4) 信息社会责任: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4、课程目标5、课程设计依据(1) 以立德树人为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2) 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设置课程结构和内容;(3) 参照国际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4) 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的自身发展特征6、课程结构(1) 必修(2) 选择性必修(3)

24、 选修五、 学业质量1、学业质量内涵2、学业质量水平3、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高中信息技术学业质量标准是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和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学业质量水平2 是高中毕业生在本学科应达到的合格要求。学业质量水平4 是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命题依据。六、实施建议1、教学建议(1) 领会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2) 把握项目学习本质,以项目整合课堂教学(3) 重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加强学生探究性学习(4) 创设数字化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堂资源2、评价原则(1) 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2) 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尊

25、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 评价应公平公正,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4) 评价应科学合理,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3、评价活动的设计与实施(1) 确定评价目标和内容(2) 确定评价方式和评价的具体指标(纸笔测试、上机测试等)(3) 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反馈4、学业水平考试(1) 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2) 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5、命题建议(1) 关注品德教育,有机身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2) 以考察学科核心素养为出发点,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核(3) 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设计命题指标,关注学生发展突出能力考核(4) 试题设计要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注重信息技术与现实生活的结合6

26、、教材编写指导原则7、教材的内容选择8、教材的内容编排9、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建议(1) 关于师资(2) 关于基础设施设备(3) 关于教学资源第三章 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知识第一节 信息技术教学一、信息技术教学特点(1) 教学目标:在多元化和全面性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2) 教学对象:自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建构转向(3) 师生关系:构建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a) 教学的平等性和合作化b) 教学的情感性和人性化c) 教学的互动性和多边化(4) 教学方法:以教学需要为中心a) 教学方法要有针对性b) 教学方法要有灵活性c) 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5) 教学过程:贴近生活、探究学习和因材施教二、 信息技术教学过程

27、(1) 引导学生获得感性知识(2) 引导学生理解知识(3) 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时间作业(4) 检查和巩固知识三、 信息技术教学规律(1) 教学双边交互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2) 学生的发展依存于知识传授的规律(3) 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规律(4) 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系统的和谐化的规律四、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论发3、演示法4、练习法5、读书指导法6、课堂讨论法7、个别指导法8、任务驱动法五、 信息技术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4、巩固性原则5、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6、教育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8、因材施教原则六、

28、信息技术教学策略1、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2、情境教学策略3、动机教学策略4、启发式教学策略5、情境陶冶教学策略(1) 创设情境(2) 自主活动(3) 总结转化6、自主学习教学策略(1) 问题情境(2) 假设检验(3) 整合与应用7、支架式教学策略(1) 搭脚手架(2) 进入情境(3) 独立探索(4) 合作学习(5) 效果评价8、抛锚式教学策略(1) 创设情境(2) 确定问题(3) 自主学习(4) 合作学习(5) 效果评价9、随机进入式教学策略(1) 呈现基本情境(2) 随机进入学习(3) 思维发展训练(4) 小组合作学习(5) 学习效果评价第二节 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一、当前教学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务(

29、1) 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2) 逐步形成民主、开放、有效的教研机构。二、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的基本过程1、准备阶段(1)提出研究课题(3) 深入研究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4) 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5) 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学水平和课程建设与管理的能力。a) 确定研究方向b) 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有关研究成果c) 进行系统分析,选定研究课题d) 课题论证,请专家、学者或者是相关学科领域有科研经验的教师,从不同角度对课题的价值金额可行性进行论证。(2) 进行研究设计(3) 制定研究计划总结2、调查法3、实验研究法a) 课程名称b)

30、课程提出的背景与研究价值c) 研究实现的主要目标和内容d) 关键性概念解释e) 研究课题的对象确定与方法的选择f) 实施与操作方案、要点g) 研究进程的安排h) 预期的研究成果i) 研究小组成员分工特点:(1) 实验研究是通过改变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状态来进行研究的方法,是在有控制条件下进行的。(2) 实验研究是用来揭示事务间因果关系的有效方法。(3) 实验研究要求有假设和验证,有严格的操作规则、精确到测量手段和数据处理,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4、文献研究5、比较研究法2、实施阶段(1) 纵向比较a) 主要任务b) 教育科研论文的一般结构:题目;署名;内容摘要;关键词;绪论引论; 正文;

31、结论;致谢;参考文献3、总结阶段三、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方法(2) 横向比较(3) 同类比较(4) 相异比较(5) 定性比较(6) 定量比较6、叙事研究1、经验总结法:指教育工作者对自己工作经验做出的第二部分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第一章 学生需求分析第一节 学习者分析一、学习者定义二、学习者特征1、学习者的认知成熟度:学习者的认知发展阶段。2、学习者的性别3、学习者的动机水平4、学习者的归因类型5、学习者的焦虑水平6、学习者的学习风格(1) 信息加工的方式: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动态视觉刺激/静态视觉刺激,语言文字刺激/听觉刺激(2) 动手学习:沉思型/冲动型,依赖性/独立性(3) 感情的需求:需要经常

32、受到鼓励和安慰;能自动激发动机;能坚持不懈(4) 社会性需求:喜欢和同龄学生一起学习;喜欢向同龄同学学习;需要经常得到同龄同学赞同(5) 环境和情绪的需求:安静/背景声或音乐;弱光和低反差;一定的室温;学习时四处走动;某种座椅;7、学习者文化背景第二节 学习风格分析一、学习风格定义二、学习风格分析1、生理因素(1) 视觉型(2) 听觉型(3) 动觉型2、心理因素(1) 认知:涉及辨别、归类、信息加工、分析和综合、记忆过程中的趋同与趋异、沉思与冲动(2) 情感:指学生的自觉性、学习动机、成就动机、控制点、抱负水准、焦虑水平等(3) 意动:指学生的坚持性、语言表达、冒险与谨慎、动手操作能力。3、社

33、会因素:学生对独立学习或结伴学习、竞争与合作等需求的表现。4、环境因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外在环境的不同要求,例如光线、声音、温度等。三、学习风格的类型1、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2、沉思型与冲动型3、辐射型与发散型4、具体型和抽象型5、整体型和序列型四、学习风格与教学策略第三节 初始能力分析一、初始能力定义指学生具备的关于特定学科内容学习的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教学内容的认识和态度。二、初始能力分析1、 预备技能分析了解学生是否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学习新知识内容的基础。2、 目标技能分析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的技能。3、 学习态度分析了解学

34、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是否存在偏爱和误解、有无兴趣、有没有畏难情绪等都是学习态度分析的内容。第二章 信息技术教材分析第一节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一、分析知识点1、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指本节课主要讲授的内容是什么,是教学内容中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技能,在整个教学内容中占有核心地位。教学重点一般集中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上。(2) 教学难点:是教学内容中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部分,或教师难以处理的内容或难以解决的问题。二、安排内容顺序1、并列型:各单元相对独立,顺序可以互换。2、顺序型:每个单元教学内容顺序是固定的,前一单元的知识是后一单元的学习的基础。3、合作型:同时具有并列型和顺序型

35、的特点。第二节 教材内容的分析一、广义的知识分类1、陈述性知识主要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又被称为语义性知识或言语信息,包括各种事实、概念、原则、理论等。明天及命题网络被认为是表征陈述性知识的最主要形式。2、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指一整套操作程序,包括如何从事并完成各种活动的技能。必须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实践才能获得。3、策略性知识是有关学习策略或任职策略等方面的知识,包括投如何学习、如何感知、如何记忆、如何思维等,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认知过程以提高认知活动的效率。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学习者学会陈述事实或观点的能力。(1) 掌握语言知识,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和职业学习中必

36、不可少的内容(2) 学习其他能力类型的先决条件(3) 思维的工具2、智慧技能:个体学会使用符号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的能力。典型形式是规则。3、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控制注意、学习、记忆、思考等行为的内在组织技能。4、动作技能:个体在游戏和体育活动中各种各样的动作技能,以及含有动作技能的工具操作程序。(1) 最显著的特征是可以通过练习二改进的。(2) 这种练习不适合用于智慧技能、信息和态度等性能的学习。5、态度:除了作为行为基础的性能之外,学习还会导致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的建立,这些学习结果就是态度。(1) 态度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被习得,其中最可靠的方式就是模仿。(2) 行为选择后的成功体验对

37、学习者的态度常常有直接的积极影响。三、我国教学实践中的分类1、事实类(1) 指一些术语、言语符号信息等,相当于广义知识分类中的陈述性知识。(2) 这是最为简单的一类教学内容,是学习其他类别内容的基础。2、概念类(1) 是用来表达具有同样特征的事物的属性及名称的内容(2) 这类内容是学科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分为具体概念和定义概念3、技能类(1) 指各种心智的或身体的行动以及对观念、事物和人所做出的反应,包括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2) 它和知识的重要区别在于其是随着经验和联系培养的,而知识可以是“有或无。”4、原理类(1) 指将若干个概念组合在一起,用来指导行动或解释变化的规则,包括自然原理、行

38、动原理和规则系统。(2) 自然原理:是可以观察到的各种规律,用于处理周围中各种要素关系的原则。(3) 行动原理:人们拥有对特定的环境做出适当的行动或反应的知识,可用来制约主体行为的规则,知道主体在问题解决情境中的行为。(4) 规则系统:是离散的事实和概念,反应了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是专门化的理论和假设。5、问题解决类(1) 指的是运用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思考去探究问题答案的一类教学内容,是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的,也是体现了高级思维学习的一类教学内容。第三节 教材的分析方法(1) 归类分析法:研究对有关信息进行分类的方法,旨在鉴别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需的知识点。(2) 图解分析法:是一种用直观形式揭示

39、教学内容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的内容分析法,用于对知识类教学内容的分析。(3) 层级分析法:用来揭示教学目标所要求掌握的从属技能的一种分析方法。在底层的知识点难度愈低,上层的难度愈大。(4) 信息加工分析法:是将教学目标要求的心理操作过程揭示出来的一种内容分析方法。特点是能够清楚地揭示达到终点目标所需的心理操作过程和步骤。(5) 卡片分析法:将教学目标和各项内容要点分别写在各张卡片上,对它们的关系进行修改讨论,再抄到纸上。特点是灵活,便于修改及调整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形象直观,便于讨论时交流思想。(6) 解释结构模型法:用于分析和揭示复杂关系结构的有效方法,它可将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复杂、凌乱关系分解成

40、清晰的多级递阶的结构形式。第三章 信息技术教学目标分析第一节 教学目标的分类理论一、教学目标的分类理论1、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1) 知识:指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记忆(2) 领会:指把我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三种形式:转化、解释、推断)(3) 运用:指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的能力以识记和领会为基础,是较高水平的理解(4) 分析:指把复杂的知识整体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联系的能力。分析代表了比运用更高的智力水平,因为它既要理解知识材料的内容,又要理解其结构。(5) 综合:指将所学知识的各个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整体。强调的是创造能力既形成新的模式或

41、结构能力。(6) 评价:指对材料做价值判断的能力。这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构,因为他要超越原先的学习内容,综合认知阶段多方面知识并要基于明确的标准才能做出评价。2、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分类(1) 感知:指运用感官获得信息以指导动作,主要了解某动作技能的有关知识、性质、功用等。(2) 准备:指对固定动作的准备,包括心理定向、胜利定向和情绪准备(愿意活动。)感知是先决条件。(3) 有指导的反应:指复杂动作技能学习的早期阶段,包括模仿和尝试错误。(4) 机械动作:指学习者的反应已成习惯,能以某种熟练性以精确、迅速、连贯协调和轻松稳定为指标。(5) 复杂的外显反应:值包含复杂动作模式的熟练操作。(6)

42、 适应:指技能的高度发展水平(7) 创新:指创造新的动作模式以适应具体情境,要有高度发展的技能为基础才能进行创新。3、情感学习领域目标分类(1) 接收或注意:指学习者愿意注意某特定的现象或刺激。(2) 反应:学习者主动参与,积极反应,表现出较高的兴趣。(3) 评价:指学习者用一定的价值标准对特定的现象、行为或事物进行评判。(4) 组织:指学习者在遇到多种价值观念呈现的复杂情境时,将价值观组织成一个体系,对各种价值观加以比较,确定他们的相互关系以及他们的相对重要性,接受自己认为重要的价值观,形成个人的价值观体系。个人已建立的价值观体系是可以因为新观念的介入而改变。(5) 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43、指学习者通过对价值观体系的组织,逐渐形成个人的品性。个人言行受该价值体系的支配,观念、信念和态度等融为一体,最终的表现是个人世界观的形成。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设计一、行为目标的设计1、行为目标的编写方法(abcd 四个要素)(1) 教学对象(audience)(2) 行为(behavior)(3) 条件(condition)(4) 标准(degree)2、设计行为目标的优点(1)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依据。(2) 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的指标。(3) 教学目标是教学评价的依据。(4) 教学目标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3、设计行为目标的局限性(1) 行为目标的撰写比较机械、琐碎。(2) 行为目标通常

44、反映的是比较简单的、低层次的学习内容,有些内容的学习过程无法以外显行为表现出来,很难用行为目标进行设计。(3) 行为目标的罗列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科的知识结构。(4) 在教学之前,先明确提出具体的目标有悖于发现学习。二、三维目标的编写1、设计三维目标的原则(1) 目标要导学化(2) 目标要问题化(4) 目标要过程化(5) 目标要有序化(6) 目标要一体化2、三维目标的描述类型(1) 结果性目标:明确告诉学生通过学习后达到的学习结果,描述时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如“能选择,修改,添加图层“,” 能画出计算机网络组织结构图”等。(2) 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描述学生自己心里的感受、体验

45、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常常采用体验性和 过程性的行为动词,这种方式指向无须结果化的或难 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也可用于“过程与方法维度。”(3) 目标要操作化第四章 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第一节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一、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1) 依据教学目标(2) 依据教学内容特点(3) 依据学生实际特点(4) 依据教师的自身素质(5) 依据教学环境条件(6) 依据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第二节 信息资源的选择和利用1、信息资源:指以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形式存储在一定的载体上可供利用的信息。2、信息资源的分类3、教学媒体的分类4、选择教学媒

46、体的依据(1) 依据教学目标(2) 依据教学内容(3) 依据教学对象(4) 依据教学条件5、选择教学媒体的方法(1) 确定教学媒体的使用目标a) 展现事实,形成表象的使用目标b) 创设情境,建立共同经验的使用目标c) 提供示范,便于模仿的使用目标d) 呈现过程、解释原理的使用目标e) 创设思辨、解决问题的使用目标(2) 选择教学媒体的类型(3) 选择教学媒体的内容第三部分 信息技术教学实施第一章 课堂学习指导第一节 情境的创设和学习兴趣的激发1、教学情境的含义:指教师唉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2、教学情境创设的原则(1) 生活性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

47、习情境的资源; 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2) 形象性(3) 学科性(4) 问题性目的性;适应性;新颖性3、信息技术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1) 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2) 让学生在知识的运用中产生学习的兴趣(3) 为学生树立榜样(4) 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5) 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和好胜心,适当开展竞赛活动(6) 改革评价方法第二节 有效学习与学生学习方法和策略指导1、有效学习的内涵(1) 从效果、效率、效益三方面综合描述学习的有效性(2)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规定学习的有效性a) 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学习的根本目的b) 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学

48、习的出发点和基础c) 提供和创设适宜的学习条件促进学生高效地学习,是有效学习的实质和核心2、有效学习的实施策略(1) 关注学生a) 有效教学必须坚持教学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从书本出发,也不是从经验出发。b) 转变学习方式,强化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中的主角。c) 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执导者、参与者,成为学习活动的“平等的首席。”(2) 关注发展(3) 关注过程a) 课堂教学的氛围、学生的学习情绪怎样b)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是否真的提现了合作优势,而不是流于形式。3、学习方法和策略指导(1)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2) 让学生诉说愿意怎样学习(3

49、) 向学生提供学习策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迁移(4) 让学生获得科学体验(5) 体现学生的学习特点,让学生发现、创新学习(6) 重视课外学习和校外学习第三节 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合作学习与教师指导一、自主学习1、自主学习的过程自主学习的核心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其着眼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学。”(1) 进入问题情境(2) 提出假设,并进行验证(3) 这个与应用2、教师怎样知道学生自主学习(1) 创设自由、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2) 激发学生的认识性兴趣(3) 帮助学生在参与中不断修正自己,完善自己(4) 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活动的场景(5) 师生、生生之间积极互

50、动(6) 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精神品质二、探究学习1、探究学习的过程(1) 选择课题(2) 解释探究的程序(3) 搜集相关资料(4) 形成理论,描述因果关系(5) 说明规则,解释理论(6) 分析探究过程2、教师引导学生怎样探究(1) 创设探究情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行为(2) 给学生一个探究的空间,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获得探究的体验(3)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4) 布置探究的任务和探究的内容要明确具体、清楚明白(5) 鼓励学生在探究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3、 适合在课堂上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探究性的教学内容;应用性的教学内容;学生意见不统一的教学内容三、合作学习1、合作学习的基本方式(1) 课堂讨论(2) 角色扮演a) 师生角色扮演b) 情境角色扮演(3) 竞争(4) 协同(5) 伙伴策略2、如何促进有效的课堂合作学习(1) 异质分组是实现学生之间有效互动的基础(2) 组内明确分工、各自承担角色并相互依赖(3) 通过交往训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社交技能(4) 教师积极参与合作过程,重建师生关系,促进有效互动(5) 进行恰当的合作评价,注重以评价促合作,促发展第二章 课堂组织调控第一节 信息技术教学组织形式和策略1、教学组织形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