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佛教对音乐的影响_第1页
古时佛教对音乐的影响_第2页
古时佛教对音乐的影响_第3页
古时佛教对音乐的影响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时佛教对音乐的影响中国佛教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 宝贵文化遗产。佛教作为宗教,在传播过程中离不开音乐这一艺术形 式作为媒介手段,同时也对音乐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2、促进了音韵在这一时期的形成汉语注音的反切方法“平上去仄四声用于诗律均与此有关,音韵 学对后来的中国歌唱技术和作曲方法均有很大影响。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中国知识 分子还曾参照梵文的拼音,发明了我国最早的拼音方法一一反切。另外,佛教还在实践过程中建立了平、上、去、入的四声体系。从公元五世纪沈约著四声谱开始,音韵学便成了一门科学。 这是佛教对中国音乐的一大贡献。2、形成了具有中国特

2、点的佛教音乐体系公元前后,佛教音乐随佛教传入我国,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 域之中,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人生观、生活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经寺院僧侣们不断地实践和摸索,逐渐地形成了以“远、虚、淡、静 为特征的中国佛教音乐,清净自在、菩提心上、旋律优美、婉转动听、 宁静清淡、高雅慈悲,独具浓厚超然风味、表达天人合一的思想感情, 且融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于一体,并成为中国民族音乐中 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 史性和民族性。3、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民间说唱艺术形式的形成与发展说唱艺术的历史是十分悠久。最初是寺院里僧侣用以讲唱佛教故 事,由于佛经经文比较晦涩,僧

3、侣为了便于传讲起见,将佛经中的道 理和佛经中的故事用讲唱的方式表现,这些故事内容通俗易懂,进而 讲唱中国历史故事和传说中的人物。南朝齐梁时,佛教徒开始吸取民 间文艺形式,如“转读“唱导等。“唱导是一种说唱兼有、声文并茂 的讲演艺术。此时由于佛教广为传播,唱导音乐也很快大为盛行,且 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4、对西域音乐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魏晋这一时期是中国佛曲草创的时期,魏陈思王曹植研究用中国 的曲调配唱汉译经文,成为进行这方而尝试的第一人。曹植好学博识, 擅长诗赋文章,是建安文学的创始者之一,他精通音律,对传统音 乐有深入地研究,同时又喜欢读佛经,因此,他将外来的印度佛乐与 中国传统音乐,

4、很好地结合了起来。佛教自传入以来,至魏晋时期,许多来自印度、西域的高僧在汉 地传播、翻译佛经的同时,也带来了印度、西域的佛教音乐。一些僧人祖籍西域,在创作音乐的过程中、在译经的同时,把诸 如卬度、西域的佛教音乐、佛曲韵味、曲调等融汇其中,传入中原大 地,女口:佛经翻译家支谦,本月支人,他就曾依无量寿经和中 木起经制作了赞菩萨连句梵呗三契。5、对我国民间音乐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继承、传播、集中的作用当时的寺庙是重要的艺术活动场所,佛教对此时的音乐活动有着 一定的影响。为了传播教义,佛教音乐采用了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形 式:民歌、小曲、杂技、戏曲等等。每逢宗教节日,寺院内外鼓乐喧 天,形成规模宏大的表演

5、。佛教在宣传教义的同时,客观上也给了人 民以进行艺术活动的机会。据载,北魏都城洛阳寺庙众多,香火极盛, 寺庙中常有丰富多样的音乐表演,以致寺庙成了音乐艺术的中心。平 日里,伶工伎女把这里作为排演练习的基地,一到节日或法会,便是 鼓乐喧闻、观者如云,热闹非凡,活生生的一个个规模宏大的演剧院。这些在寺庙中展露艺术才华的音乐家们,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来自宫 廷,还有一些则是城市中的职业音乐家。北魏人杨炫之洛阳伽蓝记中记载,“四月七日京师诸像皆来此 寺,尚书祠部曹录像凡有一千余躯,至八日以来入宣武门,向阊阖官 前,受皇帝敬花,于时金花映日,宝盖浮云,幡幢若林,香烟似雾, 梵乐法音聒天动地,百戏腾曝,所在

6、骈比,名僧德众,负锡为群,信 于法侣,持花成薮,车骑填咽,繁衍相倾。在这些盛大的乐舞表演 中,节目既有卬度佛教梵音及梵音的汉化形式,又有民间的百戏、幻 术和杂耍。这种活动,把当地所有的歌舞技艺汇集一起,争奇斗胜, 年年举行,很多民俗舞蹈就这样随着宗教习俗活动而保存下来,至唐 代依然盛行。寺庙戏场对我国剧场艺术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6、保存、集中了一部分民间音乐,并有传授、提高的作用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各种“仪轨的创立和形成,为佛教音乐的 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齐武帝次子萧子良,是修治佛教礼乐的杰出人物,他好古擅治文, 曾撰僧制一卷,其内容既有生活起居,也有唱念内容。又撰施 食法,是我国第一部

7、施食佛事专著。南齐永明十年,萧子良发起整 理传统音乐的创举,礼请了建康各寺梵呗名僧集结一起,对传统梵呗 进行唱诵曲调的比较、勘误与校正。通过这次整理和校订,不仅恢复 发传统梵呗,而且培养了一批梵呗高僧,成为传播佛教音乐的骨干力 量。待宋齐之间,有昙迁、僧辨、太博文宣(即萧子良)等,并殷勤 嗟咏,曲意音律,撰写集异同,斟酌科例,存于旧法。传统梵呗经过 校勘整理后,辑为专集,萧子良还为这个专集写了梵呗序,在对 梵呗词曲校勘订正的基础上,又撰写了转读记并释滞一卷。梁武帝萧衍是另一位不可多得的对佛教音乐做岀卓越贡献的人物。 梁武帝早年好学,博通史,草隶书法,尺牍文章、骑射战术、律吕音 乐等都十分精通,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是南朝梁的佛教领袖。他 的佛学造诣很深,他倾注了大量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