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师说课稿范例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_第1页
高中数学教师说课稿范例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_第2页
高中数学教师说课稿范例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_第3页
高中数学教师说课稿范例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_第4页
高中数学教师说课稿范例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届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参赛说课教案 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第三届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参赛教案3.8 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第1课时) 二六年十月e-mail:lcyz_yjl 3.8 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第1课时)江西省临川第一中学 游建龙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第三册(选修)【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主要研究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求法和实际应用,分两课时,这里是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已经会求某些函数的最值,并且已经掌握了性质:“如果f(x)是闭区间a,b上的连续函数,那么f(x)在闭区间a,b上有最大值和最小值” ,以及会求可导函数的极值之后

2、进行学习的,学好这一节,学生将会求更多的函数的最值,运用本节知识可以解决科技、经济、社会中的一些如何使成本最低、产量最高、效益最大等实际问题这节课集中体现了数形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学好本节,对于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2教学重点 会求闭区间上连续开区间上可导的函数的最值3教学难点高三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由于对求函数极值还不熟练,特别是对优化解题过程依据的理解会有较大的困难,所以这节课的难点是理解确定函数最值的方法4教学关键本节课突破难点的关键是:理解方程f(x)=0的解,包含有指定区间内全部可能的极值点【教学目标】

3、根据本节教材在高中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制定本节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1)理解函数的最值与极值的区别和联系(2)进一步明确闭区间a,b上的连续函数f(x),在a,b上必有最大、最小值(3)掌握用导数法求上述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方法和步骤2过程和方法目标(1)了解开区间内的连续函数或闭区间上的不连续函数不一定有最大、最小值(2)理解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最值存在的可能位置:极值点处或区间端点处(3)会求闭区间上连续,开区间内可导的函数的最大、最小值3情感和价值目标(1)认识事物之间的的区别和联系(2)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能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

4、解决问题(3)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理性精神【教法选择】根据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识论,知识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而认识则是起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节课在帮助学生回顾肯定了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一定存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闭区间内的连续函数的几个图象,自己归纳、总结出函数最大值、最小值存在的可能位置,进而探索出函数最大值、最小值求解的方法与步骤,并优化解题过程,让学生主动地获得知识,老师只是进行适当的引导,而不进行全部的灌输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节课主要选择以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组织教学【学法指导】对于求函数的最值,高三学生已经具备

5、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剩下的问题就是有没有一种更一般的方法,能运用于更多更复杂函数的求最值问题?教学设计中注意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得他们能积极主动地观察、分析、归纳,以形成认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大致按照“创设情境,铺垫导入合作学习,探索新知指导应用,鼓励创新归纳小结,反馈回授”四个环节进行组织教学环节教 学 内 容设 计 意 图一、创 设 情 境,铺 垫 导 入1问题情境: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常常会遇到求什么条件下可以使成本最低、产量最大、效益最高等问题,这往往可以归结为求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如图,有一长80cm,宽60cm的

6、矩形不锈钢薄板,用此薄板折成一个长方体无盖容器,要分别过矩形四个顶点处各挖去一个全等的小正方形,按加工要求,长方体的高不小于10cm且不大于20cm设长方体的高为xcm,体积为vcm3问x为多大时,v最大?并求这个最大值解:由长方体的高为xcm,可知其底面两边长分别是(802x)cm,(602x)cm,(10x20).所以体积v与高x有以下函数关系v=(802x)(602x)x=4(40x)(30x)x.2引出课题:分析函数关系可以看出,以前学过的方法在这个问题中较难凑效,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种很重要的方法,来求某些函数的最值 以实例引发思考,有利于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

7、意识,同时营造出宽松、和谐、积极主动的课堂氛围,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中,激发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实际问题中,函数和自变量x范围的设置,都紧扣本节课的核心:确定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的最(大)值 通过运用几何画板演示,增强直观性,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发现相关的数量关系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发现,求所列函数的最大值是以前学习过的方法不能解决的,由此引出新课,使学生深感继续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为进一步的研究作好铺垫.教学环节教 学 内 容设 计 意 图二、合 作 学 习,探 索 新 知1我们知道,在闭区间a,b上连续的函数f(x)在a,b上必有最大值与最小值问题1:如果是在开区间(a,b)上情况如何?问题2:如

8、果a,b上不连续一定还成立吗?2如图为连续函数f(x)的图象:在闭区间a,b上连续函数f(x)的最大值、最小值分别是什么?分别在何处取得?3以上分析,说明求函数f(x)在闭区间a,b上最值的关键是什么?归纳:设函数f(x)在a,b上连续,在(a,b)内可导,求f (x)在a,b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步骤如下:(1)求f (x)在(a,b)内的极值;(2)将f (x)的各极值与f (a)、f (b)比较,其中最大的一个是最大值,最小的一个是最小值通过对已有相关知识的回顾和深入分析,自然地提出问题: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最大值和最小值在何处取得?如何能求得最大值和最小值?以问题制造悬念,引领着学生来到新

9、知识的生成场景中对取得最大值最小值的两种可能位置的结论,在高中阶段不作证明,为使学生形成更深刻的印象,更好地进行发现,教学中通过改变区间位置,引导学生观察各种区间内图象上最大值最小值取得的位置,形成感性认识,进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为新知的发现奠定基础后,提出教学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既明确了学习目的,又激发起学生的求知热情学生在合作交流的探究氛围中思考、质疑、倾听、表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在整个新知形成过程中,教师的身份始终是启发者、鼓励者和指导者,以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分析归纳及语言表述等基本的数学思维能力深化对概念意义的理解:极值反映函数的一种局部性质,最值则反映函数

10、的一种整体性质教学环节教 学 内 容设 计 意 图二、合 作 学 习,探 索 新 知求a,b上的连续函数f(x)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步骤:(1)求函数f(x)在开区间(a,b)内的极值;(2)将f(x)的各极值与f(a)、 f(b)比较,其中最大的一个是最大值,最小的一个是最小值例1 求函数y= x42 x25在区间2,2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解: y=4 x34x,令y=0,有4 x34x=0,解得:x=1,0,1当x变化时,y,y的变化情况如下表:x2(-2,-1)1(-1,0)0(0,1)1(1,2)2y000y1345413从上表可知,最大值是13,最小值是4思考:求函数f(x)在a,b上最

11、值过程中,判断极值往往比较麻烦,我们有没有办法简化解题步骤?设函数f(x)在a,b上连续,在(a,b)内可导,求f(x)在a,b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步骤可以改为:(1)求f(x)在(a,b)内导函数为零的点,并计算出其函数值;(2)将f(x)的各导数值为零的点的函数值与f(a)、f(b)比较,其中最大的一个是最大值,最小的一个是最小值解法2:y=4 x34x令y=0,有4x34x=0,解得:x=1,0,1x=1时,y=4,x=0时,y=5, x=1时,y=4又 x=2时,y=13,x=2时,y=13所求最大值是13,最小值是4课堂练习:求下列函数在所给区间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1)y=xx3,

12、x0,2(2)y=x3x2x,x2,1探索出最大值和最小值存在的可能位置后,求法边呼之欲出,这时可以让学生给出求解步骤,既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更培养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解决例1的方法并不唯一,还可以通过换元转化为学生熟知的二次函数问题;而这里利用新学的导数法求解,这种方法更具一般性,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问起于疑,疑源于思”,数学最积极的成分是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的灵魂思考题的目的是优化导数法求最大、最小值的解题过程,使得问题的解决更简单明快,更易于操作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及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例题1用简化后的方法求解,便于学生将它与第一种解法形成

13、对照,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课堂练习的目的在于及时巩固重点内容,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掌握同时强调规范的书写和准确的运算,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数学学习习惯对学生完成联系情况进行评价,使所有学生都体验到成功或得到鼓励,并据此调控教学教学环节教 学 内 容设 计 意 图三、指 导 应 用,鼓 励 创 新例2如图,有一长80cm,宽60cm的矩形不锈钢薄板,用此薄板折成一个长方体无盖容器,要分别过矩形四个顶点处各挖去一个全等的小正方形,按加工要求,长方体的高不小于10cm不大于20cm,设长方体的高为xcm,体积为vcm3问x为多大时,v最大?并求这个最大值分析:建立v与x的函数的关系后,问题相当于求x为何

14、值时,v最小,可用本节课学习的导数法加以解决例题2的解决与本课的引例前后呼应,继续巩固用导数法求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最值,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四、归纳小结,反馈回授课堂小结:1在闭区间a,b上连续的函数f(x)在 a,b上必有最大值与最小值;2求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最值的方法与步骤;3利用导数求函数最值的关键是对可导函数使导数为零的点的判定.作业布置:p139 1、2、3通过课堂小结,深化对知识理解,完善认识结构,领悟思想方法,强化情感体验,提高认识能力课外作业有利于教师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及时反馈调节【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旨在加强学生运用导数

15、的基本思想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即利用导数知识求闭区间上可导的连续函数的最值,这是导数作为数学工具的一个具体体现,整堂课对闭区间上的连续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以“是否存在?存在于哪里?怎么求?”为线索展开1由于学生对极限和导数的知识学习还谈不上深入熟练,因此教学中从直观性和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中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经验,遵循学生认知的心理规律,努力实现课程改革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2关于教学过程,对于本节课的重点:求闭区间上连续,开区间上可导的函数的最值的方法和一般步骤,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掌握对于难点:求最值问题的优化方法及相关问题,层层递进逐

16、步提出,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师生共同探究解决,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力性3在教学手段上,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得数学知识让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课堂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整合,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4关于教学法,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愉快地学习,本节课始终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数学教学思想,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全过程中课题:5.4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第一课时)教材: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下)授课教师: 单位: 教材分析与教法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概念(1)在巩固平面向量

17、基本定理的基础上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概念;(2)会写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给定向量的坐标.2、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1)能正确理解向量加、减法的坐标运算法则;(2)能熟练进行向量的坐标运算;(3)掌握向量坐标与表示它的有向线段的起点坐标、终点坐标之间的关系.能力要求1、通过平面向量坐标表示及坐标运算法则的推导培养学生演绎、归纳、猜想的能力;2、通过对坐标平面内点和向量的类比,培养学生类比推理的能力; 3、借助数学图形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认识到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体会客观世界中事物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

18、证唯物观主义观点.重点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难点理解向量坐标的意义.方法引导发现、合作探究.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三角尺.教学过程环节具体内容及形式双边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回顾判断题1、单位向量都相等; ( 假 ) 2、坐标平面上的x轴和y轴都是向量. ( 假 )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对命题作出判断;教师从学生活动出发,进行评价、拓展,为新课的讲解作铺垫.oxijy复习回顾: 复习向量定义,引出x 轴y轴正方向上的单位向量i和j.3、如果e1 、e2 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的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a,有且只有一对实数x,y,使a = x e1 + y e2 . ( 真 )通过第3小

19、题复习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为下一步将基底特殊化引出新课做准备.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学生熟知的足球运动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并且建立数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通过教师引导,体会特殊化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在知识的迁移中进行创造性的学习,达到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能力融为一体的目的.师生共同探究及应用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问题一: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每个点可以用一对实数来表示,向量可以吗?解决途径:以向量i、j为基底,利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构造平行四边形,如图:oxyija 结论:若a = xi+ yj,则a =(x,y)叫做向量的坐标表示. 经历前两个环节的铺

20、垫后,教师引导学生恰当的选取基底,完成基底特殊化的过程.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使学生直观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概念,明确求向量坐标的思路.设置探究式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应用的过程,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灵活应用,充分体会数学探索的乐趣.以向量b为例讲解本题,可以让学生体会向量的坐标与点的坐标一样,有正负之分.在学生掌握课本例题的基础上进行挖掘、引申,探究新知,使得前后知识衔接自然.在教学中渗透类比和特殊化的数学思想,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体系,为下一步突破教学难点做准备.应用一、初步运用定义求特殊向量的坐标.i=(1,0),j=(0,1),0=(0,0)应用二: (课本p111例1)

21、.例1、 用基底i、j分别表示向量a、b、c、d,并求它们的坐标.123401234xyoabcd变式探究:将例1中向量d的方向取反向得到向量e,分析b、e两向量的关系后进行探究.探究一:相等向量的坐标有关系吗?结论:相等向量的坐标也相等,体现向量与其坐标的对应关系.探究二:将表示向量的有向线段的起点放在坐标原点后有何结论呢?结论:此时向量坐标就由这条有向线段的终点坐标唯一确定了. 学生独立完成,进一步体会特殊化思想.师生共同探究,教师板书过程.教师重点以向量b为例讲解本题,引导学生利用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求出向量b的坐标,并提醒学生注意坐标符号.学生观察出向量b、e两向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应

22、该是相等向量.教师提问:向量在坐标平面内任意平移而坐标不变,那么将其起点放在什么位置更有利于研究呢?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画演示,学生直接参与探究的过程,从亲身体验中获得深刻的认识.师生共同探究及应用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问题二:若已知a =(1,3),b =(5,1),如何求a b 、a b的坐标呢?(由特殊到一般,探究向量加减的坐标运算法则)法则:若a =(x1 ,y1),b =(x2 ,y2),则:a b = (x1x2 ,y1y2 ),a b = (x1x2 ,y1y2 )应用三:课本p112例2 及p114练习1.探究三:例一中向量a的坐标与它对应的有向线段的起点、终点坐标有何关系?b

23、coxyaab(从具体例子寻找规律) 由图可知,a = c b 结论:一个向量的坐标等于表示此向量的有向线段的终点的坐标减去起点的坐标.探究四:一个向量平移后坐标不变,但起点坐标和终点坐标发生了变化,这是否矛盾呢?借助探究二的探究思路,利用向量坐标表示的推导过程来组织教学.结论:向量的坐标与表示它的有向线段的起点、终点的具体位置没有关系,只与其相对位置有关系.对具体的两个向量,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分析规律,通过猜想、验证得出向量的坐标运算法则.例2以学生回答为主,教师板书过程;练习学生笔答,通过实物投影反馈.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引导学生把任意向量用起点在原点的向量来表示.寻找各知识点的联系,挖掘

24、问题实质.让学生经历主动观察、大胆猜想、积极验证,顺利得出向量的坐标运算法则,突出重点.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熟练运算法则的应用,体会向量坐标运算的优势:思路明确,过程简捷;强调步骤书写,发现问题及时解释说明.体现了向量坐标的意义,通过提出矛盾、回顾旧知、推理验证,对难点层层突破.应用四:课本p114练习2.应用五:以表格形式对练习2 引申训练 起点a终点b向量ab( 2,3 )( 1,1 )( 3 , 4 )( 2 , 7 )应用六:课本p113例三.变式训练:将例三中平行四边形abcd这一条件去掉,改为求点d,使这四个点构成平行四边形.(教学中可根据时间情况进行讲解或作为课后思考题)学生口答,教师进行评价、拓展.教师倡导学生积极思考,从不同角度解决本题,体会难易差别.熟练向量的坐标与表示它的有向线段的起点坐标、终点坐标之间的关系.例三是对本节内容综合训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严谨的学习态度,并对新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应用.归纳总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为下节课的学习做简要铺垫.在教师提问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加以补充. 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纳入知识体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有益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理解和掌握.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