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2014年高三语文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评析_第1页
浙江省温州市2014年高三语文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评析_第2页
浙江省温州市2014年高三语文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评析_第3页
浙江省温州市2014年高三语文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评析_第4页
浙江省温州市2014年高三语文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评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2014年温州市高三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语文卷评析 瑞安十中高三语文备课组本次试卷基本沿袭了温州一模的命题思路,同时也贯彻了浙江省多年来的命题思想,稳中有变,稳中微调,讲究试题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题量设计和难度设置上基本吻合学生的语文实际水平。此次难度值0.52,较之一模难度值略有上升,区分度较大,能够适当拉开不同层次的学生,对高考选拔性功能的体现有较为准确的测评效度。下面对本次试卷先作简要评述,再按题型作详细阐析。一、选用本土素材,凸显时代特色。本次试卷题目在语料选用上将本土性与时代性相结合,选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扣准时下的新鲜话题,如对打车软件和余额宝素材的引入;同时又充分考虑到本乡本土的地

2、域特色,部分选用温州地区的人事作为考查内容。如选择题2的B项和选择题4的A、B两项就来自温州本地网络或报刊上的文章,语用题第7题“中国文化志愿者”标志的设计就出自温州本土设计师苏志怀之手。这些语料的选择既让学生更了解自己身边的生活,也增强了作为家乡人的自豪感,这与语文试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追求是一致的。二、题型灵活变化,紧扣高考热点。 本次试卷在题型上最大的变化有三处:一是重视口语交际的考查,在语言文字应用部分第5题设计了情境对话的题型,这是近四年高考卷中都不曾出现的题型,但是口语写作的考查曾经是06年至09年浙江卷的一个热点题型,要求学生有准确的语境意识和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针对当下社会交际工

3、具的多样化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口语交际能力萎缩的现状,重拾口语交际的考查也是语文学习中值得关注的一点。二是重视非连续性文本的考查。本次试卷在社科类文本阅读中选用了2013年9月4日刊登在文汇报上的一篇题为“全球变暖,您怎样看”对话体文章,这是一篇“非连续性文本”,从04年我省自主命题以来从未出现过。在今年省考试说明的样卷中也同样出现了一篇“非连续性文本”张柠和格非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对话,这类文本由多段不同语料构成,需要在片段组合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这对习惯了整篇阅读的学生而言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和挑战,也是网络时代对信息筛选整合能力提出的新要求。这类文本的阅读把握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三是重视回归小说的

4、考查。浙江省近两年文学类文本考查都以散文为主,温州一模同样考查的是散文,而今年是外国小说和论语进入高考试卷考查的最后一年,考试说明中样卷的文学类文本考查也出现了外国小说,这说明今年外国小说考查的可能性增大。本次试卷紧扣考试热点,选择钓云朵的人这篇外国小说作为文学类文本考查可说是恰逢其时,既借此回顾强化小说鉴赏的要点和思路,又对温州一模的散文阅读做了有益的补充。三、几点商榷:1、个别语料的选择要扣准考点慎重选取。比如选择题第4题选项A作为正确答案是值得商榷的,原文表述中“被评为行动”明显属于搭配不当,干扰了学生对病句类型的判断与理解。2、个别题干与答案、评分标准对应有偏差,显得不够严谨。比如第6

5、题对概括要点的考查,题干要求“每点不超过5字,不得照抄原句”,原文并没有少于5字的句子,“不得照抄原句”就容易理解为“不能使用原文中的表述语词”,而答案要点又与原文语词有重合的地方,这就使认真审题的学生无所适从。再如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第11题,题干要求“用适当的动词概括城里的人们对异乡人心理、行为的变化过程”,而给出的答案像“郁闷、生气、愤怒”等词语都是形容词,这与学生扣准题干要求的回答就产生了矛盾。这是题干说明需要斟酌的地方。3、文言虚词考查和诗词鉴赏考查得分率极低,仅有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的学生能够得分,难以拉开区分度,无法很好地检测学生的实际水平。【题型评析及备考策略】一、语言文字应用1、

6、字音:本题难度值0.47,略偏难,但没有偏字、生僻字,难度主要体现在“刍”和“框”两字读音上,其中“框”是习惯性误读字,经常被误读作第一声。【备考策略】:习惯性误读字是向来是高考字音考查的重点,针对误读类型,我们只能有的放矢地做一些整理归纳的工作,加强积累,不能存在任何侥幸心理,建议每天定时定量记字音(能完全把握的不计入其中),一周或半月作一次总结,鼓励学生建立错题集。 2、字形:本题难度值0.64,难易适度,考察的“厮打”“布署”“首屈一指”等词都是常见易错字,在日常练习中出现的频率也很高,相对难度不大,备考方法同字音。3、词语运用:本题难度值0.32,偏难,主要体现在C项“完善”一词上,近

7、40%的学生错选了这项, “完善”意为完备美好,多用作动词,在本题中使用不当,应改作“完备”或“完整”。此外,选A项“原来”一词的比例也近20%,从中折射出的现象是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仍然不够扎实。【备考策略】:借语言情境来考察词语含义或用法是近年高考命题的一贯趋势,但万变不离其宗,扎实地做好语言积累工作仍然是应对的不二法门,对常见错字分门归类,积累一定数量的成语(熟语),定时定量识记是有效可行的办法。4、病句辨析:本题难度值0.19,极难,正确答案A项值得争议。A、近年来,还出现了“网上祭扫”的新形式。一些因各种原因不能归家的年轻人选择在网上点燃蜡烛遥寄哀思,被评为引导社会大众文明低碳祭扫的有力

8、行动。分析:“被评为的有力行动”这是明显的搭配不当,应改作“被誉为的有力行动”。本项原句出自今年四月份的一篇网文清明奇葩祭品多 今后你会这样祭扫吗?,命题者没有细加斟酌直接照搬了原句,这个句子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困惑,个人认为本题得分率如此之低,根源就在于这里。【备考策略】:掌握语病六大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勤加练习。5、语句衔接:难度值0.62,难易适当。本题在命题形式上比起“一模”(排序题)有所变化,而跟2013年浙江高考的同类题型一脉相承,显示了命题者变中求稳的命题思路,但一模、二模不约而同地回避了句式变换题,个人认为值得商榷。【备考策略

9、】:语句衔接属于考试能力层级中D级(应用能力层次)。它涉及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乃至句式、修辞等知识,是高考试题中一道难度系数较大的题目。宜在加强练习的基础上辅之以方法指导,如剖析结构、抓关键词、留意隐含信息等等。6、语段概括:难度值0.28,偏难。本题要求学生概括余额宝功能,材料新颖,贴近生活,浅显适中,是一道非常好的题目,但得分率如此之低,个人认为原因出在评分标准上。评分标准明确规定“照抄原句不给分”,但题干又要求每点不得超过5字,这就给学生的答题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备考策略】:语段概括,就是将题目给出的语言材料通过提炼、概括,压缩为较短的语言形式。提取要素,去枝取干是基本的答题思路,常见

10、答题模式有“时间+地点+事件”“原因+事件”“事件+影响”等等, 解答这类题目有很强的技巧性,针对字数的多少和题干的具体要求,分门别类地训练是行之有效的办法。7、图文转换:难度值0.69,难易适中,本题要求学生概括图片要素及其寓意,与第6题的考察边际有所重叠。观察近两年高考语用题类型,如2012年高考第6、7两题分别为语句扩展和语段概括、探究题,2013年的6、7两题分别为语段概括和仿写题;命题者的思路很清晰,那就是尽量避免重复考察,而本次命题的6、7两题虽然考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在考察边际方面考虑略嫌不周。【备考策略】:图文转换题就是要求考生将图表中的信息转换成语言文字信息,但一般不需要也

11、不允许我们进行想象甚至虚构。从近几年的考题情况看,有时只需将图表所包含的一般信息用文字表述出来即可,有时则需要将图表中所蕴涵的内在信息用语言表述出来,且往往表现为一些观点型或结论型的句子。这种题型对考生敏锐捕捉信息,精确分析信息和准确精炼概括的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题干中的标志性词语,如“该图表明(说明、证明)了”“所揭示的问题是”“从中可以看出(得出)”等标志性词语;说明(介绍)画面要按顺序,如上下、左右、主次、由表及里等;分析其内涵和寓意,对内容的创意(含义)要联系具体对象作出合理解释;采用规范的说明语言(准确、简明、平实、清晰),不能随意想象,要扣住图中的信息点来联想;

12、力求避免遗漏内容,要认真观察图的组成部分,逐一落实。二、现代文阅读(一)实用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已成为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是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题号第八题第九题第十题得分率62.41%27.51%69.33第八题选择答案为D。A项除参考答案提供判断依据“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并非所有的海平面上升外,“陆地表面平均气温和海洋温度升高”与原文 “陆地表面平均气温和海洋温度同时升高”;此题难度适中,学生出错基本属筛选不到位。第九题选择答案为B。此题得分率仅27.51%, 59.51%的学生选择A项。B 项没有因果关系,符合题干要求。第十题属主观题,要求概括三位专家关于全球气

13、候变化的两点共识。文章共有三个专家对话,第一位专家认为“全球和中国近百年气候变暖的毋庸置疑的”“目前已知的各种自然因素都无法解释当今气候变暖的基本特征和规律”;第二位专家认为“近几十年的全球变暖是系统性的气候变化”“讲变暖一定要考虑时间尺度,还要考虑空间尺度,变暖是一个全球平均概念”;第三位专家认为“世界上大多数地方的气候有变暖的趋势”“不否认人为因素对气候的作用”。此题题干要求为“共识”,似乎略嫌不严谨。(二)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及答题情况分析题目题干考查点“问题答案”分析校理科平均值评价难度值11根据文本,用适当的动词概括城里的人们对“异乡人”心理、行为的变化过程。(3分)文中信息的筛选和

14、整合1、学生答题反馈:第一格答“郁闷、好奇、张望、观察”;第二格答“窥望、妒忌、怀疑、躲避、好奇、排斥”;第三格“妒忌、生气、愤怒、学样、模仿”2、从学生的答题看,学生对词性不敏感,但3个空格基本能蒙对2个。2.180.73答案值得商榷,题干要求用“适当的动词”,而答案却是“郁闷”“生气”“愤怒”这些形容词,“疑惑”与“猜疑”有重复之嫌。笔者认为答案应为:观察(张望)猜疑窥望妒忌模仿(效法)驱逐12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描写的作用。(3分)重要语段丰富含义的体会1、学生答题注意到结构上的作用,比如设置悬念,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承上启下,但内容上的联系考虑较少。2、乱套术语

15、,而不是基于理解的基础,答题的思路比较混乱。1.660.55这道题答案分三点,解释文段内容试图从内容上答作用从结构上答作用,表述不明确。笔者以为这样概括更恰当:从内容上看,为下文“异乡人”奇特的钓鱼方式(钓云朵)伏笔。从结构上看,设置悬念,引出下文“城里的人们”对“异乡人”的猜疑和窥望,以及被驱逐的结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13联系全文,谈谈你对划横线的“他们人多势众,作出的决议是不会错的”这句话的理解。(4分)重要语句丰富含义的体会。1、错以理解题答成作用题。2、理解句子未能抓住关键词,泛泛而谈,答题缺乏章法。2.090.52答案的表述过于繁琐拖沓,欠斟酌。参考答案中的两点是由文句的含义和读者

16、对该句的评价构成的。第一点仅停留于字面的解释,第二点又显得多余,笔者认为可以整合成:“作者讽刺了城里的人们为了掩饰自己的贪欲,仗势欺人,以多欺少,颠倒是非的强盗逻辑。”14分析“异乡人”在文中的作用。(4分)作品形象的欣赏1、答题涉及了情节、人物、主题的角度,但概括不到位,没有分点,泛泛而谈,一锅粥。2.99虽然同12题一样都问“作用”,但答题角度并不重复;但是从人物,情节、主题三个角度来欣赏,却显得宽泛,牵强。0.7515直到最后,“城里的人们”也没有收获天上掉下的鱼,为什么?请依据文本探究原因。(6分)作品内涵和作品主题的探讨1、能够从城里人们的性格特征方面分析,但不如参考答案全面;也有超

17、越了参考答案,比如写城里人们盲目跟风,依样画葫芦;只会抱怨,不反思;缺乏交流,自以为是;也有学生从异乡人的性格角度分析。2.570.43这道题注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却缺乏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答案局限于文本,“探究”二字体现不够。答题角度单一,限制太死,都是从城里人们的性格特点角度来说,另外答案中的三点有重复之嫌。【备考策略】:小说散文不可偏废。浙江省连续两年考散文,2014年是否涛声依旧?外国小说欣赏明年退出必修舞台,2014年是否回光返照呢?其实未到最后一刻揭开面纱,小说和散文考什么之争就显得毫无意义。还是那句话,该干嘛干嘛去。2、按照不同的体裁和主题精选阅读素材。散文阅读教师在选材时要注

18、意主题的多样性,很多学生反映文学类文本不知道怎么做,因为文章看不懂,比如2013年的二模看大海今年的一模夜走巴山,甚至上届个别学生反映牛铃叮当也看不懂,这确实很致命。小说阅读教师在选材时要注意写作手法的多样性,比如钓云朵的人,胡安的绳子这一类带有虚构和魔幻色彩的文章,学生会纠结于情节的真实性,难以进入小说的世界。3、根据体裁(散文和小说)不同,按照类型化来复习。比如小说,出题点不外乎情节(情节梳理,情节作用,情节的艺术特色)、人物(描写方法,作用,性格特征,赏析)、环境(环境特点,环境作用,环境描写方法)、主旨,文本探究,比如散文复习,出题点不外乎重要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赏析题,作用题(人称

19、,表现手法,句段作用,标题作用),文本探究,类型化的复习,让学生明确答题的角度和思路,能够有的放矢,有章可循。三、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根据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要求考生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主要包括七个考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理解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文中信息的筛选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下面是我省近四年对“文言文阅读”部分的考查题型、考点分布和文体类型统计表:题型考点分布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客观魏书胡叟传实词新唐书张文瓘传实词与荆南乐秀才书实词送丁琰序实词客观

20、虚词虚词虚词虚词客观赏析赏析赏析赏析主观断句断句断句断句主观翻译翻译翻译翻译文体类型人物传记人物传记书信序文这是我省继0709年高考文言文部分题型与考点不断变化后逐渐稳定下来的试题类型,这四年选用的文言文语料文体有所变化,但考点一直设定在实词、虚词、赏析、断句和翻译这五个方面,题型和赋分基本一致。本次二模试卷在考点、题型和赋分上与省高考试卷高度一致,具有较好的实战模拟性质。从这次测试的结果来看,全市六所重点中学答题情况统计如下:题 号第16题第17题第18题第19题第20题第20题文科平均分2.060.711.91.233.091.02得分率0.690.240.630.410.770.34区分

21、度0.360.170.380.170.190.35理科平均分2.080.791.951.293.170.9得分率0.690.260.650.430.790.3区分度0.310.270.340.170.120.26第16题考查文言实词,围绕“归”“诲”“长”“陵”四个实词考查其在文中的含义。参考答案为C。这道题学生主要是在B和C中犹豫不决,A项“归”作“归附”“归依”解,引申为“拥护”“拥戴”义比较容易确定;D项“陵”义在教材指南录后序中出现过,与原文“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中语义可以互相参照确定;学生误选的B项“诲”义作“诱导”解是对的,其义在常见成语“诲人不倦”(诲:教导)中可以引申确定。

22、C项“长”作“掌管”解在苏教版教材中没有类似的例子,固然可以用语境义来判断,但在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种树郭橐驼传一文中有可以参考的例子“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这一句中的“长”与题项C“虽贱役,亦所以长人也”中的“长”义相近,都有“掌管、管理”之义,若学生对必修与选修教材中的文言文有广泛的掌握与阅读,这道题的得分率应该还可以提升。第17题考查文言虚词,围绕“乎”“以”“乃”“焉”四个虚词考查其意义和用法。参考答案为B。考查题型沿袭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模式,四组八句,每组两两比较虚词用法和意义的异同,一句为给定文言语料中的句子,一句为教材文言篇目中的句子,

23、这样将课内知识与课外阅读有效地衔接起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但是实际答题情况却很不理想,这道题的平均得分率只有0.25,这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学生对复习过的18个文言虚词和教材例句已经淡忘不少,对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模糊一片,导致测试效度很低。我校文科学生在答题中误选A项的较多,原因在于对“乎”的用法辨识不清,将语料例句和教材例句中的“乎”都理解为句中表停顿的语助词,完全没想到“乎”的介词用法,而教材中关于“乎”的介词用法有典型的例句“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可以参照,由此可见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仍然很是欠缺,情况堪忧。第18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观点的理解和论证方法的赏析。参考答案:B。从得分

24、率来看,这道题完成的情况还是比较理想的,区分度也比较好,能够较准确地测试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把握能力。从我校学生的答题实际来看,误选A项的较多,这主要是对文中“其分未严也”这一句理解模糊造成判断错误,究其原因还是对文本的细节阅读不能结合上下文语境作合理准确的读解,所以后阶段文言文的阅读还需坚持有序推进。第19题考查断句。这是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注意文言文句式的结构特点、文言虚词(特别是句首句尾的标志性虚词)的用法、句子的语气停顿等。这道题的得分率偏低,观察学生的答题实际,主要有两个原因:不能辨识以“是”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式“独以位之不得人是惧”,导致停顿错误。句意不清,理解模糊,

25、没有抓住动词标志作为断句参考,导致最后两句误断为“甲兵弧矢/以待盗贼乱世之事也”。第20题考查翻译。翻译文言语句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句子中出现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有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并运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表述出来,这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测试。这次考查的两个句子从理解上来说都属于比较容易的题目,但学生的实际翻译情况相差悬殊。第一句平均得分率0.78,区分度0.15左右,可见这一句翻译对学生来说过于容易,句中四个采分点“厌”“戴”“释位”“莫之肯继”都属于比较简单的语词和句式,学生基本上都能写出来,难以拉开区分度。第二句平均得分率0.32,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区分度0.3左右,从区分度来看

26、测评效果要好于第一句。分析第二句翻译失分原因,主要是对固定虚词“奈何”的翻译错误,将“奈何”翻译为“难道、可惜、只是、无奈”等等,或是干脆不翻译,原词照抄,这说明学生对文言虚词构成的固定句式掌握还有较大不足。【备考策略】回归教材,对应高考模式,强化实词和虚词的过关。实词复习重点关注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和古今异义,在紧扣教材实词的同时注意积累课外常见的文言实词词义,以量的积累带动词义理解上的触类旁通。虚词复习重点关注四个要点:回顾18个虚词的类型和用法,强化教材例句的引领作用。谙熟虚词本义和词性。看虚词前后词性和成分搭配确定其意义和用法。注意实、虚词的交叉义。文言文特殊句式重点关注和判断。熟

27、习五种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可根据提示语判断句式类型,提升断句与翻译的准确度。文言文翻译重点关注直译。坚持“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重点把握“留、换、删、补、调”等翻译法,强化落实五“注意”: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注意词类活用现象;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的翻译;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注意古汉语特殊的句式。关注文言文的整体阅读,在后半阶段坚持一周二到三篇的文言阅读训练。(二)古诗词鉴赏第21、22题是诗歌鉴赏题。选用的是晚唐诗人崔涂抒发羁旅哀愁的诗作孤雁。这首诗的作者并非是学生熟悉的名家,学生对其身世经历和诗歌风格一无所知,只能凭借内容和有限的注释

28、来解读诗歌,这就非常考校学生的阅读功底。从得分率来看,学生的答题情况很不理想。21题满分3分,学生平均得分0.29分,22题满分4分,学生平均得分1.61分。21题主要从炼字的角度考查诗歌的形象和语言。题干要求找出第二联中最能细腻传神地刻画孤雁神态、心理的字并简要分析。参考答案把这个字确定为“迟”。从我校学生的答题实际来看,只有约百分之十的学生答对,而百分之七十的学生将这个字定为“失”或“呼”, 选字错误,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就是南辕北辙了。此题六所重点中学的平均得分率是0.1,区分度是0.12,可见大部分学生答错的实际情况使本题的测评效度基本丧失。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学生对诗词作品的语言把握和理

29、解能力不过关,缺乏多角度的联想与想象,难以将“孤雁“形象放在具体语境中作生动细致地解读,仅仅从肤浅的字面义来判断,这是失分主要因素。22题考查对诗歌篇章结构的赏析,这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综合考查。这道题的平均得分率是1.61,区分度是0.21,可见对诗歌结构作用的考查是学生读解诗歌的薄弱环节。学生答题中存在问题主要有:笼统说明,没有分点答题意识。答题角度单一,仅从情感角度阐述诗人借孤雁喻漂泊无依的羁旅愁苦之情,未能从结构角度探究诗歌的前后对应关系。诗人形象脱离作品内容,人为拔高,习用套语。如谈到“忧国忧民、报国无门、渴望报效国家、国家衰亡的忧虑、国破家亡的感伤、甘于寂寞而不愿同流合污”等等诗词作

30、品中常见的情感形象。【备考策略】加强阅读,涵泳经典诗歌作品,将精读与泛读结合起来,除教材介绍的名家名作外,课外再增加一部分作扩大阅读面的积累,培养鉴赏诗歌的理解力和感受力。适当阅读名家的诗歌鉴赏文章,吸收领会诗歌鉴赏的思路和方法,提高鉴赏水平,培养实际的审美能力。积累与诗歌鉴赏相关的基本术语与基础知识,把握炼字规律,明确表达技巧,体悟景情关系,整理常见意象和典故。根据考点切分题型,梳理答题思路,确立答题步骤,完善答题规范,争取少失甚至不失分。(三)论语阅读第23题,我校平均得分为0.89,得分率为44%。部分学生能理解材料所体现交友原则,较多数学生所答内容为“君子之交、周而不比”等,并不符合“

31、原则”要求。第24题,我校平均分为1.97,得分率为66%,多数学生能做相对规范的理解,也有部分学生没有准确研读材料(2)与材料(3)。(四)古诗文默写名句名篇默写考查沿用13年浙江卷和温州一模的出题思路:论语一句,必修教材三句,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句。本次默写满分6分,难度不大,学生平均得分5.14分,得分率0.86。这次默写学生容易写错的字有:悌(误作“弟”),暮(误作“雾”),黍(字形写错)。学生对来自选修教材的杜甫名作蜀相记忆不熟,课外积累较浅,选作第五句的不多。四、作文部分得分情况:瑞安十中总体平均分40.61。其中理科学生平均分40.24,得分率0.67;文科学生平均分4

32、0.98,得分率0.68。【作文命题解读】以看似简单,平常又颇有深意的“习惯”为主题词,用三则话语,从三个角度引导立意:1、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习惯。培根强调了良好的习惯对人生巨大的引导作用,主要是从正面的角度阐述,并且告诉我们获取这种“好的习惯”的途径,是“通过完美的教育”。由此,这里的“好的习惯”的内涵,应在利于“文明传承”的教育范畴,侧重于“外在”的行为、方式。2、当你开始依照习惯行事,你的进取精神就会因此而丧失。乌纳穆诺强调了什么?若能注意到“进取精神”,就会发现此处 “习惯”一词的内涵,指的应是思想、思维等一些内

33、在的心理状态。安于现状、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等等都是可与之相对应的内在心理状态。3、习惯若不是最好的仆人,便就是最差的主人。艾门斯从发展、辩证的角度谈了习惯的作用,此处“习惯”一词的内涵,包括1和2,兼具内与外。若把培根的“好习惯”列为前提,按艾门斯的观点,结果是“好仆人”还是“差主人”呢?都可能。好习惯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差主人”,相反,坏习惯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会是“好仆人”。所以,艾门斯强调的是运用“习惯”的策略、技巧。懒人带动技术发展,即因人“懒惰”的坏习惯而推动了许多“人本”情怀的发明创造,使“坏习惯”变成了“好主人”。另一方面,许多流传数千年的好习惯,已经被科学理论、社会发展判定为“差主人”,“好习惯”变成了“差主人”。综合来看,这三句话,内涵丰富,梯度明显,既能使各类考生都有话好说,又可以很容易地判别出学生的写作水平,特别是写作水平里最重要的思想认识水准的高下,区别度大,是难得的好题目。写作要求里,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感,放宽了行文束缚,便于高手发挥。“明确文体”则强调了具体文章的体例要求,有明显的正面引导作用,是对“混搭”型作文的一种警示。设想中的“丰满”:监考时看到题目,感觉是以前的高考题,回去百度,发现是1988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这种“老”的好题目,给我们看到答卷时更多的“新”期待。评卷中的“骨感”评卷时看学生作文,仿佛时间停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