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与公平框架下失地农民权益受损状况分析(一).doc_第1页
效率与公平框架下失地农民权益受损状况分析(一).doc_第2页
效率与公平框架下失地农民权益受损状况分析(一).doc_第3页
效率与公平框架下失地农民权益受损状况分析(一).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效率与公平框架下失地农民权益受损状况分析(一 )摘要:党的十七大将分配领域的方针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变成 “效率与公平并重”,提高了 “公平 ”的地位。为了践行“效率与公平并重”的收入分配方针,解决农民在失去土地后的权益保障问题, 文章从法理学角度探讨了失去农用地的农民在失地前、失地中和失地后的权益受损状况。关键词:失地农民;失地前后;受损权益一、前言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城市化的不断推进,特别是经过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以来的三次“圈地运动 ”后,不论自愿还是非自愿,失地农民数目越来越多,给农民自身及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失去土地的农民,陷入了失地又失业的困境,没有生产资料,没

2、有生活保障,依靠低廉的征地补偿金,艰难地生活。党的十七大将分配领域的方针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变成 “效率与公平并重”。收入分配的公平应当是指起点的公平(机会的公平)和过程的公平(规则的公平)。可是在土地征用过程中, 农民的意愿基本上得不到体现,非自愿的失地后却也只能被动地接受定好了的补偿标准。买断式的补偿,严重损害了农民的财产权、收入权、生存权和发展权。效率是经济学中的概念,而公平是法理学中的概念。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 “效率与公平并重 ”,实际上是提高了“公平 ”的地位。为了践行“效率与公平并重”的收入分配方针,为了解决农民在失去土地后的权益保障问题,本文主要从法理学角度探讨了失

3、去农用地农民在失地前、失地中和失地后的权益受损状况。二、失地前农民受损权益分析目前,因为征地程序不合理,侵犯农民知情权、参与权、申述权的现象很严重。根据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规定,征收或征用农民的土地必须实行公告,并且要有必要的听证程序,可在实际操作中,这些程序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我们在江西省上饶市调查的时候就发现,征地方会与农民进行座谈, 可是座谈的内容却是将征地时间和征地补偿标准告知于农民代表,而事先该有的书面征地公告却见不到,更别提听证程序了。(一)知情权征地必须要有法律依据, 对于公共利益需要的征地,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和补偿性,有关部门批准征地前应该向农民进行土地法规、征地政策和补偿标

4、准宣传,并向农民征求意见。 但我国目前征地工作程序完全由政府和集体进行暗箱操作,未建立征地听证制度, 没有监督机构,实施的每个环节均由政府和集体操纵,征地过程不透明, 农民没有知情权, 体现不出 “公开、公平、公正 ”的原则。(二)参与权参与权指公民有依照法律的规定参与国家公共生活的管理和决策的权利。征收土地关乎农民收益、生存、发展等问题,与农民的切身利益有关,因而征地前应该让农民参与进来,就是否愿意被征地、 征地补偿标准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征地方应该将农民的想法作为是否征地的理由之一。可事实是,大部分的地方征地都由政府一手包办,对于农民只做到告知。(三)申诉权申诉权是指公民对因行政机关或司

5、法机关的错误或违法的决定、判决,或者因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 致使公民或其亲属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有权向有关国家机关申述理由,提出改正或撤销决定、 判决或赔偿损失的请求。在我国征地过程中, 农民大都对自己该有的权益不是很清楚, 或许有少数农民知道自己有申诉权,可这也基本上改变不了被征地的结果,因为政府开始征地前已经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了,如项目已经审批了, 已经制定供地计划和补充耕地方案了,并不会因为少数农民的申述而改变决策。可以这么说,在土地征收问题上,农民没有话语权,只能服从政府的决定。三、失地中农民受损权益分析我国对于土地征收和征用的补偿标准用的是产值倍数法,补偿标准最高是前三年被征

6、地前土地平均年产值的 30 倍。且不说这样的标准相对于被征地转换用途后的出让价格来说差距多大,就如此低廉的标准在很多地方都难以落实。例如,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 2009 年 10 月在对汪家园村的征地过程中,就直接将若干年前的一亩3.3 万元作为补偿标准, 对于补偿基数 被征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根本不做考虑,这实际上是侵犯了农民的财产权和增值收益权。(一)财产权我国宪法对公民的财产和财产权严格加以保护。宪法 第十三条规定: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法规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我国土地管理法第 60 条明确规定: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即以村为单位的所有农

7、民公共所有”。不论是否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 征收农民的土地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财产权的一种剥夺,也是对农民集体所有权的一种歧视。对于失去农用地农民来说,土地是生产资料。依据我们在信州区汪家园村调查得来的数据显示,已经是城中村的汪家园村仅剩的200 多亩菜地,年产值平均可达1.5 万每亩,高的可达2 万每亩。尽管这个年收入相对于物价上涨较快的经济现状而言不高,可进行耕作的都是年龄偏大、 没有其他谋生手段的农民, 大部分农民家里还供养着在读大学的孩子。当地政府在征地的时候按 3.35 万每亩的标准一次性补偿。我国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土地补偿费应按照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6 倍 -10 倍计算,安置补助费按

8、照需安置的人口数,按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 4-6 倍计算。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也都发现产值倍数法已经无法保证农民的生活质量不降低, 类似汪家园村一样的被征地农民的生活境况会如何就可见一斑了,土地补偿费最多只够维持失地农民两年的生活水平,严重损害了农民的财产权。(二)增值收益权我国现行的土地市场依法分为二级市场,不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市场客体都仅仅指的是城市土地, 农村土地暂还不能自由流转, 尽管我国已开始探寻集体土地的流转形式,但集体土地要想进入市场自由流转必须先通过征收程序转为国有才行。所以从土地市场这个角度来说, 实际上是剥夺了农民集体土地的增值收益权。农村集体土地作为投资功能还仅仅只局限

9、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入股、转包、出租及少部分地区的乡村旅游。另外,从土地征收后用途改变带来的增加的收益,我国并未通过补偿安置方式补给农民。虽然浙江等地有采用入股分红的方式来补偿农民,但类似补偿方式所占的比例是微乎其微的。当前我国实行的是价格双轨制, 不论是农用地还是宅基地,国家征收时按的都是农地价格,而转让时却按照非农地价格,其中的增值收益并未惠及农民,这对于农民而言是不公平的。四、失地后农民受损权益分析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我国的生存保障长期以来以两个独立的体系发展。占我国人口主体的农民生存保障主要依赖于家庭和土地。 尽管我国先后在大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实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但是保障水平还不是很高,假如遇到就医等问题,就算加上农村医疗保险,也仅仅只是杯水车薪,因为医疗保险是基于居民收入而定的,而农民收入水平一直比较低,所以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依然是农民生存保障的重要来源。 土地作为必不可少的生活生产资料,维系着农民的生、老、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