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转折词“然而”悟“我”否定绝望,重燃希望 【摘要】关于鲁迅野草希望的主题,都离不开对希望的探讨。 希望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视角,其思想倾向性与“我”的艺术形象密切相关。细读希望,本文将从转折词“然而”看“我”作为一个启蒙者如何诉说绝望中的希望。 【关键词】鲁迅 希望 青年 然而 希望写于1925年1月1日,后被收入散文诗集野草。鲁迅在新年伊始写下看似代表希望的散文诗希望,然而关于希望的创作动机,鲁迅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的阐述为:“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作希望。1” 在短短的八百二十字中,转折词“然而”出现了八次。究竟“然而”的背后隐藏着鲁迅怎样的呐喊?本文将从转折词“然而”探讨“我”这一艺术形象
2、,进而把握希望的主题。下面,本文将选取其中的几个“然而”作分析。 从“然而”看“我”不愿屈服,失望但不绝望的个人形象 “然而”首先出现在散文诗的第二节。开头写道“我的心分外地寂寞”2,紧接着是“然而我的心很平安。”3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我”即鲁迅内心“平安”的状态,然而,这样的“平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内心平和,反观鲁迅所处的大时代背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条件下,在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反扑下,胜利的果实被皖系段祺瑞“临时执政”窃取。革命的一再峰起和失败,使鲁迅的思想经历了无数次希望与失望的交替。 鲁迅在热风题记中感叹:“之后,我没有写什么文字,现在已经说不清是不做,还是散失消灭的了。”
3、4在鲁迅失去人生方向的时候,与羽太信子的冲突又衍化为与好兄弟周作人的决裂,因此他格外痛恨羽太信子。于是,因多次救国失败及与兄弟周作人的决裂,鲁迅深感寂寞与无奈,但是“然而”的出现,否定了鲁迅内心的寂寞,这种表面的“平安”“如同大海一般,表面平静和缓,然而可能激起狂风大浪,这种平安的状态下面其实存在着深深的不安,生命的苍白单调之下掩埋着沉重和窒息的感觉。” 5 “然而这是许多年前的事了。” 6上承鲁迅苍老的独白,下启鲁迅对曾经奋斗光阴的回望。看似是对未来雄心勃勃的鲁迅不复存在了,后面又紧接着用“然而就是如此,陆续地耗尽了我的青春。” 7第二个“然而”的运用,囊括了鲁迅的青春期都充盈着希望,尽管希
4、望缥缈,但鲁迅还是以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来面对,与这希望纠缠耗尽了他的青春。 当自身的青春消逝时,鲁迅还寄希望于身外的青春,“虽然是悲凉飘渺的青春罢,然而究竟是青春。” 8这里的“然而”进一步说明鲁迅对青春的坚定,哪怕是看不到未来的青春,但只要青春尚在,就代表着希望仍存。 虽然鲁迅仍有重重的心理障碍,但他还是愿意扮演一个信仰坚定的角色。一九二六年十一月,他更在公开的文章中写道:“几年以来,有人希望我动动笔的,只要意见不很相反,我的力量能够支撑,就总要勉力写几句东西,” 9 解读裴多菲的“希望”之歌时,鲁迅写到“然而更可悲的是他的诗至今没有死。”假如一个人失去了青春,那么他就会失去希望。换句话说,拥
5、有青春的人,拥有希望。这里的“然而”是鲁迅想以此来警醒青年人,不要浪费青春,不要消沉,要为拯救处于水深火热的祖国而奋斗。 另外,对希望里两次出现的“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 10和“青年们很平安。” 11作一个自我的解读。从表面上看,这就像是一对因果关系,由于青年的不觉醒、消沉,鲁迅要一个人独自面对虚无,打破黑暗,昂扬着反抗绝望的激情。但不妨作这样一个解读:鲁迅作为思想启蒙的先驱,忍受着觉醒不被认可的孤独。但鲁迅却有天生的自我牺牲精神,他愿意带领青年去开拓,这主要体现于后来发生的“女师大风潮”和“三一八”,鲁迅都极力保护学生,站在学生一方,甚至公然与官方政府作对。王晓明在无法直面的
6、人生鲁迅传中提及二十年代的鲁迅是带着面具呐喊,“因此,鲁迅就是心再诚,再想遵从启蒙主义的将令,他内心的那些与启蒙态度并不相符的情感体验,还是会不由分说地涌上笔端。” 12 但鲁迅在两地书四中写道: “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所以很多着偏激的声音。” “所以我想,在青年,须是有不平而不悲观,常抗战而亦自卫” 13 由此可知,“我”即鲁迅是极力想要摆脱虚无与黑暗,否定绝望的,虽然鲁迅在希望中没有提及究竟他是抱着希望还是抱着绝望,但从“我“的艺术形象来看,鲁迅是虽曾失望,但一直怀抱着希望,不愿屈服,并给予青年力量,鼓励他们要觉醒,共同来反抗绝望
7、。 【注释】 1鲁迅.鲁迅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56. 234678 10 11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77. 5裴军.借希望谈鲁迅的“希望”精神j.芒种,2012(2)42-43. 9鲁迅.鲁迅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82 12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鲁迅传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59-60. 13鲁迅.鲁迅全集(第十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0-21. 【参考文献】 1贾小林、喻祖权.孤独者韧性的抗争鲁迅野草希望解读j.中学语文,2015,4. 2李何林.鲁迅希望的主题究竟是什么j.鲁迅研究动态,1983,7. 3兴万生.鲁迅野草与裴多菲希望诗j. 鲁迅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