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九年级义务教育化学教材(上册)实验版与修订版的比较研修(修改稿)_第1页
对九年级义务教育化学教材(上册)实验版与修订版的比较研修(修改稿)_第2页
对九年级义务教育化学教材(上册)实验版与修订版的比较研修(修改稿)_第3页
对九年级义务教育化学教材(上册)实验版与修订版的比较研修(修改稿)_第4页
对九年级义务教育化学教材(上册)实验版与修订版的比较研修(修改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对九年级义务教育化学教材(上册)实验版与修订版的比较研修(修改稿)序研修页码已修改的内容我们对修改内容的理解教学建议与技巧1p14文字改变;换图;内容调整引言更加通俗,直奔主题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用?换图有版权、版面与效果三方面的问题;p3有关元素的内容移至3单元元素课题内。由于本内容是将学生引入化学之门,建议教师教学中注意三个问题,其一增加一些有趣、有后置功能的实验;其二尽量应用学生熟知的事物让学生感知什么是化学;其三点拨并书面整理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2p2p4化学定义由原来第二页移至第四页,删减了实验教材p3第二段。删减了实验教材图5、7、8、11、12。修订教材增加了图4、5、6、10

2、。对“化学概念”只从物质性质、变化及创造新物质三个方面进行叙述,原定义属性要求降低。图4、5比原图历史更久远。图9、10比原图更时尚。通过鲜明的对比彰显化学历史的厚重和化学工业的高速发展。绪言部分重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化学的概念不作较深刻要求,建议在这从教材叙述的三个方面多举一些与生产、生活联系的事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p6此内容为第一个新增方法导引内容此内容体现了化学学习方法的点拨与指导。 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处理这类内容时要注意:要为学生明示这些方法,并指导学生复述这些方法;老师还要有意识补充相关内容,使之形成方法内容的体系。4p78对四个实验叙述更细致,图14第一个图片换成新照片。

3、照片换后使化学反应中的四类现象更加明确,实验教材第一、二两张照片意义好像都是沉淀。以上文字或图片修改虽然很好,但联系学生生活,给学生感知深刻的实验不够。建议这里增加一个实验:取两张相同的纸张,先将一张纸撕碎,再将另一张相同的纸点燃。5p8在本页第三自然段新增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联系。对于初学者而言,应作为知识点明确提出。在这里最好将蜡烛点燃,让学生亲自感受。6在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叙述中举例删掉“能”字。“能”这里表示“能够”,“能够”有两层含义,其一具备某种能力,其二有条件、情况上的许可。我们现在讨论的“能”主要从第二点上考虑,就是条件上许可了。所谓条件上许可就是只要满足于条件就有可能性,如果

4、这个“能”用在“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铁锈”的前面,说明还可能有其它情况也可能使铁生锈。修订教材现在删掉这个“能”字从逻辑上分析更精确。还要说明:物质的“性质”是结论性的观念;物质的“变化”是过程性观念。在讲授中只要让学生能联系具体的事例初步感受到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即可。对于教材单元内“微变”内容,不要引导学生去深究过多,原因:学生刚进入化学之门,一切都陌生和新鲜,有学习激情。从认知心理的角度分析,教师在教学中千万不能“从细节到细节”,这样学生难以从结构上认知,影响学习兴趣。教师一定要紧紧抓住核心知识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研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评价方法,当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积累到一定时,所有疑问就水到渠

5、成的化解了。个人认为,到p16这个练习这一阶段,也不需给学生作过高的要求,只要求学生能用一些事例区分即可,这个问题要在学习碳这一单元时,作专门的小结。即:讲清“物质的性质决定这些关系”。7p8p8最后一自然段强新增“描述性质时要注明条件。”强调注重“条件”,进一步认识物质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性质这一属性;也强化了“性质”的过程性特点;同时弥补了很多同学叙述性质时的不严谨的坏习惯。老师可以加一些学生熟悉的和“陌生”的生活事例补充和强化。熟悉的事例如“蔗糖”在干燥条件与潮湿条件下的特性;“陌生”:如空气在常温常压下的特性,在高压低温下的特性等。8p8p9淡化了熔点,沸点密度的学习。在物理教学中

6、会系统深刻的学习,不必在化学中重复学习,浪费学生的时间。老师可要求学生从物理学科中获得的知识来学习化学知识。9p9多了一个提示。强化实验中的安全性并引导学生一开始就养成一个规范操作的习惯。建议引导学生作模拟训练和应用一些安全方面的事故造成的除害来提醒学生。10p12对点燃蜡烛时,将以前一段内容分为三段呈现。使学生阅读和理解更有层次,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在这里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将几段文字以表格的形式呈现。现象与结论一一对应。11p14、15对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提供的信息多了一点:空气的组成;将操作步骤顺序置换,并将以前4个步骤变成5个步骤,并将玻璃片作以解释;步骤4用滴入相同滴数代替滴

7、入数滴;将两种收集空气方法由易到难顺序排列,空气的收集方法与空气的检验方法对比。使提供的信息更加全面,使学生理解更简单;使学生阅读和理解更有层次,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让学生形成对比时控制变量的基本方法;实验方法既符合知识属性又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在这里主要要训练学生的实验方案的设计,现象的描述,及结论的推导。逐步能用规范的语言。特别要注意:分析教材的智慧,总形成文字小结;还要将学生做实验、观察实验、口头复述实验操作方法与观察到的现象、实验方法小结与填表这几个要素结合起来,这是培养初学化学必要能力的必需。12p16学完本课题后,你应该知道的第二点作了修改;练习和应用,增加了第二题。让学生明

8、确探究的基本步骤及关注的重点。强调了观察实验现象与记录实验结论的方法。第二题再次应用填表的方法导引探究学习的基本环节与方法。第三题要求学生应用更多方法描述探究学习过程与结果,提示探究学习不存在机械模式,强调的是问题意识。练习第二题要作为独立作业来进行专项训练,让每一位学生形成初步的探究思路及规范的表达习惯。13p18新增资料卡片,此内容是旧教材p150附录1中知识前移。前移后便与对化学药品取用知识进行整合,也避免了学生对此知识遗漏。 教师在处理此内容时应着重强调,中考中这块知识考点多。14p19实验1-3,p 20实验1-4,此内容把锌粒改为石灰石(或大理石),备用。备用锌粒是为了后面实验中加

9、入稀盐酸生成氢气,但新教材对制取氢气逐步淡化,故用石灰石(或大理石)换之。这一实验更加安全。实验1-3中备用的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碳酸钠粉末在实验1-4(2)中只用了其中一个,另一个备而未用,建议实验1-4(2)一分为二,增加实验1-4(3),下面表格增加一行。15p20p22新增注意:(1)实验中要特别注意保护眼睛,(2)不要使玻璃管折断。体现实验安全无小事,操作规范成习惯。教师应强调在实验中要注意安全,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还可在学生自学小组内专设一名实验安全员,让学生自己来管自己的安全。16p21实验1-5:熄灭酒精灯这一步操作提前。这点修改细小但极精妙,如果在实验中先观察现象,再讨论问题

10、,最后才熄灭酒精灯,这就易浪费酒精,此处修改意在体现节能意识。教师实验中应讲清教材的作法为我们展示了节能意识,教材中的智力因素不断是提倡低碳生活方式的导向,也是智慧的导向。17p21给物质加热:实验教材是通过一个活动与探究实验后,再经过几个问题讨论,最后引导学生归纳给物质加热的方法,新教材直接给出了给物质加热的方法。这样处理给物质加热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很快速的,完整的掌握给物质加热的方法教师在这块知识处理上有四个要指出的问题(1)教材中注意点(4)中没有提“预热”这个重要的词,而只说“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让学生不好理解,这里应强化“预热”的涵义。(2)给液体和固体加热时,试管的方向问题,这里也

11、应指出来。(3)教材中注意点(2)中夹试管的位置相当重要,这里也应指出来。(4)对给烧杯和烧瓶加热前应垫石棉网,这里也应指出来。18p21图1-30新教材的p21图1-30中第一幅图上少了 标示试管上下方向的箭头。本修改的目的,实验教材上的那个箭头很容易让学生认为给试管加热时应上下移动的误解。教师应通过演示实验,把预热动作做足,再对着试管底部加热。19p22图2-1改动,此内容在实验教材p150附录1中,现知识前移,并新增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连接仪器装置好后,必须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这样才衔接自然,为正确制取气体打下基础。教师要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看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及现象,并分析出现气泡

12、的原因。也可应用相关的物理知识来引导。20p26由头像改为拉瓦锡验证空气成分演示实验。使图更切合本内容。引导学生赏析。21p26空气中其他成分(稀有气体)发现描述,后移至实验2-1之后,归纳空气成分之前。使内容递进。引导阅读。22p28图2-5删除增至为8幅图即氧气的用途和贮存钢瓶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原医疗急救图片像医生在做手术,现换的图表达意义更加明确。引导形象记忆和对贮氧瓶蓝底黑字的理解。23p29增添磁悬列车。贴近生活前沿,这些新型的交通工具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作为城市学生感知深一些,农村学生感知浅一些,教材提供这幅图的意义显而易见。引导学生赏析,还可讲一些对比变化的例子,如我们原来到北

13、京坐火车需二、三十小时,现在只需几小时可达。24p29部分内容删除惰性气体的描述修改为注解。降低难度,变为了解。引导阅读。25p31图2-9删除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数据中心。贴近生活前沿。引导学生赏析。26p32本页练习与应用第二题”空气中0.03%的稀有气体”有误.应为0.94%。27p32化学技术社会(绿色化学)删除,更换后面的调查与研究并增加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太抽象,学生理解难度大。让学生完成调查报告。28p32习题增加物质分类填空题。让学生对重点知识训练。对照定义认真分析。29p33将彩色图片放大,白色图片更换为硫在空气中燃烧融化及产生淡蓝色火焰的图片。增强对比效果,有利于学

14、生对比记忆,启发学生思考其原因;增加图片,进一步强化观察要仔细,明确化学变化中伴随物理变化的发生。在引导学生观察图211时,要讲明此图是主图与局部图的组合,不同条件反应现象的对比,学会品析图的意义。还要引导学生将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原因、填表表达的多种学习方法融合。注意将燃烧匙缓缓由上而下插入集气瓶中,并用黑色纸板称在瓶后。30p34木炭燃烧将铁丝换为坩埚钳;实验2-4描述更详细;两图放大。规范仪器的使用;强化对比实验;有利于观察。介绍仪器、用途及生活中的代用品;从实验现象的对比生成问题,分析解答问题,培养学生依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31p35将小结1中的高温改为一定条件。描述更加准确。

15、教师语言要专业化、规范化。32p36增加习题2,将习题5中的选项1、2更换。增强化学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复习已学知识,做到温故而知新。可适当增加生活中氧气的运用的事例;已学知识和新知识的结合,教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建议将见面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集合,印发给学生贴在此页。33p37p39实验进行了调整:增加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删去加热氯酸钾、二氧化锰混合物制氧气的实验;将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实验改为探究实验。将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实验作为主实验,体现了实验室制取气体实验方法的全面性,利于后续同类实验的学习。规范演示,讲解注意事项,为学生实验做好铺垫;教师要小结实验制取气体

16、的实验方法;强调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不要把改变速率和加快速率等同;二氧化锰在反应表达式中的位置;明确催化剂的多样性。34p38应用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探究实验,探究步骤与p12页探究1步骤不一样。表现了探究学习形式的多样性,本探究的特点是操作、分析、小结方法的结合。老师要强调以上三个环节新的探究方法,特别强调准确表达能力的提高与学业考试成绩提高的关系。35p41习题1变成图表对比更直观,有对比功能。建议表中再增加反应类型和反应条件两项内容,则学生认识更全。36p42删去一道习题将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要求移到学生实验中。可将原来这一块实验题用在修订教材相关内容中。37p48删掉实验教材p49面图3-4

17、。新增小标题一、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并从生活中选取了三个鲜活有趣的例子引导学生进入微观世界。建议:使学生逐步由宏观过渡到微观世界。有意识地多举几个例子引导学生思考。38p50新增了图3-5,删掉实验教材p50面图3-10。增设了图3-5即分子模型图,比原教材图3-10要形象生动,既有宏观刺激又有立体效果,加深了学生对微粒的理解。建议使用多媒体动画让学生观察到分子的破裂与原子的重新组合,效果会更好。39p53将“原子的体积很小”的比方及图提到教材内容的开始。删去了“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和质量”的表格。有利于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理解“原子的体积很小”及小到什么程度。学生已有了原子很小的抽象印象,质

18、子、中子、电子更小无需再研究学生就能明白,这样使学生学习更简。教师先引导学生想象乒乓球与地球的大小关系,再结合教材说明原子与乒乓球的大小关系,从而使学生形成抽象印象。淡化质子、中子、电子的质量关系,同时对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只作简单的说明。40p54p55将原第四单元课题3的“核外电子排布”和“离子的形成”调至该课题中且文字更简洁。在“原子的构成”基础上进而研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及原子核外电子的得失,使知识系统化,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把p54面的内容放在第一课时教学,p55面的内容放在第二课时教学。淡化“核外电子运动状况”的分析重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教学、训练及规律的总结。41

19、p56(1)新增表格“构成原子的粒子的质量”在学生有“原子很小”的抽象印象后,通过该表格让学生真实的感知“原子的质量很小”且这很小的质量主要集中原子核上,质子的质量与中子的质量大约相等。教学时先提出“原子很小,小到什么程度了?”,再让学生带着问题研究表格,然后师生共同讨论归纳表格提供的信息:原子的质量很小,这很小的质量又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质子的质量与中子的质量大约相等。 42p57p58(2)新增图示“原子的质量很小,通常用其相对质量”。帮助学生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先让学生用小数写出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从而说明这个质量记录、运算很不方便;接着教师给出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让学生齐读;然后

20、教师讲解: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为一个标准,一个氢原子的质量是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所以一个氢原子的相对质量就是1;最后通过举例计算说明相对原子质量的求法、无质量单位的原因。43p616举例说明元素的意义,删掉了“n”的意义这个例子。把2个资料卡片合成1个,放在元素符号表之后。把道尔顿的元素符号、元素的初步分类整合为道尔顿的元素符号。用“o”举例说明元素符号的意义,使课本上的图文一致。同时,氧元素是前面说明元素概念的主要例子,也是我们熟悉的物质氧气的组成元素,有利于充分挖掘例子的意义。资料卡片2合1,有利于突出课文的核心知识,先集中注意力练习正确书写与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其意义,然后简单

21、地了解元素符号的来历和初步分类。书本用“o”举例说明元素符号的意义,在教学中可再从元素符号表中分类各列举1例练习元素符号的意义。资料卡片的内容,语言叙述简炼,完全可用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自学。44p62-64三探究1的内容略有改动。增加1个资料卡片:原子的猜想与证实。在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2里,明确说明正确记忆和书写常见元素符号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元素周期表中查询元素的信息并分类。改动1:由9种元素改为本课题中地壳里、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多的19种元素;改动2:查询元素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除列举的内容信息外,还可自行另增内容。了解人类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的化学史,认识科学探究原子存在的艰难历程,

22、理解科学探究的精神。强调元素符号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正确记忆和书写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是初学化学的必要。改进:在教学中,为提高探究效率,可先引导学生将19种元素进行不同的分类;然后由学生分组探究其中的23类。可用问题引导学生自学阅读,切忌不可不读或无目的阅读。在课堂小结之后,可安排学生集体朗读或自由朗读,强调读写、记忆常见元素符号的重要性。45p65练习与应用题量增加。由5大题6小题改为6大题11小题。增加元素符号的意义表述和归纳元素符号的主要信息。增加物质组成信息的判断选择,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密切因素的判断选择,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主要信息的判断选择。增加元素在生活的应用。题量增加,强化对元素

23、概念的理解与应用。正确熟炼地书写常见的元素符号,并正确表述其意义。有时还要用到原子序数、化学性质、相对原子质量等信息。对于元素符号的意义及其信息,通过正误判断选择,有利于纠正对元素知识的认知偏差。钙、铁、碘是生活中的重要元素,通过列举它们与生活有关的事例,能深化理解元素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改进:可增加一道10种以内的元素符号默写填表题,检测元素符号的记忆能力与正确书写能力。把第6题改成三种元素的填表题,填写元素名称、元素符号、各举1个在生活中应用的事例。课后练习与应用的这些题都比较好,题量适中,可用作课堂检测题。46p66单元小结增加并改进:对物质微观构成和宏观组成基本概念的列表对比、归纳与质

24、疑。在对物质构成的归纳中,把原子的构成改成部分填框。分子、原子、离子、元素是物质构成的四个重要概念,其中分子、原子、离子是微观概念,元素是宏观概念。通过举例深化对其含义的理解,并提出新的问题,质疑这些概念之间区别与联系。把原子构成知识图改为部分填框图,强化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电量、电性。间接强调元素与原子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注意:对比区别四个概念是前提基础,目的在于深入质疑。从微观构成与宏观组成两个角度区别四个概念,分类对比,有利于抓住概念之间的本质区别,并深入质疑。改进:元素与原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应该明确地归纳其中。原子与元素的内在联系应该从两个方面归纳:一是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决定元素的不同种类

25、,二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目)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47p68新增水在自然界的存在和分步以及水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新增内容介绍了水在自然界的存在,强调了水的各种重要作用,为后续爱护水资源,表明了原因。教学中,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多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48p68新增“生物体内都含有水”的资料卡片。新增卡片目的是凸显水对各种生物的重要性。但此卡片设计的方式具有学习方法的示范性,卡片在突出“生物体内含有水”前提下,涵蕴了质量分数、四类生物对比表,而且卡片排列具有美感。教学活动中应多联系生活,进行情感目标教学,还要教会学生学习体会感悟教材中的智慧与方法,并用学习之中。49p

26、69在“海水中含有的化学元素”后新增“水能参与很多反应”。该内容的修改突出了水的用途的多样性。教学中应将化学知识与生活知识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化学观念。50p69资料卡片“我国渤海、黄海”中十种元素总量的数值的科学计数法方式改动。规范了科学计数法的表示方法。体现了知识的规范化,联想到象化学用语等都要讲规范性。51p69将“大部分是海水”改为“大部分是含盐量很高的海水。”语句改动后避免重复。52p69图4-3“缺水造成土地沙漠化,树木枯死”放大。图片放大起到了强化作用。53p70数据变动,将“人均水量2300m3”改“2048m3”注释说明数据来源。数据真实可靠,体现了科学的严谨性。教师可对数据

27、形象性描述,增加感性认识。54p70语句变动,将“水是一切生物生存所必须的”改“水是一切生命生存所必须的物质。”将“生物”改“生命”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意义更广泛。增加“物质”体现“化学”味道。建议将生物知识中“生命”存在的三个条件提示:水、空气、适宜的温度。55p70图4-6“喷灌和滴灌”图片调换并放大。图中调换目的是去城市化,而引导学生关注农业生产;增加“滴灌”使我们对节水的新技术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从此图中发现喷灌与滴灌的两种节约用水方式对比,认识现在农业用水漫灌与浇灌是浪费水的行为。教学中要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并提示教材图组合的科学性与美感。56p70删除实验教材中表3-1“生

28、活用水浪费与节约方式比较”。删除表3-1是因为浪费水原因多样,而且数据也有不确定性。57p71新增图片4-10“生活用水收费单。”图4-10将爱护水资源的政策性、措施成为现在政府的行政行为,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连。要学生从家里带一张自来水缴费单作为本课的学习材料。培养学生的社会、家庭的责任感。58p72新增图4-11“污水处理流程示意图。”新增图4-11介绍了污水处理的流程与功能。在分析图中中的“化学”方法时,可多问一句:“这些化学方法有哪些是我们将要学习到的化学原理呢?”可为下册酸碱知识的学习作联系的铺垫。59p72新增图4-12“污水排放标准”部分内容新增图4-2使我们进一步明确水体中的常见

29、污染物及控制要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关注生活和社会。可列举一些化工企业的不法或对社会不负责的行为,如超标、偷排工业废水的行为。60p72新增人类应对淡水短缺途径的讨论。新增内容一方面引导学生多关注生活和社会,从教材编排上本内容在前面强调了“这种方法成本高,不能推广”,引导学生学会看书,还从经济学的角度认识一些问题。建议老师先提问:“这个问题其实教材先就给出答案了,答案到底是什么?教材为什么提出这么一个问题?”61p72课题小结“人人都关心水、保护水”变为“人类必须爱惜水、节约用水,保护水,防止水体污染。”该变动将“爱惜水保护水”的倡议行为变为了规定性要求。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强调爱护水的规定性要求

30、。62p72调查与研究内容调整。删除原调查与研究1是因为调查与研究的范围较大,不易操作,新版改为调查家庭用水情况和上网,便于操作。可设计一“关于学校水问题”专项活动,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学生主要生活时间都在校内。63p73习题增加一问:植物体内都含有水,试设计实验加以验证。增加练习与应用3增加练习6删除原习题5。练习与应用1的统计时间与数据变化体现了时代性练习与应用2增加第(1)问,能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水的存在和体会水重要性,初步掌握鉴定的要求。新增练习6让学生关注社会,爱惜水、保护水。删除原习题5是因为学生欠缺生活经验,化学知识不够,题目难度大。关于水的检验,这是一个隐含的重要的知识点,学生在这个

31、时候知识与能力达不到认识与掌握“物质检验方法”的层次,但教师不能轻以放过这一点,对于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要讲清基本的环节,并强调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还要较深刻的学习这些知识。64p73删除原拓展课题“最轻的气体”。该内容放到第七单元,从能源的角度来认识“最轻的气体”。65p74 第一段将可溶性杂质和不溶性杂质分别阐述;另将图片“自然界的水”由“清澈的湖水”改为“浑浊的山川流水”。 修改后叙述更加准确明了;放大了的“水”给学生建立了深刻的感性知识。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并适时多提出问题:“此水为什么是浑浊的?”“水中可能有哪几类杂质?”66p74本页第二段关于明矾净水删去“在某些乡村”。明矾净

32、水不仅限于乡村,删去后更加准确,符合生活实际。教师须展示明矾,给学生建立印象。67p74在“自来水厂净化水过程示意图”旁新增加了“讨论题”,示意图中将水源由“水库”改为“天然水”将“水库”改为“天然水”符合实际,讨论题让学生在阅读示意图时有明确的目的,有引导性,突出重点“水的净化方法”。教师先要求学生初步阅读示意图,再结合“讨论题”阅读示意图并作答。注意:新增加的“讨论题”内容的设计体现了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现象进入陌生的化学知识这认识的方法。68p74新增了第三段文字。“吸附、沉淀和过滤是工业中常用的方法,也是化学实验”教材点明了常用净水方法与化学实验方法的关系,进一步突出了化学知识的属性特

33、点。教师要问学生:“这一段文字的涵义是什么?”69p75将原来的活动与探究改为二个实验,实验中增添了“注意”内容;实验后增加了“讨论1”。此内容明确为二个实验:“明矾净化水”和“过滤液体”,两实验不再混为一谈,加强了学生对 明矾净水的认识。增加“注意”,是对学生实验操作方法的引导,是实验成功的关键。讨论突出了过滤操作。先让学生阅读书本,再由教师边演示边讲解,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70p76区分硬水和软水的实验中,将烧杯换成试管。利用试管实验,减少实验中对水的用量,体现了节约原则,现象也较明显,也可把搅拌与振荡操作联系。教师在处理该内容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描述实验现象。71p76肥皂遇

34、硬水起浮渣的图片中将“卫生间洗脸面盆”改为普通的洗脸盆,视角重点从肥皂转移到“浮渣现象”。使用普通的洗脸盆,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脸盆中的浮渣现象更突出。教师要充分利用书本上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描述现象。72p76-77p76最后一段关于蒸馏水的文字简化了。p77蒸馏装置图中,将垫木改为升降台。内容简洁明了,符合新标准要求,学生对蒸馏和蒸馏水只要达到初步认识。此内容由于课标要求不高,教师可通过投影、ppt等手段来完成。72p77图422图更接近“剖面图”的特点,原图小卵石部分像“立体图”,将原“膨松”中的错别字改过来了“蓬松”。图更利学生学习,更严密。74p78本页第一题(2)小题文字描述有改动。

35、命题更加准确,突出了本课题的重点。此内容要加强和变式练习。75p79此处删除了“氧气的检验”实验内容此内容在第二单元,学习制取氧气的时候,已经学习过了,并且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在这里没有必要再重复一次。在这里对此内容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回忆复述氧气的检验方法。76p79此处增加了“氢气在空气里燃烧”图424的实验此增加的实验更形象具体的展示了氢气燃烧的现象,比起旧版中只有文字的介绍,新版中增加的实验,使学生的理解更容易,记忆更轻松。对图424实验要强调,这是研究有关可燃气体物质化学性质最简单也是最经典的实验方法,今后的学习还要应用,并建议小结这类实验使用的范围、操作方法、观察方法,还

36、要要求学生列表填写上述内容于教材中。77p80此处增加了“电解水实验”的实物图照片。此照片使教师的演示实验装置图定格在书本上,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实物图虽然形象,但是学生在记忆水电解实验的知识点时,不够直观。我认为在此处,应该将旧版书中的水电解实验简图放在实物图片下面,让学生很直观的一看就知道,在水的电解实验中,是“正氧负氢,少氧多氢”。78p81p81在描述水组成时将原图312移到此处,有利于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水分子的组成。此处将水的组成描述与图的结合更有利学生理解水的组成。对于水分子的组成认识以后,要从物质组成“粒子观”的角度进行小结。79习题1增加1问填写表格(水的物理性质),旧版习题2取

37、消,新增两题。新版习题2对算是水的组成的探究的总结,而习题3则从微观的角度形象的说明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加深了学生对这些概念的认识。对于修订教材中习题3可利用磁性教具或课件等方法让学生自己操作,会对微观粒子感悟更深。80p83本页第一自然段以水的化学式“h2o”的宏观意义为例引入化学式的概念。在化学式举例中增加了氧化铁的化学式“fe2o3”。第三自然段对“化学式的意义”增加了由离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的意义的注解。对化学式的意义举例比原教材更科学,全面,要求更高。在教学中不仅要教分子中数字的意义,不是分子的化学右下角的数字含义,也必须要求学生掌握。81p84本页第一自然段省去了

38、“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成分元素的化合价来推求元素原子的个数比。”本页还将化学式书写注意事项变为先讲单质化学式书写规则,再讲化合物化学式书写规则。物质化学式确定的依据应该是实验的结果,而不是简单的根据元素化合价推导出来的,这样删更符合科学性。顺序的改变使知识由易到难,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结论的科学性和严密性。按照新教材的改动进行授课便于学生掌握。82本页最下面一自然段在对表4-1“一些物质组成元素的原子个数比”解释的基础上通过设问“我们如何知道不同元素以什么样的元素个数比相结合呢?”引入“化合价”。改动之处由原子个数比进行设问,引出得到元素化合价,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在教

39、学中我们要善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提高学生兴趣。83p85在本页第二自然段增加了“根”价的记忆要求。新增“根”价的记忆,更加符合初中知识严密性的要求。建议增加一段根价口诀:一价氢氯硝铵;二价硫硅亚(so32-)碳;三价磷酸。84本页确定元素化合价注意事项省去了“氧元素通常显-2价。氢元素通常显+1价。”将“在单质分子里,元素化合价为0。”改为“在单质里,元素化合价为0。”“氧元素显-2价,氢元素通常显+1价”是一般规律,不需要作特别注意点提出,故删去。“单质分子中的元素化合价为零”改为“在单质里,元素化合价为零”这样改更加严密科学,单质并不都是由分子构成,化合价是元素的一种性质。强化训练学生脱

40、口说出常见物质中元素或根的化合价的能力。85p86本页最上面“练一练”问题1、2将原“活动与探究”问题1、2顺序交换。第1题要求学生先“将表4-2中的化合价按一定规律进行分类”,再“试着编写能帮助记忆的化合价韵语、歌谣或顺口溜。”这样改动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对如何编顺口溜做了一些提示让学生容易编出具体实用的顺口溜。让学生先总结并找出化合价的规律,最后编出顺口溜,然后记忆。86p88本页第二自然段“练一练”将旧教材 p85“活动与探究”中“到实验室查看化学药品标签”改为“查看家中药品、食品说明书,了解其成分,以及各成分的质量分数”体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更实际。让学生收集家中的标签集中展示。8

41、7p88本页“学完本课题你知道什么”删除实验教材第3条中化合价概念。删除化合价的概念,体现淡化概念,突出化合价的应用,更符合实际教学我们在教学中要淡化概念教学,降低学生学习门槛,解放学生。88p88本页“习题与练习”将实验教材“习题”第1、2题顺序进行了交换。习题顺序的改变与教材内容顺序一致:先训练符号和意义再训练有关化学式的计算,由易到难便于学生进行训练。教学中补充一些根据符号说意义的训练题。89p89本页“习题与练习”将实验教材“习题”第7、8、9题删除,改为关于火箭燃料化学式 n(no2)3的有关计算。第7题设计体现了新材料这类前沿科技信息引入教材;本题从三个角度较全概括了有关分子计算提

42、问的三个角度。教师对第7题不断要讲答案,还要分析以上两个原因,此题为什么要用现在的情景?化学式计算题设计的一般层次。从观念与方法上理解更多。90p90单元小结按照修订教材内容重新进行了顺序及内容调整,特别是在物质分类网络图中补充了元素与单质、化合物的关系。增加的内容从客观角度强化单质,化合价的定义。对于物质分类可以让学生在网络图中举例,特别是纯净物里的单质、化合物最好用既写名称又写化学式,一一对应,看谁写得多,规范。建议将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图变成一道练习题。91p92新增hgo受热分解的彩图;将资料变更为引言。强化了第二单元第一课题中hgo受热分解的实验;首次从定量的角度提出了反应中反应物与生

43、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给学生以明确的暗示。引导学生复习拉瓦锡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讲解时注意分析书中所给各物质的质量关系。从图426的意义引入。92p93实验教材天平使用时注意事项在附录中。强调化学药品在称量时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学生对化学药品称量感知不够,增加称量naoh或食盐的实验,也可展示与之相关的视频资料。93p94增加2个实验反应前后对质量关系的预计。学生在分析实验时目的性更明确。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前后的称量结果;建议放在密闭容器中做对比实验,学生理解会更加直观、深刻。回顾、小结实验操作方法,并整理写在教材相关位置。94p95讨论中删除实验教材p93讨论;修改了讨论3;增加反应的微

44、观图示。删除了镁燃烧前后质量变化的分析;对实验教材中的事例进行修改,并附有微观图示。讨论1已经对删除的内容进行了解释;此例更具代表性;微观图示清楚易懂,更易让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反应。复习分子、原子有关知识,认真分析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从原子的种类、数目等各方面加以分析;将前面的有关微观图进行对比,小结学习微观图的方法。95p95资料卡片:标题的改变;删除原文第二段。提出了定量研究的实验方法;删除质能守恒定律,彰显质量守恒定律。仔细阅读,增加知识面;提出新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96p99删除23字的叙述使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循的原则更加言简意骇。教师在讲述时应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客观事实”。97p10

45、0增加叙述;将书中小注改变为“方法引导”。使学生明了检查什么。强调了方法的引导。使学生正确理解一切化学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可重点介绍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化学方程式,还可以介绍观察法等配平方法。98p101练习与应用中第二题改为“配平化学方程式”及时训练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对应训练,使学生掌握配平化学元素方程式的方法,还可以加大训练的量。99p102两例题中的质量改变。简化学生的数值计算,倍数关系。修订教材例1计算结果可能是校对不细出现计算结果误差。建议教师将例1数据改过来。100p103原习题中1(1)、2、3、4删除,增加了1(3)强化训练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体现了精练。建议建

46、议教师在教学中遇到写化学方程式则要求学生求出物质间的质量比,为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打好基础。101p104原质量守恒定律的叙述变为填空式,增加了5个填空增加了学生的思维量,强化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设计1-2套综合训练题用于巩固训练。102p106修订教材增加现第一段叙述。修订教材第一段从元素观和粒子观引入,将学生已学的部分作为进入新知识的桥梁,利于学生理解。教师引导学习第一自然段后要提一个问题:“要研究第一段提出的问题,就要从分子中原子排列方式进行研究,这种排列方式就是研究粒子的结构”。103p106增添了用文字描述金刚石的用途。提出了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建议小结中引导学生小结

47、一下已知的“化学之最”。104p107图6-2中的第4副的文字更改为“石墨电刷”。更准确。教学中,教师有条件的话,拆开电吹风,让学生观看工作中的电刷情况。105p107将原图63改成实验61并配有表格。给学生动手的机会,配合表格自我总结,会感受更深刻。学生在做本实验后要及时引导填表,还要请部分同学口头表达。106p107第二段第一句增添了“工农业生产”。更完善。107p107第二段中用“用到木炭、焦炭”更换了“木炭由杂质构成的”。强调木炭、焦炭的主要成分是碳单质,学生在学习中方向性更明。教学中,教师要强调“主要成分”的涵义。108p107-108第三自然段为新增部分。充分体现物质的用途与化学有

48、密切的关系,也进一步强化了木炭、活性碳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用途。可引导学生举例,说明活性炭的用途;也可提问:“用活性炭来吸附红糖中的色素,这一用途中表现出活性炭的哪些性质?(吸附性和无素毒性)”将问题综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方法。109p108在“c60”前加了“每个”。提法更准确。110p108最后一段替换了实验教材106也第1-2段。突出新材料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暗示化学学习的意义,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也可以从另一角度提问,如为什么当今氢气不能广泛应用?(原因是没有找到制作储存氢能源合适的新材料等。)111p108新增“碳单质的研究进展”资料卡片。增加学生阅历的同时,增

49、加对新材料认识的求知欲望。112p110-111提出化学方程式的方式统一。防止部分教师不细心忽视相关的化学方程式。此时教学小结应该开始建物质化学性质关系网;应用具体事例强化“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这一观点。113p112将“习题”改为“练习与应用”。此提法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114p112删去实验教材中的第3和4两题新增三题,分别为3、4、5题。回避实验教材习题中一些无关的社会内容,增加了有关碳单质的概念和用途的内容。115p113新增了第一段。具有平稳过渡作用。教学中,教师可作为引言直接引入课题。116p113将探究中的“研究与实践”改为“装置”点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装置与制作方法。

50、可先复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与方法,从原理、装置与方法上对比,最后形成完整方法体系。117p114关于“二氧化碳和氧气比较”中增加了“制取原理”和“是否与水反应”为选择收集装置确定的选择标准。118p115对探究的第4个方面进行了调整强调了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装置的重要性。此时应提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119p115实验教材课题3的实验6-3提前安排到讨论2讨论中的第一问是检验气体,第二问是验满,这两类不同的操作性知识放在一起是一个对比,有强化作用也体现了有关气体的实验知识的连贯和完整性。应提问:“氧气的检验方法与验满方法”。这样

51、能将同类知识形成网络。120p116增加了第5题。巩固和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装置的重要性对于第5题教师还可以增加第(3)问,选择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依据是什么?121p118将实验教材中的“当加热时”更改为“当烘干时”。体现实验描述的准确性。122p119删去讨论题。现在社会上一般是冷库储存。123p120修订教材在叙述温室效应的基础上给出了“碳氧循环图”。这对于认识“全球气候变暖”的理论基础,变暖是因为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应引导学生从“温室效应碳、氧平衡全球变暖”三个环节步步深入。124p119-121将“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回避其负面影响,突出正面的影响。125

52、p123删去实验教材习题的第5题在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应用设计实验验证,要求太高。126p123练习与应用中的第4题改为表格形式并补充(文字或图示均可)。不仅降低了难度,同时告诉学生解决一个问题可以用多种方法。根据学生的基础确定方式。127p125增加实验活动2。放在本章最后,有利学生完成和掌握该实验涉及到的技巧和知识。实验活动2后面还要做以下工作:几种对比,实验室制取氧气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实验对比;收集气体方法验满、检验、验纯方法对比;还要提问,不管是什么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操作环节与操作方法的相似性有哪些?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基本思路是什么?128p128新增图7-4火箭升空的照片增加照片使燃

53、烧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更明确,对燃烧的利用更广泛。具有时代性。教学时可以增加不同种类的燃料燃烧用途不同(如神九升空)等视频。129p129-130调整了三个讨论题与活动探究先后顺序。先讨论后探究,内容结构调整后更加符合教学实际中的教学呈现顺序;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逻辑。这里可以增加一个实验:熄灭蜡烛火焰不同方法的对比(吹灭;用水浇灭;用砂灭;罩灭;剪断灯芯),分析不同灭火方法中抓住的共同点是什么?130p129-130把讨论“根据燃烧的条件推论灭火的原理”,改为活动探究1。这是对灭火原理的验证,也为下面讲常见灭火器作铺垫而过度。加强对现象的分析的引导。同时可补做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盛有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中的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灭火。131p129-130探究1的表格设计有增加利于培养学生思维条理性和表述的逻辑性。通过学生描述、交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132p131表7-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