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全新诠释论文_第1页
中医的全新诠释论文_第2页
中医的全新诠释论文_第3页
中医的全新诠释论文_第4页
中医的全新诠释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医、西医是两大不同的医学体系西医强调之化之变以前的原生状态,中医强调之化之变后的反应 状态;西医是治人的病,而中医是治病的人;西医擅长于杀灭病原体, 中医擅长于改善内环境。文章并探究了产生的原因在于中医是经验总结、理论升华的产物 通过比较对中医是什么给予了一个新的诠释。中医学;象医学;天人合一中医是什么?这个问题如果放在解放 前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当时的西医在中国还不普及,而所有的中医都是师带徒出来 的,师傅怎么教,弟子就怎么做,背汤头、背经典、望闻问切、抄方、 处方、出师,没有人去思考这个问题,也没有必要去思考这个问题, 中医按照它自身的理论模式和特有的运行机制在运转。可是解放后随着西医的推

2、广,以及中医院校的建立,掀起了中西 医结合的热潮后,中医教育开始套用西医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些人 按照西医的化验检查和中药药理来诊治疾病, 结果走上了南辕北辙的 歧路。因此,重新正确认知中医显得非常必要。一、西医强调之化之变以前的原生状态,中医强调之化之变后的反应状态五十多年的曲折教训给我们以启示,中医、西医是两大不同的医学体系,中西医具有不可通约性。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之化之变也就成了中西医思维的分水岭。西医强调解剖、生理、病理、病因、药理、疾病、治病;中医与 之对应的则为藏象、证候、病机、药性、类病、辨证施治。西医强调之化之变以前的原生状态;中医

3、强调之化之变后的反应 状态。比如,一个鸡蛋,对于西医来说,主要是这个鸡蛋含多少氨基酸、 多少维生素;而对中医来说,主要是看病人吃了这个鸡蛋后会产生什 么反应,是补虚还是泻实,是发热还是恶寒,是补气还是补血。一支人参,对西医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营养品;但在一个中医眼 中,它既可能是补益药,也可能是杀人的毒药,因为气有余便是火。中医理论思维属于象思维而非概念思维, 是复杂思维而非线性思 维。中医的概念为类概念,中医的病为类病。中医关注的重点不是病因,而是病因之化之变的结果,即病机。病机是导致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关键要素。中医认为是正邪相争的结果导致机体处于何种反应状态, 这种反 应状态是一种多因素的全

4、身综合反应, 同一状态可由不同病因、不同 病理改变导致。因此,状态的解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状态的分类与治疗。病从纵切面、证从横切面来反映这种病理反应状态。两个人同时感冒,一个辨证为风寒感冒,要用辛温解表药;一个 辨证为风热感冒,则需要辛凉解表药。二、西医是治人的病,而中医是治病的人中医、西医是两大不同 的医学体系。西医是治人的病;而中医是治病的人,既要重病,更要重人。由于对归纳人体生理、病理属性的阴阳概念有道、器的不同,对 人的认知层次也就有道、器的不同。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古人以阴阳五行学说作为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世界 观和方法论,并将其引用于医学领域。素问宝命全形论云

5、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 合气,命之曰人。天地有四时阴阳的变化,作为天地中的人也应顺应其变化。许多古代名医都是以阴阳大论即王冰在注素问时补入的 七篇大论为圭臬,讲求五运六气、天人合一。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 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认为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 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作为大自然中的人,不论是养生还是治病,都应根据阴阳的变化 而进行调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 问至真要大论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此处的阴阳应该是道这个层次的阴阳, 是太极生两仪的阴阳二气

6、把人放在自然中去研究,强调要因人、因时、因地。同时,后世众多医家在临床诊疗时又多是以个体在天地人三者相 互作用后的反应状态象为依据进行辨证论治的。此时,用以归纳对立双方属性的阴阳与具体的相关事物或现象结 合后,即具体语境下的所谓阴阳已有特定的内涵,如阴虚阳虚、阴盛 阳盛、阴水阳水、阴黄阳黄、阴暑阳暑等等都是有所指的,已经属于 器这个层次的阴阳了,是可以用虚实二纲来统领的,如阴虚阳虚为虚、 阴盛阳盛为实。也就是说,研究病的人要道器合一,既要研究病人的体质变化器 之阴阳,又要研究与之进行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大自然的变化道之阴阳, 强调因人、因时、因地。三、西医擅长于杀灭病原体,中医擅长于改善内环境中、

7、西医在 诊疗疾病时参照系是不一样的,西医重理化指标,而中医讲天地人合 一,把人放在自然中去研究,讲求人与自然、以及人体自身内部的和 谐、平衡。许多人都说,中医是治本,西医是治标。这话在某些时候是有些道理的。假设人是木头,要想长出蘑菇,至少要两个条件菌种和环境,西 医擅长于杀灭菌种,中医擅长于改善环境。环境改变,什么菌也不长。环境不改变,蘑菇菌种杀灭了,还会长金针菇。这就是中医的体质辨治法。可见,中西医尽管存在某些不同的,但两者在某些方面、某些时 候可以互补。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学西医的学生也要了解一些中医的常识、-些常用的诊治技术。我们学习了中医学后,就不至于象现在许多西医那样,头痛医头、 脚痛

8、医脚,见到发炎就用清热解毒药,而应辨证施治,是热则清热, 是寒的则要温寒,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长处来为病人服务。四、中医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医学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的产物 同样是对病人施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严重的分歧呢?这要从中西医 的发展史谈起。西医的发展是因为有了显微镜,发现了细菌、病毒等等病原体, 然后又发现了青霉素、微循环。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西医是先认知病因,认为病因导致疾病,病因与疾病 是因果关系,消灭病因就能治病。它是一种线性对等关系,是鸡生蛋,天经地义。而中医的发展呢?哲学思想和医学经验构成了中医的两大支柱。 它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之中,是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医学。现在大家一说到中医,就会想到黄帝内经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等。汉书艺文志记有医经七家经方一家。可见当时不仅有人在研究基础医学理论, 也有人在总结临床医学 经验,但两者没有很好的结合医者巫也医者易也, 研究基础医学理论的古人将当时的主流文化 易引入中医学,来解释许多临床现象。而中医的临床发展经历了症状药、 类病方、 方证方三个阶 段,最后才由张仲景将两者进行了某种结合,创立了辨证论治体系。由此可知,中医是经验总结、理论升华的产物,是非线性对等关 系。我们说,中医是先有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