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孔聚乳酸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研究报告与进展_第1页
多孔聚乳酸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研究报告与进展_第2页
多孔聚乳酸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研究报告与进展_第3页
多孔聚乳酸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研究报告与进展_第4页
多孔聚乳酸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研究报告与进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结课论文 多孔聚乳酸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研究与进展 学号:21126032 姓名: 万军 2019年4月10日 多孔聚乳酸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研究与进展 1. 引言 单个的乳酸分子中有一个羟基(-0H)和一个羧基(-COOH),当多个乳 酸分子在一起时,一个乳酸分子的 -OH 与另一个乳酸分子的 -COOH 脱水缩合, 其-COOH再与别的分子的-0H脱水缩合,就这样形成了聚合物,称为聚乳酸 (PLA),也称为聚丙交酯。聚乳酸是以乳酸为主要原料聚合得到的聚合物, 原料来源充分而且可以再生。聚乳酸的生产过程无污染,而且产品可以生物降 解,实现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因此是

2、理想的绿色高分子材料。 聚乳酸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以及良好的抗拉强度及延 展度。聚乳酸薄膜具有良好的透气性、透氧性及透二氧化碳性,它也具有隔离 气味的特性。一般的生物可降解塑料的表面易附着病毒及霉菌,故有安全及卫 生的隐患,而聚乳酸是唯一具有优良抑菌及抗霉特性的生物可降解塑料。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的 Robert Lan ger和Joseph Vacant提出一个新 的概念,即在一种可生物降解的支架材料上种植人体活细胞,使之在生长因子 的作用下,再生成为组织。 1987年,美国科学基金会(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在加利福尼亚

3、Lake Tohoe举行的专家讨论会上提如“组织工 程” 一词。1988年,NSF的一个专门工作小组对组织工程的内涵做出以下界 定:“应用工程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认识哺乳动物正常和病理组织 与器官的结构 +功能关系,并开发具有生物活性的人工替代物,以恢复、维持或 改善组织、器官的功能”。组织工程学是生命科学和工程学交叉融合形成的新 学科,是生命科学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组织工程学的诞生标志着医学将走 出组织移植和器官移植的范畴,步入制造组织和器官的崭新时代 1。 组织工程核心就是将体外培养扩增的正常组织细胞,吸附于生物相容性良好 并可被机体吸收的多孔三维生物材料上形成活性复合体,植入机

4、体组织、器官 的病损部分,细胞在生物材料逐渐被机体降解吸收的过程中形成新的在形态和 功能方面与相应器官、组织相一致的组织,而达到修复创伤和重建功能的目 的。因此对组织工程材料和支架有如下一些性能要求 2: 无毒及组织相容性; 高孔隙率且内部联通的三维结构,能为细胞生长、养分交换和代谢产 物的流通提供足够的空间; 可控生物降解性和生物吸收性,支架的降解与吸收要和细胞及组织的 生 长速率相匹配; 适合细胞吸附、增殖、分化的表面化学性能; 足够的机械性能,满足在体内环境中的受力需求; 材料要容易加工成型; 易于消毒。 多孔聚乳酸满足上述要求,可以作为良好的组织工程材料,用于构建骨组织 工程构架。 在

5、组织织工程研究中,骨组织工程支架具有以下主要作用 2: 1)支架植入人体内后,可以把细胞传送到人体所需的部位,为工程化的组织 提供了一个赖以存在的空间,可引导组织的再生和成长; 2)大多数哺乳动物的细胞都是固着型的细胞,如果不给它们提供一个附着的 基质,它们就难以存活,支架具有高负载性和高效性,可以作为模板,使细胞 到达并固着于特定部位; 3) 支架还起到机械支撑作用,可抵抗外来的压力,并维持组织原有的形状和 组织的完整性; 4) 支架可以作为宿主免疫系统分子或细胞的物理屏障,从而避免人体的免疫 反应; 5)理想的支架能诱导特定的细胞功能,引导和调节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6) 支架的结构和形貌能

6、控制再生组织的结构、尺寸和形貌,还能促使再生组 织的形成; 7)支架还可作为活性因子的载体,为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增殖提供养分。 2. 多孔聚乳酸支架材料制备技术的发展历程 自 1987 年美国科学基金会在华盛顿举行的生物工程小组会上提出“组织工 程”一词以来,组织工程方面的研究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3。 目前,制备高度多孔支架材料的方法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溶液浇铸/粒子 沥滤、快速成型、气体发泡、相分离 / 乳化、静电纺丝和热致凝胶化与其他方法 结合等。这些方法各有特点,难度大小也有所不同。国内外研究者在这方面都 作了大量研究。 1988年, Murdoch 和 Loomis 描述了 PLA 溶

7、液自发形成凝胶的过程,并且 通过溶剂萃取及蒸发由凝胶得到了多孔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凝胶的形成需要 在一定条件下持续一段时间,根据具体情况从几分钟到两周不等4 。 1990 年, De Ponti 等5研究了通过气体发泡制备可生物降解聚醇酸(如 PLLA )支架材料的方法。 1992年,Coombes和Heckmad6通过凝胶浇铸技术制备了 PLLA和PLGA 共混多孔支架材料。该多孔支架材料最初的机械性能良好,其耐压强度和多孔 羟基磷灰石骨替代装置相当,可生物降解性和柔韧性显著优于陶瓷材料。降解 速度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减缓。 1993 年, Mikos 等7提出以盐粒子作为致孔剂,通过致孔剂沥滤

8、技术制备 PLLA 多孔膜,此法通常被称为溶液浇铸 /粒子沥滤技术。也就是将一定量筛选 过的盐粒子(NaCI、酒石酸钠或柠檬酸钠)加入到 PLLA的氯仿(或二氯甲 烷)溶液中,搅拌使粒子分散均匀后浇铸到培养皿上,加热除去溶剂,经过真 空干燥除去残留溶剂。如果需要特定结晶度的产品,可以将除去溶剂后的 PLLA/ 盐混合物加热至 PLLA 的熔点以上,然后通过退火或淬火过程得到不同 结晶度的样品。膜的孔隙率高达 93%,中值孔径可达150叩。 1996年,Schungens等首次利用热诱导相分离技术中的固-液相分离技术 和液-液相分离技术制备微孔泡沫。将一定量的PLLA 溶于二氧六环中,形成澄 清

9、的聚合物溶液后迅速浸入液氮中淬火,经冰水浴真空干燥至无二氧六环后, 升温至室温再真空干燥,所得多孔材料的孔径在10-100 ym范围,孔隙率最高 可达 91%。以二氧六环 /水的混合物作为溶剂时,发生液 -液相分离,所得多孔 材料的孔径在1-10 ym范围,孔隙率最高可达93%。支架材料的孔的形态及机 械强度与聚合物浓度、分子链的规整性、聚合物分子量及冷却速率有关。 1997年,Park等9利用常压干燥转化技术制备 PLLA多孔膜。将PLLA溶 于二氯甲烷 -乙酸乙酯的混合物中,然后浇铸到PGA 编织网上,常压干燥即 可。在 PLLA 溶液中添加抗生素类药物,并研究这种支架对牙周组织再生的影

10、响,表现出了良好的性能。 Leong等10介绍了 1998年Kim等通过快速成型技术中的三维打印技术制备 了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多孔支架材料的方法。该技术是根据所需 支架的形状首先利用 CAD 系统制造支架的三维模型,再通过数据处理将三维模 型横截成一系列二维平面,用计算机控制材料层的重复沉积和加工的方法制备 3D支架的技术。所得支架的孔径在 45-150叩、孔隙率为60%。将其用于肝细 胞体外培养实验, 2d 后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细胞成功地吸附在支架表面和内部 通道上,组织切片显示肝细胞在孔内部成功生长。 Harris 等11将气体发泡技术和致孔剂沥滤技术相结合制备了PLGA

11、多孔支 架。将 PLGA 和粒状 NaCl 混合,室温下压成片状,在高压 CO2 中浸泡直至平 衡,降至常压后将样品浸入蒸馏水中滤出 NaCl 颗粒,得到多孔支架材料。通过 调节聚合物 /盐粒的比例和盐粒的大小可改变聚合物支架的孔隙率、孔径以及孔 的连通性。传统的气体发泡法制备的多孔支架材料存在无孔的表皮,而采用在 高压 CO2 中浸泡平衡的办法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还可提高孔之间的连通性;同 时该法无需使用有机溶剂,不会因残留溶剂对细胞产生毒性。 Widmer12结合溶液浇铸和挤出技术,制备了 PLLA管道。首先利用溶液浇 铸技术制备了 PLLA/ 盐混合物圆片,然后将其放入特定的挤出装置中加热

12、挤 出。孔径在150-300卩、,孔隙率只有83%。多孔材料管道能在降解 8d后保持 原有形状,不发生塌陷。 2000年,Senuma等13首次使用涡流盘雾化器制备了 PLA多孔支架,这是 一种全新的制备多孔支架材料的方法。所得材料的孔径为 100-400卩、。老鼠的 膀胱肌肉细胞在这种支架上的吸附和生长性能良好。 2001 年, Ma 等14用粘结成型的石蜡微球作为致孔剂制备了PLLA 多孔支 架,此法可增加支架孔隙间连通通道的尺寸,使细胞更易于在孔隙之间迁移, 但所得支架的孔隙粗糙、连通通道不规则。 2002 年, Li 等15 利用电纺丝技术制备了 PLGA 纳 M 纤维支架。支架的纤维

13、 直径为500-800 nm、孔隙率高、机械性能合适,和细胞外间质的形态类似。种 植在这种支架上的细胞能够保持其形态,并且纳 M 纤维的取向还能引导细胞的 生长。 2003年,Sundback等16结合铸模和热诱导相分离技术,制备了特殊结构形 态的聚合物支架。在室温下将 PLGA 溶于冰醋酸中,将溶液注入已经冷却至 - 40C的特殊模具中,溶液发生固一液相分离,低温干燥后得到和末梢神经结构 类似的管状多孔支架。根据模具的不同,管状支架可以制成 1个直径 1.35 mm 的管道,也可以制成100个直径0.08 mm的管道。 罗丙红 17对溶液浇铸 /粒子沥滤技术进行了改进,发明了一种新的多孔支架

14、 制造方法低热高压技术。将 PLGA 在液氮中冷冻后,经高速粉碎机粉碎, 筛取粒径为20-250 ym的颗粒,与同样粒径范围的粒状 NaCI按一定质量比混 合,将搅拌均匀的混合物模压成型,然后浸入蒸馏水中反复洗涤,待完全去除 NaCI 后减压干燥,得到多孔 PLGA 支架。此方法制备的支架孔壁非常薄,孔的 连通性很好,孔洞分布均匀,孔径为 200-250 ym,孔隙率大于90%。此法无需 使用有机溶剂,有利于在支架中负载活性因子。用酒精和藻酸钙对支架进行处 理可明显改善其亲水性和生物力学性能。 2004年,李世荣等18通过PLLA/二氧六环(DO)/四氢呋喃(THF)三元体 系的相分离过程,制

15、备了 PLLA 多孔泡沫。在三元体系中, DO 作为良溶剂,而 THF 作为不良溶剂, DO 和 THF 的比值决定了溶剂的溶解能力 ,而所得支架的形 态和结晶度取决于溶剂的溶解能力。 Yang等19利用热致凝胶化技术制备了 PLLA多孔支架,并将其用于神经组 织工程。所得支架的平均纤维直径为 150-250 nm、比表面积为16-27 ym-1、孔 隙率为 85%左右,和天然细胞间质的结构相似。在 PLLA 支架上进行神经干细 胞的体外培养实验,结果表明神经干细胞能在支架上分化,并且支架能促进神 经突的生长。 3. 小结 此后的一些研究绝大部分或是采用上述研究方法,或是进行了一定的改 进。聚

16、乳酸由丙交酯开环聚合制备,降解后生成乳酸,由于乳酸是体内三羟酸 循环的中间产物,最终以二氧化碳和水的形式排出体外,具有无毒、可靠的生 物安全性,被美国 FDA 批准用于临床,是迄今研究最广泛、应用最多的可降解 生物材料。 但是聚乳酸作为骨修复材料还存在本质缺陷: (1)降解单体集中释放,会使 培养环境酸度过高,降解产物容易引起周围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反应;(2)细胞亲 和力弱,往往需要物理方法处理或加入某些因子才能黏附细胞;(3) 机械强度不 够高; (4)亲水性差等。 因而,通过复合的方法取长补短,以提高其强度、多孔度、可加工性,降 低其降解速度,是现阶段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研究的必然选择。如聚乳酸

17、可与无 机陶瓷材料复合,综合两种材料的优点,既可以获得足够的强度和可加工性, 又保留了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 参考文献 1 张涤生组织工程学现代生物生命科学的前沿J 中国工程科学,2000, 2(10): 21-25 2 姚康德,尹玉姬组织工程相关生物材料 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1-10 3 徐林海,焦向阳,季正伦组织工程J 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 2000,23(1): 16 4 Coombes A G A, Heckman J D. Gel casting of resorbanle polymers: 1. Processing and application

18、s J. Biomaterials, 1992, 13(4): 217-224. 5 Quirk Robin A, France Richard M, Shakesheff Kevin M, et al. Supercritical fluid technologies and tissue engineering scaffolds J. Current Opinion in Solid State and Materials Science, 2004, 8(34): 313-321. 6 Coombes A G A, Heckman J D. Gel casting of resorba

19、nle polymers: 2. Processing and applications J. Biomaterials, 1992, 13(5):297-307. 7 Mikos Antonios G , Bao Yuan, Cima Linda G, et al. Preparation of poly(glycolic acid) bonded fiber structures for cell attachment and transplantation J. Journal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Research, 1993,27(2): 183-189.

20、8 Schugens Ch, Maquet V, Grandfils C, et al. Biodegradable and macroporous polylactide implants for cell transplantation: I .Preparation of macroporous polylactide supports by solid liquid phase separation J. Polymer, 1996, 37(6): 1027-1038. 9 Park Y J, Nam K H, Ha S J, et al. Porous poly(L lactide)

21、 membranes for 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 and controlled drug delivery: Membrane fabr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J.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1996, 43(2,3): 151-160. 10 Leong K F, Cheah C M, Chua C K. Solid freedom fabrication of three dimensional scaffolds for engineering replacement tissues

22、and organs J. Biomaterials, 2003, 24(13): 2363-2378. 11 Harris Leatrese D, Kim Byung-Soo, Mooney David J. Open pore biodegradable matrices formed with gas foaming J. Journal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Research, 1998, 42(3): 396-402. 12 Widmer Markus S, Gupta Puneet K, Lu Lichun, et al. Manufacture of p

23、orous biodegradable polymer conduits by an extrusion process for 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 J. Biomaterials, 1998, 19(21): 1945-1955. 13 Senuma Y, Franceschin S, Hilborn J G, et al. Bioresorbable micospheres by spinning disk atomization as injectable cell carrier: From preparation to in vitro evaluation J. Biomaterials, 2000, 21(11): 1135-1144. 14 Ma P X, Choi J W. Biodegradable polymer scaffolds with well-defined interconnected spherical pore network J. J Biomed Mater Res, 2000, 52(2): 430438. 15 Li Wan-Ju, Laurencin Cato T, Caterson Edward J, et al. Electros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