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七 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4讲 题型研究-遵循合“文”合“理”准解观点推断题_第1页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七 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4讲 题型研究-遵循合“文”合“理”准解观点推断题_第2页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七 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4讲 题型研究-遵循合“文”合“理”准解观点推断题_第3页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七 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4讲 题型研究-遵循合“文”合“理”准解观点推断题_第4页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七 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4讲 题型研究-遵循合“文”合“理”准解观点推断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七 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4讲 题型研究-遵循合“文”合“理”,准解观点推断题第4讲题型研究遵循合“文”合“理”,准解观点推断题该题的四个选项通常情况下不再仅仅局限于文本本身,甚至有时是跳出选文,采用文外设题的方法,让考生根据文意来判断。主要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和根据原文进行逻辑推断的能力。这类题目由于信息较分散,概括性较强,观点较隐蔽,故难度较大。考生在做此类题时,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据文推断、合理推断,不可妄加推断、过头推断。常见考法典型考题关键字眼通过复句关系考查对文本的透彻理解(2017全国卷T3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

2、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如果就”“只有才”“只要就”“无论都”“那么”“为了”“以便”“以”“为的是”“以免”等通过结论表述考查对文意的推断(2017全国卷T3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可见”“说明”“总之”等通过发展趋势考查对未来的预测(2017全国卷T3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启示是”“将会”“还应该”等解题方略看考法若有复句关系想对策比对原文,析关系是否成立选项用复句表述文本的部分内容,要求考生根据文本内容和复句类型判断选项是否符合原文意思。(1)假设复句选项用假设复句(前一个分句假

3、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出假设情况一旦实现产生的结果,常见的关联词:如果就)表述文本内容,判断这类选项是否符合文本的意思,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文本的具体内容,二是假设关系是否成立。如下面典例示范(2017全国卷)A项。(2)条件复句选项用条件复句(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这个条件一旦实现所要产生的结果)表述文本内容,判断这类选项的正误要从复句关系和文本内容的角度分析。“只有才”表示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这一条件就不可能出现后面的结果。“只要就”表示充分条件,它不排除其他条件也会引起同样的结果。“无论都”表示排除一切条件,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产生同样的结果。示例(2017全

4、国卷T3C)选项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原文公平原则应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第2段);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第3段)。分析选项有两层意思,“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可“实现代际共享”,“实现代际共享”是“避免生态赤字”的必要条件。实现代际共享是就代际公平而言的,而代际公平的目标要求“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选项正确。(3)目的复句选项用目的复句(分句中间一个分句表述实现某种目的或避免某种结果,一个分句表示为此而采取的行为,常见的词语:为了、以便、以、用以、为的是、以

5、免、省得)表述文本内容。示例(2017全国卷T3C)选项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原文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第2段);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第3段);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第4段)。分析以上内容都体现了“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看考法若有结论表述想对策比对原文,析“条件”“原因”和“结论”关系是否成立用“由此可见”“说明”“总之”等表述文本中的相关内容。判断这类选项要注重把握选项中的“条件”“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文本意思。示例(2017全国卷T3D)选项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

6、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原文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第4段);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第4段)。分析“乡村记忆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的,选项推断正确。看考法若有趋势预测想对策依据原文,看推断是否合理选项根据文本内容,用“启示是”“将会”等表示文本发展趋势的预测,判断这类选项要注重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尤其要关注文本内容是否能够推断出选项预测的结果。如下面典例示范(2017全国卷)D项。典例示范(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

7、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

8、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

9、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

10、能就不会崛起。考法用假设条件“如果就”考查逻辑关系。策略分析原文讲“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换言之,“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是“青花瓷崛起”的充分条件。推断正确。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考法用“可见”考查对文意的推断。策略分析由第三段前两句话可知,“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体现的是“它(青花瓷)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而不是“社会快速变化”。由第二段可知,成

11、化年间民窑青花瓷崛起,进而成为世界时尚,没有提及“青花瓷兴盛”。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考法用“可见”考查对文意的推断。策略分析从第二段可知,“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而这是“明代的世界影响”的一部分,从第三段“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可知,青花瓷对其的作用是重要的。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考法用“由此带来的启示是”考查对文本的预测。策略分析青花瓷在明代之所以能引领世界时尚,是因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

12、,这恰恰是带来的启示。课堂巩固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春秋时期,我国思想家已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观点。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后也倡导以人为本,但西方近代的人本主义更多强调以个人为本;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不主张以个人为本,而是强调以群体为本,强调群体在价值上高于个人。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看来,个体不能离群索居,一定要在群体之中生存生活,其道德修为也要在社群生活中增进。超出个体的最基本社群单位是家庭,扩大而为家族、社区以及各级行政范畴,如乡、县、府、省,直至国家。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特别重视家庭价值,而家庭是个体向社会发展的第一个社群层级。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个人价值不能高于社群价值

13、,强调个人与群体的交融、个人对群体的义务,强调社群整体利益的重要性。我国古代思想家没有抽象地讨论社群,而是用“家”“国”“社稷”“天下”等概念具体表达社群的意义和价值;“能群”“保家”“报国”等众多提法都明确体现社群安宁、和谐、繁荣的重要性,凸显个人对社群和社会的义务,强调社群和社会对个人的优先性和重要性。在表现形式上,对社群和社会优先的强调还通过“公私”的对立而得以体现:个人是私,家庭是公;家庭是私,国家是公;社群的公、国家社稷的公是更大的公,最大的公是天下的公道、公平、公益,故说“天下为公”。总之,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是在一个向社群开放的、连续的同心圆结构中展现的,即“个人家庭国家世界自然

14、”,从内向外不断拓展,从而包含多个向度,确认个体对不同层级的社群所负有的责任和义务。论语讲“四海之内皆兄弟”,礼记提出“以天下为一家”。如果说家庭关系是中国人的基本关系,则我国古人早就把家的概念、家的关系扩大、扩充了。现代西方自由主义道德的中心原则是个人权利优先,主张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认为以一种共同的善的观念要求所有公民是违背基本个人自由的。而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社会共同的善、社会责任、有助于公益的美德。社群与个人、责任与权利是不同的伦理学概念,反映不同的伦理学立场,适用于不同的价值领域。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坚持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以社群和责任为中心的立场,在赞同自由、人权的

15、同时,毫不含糊地申明不赞成个人优先的立场。(摘编自陈来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从中西比较看,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西方在文艺复兴以后倡导以人为本,其实质是以个人为本,强调个人权利优先于群体。B中华价值观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个人所代表的群体为本,强调群体的价值高于个人。C天下的公道、公平、公益是最大的公,中华文化强调了它对于个人、家庭、国家的优先性。D中华文化也主张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但更强调其对于社群的责任。解析:选CA项,文章没有内容显示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后倡导的“以人为本”和西方近代的人本主义强调的“以个人为本”是同一概念,也无法推出西

16、方在文艺复兴以后强调个人权利优先于群体。B项,“就是以个人所代表的群体为本”于文无据。文章只说了“强调以群体为本”。D项,张冠李戴,中华文化并不主张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这是现代西方自由主义道德的中心原则。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尾两段都把中西方的价值观进行了对比,强调了中方“群体在价值上高于个人”的观点。B文章以论语和礼记中的话,证明了古代思想家的观点:个体对社群负有责任和义务。C文章分析了个人、家庭、国家、天下的关系,阐述了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社群价值要高于个人价值的原因。D文章写中华价值观的内容多,写西方价值观的内容少,是由其突出中华价

17、值观的目的决定的。解析:选BB项,对论证目的的分析错误。文章所引述的论语和礼记中的话都含有对“家”的解说,是为了说明我国古人早就把家的概念、家的关系扩大、扩充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一个人离群索居,不在群体之中生存生活,则其道德修为很难增进,当然也很难履行对社群和社会的义务。B“家、国、社稷、天下”是我国古代思想家的“社群”概念,而“能群、保家、报国”则体现了他们对个人的要求。C本文之所以对中国人的家庭关系用“基本关系”一词来确定,是因为家庭是个体向社会发展的第一个社群层级。D现代西方自由主义道德的中心原则是个人权利优先,所以西方人不强调社会共同的善,不主

18、张个体要对社会负责任。解析:选DD项,主观臆断。虽然西方价值观主张人人有权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从事活动,但这并不能说明西方人不主张个体要对社会负责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文化是重要的“软实力”。“软实力”是指国家通过自己的吸引力来实现发展目标,而不是靠武力威胁、武力报复以及经济制裁。国家实力有许多表现,“软实力”并不表明软弱。“软实力”是国家实力的一种形式,必须把“软实力”纳入到国家战略中。“软实力”产生于一个国家的文化吸引力、政治行为准则和政策。一个国家的政策在别国眼里看起来合法合理,那么该国的“软实力”就会得到提升;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有吸引力,那么其他国家就会追随;一

19、个国家能够用自己的文化和价值体系塑造世界秩序,它的行为在其他国家眼里就更具有合法性,它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价值和制度力量来规范世界秩序,而不需要诉诸武力和经济制裁。在我国,我们谈的“软实力”是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国防力量等“硬实力”而言的,是指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国际感召力的因素。当然,软与硬都是相对的,很难做出绝对的划分。就拿文化来说,虽然一般将一国的文化看成是“软实力”的一部分,但是文化产业也是国际贸易和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可以说,文化里面有经济,经济里面也有文化,很难机械地把它们分割开来。其实,“硬实力”和“软实力”是互补的。每个国家都需要两种实力,使用得

20、当,二者相得益彰。中国人经常说“以德服人”,实际上就是指赢得人家的心,而不是单纯使用蛮力。中国人也说“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也表明重视软实力。目前有人认为,中国成功的发展模式是中国“软实力”的一个重要体现。确实,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独树一帜的发展道路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但是从总体上来看,目前中国的“软实力”还不强。在国际市场中,中国有竞争力的仍然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产品,文化产品进出口的贸易逆差有增大趋势。新的历史时期,一方面,我们必须立足国内,发挥政府和社会的积极作用,增加公共投入,大力加强文化事业发展。要重点扶持重要新闻媒体、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保护重要文化遗产和

21、优秀民族民间艺术,大力促进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事业发展,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保障对公益文化事业的基本投入。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站在全球和战略的高度,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推动国有经营文化单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养一批能够站在时代前列、具有全球战略眼光的文化企业家和文化企业集团;推进制播分离和影视动漫产业,改革新闻出版管理体制,对出版产业和出版事业实行分类管理,经过努力,把我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打造成国家重要的“软实力”。在全球化时代,国家发展必须重视“软实力”。当前,世界秩序正在进行调整和重组,在这个过程中,不充分认识“软实力”在国

22、家发展中的意义,将会在全球化中坐失良机。(摘编自丁元竹“软实力”产生于文化吸引力)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软实力”是国家实力的一种形式,是指国家通过自己的吸引力来实现发展目标,文化则是最重要的“软实力”。B我国所谓“软实力”是指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国际威慑力的因素,是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国防力量等“硬实力”而言的。C中国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在国际舞台上正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已成为中国“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的体现。D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实现国家“软实力”的提升。解析:选DA项,原文是说“文化是重要

23、的软实力”,没有“最”,选项无中生有。B项,是“国际感召力”而非“国际威慑力”,偷换概念。C项,“中国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已成为中国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的体现”表述有误。原文有限制语“目前有人认为”。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围绕文化“软实力”展开论述,指出了我国“软实力”的现状,并就如何提升“软实力”提出建议。B文章提出“软实力”和“硬实力”两个概念,分析了二者关系。认为两者既相区别,又是相对的,具有互补性。C文章认为每个国家都需要两种实力,要得当使用,使二者相得益彰,并用“以德服人”等理论论据,论证了“软实力”的重要作用。D文化“软实力”在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

24、影响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是本文立论的前提。解析:选CC项,文中使用“以德服人”“不战而屈人之兵”等论据旨在说明中国向来重视“软实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一个国家的政策和行为在别的国家眼里合法合理,文化和价值体系对别的国家有吸引力,就表明这个国家具有很强的“软实力”。B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已经具有较大竞争力,但是“软实力”还不强,因此,必须把提升“软实力”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心。C既立足国内,又站在全球和战略的高度,多途径提升文化“软实力”,才能扭转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增大的趋势。D在世界秩序进行重新布局的历史时期,只有充分认识“软实力”的

25、意义,才能在全球化过程中抓住国家发展的机会。解析:选B“必须把提升软实力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心”于文无据,且强加因果。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持续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分水岭,标志着大唐盛世的终结,也是陆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终结,自此,这条连接亚欧的商贸通道,逐渐衰落,终于湮没。“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是唐代诗人元稹行宫中的两句。这些宫女们,再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西来的香料与珠宝了。因为“安史之乱”,唐朝不得不将驻守西疆的四镇边兵东调长安,一时西北边防空虚,吐蕃乘机北上占据河陇,回鹘亦南下控制了阿尔泰山一带,同时西边的大食亦加强了中亚河中地区的攻势,这三股力量

26、又彼此争夺与混战,从此,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丝绸之路“道路梗绝,往来不通”,杜甫写诗哀叹:“乘槎消息断,何处觅张骞。”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著有一本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这是一本关于唐代文化交流史的名著,他写道:“在玄宗时代,人们可以随处听到龟兹的琵琶,但到了九世纪,这一切就成了梦想。”陆上丝路的中断,直接影响了唐朝的文化和社会。爱德华谢弗分析说,为什么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与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的奇珍异物大量涌现,因为“从九世纪初期开始,唐朝的国际时代、进口时代、融合时代和黄金时代,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对于跨越大海、翻过大山而来的珍奇物品的渴求,都已经不可能轻易地得到满足了。

27、”在九世纪的时候,真实的新奇物品已经无法到达唐朝境内了,唐人只能杜撰虚构出怪异荒诞的贡物。到了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丝路上的重要国家花剌子模,因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甚至遭遇了灭国之灾。但随着元帝国的土崩瓦解,这条路又陷入没落。河西走廊上的敦煌,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恢宏壮美的莫高窟洞窟,是当年走向远方的商旅祈求平安的精神驿站,从晋朝到南北朝,再到唐朝,都有,但是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因为到了明朝,这条路已经没人走了,后来被人遗忘,一直到了近代。事实上,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有一个历史兴替,安史之乱后,陆路衰落,海路开始发达,后者在宋、元时代以及明前期始终保

28、持兴盛,遗憾的是,明朝“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的“禁海令”和“迁海令”海上丝路也日渐衰落,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全球重心转向了西方。中国人因为丝绸之路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彻底倒退了。(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2017年5月12关山远丝绸之路与中华国运)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安史之乱”是大唐盛世的终结,是陆上丝绸之路的终结,这条商贸通道自此走向衰落。B吐蕃、回鹘、大食三股力量的彼此争夺与混战,使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C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大量涌现像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怪异荒诞的奇珍异物,直接原因是陆上丝路的中断。D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使陆上丝绸

29、之路再度繁华,花剌子模因此遭遇了灭国之灾。解析:选CA项,扩大范围,原文为“是陆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终结”。B项,以偏概全,唐朝政府失去对西域的控制,还源于三股力量对相关地区的控制。D项,强加因果,花剌子模遭遇了灭国之灾,是因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二段引用元稹的诗,描述宫女的生活,是为了说明丝绸之路对唐人社会生活的重要性。B文章第三段引用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的著作,丰富了文章内容,说明了陆上丝路对唐代文化和社会的重要作用。C文章第四段提到莫高窟洞窟中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证明了明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已经没落了。D文章分析了唐代陆

30、上丝路没落的原因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后来陆上丝路再度繁华与没落的现象,论证了丝绸之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解析:选A文中只是借用该诗说明宫女再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西来的香料与珠宝。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唐朝就不会将兵力东调长安,也就不会失去对西域的控制,陆上丝绸之路可能也不会衰落。B九世纪,由于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人们不太可能随处听到玄宗时期龟兹的琵琶,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西来的香料与珠宝。C如果明朝没有“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没有“禁海令”和“迁海令”,那么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就不会衰落。D丝绸之路的衰落,使中国人因之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

31、彻底倒退了,可见开放、交流非常重要。解析:选C选项推断错误,原文只是说“遗憾的是海上丝路也日渐衰落”,由“迁海令”之后的省略号可知,海上丝路衰落的原因不止这两点。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百年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离不开对西方美学的借鉴,但这种借鉴乃是一个首先“学西”、继而“化西”的创造性现代转化的过程,某种意义上也是中西互鉴的特殊形态,从而达到中西美学不同程度的创新融合。中国现代美学主要奠基人之一的王国维,早在20世纪初,在译介叔本华悲观主义意志论哲学著述基础上,撰写了迥异于传统思想的红楼梦评论;借鉴康德美学“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说,首次提出“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的重要主张,并

32、建构起具有中国传统特质的“古雅”说;借鉴德国古典美学诸家,对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先秦道家美学思想做了深刻反思,自觉把二者加以融会贯通,写出了人间词话这一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创建了以“境界”为核心范畴、意蕴丰厚的创新美学体系,对传统的“意境”说做出了具有现代性的创造性开拓。王国维之所以在融通中西上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与他具有超越中西学术二元对立的现代视野有密切关系。他主张“学无中西”,批评持中学、西学二分的“俗说”,“虑西学之盛之妨中学,与虑中学之盛之妨西学者,均不根之说也”。“余谓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且居今日之世,讲今日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

33、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这样一种关于中西学术互助、互动、互促、互鉴的精彩之论,至今仍不失其高远眼光和宏大气度。另一位中国现代美学的主要奠基人蔡元培,在国内最早全面介绍了康德的美学思想,对康德关于审美四契机说,运用儒家思想做了“超脱”“普遍”“有则”“必然”的创造性阐述;从儒家以德为本的思想出发,借鉴康德有关思想并加以吸收融化,同时借鉴席勒的美育理论,强调“涵养德性,则莫若提倡美育”,进而提出了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美育代宗教”说。还有梁启超,前期以启蒙为宗旨,强调文艺改造人心的社会功能,提出了诗、文、小说的三界革命论,目的在“新民立人”或曰“移人”;后来借鉴西方哲学智、情、意三分理论,用儒家思想加以化用,提出以“情感教育”“趣味教育”为中心、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的“趣味主义”美学主张,在上世纪20年代产生了广泛影响。其中“趣味教育”一词,乃是直接借鉴、改造了西方的提法。其后,中国现代美学大师朱光潜进行自觉的中西比较和互鉴,达到了对西方美学有选择、有针对性的消化、吸收和融通。这种中国古代美学“化西”式地现代转化并非个例,在一个世纪以来一批学贯中西的大学者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他们都为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做出了重要贡献。尽管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