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探工程竣工分析报告编写提纲_第1页
钻探工程竣工分析报告编写提纲_第2页
钻探工程竣工分析报告编写提纲_第3页
钻探工程竣工分析报告编写提纲_第4页
钻探工程竣工分析报告编写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心整理钻探工程竣工报告编写提纲(试行稿)第一章钻探工程施工基本情况第一节目的任务钻探工程施工项目名称、工作性质、目的任务;钻探施工设计编制提交日期、批准机关、文号及日期;施工单位、施工时间、终止时间;最高开动钻机台数,平均开动钻机台数;竣工钻孔总数、完 成总工程量及其它。第二节施工区的地质概况着重阐述与钻探工程施工有关的地层及构造情况,突出利弊因素。一、 地层时代、层序;主要岩层的层厚、复盖层的厚度 (最大、最小及平均);主要岩层的稳定性、 岩性、可钻性;水敏性岩层的岩性、厚度、深度;主要漏(泄)水层层厚、深度、岩性、漏(泄)水类 别及程度;缩径、超径、坍塌掉块、岔孔及易斜层段的岩性、深度及

2、其它影响钻探工程施工的地层条件等。二、 基岩产状、一般岩层可钻性、主要岩层可钻性、各级岩石可钻性所占比例(); 7级以上岩石名称、岩性、厚度、深度、可钻性及其特征等。三、各标志层的名称、岩性、可钻性、层位、深度、厚度及其对煤层的对比稳定程度等。四、可采煤层的物理性质、煤芯采取的难易程度、原因分析及其顶底板岩石名称、岩性、厚度、可钻性及采取时的难易程度等。五、构造带、破碎带的岩性、厚度及其影响钻进及质量、安全的因素等。第三节各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完成情况一、总钻孔数、总工程量;平均钻孔深度、最大钻孔深度,其中孔深 500米以浅及其孔深段所占比 例()、1000米以深孔数、比例;钻孔性质(地质孔、水

3、文孔、基准孔、构造孔、工程孔、地震参数孔等)、孔数、工程量;取芯与无芯工程量及其所占比例等。二、钻探效率:平均钻月进尺效率、平均单位小时进尺效率;分别列出取芯及无芯钻、台月进尺效率及单位小时进尺效率,以及复盖层及基岩钻进的钻月进尺效率及单位小时进尺效率。分别阐述采用不同钻进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的钻月、台月进尺、效率和单位小时进尺效率,并进 行科学地分析对比,得出结论。对不同孔深段的效率进行分析对比, 阐述影响效率的因素,并对前期该区进行钻探工程施工情况予以对比分析。三、 钻探工程质量:重点以煤层质量为主。验收钻孔数,其中特、甲、乙钻孔数及其所占比例( );煤层总厚、采取总长、煤芯采取

4、率(),煤样总重,计算煤芯重量采取率;所占煤层优质、合格的 比例();打丢、打薄煤层数、所占比例();补煤孔数、层次、工程量、成功率;一次成孔率; 报废工程量、损失台量、孔数;分析钻探工程质量降级原因等,总结经验教训,找出原因所在(包括管理、制度、技术及地质诸方面)。四、经济指标:总投资、平均钻月费、钻月材料费、单位成本;每米钻头费、每米泥浆费;采用不同钻探工艺分别列出经济成果。分列不同孔深段,不同钻进方法、取芯、无芯经济效果,分析其原因。对施工前后期进行对比。五、时间利用:钻月数、钻探作业总台时,非钻探作业台时;纯钻台时,纯钻利用率、事故停钻台时(孔故、机故、停钻)。分别计算孔故率、机故率、

5、停钻;补煤纠斜台时;钻月利用系数以及拆迁 安装台时等,并进行逐项分析。六、安全情况:发生事故种类、性质(包括孔内、机械、人身等),损失台时及金额。其中构成等级事故的次数、时间、金额;分析事故原因、规律等。第二章钻探施工技术及措施第一节钻进方法采用的各种钻进方法,使用的钻头类型、技术参数。取得的各项经济技术效果等(包括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等)。第二节钻孔结构精心整理常规采用的钻孔结构、不同钻进方法、 工艺采用的钻孔结构及特殊钻孔结构等, 以及效果。并附钻 孔结构图。第三节钻具组合常规钻具组合,不同钻进方法的钻具组合;分析其合理性、实用性及存在问题,并附示意图。第四节钻井液及护孔一、正常钻进时采用

6、的钻井液造浆材料、造浆率、处理剂、配比、性能指标及使用效果。二、针对不同地层、复杂地层及漏(泄)水地层所采用钻井液类型,处理剂、配比及性能;采取的技术措施及效果等。三、对钻井液的净化、仪器、工具的名称、类型等;管理方法、测试、配制;并附钻井液循环系统图。四、采用套管护孔时,下入的规格、数量;下入的方法、起拨数量及丢失率、遗留孔内的原因;套管丝扣连接方式(附图)等。第五节钻探设备及机具使用的钻机、泥浆泵、动力机、钻塔的类型、规格及性质,以及生产实际效果;空压机、搅拌机、运输设备、洗井设备、打捞工具及其性能等。分别开动使用台数等,并列表说明。 第六节现场设施根据施工季节特点所采取的技术措施;现场安

7、全防护设施及其它附属设施(包括工具、仪器等)。第七节钻探工程质量一、采取岩、煤芯的方法及措施;取芯工具的类型、规格、配备及其使用效果等。二、针对易斜地层采取的防斜、治斜措施和方法;测斜仪器的类型及配备情况。三、定向孔、分支孔施工措施及其效果。四、水文孔、水源孔的施工方法、成井工艺、止水方法、洗井方法及抽水试验等。五、钻孔封闭方法、封闭层段;隔离物材料名称、可靠程度;封闭材料、配比 及其检验等(包括启封检查)。第八节其它一、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推广使用成果。二、各类科研项目完成情况及其成果鉴定等。三、技术创新及群众性的合理化建议开展情况等。第三章施工技术管理第一节施工组织一、施工区的组织机构

8、设置、运行机制、人员配备、技术素质及管理水平等。二、钻探组的人员配备、文化技术素质、业务水平、年龄结构及健康状况等。三、施工钻机的人员配备及岗位分工等。第二节后勤供应现场施工水、电、设备、器材的供应与管理,及其对施工的影响。第三节生产管理生产管理、调度及通讯联系方法等。修理、平场、安装实际完成工程量等。第四节安全管理一、正常安全教育、新工人进岗前的安全技术培训。二、安全责任制的落实及执行情况;安全活动的开展情况等。三、事故的预防及处理、事故的追查、处理及报告制度的执行情况等。四、开工验收制度的执行情况等。第五节质量管理一、开孔前的地质交底及地质预告(见煤、标志层、终孔)的及时下达及准确程度、技

9、术指导等。二、质量管理责任制的落实执行及守煤、打煤制度的实施情况。三、终孔质量验收制度执行情况(包括人员组织、方法等)。第六节技术管理一、单孔设计的编审及实施情况。特殊钻孔要附专题技术总结报告。精心整理二、钻孔技术档案的填报及单孔小结执行情况。三、钻探技术操作规程及其它有关规章制度执行等。第七节经济承包责任制经济承包方式及执行情况等。第四章经验教训及存在问题第一节在施工期内主要经验教训及体会第二节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改进意见第五章结论对钻探施工期内的全过程进行综合评述,并得出恰当科学的结论。第一节钻探工程施工本勘探区(井田)在施工期内完成的各种钻探工程量,其中地质钻探、水文、水源钻探、特

10、殊工程钻 探、抽水试验、报废钻孔(个)及报废工程量。第二节钻探工程质量一、对不同勘探阶段钻探工程质量验收评级结果,分别进行综合评述,作出结论。二、煤层:对参与储量计算的煤层、列出见煤点数:1、煤芯长度采取率:90%、90-75、 75%的比例;2、煤芯重量采取率:w 75%、75-60、 60%的比例;3、打丢、打薄煤层及补煤的层次;4、可采见煤点数,其中优质、合格、不合格的比例。xJU -H-三、岩心:1、全取芯孔、分段取芯孔及无芯孔的孔数及比例;2、复盖层(松散层)及基岩的平均采取率。四、钻孔弯曲1、钻孔弯曲规律评述;2、孔斜超限原因,最大孔斜度。五、钻孔封闭:对封孔方法、材料配比、取样验

11、收的可靠程度;未封孔的原因、处理意见;启封检 查质量情况等。六、其它各项质量可靠程度及降级原因等。第三节钻探技术与工艺一、所采用的各种工艺适用情况,所取得的经济技术效果以及对钻探的影响。二、钻探设备与钻探工艺配套及适应情况。三、新技术、新工艺、新工具的使用情况及科研成果。四、钻井液对安全施工、保证质量、提高钻效及经济效益所起的作用及效果。第四节经济效益一、所取得的各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并与不同勘探阶段进行分析对比;二、设计预算与决算的经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三、随着地质设计优化,钻探设计的优化及变化及变更,分析设计预算经济效果。附:附图一、钻探工程施工区平面图(在地形地质图上标明竣工钻孔位置、孔

12、号及修路、供水、输电线路)二、钻孔综合柱状图。三、钻孔结构图。四、钻具组合图。五、钻头类型结构图。六、其它附表:一、钻孔技术档案。二、钻孔竣工汇总表。三、适岩钻井液技术汇总表。精心整理矿产资源勘查区块划分及编号办法国家测绘总局、国家地质总局制定1:10001:20001:5000 比例尺地形测量规范地质勘探工程地形关于颁发1:10001:20001:5000比例尺测量规范的通知地质勘探工程国家测绘总局1966年主编的1:10001:20001:5000比例尺地形测量规范草案(地质勘探专业),和 原地质部编订国家测绘总局1965年修订的地质勘探工程测量规范已经使用多年。鉴于我国测 绘事业的发展,

13、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出现,原规范许多条文已不适应当前工作的需要,国家地质 总局根据地质部门和有关部门的意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作了修改和补充。现将修订的1:10001:20001地形:5000比例尺测量规范印发供地质勘探部门使用。希各单位在执行中地质勘探工程不断总结经验,及时提出意见,以使本规范逐步完善。国家测绘总局1966年主编的1:10001:20001:5000比例尺地形测量规范草案(地质勘探专业),和 原地质部编订国家测绘总局1965年修订的地质勘探工程测量规范停止使用。国家测绘总局国家地质总局一九七八年二月二十三日第一章平面控制测量第一节一般规定二第1条一个矿区采用同一的平面坐标系统

14、。控制网的平面坐标在有条件时应与全国坐标系统联测。第2条平面控制网的观测成果应归化到参考椭球面 (或大地水准面)上,并按高斯正形投影计算其在3带内的平面直角坐标。有特殊需要时,控制网的边长可化归到测区平均高程面上,投影带中央子午线也可采用3带的分界子午线或其它任意轴子午线。独立控制网测区面积小于50平方公里且无发展远景时,可直接在平面上计算。第3条首级平面控制网的等级及加密关系应从实际需要出发,根据测区面积的大小、测图比例尺、发展远景,因地制宜地选择经济合理的布网方案。第4条各级三角测量的精度及规格要求如表 1。第5条各级平面控制网的布设方法与要求:1、独立三角网:一般按测区形状布设三角网、单

15、锁、双锁或中心多边形;2、加密三角网:在咼级控制网基础上,以插网、或插点的形式进行加密。四等及小三角也可米用 线形锁布设。I 3、特殊地区,可布设导线网,三角导线混合网等。表1等级边长(km)测角中误差()基线测量相对中误差扩大边或起始边相对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三等三角5-8 1.81:350,0001:150,0001:70,000四等三角2-5 2.51:200,0001:70,0001:40,0005小三角0.8-3.0 5.01:60,0001:40,0001:20,00010小三角0.5-1.0 10.01:30,0001:20,0001:10,000三角网中三角形的每个角一般应不

16、小于 30,在三角连续网和插网中,因受地形限制,允许个别 角小于至25。插点位置应尽量避免靠近高级点。当插点与高级点或插点与插点间距离短于平均 边长时,应尽量组成图形联测。线形锁尽量布设为直伸形,求距角应大于40,三角形个数一般不多于8个,当求距角小于40 图形个数超过8个时,按求距角计算图形强度的总和应小于 85(以对数第6位为单位)。精心整理第6条独立三角网的起始边最好采用光电测距仪或因瓦基线尺、钢尺直接测定。当受地形限制时, 可丈量基线,采用基线网扩大的方法求得。基线网图形一般为近似正菱形,扩大比不宜超过 1:3。第二节长度测量基线测量第7条基线场应选平坦场地避免跨越大障碍物, 三、四等

17、基线的各尺段坡度一般应小于 1/20,个别尺段不超过1/6。采用钢尺丈量时,基线长度一般应是尺长的整倍数。第8条基线端点的标石、标志及埋设规格与同级三角点同。第9条各等级基线应使用因瓦基线尺丈量。 基线尺及主要附件均需检定。检定时间间隔,应保证采用尺长方程式的正确性。作业前应进行基线尺比较,观测三测回,分别将每根尺三个测回结果取中数,加入尺长和温度改正。各尺结果取中数与每尺结果之差不应超过土 0.05毫米。小三角基线也可用经检定后质量良好的钢线尺或钢卷尺丈量。第10条基线丈量应选择有利的气象条件进行;在下雨、大风、作业时温度超过检定膨胀系数温度 范围等情况下不应量线。当使用钢线尺或钢卷尺量线时

18、,应使测得的温度能反映尺温,量线时温度与检定时温度之差以不超过土 13C为宜。基线丈量时的引张拉力应与检定时相同。第11条基线丈量的要求与限差如表2。第12条用因瓦基线尺量线时,每隔10-15分钟以悬线温度计读记温度一次,两次读定温度相隔时间内量线不得多于五个尺段。用钢尺量线时每尺段读记温度一次。第13条三、四等基线或起始边长度须加入尺长、温度、倾斜、悬链线不对称、分划尺倾斜、重力 变化改正。小三角基线或起始边长度须加入尺长、温度、倾斜改正。表2等尺尺数丈量 总 次 数定线最大偏差(cm).1,-每尺段往返高差之差(mm)读数mm前后 端读 数差 变动 范围mm尺长之差与检定结果比较(mm)经

19、尺长 改正后 各次全 长的较 差(mm)24m(30)尺段丿48m(50m)克尺段补尺段24m(30)尺段48m(50)尺段三344123420.10.30.30.45K四242 |3420.10.30.30.48jK51024!5450.52.02.03.0注:1、轴杆头水准测量应进行往(量线前)返(量线后)测。仪器至轴杆架距离不应超过 100米。2、量线时每尺段前后两端各读数三次,每次移动约 1厘米,当前后端读数差变动范围连续 5次超出规定时则应重测该尺段,不足一尺段长用补尺测定时,往 测或返测均需同时读定六次。第14条按ED计算基线测量相对中误差:三、四等基线:E=V E21 + E22

20、 + E23+ E24+ E25小三角基线:E=V E21 + E22+ E24式中E1:基线测量误差;E2:轴轩头水准测量所引起的误差;E3:温度膨胀系数测定所引起的误差;E4:长度检定误差所引起的误差;E5:基线尺长度变化所引起的误差。第15条基线测量计算的取位规定如表 3。精心整理表3项目因瓦尺mm钢凡mm段长、节长、补尺长度0.010.1各项改正数0.010.1最后长度11轴杆头高差11光电测距第16条三角网的起始边采用光电测距时应满足下列要求:1、视线距地面或障碍物高度应在 1.5米以上,沿线地形应适合于光电测距,避开大面积吸散热性能不同的地区(如工业区、城镇、湖泊、大河流等),应使

21、在两端点量测的气象数据对于整个测线有较好的代表性:;2、测距边两端点的高差不宜过大;3、避免有其它光源干扰。第17条每年出测前应对光电测距仪的基准频率(检定的频率计精度和稳定度不低于 1X10-7)、仪器 常数、延迟器格值等进行检定,并在检定场(可用1/35万以上精度的已知基线)上进行测试比较。在作业过程中,如发现仪器有异常现象时则应随时检定。第18条用于光电测距的通风干、湿球温度计和空盒气压计,每年应检定一次,空盒气压计作业前还须与测区当地气象台(站)的水银气压计进行比较,求取其订正值。第19条测站(镜站)应精确对点,其对点误差应不大于 2毫米。当受条件限制,必须进行偏心观测时,偏心距应尽量

22、小,一般不超过10米。归心原素可用图解法或解析法测定。图解法测定时,示误三角形边长不应大于5毫米,偏心距和偏心角分别量至毫米和15;以解析法测定时,偏心距用钢尺丈量二次,其较差应小于1厘米,偏心角用经纬仪观测二测回,角值取至1。第20条观测应选择信号能稳定传播的气象条件,对信号解调和强烈衰减的雾、雨、雪大气透明度 很差的天气不应进行作业。当反光镜背面有散射光的干扰时,应采取架设黑布为背景等措施。第21条气象数据的测定,三、四等三角在测距边两端点同时测定,小三角起始边较短,高差不大 时也可在一端测定。观测时应提前将干、湿球温度计悬置于高出地面2米左右热辐射影响小的通风处。气象数据测定在每测回组或

23、每暗点观测的始末读记一次,镜站每隔15分钟读记一次。个别暗点或测回重测时,主站每隔15分钟读记一次。读数如有突变,应查明原因重新测定。温度、湿度读记至0.2C,气压读至0.5毫米汞柱。第22条光电测距的测回数,如表 4。-!-表 4仪器型号等级测回总数暗点总数测回组数每测回组暗点数测回数变频式:三96846(4)4(6)DGS- II四72836(4)4(6)GC-5B小三角484 (6)26(4)4(6)固频式:三9AGA-6A四6AGA-6BL小三角3注:1、DGS-II、GD-5B变频式测距仪使用激光光源时,三等三角起始边的总测回数可减为72测回,四等三角起始边的总测回数可减为48测回;10小三角起始边的总测回数可减为 32测回。2、三等起始边最好分配在两个时段,在日出前、后、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