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麻阳河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_第1页
浅析麻阳河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_第2页
浅析麻阳河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_第3页
浅析麻阳河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_第4页
浅析麻阳河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析麻阳河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 朱惊毅1 赵明书2吴安康2 张再霞2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程度是越来越高,重视程度以及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但是就现阶段来看,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关注大多仍然只集中在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上,很少关注生活在社区的贫困人群,更是很少关注社区发展的问题,从而使得自然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产生了矛盾与冲突,而这一矛盾和冲突在自然保护区内又显得特别突出。就保护区而言,自然资源保护是一种公益性的社会活动,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给予了越来越高的重视。但对于保护区社区居民来说,他们为了生存、为了发展则

2、更重视直接利益,只有在满足了他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以后,才可能真正成为自然资源保护的主人。所以自然资源保护与社区居民的生活和经济活动密切相关,是社区发展的基础,在社区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中,先发展还是先保护是目前自然保护区应该解决的首要问题,如何发展,如何保护更是关系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社区居民生存的重要问题。笔者希望通过对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保护与发展以及主要矛盾的分析,找出目前自然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和产生矛盾的原因,从而得出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同步推进的有效途径。一、 麻阳河自然保护区的基本现状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位于黔东北铜仁市沿河土

3、家族自治县及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接壤处,大娄山脉北东,乌江两条支流(麻阳河和洪渡河)的深切割沿岸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083531081945,北纬283730285420,主要保护对象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黑叶猴及其栖息环境。经2002年科学考察证实,保护区内分布有黑叶猴76群730只左右,是当时我国黑叶猴分布最密集,数量最多的地区,亦是全球最大的黑叶猴种群分布地。保护区总面积31113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10543公顷;缓冲区面积10522公顷;实验区面积5548公顷。保护区始建于1987年,隶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林业局管理,1994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隶属省林业

4、厅管理。2002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锯齿山黑叶猴自然保护区并入麻阳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并于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涉及7个乡(镇)40个行政村5040户22816人,平均每户4.5 人,平均73 人/ km2。其中核心区4786人,缓冲区8235人,实验区9795人。涉及沿河自治县的5个乡(镇)26 个村3159 户,14852 人,务川自治县的2 个乡14 个村1881 户,7964 人。区内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4%,其中土家族47%,仡佬族33%,苗族14%。保护区内多为坡耕地且零星分散,人均耕地占有面积2.8亩,年均粮食产量为

5、900 万公斤, 平均亩产150公斤左右,人均口粮350公斤左右,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200元(以新景乡为例)。 保护区内海拔8001000米以上地势平坦开阔,800米以下则多为峡谷,向下侵蚀作用强列。在海拔1000米,800米及500600米处尚有带状分布的山峰或侵蚀台阶,常出现溶蚀盆地,洼地及平底溪谷等,故区内村寨多分布在这些平缓地带。受地形地势的影响,农舍呈零星散布,当地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烤烟、小米、小麦、高粱、黄豆、土豆、红薯等。除此之外,大多数家庭还从事传统养殖业,猪、牛、羊、鸡、鸭、鹅、蜜蜂等养殖较为普遍,但养殖规模较小。近年来,随着沿河、务川两县科技养羊项目的实施,区

6、内才有部分群众向规模化养殖方向发展,养殖规模在逐步扩大,群众收入也在逐年增加。但从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社区内绝大多数家庭主要收入来源还是外出务工,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外出务工人员,外出务工收入几乎占每个家庭收入一半以上。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边远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投入的加大,区内绝大多数地区基本实现了五通(通电、通路、通水、通电话、通广播电视),但目前困扰社区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仍然是交通,虽然实现了村村通路,但路面极差,且缺乏养护,只有在晴天才能通车行驶,这极大地限制了社区经济发展。 2、 加大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的举措探索 (一)坚持宣传教育和严格执法两手抓,努力提高人们对自然资源珍惜与保护的意识 自

7、保护区成立至今已达26年,在这26年期间,保护区管理部门、地方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通过在保护区交通要道设置标牌,在公路沿线及田边地角书写宣传标语,火险季节发放“入户通知书”,安排宣传车、广播进林区宣传等;通过与两县各学校、电视台、报社等单位合作,举办科普讲座、播放宣传片、开展咨询服务等;通过与中央电视台、省内外电视台、报社等几十家新闻单位合作,持续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内自然资源、社区经济发展、旅游开发、黑叶猴的相关知识等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以强化社会各界对自然保护区以及自然资源保护管理的认识,从而使资源保

8、护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认可,提高了保护区的影响力,增加了林农保护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的自觉性。强化了对森林火灾的管理,取得了建局以来森林火灾零发生的好成绩。与此同时,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保护区管理部门,一直以来都能认真持续地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治区、依法管理,从严查处区内每年发生的各类林业行政、刑事案件,每年受理、查处的林业行政、刑事案件都在20件以上,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如20112013年保护区共受理各类林业行政、刑事案件47起,查处47起,其中,2013年务川片区就侦破盗挖罗汉松树根、盗伐红豆杉、楠木刑事案8起,刑事追究18人。2013年2月,根据

9、国家林业局关于严防乱捕滥猎候鸟等野生动物非法活动的紧急通知和关于切实强化野生动物保护执法工作的紧急通知的部署和要求,保护区组织开展了“打击非法捕杀野生动物和候鸟专项行动”。共出动车辆7台(次)、行政执法人员20余人(次),清查保护区周边乡镇餐馆11家,并对兽铗、拦网、渔网等进行清理,有效遏制了保护区内乱砍滥伐、乱捕乱猎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二)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资源保护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保护区管理局自组建以来,从无到有,走过了26年漫长的风雨历程,在这26年的发展过程中,通过管理部门、地方政府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不懈努力,争得国家、省级补助资金1000多万元,用于保护区必要的

10、基础设施建设 ,到目前为止,保护区内的基础设施有:管理局、派出所办公用房1000,职工宿舍1200,四个管理站(管护站)办公用房2000,动物笼舍200,了望台4座,科研宣教、气象水文监测站用房、黑叶猴监测点等共计1200,黑叶猴野外视频监控点一个,监控区域为3平方公里 ,巡护步道10公里,森林防火隔离带12公里,界桩、界牌、宣传碑牌、标牌等400多个,管理用车5台,电脑30多台,还有必要的办公设施。通过对保护区基础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不仅为资源保护工作带来了便利,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还为资源保护工作提供了基础保障,并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和应有的效果。(三)加强保护区的基础科研与对外交流工作,

11、提升人们对自然资源保护的认知度自保护区成立来,特别是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以后,保护区管理部门切实加强了保护区的基础科研与对外交流工作,希望通过基础科研与对外交流,以提升保护区的知名度和人们对自然资源保护的认知度。为摸清区内资源状况,先后于1993年、2002年、2013年三次与美国、英国、瑞士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FI)、中国科学院、中国林科院家、贵州大学等国内外的专家、院校进行合作,对保护区内的30多个方面的学科进行综合科学考察和专题研究,并正式出版了麻阳河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和大量公开发表的基础性科研论文。与此同时,还与中国科学院,中国林科院,西南林学院、西南农业大学、广西师范大学、贵州

12、大学、贵州省林科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进行合作,先后有100多人到保护区对黑叶猴生态、食性、野外投食驯化、社区发展、旅游开发、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与利用等方面进行考察与研究。除此之外,还先后与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天津电视台、上海电视台、贵州电视台、铜仁电视台、遵义电视台、贵州日报、铜仁日报、遵义文艺等国内主流媒体进行合作,拍摄了50多部(集)宣传片,播放和刊登有关麻阳河科普教育的新闻报道和文章200余篇条。如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 拍摄的大山里的精灵黑叶猴;新闻频道拍摄的中美意专家联合考察黑叶猴、人猴争地等6集宣传片;科教频道拍摄的探密麻阳河、麻阳河纪事、山林中的潜伏;农业频道拍摄的探录黑叶猴濒危之谜

13、、接触黑叶猴;综合频道拍摄的黑叶猴的战争;贵州电视台拍摄的黑叶猴大山一家的故事、猴舞麻阳河之黑叶猴、黑叶猴王国等及其它媒体拍摄的宣传片。还与遵义市文联、沿河县宣传部、务川县宣传部联合开展一次“醉美乌江梦幻麻阳探密之旅”活动,编辑出版了麻阳河景区采风宣传专辑等。通过这些基础科研活动的开展以及与国内外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主流媒体的广泛交流与合作,不仅摸清了保护区内自然资源的基本状况,为保护区下一步更好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还获取了大量的基础性科研成果和宣教成果,为推动保护区有序、有效发展,提高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保护意识和对保护区的知名度、认知度产生了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四)积极探索社区发展新

14、模式,切实解决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的突出矛盾随着社区发展重要性被人们的认知,保护区管理部门也加强了这方面的重视和投入,特别是近几年来更是突显强劲。自2008年以来,麻阳河保护区管理局通过上争外连争取项目,并积极协调地方政府,采取造林补助的方式(种植户出劳力、出土地、出肥料、出管理、自己购买苗木,管理局负责规划、技术指导和验收等工作,验收后分年度兑现补助款),共完成绿化造林面积达10000多亩,而且是以经济林为主,核桃、油茶、茶叶等一批经济林示范基地覆盖了保护区的7个乡镇,涉及社区农户1000多户。另外还完成景区道路绿化30公里,完成封山育林7000多亩,就造林这一块就达500多万元。这不仅对

15、保护区的生态修复产生了积极作用,而且对调整社区产业结构,增加社区群众收入同样产生了示范带动作用和推动作用,效果十分明显。如务川红丝乡的2000亩的油茶基地建成收效后,引起了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把油茶产业发展当着大事来抓,2013年又从贵州省扶贫办争得900万元资金用于15000亩油茶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全部在保护区内实施。还有沿河新景乡、客田乡的茶叶(1500亩),中寨乡、黄土乡的核桃(3000多亩)等也产生了同样的效果。与此同时还积极协调两县政府出人出资共同完成了保护区的旅游规划,为保护区下一步积极开展旅游开发奠定了基础。为积极扶持社区群众发展产业,保护区管理局先后争得200多万项目资金,完成

16、了两期竹编培训(每期培训时间45天,培训人员30人),两期养蜂培训,投入蜂箱800个,扶持养蜂大户80户;扶持社区群众引种金银花、党参、黄花、柑桔、冬枣、李子、梨子等经济作物1000多亩;投入30多万元资金实施了两年的节能改造项目,对保护区内实施沼气池的农户以及使用电器用品的贫困农户实行补助与扶持。通过各种社区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推进,不仅使区内自然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提升了区内群众保护资源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而且还探索出了多种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发展模式,扩展了社区群众的增收渠道,为资源保护做出了应有的努力。三、自然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我国一直比较重视对自然保护区的强

17、制性保护,这种自上而下强制性的资源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自然保护区社区居民对资源的利用,使当地居民失去了管理和使用资源的权利,从而失去或减少了发展的机会,这样进一步使原本就很落后的社区发展又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没有自然保护区之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居民依靠这里的自然资源维持着自己的生计,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提供了生存的物质基础。保护区成立后,为了保护自然保护区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国家限制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活动,比如狩猎、砍伐、采集、开垦等一系列活动。又由于保护区文所在地区始终处于文化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状况,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社区居民已经习惯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18、的生活方式,对自然资源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为了维持正常的生产生计活动,生活在社区的居民只有继续向保护区来索取,他们把在保护区采药和采集其它林副产品作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有的进入保护区放牧、狩猎、砍伐薪材等,居民这种不得已的行为进一步破坏了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从而加剧了自然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的矛盾性。目前,自然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的矛盾与冲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一)自然资源保护与资源利用的矛盾 自然保护区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重要措施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是为保护特定物种和生物多样性而划定的区

19、域,但是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真空地带”。事实上,在绝大多数国家中,都存在保护区与地方区域在地理上的相互交错,即保护区内及其周边都有人类的存在,而人类生存必然要求开发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可以说,当地自然资源不仅仅是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而且还是当地居民祖祖辈辈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最基本的物质源泉,这种状况不可避免地使自然资源的保护与资源利用产生了一定的冲突。麻阳河保护区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由于保护区地处偏远,受落后的文化、经济、习俗和生产生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当地居民多以传统农业、种植业、养殖业甚至采伐林木、挖掘药材和猎捕野生动物为生,对

20、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很大。如此强烈的依赖性,给保护区的保护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保护区及其周边人口的压力越来越大,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加剧了保护区保护的难度。所以,当自然保护区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时就与当地居民对于资源的利用产生了严重的矛盾与冲突。 (二)自然资源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根据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18条规定,自然保护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缓冲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实验区则可以进入从事科学实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

21、活动。第26条又规定: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这些规定意味着保护区的建立切断了当地居民的经济来源,同时又没有替代性措施,对当地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制约,短期内当地居民必须要承受因保护区的规定而造成的诸多不便。同时由于自然保护区内蕴含着丰富的矿物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等,合理的开发利用这些资源,不但可以解决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困难,而且可以为当地居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由于传统的自然保护模式严格限制了对这些资源的开发,从而导致了资源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的矛盾。 (三)社区居民与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的矛盾与冲突 自从

22、自然保护区建立以后,自上而下堡垒式的保护管理模式大大影响了林缘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活动,生计问题成为林缘社区农民最重要的问题。为了生存,农民只有向自然保护区索取,因而砍伐、狩猎等行为经常发生,反过来社区的这种不得已的非理性的行为又进一步加大了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同时,随着自然保护区管理力度的加大,极大地改善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某些野生动物种群繁殖恢复了其演替常态,在自然保护区内频频发生野生动物毁坏庄稼及伤人事件。据了解,目前在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毁坏庄稼的现象非常严重,居民种植的土豆、玉米、花生、红薯每年都因为黑叶猴、野猪、獾猪及刺猬等野生动物的毁坏而减少产量,每年给社区群众带来的经

23、济损失都在500万元以上,有相当一部分地方,干脆将大量的土地弃慌弃种。野生动物对居民庄稼的毁坏进一步加剧了社区居民的生活困难,而且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农民的这部分损失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偿,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自然保护区与社区的矛盾与冲突。 (四)土地权属、林权权属管理、使用之间的矛盾冲突 麻阳河保护区总面积为31113公顷,通过这么多年来的不断努力、森林覆盖率已从原来的66.74%提高到现在80.7%。尽管如此,保护区除有2237公顷为国有林地以外,其余的28876公顷均为集体林地。具体分区情况附表如下: 保护区土地权属一览表 (单位:公顷)核心区面积缓冲区面积实验区面积国有集体国有集体集体204

24、584981771484515553310543150225548这一情况足以说明,当地社区集体拥有保护区内绝大多数土地的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但却被当时无偿地划入保护区范围并被限制利用,这就使得区内村民要承受着以牺牲自身利益为代价,去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承担着义务和做贡献,这在某种程度上就产生了利益冲突。尽管近年来,国家对这一部分重点公益林进行了经济补偿,但那也只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因此,常常出现林地权属争夺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四、自然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产生矛盾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落后、居民生活贫困麻阳河自然保护区位于沿河、务川的偏远地带,所辖七个乡镇的经济文化发展十分落后,区内居民

25、主要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即传统的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林副产业相对薄弱,第二、第三产业极为欠缺,社区居民的人均年收入相对较低,比两县中心地区的人均年收入要低2000元左右,从而导致农业科技和资金等投入严重不足,生产方式原始,效益低下。为了生存,居民只能向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进行索取。村民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情况经常发生。其中薪柴消耗量巨大的原因主要是社区居民没有节能意识,而且替代能源综合成本也比较高。狩猎现象较为普遍,主要原因是管理机构巡护力量薄弱、装备落后、协调不够、野生动物毁坏补偿政策未落实等。采集、开荒是保护区内居民传统的生产活动,受经济利益驱使,在

26、保护区内普遍存在等等。居民的这一系列生产生活活动极大地阻碍了自然资源的保护。(二)传统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在传统的自然资源保护中,无论是就地保护还是迁地保护, 着重点都放在保护上。国家以法律或法规形式划出一定的区域范围,禁止人为对其进行采伐或狩猎并依靠科技力量来保护其中的物种以取得生态效益。虽然通过这种封闭式的管理方式,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这种管理方式限制了当地群众对自然保护区内资源的利用,影响了他们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这种自然保护模式认为人的存在使野生动物被斩尽杀绝,植被遭到破坏,这种限制当地居民利用自然保护区资源的做法,实际上是为了社会大多数人从自然保护区中受益而牺牲当地居民利益,

27、造成了一种新的不公平。传统的自然保护政策的核心理念就是限制人的活动,希望通过一种行政界限割断人与自然的联系,从而达到自然保护的目的。这种保护主要有两点缺失:一是保护主体定位失误;二是无视当地居民的利益。 (三)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从麻阳河保护区近几年的情况看,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投入以及引进投资和国内外组织、个人捐赠等,资金量相对较少,森林防火、珍稀动植物救护、公安装备、科研经费、巡护监测、社区发展等专项经费都没有固定的来源,自然保护难以得到基本保障,更谈不上社区的发展。同时,由于自然保护区位于偏远落后地区,当地政府的财力物力也相对较为薄弱,对保护区内居民的各种损

28、失都不能给予相应的赔偿和补偿,这就更进一步弱化了管理机构的职能发挥和保护功能的行使,极大地限制了保护区的有序推进。 (四)宣传教育不到位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行政约束力逐步弱化,召集社区会议进行宣传比较困难,所以,保护区宣传活动主要采取走村串户、田间地头拉家常的形式进行,缺乏宣传设施,缺乏对保护区自然资源变化情况、生态系统的健康情况、物种的消长情况的系统介绍。社区居民对保护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认识不足,对生物多样性概念不清,对人类自身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缺少理性上的认识,更不可能积极参与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加之受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保护区对社区发展的投入显得严重

29、不足,社区居民对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依赖度、信任度和感召力都显得十分低下。因此,即使做了大量的宣传教育工作,其效果也就显得极为不佳,从而导致社区宣传教育工作的严重缺位。5、 几点建议及解决对策 (一)建立社区共管三级保护管理体系,促进保护区资源有效保护鉴于保护区内绝大多数为集体林区,如若将社区排斥在保护区管理之外,生硬剥夺他们的传统使用权是不可取的行为。要实现自然资源有效管理,实行社区共管是必要的。也就是说当地社区必须参与资源保护,必须实现保护区管理者与当地社区两者的角色转变,保护区管理者应从单纯管理者变为服务者、掌舵者,当地社区应从自然资源使用者、破坏者、被防范者变为保护者和管理者,当地社区必须

30、受益于资源保护。保护区管理局应与当地社区在协商基础上达成一致意见,共同分担区内自然资源管理工作中的责、权、利。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缓解社区与保护区之间的矛盾冲突。在保护区内推广社区共管的理念,建立社区共管村,依靠社区寻求发展的原动力,让每个村寨都行动起来,促进社区资源保护的乡规民约的建立和完善,保证其社会经济发展活动尽可能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协调,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并积极参与保护区管理工作。要摆脱保护区管理局单打独斗、孤军奋战的格局,建立新型的保护管理体系,组建由相关县政府、县林业局等相关单位共同组成的保护区社区共管领导委员会,形成“管理局-管理站(点)-护林员”和“社区共管领导委员会-乡(镇

31、)共管领导小组-社区共管村”两线交织的三级管理网络体系,使自然资源和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二)建立社区激励机制,帮助社区谋发展,同时减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激励机制是激发社区参与的必要措施,只有意识到他们能从所参与的活动中得到利益,人们才会有意愿为活动提供自己的时间、精力。激励类型可分为经济激励和其他激励,经济激励包括直接提供发展资金、帮助建设公共设施或提供相关建设物资、提供生产活动的工具设备、资助社区教育、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等。其他激励形式包括组织开展社区技术培训、提供技术支持帮助社区进行发展项目等。保护区应继续多渠道争取各级部门支持,为社区提供持续的激励。(三)将社区的经济发展纳入保护区管理议事日

32、程,引导社区开展对环境友好的项目保护区管理局应正确对待社区对森林及其他资源的需求,在今后社区发展过程中,应首先解决好社区能源问题,建议交通困难的社区发展小水电或推行节柴灶,交通便利社区推行用电、煤、液化气等、辅以推行节柴灶、沼气池,以减少社区对薪柴的需求量;其次,引导村民开展对环境友好的项目,提高社区的持续发展能力。尽可能帮助社区发展经济和提高社会生活水平,减少由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给社区发展带来的制约。根据本次社区调查结果,保护区可考虑引导交通条件较好地方的村民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交通差,运输不便的山区,种植业应以栽种中药材、核桃等为主导,发展混农林业;养殖业可以养蜂业为主导,通过已成立起来的养

33、蜂协会辐射带动保护区内更多的家庭参与养蜂,并做成产量和质量都有保证的品牌。另,要控制保护区内养羊项目的发展,倡导进行圈养或划定散养的范围。保护区所有农产品和非木材林产品都应申请注册绿色食品标志,凸现保护区优良生态环境优势带来的产品优势。应加强相关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培训,如举办养蜂技术培训、非木材林产品采集技术培训、农作物播种新技术培训、经济林木育苗和栽培技术培训等,帮助社区群众提高生产技能,从而增收致富。此外,针对区内大量人外出务工现象,整合其他部门的资源有针对地举办夜校等,为他们提供电工、财务、行政管理等内容的相关技能培训,提高外出人员的素质与能力,帮助他们适应外出务工的生活。(四)适度发展生

34、态旅游,让当地社区受益其中,增进社区保护自然的主动性目前,保护区已启动了生态旅游项目,应该注意吸纳更多的当地人参与其中并受益。根据我国的现状,“农家乐”是当地群众参与旅游的最好形式,可较好地把自然生态和人文结合起来,既能减少基础设施建设,又能减轻对自然的破坏。应鼓励和支持村民以自家民居为经营场地开展农家乐,依托自然景观和农村优美的田园风光,为游客提供餐饮、食宿、娱乐、体验农事和简朴农家生活、品尝新鲜瓜果蔬菜等服务,展示极富特色的乡土文化。从而促进农村的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使村民体会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联系,从而增强其对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五)开展保护区黑叶猴、野猪专项调

35、查与监测,制定有效措施,寻找可行方法,解决野猪为害问题近年来,野生动物危害庄稼的事件在保护区屡有发生,如不加以干预,会影响当地群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积极性和对保护区的支持程度,因此保护区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目前黑叶猴、野猪为害是当地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事情,保护区应及时开展野生动物为害专题调查,走访受灾村寨,种植栽种朴树、女贞、桃、李等树种,丰富黑叶猴食源。同时在野猪活动频繁地点安置红外摄像机进行监控,评估野猪为害作物程度,进行野猪为害防范管理需求评估,制定措施,采取行动如调整作物结构、组织防护队、设置围栏或进行适当猎捕等,减少对作物的破坏,减轻人与野生动物间冲突,缓解保护区与社区的矛盾。(六)

36、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探索新型管理模式 在自然资源管理与保护中,要加强以人为本、以社区为本的理念,在保护资源的过程中,关注林缘社区居民的生存利益。保护自然资源不是意味着将资源的价值凌驾于人的价值之上,自然资源再珍贵也不能否认人的价值。所以,为了解决自然资源保护与社区发展这一矛盾,我们必须改变过去因保护自然资源及野生动物,而将当地居民利益与自然保护对立起来的做法,应该在解决农民生计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公众自然保护的认识,使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减少由于保护工作给社区发展带来的限制和约束,使社区济发展和保护相协调,并使社区居民积极地参与到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同时,通过社区共管可以确立其社区居民保护的主体地位,使其在博弈当中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由过去被动保护资源转变为自觉主动地保护自然资源及其生物多样性,降低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