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第1章解表剂(1)完整版_第1页
中医方剂学第1章解表剂(1)完整版_第2页
中医方剂学第1章解表剂(1)完整版_第3页
中医方剂学第1章解表剂(1)完整版_第4页
中医方剂学第1章解表剂(1)完整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解表剂煎煮的注意事项。解表剂煎煮的注意事项。 一、概念:一、概念: 组成:以解表药为主;组成:以解表药为主; 作用:发汗解肌,疏达腠理,发散外邪。作用:发汗解肌,疏达腠理,发散外邪。 ( ( 发汗、解肌、透疹发汗、解肌、透疹) ) 治证:表证治证:表证 ( (外受六淫邪气,邪留肌表之外受六淫邪气,邪留肌表之 证证.) .) 二、立法依据:二、立法依据: “ “因其轻而扬之因其轻而扬之”、“其在皮者其在皮者, ,汗而发汗而发 之之”。 “ “汗法汗法” 三、适应证:三、适应证: 1. 1.表证;表证; 2.2.邪在肌表的疾患:麻疹初起证;痈邪在肌表的疾患:麻疹初起证;痈 疮初起证;水肿初起证。

2、疮初起证;水肿初起证。 解表剂主要用治表证,故凡风寒所伤解表剂主要用治表证,故凡风寒所伤 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 疟疾、痢疾等病初起之时,疟疾、痢疾等病初起之时,见恶寒,发见恶寒,发 热,头痛,身疼,苔白或黄,脉浮等表热,头痛,身疼,苔白或黄,脉浮等表 证者证者,均可用解表剂治疗。,均可用解表剂治疗。 四、分类:四、分类: 1. 1.辛温解表剂,用治外感风寒表证,代辛温解表剂,用治外感风寒表证,代 表方麻黄汤;表方麻黄汤; 2.2.辛凉解表剂,用治外感风热表证,代辛凉解表剂,用治外感风热表证,代 表方桑菊饮;表方桑菊饮; 3.3.扶正解表剂,用治体

3、虚感受外邪出现扶正解表剂,用治体虚感受外邪出现 表证者,代表方败毒散。表证者,代表方败毒散。 五、使用注意:五、使用注意: 1. 1.不宜久煎否则药性耗散,作用减弱;不宜久煎否则药性耗散,作用减弱; 2.2.温服,加衣盖被,取微汗为佳;温服,加衣盖被,取微汗为佳; 第一节 辛温解表 适应证:适应证:外感风寒表证:恶寒发热、有汗或无汗、脉浮、外感风寒表证:恶寒发热、有汗或无汗、脉浮、 舌淡苔薄白。舌淡苔薄白。 外感风寒证病机发展主要方向:外感风寒证病机发展主要方向: 1. 1.卫阳被遏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营阴郁滞 :疼痛:疼痛 2.2.肺卫受邪肺卫受邪肺失宣降:咳嗽或喘肺失宣降:咳嗽或喘 3.3.表

4、寒郁闭表寒郁闭入里化热:外寒内热入里化热:外寒内热 组方结构:组方结构: 以辛温解表药为主:如麻黄、桂枝、荆芥、防风、苏叶。以辛温解表药为主:如麻黄、桂枝、荆芥、防风、苏叶。 麻黄汤 伤寒论 麻黄汤的典型性意义麻黄汤的典型性意义: 伤寒正局伤寒正局 基础方典型结构基础方典型结构 麻黄汤中麻黄和桂枝的配伍意义、麻麻黄汤中麻黄和桂枝的配伍意义、麻 黄和杏仁的配伍意义。黄和杏仁的配伍意义。 麻黄麻黄去节,三两去节,三两 桂枝桂枝二两二两 杏仁杏仁去皮尖,七十个去皮尖,七十个 甘草甘草炙,一两炙,一两 麻黄汤 用法:用法:先煮麻黄去上沫,先煮麻黄去上沫, 后下诸药同煎,后下诸药同煎, 温服,服后盖被取

5、微汗(现代用法:水煎服,温服,服后盖被取微汗(现代用法:水煎服, 温覆取微汗)温覆取微汗) ( ?)?) 方歌方歌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麻黄汤 1 1. . 病证:病证外感风寒表实证。病证:病证外感风寒表实证。( (太阳伤寒证太阳伤寒证) ) 。 2.2.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卫阳被遏: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脉浮;卫阳被遏: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脉浮; 营阴郁滞:头痛身疼、脉紧;营阴郁滞:头痛身疼、脉紧; 肺气不宣肺气不宣 :气喘、咳嗽。:气喘、咳嗽。 3.3.病

6、机:病机:风寒束表(主),肺气不宣(次)。风寒束表(主),肺气不宣(次)。 麻黄汤 外邪入侵,邪正相争,外邪入侵,邪正相争,腠腠理密理密 闭所见证侯,除表证症状外,闭所见证侯,除表证症状外, 以无汗,头身疼痛,脉浮有力以无汗,头身疼痛,脉浮有力 为特点。为特点。 君 臣 杏仁杏仁:降利肺气,平喘止咳降利肺气,平喘止咳 炙甘草:调和麻杏之宣降调和麻杏之宣降 调和药调和药 缓和麻桂之峻烈缓和麻桂之峻烈 佐制药佐制药 桂枝桂枝:散寒解肌发表,温通经络散寒解肌发表,温通经络 麻黄麻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佐 麻黄汤 使 两者相须,通经脉、宣腠理,发汗解表之力大增两者相须,通经脉、

7、宣腠理,发汗解表之力大增 麻、桂相须,一发卫气之郁以开腠理,麻、桂相须,一发卫气之郁以开腠理, 一透营分之郁以和营卫,相须为用,发一透营分之郁以和营卫,相须为用,发 汗散寒解表力强汗散寒解表力强; 麻黄汤 麻、杏相配,宣降肺气,增强平喘之力麻、杏相配,宣降肺气,增强平喘之力。 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辨证要点 麻黄汤 加减变化 风寒较轻,可去桂枝风寒较轻,可去桂枝 + + 苏叶、荆芥苏叶、荆芥。 咳痰清稀,气急者咳痰清稀,气急者 + + 苏子、橘红苏子、橘红。 风寒夹湿,骨节风寒夹湿,骨节痠痠痛,痛, + + 苍术、苡仁。苍术、苡仁。 麻黄汤 兼里热烦躁、口干

8、,兼里热烦躁、口干,+ + 黄芩、石膏黄芩、石膏 。 衍化方:衍化方:本方去桂枝本方去桂枝 + + 生姜生姜 = = 三拗汤三拗汤; 去桂枝去桂枝+ +苡仁苡仁=麻杏苡甘汤麻杏苡甘汤; 去桂枝去桂枝 + + 紫苏子、桑白皮、陈皮、赤茯苓紫苏子、桑白皮、陈皮、赤茯苓 = = 华盖散华盖散; + +白术白术=麻黄加术汤麻黄加术汤; + +石膏、生姜、大枣石膏、生姜、大枣=大青龙汤大青龙汤。 增强泪腺、唾液腺、汗腺等的分泌;增强泪腺、唾液腺、汗腺等的分泌; 药理研究 麻黄汤 降低体温;降低体温; 有较强的发汗解热作用;有较强的发汗解热作用; 显著的镇咳平喘作用;显著的镇咳平喘作用; 祛痰作用。祛痰作

9、用。 1. 1.本方发汗作用较强,凡表虚自汗、阳虚、本方发汗作用较强,凡表虚自汗、阳虚、 产后失血等均不宜用。产后失血等均不宜用。 2.2.只宜暂用,不可久服,一服汗出则不只宜暂用,不可久服,一服汗出则不 须再服。须再服。 3.3.宜温服,盖被取微汗,不须啜粥。宜温服,盖被取微汗,不须啜粥。 使用注意 麻黄汤 桂 枝 汤 伤寒论 典型性意义(仲景群方之首):典型性意义(仲景群方之首): 祛邪调正相结合治法的典型代表祛邪调正相结合治法的典型代表 调和阴阳、调和营卫的基础方调和阴阳、调和营卫的基础方 如何理解如何理解“营卫不和营卫不和”。桂枝。桂枝 汤如何通过药物的有机配伍来汤如何通过药物的有机配

10、伍来 达到调和营卫作用的。达到调和营卫作用的。 桂枝汤 组成组成 桂枝桂枝 三两三两 芍药芍药 三两三两 大枣大枣 十二枚十二枚 生姜生姜 三两三两 甘草甘草 炙,二两炙,二两 药量特点:桂枝,芍药等量同用药量特点:桂枝,芍药等量同用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趣记:贵嫂炒姜枣趣记:贵嫂炒姜枣 对照:桂芍草姜枣对照:桂芍草姜枣 方歌方歌 1 1、病证:、病证:外感风寒表虚证。(太阳中风证)外感风寒表虚证。(太阳中风证) 2.2.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卫阳浮强:恶风、发热、头痛、脉浮;卫阳浮

11、强:恶风、发热、头痛、脉浮; 营阴泄弱:汗出、脉缓营阴泄弱:汗出、脉缓 肺胃不和:鼻鸣、干呕;(兼证)肺胃不和:鼻鸣、干呕;(兼证) 3.3.病机:病机:外感风寒,营卫不和。外感风寒,营卫不和。 桂枝汤 桂枝汤证病因病机示意图桂枝汤证病因病机示意图 营营 在在 脉脉 中中 卫卫 在在 脉脉 外外 营阴营阴外流外流 汗汗 营伤营伤( (营弱营弱) ) ( (卫强卫强) ) 营卫不和营卫不和( (卫强营弱卫强营弱) ) 卫中邪气盛卫中邪气盛 卫外功能失职卫外功能失职 不能保护营阴不能保护营阴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桂枝汤 桂枝汤 君君:桂枝:桂枝 散风邪散风邪 助卫阳助卫阳 臣:臣

12、:白芍白芍 益营阴益营阴 敛汗出敛汗出 桂、芍等量同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桂、芍等量同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 a a、解肌发表,且散中有收,汗中寓补,祛邪而不、解肌发表,且散中有收,汗中寓补,祛邪而不 伤正,养阴而不留邪,使表邪得解。伤正,养阴而不留邪,使表邪得解。 b b、调和营卫。、调和营卫。 方解 桂枝汤桂枝汤 方解方解 佐:佐:生姜生姜 辛散风寒,助君以解表调卫;辛散风寒,助君以解表调卫; 温胃止呕;温胃止呕; 大枣大枣 甘平和缓,助白芍以和营血。甘平和缓,助白芍以和营血。 姜、枣相配,助桂、芍以调和营卫。姜、枣相配,助桂、芍以调和营卫。 补脾益胃,调和营卫补脾益胃,调和营卫 桂枝

13、汤 使药:使药:炙甘草炙甘草调和药性调和药性 +桂枝、生姜辛甘化阳以实卫桂枝、生姜辛甘化阳以实卫 +芍药、大枣酸甘化阴以和营芍药、大枣酸甘化阴以和营 方解 配伍特点:配伍特点: 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阴阳并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阴阳并 调。调。 基本结构:基本结构: 桂枝桂枝+ +芍药芍药 生姜生姜+ +大枣大枣 桂枝桂枝+ +甘草甘草 芍药芍药+ +甘草甘草 用量特点:用量特点: 桂芍等量为调和营卫、调和阴阳的基桂芍等量为调和营卫、调和阴阳的基 本结构。本结构。 本方方义理解的一个难点:本方方义理解的一个难点: 其临床表现有汗出一症,为何还要用其临床表现有汗出一症,为何还要用

14、 桂枝发汗?(病汗、药汗)桂枝发汗?(病汗、药汗) 发热头痛,汗出恶风,脉浮缓。发热头痛,汗出恶风,脉浮缓。 辨证要点 桂枝汤 桂枝汤 1. 1.药汁服用宜寒温适当。药汁服用宜寒温适当。 2.2.服药后须喝热稀粥。服药后须喝热稀粥。 3.3.药后宜加衣盖被,温暖身体,使药后宜加衣盖被,温暖身体,使 气血流畅。气血流畅。 4.4.以遍身微汗为佳,不宜大汗淋漓。以遍身微汗为佳,不宜大汗淋漓。 5.5.汗出病愈即停药,若无汗病未愈,汗出病愈即停药,若无汗病未愈, 可连续服用可连续服用。 桂枝汤加减 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代表方,其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代表方,其 治疗范围,不仅用于外感风寒表

15、虚证,还用于治疗范围,不仅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还用于 病后、产后体弱等营卫不和、气血不和、阴阳病后、产后体弱等营卫不和、气血不和、阴阳 不和所致的多种病证。不和所致的多种病证。 + +厚朴、杏仁厚朴、杏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慢性治慢性 支气管炎患者有桂枝汤症状者。支气管炎患者有桂枝汤症状者。 加葛根加葛根=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治项背强痛,自汗恶风等。治项背强痛,自汗恶风等。 - -甘草,倍生姜甘草,倍生姜+ +黄芪黄芪=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治营卫气血治营卫气血 不足,邪入血分而成血痹,肌肉顽麻或痹痛者。不足,邪入血分而成血痹,肌肉顽麻或痹痛者。 加黄芪加黄芪=桂枝加

16、黄芪汤桂枝加黄芪汤治黄汗,腰以上或腋下汗出治黄汗,腰以上或腋下汗出 粘衣色黄,身体重痛者。粘衣色黄,身体重痛者。 倍芍药倍芍药=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药汤治产后乳腺炎有良效。对拘治产后乳腺炎有良效。对拘 挛性疼痛,无论何处疼痛均有良效。挛性疼痛,无论何处疼痛均有良效。 加苍耳子、辛夷加苍耳子、辛夷治桂枝汤证鼻流清涕严重者,有可治桂枝汤证鼻流清涕严重者,有可 靠疗效。靠疗效。 加龙骨、牡蛎加龙骨、牡蛎治遗精。现代用治神经官能症、性神治遗精。现代用治神经官能症、性神 经衰弱、遗尿等。经衰弱、遗尿等。 加当归、鸡血藤、丹参、细辛加当归、鸡血藤、丹参、细辛治冻疮、冬季皮炎。治冻疮、冬季皮炎。 使用注意使

17、用注意 1. 1.外感风寒表实证不能用,温病初起,发热不恶外感风寒表实证不能用,温病初起,发热不恶 寒,汗多烦渴,或内有湿热者禁用。寒,汗多烦渴,或内有湿热者禁用。 2.2.药后饮热稀粥,是借谷气以助药力,借水谷之药后饮热稀粥,是借谷气以助药力,借水谷之 精气以精气以釀釀汗祛邪,兼益胃气,以鼓邪外出。汗祛邪,兼益胃气,以鼓邪外出。 3.3.盖被取微汗,盖被取微汗,“温覆温覆”意即避风助汗。意即避风助汗。 4.4.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麻黄汤麻黄汤 桂枝汤桂枝汤 组成组成 同同 桂枝桂枝 炙甘草炙甘草 异异 麻黄麻黄 杏仁杏仁芍药芍

18、药 生姜生姜 大枣大枣 功用功用 同同 均能散寒解表均能散寒解表 异异发汗力强,宣肺平喘发汗力强,宣肺平喘 (祛邪)(祛邪) 调和营卫调和营卫 (祛邪调正)(祛邪调正) 主治主治 同同外感风寒表证,以恶寒,发热,头痛,苔薄外感风寒表证,以恶寒,发热,头痛,苔薄 白,脉浮为特征。白,脉浮为特征。 异异外感风寒表实证,无外感风寒表实证,无 汗而喘,脉浮紧汗而喘,脉浮紧 外感风寒表虚证,汗外感风寒表虚证,汗 出恶风,脉浮缓出恶风,脉浮缓 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汤 此事难知 典型意义:典型意义: 1 1、以羌、防剂治疗外感风寒湿邪之代表、以羌、防剂治疗外感风寒湿邪之代表 方。方。 2 2、分经论治理论之代

19、表方。、分经论治理论之代表方。 九味羌活汤配伍黄芩、生地的意义九味羌活汤配伍黄芩、生地的意义. . 羌活 苍术 防风 甘草 细辛 川芎 白芷 生地 黄芩 九味羌活汤 用法 原方九味,口父咀,水煎服,若急汗热服,以羹原方九味,口父咀,水煎服,若急汗热服,以羹 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粥)投之也。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粥)投之也。 方歌方歌 九味羌活与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九味羌活与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 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九味羌活汤 1. 1.病证:病证: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2.2.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20、: 外感风寒表实证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头项强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头项强痛痛; 风寒夹湿风寒夹湿 肢体酸楚疼痛肢体酸楚疼痛; 热蕴于里热蕴于里 口苦微渴。口苦微渴。 舌脉:脉浮、苔白或微黄舌脉:脉浮、苔白或微黄 3.3.病机病机:风寒湿邪外袭,热蕴于里。:风寒湿邪外袭,热蕴于里。 病机特点:病机特点: 表里同病,以表为主;表里同病,以表为主; 寒热夹杂,以寒为主。寒热夹杂,以寒为主。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汤 君:君: 羌活羌活 散寒祛湿,祛风止痛。(治风寒散寒祛湿,祛风止痛。(治风寒湿湿 邪在表之要药)邪在表之要药) 臣:臣: 防风防风

21、祛风散寒,胜湿止痛。(为风药祛风散寒,胜湿止痛。(为风药中中 之润剂)之润剂) 苍术苍术 发汗祛湿,善祛太阴寒湿。发汗祛湿,善祛太阴寒湿。 * * 防、苍相配,助君增强发散风寒湿邪之力。防、苍相配,助君增强发散风寒湿邪之力。 佐:佐: 细辛细辛 搜风散寒止痛搜风散寒止痛 白芷白芷 祛风散寒止痛祛风散寒止痛 川芎川芎 祛风止痛,活血行气。(为血中之气祛风止痛,活血行气。(为血中之气 药)药) * * 三药辛温香燥,散寒祛风,宣痹止痛。三药辛温香燥,散寒祛风,宣痹止痛。 生地黄生地黄 清泄里热清泄里热 黄芩黄芩 且防辛温之药伤津;且防辛温之药伤津; 使:使: 甘草甘草 调和诸药。调和诸药。 1.

22、1.辛温升散与寒凉清热药配伍,则升而辛温升散与寒凉清热药配伍,则升而 不峻,寒而不滞;不峻,寒而不滞; 九味羌活汤 2.2.体现了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体现了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 羌活入太阳经;羌活入太阳经; 白芷入阳明经;白芷入阳明经; 川芎入厥阴经;川芎入厥阴经; 细辛入少阴经,细辛入少阴经, 上四味以祛经络中之风寒湿邪而止痛。上四味以祛经络中之风寒湿邪而止痛。 黄芩治少阳经;黄芩治少阳经; 苍术治太阴经。苍术治太阴经。 药备六经,通治四时,权变活法。药备六经,通治四时,权变活法。 防风为风药之卒徒,走十二经。防风为风药之卒徒,走十二经。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体酸痛,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

23、体酸痛, 口苦微渴。口苦微渴。 辨证要点 九味羌活汤 湿重者湿重者,重用苍、羌,或加藿香、厚朴;,重用苍、羌,或加藿香、厚朴; 无内热者无内热者,去黄芩、生地;,去黄芩、生地; 热甚而烦渴热甚而烦渴,加石膏、知母;,加石膏、知母; 胸闷(内湿)胸闷(内湿),去生地加枳壳、厚朴;,去生地加枳壳、厚朴; 加减 现代运用现代运用 感冒、流行性感冒、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感冒、流行性感冒、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 痛、腰肌劳损等属于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者。痛、腰肌劳损等属于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者。 使用注意:使用注意: 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用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用 怎么正确对待羌防剂和麻桂剂的运用?

24、怎么正确对待羌防剂和麻桂剂的运用? 小青龙汤 伤寒论 小青龙汤配伍白芍、五味子的意义小青龙汤配伍白芍、五味子的意义. . 麻黄麻黄去节,三两去节,三两 芍药芍药三两三两 细辛细辛三两三两 干姜干姜三两三两 半夏半夏洗,半升洗,半升 桂枝桂枝去皮,三两去皮,三两 五味子五味子半升半升 甘草甘草炙,三两炙,三两 小青龙汤 用法 原方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原方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 二升,去沫,二升,去沫, 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温服一升。 现代用法:汤剂水煎温服。现代用法:汤剂水煎温服。 方歌方歌 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自利,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

25、哕渴自利, 麻桂草芍干姜味,细辛半夏成比例。麻桂草芍干姜味,细辛半夏成比例。 趣记:少将为嘛甘心下跪 对照:芍姜味麻甘辛夏桂 小青龙汤 主治 病证:病证: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 主证病及分析:主证病及分析: 外邪引动内饮外邪引动内饮 内饮招致外邪内饮招致外邪 心下有水气心下有水气 素有寒饮素有寒饮 咳嗽、痰多清咳嗽、痰多清 稀,胸痞,干稀,胸痞,干 呕,苔白滑呕,苔白滑 恶寒发热、头恶寒发热、头 身疼痛、无汗、身疼痛、无汗、 脉浮紧脉浮紧 内外相引,饮动不居内外相引,饮动不居 身体疼痛沉重,头目四肢浮肿身体疼痛沉重,头目四肢浮肿 外感风寒表实证外感风寒表实证 伤寒表不解伤寒表

26、不解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小青龙汤 方解分析:方解分析: 外寒外寒内饮内饮 君药:君药:麻黄麻黄 桂枝桂枝 发散风寒,发散风寒, 宣肺平喘化宣肺平喘化 饮饮 臣药:臣药:干姜干姜 细辛细辛 温肺化饮,助温肺化饮,助 君药散寒君药散寒 佐药:佐药:白芍白芍 和营养和营养 血,制约麻桂,以血,制约麻桂,以 防发汗太过防发汗太过 佐佐 五味子五味子 敛肺敛肺 防肺气耗散防肺气耗散 佐佐 半夏半夏 和胃止呕和胃止呕 止咳化痰止咳化痰 佐使:佐使:甘草甘草 理气和中理气和中 调和药性调和药性 小青龙汤 配伍要点:配伍要点: 1 1、麻、桂散在表之风寒,配白芍酸寒、麻、桂散在表之风寒,配

27、白芍酸寒 敛阴,制麻桂而使敛阴,制麻桂而使散中有收散中有收。 2 2、干姜、细辛、五味子三味同用:、干姜、细辛、五味子三味同用: 相反相成,干姜、细辛辛散寒饮,五味子收敛止咳。相反相成,干姜、细辛辛散寒饮,五味子收敛止咳。 一散一收一散一收,符合肺的开合功能,使收不留邪,散不,符合肺的开合功能,使收不留邪,散不 伤正。伤正。 故姜、故姜、辛辛、味是仲景治疗寒饮咳喘的特效药、味是仲景治疗寒饮咳喘的特效药 辨证要点 小青龙汤 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清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清 稀,苔白滑,脉浮。稀,苔白滑,脉浮。 实验研究发现,本方对气管平滑肌有松实验研究发现,本方对气管平滑肌有松 弛作用弛

28、作用 ,而方中细辛、五味子、桂枝的,而方中细辛、五味子、桂枝的 组合煎液作用较为明显。组合煎液作用较为明显。 具有发汗解热、平喘、祛痰、健胃止呕、具有发汗解热、平喘、祛痰、健胃止呕、 抗过敏、降低血流阻力等作用。抗过敏、降低血流阻力等作用。 药理研究 小青龙汤 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 炎、百日咳、肺心病、过敏性鼻炎等属于外寒炎、百日咳、肺心病、过敏性鼻炎等属于外寒 内饮者。内饮者。 临床报道:临床报道:重剂小青龙汤治疗重剂小青龙汤治疗顽固性支气管哮喘顽固性支气管哮喘 及西药氨茶碱、肾上腺皮质激素无效的过敏性及西药氨茶碱、肾上腺皮质激素无效的

29、过敏性 支气管哮喘,疗效甚佳。偏寒、痰粘稠者,加支气管哮喘,疗效甚佳。偏寒、痰粘稠者,加 旋复花、白芥子、苏子、莱菔子;偏热、热痰旋复花、白芥子、苏子、莱菔子;偏热、热痰 壅肺者,加鱼腥草、石膏、浙贝、鲜竹沥。每壅肺者,加鱼腥草、石膏、浙贝、鲜竹沥。每 日一剂,煎日一剂,煎2 2次,临睡前服第一煎,白天服第二次,临睡前服第一煎,白天服第二 煎。半小时至煎。半小时至2 2小时之内哮喘即平。小时之内哮喘即平。 现代运用 小青龙汤 若阴虚干咳无痰者禁用,热痰禁用。若阴虚干咳无痰者禁用,热痰禁用。 使用注意 小青龙汤 不宜久煎。不宜久煎。 本方辛温偏燥,不宜久服。本方辛温偏燥,不宜久服。 加减变化 用

30、治寒饮停肺之喘咳,而表证不显者,可去桂枝,用治寒饮停肺之喘咳,而表证不显者,可去桂枝, 并改用炙麻黄。并改用炙麻黄。 兼热象者,加石膏兼热象者,加石膏=小青龙加石膏汤,治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治心下有水 气,咳嗽而喘,发热烦燥者。加入清热的石膏不仅气,咳嗽而喘,发热烦燥者。加入清热的石膏不仅 能治里热烦躁,而且能抑制麻黄的发汗力,突出其能治里热烦躁,而且能抑制麻黄的发汗力,突出其 利水作用,故古人认为本方除饮之力甚强。利水作用,故古人认为本方除饮之力甚强。 小青龙汤 大青龙汤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小青龙汤 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汤 组组 成成 同同麻黄麻黄 炙甘草炙甘草 桂枝桂枝麻黄麻黄 紫菀紫菀

31、射干射干 冬花冬花 大枣大枣 生姜生姜 细辛细辛 半夏半夏 五味五味 异异石膏石膏 生姜生姜 大枣大枣 杏仁杏仁 干姜干姜 细辛细辛 半夏半夏 五味子五味子 芍药芍药 麻黄量轻麻黄量轻 功功 用用 同同发汗解表发汗解表 止咳平喘止咳平喘 ( 表里同治表里同治 ) 异异发汗力强,发汗力强, 兼清里热。兼清里热。 发汗力弱,温肺化饮。发汗力弱,温肺化饮。 (偏于解表散寒,温肺(偏于解表散寒,温肺 化饮)化饮) 以治里为主以治里为主 下气平喘之力强下气平喘之力强 偏于祛痰止咳偏于祛痰止咳 主主 治治 同同风寒外束,肺失宣降,恶寒发热,无风寒外束,肺失宣降,恶寒发热,无 汗身疼,咳喘,脉浮。汗身疼,咳

32、喘,脉浮。 风寒表证较轻,风寒表证较轻, 痰饮郁结,肺气痰饮郁结,肺气 上逆者。上逆者。 异异表寒里热,表寒里热, 烦躁。烦躁。 表寒里饮表寒里饮 痰多清稀痰多清稀 胸痞胸痞 干呕干呕 肢面浮肿肢面浮肿 苔白滑苔白滑 止嗽散 医学心悟 典型意义:典型意义: (1 1)外感咳嗽的常用方)外感咳嗽的常用方 (2 2)反映了肺脏的生理特点和用药特)反映了肺脏的生理特点和用药特 点点 【组成】【组成】 桔梗桔梗炒炒 荆芥荆芥 紫菀蒸紫菀蒸 百部百部蒸蒸 白前白前蒸各二斤蒸各二斤 甘草甘草炒,十二两炒,十二两 陈皮陈皮去白,一斤去白,一斤 【用法】【用法】 共为末,每服三钱,开水调下,食后,临卧共为末,

33、每服三钱,开水调下,食后,临卧 服。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现代用法:服。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现代用法: 散剂,每服散剂,每服6-9g6-9g;亦可作汤剂;亦可作汤剂 。)。) 止嗽散 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 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趣记:陈赓借钱去百草园趣记:陈赓借钱去百草园 对照:陈梗芥前去百草菀。对照:陈梗芥前去百草菀。 方歌方歌 【病证】【病证】风邪犯肺之咳嗽证。风邪犯肺之咳嗽证。 宣降失司,津聚成痰:咳嗽,咯痰不爽。宣降失司,津聚成痰:咳嗽,咯痰不爽。 【表现】【表现】 【病机】【病机】风邪犯肺风

34、邪犯肺, ,宣降失司宣降失司, ,津聚成痰。津聚成痰。 止嗽散 外感风邪外感风邪 解表不彻解表不彻 不药而愈不药而愈 表邪表邪 未尽未尽 微有恶风发热微有恶风发热 咳嗽咽痒,咯痰不爽咳嗽咽痒,咯痰不爽 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止嗽散 止嗽散 君:君:紫菀紫菀温而质润,善润肺下气,祛痰止咳。温而质润,善润肺下气,祛痰止咳。 百部百部温润止咳。温润止咳。 * *二药配伍,温而不燥,润而不寒,增强润肺化痰,二药配伍,温而不燥,润而不寒,增强润肺化痰, 下气止咳之效。对于新久咳嗽皆能使用。下气止咳之效。对于新久咳嗽皆能使用。 臣:臣:白前白前降气化痰止嗽。降气化痰止嗽。 桔梗桔梗开宣肺气,祛痰利膈。开宣

35、肺气,祛痰利膈。 * *二者与君药相伍,宣降并施,疏利肺气,化痰止二者与君药相伍,宣降并施,疏利肺气,化痰止 咳。咳。 止嗽散 佐:佐:荆芥荆芥辛散疏风,透邪解表,辛散疏风,透邪解表, 橘红橘红理气行痰,使气顺而痰消。理气行痰,使气顺而痰消。 使:使:甘草甘草调和诸药。合桔梗利咽止咳。调和诸药。合桔梗利咽止咳。 全方药物配伍,具有温而不燥、润而不腻、全方药物配伍,具有温而不燥、润而不腻、 散寒而不助热、解表而不伤正的特点。散寒而不助热、解表而不伤正的特点。 既无攻之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既无攻之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 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加减运用得宜,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加

36、减运用得宜, 可治诸般咳嗽。可治诸般咳嗽。 止嗽散 咳嗽咽痒,咯痰不爽,微恶寒发热,脉浮咳嗽咽痒,咯痰不爽,微恶寒发热,脉浮 。 辨证要点 止嗽散 呼吸道感染、百日咳、嗜酸性白细胞增多症、呼吸道感染、百日咳、嗜酸性白细胞增多症、 支气管炎、肺炎、感冒等属于风痰咳嗽者。支气管炎、肺炎、感冒等属于风痰咳嗽者。 现代运用 使用注意 阴虚劳嗽或肺痨咳嗽者,不宜应用。阴虚劳嗽或肺痨咳嗽者,不宜应用。 加减变化 风寒初起,头痛鼻塞,发热恶寒而咳嗽者,加风寒初起,头痛鼻塞,发热恶寒而咳嗽者,加 荆芥、防风、苏叶、生姜以散邪荆芥、防风、苏叶、生姜以散邪; 若湿气生痰,痰涎粘稠者,加半夏、茯苓、桑若湿气生痰,痰

37、涎粘稠者,加半夏、茯苓、桑 白皮、生姜、大枣以祛其湿白皮、生姜、大枣以祛其湿; 止嗽散 若燥气焚金,干咳无痰者,用止嗽散加栝楼、若燥气焚金,干咳无痰者,用止嗽散加栝楼、 贝母、知母、柏子仁以润燥。贝母、知母、柏子仁以润燥。 第二节 辛凉解表 第二节 辛凉解表 适应证 外感风热表证, 或风温初起,邪在卫表 温热病邪侵袭人体的特点:温热病邪侵袭人体的特点: (1)发病急、传变快)发病急、传变快 (2)易搏结气血,蕴结成毒)易搏结气血,蕴结成毒 (3)从口鼻而入,(传染性)从口鼻而入,(传染性) (4)易伤津、耗气)易伤津、耗气 (5)多兼夹秽浊之气)多兼夹秽浊之气 第二节 辛凉解表 方药配伍方法

38、以辛凉解表、轻清宣透之品为主:如桑叶、 菊花、牛蒡子、葛根、柴胡等。 配清热解毒之品:如银花、连翘、板兰根等。 配宣肺利咽之品:如芦根、花粉等。 银银 翘翘 散散 温病条辨温病条辨 1. 1.银翘散的组方原理、煎服方法银翘散的组方原理、煎服方法 2.2.银翘散以银花、连翘为君的意义银翘散以银花、连翘为君的意义 3.3.银翘散中配伍荆芥穗、豆豉的意义银翘散中配伍荆芥穗、豆豉的意义 连翘连翘一两一两 银花银花一两一两 苦桔梗苦桔梗六钱六钱 薄荷薄荷六钱六钱 竹叶竹叶四钱四钱 生甘草生甘草五钱五钱 荆芥穗荆芥穗四钱四钱 淡豆豉淡豆豉五钱五钱 牛蒡子牛蒡子六钱六钱 银 翘 散 方歌方歌 银翘散治上焦疴

39、,竹叶荆牛豉薄荷,银翘散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辛凉平剂用时多。甘桔芦根凉解法,辛凉平剂用时多。 1. 1.作汤剂,水煎服,日服四次。作汤剂,水煎服,日服四次。 2.2.作煮散,为粗末,每服作煮散,为粗末,每服1830g1830g,以鲜苇根汤煎,以鲜苇根汤煎 服,香气大出即可,勿过煮。服,香气大出即可,勿过煮。 3.3.作丸剂,银翘解毒丸(中成药),作丸剂,银翘解毒丸(中成药),6g6g,tid.tid. 4.4.作片剂,银翘解毒片(中成药),作片剂,银翘解毒片(中成药),4#4#,tid.tid. 1. 1.病证:外感风热,邪郁肺卫。(风热表证)病证:外感风热,邪郁肺卫。

40、(风热表证) 2.2.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温热犯卫:发热重、微恶风寒、舌尖温热犯卫:发热重、微恶风寒、舌尖 风热风热 红苔薄黄,脉浮数;红苔薄黄,脉浮数; 袭表袭表 热蕴成毒:咽痛;热蕴成毒:咽痛; 邪犯肺系:咳嗽。邪犯肺系:咳嗽。 邪热伤津:口渴;邪热伤津:口渴; 表热趋里:舌尖红,舌苔薄白或淡黄表热趋里:舌尖红,舌苔薄白或淡黄 。 3.3.病机:风热袭表,肺卫被郁,热毒偏盛。病机:风热袭表,肺卫被郁,热毒偏盛。 银翘散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银翘散 君:君:金银花金银花 a. a. 轻散透表,轻散透表, 连翘连翘 b.b.清热解毒;清热解毒; c. c.芳香辟秽。芳香

41、辟秽。 臣:臣:薄荷、牛蒡子薄荷、牛蒡子辛凉解表,利咽解毒;辛凉解表,利咽解毒; 荆芥穗、淡豆豉荆芥穗、淡豆豉 辛散表邪,透邪外出。辛散表邪,透邪外出。 * * 四药助君以加强疏散风热,透邪外出之力。四药助君以加强疏散风热,透邪外出之力。 * * 荆芥药性虽辛温,但在大堆寒凉药中,温荆芥药性虽辛温,但在大堆寒凉药中,温 性被制,而存其发汗透邪之力,故属性被制,而存其发汗透邪之力,故属“去性去性 取用取用”之药。之药。 银翘散 银翘散 佐:佐:桔梗桔梗 宣肺化痰止咳。宣肺化痰止咳。 芦根芦根 清热生津,除烦止渴。清热生津,除烦止渴。 竹叶竹叶清心利水清心利水 使:使:甘草甘草 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42、。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 * 桔梗、甘草相配,为桔梗、甘草相配,为“桔梗甘草汤桔梗甘草汤”,功,功 能清利咽喉,化痰止咳。能清利咽喉,化痰止咳。 1. 1.重用银花、连翘的目的:重用银花、连翘的目的:二药以清热解毒为主,二药以清热解毒为主, 并能轻宣透表,使热毒能解、风热表邪能散。并能轻宣透表,使热毒能解、风热表邪能散。 2.2.使用辛温的荆芥、淡豆豉之目的:使用辛温的荆芥、淡豆豉之目的:二药辛而不烈,二药辛而不烈, 温而不燥,与银花、连翘、芦根、竹叶等大队寒凉温而不燥,与银花、连翘、芦根、竹叶等大队寒凉 药配伍,温性被制,增强了本方辛散透表之力。药配伍,温性被制,增强了本方辛散透表之力。

43、辛凉药物中配少量辛温之品,既利于辛凉药物中配少量辛温之品,既利于 透邪,又不悖辛凉之旨,组成辛凉平透邪,又不悖辛凉之旨,组成辛凉平 和之剂。和之剂。 清热解毒药配伍疏风透邪之品,构成清热解毒药配伍疏风透邪之品,构成 清疏兼顾,以疏为主之剂。清疏兼顾,以疏为主之剂。 银翘散 辨证要点 银翘散 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 加减变化 渴甚渴甚,+ + 天花粉天花粉 ; 热毒甚,项肿咽痛,热毒甚,项肿咽痛,+ + 马勃、玄参;马勃、玄参; 热伤血络,衄者,减荆芥、豆豉,热伤血络,衄者,减荆芥、豆豉,+ + 白茅白茅 根、栀子炭、侧柏炭;根、栀子炭、侧柏炭; 银

44、翘散 咳者咳者,+ + 杏仁杏仁 胸闷者,胸闷者,+ + 藿香、郁金藿香、郁金 。 解热、调节体温中枢解热、调节体温中枢; 药理研究 银翘散 抗炎、抗菌;抗炎、抗菌; 抗病毒抗病毒; 增强免疫增强免疫 ; 止咳平喘作用。止咳平喘作用。 本方用途广泛,常用于流行性感冒、本方用途广泛,常用于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乙型脑炎、急性扁桃体炎、腮腺流行性乙型脑炎、急性扁桃体炎、腮腺 炎、支气管炎、麻疹初起、疮疡初起等炎、支气管炎、麻疹初起、疮疡初起等 属外感风热、邪在肺卫者。属外感风热、邪在肺卫者。 临床报道,用于治疗屡用抗生素疗效不临床报道,用于治疗屡用抗生素疗效不 显的肺炎患者,可取得一定疗效。显的肺炎

45、患者,可取得一定疗效。 现代运用 银翘散 使用注意 银翘散 原书用法强调原书用法强调 “ “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 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 典型病案典型病案 刘某某,女,刘某某,女,4040岁。岁。 主诉:主诉:鼻塞、流涕鼻塞、流涕4 4天,发热、头痛天,发热、头痛2 2天。天。 病史:病史:前日上班时因天气突变而衣着单薄前日上班时因天气突变而衣着单薄 感寒,自感恶寒,鼻塞流清涕,稍咳,喷感寒,自感恶寒,鼻塞流清涕,稍咳,喷 嚏,头稍痛,因工作繁忙未介意。昨起发嚏,头稍痛,因工作繁忙未介意。昨起发 热汗出,微恶寒,头胀痛,鼻塞

46、流热汗出,微恶寒,头胀痛,鼻塞流 浊涕,浊涕, 口渴喜饮咽喉疼痛,咳嗽咯黄稠痰,小便口渴喜饮咽喉疼痛,咳嗽咯黄稠痰,小便 黄。黄。 诊断:中医:感冒(风热)。诊断:中医:感冒(风热)。 西医:上感。西医:上感。 治法:辛凉解表,清宣肺热。治法:辛凉解表,清宣肺热。 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方药:银翘散加减。金银花1515克、连翘克、连翘1515克、克、 竹叶竹叶1010克、牛克、牛蒡蒡子子1010克、薄荷克、薄荷6 6克、瓜克、瓜 蒌蒌1212克、克、 贝母贝母1010克、条芩克、条芩1010克、板蓝根克、板蓝根3030克、射干克、射干1010克、克、 桔梗桔梗1010克、芦根克、芦根10 1

47、0 克、甘草克、甘草6 6克。克。3 3剂,水煎剂,水煎 服。服。 按语:此例外感风热乃由外感风寒,留连日久,按语:此例外感风热乃由外感风寒,留连日久, 郁里化热所致。治宜辛凉解表、清郁里化热所致。治宜辛凉解表、清 宣肺热,宣肺热, 方药予银翘散加减,因热甚加条芩、板蓝根清方药予银翘散加减,因热甚加条芩、板蓝根清 热,咽喉肿痛加射干热,咽喉肿痛加射干 利咽解毒,痰黄稠加瓜利咽解毒,痰黄稠加瓜 蒌清热化痰,方药对症,故服药后症状消失。蒌清热化痰,方药对症,故服药后症状消失。 临床报道临床报道 1. 1.咽炎、扁桃腺炎咽炎、扁桃腺炎 银翘散加山豆根、红花、蝉蜕、生银翘散加山豆根、红花、蝉蜕、生 石

48、膏等,治疗急性咽炎、扁桃腺炎石膏等,治疗急性咽炎、扁桃腺炎5252例,愈例,愈4141例,例, 有效有效11 11例,总有效率例,总有效率100%100%陕西中医陕西中医 20002000,(,(6 6):): 269269。另用银翘散治疗肾性咽。另用银翘散治疗肾性咽 喉病喉病5454例例, ,有效率有效率 92.6%92.6%。提示本方法对本病具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提示本方法对本病具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利咽之作用。利咽之作用。 陕西中医陕西中医 19991999,(,(6 6):):247 247 2.2.小儿风疹小儿风疹 银翘散加大青叶、板蓝根、白茅根、白鲜银翘散加大青叶、板蓝根、

49、白茅根、白鲜 皮等治疗小儿风疹皮等治疗小儿风疹532532例,服药例,服药3 3剂热退疹消剂热退疹消 者者488488例,例, 有效有效4444例,总有效率例,总有效率100%100%。 吉林中医药吉林中医药 19991999, (6 6):):20 20 3.3.水痘水痘 银翘散加蝉蜕、板蓝根、苡仁为基础方,发热银翘散加蝉蜕、板蓝根、苡仁为基础方,发热 口渴加石膏、知母,咳嗽加桑叶、杏仁、口渴加石膏、知母,咳嗽加桑叶、杏仁、 便干加大黄,便干加大黄, 舌红少津加生地、麦冬,舌红少津加生地、麦冬,3 3天为一疗程,治疗水痘天为一疗程,治疗水痘4242 例,例,1 1个疗程愈个疗程愈2727例,

50、例, 2 2个疗程愈个疗程愈1313例,治愈率例,治愈率 95.23%95.23%。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81998,(,(6 6):):6565 4.4.成人麻疹成人麻疹 银翘散治疗成人麻疹银翘散治疗成人麻疹4343例,其中球结膜充例,其中球结膜充 血、鼻衄者加小蓟、白茅根,恶心呕吐加竹血、鼻衄者加小蓟、白茅根,恶心呕吐加竹 茹、旋覆茹、旋覆 花。结果花。结果2424例显效,例显效,1717例有效,例有效,2 2例无效,总有效率例无效,总有效率 95.3%95.3%。 浙江中医杂志浙江中医杂志 20012001,(,(1 1):):18 18 5.5.口咽部毒性反应口

51、咽部毒性反应 本方加白花蛇舌草、本方加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蒲公英、玄参、玄参、 车前草等,在鼻咽癌放疗第车前草等,在鼻咽癌放疗第3 3周开始服用,对放疗周开始服用,对放疗 致致 口咽部毒性反应口咽部毒性反应2929例患者,总有效率例患者,总有效率82.9%82.9%,且未见,且未见 副作用发生。副作用发生。 辽宁中医杂志辽宁中医杂志 19971997,(,(9 9):):412 412 6.6.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 银翘散加当归、生地、枣仁治疗病毒银翘散加当归、生地、枣仁治疗病毒 性心肌炎性心肌炎5252例,临床治愈例,临床治愈3838例,好转例,好转1010例,无效例,无效 4 4例,例,

52、 总有效率总有效率92.2%92.2%。 湖南中医杂志湖南中医杂志 19971997,(,(4 4):): 29293030 实验研究实验研究 1. 1. 解热作用。解热作用。本方对多种致热剂所致动物实验性本方对多种致热剂所致动物实验性 发热均有显著的解热降温作用。发热均有显著的解热降温作用。 中药通报中药通报 19861986, (1 1):):51 51 2. 2. 抗炎作用。抗炎作用。本方可显著抑制二甲苯引起的小鼠本方可显著抑制二甲苯引起的小鼠 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并呈显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并呈显 著的量效关著的量效关 系。系。 中药药理与临床中药药理与临床 19921992,(

53、,(1 1):):1 1 3 3抗菌抗病毒。抗菌抗病毒。体外实验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体外实验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 菌有广泛抑制作用,并可明显抑制甲菌有广泛抑制作用,并可明显抑制甲 型流感病型流感病 毒。毒。 中成药中成药 19901990,(,(1 1):):22 22 桑菊饮 温病条辨 银翘散、桑菊饮的异同银翘散、桑菊饮的异同 桑叶桑叶二钱五分二钱五分 菊花菊花一钱一钱 杏仁杏仁二钱二钱 连翘连翘一钱五分一钱五分 薄荷薄荷八分八分 桔梗桔梗二钱二钱 甘草甘草八分八分 苇根苇根二钱二钱 (药量特点:诸药用量极轻。(药量特点:诸药用量极轻。 Why? ) 【用法】【用法】* * 原方水二杯,煮取一杯

54、,日二服。原方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 1. 1.汤剂,水煎服;汤剂,水煎服; 2.2.片剂,桑菊感冒片,片剂,桑菊感冒片,6#6#,tid.tid. 桑菊饮 方歌方歌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 病证:病证:风温初起,邪伤肺络证。风温初起,邪伤肺络证。 (风热犯肺之咳嗽轻证)(风热犯肺之咳嗽轻证)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桑菊饮 病机:病机:风热犯肺,肺气不宣。(邪轻风热犯肺,肺气不宣。(邪轻 病浅)病浅) 表热轻证表热轻证 邪伤肺络邪伤肺络 风热轻证:身热不甚,脉浮数风热轻证:身热不甚,脉浮数 邪伤肺络:咳嗽邪伤肺络:咳嗽(主证)(主证) 邪热伤津:口

55、微渴邪热伤津:口微渴 疏散风热,宣肺止咳。疏散风热,宣肺止咳。 桑菊饮 桑菊饮 君:君:桑叶桑叶 清宣肺热而止咳,疏散肺卫风热清宣肺热而止咳,疏散肺卫风热 而透邪而透邪 菊花菊花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 *桑、菊相须为用,疏散风热,宣肺止咳。桑、菊相须为用,疏散风热,宣肺止咳。 臣:臣:桔梗桔梗 宣肺化痰而止咳宣肺化痰而止咳 杏仁杏仁 降利肺气而止咳降利肺气而止咳 * * 桔、杏相配,宣降肺气,化痰止咳。桔、杏相配,宣降肺气,化痰止咳。 一宣一降,调整肺一宣一降,调整肺 的宣降功能。的宣降功能。 佐:佐:连翘连翘 清热解毒,轻透散邪。清热解毒,轻透散邪。 薄荷薄荷 辛凉透

56、表,疏散风热。辛凉透表,疏散风热。 芦根芦根 清热生津,除烦止渴。清热生津,除烦止渴。 使:使:甘草甘草 调和药性;合桔梗以利咽喉。调和药性;合桔梗以利咽喉。 桑叶桑叶+ +菊花:入肺肝二经,既能疏风热,又菊花:入肺肝二经,既能疏风热,又 能清肺肝之热,使风热之邪得以内清外散而能清肺肝之热,使风热之邪得以内清外散而 咳嗽可愈;咳嗽可愈; 杏仁杏仁+ +桔梗:一升一降,恢复肺的肃降与宣桔梗:一升一降,恢复肺的肃降与宣 通通 桑菊饮 咳嗽,微热微渴,脉浮而数。咳嗽,微热微渴,脉浮而数。 辨证要点 桑菊饮 加减变化 肺热盛肺热盛 + + 黄芩、鱼腥草、石膏;黄芩、鱼腥草、石膏;(苔黄)(苔黄) 痰黄

57、稠痰黄稠 + + 浙贝母、瓜蒌皮、花粉;浙贝母、瓜蒌皮、花粉; 桑菊饮 咽喉肿痛咽喉肿痛 + + 马勃、牛蒡子、玄参、板蓝根。马勃、牛蒡子、玄参、板蓝根。 目赤目赤 + + 夏枯草、决明子、木贼。夏枯草、决明子、木贼。 本方为辛凉轻剂,方中药轻力薄,临床常须本方为辛凉轻剂,方中药轻力薄,临床常须 加减使用:加减使用: 常用于治疗流感、急性支气管炎、急常用于治疗流感、急性支气管炎、急 性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结性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结 膜炎等风热犯肺之轻证者。膜炎等风热犯肺之轻证者。 本方不仅用于风温初起咳嗽,本方不仅用于风温初起咳嗽,温病温病 条辨条辨还用本方治还用本方治”感

58、秋燥而咳者感秋燥而咳者”, 对于干咳无痰的燥咳,确有凉效。对于干咳无痰的燥咳,确有凉效。 现代运用 桑菊饮 使用注意 1. 1.风寒咳嗽不宜用。风寒咳嗽不宜用。 2.2.不宜久煎。不宜久煎。 实验研究实验研究 1. 1.发汗作用发汗作用 本方可促进大鼠汗腺分泌本方可促进大鼠汗腺分泌 ,并呈显,并呈显 著的量效相关。著的量效相关。 2.2.增强免疫功能增强免疫功能 本方可显著抑制二甲苯引起的本方可显著抑制二甲苯引起的 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并呈显著的量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并呈显著的量 效关系。效关系。 3.3.抗菌抗病毒抗菌抗病毒 本方可提高巨噬细胞吞噬能力。本方可提高巨噬细胞吞噬

59、能力。 银银 翘翘 散散 桑桑 菊菊 饮饮 组组 成成 同同 薄荷薄荷 连翘连翘 芦根芦根 桔梗桔梗 甘草甘草 异异银花银花 荆芥荆芥 豆豉豆豉 牛蒡牛蒡 竹竹 叶叶 桑叶桑叶 菊花菊花 杏仁杏仁 功功 用用 同同 疏疏 散散 风风 热热 异异解表及清热作用较强解表及清热作用较强宣肺止咳作用较强宣肺止咳作用较强 主主 治治 同同外感风热,外感风热, 邪在肺卫,发热、邪在肺卫,发热、 微恶风寒、微恶风寒、 脉浮数脉浮数 异异热邪较重,重在卫表。热邪较重,重在卫表。 发热重,口渴咽痛。发热重,口渴咽痛。 卫表之邪较轻,重在邪伤卫表之邪较轻,重在邪伤 肺络。以咳嗽为主证,发肺络。以咳嗽为主证,发 热

60、不重,口微渴。热不重,口微渴。 典型病案典型病案 王某,男,王某,男,5 5岁。岁。 主诉:发热、咳嗽主诉:发热、咳嗽5 5天。天。 病史:病史:5 5天前出现咳嗽、发热,体温天前出现咳嗽、发热,体温 38.538.5。青霉素、鱼腥草肌肉注射无。青霉素、鱼腥草肌肉注射无 效。症见发热无汗,干咳鼻塞,面色效。症见发热无汗,干咳鼻塞,面色 潮红,脉浮,舌尖红,苔薄白。查双潮红,脉浮,舌尖红,苔薄白。查双 侧扁桃体肿大,侧扁桃体肿大, 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呼吸音粗。 辨证:中医:风热外感。辨证:中医:风热外感。 西医:上呼吸道西医:上呼吸道 感染。感染。 治则:疏风清热,温肺散寒,宣肺止咳。治则:疏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