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生产力概念宜重新界定 摘 要 传统的生产力概念: “征服和改造自然, 获得物 质生活资料的能力”。这个定义存在偏颇,具有四大缺陷,不适 宜人类的当前实践要求。 实际上人类社会至今的生产能力已经十 分巨大。 如果对它利用不当, 它带来的副作用已超出了资源和环 境的承受能力, 并威胁到人类安全自身。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新的 适应 A 类实践要求的科学的发展理念, 应该在这种新的发展理念 指导下重新界定生产力的概念。即生产力是 A 类和谐利用自然, 利用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 发挥人类个体和群体的潜力, 促进人 类物质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能力。 文献标识码 A 直到目前,在我国大学、中学、干部教育等各
2、级各类学校所 使用的哲学教科书上, 在讲到生产力这一概念时, 对其定义的内 容基本上是大同小异的, 即“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征服 和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这一概念,是对历史 上人们为了生存而艰辛发展生产力所作出的真实描述。 但时至今 日,与历史的任何时期相比, 生产力都有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发展, 因此造成了当前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越来越高, 另一方面是 人与自然发展越来越不和谐, 资源问题、 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威 胁人类生存的现实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 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操 作层面上的问题, 更主要的是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观念问题, 与在 理论上尤其是生产力理论本身存在着严重的
3、缺陷相联系的。因 此,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生产力概念已经不适应新的时 代要求,需要根据科学发展观对生产力概念的内容进行重新界定O一、人类历史上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历程生产力这一概念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传统生产力概念的 所谓“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是以人为中心,把人作为自然 的对立面而对生产力所下的定义。 但从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 人 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是一开始就处于对立状态,人与自然关系的最终归宿也将是统一而不是对立。 从历史发展逻辑的角度, 在人类 发展史上,人与自然的关系要经过四个时期:一是人类完全依赖自然的时期。 这是人类的蒙昧阶段,在人 类发展史上大体属于原始社会初期的母系氏
4、族时期。这一时期处于人类产生之初,是物质世界长期进化的结果, 人完全是自然界 的一部分,人们的任何行动都离不开自然。由于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人类只能靠自然界的现有成果来维持自己的生存。这一时期,人们不能理解大自然现象,难以把握大自然的规律,既不能 改造自然,更谈不上征服自然,只是被动地适应自然,把大自然 的自然现象、固有的自然规律看作是非常神秘的东西,他们敬畏自然,害怕自然,崇拜自然,否则,他们认为将受到自然界的灭 顶惩罚,把自己的生存状况与自然界的“好恶”联系在一起。在这一时期,人类完全依赖自然而存在, 人类的所有活动尚不能破坏大自然自身的生态平衡。自然界有着自己完整的生物链, 靠自 身的生
5、物链自我调节着大自然自身的生态平衡。二是人们依赖并利用自然的时期。这是人类的农业文明阶段,在人类发展史上大体属于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氏族时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在这一时期,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 基本摸索出了自然界的一些自然规律, 知道了一年四季的季节变 化规律,植物的生长成熟规律,动物的驯化饲养规律等等,人们 追逐大江河畔、草肥水美,利用自然优势,利用春耕夏耘秋收冬 藏的自然规律,利用发明的简单的农业工具,进行耕种和放牧, 同时电促生了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这时的人们,依然是需要看天吃饭,他们盼风调雨顺的丰收年景, 愁涝旱雹风等自 然灾害。因此,这一时期是人们依赖并利用自然的时期
6、。由于进 行农业生产,因此有许多荒草林地被开垦和砍伐;由于放牧,草 地的原始风貌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由于手工业、冶金业的发展,采矿造成的地质原始风貌也开始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而且在有些地方、有些局部,已经表现出来了这种人类的破坏力,如 中国丝绸之路上的繁华城市楼兰,由于人类不恰当的、具有破坏力的活动,致使楼兰由繁华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 但从整个自然 界来看,由于人类的总人口比较少,人类的活动区域有限,再加 上生产力依然落后,人类对大自然的影响仅限于很小局部范围, 对于整个自然界来讲,这种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大自然仍然 处于一种自我调节生态平衡的状态。三是人类利用并征服和改造自然时期。 这
7、是人类的工业文明 阶段,在人类发展史上大体属于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初 期。在这一时期,人类经过几千年的实践、积累和总结,已经熟 悉和掌握了基本的自然规律, 科学技术广泛运用, 生产力有了很 大的发展, 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进入到了工业文明时期。 在这一 时期,人类利用掌握的自然规律和日益发展的生产力, 以前所未 有的力度影响、 征服和改造着自然, 并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达到了 人类自身的目的,满足了人类自身的物质欲望。因此,人类改变 了对大自然的传统认识, 认为天下之物 (大自然)乃为我所生, 为 我所存,为我所用,人类不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是自然界的统 治者和主人,靠自身的力量,人类可以征服
8、和改造自然,从这种 观点出发,人与自然是相对立的,而不是统一的。因此,为了满 足人的欲望和快感,不断毁林开荒,毁草开荒,围湖造田,围海 造田,与林、草争地,与野生动物争地,使原始生态环境遭到了 极大的破坏;不断地砍伐植物,猎杀动物,使野生动植物品种、 数量不断减少;不断地大量地把埋在地下的矿藏挖掘出来消费, 其结果,矿产资源、能源越来越少,而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 充斥着环境,天不再那么蓝,水不再那么清,草不再那么绿,大 自然的生态平衡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靠自身的自我调节已经难以 恢复原来的平衡状态,人类遭到巨大的惩罚。四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时期。这是人类后工业文明阶段, 也是人类即将到来的时
9、期。 历经第三个时期, 人类对生态环境的 破坏已经遭到了大自然的疯狂报复, 人类终于清醒地认识到, 人 只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而不可能是凌驾于大自然之上的独立主 体。人类只能利用自然为人类自身造福,至多只能改造自然,绝 不可能征服自然。 人类要想世世代代生存下去, 就定要爱惜自 己赖以生存的大自然这个家园。 人类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友好 相处。二、传统生产力概念的缺陷 生产力观念最先是由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 马克思在其著 作中多次引用和论述的一个概念。 虽然马克思并没有给生产力下 一个确切的定义, 但后人根据马克思等经典作家在其著作中所作 的论述, 给生产力下的定义就是“人们征服和改造自
10、然, 获得物 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这一概念的含义是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给 出的,现在看来存在明显缺陷。第一,传统生产力概念以人为中心。 从地球的演变史和达尔 文进化论理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 论,即人是地球上所 有生物中的一类, 是自然界生物圈中的一分子, 是生物链上的一 个链条。 任何一个链条出现问题甚至发生断裂, 都会危及整个生 物圈的安全, 都会引起生物圈的重新排列组合。 每一种物质在生 物圈中都有不同的位置, 人只是其中的一环, 既不是生物圈的中 心,更不是地球的中心。地球上的万物并不是为人而存在,不是 “万物皆备于我” (陆九渊语 ) ,它们的存在也同人类一样, 是地 球演变和发展
11、的结果, 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绝大多数的 生物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都要比人类早得多, 但决不能就此判断 它们先出现的目的是为了等待人类的出现。 作为地球上最高级的 动物,人可以利用自然以维持生存 ( 在这方面,人与其他动物甚 至包括部分植物没有什么不同,不过人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 而其他动植物是被动地利用罢了 ) ,可以利用自然及其规律使人 生活得更好,但不可征服自然,破坏自然消灭物种,使自然成为 人类的奴隶。这种以人为中心的做法迟早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第二,传统生产力概念把人与自然界对立起来。 从以上所述 得知,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 也早就有这样的意思:
12、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 血和头脑都是属于 自然界”;但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历史。 人类诞生之初, 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束手无策, 只能遭受自然灾 害的蹂躏。 其实,大自然的自然灾害既有宇宙星体运动的原因造 成的, 也有自然界为维持自身动态平衡而造成的。 随着人类对自 然规律的不断把握, 战胜自然灾害的次数也在不断增多, 战胜灾 害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人们就认为自身具有征服自然的能力。 把自己与大自然对立起来,似乎认为人类没有什么是不可战胜 的。其实,欲壑难填、霸道骄傲的人类不知道,人类每战胜一次 大自然为其维持自身平衡而造成的自然灾害, 不是在大自然面前 胜利了,大自然的动态平
13、衡的规律和趋势是任何力量所阻挡不了 的,它会在积蓄着更大的自然灾害在等待着人类。因此,只要人 类把自己看作为大自然的对立面,去征服它,造成资源枯竭,生 态恶化;那么,大自然就会报复人类。其结果,最终可能是两败 俱伤,但最终受到伤害的只能是人类自己。第三,在传统生产力概念的指导下,人们“征服和改造自 然”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人类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社会之 后,尤其是在近 100 多年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时期, 地球上承载 的人口越来越多, 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力度越来越大, 使 大自然遭受到了空前的破坏。表现在: (1) 自然界本身形成的生 物链发生局部断裂, 一些生物物种在地球已经永远消失或
14、将要永 远消失, 生物多样性所表现的繁多的种类正在日益减少, 长长的 生物链正在变得越来越短, 人类发生难以治愈的疾病的可能性越 来越多,近些年越来越频繁出现的一些前所未见的疾病如艾滋 病、非典、疯牛病、禽流感等有可能就是其前兆,已经有多名专 家多次发出造成几亿十几亿甚至几十亿人死亡的禽流感有可能 即将在地球大爆发这种恐怖警告。 (2) 气候改变威胁人类甚至生 物圈的生存。地球上二氧化碳增多、臭氧层遭到破坏、地球变暖 导致的干旱、 洪涝现象频仍, 沙漠化和水土流失两个极端的表现 越来越突出,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海啸、飓风、台风、地震 次数频繁规模加大。 (3) 垃圾、污染物笼罩地球。废气、废
15、水、 固体废弃物在地球上到处可见, 江河湖海多有污染, 粮食中的化 肥、农药残留严重超标,导致人们呼吸的空气不再新鲜,喝的水 不再干净,吃的食物不再安全,生物物种的基因变异,人类安全 受到威胁。 (4) 人口数量急剧膨胀使地球难以负重。 据考证分析, 100万年前全球人口仅有1万2万;距今10万年时,也只有2 万3万,千年人口增长率不足196。直到公元前8000年,全球 人口才缓慢增长到 750 万;公元前 4000 年时达到 8500万,直到 1650 年,世界人口也才达到 56 亿。全球人口从 1650 年的 56 亿到 1950 年 300 年的时间也只增加到了 252 亿。从此,世界
16、人口加速度增长, 1960年达到 30亿, 1974年达到 40亿, 1987 年达到 50 亿, 1999 年达到 60 亿。世界人口每增加 10 亿的时间 越来越短,截至 2002 年底,全球人口已接近 62 亿。联合国发表 的2000年世界人口展望报告预测,全球人口到 2050年将增 至 93 亿,人口的膨胀速度急剧加快。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多和生 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 人类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费也越来越 多,自然资源总量和人均自然资源存有量越来越少, 大自然难以 负担这么多人口的需求之重, 人类的活动对大自然固有平衡的破 坏使大自然靠原有的方式难以恢复, 最后可能只能是人类自食其 果,靠
17、人口的消亡来恢复自然界的平衡。第四,传统生产力概念的内涵太窄。表现在: (1) 传统生产 力概念除讲“征服和改造自然”外, 还认为生产力是人们“获得 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前一句话的弊端在前面已有所述。 随着 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追求绝不仅仅停留在“获得物质生活资 料”上,人们更多的追求是精神、文化方面的愉悦和享受,追求 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把生产力的概念落脚在“获 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上,显然难以涵盖今天的生产力状况。(2) 传统的生产力概念讲, 生产力有三个基本的要素, 即劳动者、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每一个要素又有它们本身固有的含义。劳 动者是指具有一定劳动经验和劳动
18、技能的劳动者; 劳动资料是指 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指没 有通过人类加工的自然物, 另一类是指经过人, 类加工过的物体, 称为原材料。 这里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讲的都是进入到生产过 程的物质方面的东西, 劳动者也仅仅是从劳动经验和劳动技能的 角度去讲的,忽略了精神、文化方面的因素。另外,这里讲的劳 动者主要是指劳动者个体, 淡化了劳动者整体的作用。 在新的历 史时期所说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教育是生产力, 管理是生 产力,文化是生产力,环境是生产力,制度是生产力等等新的提 法的内涵统统没有包括于其中。因此,在新的时期,生产力既念 的内涵已经显得过于狭窄。三
19、、重新界定生产力概念的内涵 传统的生产力观念既然有这么多的缺陷, 那么,根据理论创 新和与时俱进的原则和要求, 需要重新界定生产力概念。 新的生 产力概念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是在生产力概念中必不可少的核 心内容,是生产力概念的基础。但在这里,绝不能再用“征服和 改造”的字眼, 而是要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虽然是自然 界的一部分,但毕竟是最高级的动物,因此,人仍然要掌握大自 然的规律, 并学会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造福。 但利用的方式应当 是和谐利用、友好利用,而不是“征服”,否则就会破坏大自然 固有的平衡。 利用自然要做到使大自然能可持续发展, 人类能永 续利用,实现人类与大自然的双赢。第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当今时代的最显著特点就是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说,离开了科学技术,人类就会无法照样 生活甚至寸步难行。 虽然科学技术的作用可以反映在劳动者素质 的提高上,可以反映在生产资料的主体一一劳动工具的改进上, 可以反映在对自然的劳动对象的利用上, 可以反映在经过人工加 工的原材料的科技含量上,但是,在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的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级建造师学员成功案例及试题及答案
- 智慧应考的二级建造师试题及答案
- 2024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 6散步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1 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广告活动总结报告合同
- 福建事业单位考试知识整合与试题及答案
- 个人房源租赁合同标准
- 煤矿开发工程造价合同
- 全国青岛版信息技术九年级下册第1单元第2课《信息技术综述》教学设计
- 25春沪科版九年级下册物理教学设计 第十七章 第三节 科学探究电动机为什么会转动
- 数值分析实验报告(实验五实验六)
- 电子表格表格会计记账凭证模板
-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文
- 工艺变更通知单
- 中国传统节日介绍-课件
-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第9课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 GB/T 29118-2023节约型机关评价导则
- 肌少症的诊断评估与治疗专家共识(2023年版)
- 军人个人自传5000字
- 龙虎山正一日诵早晚课
-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情境式默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