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苏国外小学语文备课文稿 备课时间: 2017 年 2 月 23 日年级六主备人:张亚萍复备人:单元五课 题:15.天游峰的扫路人课时安排:2教学目标(含重难点)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天游峰的“高”与“险”,并感知文中运用的描写方法。4.通过品析语言文字,感受扫路人坚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教学策略朗读感悟、以读代讲、合作探究等。教学过程复备意见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 1.师:在以前学习过的课文中,我们认识了许许多多的人物,那些人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章武去认
2、识一位普通的老人,这位普通的老人有一份非常普通的工作扫路。扫路人也就是清洁工人,他们为了使人们生活在清洁的环境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1.轻声读课文,划生字及新词,自己读一读、同桌之间互相读。2.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新词,指名读,教师正音。武夷山 险峰 扫帚 石阶 精瘦褪色 瘦削 黝黑 自信 说罢飘飘悠悠 颇有节奏 炯炯有神朗声大笑 豁达开朗 气喘吁吁大汗淋漓 望而却步 半途而返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4.汇报自学情况:师: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的主人公是谁?讲了他的什么事?三、理清脉络根据作者登天游峰的所见、所闻、所感分段 1.朗读课文,
3、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2.分段讨论并概括段落大意。(一)(1-2)写武夷山天游峰的险峻,以及“我”登上顶峰时的喜悦。(二)(3)写“我”下了山在小溪边散步时发现了天游峰的扫路人。(三)(4-12)写“我”在与扫路老人的交谈中,感受到老人对生活充满自信的态度。四、感受天游峰的特点1.对于天游峰,你们了解多少?谁来介绍一下2.作者笔下的天游峰是什么样子的?自由朗读课文,划出描写天游峰特点的语句(1)学生默读课文(2)指名交流3.这几句话中,你感受到了天游峰什么特点?(1)出示“九百多级就能断掉似的。”作者采用比喻的写法,将石梯比作一根银丝,突出了天游峰“险”的特点。引导学抓住“银丝、飘飘悠悠、断掉
4、”等词(2)出示“我抬头望一千八百多级。”用列数字的方法,写出了天游峰“高”的特点。引导学生抓住“顶天立地”等词语(3)出示“那层层叠叠倒抽了一口气”通过游人的表现,侧面写出了登天游峰的不易,从而衬托出天游峰“高”和“险”的特点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平时爬楼梯的感觉,从而体会游人的感受,理解天游峰的“高”“险”3.指导朗读相关语句,注意重点词语,读出天游峰的特点4.归纳写法(1)这些句子在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运用了比喻、列数字、侧面衬托的方法来突出天游峰的特点(2)我们平常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通过多种方法来描写事物的特点五、总结 在又高又险的天游峰面前,许多游客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是这位老人却每天扫
5、一个来回,还说“不累”。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呢?下节课我们再来仔细研讨。六、指导书写生字“夷 颇 褪 帚 削 罢”七、布置作业完成补充习题第二课时一 、复习导入新课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天游峰有怎样的特点?(高和险)2.在我们眼中,天游峰又高又险,游客们常常(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而文中天游峰的扫路人,确是一位(70岁的老人)二、感悟人物形象1.生活中,70岁的老人已经退休在家安享晚年,可是这位老人每天还要再又高又险的天游峰扫石阶。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呢?瞧!老人来了。(出示图片)看图,说说你了解的信息。2.文中是怎么描写老人的?自由朗读第二段,划出相关语
6、句,思考: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3.指名读,交流:(1)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描写老人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 外貌:“身穿一套运动鞋”“瘦削的炯炯有神”(朴实、健康、慈善、有精气神的老人) 动作:“老人引我一杯浓茶”(热情好客的老人) 神态、语言:“不累,不累看一程” “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老人摇摇头我能舍得走么?”“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自在悠闲、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老人)(2)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怎么能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呢?小组合作探讨交流(3)总结你们个个都比作者高明,感觉到这笑声永藏作者的心中,永远陪伴在作者的人生旅程。多么可
7、敬的一位老人,多么自信的一位老人,多么热爱生活的一位老人,让我们一起读出老人的心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拓展训练1.师:学完这篇课文,了解了这样一位老人,大家一定有许多话想对老人说,想多作者说,想对自己说。请大家拿起笔,写下你心中最想说的话。2.交流四、布置作业完成补充习题板书设计15 天游峰的扫路人 特点 高、险天游峰 写法 比喻、列数字、侧面衬托扫路人 自信、豁达、开朗教后小记年级六主备人:张亚萍复备人:单元五课 题:16.最大的麦穗 课时安排:2教学目标(含重难点)1.学会本课的1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词语的意思,体会文中几处分号的用法。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通过品析语言文
8、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眼前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4. 读懂文章围绕“拣麦穗”所讲的故事,了解弟子们如何拣麦穗及弟子们明白的道理。并感受苏格拉底注重实践、循循善诱、启发引导的教学风格。教学策略情境教学、以读代讲、合作探究等。教学过程复备意见第一课时一、导入课题1.古希腊堪称西方文明的发源地,那里曾经诞生过许多世界级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便是其中一位(出示:苏格拉底的图片)。2.能说说你对这位哲学大师的了解吗?(学生交流资料)3.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近大师,领略他的风采,共享他的智慧,去采摘“最大的麦穗”。(板书课题:16、最大的麦穗)二、初读感知1.轻声读课文,划生字及新词
9、,自己读一读、同桌之间互相读。2.课件出示本课生字新词,指名读,教师正音。麦垄 定夺 惋惜 苍老麦穗 饱满 埋头 判断错失良机 不失时机两手空空 如梦初醒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4.汇报自学情况:(1)指名分段读课文(2)这篇课文的体裁是什么?(散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的什么?三、探究问题: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你想提出什么问题2.交流问题(1)为什么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结果却两手空空地走出了麦地?(2)“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为他们惋惜”,小麦为弟子们惋惜什么?(3)为什么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只许进不许退”?(4)为什么最大的一棵麦穗就是弟子们刚刚摘下的?四、精读第一段1.自
10、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什么样的语气?(严肃、不容置疑)2.指导学生朗读五、总结 师:为什么苏格拉底会对弟子们提出这样的要求呢?他这样的用意是什么?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六、指导生字书写“垄”七、布置作业完成补充习题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这节课,我们继续快乐地走进那块文化土壤深厚的麦地,与两千多年前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进行真诚的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感受他的智慧,去寻找那(齐读)最大的麦穗 2.在弟子们寻找最大的麦穗的过程中,苏格拉底一共说了几次话?请快速浏览课文,用笔画出苏格拉底说的话。 3.哪三句话?谁找出来读一读?(出示) 4.有人说:哲学家的语言是深邃的,是精辟
11、的。我们今天就从苏格拉底说的这三次话着手,去领略这位哲学大师的智慧,去解读这位哲学大师的精神世界。二、研读赏析过渡: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来到麦地里摘麦穗。我们先来听听他提出了怎样的要求。(一)学习第一句:“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请一位同学当苏格拉底,说说这句话,其他同学作弟子,听明白苏格拉底的要求。 2.指名读 3.弟子们听明白了没有,明白了什么了?(苏格拉底有两个要求,一个是最大的麦穗,一个是只许进不许退。) 4.师:真好,大家从只许进不许退体会到什么? 5.弟子们对于麦穗有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没有,就是要求弟子们一直往前走,没有回头重
12、新选择的机会。) 6.苏格拉底会以怎样的语气跟弟子们说这一句话呢?(郑重、平静、严肃、不容置疑) 7.小结:看来大家不仅体会得好,读得更好。 (二)学习第二句: “你们已经到头了。” 1.苏格拉底说这话时,弟子们完成任务了吗?他们表现如何? 2.苏格拉底用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敲响了弟子的警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想象苏格拉底的心情。出示:苏格拉底_说:你们已经到头了。(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 3.弟子们如梦初醒,说出“如梦初醒”的近义词,想想弟子们明白了什么?(时间已经没有了,机遇已经没有了) 过渡:难道他们没有认真摘麦穗吗?读3、4自然段1.出示语句:(1)“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
13、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2)“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1.默读这两段话,看看弟子们是怎样摘麦穗的。圈出摘麦穗时的动词。 2.边读边想象弟子们在麦地里摘麦穗的情景,帮他们找没有摘到最大麦穗的原因。 3.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师适时点拨:弟子们怎么做,想象他们当时心里的想法,你认为该怎么读?可以配上他们的动作) (1)“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
14、,便随手扔掉了。”态度犹豫,拿不定主义,不能当机立断。 (2)“弟子们埋头向前走。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看出弟子们摘麦穗时非常认真,但眼光不够开阔,目光狭窄。这样是找不到最大的麦穗的 4.小结:所以这时,引读-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为他们惋惜。 假如你就是摘麦穗的弟子,此刻心情如何?会说些什么? (1)失去良机、一事无成,无比惋惜。(2)没有当机立断,错失良机;我很后悔,当时为何不(3)我心里很失落(4)心里很难受(5)心中感到懊悔,明明已经摘到手了,干吗又扔掉 5.小结:引读弟子们总认为总以为 6.弟子们是“不识庐山真面
15、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固然我们可以像小麦一样嘲笑弟子们,但我觉得弟子们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善意的提醒,我们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他们刚才的表现提一些建议吗? 7.小结:看来,我们都比苏格拉底的弟子更出色。 过渡:面对两手空空的弟子,苏格拉底是怎样开导的?(三)学习第三句“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见到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出示齐读。 2.讨论交流: (1)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麦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不是。“有一穗是最大的”是指真正的麦穗,但不一定碰见,即使碰见了,也不一定就知道它是最大的。“最大的一穗”是
16、指学生们摘到手中,后来又扔掉的。) (2)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得,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3.苏格拉底真的只是在讲摘麦穗吗?(苏格拉底是用麦地在模拟人生,用麦穗模拟机会)他在借摘麦穗告诉弟子人生的道理。他可真是用心良苦啊! 4.这时苏格拉底说话时的语气怎样?你认为“说”字前可加上一个什么词?(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集体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 5.苏格拉底借麦穗说明的道理,弟子们明白了了吗?6.文中几处分号用法三、拓展提升1.出示: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里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
17、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2.现在你还认为弟子们走出麦地,手中空空如也吗?他们收获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这就是齐读 3.请大家再认真读读每一句话,你读懂了哪句话? 4.麦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麦穗就是机会,麦地就是人生)这句话也写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一种是看到颗粒饱满的“麦穗”,就另一种是东张西望就像文中苏格拉底的弟子摘麦穗时的态度。(提醒分号的用法,两个分句,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5.再读几遍,看看这里哪句话在你心中占据的分量越来越大? 6.突出显示: 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8、 (引说追求就是最大的一穗,眼前的一穗就是眼前的机遇,抓住眼前的机遇才是实实在在的。) (1)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你能联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2) 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谈理解。 7.有了这样的理解,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把这句话读得更好。让我们把这句话牢牢地印在心里。齐读。 8.学习了课文,你觉得苏格拉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教学有什么特别之处? 9.总结: 苏格拉底是一位好老师,他教导弟子,不在教室,在麦地;不用课本,用麦穗;不是直接告诉他们一个道理,而是让他们亲自实践,自己悟出一个道理。 这节课,我们走进麦地,收获了一株颗粒饱满的麦穗,这就是:抓住眼前的一穗,把握实在的机遇。希望
19、你们能铭记在心,落实于行。 四、布置作业 1.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摘抄关于机会的名言。 2.完成补充习题3.语气第17课板书设计16 最大的麦穗最大的麦穗 眼前的一穗(追求) (实在)抓住机遇 把握当前教后小记年级六主备人:张亚萍复备人:单元五课 题:17.山谷中的谜底课时安排:2教学目标(含重难点)1.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联系课文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4.感受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领会既要敢于抗争又要学会退让的道理教学策略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教学过程复备意见 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板
20、书“谜”字,猜谜语“五个学生,住在一起,名字不同,高矮不齐”(手指)2.谜语一般由谜面和谜底组成3.板书课题:这节课,咱们还要猜一个谜,是一个“山谷中的谜”有信心吗?二、初读感知,揭开“谜面”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通,读正确,正音)(1)检查自学情况,出示词语:魁北克 女贞 帐篷 枝丫奇异 弹性 丧失 摧毁弯曲 反弹 屈服 毁灭漫天飞舞 苍翠挺拔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2.指名朗读课文,思考:“山谷中的谜”是什么?用横线划出来(1)“山谷没有什么特别只有雪松”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谜是什么?这个谜容易解开么?从哪里可以体会? 引读第二自然段,从“始终”体会难解3.齐读1、2
21、自然段三、精读课文,探究“谜底”1.默读第3自然段,“谜底”是什么,用线划出来2.交流指名读句子,出示:“谜底终于被揭开了也都存活了下来。”思考:这个谜底告诉我们,到底什么原因使山谷有了这个难解之谜的?3.为什么同一个山谷,会存在“东坡雪大,西坡雪小”的奇异景象?(抓住词语“风向”引导学生理解地理原因)4.引导质疑:为什么东坡雪大使其他树丧失了生机,而雪松却安然无恙?-感受“本领”自由读第3自然段,找出写“本领”的句子雪松的“本领”用什么词概括?(先弯曲,再反弹)和其他树相比,能感受到雪松身上蕴藏着什么么?5.抓住“反复”“不论始终”“完好无损”等词语体会雪松的特殊本领和顽强不屈的精神6.齐读
22、7.再读“谜底”,感受旅行者的喜悦齐读“谜底”这个难解的谜被这两位旅行者揭开了,他们的心情如何?从哪句话能体会出来?指导朗读8.小结:两位旅行者因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因而揭开了这一奇异的景观,这让他们感到非常高兴。然而,更让他们欣喜的是他们从这一现象中还领悟到了一些人生的哲理。四、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第二课时一 、重温谜面,直奔课文1.上课之前请大家回忆一下,加拿大魁北克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中有一个什么谜,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么?出示谜,齐读2.直到1983年的冬天,这个始终解不开的谜终于豁然开朗。这堂课,就让我们跟随两位旅行者一起去感受,去领悟-齐读“山谷中的谜底”二、精读课文,感悟本领1.
23、找寻谜底造成这奇异景观的原因是“东坡雪大、西坡雪小”2.东坡的雪大到什么程度?哪些成语可概括(鹅毛大雪、大雪纷飞、纷纷扬扬)3.雪大雪小,只是一方面的原因,还有什么其他原因呢?(雪松有个本领)(1)文中是怎么描述的?(2)出示:“当雪积到的身姿”(3)四个词概括本领:“积”“弯曲”“滑落”“反弹”(4)指导朗读4.正是雪松有这个本领才能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你对它有什么评价?(智者、强者)5.还有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它是个智者、强者?(1)“当雪积到一定程度”说明再不弯曲就要断了,实在承受不了了。(2)“待压力减轻,又立即反弹身姿”“立即”说明只是暂时的退让,目的是保存力量,等待时机,更好地生存下去
24、。(3)“依旧保持苍翠挺拔的身姿”“始终完好无损”看出经过短暂的弯曲,压力减轻后依然生活得很好,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4)四个“反复”表明雪松与大雪的较量是长时间的,需要决心和恒心,说明雪松一直没有放弃,坚持不懈,它有不屈不挠、锲而不舍的精神。(5)“不论始终”可以看出雪松顽强三、联系实际、领悟启示1.充满智慧的弯曲,充满力量的反弹,这就是雪松的本领,这就是雪松能够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的原因,这也是山谷中的谜底。面对这一谜底的揭开,两位旅行者受益匪浅。自由读4、5自然段,划出两位旅行者的启发。2.交流3.面对外界的压力,我们可采用哪两种方法?(正面抗争、弯曲反弹)四、拓展延伸你了解到的像雪松一样采
25、取弯曲策略的事例有哪些?(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五、布置作业1.完成补充习题 2.预习习作5板书设计17 山谷中的谜底 东坡雪大 西坡雪小只长雪松 长满杂树积压 弯曲 滑落弯曲和反弹 更好地生存发展(启示)教后小记年级六主备人:张亚萍复备人:单元五课 题:习作五课时安排:2教学目标(含重难点)1.指导学生回忆成长中的烦恼,学会围绕中心话题,把烦恼写具体、写形象。2.培养说真话,抒真情的良好文风,明白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道理。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以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烦恼、挫折。 3.大胆写出自己的心里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4.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素材的良好
26、习惯。 5.学会自主修改,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态度。教学策略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教学过程复备意见 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 1.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曲小小少年,会唱的同学可以一起来唱。(播放歌曲)学生用心聆听或跟着哼唱。 同学们,听着小小少年,我突然间想问你们几个问题,行吗?我是一直认为,你们没有烦恼,是很快乐的。是不是这样? (学生发表自己看法)2.人生有一个美好的阶段,那便是少年时期,我们小学生正生活在这样一个阶段,童年的幼稚已逐渐退却,大人们所谓的成熟离我们还太远,于是,花季走来,雨季走来,我们心中的烦恼也就随之而来。今天,我们就上一节作文课成长的烦恼。二、真情互动 1.我
27、们每个人都会有烦恼,我也不例外。大家猜猜看,我会有些什么烦恼? 2.老师也很想知道,你们都有些什么烦恼呢? 3.交流归类:(1)学习的压力(2)家庭的烦恼(3)生活方面(4)朋友交往三、讨论写法1.选择一个事例讨论2.以“眼睛近视”为话题,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谈谈应该如何来写3.交流(1)举具体的事例:如看不清黑板等等(2)内容要具体四、自主表达1.以“成长的烦恼”为题,把自己的烦恼写下2.学生习作第二课时 一、习作实践,下笔成文二、朗读习作,评议修改 1.学生完成习作草稿后,各自朗读一遍,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议修改。 2.文后指导。 3.结合学生的作文进行讲评。哪里写得清楚、具体,哪些地方写得
28、好,也可以互相交换改一改。4.预习练习五板书设计习作5 成长的烦恼 你的烦恼:学习的压力、家庭的烦恼、生活方面、朋友交往具体事例写清楚、写具体 教后小记年级六主备人:张亚萍复备人:单元五课 题:练习5课时安排: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1.语文与生活:认识街头招牌,了解经营的范围和特点,学习给店铺起名,并能将货物进行分类。2.诵读与积累12个词语。3.写好钢笔字,力求写正确、端正、美观。4.口语交际:小小辩论会。5.学好钢笔字,学写毛笔字。教学策略情境教学、以读代讲、合作探究等。教学过程复备意见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走在街头时,有没有看到各种各样的招牌?2.学生交流二、教学“语文与生活”(一)认识街头招牌1.指名读题,明确要求。2.读一读题目中出现的八个招牌名,根据每一招牌名中的关键字词,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经验,思考它们各自的经营范围和特点。3.交流。教师适当介绍学生不太了解的店铺名。4.联系自己身边的一些店铺的招牌名,说说它们各自的经营范围和特点。(二)起超市名1.指名读题,明确要求。2讨论:怎样才能新颖而又有意思?3.引导学生从人名、地名、超市的经营特色等方面来起名。4.交流总结。(三)货物分类1.审题。2.认真读一读这些货物名,联系生活中的经验,想一想它们各属于哪一类,该如何分类。3.交流。4.总结给这些货物分类的规律。第二课时一、教学“诵读与积累”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LED电子显示屏制作及安装合同
- 2025企业合同保障女性职工孕期权益为她们在工作中提供坚强后盾
- 2025苏州市家庭居室装饰装修工程委托监理合同
- 电动车配件购销合同协议
- 电缆买卖合同违约协议
- 申通快递发货合同协议
- 电商加盟抽成合同协议
- 《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首都师范大学)章节测试答案
- 瓷砖厂拆除合同协议
- 男女朋友房内合同协议
- 2025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二次函数综合》专题复习讲义
- 采油工程 试题及答案
- 西医临床基因组学应用试题及答案
- (二调)武汉市2025届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考试 政治试卷(含标准答案)
- 2025年共青团团课考试题库及答案
- T-CECS120-2021套接紧定式钢导管施工及验收规程
- 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地理+生物试卷真题(含答案解析)
- 2024年湖北省武汉市高考数学一调试卷
- ThingsBoard IOT 物联网平台的介绍与应用演示
- PDCA模板(完整版)
- SWIFT信用证代码表及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