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说文解字》看古代的衣食住行_第1页
从《说文解字》看古代的衣食住行_第2页
从《说文解字》看古代的衣食住行_第3页
从《说文解字》看古代的衣食住行_第4页
从《说文解字》看古代的衣食住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说文解字看古代的衣食住行摘 要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比较完备的字典,收录了汉代能见到的古文字,保存了汉字的篆文字形和古音古训,较为全面系统地对汉字进行了辨形、释义、注音,是研究古汉语和古文字学的重要资料,在我国字典史及语言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说文收字所涉及的方面很多,本文主要着手于衣食住行这四方面的收字进行分析,通过对选字的分析描述古人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制式和文化。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衣、食、住、行,每一个部分中运用传统的训诂学与文化相结合的方法,在分析衣食住行方面具有代表性收字字义的同时,探究古人的生活方式,并且分析其蕴含的文化信息。具体为:一、运用形训法、义训法与注

2、释法对选字进行深入的分析。二、通过选字所体现的生活生产方式来分析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的文化信息。关键词:说文解字;衣食住行;字义;文化引 言一、选题研究意义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国学大师陈寅恪说:“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个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文字使得语言由听觉转为视觉信息,使瞬间即逝的语言固定下来,使语言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又,汉字是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其发展历程清晰可见,因而文字不仅仅是辅助性的交际工具,更是中华文明最重要且鲜活的载体。说文解字分析古文字的字形、说解本义,辨识声读,不仅保存了词的本义、古音资料,并且保存了丰富的古代文化资料,是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著作。二

3、、研究现状汉字学的研究上,对说文解字的关注从未消减过,切身于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方面更是投入了颇多经历去探求。宏观上,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均有发展,但相对“衣”与“食”的研究论文多于“住”与“行”,研究成果更加显著。微观上来说对衣部、巾部、食部、走部、辵部等收字较多的部研究更为透彻,而分散于各卷的字研究相对较少。三、选字范围由于说文中关于衣食住行收字很多,并且不拘泥于一个部首,所以选字并非集中于一个部首,而是根据收字的意义分类涉及较多的部首,选择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收字。“衣”主要涉及冃部、衣部、尸部;“食”主要涉及食部;“住”主要涉及宀部、木部、土部;“行”主要涉及辵部、行部、彳部。一、衣饰类字(

4、1)服饰的形式“衣”的基本义是指“衣服”,其本义则是“上衣”,故在谈论到古人的衣服时,多用“衣着”或“服饰”等词,与“衣”相区别开。古人的衣着可根据其质地、颜色、样式、功能等多方面划分,下文将说文解字中表衣着的部分收字,根据身体的部位将衣着分为头衣、体衣、足衣三部分加以分析。1.头衣头衣是指头上佩戴之服,又称头服、元服,主要包括“冃、冠、冕、牟”以及巾部等收字。冃说文:“冃,小儿蛮夷头衣也,从冂;二,其饰也。”1其为象形字,由甲骨文“”至小篆“”,是指西南地区的小儿的头衣常缝制各式各样兽类的头作为装饰,其甲骨文字形上多出来的两个羊角之饰据说是用来辟邪,是当时古代蛮夷所戴之帽。“冒”是春秋时出现

5、的会意字。今天的“帽”便是在“冒”旁边添加了义符“巾”演变而来的。冕说文:“冕,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鎏、紞纊。”1冕其形,上方为一副长方形的板,称作“延”或“綖”。延的两端垂挂着一排串连的珠玉,叫“鎏”。 垂于耳旁用以系瑱的丝绳及塞耳用的丝绵絮,则为“紞纊”。 “古者黃帝初作冕”,冕最初是帝王在重大场合所戴的头服,后来诸侯、卿大夫行朝仪、祭礼时佩戴的头服也称作“冕”。覍说文:“覍,冕也。周曰覍,殷曰吁,夏曰收。”1 “覍”的今字为弁,其籀文字体为“”,上部象人头之形,下部似两手扶持之状,是士大夫以上贵族配礼服的一种头衣。巾说文:“巾,佩巾也。从冂,丨象糸也。”1巾本是擦拭用的布帛,后用来覆盖

6、头或缠束头发,变为头巾,冠的一种。帻说文:“帻,髮有巾曰幘。”1束巾是为上层士大夫在家宴居所采用,后来逐渐通用。至汉末束巾逐渐成为较时尚之饰,以戴巾为雅尚,被文武官共同青睐,之后便被广泛使用。2.体衣体衣是衣裳的称谓,包括上衣和下衣,是服饰的主体部分。(1)上衣许慎说文衣部:“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象覆二人之形。”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依者,倚也。衣者,人所倚以蔽体也。”2二人皆以声训的方法从其用途方面解释“衣”,即人们依靠衣服来蔽体。而“衣”的小篆体作“”,象两片衣襟相掩之形,可以探得,“衣”本义是指上衣。襦说文:“襦,短衣也。从衣需聲。一曰衣。”1段注:“短衣曰襦。自膝以上。”即自膝盖

7、以上的衣便称作襦。袍说文:“袍,襺也。从衣包聲。论语曰:衣弊緼袍。”1是指以棉絮保暖的长衣,可理解为长棉衣。段注:“釋名曰袍,丈夫箸。下至跗者也。”即,男子所着的长至脚背的长衣。带说文:“带,紳也。男子鞶带,婦人带丝。”1古人着衣通常要系带。男子在腰间系上可佩玉、挂坠的皮带,妇人的衣带即丝。绅的本义为大带,为古时地位尊贵的人所系,故有“绅士”一词,即乡绅豪士。在西方借指上流君子。(2)下裳常说文:“常,下帬也。从巾尚聲。裳,常或从衣。”1指下身穿的衣裙。在此处,裳是常的异体字,常读尚声,与裳同音。袆说文:“袆,蔽膝也。从衣韦声。周礼曰:王后之服袆衣,谓画袍。”1蔽膝形如现在的围裙,另一意义便是

8、王后的祭礼之服。襗说文:“襗,绔也。”段注:“绔者,胫衣也。”胫衣并不像现今连裆连腰,而是腰间由两根细绳系起,下连两个裤筒,且无裆。(3)足衣足衣是指今人所说的鞋、袜,说文中也有部分收字体现了对于古代人足衣的形式。履说文:“履,足所依也。从尸从彳从夊,舟象履形。”1战国后期将鞋统称为履。屩说文:“屩,屐也。”段注:“蹻,草也。”草鞋,即用葛藤草等编制而成的足衣。舄说文:“舄,也。象形。,篆文舄,从隹。”1舄本义是喜鹊,后来被借用表示鞋子,渐渐地人们都忘记了它的本义,只当做鞋子来解。舄,是复底鞋,两层底其下一层系木底的足衣。韤说文:“韤,足衣也,从韦,蔑声。”1古人以皮革包在身上御寒,既当鞋又当

9、襪。后“襪”的出现表示着从皮革向织物的转变。(2)服饰的功能衣服的首要功能是其实用性,即遮体避寒。远古时代起,人类以兽皮来包裹身体抵御严寒,夏日则以树叶来这比强烈的阳光。这边是最早的服饰。许慎的说文解字与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解释“衣”皆以其蔽体功能为本义,可以得知服饰最初的功能就是蔽体御寒。在说文收录的字中,大多是首先具备蔽体防寒暑的实用性功能,其次才是它的含义,上文提到过的“冃”、“冠”“襦”、“袍”、“韤”等都以其实用性为第一功能。其次是服饰的美化功能。人们在满足了遮体避寒的需要后,便逐渐要求其服饰的华美,赋予服饰审美意义。这在说文中也有所体现:“褕”指用雉的羽毛作装饰的衣服,是王后之服;“

10、雜”指五种颜色相交制成的衣服;“襮”指以黑白线绣成的具有装饰性的衣领。最后,在以“礼”为本的古代社会,服饰也承载着区别等级的意义。说文中表示社会地位的服饰类字可分为三类。第一,形制分贵贱。古代男子二十成人,需行“加冠之礼”,此处的“冠”就十分讲究,释名有言:“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只有贵族男子可戴冠,平明百姓只能束巾。“冕”则只能帝王、诸侯、卿大夫可戴。“衮”、“褕”、“袆”表示君王与王后之服。第二,颜色分贵贱。周代时就将色彩分为正色和间色,正色即黄、赤、青、白、黑。间色是指色彩斑驳,颜色不纯。红色是王后的礼服;“袗”义为玄服,黑色,为位高权重者所穿。秦始皇的龙袍便是黑色。第三,材质分贵贱

11、。随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朝代的更迭,用来别贵贱的服饰材质也随之变化。“表,上衣也,从衣从毛。古者衣裘,以毛为表。”1直至秦汉,人们依旧崇尚衣裘。在贵族阶层,冬日便以狐裘衣御寒,而平民百姓只着粗布麻衣。丝织品虽早在商代就出现,但只有上层阶级拥有,底层人民依旧无法接触到。第四,样式分贵贱。样式包括服饰的长短、图案。“袍”、“ 襺”表示长衣,即深衣。深衣是统治者的标准礼服。图案也是区别身份的一种方式。 “衮,天子享先王,卷龙绣于下幅,一龙蟠阿上乡。”1天子衮服上,龙头向上,龙尾向下,一飞冲天。诸侯衣服上的龙正好相反,龙头向下,龙尾向上,寓意降龙。二、饮食类字“民以食为天”,在说文解字也大有体现,仅与

12、“食”有关的部首就有23个,共283字。下文选字主要集中于食部,其他部略有涉及。(1)有关“食”的收字1.食物名称食说文:“食,一米也,从皀亼声。”1将“食”解释为“一米”,即食物。其甲骨文“”为象形字,上部是向下的口,表示低头吃东西;下方式一个装满食物的器皿,器皿旁的两点表示唾星。其造字本义为津津有味的吃东西。现如今“食”兼有两种基本的意义,而作为部首“食”的意义还需具体分析。鬻说文:“鬻,也。从米聲。武悲切。臣鉉等曰:今俗粥作粥,音之六切。”1指粥,即用粮食煮出来的粥,但粥中并不夹杂蔬菜、肉类等,是底层人民的食物。说文:“,五味盉羹也,从从羔。”1今字为“羹”。指五味调和的浓汤,字形采用、

13、羔会意。体现羹的特点:原料是肉食,羊是肉食中的主膳,汁液是其存在的状态。餱 说文:“餱,干食也。”1即制熟的干粮,便于携带,可直接食用,常作远行或行军只用。2.制作方式烹,是一种用水煮熟食粮的方式,后来成为舒适的总称。人类最早制熟的最早方式是烤炙,在器皿出现后,才出现蒸煮的方式。炙说文:“炙,炮肉也。从肉,在火上。”1商周时期处理肉食多用火烤,因其便利,有火即可,是最原始的治肉方法。飪说文:“飪,大孰也。从食壬声。,古文飪。”1就是用火把食物煮的非常熟。飵说文:“飵,餾也。”而“餾,饭气蒸也。”蒸,以热蒸气将食物制熟的方式。米蒸两次则为餾。3.饮食方式饗说文:“饗,鄉人飲酒也。从食从鄉,鄉亦聲

14、。”1是象形字,其甲骨文形为“”。从其字形表现为两人对食,中间的的符号形为装满豆子的容器,表示餐桌上的食物,即其义为与众人一起进饮酒、进食。餐说文:“餐,吞也。从食聲。湌,餐或从水。”1吞咽,食为义符,表进食。说文:“,燕食也。”1是指古代帝王大夫士庶人日常的午餐和晩餐,也可解为古代家庭私宴的名称。4.人进食后的状态飽说文:“飽,猒也。从食包聲。”“饒,飽也。”段注:“饒者,甚飽之词也。”都是描述人进食后饱腹的状态,饒比飽的程度更甚。餧说文:“餧,饑也。”“饥:饿也。”“餓,饑也。”三个字都表示饥饿的状态,但饑表示饑慌,饥则表示饥饿。饕说文:“饕,貪也。”“餮,贪也。”都是表示贪,区别在于,貪

15、財爲饕,貪食爲餮。(2)饮食礼俗与祭祀文化1.饮食礼俗(1)饮食礼制在等级社会中,饮食活动也不可避免的受到“礼”的约束规范,并非可以随心所欲的进食,其餐桌上的食物也受到限制,处处体现着礼制精神。说文:“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1鼎以三根立腿,两只提耳为形,是用来调和各种味料的宝器,被用来烹煮肉食和盛放煮熟的肉食。到了商周,鼎不再是单纯的食器,而是具备了象征等级的意义。列鼎,就是根据使用者的身份,将建制相同的鼎按照数量以及大小依次排列。西周的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象征着等级之间的不可僭越。(2)饮食习俗饮食习俗承载在先民的饮食文化,是社会中群聚的人们约定俗成的。

16、其中最为规律的便是饮食餐制的变化。饮食餐制值得是每日进食的次数及时间安排。我国古代大部分地区和民族都是三餐制,古称三食。说文中收字对于古人的饮食餐制也有所记录。“朝食”即是早餐,是一天中的第一顿饭。 “,昼食也,从食象声。”1指的是一天中的午饭。“餔,日加申时食也。从食甫声。”申时是下午的三点到五点,餔食是指一点的第三顿饭,相当于晚餐。除去记录了三餐的字,还有除正餐外的小吃,相当于零食。例如,“,嘰也。”“嘰,小食也。”上文提到“饗”的甲骨文,象两人对食之状,其中“二人”是虚指而非确切的两个人。远古时代,生存条件极其恶劣,人类常常群居生活,“对食”实则为一群人共同分享食物。农耕社会,人们常以乡

17、、里、宗族为单位,进行聚食活动。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饭食种类,但饮食主要以饭、粥为主。说文中有较多表示饭、粥的收字,上文提到的“饘、鬻、餬、餱”皆属此类。2.祭祀文化祭祀是“礼”不可或缺的部分,表达对祖先神灵的感恩以及祈求得到庇佑与对不可知未来的指引。说文:“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1“祭”的上半部分,左边是牲肉,右边是一只手,侧重向祖先向天地回报工作,即敬奉食物。“餽,吴人谓祭曰餽。从食从鬼,鬼亦声。”1段注:“餟餽也。三字皆謂祭”。即“餽”“餟”“ ”都是祭祀鬼神的称呼。“,小餟也。从食兑声。”是指规模较小的一种祭祀。以上几个字,许慎采用了互训或递训的方式释字,其意义大抵相同,所反映的祭

18、祀方式也并无太大区别,大致都是以用酒酹地。三、居住类字古人常说,有瓦遮头,即居所才是身安之处。说文解字中与“住”相关的、收字较多的几个部分别为宀部、穴部、门部、户部等,本篇将在这几个部首中挑选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字,解释其意思并且探求其反应的古代“住”文化。(1)与建筑相关的收字1.建筑材料受生产水平的限制,古人大都将土、木、石、茅等作为其建屋筑房的原始材料。厽说文:“厽,絫坺土为墙壁。象形。”1篆书为“”是指将土块累叠成为墙壁,这种方法属于“剁泥墙”,即用茅草等拌泥层层垒起。“垒,絫墼也。从厽从土。”也是用砖坯累叠起来。甓说文:“甓,瓴甓也。从瓦辟声。诗曰:中唐有甓。”1是指砖,即经烧制后的土

19、坯,防水防潮及抗压性都强于土坯。“瓴”与“甓”同义。瓦说文:“瓦,土器已烧之总名。”1也是指用泥土做成、经过烧制的陶器的总称,并不专指瓦片。茅说文:“茅,菅也。从艸矛聲。”“菅,茅也。从艸官聲。”1都属于茅草一类的植物,其韧性较强,菅的韧性更甚茅,常被用来与泥搅拌在一起作为屋顶。2.建筑构件柱说文:“柱,楹也。”1“楹,柱也。”1皆指厅堂前所立的柱子。“欂,壁柱。从木薄省声。”段注:“欂栌,柱上枅也。”“枅”意为柱上方木。欂栌是指柱顶上承托栋梁的方木,欂则义为起辅助作用的柱子。“榰,柱砥。古用木,今以石。从木耆聲。”是指立柱下面的垫石,先用木头,后用和石头。栋说文:“栋,极也。”1是指屋中的栋

20、梁。“极,栋也。”“杗,栋也。”都是表示栋的字。檐说文:“檐,也。”指屋檐的边缘,即前板。“,梠也。”“橝,屋梠前也。”“宇,屋边也。” 都是指屋檐。秦称屋檐作“楣”,楚称屋檐作“梠”。户说文: “户,护也。半門曰戶。象形。”1其篆文字体为“”,字形像半边的门板,指可开可关、用以保护家园的活动设置。半边门叫户。“门,闻也。从二戶。象形。”义为双扇的门。囱说文:“囱,在牆曰牖,在屋曰囪。象形。”1“牖,穿壁以木爲交窻也。”1囱开在墙上称作牖,即古建筑中室与堂之间的窗子;囱开在屋顶称作窗。3.建筑类型(1)居室宫殿家说文:“家,居也。从宀,豭省聲。”指人居住的地方。其甲骨文作“” ,古人将房屋起高

21、,下层饲养猪崽,上层用以居住。但还有其他字形,宀之下也有“双豕”“犬”等象形,可见“豕”是指家中圈养的动物,是一种象征意义,并非具体指小猪。堂说文:“堂,殿也。从土尚聲。”1段注:“殿也。殿者,擊聲也。假借爲宫殿字者堂之所以称殿者,正谓前有陛四缘皆高起。”2说文:“陛,升高階也。”上古时,堂即殿。根据许慎著可知“殿”是击打的声音,后来被假借作指宫殿。而堂之所以被解为殿,是因为是被建在高台上,比较高大。宫说文:“宫,室也。从宀,躳省聲。”1其甲骨文作“”上部表示屋顶和墙体,下部象门窗之形,宫实为象形字,本义为房屋,后来逐渐变为专指皇帝的居室。“舍,市居曰舍。”即临时性住房。(2)宗庙墓室宗说文:

22、“宗,尊祖庙也。从宀从示。”1指尊祖祭祀的庙堂。“庙,尊先祖貌也。从广朝声。”指尊敬祖先的样子。其本义是祭祀祖先的建筑,后来引申为庙宇。祏说文:“壇,祭場也。从土亶聲。”1古人在郊外祭祀时,会设立祭坛,即堆垒的土台。墓说文:“墓,丘也。”“丘,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1皆指坟丘。“坟,墓也。”“塋,墓也。”1皆指墓地。陵说文:“陵,大阜也。从阜从夌”1本义指高大的山陵。古代皇帝的坟墓修建的是最高的,其高耸的样子像是山陵,故后“陵”也指皇帝的坟墓。(2)建筑文化1.居住方式原始社会时期,生产生活水平较低下,居住之地由低下发展到地上,由空中发展到地面。例如,“厂,山石之崖,人可居,象形。”1先民在

23、挖筑洞穴之前,都都居住在天然形成的崖延之下。北方先民逐渐采用穴居的形式居住,即在山上、丘陵或地上挖一个能适宜人存身的洞穴居住。后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又创造出一种半穴居的居住形式,即在地上挖一个坑,以炕壁为墙向上构筑,在墙壁上搭上草棚,这个房屋半居地上,半居低下,出入的通道是斜坡或土阶。“穴,土室也。”指洞窟,即先民的穴居土室。而身处南方潮湿之地的先民则在树上构巢而居,因南方雨量较北方充沛,气候暖湿,树林茂密,为了防止潮湿气和动物,其由巢居演变到干栏式房屋。后来逐渐由空中居中下降到地面,居所也发展为地面建筑。2.等级制度中国古代的住所需要遵循“礼”的规范,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在建筑物的构造

24、上,屋顶被视为表现建筑所有者身份贵贱的标志之一,在屋顶的建制上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最高等级的是庑殿顶,重要的佛殿、皇宫的主殿都会以庑殿顶为顶。其次是歇山顶,宫殿、园林、坛庙式等建筑则多以歇山顶遮盖。接下来便是歇山、悬山、硬山等,依次排序。除了屋顶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建筑的台基亦如此。台基的作用是防止潮湿并且加固建筑物,然而上古时期的生产生活水平较低,那些高大的、有台基的建筑物只有身份地位较高的人才可居住,台基便成为了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地位越尊贵,台基就越高,随着身份地位的降低,台基的高度也随之降低。3.灵魂不灭与崇拜祖先古代人民由于生产力和技术的水平较低下,对超出当时认知的自然现象都无法解释,

25、便为其冠以神鬼之名,认为人是肉体和灵魂相结合,即使肉体消亡,但灵魂不灭。人们为了安放逝者的灵魂,便为其建造墓室、宗庙、陵寝等建。墓葬被人们普遍接受,对其形制便有了“礼”的要求。最显而易见之处便是所筑坟丘越来越高,象征身份的尊贵,最高的墓葬为皇帝的墓葬。由于皇帝的墓葬远远看来像一座山陵,故“陵”后又被用来专指皇帝的墓室。而“宗”、“庙”、“祠”等词则体现了古人对不灭的灵魂的敬意,即对祖先的敬意。他们不仅为亡者建造墓室,并且建造庙堂、宗祠来放置祖先的牌位,进行祭祀。宗庙承担着人们对祖先、神灵的敬畏,是进行表示敬畏仪式的场所之一,凡遇册封典礼、出师征讨、外交盟会等重大活动均在宗庙举行,意在告知先灵并

26、且祈求祖先的庇佑。在一定程度上,宗庙象征着国家政权,故在建城时,宗庙是必不可少的。四、出行类字在物质生活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人们出行主要靠行走,说文中与出行相关的收字相当之多,例如辵部118字、走部85字、行部12字等以及其他散落在各卷的收字,对古代的出行都有一个较为全面的反映。本文主要围绕“行走”义和交通工具两方面来分析古代的人的出行方式,并且讨论其中蕴含的出行文化。(1)出行方式1.道路行走类(1)行走类走说文:“趨也。从夭止,夭止者,屈也。”1作为独体字使用时,意为小跑。其字形采用“夭、止”会意,表示小跑时人必须收腹弯腰屈背。迀说文:“迀,進也。从辵干声。”1义为前进,向前走

27、。遴说文:“遴,行難也。从辵声。”1义为难以行走。“,兵死及牛馬之血爲。,鬼火也。”这里的大致为人们所说的磷火,多出现于坟墓附近,也因此被成为“鬼火”,实则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因为古人对未能理解的事物冠以神鬼之名,害怕而难以前进,故此被释为难以行走。追说文:“追,逐也。”“逐,追也。”1采用互训的方式,其意义大致相同,都为追赶。遄说文:“遄,往来数也。从辵耑声。”1义为往返频繁多次,然后段注有言:“释诂曰:遄,疾也。速也。”义为快速的走。迟说文:“迟,徐行也。从辵犀声。”1徐即慢,徐行即慢慢走,迟的本义即为慢慢行走。现今通常将迟解作不按时,因其慢慢走,故未能按时到达,也可看出其本义。逦说文:“逦

28、,行逦逦也。从辵丽聲。”1而“逦,行逦逦也。逦逦,萦纡貌。”萦纡,盘旋弯曲,回旋曲折,形容“逦”的状态,与“辵”合意,即曲折的行走。延说文:“延,長行也。从丿声。以然切。”其本义为长远出行,引申则有长义。跳说文:“跳,蹶也。从足兆声。一曰躍也。”1“蹶,僵也。从足厥聲。一曰跳也。”1蹶,有僵僕、跌倒义,也有跳起之义,故,跳是跳起之义,指身体在双腿突然发力的情况下,向上或向前离开原位。也有跃过之义。踽说文:“踽,疏行貌。从足禹声。诗曰:獨行踽踽。”1踽义为独行无亲的样子。(2)道路类道说文:“道,所行道也,所行道也。从辵从。一達謂之道。,古文道从寸。”1段注:“所行道也。毛传:每云行道也。道者人

29、所行。故亦谓之行。道之引伸为道理。亦为引道。”2道,指的是人行走所踩踏的事物,并非行走的动作,字义为道路。其又可引申为道理,也可解为在思想上的道路。而“路,道也。从足从各。”二者本义相同,均指道路。行说文:“行,人之步趋也。从彳从亍。”1义为人们在小路上行走或奔跑。而它的甲骨文字形作“” 形似今日人们所说的“十字路口”,故其本义是道路。術说文:“術,邑中道也。”1徐鍇有言:“邑中道而術,大道之派也。”指邑中的道路,泛指街道、道路。但“術”是“道”分岔出来的路,比大道窄。街说文:“街,四通道也,从行圭声。”1义为四通八达,今天市集中四通八达的道路,路旁可以经商的地方,被人们称作街。徑说文:“徑,

30、步道也。从彳巠聲。居正切。徐鍇曰:道不容車,故曰步道。”1段注:“鄭曰,徑容牛馬。畛容大車。涂容乘車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此云步道,谓人及牛馬可步行而不容車也。”2徑,是只能容人和牛马行走的小道。在此段玉裁也注释了道、路、徑三者的区别在于宽度,徑只容纳牛马通行,道可容纳两辆车通行,路则容纳三辆车通行。畛说文:“畛,井田间陌也。从田聲。”1阡陌指南北相交的路,“畛”指田间道路。2.出行工具车说文:“车,輿轮之总名。夏后時奚仲所造。”1其甲骨文字作“”,可以看出古时车的大致面貌。“骈,驾二马也。”“骖,驾三马也。”“驷,一乘也。”1段注:“郑司农注云,四匹爲乘。”即分别是两马齐趋,三马并驾,四

31、马并进。泭说文:“泭,编木以渡也。从水付声。”1早期的木筏并非是木头制成,而是人们用竹木与芦苇藤草等编制而成。俞说文:“俞,空中木为舟也。”1指将独根树干割开、挖空制成的小舟。舆说文:“舆,車舆也。从车舁声。”1即车箱。“舆轿”多称于汉代。舆轿多以竹子编制而成,后来便被成为轿。轿,从“车”意为交通工具类,从“乔”表声且取高举之义。(2)出行文化古人出行主要依靠双脚行走,交通工具的使用也颇多规范,例如用途、身份、自然条件等。根据车的实用功能,大致分为大马车、牛车和手推车。大马车是指所有用马拉的车,商周马车的构造和用处变化并不太大。到了汉代,马主要用来战争,汉武帝三次出兵匈奴,每次仅精骑便达十万之

32、众。民间马匹征用均充军用,日常拉车用马则渐渐减少。随后出现牛车,牛极能负重,车厢宽阔,最初多用于载货物。在崇尚马车时,乘牛车常被视为卑贱之事。贵族、大小奴隶主死后随葬品只用马车。汉代乘坐马车需要注意姿态仪容,规矩较多,而牛车空间宽大,行走平缓,汉以后人们出行选择牛车较多。手推车,前有两轮,以人推或拉前进。特点在于结构简单,自身轻便,行车可原地专向,运载量较大,能在崎岖狭窄的小路上通行。古代的车马等级在所驾马匹数目和所处位置都有所体现。王度记曰:“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随着等级的降低,所驾马匹数也随之减少。兵车是秦汉以前最重要的武备,在古战车上,人数一般为三人,尊者在左,御者在中,车右在右。陆路上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车,水上则是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