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高二语文教学设计_第1页
《寡人之于国也》高二语文教学设计_第2页
《寡人之于国也》高二语文教学设计_第3页
《寡人之于国也》高二语文教学设计_第4页
《寡人之于国也》高二语文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there is always a beautiful landscape in the world that makes you quiet and yearning, and finally makes you know that all trekking is for the happiness of this moment.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寡人之于国也高二语文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高二语文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的有关知识;2.归纳课内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3.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4.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教学重难点:1. 识记文中重词语和特殊句

2、式。2. 学习孟子用比喻说理。3. 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课前体验:1.由论语导入新课。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的。2. 学生介绍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点(结合扩展资料中的相关知识)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纠正字音。4.练习世纪金榜上字词部分课堂交流并初步感知课文:(学生翻译全文)一、 学生自读课文,把握_大意,并自主划分段落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

3、想的_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_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二、 理清思路结构(在学生讨论、明确段意的基础上,教师板书)三、 学生对照板书,试背诵课

4、文第1.2段。四、 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第一、二两小节。2.归纳文中的多义词的含义。第二课时重点学习_文言知识归纳文言文字、词、句知识1.检查背诵第一、二小节。2.归纳文中重点字、词、句的相关知识。(1)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一词多义:时,季节。(不违农时、勿夺其时、斧斤以时入山林)时机、机会(无失其时)王,名词,音wng,大王、君王、王侯。(王如知此、王无罪岁)动词,音(wng)称王,统一天下,王道。(然而不王者)食,动词,吃(谷不可胜食,七十者衣帛食肉)名词,食物,吃的东西(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需掌握积累的实词:河内凶亦然(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谷不可胜食(“谷”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

5、”)勿夺其时(“夺”是“失误”的意思。“勿夺其时”是“不要耽误农时”的意思)(2)通假字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3)词类活用a.名词作动词填然鼓之:鼓:敲鼓。树之以桑:树:种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穿上。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前一个“食”:吃。然而不王者:王: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王无罪岁:罪:归罪,责备。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丧:为办丧事。b.动词作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生、死:活着的人、死去的人。c.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谨:认真从事。(4)古今异义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

6、义:保养身体。然而不王者:然而:古义:然,代词,这样。而,连词,却。今义:转折连词。七十者可以衣帛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连用,表示同意,认可。(5)文言句式判断句:非我也,岁也是亦走也非我也,兵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省略句可以(之)无饥矣或(走)百步而后止,或(走)五十步而后止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状语后置句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申之以孝悌之义树之以桑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固定句式直不百步耳 直耳:只是罢了。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有的人,有的人(6)出自本课的成语五十步笑百步:后泛用以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好或重的区别。弃甲曳兵:形容打败仗逃跑

7、时的狼狈相。(7)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常用虚词然:代词,这样。(河内凶亦然、然而不王者)助词,地的样子。(填然鼓之)连词,然而,但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形容词,对。(太后曰:“然”。)则:连词,顺接,就,那么。(则移其民于河东、则何如)转接,却。(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以:介词,用、拿、把清以战喻(用)树之以桑(拿)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凭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介词,按斧斤以时入山林动词,认为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然而,相当于“而”,以卫王宫3.总结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并把它发展。他提倡“仁政”的主要之点也为“省刑罚,薄税敛”,减轻人民负

8、担,表现出重视争取民心的政治眼光。在争取民心上,表现最充分的是民为国本的民本思想,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看法,体现在寡人之于国也这一课中,他认为梁惠王要想“使民加多”,在诸侯中称王,必须实行仁政,而实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进而“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对百姓进行教养,使民心归顺。至此,百姓安居乐业,“黎民不饥不寒”,王道可成了。在对梁惠王的循循善诱中,孟子抓住重视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虽然在这一篇里,他没有提民为贵,但是在阐述中已明确地表现出来,只是有一些小恩小惠式的救灾措施,是不能使百姓人心归顺的,只有去除苛政、

9、酷政,真正地以百姓为重.使百姓能够在这个国家里“无憾”地生活,得到充分的教养,才是治国的根本。他的思想有着积极、现实的意义,但在重武力,强调征伐的时代,又是远离现实而又不切实际的,因而不被采用。4.作业:背诵课文,完成世纪金榜练习。5.板书设计:见世纪金榜寡人之于国也高二语文教学设计2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及其仁政思想。2归纳“数、发、直、兵、胜”等实词的意义和“然、则、其、以”等虚词的用法;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句式的特点。3学习并理解孟子善辩的语言艺术。教学设想_安排在诸子散文单元第二课,重点是学习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掌握特殊文言句式;难点是学习孟子的“仁政”主张,理解

10、孟子“保民而王”的思想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学法上,不仅要继续抓牢感性材料的积累,更要不断增强理性认识,注重学习方法的探讨研究。具体做好:一、在熟读课文的前提下,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体会孟子雄辩的文风;二、在学习积累的基础上,整理一词多义,把握虚词,归纳句式,总结一定的文言规律;三、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提高他们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本课拟用两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组是:( )a移其粟(l )于河内 弃甲曳(y )兵 鸡豚(tn ) 狗彘(zh)b衣帛(b)食肉 然而不王(wng)者 数(c)罟 洿(w)池c可以食(s)肉矣 孝悌(d)之义 庠(

11、xing)序 饿殍(pio)d数(sh)口之家 不可胜(shng)食 牲畜(ch) 狗彘之畜(x)解析:a粟s c食sh 悌t d胜shng。答案:b2下面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d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解析:a.颁斑、b涂途、莩殍、d无毋答案:c3给下列句子附上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1)或或(2)直耳,是也(3)是何异于答案:(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

12、也,兵也” ?这种说法和拿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4解释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1)数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数罟不入洿池答案:数目几,若干屡次密(2)发百发百中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野芳发而幽香答案:发射派遣打开花开(3)直中通外直直不百步耳系向牛头充炭直答案:不弯曲只是,不过通“值”,价值(4)兵非我也,兵也穷兵黩武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草木皆兵答案:兵器战争军队兵士(5)胜驴不胜怒,蹄之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日出江花红胜火予观夫巴陵胜状答案:能承受尽胜利超出优美的5翻译下列句子(1)不

13、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答案:(1)(征调百姓服役)如果不耽误农业生产季节,粮食就吃不完。(2)赡养生者,安葬死者没有遗憾,(这)是王道的开始。6了解作家、作品情况及背景材料:(1)作家、作品情况: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邹人,名轲,字子舆,孔子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儒家大师。孟子是一部记录孟轲思想及其言行的书。孟子在政治上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在哲学上提出“性善论”。与孔子合称“孔孟”。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2)背景材料: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

14、,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7思考题:(1)文中梁惠王提出一个什么问题?孟子是怎样回答这一问题的?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2)孟子阐述的具体措施有哪些?又运用了怎样的说理方法?(3)你是如何看待_中孟子的政治理想及其高超的论辩艺术的?(答案见下一环节)二、课堂互动(一)预习交流。(见预习15题)(二)导入新课。“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千百年来这一脍炙人口的名句,鞭策多少明君圣主研习孟子主张的“君道”。今天我们将通过课文寡人之于国也的学习,进一步探究他的“王道”主张。(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后质疑。(四)师生课堂

15、讨论(完成预习题第6题)。(1) _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案: 全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的两个疑问:救民行惠,却不能强国。第二部分(孟子对曰多于邻国也) 孟子设喻指明梁惠王有过失,虽行小惠却不能行王道而养其民,故难强国。第三部分(后三段)孟子具体说明“仁政”的具体内容。(2) 文中梁惠王提出怎样一个问题?孟子是怎样回答这一问题的?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答案:梁惠王先申述自己尽心尽力地治理,其“用心”已超过了邻国。可是,其邻国的百姓并没有被他的政治吸引而投奔过来,于是提出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的疑问。孟子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以梁惠王熟悉

16、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理解、接受。在比喻中,举两个逃兵“弃甲曳兵而走”的情况,依据败逃距离的远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的反问,进一步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否定自己论点的话:“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最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再设喻之后,揭示了寓意,回答了问题,意指: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数量上不同而已。3孟子阐述的具体措施有哪些?体现了他怎样的政治观点?答案:孟子认为,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教化百姓、使民心顺服,是“使民加多

17、”的根本措施。此外,孟子还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批评统治者的虐政,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这些具体措施体现的正是孟子重视人民、重视教化、反对武力兼并的“仁政”思想。4你是如何看待_中孟子的政治理想及其高超的论辩艺术的?答案:“仁政”,是对儒家“仁爱”思想的再发展,是“仁爱”思想政治化其实施在当时是有一定的现实性的。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好多少;在语言上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又使孟子的_具有雄辩的气势,如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五)学生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孟子说理雄辩的气势。小结

18、:孟子的_结构严谨,层次井然;善用比喻,文字从容不迫;说理铺张扬厉,气势磅礴,令人叹服。三、课堂检测(一)写出出自本课的成语并解释其意思。1五十步笑百步2饿莩载道3弃甲曳兵答案: 语出孟子梁惠王上。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讥笑别人。语出孟子梁惠王上。满路是饿死的人。形容社会状况极其困苦。语出孟子梁惠王上。丢弃铠甲,拖着兵器。形容打败仗逃跑时的狼狈相。(二)阅读下列文言语段,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

19、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译文:答案:孟子说:“现在您的厨房里有肥美的肉,马棚里有肥壮的马,可是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人,这等于带领禽兽吃人啊!兽类互相残食,人们尚且厌恶这种行为,作为百姓父母的人管理政事,却不能避免带领禽兽吃人这样的事,那又怎能做百姓的父母呢?孔子曾说:第一个做木偶来殉葬的人,该会断子绝孙没有后代吧!(孔子为什么恨这样的人呢)因为木偶像人而用来殉葬。(用像人的木偶尚且不可),怎么能让百姓饥饿而死呢?”(三)选择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是 ( )a弃甲曳兵而走b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解析:a古义

20、为“兵器”,今义是“士兵”;b古义为“称王”,今义是名词,“君王”;d古义为“穿”,今义是“衣服”。答案:c2和“王好战,请以战喻”中“请”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可以一战,战则请从b臣请为王言乐c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d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解析: abd中“请”均可解释为“请对方允许我做某事”,只有c中“请” 解释为“请对方做某事”。答案:c3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d七十者衣帛食肉解析:abd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只有c没有活用。答案:c4选出“之”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a邻国之民不加少b填然鼓之c孰知赋敛之

21、毒有甚是蛇者乎d是谁之过与解析:acd都是结构助词,释为“的”,只有b是凑足音节的助词,无意义。答案:b5找出下列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皆以美于徐公”中“于”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a寡人之于国也b移其粟于河内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解析:a对于,b到,d在, c和例句都是介词,意思是“比”。答案:c6选出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 )a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b王好战,请以战喻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解析:acd与例句都是状语后置句,b是一般句式。答案:b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数罟不入洿池 数:屡次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发:打

22、开c非我也,兵也 兵:士兵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胜:能承受解析:a项“数”义为“细密”,c项“兵”义为“兵器”,d项“胜”义为“尽”。答案:b8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树之以桑b以五十步笑百步c请以战喻d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解析:abc三项都是介词,d项是连词,相当于“来”。答案:d四、检测评讲(根据学生完成检测情况灵活处理)五、课后练习(一)解释下文中加横线处,答案写在括号内。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处在齐国和楚国的中间 或:夹在齐国和楚国的中间)。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这个谋划)非吾所能及也(不是我的力量所能达到的 或:不是我

23、能够想得出来的)。无已(不得已 或:没有办法),则有一焉:凿斯池(这个护城河)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奉献出生命 或:舍生相报)而民弗去(离开),则是可为也。”(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变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注:雪宫,齐宣王的离宫,相当于今天的别墅之类。)1比较下句中四个“非”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

24、,亦非也。a相同,不同。b不同,相同。c相同,也相同。d不同,也不同。答案:c2 比较下句中四个“乐”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a相同,相同。b不同,相同。c相同,不同。d不同,不同。答案:a3“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正确意思”是( )a乐在天下,忧在天下b以天下之乐为乐,以天下之忧为忧c因天下而乐,因天下而忧d依照天下的情况来乐,依照天下的情况来忧答案:b4对选文及课文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是孟子阐明实行王道应施行仁政的道理,这一段是孟子阐述实行王道应与民同乐的道理。b“施行仁政”是从治国者的治理措施角度来谈的,“与民同乐” 是从治国者的思想境

25、界的角度来谈的。c所谓“与民同乐”,就是国君在自己享受快乐的时候,也要让老百姓一起来享用,否则就不享用。d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继承和发展,并且富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自我牺牲精神。答案:c5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c微斯人,吾谁与归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解析:c是宾语前置句。答案:c6下面与例句中“然”字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填然鼓之a河东凶亦然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c屋舍俨然d太后曰:“然。”解析:义为“的样子”。a义为“这样”,b义为“然而”,d义为“对”。

26、答案:c7下面句中“则”字的用法、意义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c则移其民于河东d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解析:义为“却”,表转接;其他三项义为“就、那么”,表顺接。答案:b下面句中“其”字的用法、意义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则移其民于河东b君知其难也c勿夺其时d吾其还也解析:d是语气副词,“还是”;其他三项都是代词。答案:d相关资料:附一:板书设计(一)提出问题(1):“民不加多,何也?”(二)分析原因(2-4)“五十步笑百步”不违农时(谷)初始措施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三)解决措施(5-7) (发展生产)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

27、)树之以桑(衣帛)根本措施 畜鸡豚狗彘(食肉)勿夺农时(无饥)谨庠序之教(孝悌)附二:类文荐读孟子梁惠王(上)的第一、二、四章一章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魇。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参考译文:孟子谒见梁惠王。梁惠王说:“尊敬的老先生,您不怕千里旅途的劳顿而来见我,可有对我的国家很有利的良策吗?

28、”孟子答道:“惠王啊,您为什么一开口就必定涉及利益呢?只讲仁和义不就行了吗?国君口口声声说用什么来使我的国家获得利益,大夫贵族口口声声说用什么来使我的领地更殷实富庶,一般老百姓也口口声声说怎样才对我本人有好处,这样一来,上上下下相互追逐、攫取私利,国家可就危机四起了。在拥有一万辆兵车规模的国家,犯上杀死国君的,必定是那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一千辆兵车规模的国家,犯上杀死国君的,必定是那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以千取万,以百取千,不能说不多。如果把利益放在首位,不夺取就永远不会满足。从来没有崇尚仁的人会做出遗弃父母的事,也从来没有奉信义的人会做出不忠诚君主的事。惠王您只提倡仁和义就行了,为什

29、么张口闭口都谈利益呢?”二章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糜、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参考译文:孟子去拜见梁惠王,惠王站在池塘边,看着那些奔跑飞翔的鸟兽,惬意地问道:“德高望重的人也喜欢享受这种快乐吗?”孟子回答道:“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具有享受这样一种快乐的素质,没有道德的人,即使有这种愉快也是无法享受的呵!譬如,诗经大雅灵台里说:刚开始构筑灵台的时候,小心翼翼地劳作,大家同心协力,努力奋斗,没费多少时日便大功告成。王说不要心急,老百姓却更卖力地干活。王到鹿苑里去,看到了母鹿安详地憩息着,鲜肥光洁,白色的鸟儿羽毛秀丽。王在灵沼边上,看见满池子的鱼跳跃游弋。这说明周文王虽然利用广大群众的力量来建构高台深池,而老百姓却非常高兴,将建筑的高台称为灵台,将挖掘的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