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戏-教育大集_第1页
散戏-教育大集_第2页
散戏-教育大集_第3页
散戏-教育大集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散戲作者介紹:洪醒夫,本名洪媽從, 1969 年因本名不雅,改為洪醒夫,另有筆名司徒 門。 1949 年 12 月 10 日,出生於彰化縣二林鎮北平里,曾創辦這一代月 刊,參加後浪詩社,協助臺灣文藝編務,主編六十四年短篇小說 選、大家文學選 小說卷等。曾獲復興文藝營小說組第一名,第四、 七屆吳濁流文學獎小說佳作獎,第二屆聯合報小說獎佳作獎,第三屆聯合報 小說獎第二獎,第一屆中國時報文學獎小說優等獎。 1982 年 7 月 31 日,因 車禍去世,得年 33 歲。就這樣,臺灣文學界失去了一位好夥伴。其創作力豐沛,作品質與量俱佳,寫作文類遍及小說、新詩、散文與評 論,對文學充滿熱情。除了參與文學活

2、動之外,洪醒夫最大的文學成就,是 在七年代到八年代,短短不到十年之間,創作出許多優秀的短篇小說, 這些作品不僅在當時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同時也在臺灣文學史脈中佔有一 席之地。七年代中晚期,臺灣文壇如火如荼地掀起鄉土文學論戰,各 方爭論不休,此際,未曾參與論戰的洪醒夫,直接以優秀的作品,詮釋了鄉 土文學的精神與風貌。洪醒夫出身農家,在家中排行老大,底下有七個弟弟和三個妹妹,而且 小弟很早就送給人家了。因為家中貧困,所以他的弟弟妹妹妹,很早就開始 下田幫忙或是外出工作。他曾說過,自己在進了小學之後,就已經是家裡面 最有學問的人了。也因為家中的長輩都要下田工作,所以即使是身在一個大 家庭制度的環境裡

3、,雖然有許多的長輩,但平常卻不會有人去指導、關心他 的功課,甚至連他要不要去上學,都不曾多問,一切都得靠他自己。當時的 小孩放學之後,都得幫家裡分擔許多農務上的工作,所以喜歡讀書而不工作 的洪醒夫,因為怕去工作,在功課上自然加倍認真。對於農村苦難,洪醒夫 懷抱著深厚的關切與熱情,其作品泰半有意識地取材於農村人事,被文評家 認為是人間苦難的見證者。其文對於社會底層人物之刻劃栩栩如生,文 字素樸,卻飽滿著生命張力,未曾刻意雕琢,但藝術性未減。洪醒夫的作品 絕非在書房裡堆砌文字的遊戲,他絕大部份的作品,都以自己在農村生活經 驗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為題材,把七年代臺灣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 渡、農村轉

4、型、農業凋敝,人口向都市流動,社會問題叢生的現象,描寫得 十分細膩,其間隱涵著他敏銳的觀察力與犀利的批判力,以及對勞苦眾生的 柔軟關注。有小說作品黑面慶仔、市井傳奇、田莊人、懷念 那聲鑼、洪醒夫集。其實對照洪醒夫的成長環境,我們不難看出其小說是相當寫實的。他那 些動人的鄉土小說背景,所描繪出的臺灣農村面貌,寫的其實就是二林鎮的家鄉環境,而故事情節裡角色,也正是他生活環境中的每一份子。所以他成長的家鄉環境成了影響其作品的一個重要因素。洪醒夫畢業於二林國民小學之後,考進了臺中市立一中初中部就讀,並 於三年後以第一名成績畢業於台中市立一中初中部,但受限於家境,他以公 費的師專學校為升學目標。最後考入

5、台中師專就讀,進入師專之後,沒有升 學的壓力,他便忽略了學校課業,反而用心鑽研其他課外的書籍、雜誌。對 於他感興趣的科目,或是老師講解得好的科目,他才用心準備,其餘則一概 不理。所以我們可以說洪醒夫在師專唸書期間,並不算是一個稱職的好學 生。他最後因部分學科成績不及格而留校重修,所以別人師專讀五年,他卻 讀了六年。畢業後被派任台中縣新社鄉大南國小任教。他在擔任小學教師時,仍不斷充實自己文學創作的知識,並曾參加板橋 教師研習會兒童文學寫作班,因而深覺兒童文學的重要,也下定決心要在兒 童文學領域開創一番新視野。洪醒夫小說在臺灣文學上佔有一席之地是無庸置疑的。我們不禁想瞭解 其文學背景,但是從他務農

6、的家世背景看來,似乎沒有顯赫的家學淵源。所 以他常以野生作家自謙,並將自己的文學啟蒙歸功於小時候收音機裡播 放的歌仔戲和布袋戲等此類教人忠孝節義的民間藝術。小時候,因為他家鄉 裡的人生活多較為貧困,受教育的機會也有限,於是, 店仔頭的收音機, 成了他們農村文盲世界裡,唯一的教育來源。洪醒夫識字以後,無意間在菜 市場上的小書店,看到一些通俗的歷史故事或小說,比如,七俠五義、 薛仁貴征東等演義,正是收音機裏他所聽到的故事,從這些書中他 完整讀完了整個故事,還會演給他的童伴們看,更立志長大後組個布袋戲 團,最後由於父親的禁止,才使這個宏願付諸流水。這是洪醒夫童年時候, 他口中的文學啟蒙過程,也是為何

7、在散戲這篇文章中,他可以如此生動 的將舞台上的細節,勾勒的唯妙唯肖的原因。在洪醒夫短暫的創作歲月裏,他並不是一個只知埋頭苦思的作家,他的 文學活動是非常活躍的。在台中師專期間,洪醒夫即以司徒門為筆名寫詩與 小說,並認識了許多文壇新秀:如陌上桑、喬幸嘉(陳恒嘉)、蘇紹連、陳 義芝、蕭文煌、林文煌、黃朝湖、林瑤琛、王鶴群等人,這是他文學開始活 躍之始。那時候,他們都是二十初頭的小伙子,年輕、單純而誠懇,對文學 懷有無比熱誠。在那個年代裏,臺灣文學進入一個文學青年覺醒的時代。1969 年 3 月 31 日,洪醒夫與蘇紹連、蕭文煌等創辦後浪詩社,極力鼓吹現代詩,由洪醒夫擔任負責人。1970 年 5 月

8、,21 歲的洪醒夫與陌上桑、喬幸嘉、黃朝湖、莊喆等將已停刊之藝術雜誌這一代復刊,改成月 刊,編輯方針偏重文學,惜因經濟關係,革新號出版至第六期,於十月停刊。 1972 年 9 月 28 日,後浪詩社的同仁決定創刊後浪詩刊。後浪 詩刊是雙月刊,以八開銅版紙印刷,版面設計是以每期單張雙面發行,其時 後浪的銷路並不好,印刷費都由同仁按月攤付,然而也許是因為篇幅不 多,稿件和經費都不虞匱乏,這種方式延續到 1974 年 11 月為止,前後共發 行十二期,洪醒夫在這十二期中,共發表了十首詩作。1975 年 1 月,後浪詩刊改版,更名為詩人季刊 ,便以書本形式發行,前後五十頁,這是後 浪詩社另一個新的里程

9、碑。其間幾度脫期,一次休刊,至 1980 年停刊, 並在洪醒夫去逝後一年,在 1983 年 11 月再次復刊。而洪醒夫與 詩人季刊 的關係,是在初期擔任經理部負責人,後來他的創作方向改以小說為主,不 再有詩作發表,故對於詩人季刊只是同仁間精神上的支持。在這段期間,他不僅從事詩方面的文學活動,1970 年,洪醒夫因陌上桑的介紹 ,認識了鍾肇政 ,並加入鍾肇政 、林鍾隆等主辦之 臺灣文藝雜誌社 , 洪醒夫幾篇轉變期的小說創作,如:跛腳天助和他的牛、金樹坐在灶 坑前、乾山記事、扛、僵局,便是發表在臺灣文藝上。 其中跛腳天助和他的牛在 1972 年獲得第四屆吳濁流文學獎佳作獎; 扛在 1976 年,再

10、次獲得第七屆吳濁流文學獎佳作獎,其作品已受 到臺灣文壇的肯定。洪醒夫除了在臺灣文藝上發表作品外, 1977 年並義務擔任臺灣文 藝的助理編輯。之後經臺灣文藝聘為編輯委員兼吳濁流文學獎初 審委員,並負責該刊中之專輯策劃部分編務。1974 年,書評書目月刊版面設計中有一人物專訪單元,主編陳 恒嘉聘洪醒夫擔任特約記者,訪問文藝作家李喬、鄭清文、鍾肇政,並撰寫 訪問稿三篇:偉大的同情與大地的鄉愁 李喬訪問記、從日據時代活 過來的 鍾肇政訪問記、誠實與含蓄的故事 鄭清文訪問記,分別發 表於書評書目第十八、廿八、廿九期。除了訪問稿外,洪醒夫也寫了十 篇評論的文章發表於書評書目上。除了前面提過的第四屆、第七

11、屆吳濁流文學獎之外, 1977 年,黑 面慶仔獲得第二屆聯合報小說獎佳作; 1978 年,散戲、吾土分別 獲得第三屆聯合報小說獎第二獎,及第一屆時報文學獎優等獎,在兩大報公 開的評審記錄中看出,這兩篇小說是很有可能獲得首獎的,但在最後決審時 都是兩票對兩票,僵持難決之下,都有一位評審臨時撤退,以致淪為第二名。 但是這兩年的小說連連獲得兩大報的肯定,洪醒夫在臺灣文學史上的地位更受矚目,其作品並熱切地被討論著而洪醒夫本人則坦承,上述得獎作品的投稿,一來是為了讓人惦惦他作 品的份量,二來則是為了銀兩,他實在需要一筆錢來改善家庭生活,其 實如果只是一心想賺稿費,拿幾個大獎獎金,對寫作的崇高理想難免或多

12、或 少受些影響,但從他後來一系列的小說、散文,知道他其實並未放棄文學理 想的追求。洪醒夫的寫作分期洪醒夫的文學所處時代,正是戰後臺灣文學本土自覺的關鍵年代。自六 年代末開始發表作品,因受當時臺灣現代主義文風影響,他寫了許多存在 主義小說的作品。但是此時他尚處於文學摸索階段,因此有許多不同風格的 嘗試性作品,從他的早期作品到成熟期作品這段歷程,可窺知六年代至七 年代臺灣文壇的轉變軌跡。接著,從洪醒夫以農村寫實小說之受文壇肯 定,可見自 1976 至 1979 年的鄉土文學論戰之後,臺灣文學傳統中的現實主 義精神獲得普遍共識。而洪醒夫的農村小說,亦可溯源至日治時代以來農村 文學傳統,聯結成一脈相承

13、的系譜。分期19671975 年(摸索期)19751982 年(成熟期)寫作特色詩:對生命的思索和體悟,與 勇於探觸社會底層悲苦的誠 心。小說:現代主義風格。小說:關懷農村的小人物,擁 抱臺灣的土地與人民。代表作品詩:噴泉、望夫石。 小說:渴 、人間遊戲。小說:散戲、吾土、 黑面慶仔 、豬哥旺仔 。1、第一期(摸索期): 洪醒夫的文學起步始於六年代末, 1967 年,年僅十八歲的洪醒夫以本 名洪媽從發表了小說處女作逆流,刊載於臺灣日報副刊,並 受該刊主編撰文推薦,其後便斷斷續續地嘗試創作,以現代詩和小說為主, 自此踏上了文學之途。現代詩方面,洪醒夫初期以洛堤和司徒門為 筆名,寫了不少詩作,並在 1969 年 3 月 31 日,與臺中師專的朋友創辦了 後 浪詩社,後來並於 1972 年 9 月 28 日創刊後浪詩刊,至 1975 年後 浪詩刊更名為詩人季刊之後,洪醒夫的現代詩創作便逐漸減少,而將 注意力轉移至小說上。初期小說方面,洪醒夫以本名洪媽從發表,後來 以司徒門、馬叢為筆名發表,在他以洪醒夫發表作品以後,已 是其尋出寫作方向,以一系列鄉土作品為主的成熟期作品了。2、第二期(成熟期):洪醒夫成熟期的小說所關懷的是小人物,而小人物自然有小人物的世 界,一個完整而實際存在的世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