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汉语史稿教案第一讲:一、汉语史稿的背景和地位:汉语史稿是王力先生五十年代在北京大学讲授“汉语史”课程的讲义,汉语史稿是我国研究汉语历史发展的第一部专著。(50年代)二、汉语史与汉语学史的区别:1汉语史是汉语客观的发展历史,而汉语学史为汉语研究的历史。两者不能混为一谈。王力先生有汉语史稿著作的同时,又有中国语言学史的著作(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2类似关系的学科:语言史与语言学史、语法史与语法学史、词汇史与词汇学史。3“学史”与“史”研究的对象不同,相互促进,不能相互代替。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汉语史的对象和任务一、汉语史的性质:汉语史是关于汉语客观发展的现象及内部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
2、是汉语发展的客观现象和规律。斯大林说:“语言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于研究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二、语言的发展是经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来实现的。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1)语言内部要素的发展不平衡性:1词汇。(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变化最快)2语音。3语法。(最稳定)2)语言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性:1现代方言与汉语史的关系。现代方言是汉语史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反映的是汉语史不同阶段的语言特征。汉语有七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2普通话与汉语史的关系。以北京音为标准音、北方方言为词汇基础、以现代白话文典范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是汉语史发展的结果和一个
3、阶段。第二节 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贡献(重点)简答+填空一、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研究的三个阶段及主要内容:1)第一阶段:从汉初(公元前三世纪)到东晋末(五世纪)是语义研究阶段。1小学:对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称呼。因为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研究目的是为“读经”扫清语言文字障碍,是为经学服务的,是经学的附庸,所以习惯上称为“小学”。现代语言学研究是为语言而研究语言,而传统语言文字学是为经学而研究语言文字。2语文学:对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另一个称呼。因为传统语言文字学不是研究活的口头语言,而是研究书面语言、文献语言,所以又称为语文学。而现代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活着的口语。3汉代小学四大著作及其通行注本:填空:中国最古
4、的词典是尔雅。尔雅的字则是按意义分类的,书中共分为十九章,就是释诂、释言、释训等,尔雅主要是为解经而作的,这部书的完成一定在汉武帝提倡经学之后,而且是经过许多人补充的。晋郭璞做尔雅注,后代模仿尔雅的书很多,最早的是魏张揖的广雅(尔雅的扩大)。扬雄的方言在字典中属于特殊的类型,它是中国第一部记录方言的书。按字的偏旁编排的第一部字典是许慎的说文解字,全书分为540部,共收9353字。刘熙写的释名是中国语源学的第一部书。例如释名说:“苦,吐也,人所吐也。”这样用双声叠韵作出解释的办法叫做“声训”注解古书的工作可以追溯到汉朝,汉朝最有名的经学大师郑玄所作的诗经、周礼、仪礼、礼记的注解,都是很重要的著作
5、。唐代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孔颖达的五经正义,都是总结前人意见的。名称作者时间现通行注本现通行注本的出版情况尔雅不详(何九盈:战国时期齐鲁儒生)(徐复:春秋到汉初儒家为解说经传纂集而成。p272)汉(王力)战国(何九盈)徐复(春秋到汉初)晋郭璞注 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清郝懿行尔雅义疏前:十三经注疏本;后:上海古籍出版社单行本;中国书店单行本。方言扬雄汉清钱绎方言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单行本中华书局1991年李发舜、黄建中点校排印本释名刘熙汉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上海古籍出版社单行说文解字许慎汉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单行本2)第二阶段:从南北朝初(五世纪)到明末(十七世纪)是语音研究阶段。主要内容:切
6、韵(隋)、广韵(宋)、集韵(宋)、中原音韵(元)。陆法言的切韵是现在能看见的最早的一部韵书。最晚的增订本是1008年的广韵和1037的集韵。一般人所说的“切韵系统”实际上是根据广韵系统。广韵共分206韵,共分5卷,平声2卷,上去入声各1卷。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为北曲而作的,可说是完全根据十四世纪的北音,这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重要历史文献。3)第三阶段:从清初(十七世纪)到现在是全面发展的阶段。(清初到太平天国)“汉学”(“朴学”)主要内容:首先要提到的是字典一类的“官书”,康熙字典按部首编排214部(此书之前有四部字典:p11)说文四大家(段玉裁、朱骏声、桂馥、王筠)王念孙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等;王
7、引之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等;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章炳麟文始、新方言、小学答问;清代朴学的殿军马建忠马氏文通(现代语言学的开始)。中国第一个语法学家是马建忠,他的马氏文通是受了拉丁语法的影响。中国第一部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书是: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陈第与毛诗古音考:陈第,福建连江人,生于明嘉靖十九年。其毛诗古音考一书在古音研究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南北朝时期,人们读诗经,发现一些韵脚不和谐,便将这些字临时改读以求押韵,称为“叶韵”。唐宋时,“叶韵”之说泛滥,竟有为求“叶韵”而改动古书文字者,使得先秦两汉之书几不可读。宋人吴棫、明人杨慎都曾对“叶韵”说表示怀疑,但始终不敢断然否定。第一个敢于彻底否定“叶韵
8、”说的是陈第,毛诗古音考的出现动摇了“叶韵”说的统治地位。毛诗古音考自序:“故士人篇章,必有音节;田野俚曲,亦各谐声,岂以古人之诗而独无韵乎?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p73:在古代,除了少数语文学者之外,一般人都不知道语音是会发展的,以为先秦古音和后代的语音相同。他们读诗经的时候,觉得不和谐,就临时改念另一个音以求和谐,叫做“叶音”。简答题:如何评价叶音说?谈谈你对叶音说的看法。徐复“古汉语十书”: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广雅、切韵(广韵)、中原音韵、经传释词、马氏文通、文始。(徐复语言文字学论稿,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p272。)第3节 汉语史研究的
9、方法(一般了解)一、四个原则:1注意语言发展的历史过程。2密切联系社会发展的历史。3重视语言各方面的联系。4辨认语言发展的方向。二、三个注意:1认真地审查研究的对象辨别史料的年代。2深入细致地进行观察考证力求精到,避免粗疏。(邢福义“两个三角”“三个充分”:观察的充分、描写的充分、解释的充分)3区别一般和特殊黎锦熙“例不十,不立法”。(王力:例外不十,不破法)三、向熹提出的研究方法:1归纳、2比较、3统计、4实证、5探源、6转换、7推演。第四节 汉语史的根据(重点)一、汉语史研究的根据(依据):(要求重点掌握其中五、六条。)1现代口语及现代方言。2历代的字书。3甲骨文和金文。4汉字本身的结构。
10、5韵书和韵图。6历代韵文。7姓氏和地名。8古人名之外有字。9外语中的汉语借词。10汉语中的外语借词。11书面作品。二、向熹之汉语史研究的依据:(与王力进行对比)1历代保存下来的书面语言。2前人的研究成果。(词汇词义、字形字义、字音)3外语借词和亲属语言。4现代汉语方言。第五节 汉语的亲属(本节以自学为主) 一、汉语的亲属地位: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中的汉台语群。 第六节 汉语史的分期(重点)(大题)一、汉语史分期的依据:1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2语言内部要素的特点。(简答)二、王力汉语史分期的内容(四分含现代汉语):1上古期: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2中古期:公元四世纪
11、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十二、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3近代: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4现代: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大题)三、王力各分期的语言要素的特点:1上古时期: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在疑问句里,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面;入声有两类(其中一类到后代变了去声)2中古时期:3近代汉语:全浊声母在北方话里的消失;-m尾韵在北方话里的消失;入声在北方话里的消失4.现代汉语:适当地吸收西洋语法;大量的增加复音词。四、王云路、方一新之汉语史分期的内容(三分不含现代汉语):1上古汉语:先秦、秦汉。(西汉上古汉语向中古汉语演变的过渡阶段)2中古
12、汉语: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初唐、中唐中古汉语向近代汉语演变的过渡阶段)3近代汉语:晚唐五代以后。(参考:王云路、方一新,中古汉语语词例释,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7月。前言,页8。)第七节 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一般了解) 、普通话的内容:1语音:北京音为标准音2词汇: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3语法:典范的现代(当)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二、共同语的形成的原因:1政治2经济3文化第八节 汉语的文字(重点)一、文字的性质:1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2符号的符号。3文字具有二重性。4文字不是语言的内部要素。图示:语言符号: 能指(形式:语音) 所指(意义:词义)文字符号: 能指(形式:字形) 所指(内容)填空
13、:二、字形的变迁:字体的变迁和字势的变迁:1字体:文字的笔画姿态。2字势:文字的结构方式。三、汉语的古今字体有两类;刀笔文字和毛笔文字:1刀笔文字:甲骨文(殷墟文字)、金文(钟鼎文)、小篆(秦国的文字)。2毛笔文字: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就字体来说,由甲骨文到小篆是第一阶段,可以叫做刀笔阶段。隶书的创造,是中国文字史上的一大改革。楷书是汉字字体的最后形式。产生于东汉。汉字的构成有两个类型,第一是单体字(“文”),第二是 合体字(“字”)唐初颜元孙的于禄字书在正字法上起了很大的作用,群众的创造有两个方向:类化法,简化法。简化汉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教政策之一,政府采取“约定俗成,稳步前进的原则
14、。四、楷书是汉字字体的最后形式: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第二章语音的发展 第九节 语音和语法词汇的关系(一般了解)一、双声叠韵:1汉语的特点之一。双声是两个字上字和下字的声母相同;叠韵是两个字的上字与下字韵母相同。2有许多双声叠韵现象也就是语法、词汇方面的现象。3联绵字中十分之九以上都是双声或叠韵的词。(纯粹的双音词不能再分析为两个词素者叫联绵字。)4联绵字中有形容词、副词,还有许多是名词和动词。5必须依照当时的古代读音了解双声和叠韵。现代汉语也有双声、叠韵,但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不能把古代的双声叠韵和现代的双声叠韵简单的混同。二、骈词:1定义:是一个词的旧形式和新形式同时存在。2骈词两类:一类是声
15、母和主要元音都相同,只是鼻音韵尾或有或无,这叫做“对转”或“阴阳对转”。二类是主要元音相近,叫做“旁转”。3骈词虽然是同出一词,但是由于各自发展,意义可以分歧(域国、荼茶)。三、参考资料:1徐振邦联绵词概论,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7月。第十节 中古的语音系统(重点)一、中古语音系统:1中古汉语的语音,以“切韵系统”为标准2切韵系统不代表当时(隋)的首都(长安)的实际读音,它只是代表一种被认为文学语言的语音系统。3此语音系统纯然属于书面语言。4这个系统参照了古音和方音来规定的。5从唐代到清代,一直是遵守着这一个语音标准。6以切韵系统为研究对象的音韵学称之为“今音学”。(古音学、北音学、等韵学
16、)二、以广韵的语音系统来研究切韵:1反切。(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2韵目。(切韵把许多同韵的字排在一起,标上一个“韵目”。“韵目”也简单地称为“韵”,即是同一个韵的代表字。)韵母在从前只简单地叫做韵。切韵把许多同韵的字排在一起,标上一个“韵母”。三、注意问题:1一个韵目所辖的字,就是一个韵。2不同声调也就不同韵。3一个韵不一定只有一个韵母。律诗押韵只须同韵就行,不需要同韵母。4韵和韵母是不同的概念。韵包括韵腹和韵尾,不管介音。韵母包括韵头(介音)、韵腹和韵尾。四、广韵的声母:(35个) (要求背诵!)(甲)喉音: 影 馀j 晓x 匣(乙)牙音: 见k 溪k 群g 疑(丙)舌音: 端t 透t
17、 定d 泥n 来l 知 彻 澄 (娘)(丁)齿音: 精ts 清 从 心s 邪z 庄 初 崇 山 章 昌 船 书 禅 日n(戊)唇音: 帮p 滂p 並b 明m五、广韵的韵母:(要求一般了解。)共206个,不算声调有61个韵类,92个韵母。六、平水韵:十三世纪,平水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1252),把同用的韵合并,成为107个,后来又有人并为106个韵。从唐代到清代的诗人用韵,基本上都是按照这106韵来押韵。这106韵产生于十三世纪,但是“同用”的规定是从唐代就有了的。七、中古声调:1四个声调:平、上、去、入。2入声与阳声韵相配。(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八、“摄”:(名词解释)1韵图的作者首先
18、把206韵概括成为若干大类,这些大类,后人叫做“摄”。2其次,又把各摄的字分为两呼,即开口呼和合口呼。3其次,又把每呼分为“四等”。但并不是每个声母都具有四等。山摄开口溪母平声的四等:“看”、“悭”、“愆”、“牵”。(分等主要是由元音的发音部位来决定的。九、四呼:1起于明末清初。2宋代韵图只有开口合口两呼。3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韵图根据什么把韵母分为四等呢?由元音的发音部位来决定。简答题:四呼的定义(p70)十、参考资料:1胡安顺音韵学通论,中华书局,2003年4月第二版。(第二编 中古音 )2林焘、耿振生音韵学概要,商务印书馆,2004年3月。(第四章 中古音韵)第十一节 上古的
19、语音系统(重点)填空一、上古韵部研究的主要材料:1先秦的韵文,特别是诗经里的韵脚。2汉字的谐声偏旁(声符)。二、叶音说:定义:在古代,除了少数语文学者外,一般人都不知道语音是会发展的,以为先秦古音和后代的语音相同。他们在读诗经的时候,觉得不和谐,就临时改念另一个音以求和谐,叫做“叶音”。如:“家”有“叶音谷”、“叶音各空反”、“叶音古胡反”等不同,实际上当时只有“古音姑”一个音。错误原因:1强改字音以就今读。(朱熹诗集传)2主观。3缺乏语音历史演变的观念。4明陈第毛诗古音考:“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填空 三、同声必同部:1凡同一谐声偏旁的字,一定同属于一个韵部,也一定和诗经的韵脚相符,因为先秦
20、的韵部是由诗经的韵脚概括出来的。2段玉裁提出的。3谐声偏旁和诗经韵脚有一致性。4同类的韵部,其谐声偏旁也可以相通。(少数谐声偏旁和诗经的韵部不一致,是因为造字时代比诗经早得多,诗经时代的语音已经起了变化。)四、先秦古韵分为十一类二十九部:(同类的韵部由于主要元音相同,可以相互通转)五、上古声调1顾炎武认为“四声一贯”。2段玉裁认为“古无去声”。3黄侃认为“只有平入两声”。4王念孙、江有诰认为“古有四声,上古四声和后代四声不一致”。5王力认为“舒促两大类,细分为长短。舒而长为平声,舒而短为上声。促而长为长入,促而短为短入”。第十二节 上古声母的发展(一般了解)第十七节 中古声母发展的一般叙述(重
21、点) 一、三十六字母和切韵声母的主要分别:1守温三十六字母 (相传为唐末和尚、至少为北宋时期的)2唇音分化为重唇(双唇)和轻唇(唇齿)两类。3庄系和章系合流。4云母从匣母中分化出来,并同馀母合流。(参考:胡安顺 音韵学通论,中华书局,2003年4月,页11。)五、浊音清化:1声母简化规律。2除了次浊音(m,n,l)之外,所有浊音声母都变了清音,于是它们与清音合流了。简答题:3.浊音清化的规律:a如果这个浊声母是一个破裂音(塞音)或破裂摩擦音(塞擦音),那么:平声字变为吐气的清音,仄声字变为不吐气的清音(入声变阳平不吐气)。(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b如果这个声母是一个单纯的摩擦音,没有吐气不吐
22、气的分别,一般是变为相应的清音。六、浊声母在现在方言中的分布情况:1现代北京话里有一个浊摩擦音,不是从全浊声母来的,而是从次浊声母(日母)来的。2闽南有全浊声母,但是不完全和中古的全浊声母相当。3只有吴方言和一部分湘方言所保存的全浊声母最为完整。第十九节 现代声母k,k,x;ts,ts,s;,的来源(重点)三、现代,的来源:1现代北京话的,有两个来源:(甲)来自齐撮呼的k,k,x;(乙)来自齐撮呼的ts,ts,s。舌根破裂、舌根摩擦、舌尖破裂摩擦、舌尖摩擦都由于受舌面前元音(i,y)的影响,而变为舌面前辅音(,)。这是语音学上所谓同化作用。第二十节 现代声母n,l,和零声母的来源(重点)二、零
23、声母的来源:(考试内容)1所谓零声母,是指以元音起头的字;因为没有辅音起头,所以叫做零声母。以i、y、u起头的字,可能是半元音j,w;但是从音位观点看,可以不必加以区别。2零声母可以分为四种情况:韵头或全韵为i的,可以叫做i类零声母;韵头或全韵为y的,可以叫做y类零声母;韵头或全韵为u的,可以叫做u类零声母;没有韵头,而主要元音为a,o,的,叫做a类零声母。3i,y,u三类零声母有一个共同的情况:它们都是从云(-)、馀(j)、疑()、影(o)变来的;u类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除此之外还多了一个微母()作为它的来源。至于a类零声母,它只有两个来源,就是疑和影(因为云喻没有一等字)。第二十九节 声调
24、从中古到现代的发展(重点)一、声调变化规律:1平分阴阳。2浊上归去。3入派三声。4去声不变。二、声调变化图示:(看书上)第三章语法的发展 第三十一节 语法发展的一般叙述一、语法有很大的稳固性:1维持下来的语法特点。2发展出来的新语法特点。二、语序的稳固性:1主语谓语。2修饰语被修饰语。3动宾。(特例:宾语前置)三、虚词的稳固性:1沿用的虚词。四、各地方言语法比较一致:1汉语方言经过中古时期的分化,语音上和词汇上的差别相当大;但是,各地方言的语法可以说基本上是一致的。五、形态方面:1上古汉语有自己的形态,不同于其他语言,也不同于现代汉语。2曲折作用只能在一个音节范围内发生。或是在韵母部分发生曲折
25、作用(双声),或是在声母部分发生曲折作用(叠韵)。3中古汉语的形态表现在声调的变化上面。同一个词,由于声调的不同,就具有不同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主要是靠去声来和其他的声调对立。填空4就动词来看,声调的变化引起词性的变化,情况特别明显。凡名词和形容词转化为动词,则动词念去声;凡动词转化为名词,则名词念去声。总之,转化出来的一般都变为去声。八、名字解释“读破(破读)”和“如字”:1凡是字用本义,按照本音读出的,叫做“如字”。如:平声的“衣”衣服。 2凡用转化后的意义,按照变化后的声调读出的,叫做“读破”(“破读“)。如:去声的“衣”穿衣。用改变读音的手段来区别意义和用法。如:生死肉骨,肉:使.长
26、肉第三十二节 名词的发展 1、 上古汉语名词前类似词头的附加成分:1有:有夏、有虞、有民、有梅、有的、有政、有众等。(战国之后的仿古用法:有唐、有清等。)2於:於越等。3句:句吴等。填空:到了战国以后,除了仿古之外,就不再有这一类的词头了。二、阿:1上古末期,产生了一个新的词头“阿”字。a2“伊谁”诗经“阿谁”(汉代以后)3可以作人名、亲属称呼、人称代词的词头。4现代北京话里已经没有了词头“阿”。方言中存在,粤语的“阿”。三、老:1来源于形容词“老”字。2可以用于人和动物。(称谓、姓、名字宋代出现、排行至少在清代前、动物唐代)3是在唐代产生的。4“老婆”之“老”元代成为词头。5“老师”之“老”
27、清代成为词头。简答题 名词词尾的产生极其发展的历史 四、子:1词尾“子”字比词尾“儿”字产生得早。2至少可以说在上古时代“子”字已经有了词尾化的迹象。3魏晋以后,到了中古期,词尾“子”字逐渐普遍应用起来了。五、词尾“子”和非词尾“子”的区别:1“儿子”的“子”。2作尊称用的“子”。3禽兽虫类的初生者。4鸟卵。5某种行业的人。6圆形的小东西。六、儿:1“儿”字用为词尾,是从“小儿”的意义发展来的。2一种比较谨慎的说法,应该说词尾“儿”字是从唐代才开始产生的。3普通话中,“儿”发展为爱称,“子”没有发展为爱称。七、词尾“儿”、“子”的方言分布:1南部方言(粤、闽、客家)基本上维持着上古汉语的情况,
28、很少或完全不用词尾“儿”和“子”。2吴方言除个别地方(杭州)外,一般只用词尾“子”字,不用“儿”字。八、头:1词尾“头”的产生,应该是在六朝。2宋元以后,词尾“头”用得更加普遍。九、五四以后的新兴词尾:p2701主义。并不是词尾。2者。 “类词缀” 补充:“师”)3家。古代的“法家”、“名家”/现代的“艺术家”4品。5性。6度。真正新兴的名词词尾是品、性、度等。第三十三节 单位词的发展(重点)填空一、单位词(称量词):1.度量衡单位(一般语言都具备)。2.天然单位(东方语言特别是汉藏系语言所特有)。填空二、与其他词类的配合:1指称事物单位的,与名词配合,如“个”,“只”。2指称行为单位的,与动
29、词配合,“次”,“回”。简答三、上古汉语事物数量的三种表示方式:1数词名词:“五事”“一言以蔽之”等。2名词数词:“牛一”“羊一”等。3名词数词单位词:“马三匹”“禾三百廛”等。(度量衡单位必须用第三种方式)四、原始的天然单位表示方法:1数词后面再加同样一个名词:“羌十羌”“玉十玉”等。2天然单位在先秦已经萌芽了,但真正的发达还在汉代以后。最常见的是“枚”字。(头、只、株、颗、块、枝、根、条、片、朵、把、粒、架、面、锭)。五、单位词的发展:1范围扩大:个(箇、個)、只、条、张(“个”字原来是竹的单位)2范围缩小:枚、3范围转移:盏4新兴的:顶、挂5消失的:株、章(指树木)(一般说来,单位词是由
30、普通名词演变而成的,并且它们的语法意义就是由它们的本来意义引申的。)六、单位词位置的变化:1先秦时代,数词兼带天然单位词或度量衡单位词的时候,位置是在名词的后面的。(马十匹)2就在先秦时代,数词及其容量单位词的位置已经可以放在名词的前面。(一箪食)3汉代以后,不但数词及其容量单位词可以放到名词前面去,而且,度量衡单位词和天然单位词也都可以放在名词的前面了。(一尺布、六石米)4到了中古时代,单位词移动位置的情形更加普遍起来。七、单位词位置前移的意义:1和名词联系更密切。2逐渐成为一种语法范畴。3数词和名词的结合不能不借助于单位词。八、单位词的新用法:1中古以后,单位词前面的数词如果是“一”,这个
31、“一”字往往可以不用。2用在名词后面,不加数词,当做名词的词尾。这种名词往往是无定的,至少不是单数的。直到宋元时代,单位词才用做词尾。3单位词后加词尾“子”“儿”“头”等,单位词本身,重新转化为普通名词。(只限北方话,且只有一二百年的历史。)九、动量词的发展:1表示行为单位的单位词的产生,要比表示事物单位的单位词晚得多。2在唐代以前,除了“两次”的意义用“再”之外,关于行为得称数,一律用数目字加在动词的前面。(八发、十一战)3唐代以后,表示行为单位的单位词如“回”“次”等,逐渐出现了。十、名量词和动量词的区别:1事物单位词名词 (一般情况)2动词行为单位词 (一般情况)第三十四节 数词的发展
32、(重点) 一、“两”和“二”:1在现代汉语里的区别:单位词前面不能用“二”;零数又不能用“两”;序数不能用“两”。2上古的“两”,最初表示天然成双的事物。(可以当单位词用,也可以当数词用)3从汉代开始,“两”和“二”的范围渐渐交错起来了。在先秦当用“二”的,到了汉代就可以用“两”了。从此以后,“两”和“二”在某种程度上竟成了同义词。二、“双”和“两”:1“两”指天然成双的事物,“双”字强调相配成对。2“双”并不是纯粹的数词,而是带有形容词性质。“双燕”“双鲤”3先秦时代,“双”字罕见。到了汉代以后,“两”和“双”的用途自然也有交叉的地方。填空三、“再”:1上古:两次。2唐代新兴义:第二次。3在
33、杜甫诗歌中,“不再”是不可能有两次,或不会有第二次;“不复”则是简单地表示情况的变迁。四、零数的表示法:1在上古汉语里,十被认为为整数,十以下被认为为零数。2“十”字一般不能直接和零数结合,中间往往加上一个介词。(又、有)3如果有百数,“百”和“十”之间还要加“有”字。4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一般口语已经不用“有”字了。5“零”字是近代才产生的。五、分数的表示法:1上古和中古的分数,分母往往是“两”、“三”、“十”、“百”等。2几分之几:如果加名词,加在“分”字后面,“之”字前面。六、“第”:1“第”本作“弟”,是“次第”的意思。2“第一”最初的意义应该是“排在一位”。“第”字用为动词。3“第”
34、字在汉代已经用为序数的词头了。4在“第”字用为词头的初期,虽有“第一”、“第二”等,但是后面还不带名词。带名词是汉末以后的事。第三十五节 人称代词的发展一、上古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卬、余、予、台(音“怡”)、朕等。第二人称:汝(女)、若、乃、而、戎等。第三人称:其、之、厥等。二、上古人称代词分类:意义上的两大类:纯然指人的(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兼指事物的(第三人称)。语音上的两大类:相互间是双声的关系(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相互间是叠韵的关系(第三人称)。三、第一、第二人称相配关系:吾、余、予汝/我尔/卬若/台而(乃是而的变体)/朕戎四、人称代词历史变化:(重点)(一)上古时期:
35、从殷代到西周,“朕”和“乃”(而)只限用于领格。春秋战国以后,“朕”字渐渐兼用于主格了,但是“乃”(而)仍以用于领格为常。【“余”(予)、“吾”、“我”、“卬”相互间的界限,“汝”(女)、“尔”、“若”、“戎”相互间的界限,还没有人能够划分清楚。】区别:1“吾”与“我”的分别:“吾”字用于主格和领格,“我”字用于主格和宾格。当“我”用于宾格时,“吾”往往用于主格;当“吾”用于领格时,“我”往往用于主格。在任何情况下,“吾”都不用于动词后的宾格。2“汝”和“若”没有什么分别。3就现有的史料观察,还看不出“汝”与“尔”的分别。4“卬”、“台”、“戎”比较少见。5第三人称的情形比较单纯。“其”字用于
36、领格,“之”字用于宾格。“厥”的用途和领格的“其”大致相同。(上古第三人称不用于主格,同时也就是不用于主语。凡是现代汉语需用“他”或“他们”的地方,在上古汉语里就只用名词来重复上文,或者省略了主语。)6“彼”可以用于主语,但是指示性很重,又往往带有感情色彩,不是一般的人称代词。7“其”字在某些情况下,很像句子形式(子句)中的主语。但是,实际上它仍然是处于领格。8上古人称代词的单复数没有明确的界限。当然,有些人称代词是专用于单数的,汝“朕”、“予”(余)、“台”、“卬”,但是,“我”、“吾”、“尔”、“汝”(女)则可以兼用于单数和复数。9第三人称的“其”(厥)和“之”,自上古到后代,一直都兼用于
37、单复数。(二)中古时期:填空1第一,原来人称代词的“变格”逐渐消失了,“吾”与“我”的在语法作用上已经没有分别了,“其”字也不专用于领格而可以用于主语和宾语了。第二,第三人称代词出现了新形式,即“伊”、“渠”、“他”。寒山诗东家:“东家一老婆,富来三五年。昔日贫于我,今笑我无钱。渠笑我在后,我笑渠在前。相笑倘不止,东边复西边。”(钱学烈寒山拾得诗校评p145)2“吾”字除了在否定句(“不吾知”)的情况下,在先秦一般不用于宾语。但是,到了战国时代,这个规则已经不能严格遵守了。到了汉代,也有“吾”字用于宾语的情况。到了中古时期,这种情况就更为常见。3“其”字用于宾语,出现于晋代以后的史料中;至于主
38、语,则出现在南北朝以后。填空4“伊”字大约起源于第四世纪到第五世纪(东晋到南北朝时期),唐代继续使用着。“渠”字始见于三国志吴书赵达传:“女壻昨来,必是渠所窃。”“渠”字应该认为是从“其”字变来的(广韵:“渠”,强鱼切,“其”,渠之切。同属群纽)。“伊”、“渠”在六朝、唐代的时候很重要。到了宋代,由于“他”在口语里的更普遍的应用,“伊”、“渠”已经很少见了。到了现代,除官话地区用“他”外,“伊”、“渠”仍在一些方言中使用。上海:伊。广州:渠(佢)。客家:渠。5“他”字起源于唐代。人称代词的“他”是从无定代词的“他”来的。“他”字等于“其他”的“他”,它在上古的意义是“别的”。“他”在上古可以指
39、事物,亦可写作“它”;又可以指人。人称代词的“他”正是从“他人”的“他”来的。6“我”、“你”、“渠”(由“其”变来的)自古以来就是人称代词;“伊”、“他”是中古时代发展出来的人称代词。第一、二人称没有产生新形式代替旧形式的问题,第三人称除“渠”外产生了新形式。从中古时期起,在实际口语里,“其”和“之”已经不用了,而代之以“伊”“渠”“他”三个形式(在某些结构里“他的”代替了“其”)。第三人称在中古时期起了两大变化:第三人称可用于一般主语;第三人称一般只指人,很少指物了。(三)近代时期:填空1近代汉语人称代词的主要发展是形尾“们”的产生。在书面语言中,“们”在最初写作“满”。后来写作“瞒”、“
40、门”、“们”。大约在第十世纪到十一世纪之间。到了元曲里,它被写成“每”。(懑、满、瞒、门、们)2左传:吾侪。汉代以后:属、曹、等、辈。3区别:“们”字成为复数的固定形尾;“侪”“曹”“等”“属”“辈”则不是固定的,有一定的实义,而且没有成为形尾。4看来“们”字也经过单复数不分的阶段,也就是说,它并不是单纯表示复数,只简单地作为人称代词和某些指人的名词(特别是有关人伦方面)的词尾。“懑”、“门”、“每”不表示复数的例子,在宋元词曲中很不少。5在北方方言里,在宋代,有一个新兴的第一人称代词“咱”字(等于“我”),后来加上形尾“们”字,成为“咱们”。到近代后期,“咱们”和“我们”有了明确的分工:“咱
41、们”是包括式,包括对话人在内;“我们”是排除式,不包括对话人在内。(四)现代汉语:1“他”、“她”、“它”的分化。(1917年)2“它们”的应用。简答题五、人称代词的礼貌式:(重点)不用人称代词用名词。称人则用尊称,自称则用谦称。先秦时代的五种礼貌式:(重点掌握)1 自称不用“余”“我”等,而用自己的名。如: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2 称人以爵位或身份,自称也可用身份。如: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3 称人以美德,如“子”、“先生”、“叟”等;自称以不德,如“寡人”、“不榖”等。如: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4 以地代人,作为尊称。如: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5 以他所使令
42、的人来代他。如:寡人将帅敝赋以从执事。6自称称名,他称称字,老师称学生称名,同学在老师面前称同学称名。(结合论语以及古代汉语有关文选。)第七讲:第三十六节 指示代词、疑问代词等的发展 (重点) 二、现代汉语指示代词“这”和“那”的来源:填空1“这”字在唐代就出现了,宋代更多,有时候写作“者”,“遮”。如:这个修行是道场。2朱骏声、吕叔湘等认为“这”来源于“者”。王力认为“这”来源于“之”。(“之”和“者”同属照母。由于口语和文言读音的分道扬镳,“之”字的口语音到了中古,和文言的“者”相混了声调微异,就有人借“者”字表示。但是,许多人觉得“者”字并非本字,所以又写作“遮”。“这”(這)本音彦,是
43、“迎”的意思,为什么被借用来作指示代词,还是一个谜。)填空3“那”在唐代出现了,宋代以后就继承下来。4“那”字的来源可能是上古的指示代词“若”或者“尔”,“尔”应用更广泛,来源于“尔”的可能性更大。三、关于“这么”和“那么”: 1“这么”和“那么”的出现可以说是很晚的事,但是我们还没有研究清楚它们最初出现在什么年代。2在现代副词“这么”和“那么”产生之前,在唐宋时代,和“这么”“那么”的用法大致相当的有“能”、“能尔”、“能许”、“能样”、“能底”、“能亨”、“能地”、“能箇”、“如许”、“尔许”、“宁许”等。(张相 诗词曲语辞汇释319321页,324325页)3“恁么”在唐宋人的语录里出现
44、,最初既可以表示“那么”,又可以表示“这么”。在宋元的词曲里,“恁么”只写作“恁”(有时候作“惹”),或者在“恁”字后面加个词尾“的”。到了水浒里,“恁的”又写作“恁地”。简答要举例四、疑问代词的分类:1禅系(指人)(甲)主语、宾语:谁(偶然用于定语) (“谁”的另一形式:“畴”)如:吾谁欺?欺天乎?(乙)主语(常用于选择):孰 (不能用于宾语,可指无生之物)如:师与商也孰贤?2匣系(指物):何、曷、胡、奚 如:此何怪也?/子奚不为政?/3影系(指处所):恶(乌)、安、焉 如;恶往而不暇?五、疑问代词的发展:1“孰”字主要是用于选择,而且不能用于宾语。还可以指无生之物,而“谁”字则没有这种功能
45、。2“何”字指物,以用于宾语为常。用为定语,兼指人和事物。用为状语,大致等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怎么”。3“曷”“奚”“胡”的应用范围比“何”字窄得多,它们不能指人。“奚”用于宾语的比较少见,“曷”“胡”用于宾语的更是个别的情况。它们通常只是用作状语,很少用作定语。4指物的“何”“奚”又可以兼指处所。5就先秦的情形来说,“恶”“安”“焉”,只是专指处所。有些虽然不显然指处所,并且大致可以由“何”“曷”“胡”“奚”代替,但是,由于本义不同,引申义也有细微的分别。这类“恶”“安”“焉”,实际上只等于现代汉语“哪里”的活用。“恶得”、“恶能”、“安能”、“焉能”、“焉得”等于“哪里能够”,“安知
46、”、“焉知”等于“哪里知道”。6“底”从南北朝时期出现,到唐代用得更普遍。意义与“何”相同。7“什么”在唐代产生,也写作“是勿”。但是一般总只是写作“什么”、“甚么”、“甚末”,或者单写一个“甚”字(“甚”是“甚么”的合音)。集韵:“不知而问曰拾没。”8“遮莫”又写成“者么”、“者末”、“折莫”等。意义为“什么”。9现代汉语的“怎么”,在唐代只用“争”字来表示。到宋代才产生了“怎”字,同时产生了“怎生”、“怎么”(怎末)、“怎的”等。“争”(“怎”的前身)的产生时代在第八世纪前后,和“什么”同时。来源还不清楚。10和“争”差不多同时的还有个“作么生”。也表示“怎么”的意思。“作么生”在唐代禅家
47、语录里用得很普遍。11现代汉语的“哪”字,直到五四年代,还写作“那”(和指示代词“那”字同一写法)疑问代词“那”的产生时代早于指示代词的“那”。12真正对处所提出疑问,就用“何处”。如果是活用的疑问(反诘),就用“那”字来代替上古的“恶”、“安”、“焉”。这个“那”字的产生时代比“什么”和“争”都早得多。大约在汉末就产生了。到了唐代,已经用得很普遍了。看来“那”字的语法意义是来自上古的“安”和“焉”。六、马氏文通把“者”和“所”都认为接读代字(即一般所谓关系代词)。“者”、“所”的区别与联系: “者”“所”是同一性质的代词。“者”是被饰代词,一般用于定语的后面。这定语可以是形容词,可以是动词,
48、也可以是谓语形式。此外,还有两种结构形式。一种是放在“昔”字后面,表示时间(后来有“乃者”、“曩者”等);另一种是放在数词后面,表示并举。“所”字经常放在外动词(及物动词)的前面,它的语法作用是使这个动词、整个谓语形式或整个句子形式都变为定语的性质。这个定语后面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者”字(两个指示代词前后相应)。这种“者”字往往可以不用,名词如果是泛指人、地和事物的也往往不用,于是定语变为名词性仂语。汉代以后,“所”字获得了一种新的语法意义,就是在被动句中作为动词的词头。在这种情况下,它丧失了它的指示作用。七、参考资料: 吕叔湘著 江蓝生补 近代汉语指代词 学林出版社,1985年7月。第三十
49、七节 动词的发展(重点)一、上古汉语动词的前加成分:1爰、曰、言2聿(又作“遹”)二、上古汉语动词的后加成分:(也像语气词)1思、止 如: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三、现存动词词尾“得”:真正的词尾“得”字是在唐代产生的,这个时代,词尾“得”字已经有了两种性质。一种是作为递系句的动词词尾。另一种作为紧缩句的动词词尾。四、形尾“了”:作为真正的形尾“了”字,在南唐已经出现了,因为它紧贴着动词而且放在宾语的前面。不过,这时候,这种“了”字很少见的。在宋代,这种真正的形尾“了”已经逐渐多起来了。五、形尾“着”:真正表示行为在进行中的形尾“着”在宋代已经存在了。但是进行貌的形尾“着”字的
50、普遍应用是由元代的史料证实的。六、形尾“了”、“着”的分工:动词形尾“了”和“着”的产生,是近代汉语语法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七、其他形尾:1过:“行为成为过去”。唐代已经萌芽,到了宋代就逐渐多了起来。2起来:“开始貌”。大概元代产生。3下去:“继续貌”。由于“起来”的类化。起源晚。红楼梦中还没有,儿女英雄传中才发现用“下去”表示继续貌的例子。第三十八节 形容词和副词的发展(重点)一、形容词的类似词头的附加成分:1其、有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二、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1如()、若(k)、然(an)、尔(a)、而()、耳()等。它们都是一个词的变形。2“如”“若”“尔”
51、在上古时期较为常见,“而”“耳”比较少见。3“然”字的寿命最长。从战国时代起,“然”字在前面的形容词已经可以用叠音了。三、形容词词尾(兼作一切定语的语尾)“的”字的历史:填空1“的”字的较早形式是“底”字,首先见于唐代禅家的语录。2认为“底”字是从“之”字来的。3在唐宋时期,另一形容词词尾是“地”字。“地”字是和“底”字同一来源。5在书面语言里,“底”改写作“的”最先见于宋人的话本,而话本是经过元人改写的。所以“的”字的应用,实际上是元代以后的事。五、否定副词“弗”、“勿”的用法:1“弗”与“勿”的分别:一般性否定和禁止性否定。2“不”与“毋”的分别:一般性否定和禁止性否定。3“弗”、“勿”与
52、“不”、“毋”的区别:在谓语的中心词是外动词的时候,“弗”与“勿”所修饰的外动词一般不能带宾语。而“不”与“毋”后面的外动词是经常地带着宾语地。4图示: 否定意义类型外动词能否带宾语一般性否定禁止性否定外动词一般不能带宾语弗勿外动词经常带宾语不毋(无)4“毋”和“无”同音。5直到汉代,就一般说,还保留着上古“弗”“勿”的用法。六“莫”用法的变化:1在上古本来是否定性的无定代词,在意义上类似现代汉语“没有人”、“没有谁”、“谁也不”;又类似现代汉语的“没有什么”、“什么也不”。但是,“毋”“勿”在上古同属明母,“毋”和“莫”又是鱼铎对转,所以在发展过程中,“莫”渐渐和“毋”“勿”合流了(当然“毋
53、”和“勿”更是混同了)。2这个“莫”字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虽然北京话里很少用它了,但是就整个“官话”区域而论,它还是很占势力的一个副词。七、关于“相”:1性质:指示性副词。(马氏文通:代词;刘复中国文法讲话:副词。)2在先秦时代,“相”的基本意义是“交互”。3特殊情况:第一,从词汇意义说,“相”字所修饰的动词仅指单方面行为的时候,它本身已经失去了“交互”的意义,但是它的指代性仍然存在。这样,它在意义上就近似倒装的“我”、倒装的“尔”等。第二,从语法作用说,有时候“相”字所修饰的动词可以是一个内动词。这样,“相”字也丧失了“交互”的意义,只是近似“大家“的意义。第三十九节 介词和连词的发展一、
54、“於”的发展:如果有下列两种情况之一者,就只能用“於”,不能用“于”。第一,“於”字前面所介的是形容词(往往用于比较级)。如:青於蓝。第二,“於”字后面所支配的是整个谓语形式。如:生於节用裕民也。结论:对于“于”的原始意义,用“于”、用“於”均可;对于“於”的新兴意义和新兴的语法作用,就必须用“於”。五、所以:两个词。表示工具,也可以表示原因。真正连词“所以”的产生,最可靠的证据是“所以”后面有主语。杜甫:“坐看清流沙,所以子奉使。”六、“而”的发展:填空“而”字的基本职能是把两种行为或性质联结在一起。在五四以前,“与”和“而”的分工是:“与”联事物,“而”联行为或性质。第四十节 构词法的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离婚后房屋赠与协议书范文
- 检测框架合作协议书范本
- 赠与阅览室图书合同
- 二手电动车购买协议书范本
- 2025年标准合同终止协议电子范本
- 2025家居装修维修合同样本
- 法院调解私下协议书
- 财产和解协议书范本
- 2025年03月江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研助理公开招聘1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03月四川成都农业科技中心公开招聘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
- 消防更换设备方案范本
- 2024年环境影响评估试题及答案
- 【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中考复习提纲
- 《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导则》(nbt10096-2018)
- 全过程工程咨询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湖南省2025届高三九校联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 家具全屋定制的成本核算示例-成本实操
- 在线预订平台在旅行社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深度研究
- 晕针晕血的处理及预防
- 《实验室仪器管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