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五单元_第1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五单元_第2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五单元_第3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五单元_第4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五单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桃花源记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文题 2、读-读准字音,读出句读,把握感情基调 3、掌握重点词语、特殊句式 4、掌握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由“世外桃源”导入,并释题。计划2分钟 桃源-桃园(辨析理解) 二、走近作者,你对陶渊明了解多少呢?(提前布置预习)计划3分钟 预设: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生活在东晋的分裂崩亡时期和晋末的换代之际,社会矛盾尖锐,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对东晋的黑暗现实不满而归隐,一生好酒,常设酒宴客。 三、读-读音、句读、感情基调(给予准确的评价、恰当的鼓励)计划1

2、2分钟 1、全班齐读,自我评价。 2、教师范读,同学们评价。 3、分组读,其它组评价。 4、学生个人主动读,同学们评价。 预设:为(wi)(wi)夹(ji)数(shu)陌(m)要(yo)语(y)诣(y)骥(j)咸(xin) 四、重点词语的理解(提前布置预习)计划10分钟 1、指出下列标记词语的古今意义 阡陌交通(古义:互相通达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芳草鲜美(古义:花今义:芳香) 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羹味道美) 咸来问讯(古义:都今义、盐味) 咸来问讯(古义:讯问消息今义:调查、讯问) 妻子邑人(古义:妻子和儿女子单今义:男子的配偶) 来此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

3、有出路的境地 与外人间隔(古义:隔断、隔绝今义:距离) 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条件关系关联词,不管) 便扶向路(古义:沿着今义:携扶、搀扶) 便扶向路(古义:原先今义:朝着) 处处志之(古义:作标记今义:志向、意志) 寻病终(古义:不久今义:找) 延至其家(古义:邀请今义:延长) 此中人语云(古义:说今义:云朵) 缘溪行(古义:沿着今义:缘分) 欲穷其林(古义:走到。的尽头今义:贫穷) 便得一山(古义:看到今义:得到) 才通人(古义:仅仅今义:刚刚、刚才) 豁然开朗(古义:开阔明亮今义:个性、举止大方) 悉如外人(古义:完全今义:熟悉) 辞去(古义:告辞离开今义:辞掉工作) 五

4、、本文有两个通假字,请找出来,并解释。 具答复之(同“俱”,一一,全部,详尽);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六、分小组思考讨论,完成下列练习小组内分工合作,限时10分钟 1、“此中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你认为渔人给桃花源中人说了些什么?桃花源中人叹惋什么? 预设: 渔人可能告诉桃花源中人:桃花源中人可能: 外面朝代的更替与频繁的战乱为外面人们的痛苦生活而叹 晋代的苛捐杂税使人民流离失所为外面的社会黑暗而叹 自己的经历及家庭情况为自己的幸运而叹 外面的人情风俗、生活习惯为自己孤陋寡闻而叹 外面的社会、政治制度为时光的易逝而叹 外面的生活、生产水平为自己落后的生产水平而叹 。为渔人的人生经历而

5、叹 。 2、桃花源中的生活如此充满诗情画意,没有战争,没有赋税,渔人为什么还要离开? 预设: 家乡情结,这里再美,可不是自己的家乡挂念家中亲人,怕亲人担忧 长期作客,心中不安欲告知太守,邀功请赏 欲将家人带来,共同享福欲将同郡的人带来,共同享福 3、“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中人为何要如此说? 预设: 怕外面的人去打扰他们平静的生活怕外面的战争波及桃花源 怕被赶出桃花源怕给他们加赋税 。 4、“处处志之”却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作者这样安排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预设:暗示桃花源这种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民风淳朴的理想的生活,在当时的社会是找不到的,只存在于作者的心中,只

6、能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 七、课后作业 1、渔人把桃花源中的秘密告诉了外面的人,你对此怎么看? 2、作者在这个虚构的故事里,用了刘子骥这个真名真姓,在当时很有影响力的人,有什么作用? 3、假如太守找到了桃花源,结果会如何? 4、你愿不愿意在桃花源中生活,为什么? 陋室铭教案一、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具有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

7、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背诵全文;对韵文和韵脚有初步的认识;学习课文“托物言志”和言简意丰的写法。 2、布置预习,首先让学生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诵读法、点拨法、问答法。 3、体会刘禹锡安贫乐道、高洁伟岸。 三、教学重点: 1、让学生反复送读短文,在诵读中品味文章的意境。 2、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 3、托物言志的写法和衬托的运用。 四、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的写法和衬托的运用。 五、教学准备: 1、教师阅读教材、教参,制作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认清字词,并在疑难处作出标记。 六、教学环节:(一)、情景导入。 多媒体展示山村图景图,请同学用语

8、言描述这幅画面。同学们认真欣赏图片,用准确而生动的语言描述。 (二)、认识“铭”。找同学根据预习回答“铭”的知识。 多媒体展示: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座右铭: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的格言。 (三)、走进作者。根据工具书交流刘禹锡的相关资料,与作者对话。多媒体展示: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著名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本文选自全唐文。 (四)、作品背景。同学根据手头工具书,了解本文

9、的写作背景。 多媒体展示重要的内容: 作者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被一贬再贬,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他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 (五)出示学习目标。找学生读学习目标,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展示: 1、积累字词,掌握文学常识。 2、朗读、翻译、背诵全文。 3、体会作者的高尚品质,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六)、朗读课文,认识字词。认真欣赏课文内容,准确朗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出示文字与拼音的课文。要求:先学生自读,再齐读。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

10、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七)、检测字词。请同学板演,其余在下面练习。展示: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德馨xn鸿儒hngr苔痕ti案牍d (八)、翻译课文。欣赏课文,注意蓝体字的意思。出示: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展示整节课的完整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但主人有

11、美好的德行。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内。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杨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九)、再次展示课文,并配以相关的的图片。展示课文及图片,学生仔细欣赏图片,想象着理解着记忆、背诵全文。 (十)、课文的结构及内容。陋室铭 刘禹锡 1、字词:馨xn鸿儒hngr苔痕ti案牍d 设喻引题山水喻陋室 仙龙喻德馨 环境清幽(景)安贫乐道 陋室铭陋室不陋交往高雅(友)高洁伟岸 生活恬适(趣) 古贤自喻反

12、诘点题 (十一)、出示背诵的原则和方法。出示:原则: 化“长”为“短”n 读懂文意n 限时抢记n 多次巩固n 方法:首字提示法 翻译还原法n 边读边译法n 同学边看边理解。 (十二)、再次出示图片,再背课文。展示图片图形记忆。学生边看边背。 (十三)、练一练。认真阅读提醒,积极思考,仿写句子。 展示:仿照下列句型造句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v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v (十四)、考考你。看试题,认真回顾所学,做出答案。展示: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A斯是陋室,惟吾德馨。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把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文。 A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3、B孔子云:何陋之有? (十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同学们都热爱自己的家,学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为自己的小天地取个优美的名字,表达你在家中的感受。(不少于200字). (十六)、拓展延伸。在那个埋没人才的年代里,刘禹锡这匹千里马只得安贫乐道,甘居陋室,现在生活在幸福的阳光中的我们,又该有怎样的理想与抱负呢?(学生畅谈) 一篇学生铭与大家共勉 学生铭 天赋不高,有志则行。成绩不佳,发奋则灵。斯是求学,唯苦唯勤。读书破万卷,求知凭悟性。谈笑添学问,思辩助长进。可以明事理,冶性情。无世俗之乱耳,有墨香之赏心。学海巧为舟,书山行捷径。吾辈云:“何乐而不为

14、?” 爱莲说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案背景 本篇教案主要针对经济文化相对比较落后,语文教育水平相对较平庸的北方农村地区的学生而设计的。教师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来帮助学生提升对文本内容的解读,北方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欣赏到真正的莲和莲花,甚至还有的学生也没有欣赏到菊花和牡丹花,教师应该通过大屏幕将这些素材展示给学生,增加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性认识。学生课前结合课文注释已大略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说”的特点,认真思考练习题三的问题。有条件的同学已查阅有关资料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课文的内容并不深奥,学生能够理。教师组织小组讨论探究学习,基本可以实现教学目标。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个

15、别问题适当点拨即可。 教学时对深刻的思想内容进行剖析,实现思想教育的目标。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里的文言文词汇。 (2)反复朗读课文,能够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自由提问问题,教师点拨,同组交流表达,体验探究的过程。 (2)能过认真聆听和思考其他同学的发言,积极表达自己的认识,体现合作学习的过程。 (3)能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理解作者所要表达思想感情,通过联想和仿写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意见、看法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2)敢于揭露和批判社会不合理现象。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具有强烈的求

16、知欲。 (2)学生语文基础一般,文言文基础一般,但学习文言文浓厚兴趣浓厚。 (3)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愿意表现自己,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 五、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1)任务驱动法:由教师提出问题,以小组讨论学习方式为主,在教师引导下达成共识为目标。学习任务以“消化字词,理解句子,赏析全文,联系现实”为主线设计的。 (2)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情景,开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采取“读(阅读)、思(思考)、讨(讨论)、探(探究)”的教学方法。 (3)信息技术与语文科整合:本节课信息技术成为创设情景的工具,为学生提供丰富信息资源。 六、教学思路 教师利用大屏幕创设情境,将准

17、备好的一些教学资源如图片文字资料等,适时展示给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然后采用多种方式朗读,在反复朗读中消化字词,理解句子,个别问题小组无法解决时拿到全班讨论;接着用大屏幕出示“研读品味”的探究问题,把握中心,各小组上交讨论详细记录;最后联系现实生活拓展学习内容。 七、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导入新课 教师创设教学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1)用ppt演示-莲的图片 (2)学生谈作者、“说”;教师补充,出示课件。 教学活动2 整体感知疏通句意 (1)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节奏,特别是语气。小组之间要一起研究着阅读。 (2)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次朗读,从语

18、气中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活动3 研读品味,把握中心 (1)找出课文中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看看他们分别从那个方面描写了莲花,又表现了莲花的什么品质? (2)文中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从莲的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君子具有哪些品质? (3)题目是爱莲说,可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组讨论,提交记录,出示课件,教师总结) 教学活动4 联系现实发表见解,布置作业 (1)处在今天的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我们怎样看待作者这种不慕容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学生评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小组派代表发言。把追求美德的人生观扎根于学生心田,又借此制造课堂学习气氛的高潮) (2)你喜欢什么样的花,仿

19、照周敦颐的写法写一写 例如:“我喜爱梅花,因为它是花中的志士,它默默无闻,不与百花争宠;它坚强不屈,顶着风雪傲然绽放;它在严动冬里给人们以春天般的慰藉”。 (3)课外收集有关描写三种花的唐诗宋词语句。 备用练习题 拓展阅读 北人生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注释:北人:北方人。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有角,叫菱或菱角,可吃。啖(dn):吃。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仕与南方() (2)席

20、上啖菱() (3)或曰“啖菱须去壳”() (4)欲以清热()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加色横线的意思。 、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八、教学反思 多年来的语文教学让我深深地感到语文教学处在越来越尴尬境地,一边是新课程理念下语文素养的培养,一边是应试语文课堂教学,运用新课程理念,比较准确的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结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小组学习中,完成教学目标,运用PPT课件进行演示,充分扩大了学习的容量。 演视课件的时机不够恰当;拓展问题切入点显得与教学内容不协调。 九、附件 (1)爱莲说教学课件 (2)古诗词中关于描写莲的例句 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李清照:兴

21、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如梦令 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镜慈寺送林子方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 李清照: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核舟记(教案)一、简介: 本课件针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核舟记而设计,该课文是侧重于中华名族传统的工艺品,以及人文性的课文。课文注重文言文的词义解释,句读分析,赏析佳句。 二、教学对象: 本次授课对象是八年级上的学生,这部分的学生已经接触较多的古诗词和文言文,对文言文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能力目标 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

22、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德育目标 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四、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稀世珍宝明代桃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在宁波被发现的消息传出后,成为文物界、收藏界的一大新闻。据专家鉴定,这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这一则新闻出现在1995年10月27日文汇报上)今天,我们有幸一睹尊容,一同走进魏学洢()的核舟记开开眼界。(板书文题) 设计(二) 同学们,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能工巧匠的故事,

23、谁来讲给我们听听呢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生动再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核舟记。(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教师提示并领读以下内容(投影显示):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罔(wn) 膝(x) 褶(zh) 髻(j) 倚(y) 戌(x) 篆(zhun)八分有(yu) 奇(j) 诎右臂支船(q)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学生读课文,结

24、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三、整体感知文意,弄清作者的写作顺序 1疏通文意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绘制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看谁画得既准确又逼真。然后选画得最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绘制的示意图,介绍示意图,复述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

25、体思路。 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25)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6段)总结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2)辨明说明顺序。 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明确: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多媒体显示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学生齐读25段。 (3)探究思考。 提问

26、: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在此基础上稍作点拨。 明确: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写作思路提示,背诵24段,在头脑中完善“大苏泛赤壁”的故事。 第二课时 四、品析语言,真切感受本文

27、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1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注意作者的细致观察。 提问:课文第一段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学生根据问题提示,读课文,思考。 教师可就第2个问题稍作点拨:至少有三个地方说明是“泛舟”。第一,从“苏、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二,从“舟尾横卧一楫”船浆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从“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居左者若听茶声然”可知“泛舟”。 教师总结:我们学习核舟记,能如此具体而细致地感受一件主题鲜明的艺术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

28、王叔远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细致的观察。看来,写好说明文的前提和关键是细致观察、精心构思。 2揣摩语言,品味文中生动传神的描写。 多媒体显示: 揣摩下列语句: (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2)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3)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4)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学生齐读四句话。教师示范分析(2)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让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

29、和两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风明月中。 学生选例,师生一起评点:如(1)句描述苏黄二人泛舟时的闲适心情,二人共阅一手卷,显得那么情深意笃。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这是何等旷达的襟怀啊。如(3)(4)句描写得细致入微,神韵毕具,惟妙惟肖,一个悠闲自在,一个神情专注,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快、愉悦的气氛。 学生自选其他一些说明生动的语句,自主品评揣摩。 教师总结: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作者在说明这件雕刻品时,不为原作所囿,在细节上又大胆想像,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创造,赋予雕刻品以新的生命活力,这启发我们说明事物时不应

30、是呆板平实的,而应该是能打动人的,给人以想像的。 3教师请五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为东坡,一为佛印,一为鲁直,其余两个为舟子,注意表现他们的位置、姿态、动作。 五、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介绍王叔远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篇幅虽短,却说明顺序合理,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得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这要靠什么?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的说明。这无疑给我们以很多启示。 六、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显示一题,完成一题): 1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A尝贻余核舟一 B诎右臂支船 C右手倚一衡木 D其船背稍夷 E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F神情与苏、黄不属

31、 G八分有奇 2选出加粗词词性、含义不同于其他的一项。 (1)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为宫室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为字共三十有四 (2)A篛篷覆之 B左臂挂念珠倚之 C闭之 D能以径寸之木 (3)A中轩敞者为舱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其两膝相比者 D居右者椎髻仰面 3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 (1)苏、黄共阅一手卷 (2)舟尾横卧一楫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5)又用篆章一 4下边是课文第2段的现代汉语译文,文字不够简洁,大约可删去30字左右,请你修改。 这只船从头到尾的长度大约是八分还多一点,高大概是两个黄米粒上下那么高。船的中间高大而

32、宽敞的部分是船舱,船舱的上面盖着一张竹箬做成的船篷。船舱的旁边开着小 小的窗户,左右两边的窗户都是四扇,一共有八扇。打开窗户一看,可以看见左右两边雕刻着花纹的栏杆正好相对,把窗户关上以后,只可以看见右边窗户上面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的窗户上面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每个字都用石青给它上了色。 选几位同学逐题回答,明确: 1A赠送 B“诎”同“屈”,弯曲 C“衡”同“横” D平 E挑选 F相类似 G“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奇”,零数。 2(1)A(A解释为“是”,B、C、D均为“做”“雕刻”) (2)D(A代词,指代船舱;B代词,指代左膝;C代词,指代窗。

33、D“之”为结构助词,“的”) (3)C 3(1)译文:苏轼和黄鲁直一同观赏一幅书画卷子。 (2)译文:船尾横放着一支桨。 (3)译文:总计这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小窗。 (4)译文:原来是挑了一个长而狭的桃核刻成的。 (5)还有一颗篆文图章。 提醒学生注意两点:(1)文言文和现代文数量词的不同点在于:大多数文言文有数词无量词,现代文则数词、量词同用。文言文的数词可放在名词前或后,现代文的数词习惯于放在名词前。 (2)“桃核修狭者”“两膝相比者”属于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应提前,译为“长而狭的桃核”“互相靠近的两膝”。 4修改后的译文为:这条小船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两粒黄米那么高。中间高敞明朗的

34、地方是船舱,上面盖着刻出来的箬篷,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有八扇。打开窗来看,雕花的栏杆两边相对。关上窗子,可以看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对联,这些字都是用石青涂染上色的。 七、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24段。 2研讨与练习第四题。 板书设计大道之行也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全文 4、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读得快。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

35、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难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保证学生多读,能够当堂成诵。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关于文章的理解,学生讨论交流完成,老师可稍作点拨引导。 3、探究创新法:设置一些开放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

36、,鼓励他们大胆设想。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用课件展示孙中山的题字“天下为公”。“天下为公”这四个字是孙中山先生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他题写得最多的一句话。它包含着孙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最高理想和最完美的社会构想。其实,这一句话最早出自于我国一部儒家经典著作礼记。那么这四个字究竟有什么含义?为什么被孙中山先生奉为一生之理想?今天我们不妨走进这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的典籍,共同寻找答案。 (展示课题大道之行也)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断句。 简单介绍课题 “大道”什么意思呢?在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行”是施行的意思。 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

37、定和平的社会环境中,这样的社会也叫大同社会。 这篇文章选自礼记礼运。简要介绍礼记(多媒体展示)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又是一部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 礼运,礼记中的名篇,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社会特征。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用多媒体打出)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zh),事毕,出游于观(读gun,宫门外两旁的楼台)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

38、了古礼)。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 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古礼丧失、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看看文章。 请一位同学们读课文,然后用多媒体打出需要注意的读音。 天下为公(wi)选贤与能(j)讲信修睦(m) 矜寡孤独(gun)男有分(fn)货恶其弃于地也(w) 这篇文章的词句不复杂,请同学根据课下注释疏通一下,看看有没有不能理解的地方,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全文共五句话,107个字,但这短小的文章却包含

39、着许多令我们深思的内容。你们从文章的阅读中感觉到哪里引起了你的思考?能不能说说你的理解。 (同学们谈自己的看法) 老师总结:这篇文章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大同社会的画卷,在这里人们安居乐业、人人平等、互敬互爱、亲如一家。那么怎样实施“大道”,构建“大同”社会呢? 依孔子的话来说就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 “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这是构建大同社会的根本条件,大家来齐读一遍。 构建“大同”社会具体的说要做到哪几个方面呢? (1)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