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与青年教育发展_第1页
浅析网络与青年教育发展_第2页
浅析网络与青年教育发展_第3页
浅析网络与青年教育发展_第4页
浅析网络与青年教育发展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析网络与青年教育发展论文关键词:触觉传媒消费社会青年教育 论文摘要:网络这一新兴媒体已经成为了青年群体社会化的重要的主体之一,尤其是在现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网络对于青年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本文先是阐明网络与青年的社会学意义上的亲和关系,然后再针对于此进一步分析网络之于青年教育发展的利与弊,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麦克卢汉在电子传媒时代看到了触觉传媒的影子,或者说是这个时代已经进入了触觉传媒的掌控,因为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更接近的是触觉世界而不是视觉世界。这是麦克卢汉用来描摹电视传媒时代的,而当今我们身处于网络信息时代,已经很明显的更接近了麦克卢汉的触觉传媒。如果从麦克卢汉意义上理解传媒的话,任何媒

2、介都是人的某种功能的延伸,比如说书本是人的视觉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的延伸,电子媒介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而人类自身的每一次延伸必将在人类的事务中引入一种新的尺度。那么网络究竟是人类什么功能的延伸呢?在网络中我们看到了人类所有的触觉的延伸,这并不是夸大其词,一次触觉传媒的盛宴在网络时代拉开了序幕。 网络世界下产生的青年群体行为以及心理特质的原因阐释清楚,只有认准病根才能对症下药,这也是以前许多学者在提出自己的关于青年群体的教育建议时所忽略的一点。那么对于此笔者还是先点透网络的一些深层次的和现代性甚至是后现代性相结合的互相渗透的因子。这些因子也正是建构青年群体的价值观的主力时间观和判断力。

3、首先是时间观。热罗姆班德曾在价值的未来前言中这样说到:人类社会正经受一种痛苦,他们与时间的关系出现了机能障碍,我们被一个重大的矛盾所困扰。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我们越来越被迫在未来中设计自己,然而我们去越来越缺乏一种规划。说简单点就是生存在现代社会的我们的时间观是非常独特的面向未来的时间观,而这里的未来却并不是有远大抱负的志向,仅仅是解决“当务之急”,所以也就面临着“当务之急”的暴政,当务之急成为了不负责任的短期行为的借口。“伴随它的是对集体规划思想日益加剧的侵蚀,我们再也无法在长远的未来中规划自己,从这个立场来看,当务之急解构了时间,宣布了乌托邦的无效,时间似乎被当前的瞬间摧毁了。”这种时间观

4、正是网络社会所特有的,在网络世界中没有历史记忆,没有未来乌托邦的描摹,只有“当下”,而“活在当下”也成了青年群体的行为准则。 而如果时间脱离空间会怎样呢,是不是会出现一种“想象的时间”,这个时间可以向前,也可以向后,向前向后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但是并不存在这个脱离空间的而抽空的时间,只有往前延伸的未知的时间。青年群体就是存在于这种位置之中,他们的时间观是向前延伸的,没有向后看的勇气同样也没有这个必要。他们属于未来,不管未来是世界末日还是共产主义乌托邦。而人类只有不断的往后看,从回忆中寻找自己活着的依据,确定自己是在真实的活着,从童年的照片中、童年的影片中检索这份记忆,才能不断的检索自己的真实

5、性。不断的确认自己的真实才能让我们逐渐摆脱生活的荒诞感。但是现在的青年网民呢,他们还没上路呢!其次是价值判断标准。“人类,或更确切的说是个人,具有创造力和自由,他面对着一片旷野,断言什么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在缺乏任何绝对标准的情况下,冒险下个赌注。这是意识的无条件自由,预设没有任何附加条件,不论是对历史还是任何形式的天国超验。”其实在这里让约瑟夫意在点名我们当代社会的价值观逐渐陷入进了“审美化”的趋势。也就是说判断事物美丑善恶仅仅凭个人的自由意志,社会传统的价值评价体系在这里失位,那条一直凌驾于社会之上的价值红线已经彻底崩溃。如果说还有一条行得通的人类群体共有的评价体系的话那就是“商品价值观”

6、了。通过供求过程决定了瞬间的价格、不能指望任何稳定的基础或普遍和永久性的法则能够解释交换中的伙伴是如何决定价格的。一切事物甚至行为情感都打上了商品的印记。“这个世界的标志是价值的商业审美化,并走向短暂和无关紧要的范畴。”网络承继了这些特质,也塑造了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在判断事物时所依凭的仅仅是自己的感情好恶,而不会在传统价值评价体系里检索评价准则,同时青年群体的价值观也贴上了商品价值观的印记。所以我可以这样说正是我们人类社会自身的特质塑造了网络,同时网络也塑造了当今的青年一代的价值观。 最后在这一单元还要论述下网络依赖症的成因。其实这也是同前文论述是一致的,正是由于现代社会和网络所共有的一些特质

7、导致青年群体患上了网络依赖症。如果用弗洛伊德的术语的话是一种“强迫症”,发展到极致的话就是“歇斯底里”病症。那么青年群体为什么会患上这种心理疾病呢?其实这是与现今社会的马克思意义上的“机器异化”是一个道理的。在电脑生命天演论一书中作者乔治戴森毫不掩饰的阐述了这样的观点:“人类为了让电脑网络变得更容易操作而作的每一件事,同时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令电脑网络更容易操控人类。”这或许也是达尔文进化论的一个悖论之一人类不断的去适应自己创造出来的事物,并终将会被所造物奴役。而最先被奴役的也就是青年群体了。 青年群体为了克服“无聊”这种精神状态就寻找到了与自己有“选择性亲和关系”的网络。郑也夫教授曾经这样论述“无聊”:“无聊的克服依赖于两种方式,其一是不停地寻找新的对象、新的刺激,其二是牢固的依赖一个对象去排遣无聊,这就需要达到一定程度的上瘾方才有效,而走到极端就是依赖症。”所以就因为“无聊”这一大家不重视的小玩意儿,青年群体首先成为了“电脑生命天演论”的牺牲者。 参考文献: (1)麦克卢汉,理解媒介,商务印书馆,2000年 (2)热罗姆班德价值的未来,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