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员工心理契约管理策略的探讨_第1页
企业员工心理契约管理策略的探讨_第2页
企业员工心理契约管理策略的探讨_第3页
企业员工心理契约管理策略的探讨_第4页
企业员工心理契约管理策略的探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i 企业员工心理契约管理策略的探讨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力军在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公有制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共同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是我国建设现代化和实现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是这三种不同的所有制企业类型在发展历史、现状以及所处环境上相差迥异,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在内部的经营管理模式、企业文化、雇佣政策以及人力资源实践中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导致员工对待企业的态度和行为呈现显著的差异。而员工表现出的这些态度和行为实质上是员工心理契约的外在表象。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采取不同模式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塑造不同特质的企业文化,实践不同类型的雇佣

2、政策,同时使用着不同的管理手段。这些企业管理方面影响因素的差异直接决定着不同所有制企业具有不同内容和类型的员工心理契约。而这些不同内容和类型的员工心理契约对企业起到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因此,不同所有制企业应及时识别员工心理契约的内容和类型,并针对不同内容和不同类型的员工心理契约,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方式和手段,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本文通过对心理契约理论的归纳总结,搭建了实证性研究的理论基础。接着对心理契约形成的四方面组织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形成了不同所有制企业员工心理契约内容和类型的差异化假设。通过对企业员工心理契约的实证性研究,识别出不同所有制企业员工

3、心理契约的内容和类型,并通过对三种所有制企业员工心理契约的差异化分析,最后提出了不同所有制企业在心理契约管理中可采纳的具体的管理手段。关键词:所有制,心理契约,差异化 ii abstractas china economy is on its speedy wheel, chinese enterprises have already become the indispensable force accelerating the national economy. all of the public-owned enterprises, private enterprises and fore

4、ign-invested enterprises contribute immensely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ety, which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building modernization and realizing harmonious society. but these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enterprises vary extraodinarily in their developing history, current pha

5、se and existing circumstances, so do they vary in their modes of management, corporate cultures, employment policies and human resources practices, which cause great differences in their employees attitudes and reactions towards the enterprises. these attitudes and reactions are the outer representa

6、tions of employees psychological contracts.different ownership enterprises adopt diverse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policies, shape distinct corporate cultures, implement different types of employment policies, and employ disparate managerial approaches. this diversity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n corp

7、orate management determines that different ownership enterprises bear different types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s with different contents. these different types and contents function variously on the enterprises, so may different ownership enterprises recognize the contents and types of employees psy

8、chological contracts, then towards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contracts, apply managerial manners and tools pertinently, enhance enterprises market competencies, eventually realize social visions.this thesis first induces and concludes relevant theories on psychological contracts, which consolidates th

9、e foundation of the following empirical study. in succession, this thesis deeply analyzes the four aspects of organization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s, puts forward hypothesis on differentiation of the contents and types of employees psychological contracts in d

10、ifferent ownership enterprises, then through an empirical study, identifies the iii contents and types of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contracts in different ownership enterprises, at last, on the basis of differentiate analysis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s, proposes different ownership enterprises several

11、 effective managerial approaches in the employees psychological contracts management.key words: ownership, psychological contract, differentiation iv 目 录第一章第一章 引言引言11.1 研究背景 11.1.1 不同所有制企业员工流动状况的比较分析 11.1.2 不同所有制企业员工满意程度的比较分析 31.1.3 不同所有制企业员工组织行为表现的比较分析31.2 问题的提出 4第二章第二章 心理契约理论概述心理契约理论概述52.1 心理契约概念的

12、形成 52.2 心理契约的内容和结构维度 62.3 心理契约的类型 72.4 心理契约的形成和动态变化 8第三章第三章 不同所有制企业员工心理契约差异化的原因不同所有制企业员工心理契约差异化的原因113.1 心理契约形成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 113.2 不同所有制企业员工心理契约影响因素的差异化分析 123.2.1 人力资源政策与实践 133.2.2 企业文化 143.2.3 雇佣关系 153.2.4 参与管理 16第四章第四章 心理契约内容与类型的差异化研究心理契约内容与类型的差异化研究194.1 心理契约内容与类型的理论回顾与研究假设194.1.1 心理契约内容与类型的理论回顾194.1.2

13、 不同所有制企业心理契约内容与类型的差异化假设214.2 研究方法与过程 214.2.1 测量工具 21 v 4.2.2 研究样本 224.2.3 问卷的发放与收集 224.2.4 测量结果 224.3 研究结果与讨论 244.3.1 研究结果与分析 244.3.2 讨论 264.4 研究结论 28第五章第五章 不同所有制企业员工心理契约管理策略的探讨不同所有制企业员工心理契约管理策略的探讨305.1 公有制企业员工心理契约管理策略305.1.1 建立以平衡记分卡为基础的业绩管理体系 305.1.2 完善民主的员工参与管理机制 315.2 民营企业员工心理契约管理策略 325.2.1 实现基于

14、胜任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335.2.2 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345.3 外资企业员工心理契约管理策略 35附附 录:调查问卷录:调查问卷37参考文献参考文献42后后 记记48第一章 引 言 1 第一章 引言1.1 研究背景根据我国企业法律体系对企业的定义,企业是指依法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按企业的经济性质,可将企业划分为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私营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按企业出资者不同,可将企业划分为内资企业、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等。这些划分企业的方法是出于财产所有权和适应国家统计等需要而设定的,但通常情况下社会上普遍认同的根据明显不

15、同的企业经济行为特征,将企业划分为公有制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按照邓小平的定义,公有制企业是指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我们在此不对资产的国有或非国有性质进行争论,本文将公有制企业界定为带有明显传统公有制企业特征的企业行政化倾向浓重的国有的和改制的企业;民营企业包括改革开放后成立的股份制民营企业和非股份制的私营企业;外资企业是指包含外来股份的秉承外来文化和管理特征的企业。将企业进行如此划分,我们能够清晰地区别出各所有制类型企业在企业管理领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化特征,包括企业文化、组织政策、管理特征以及雇佣关系等。我国企业界形成多层次的不同所有制类型的结构较晚,改革开放后民营企业和外

16、资企业才大量地出现,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发展程度也比较落后。在目前我国不同所有制企业呈现出不同的管理问题,这些问题也反映在企业的管理结果和现状当中。由于历史、企业性质以及所处环境的差异,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总体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不同所有制企业在组织与员工关系上同样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员工对双方责任期望的焦点明显不同。不同所有制企业员工的个人期望呈现显著性的差异,即使它们互相之间在规模、盈利能力、地理位置及规章制度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这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集中表现为员工离职率、员工满意度以及员工态度与行为的差异。1.1.1 不同所有制企业员工流动状况的比较分析(一)公有制企业员工流动率较高

17、,去向多为外企与民企不同所有制企业员工心理契约差异化研究 2 长期以来,公有制企业难以留住人才已经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公有制企业的经营者也在努力改造着企业的用人机制和分配体系,以期有所改观。然而在人才竞争的市场上,公有制企业不仅依然难以吸引急需的人才,而且还在不断地向外企、民企慷慨地输送着质高价优的人才。相关调查表明,不少国有企业员工离职率超过 15%,尤以专业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流失比例为高。1就全国而言,公有制企业的人才流失呈逐年上升趋势,人才处于净流失状态。公有制企业人才总量不足,大中型公有制企业人才结构畸形,高层次人才缺乏的状况突出。一项调查中显示,在 65 家大中型企业中,大学本科以上

18、学历和高级职称分别占在岗职工总数的 9.4和 2.9,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半,具有研究生学历和高级职称的不到 0.17。高级人才流出人数为流人人数的 2倍多,具有本科学历和中级职称的人员流出是流入的 3 倍。2作为人才流失较严重的企业类型,公有制企业普遍存在人才断层,人才流失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直接和间接成本,并导致商业泄密现象和劳动争议增多。(二)民企员工流动率较高,去向多元而复杂当前民营企业员工流动存在不合理性。一是流失率过高,如有的企业已高达 25%;二是流失人员中有较大比例是中基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这些人具有特有的专长,有管理经验,是企业的中坚力量。员工跳槽数民营企业极为频繁,据统计,

19、民营企业普通员工有 20%-50%的年度流动率,中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每年也有 20%在流动,远远超出正常的流动范围。可见,民营企业存在着人员过度流动的问题。3众所周知,民营企业因其机制灵活、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因而在人员招聘、工资体系、员工辞退等方面均有较大的灵活性,使它在获取和拥有优质人力资源上比公有制企业有更大的优势,但在这种优势下,也隐藏着一些问题。比如,有的管理者认为劳动力市场对企业是敞开大门的,企业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招到需要的员工,因此不在乎员工的高流失率,不计算员工流失造成的人力成本的增加以及因此带来的其它深远的负面影响,导致企业管理混乱,员工无所适从。(三)外企员工流动率不大,

20、去向多在圈内流动有数据显示,外企人才流动比率一直比较稳定,近几年保持在 6%-7%左右,其中 30 岁以下,担任一般管理职务以下的员工流动率比较高;30 岁以上,第一章 引 言 3 而且担任中层以上管理的员工流动率较低;世界知名外资公司的人才流动比率略低于中小型外资公司。4外资企业的人才流动有一个特点:“一般是肥水不流他人田”,离职的员工大部分都会在原来企业的商业伙伴或行业内相关公司之间跳动,这与外资企业薪资收入具有竞争性,而且比较重视企业文化有关。1.1.2 不同所有制企业员工满意程度的比较分析对于企业员工来讲,对工作的满意程度是衡量其对企业的归属感、工作态度、职业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与员

21、工的工作绩效、流失率和缺勤率等因素都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一项由权威部门发布的调查表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民营企业,被评价为“最不和谐的三大单位类型”,其中被调查的 71.5%国有企业员工和 65.4%的民营企业员工表示企业内不够和谐。5公有制企业素来受传统体制的约束,员工工作在一种压抑的状态下,满意度持续较低;民营企业虽然在体制上较为灵活,员工有较大的个人能力的展示空间,但缺乏归属感和稳定感,导致民营企业员工的满意度也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相对于上述两种所有制企业来说,外资企业自身管理方面做得比较规范,无论是在劳资关系、员工福利等方面显得更人性化一些,外资企业的员工工作满意度相对更高一些。中人网

22、2005 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不同所有制企业员工的满意感来源有所不同。6公有制企业员工满意感主要来自于工作的稳定性、企业内部气氛以及员工非现金福利;最令民营企业员工满意的前三位因素包括工作机会、企业政策的灵活性和参与管理;而外资企业员工满意度主要来源于更加外显的公司政策行为,其中排在前三位的是现金收入、工作环境和工作机会。相对于员工满意内容的不同,员工不满意的方面的差异也非常明显,公有制企业员工对企业的薪酬制度的激励性、参与管理的程度和工作的挑战性表现出很强的期待,民营企业员工会整日忧于自身工作的稳定感和雇主与员工的关系,外资企业员工则更多地抱怨工作的压力感以及企业倍显苛刻的员工管理制度。1.1

23、.3 不同所有制企业员工组织行为表现的比较分析满意感会造成员工努力工作,忠诚于企业,积极支持企业的各项政策和指令,员工满意为不同企业带来的积极作用趋同化,表现为组织公民行为,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员工都会对工作以及公司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满意,不同所有制企业员工心理契约差异化研究 4 严重的会造成员工离职和对企业的破坏。公有制企业员工对离职考虑得较为慎重,最具代表性的消极行为集中在玩忽职守、破坏企业气氛、发布不利于企业管理者的言论等方面;民营企业员工会随着满意程度的降低减少自己对企业的贡献度,直至离职;外资企业员工对企业的不满意反应相对迟缓,无论是工作态度还是工作行为表现得都不是非常激烈,

24、主动权掌握在企业方手中,员工更多地感到不自信和受歧视感,外在主要表现为工作主动性的下降。1.2 问题的提出由上面三个方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不同所有制企业员工对待企业的态度和行为表现带有明显的差异化特征,这些差异主要源自于员工对所在企业抱有期望的不同。当企业对员工期望的感知出现偏差或在主观和客观方面无法满足这些期望时,就会出现员工在态度和行为上的“背叛”。这些期望就是员工的心理契约,而员工期望的焦点构成了心理契约的内容。心理契约的内容是员工和企业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员工方面,存在员工对自身权利和义务的期望,而企业方面根据实际的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方向形成一定的政策并付诸实践,这些政策和实践对员

25、工期望的形成和重塑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不同所有制企业对待员工的态度和行为由于企业性质、企业的规范化程度以及企业所面临的环境的不同存在较大的区别,而不同的企业管理政策和实践会形成具有较大差异性的企业内员工心理契约。员工心理契约在双方影响因素的博弈中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对企业产生影响,积极的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心理契约会推动企业快速发展,而与企业发展背道而驰的心理契约无疑会阻碍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的员工具有什么样的心理契约,不同所有制企业员工心理契约属于什么类型,不同类型的心理契约应如何管理,所有这些问题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进行不同所有制企业员工心

26、理契约的差异化研究。注 释:1 数据来源:http:/ 数据来源:http:/ 数据来源:http:/ 数据来源:http:/ 数据来源:http:/ 数据来源:http:/ 心理契约理论概述 5 第二章 心理契约理论概述2.1 心理契约概念的形成心理契约这一概念最先出自于社会心理学,后来被组织行为学家借用而引入管理领域。 argyris 于 1960 年在其专著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首次运用“心理的工作契约”来描述工厂雇员和工头之间的关系,但他并未下明确的定义。levinson 等人(1962)通过对一个公共事业单位 874 名雇员面谈资料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心理契约”的存在,并将其定义为“

27、组织与员工之间隐含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的总和。 ” kotter(1973)将心理契约界定为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一份内隐协议,协议中指明了在彼此关系中一方期望另一方付出的内容和得到的内容。schein(1980)将心理契约的概念更加明确化,他把心理契约定义为员工与组织之间存在的一系列不成文的期望,它包括两个层面:个体层面,即员工个体对于自己与组织之间相互责任的期望;组织层面,即组织对于员工与组织之间相互责任的期望。以上几位学者提出的心理契约概念是基于组织与员工两个主体的,心理契约是两个主体并未外显和表面化的期望或协议,他是被组织和员工同时感知的,可以将它们归类为心理契约定义的共享论。而现在学术

28、界中采用最广的,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心理契约的定义来自于 rousseau,她也是心理契约定义独有论的代表,同时她的观点也是新旧观点的分水岭。rousseau(1990)从员工角度对心理契约重新加以界定,心理契约是“个体关于在她/他与第三方之间进行互惠交换,建立联系的主观信念,而这一信念以双方在交往中所做出的或暗示的承诺为基础。 ”由于组织层面心理契约的主体存在难于界定的问题,而且组织中通常员工占据绝大多数,员工的期望也形形色色,存在较大的研究价值,因此,目前更多的研究者倾向于将心理契约看作是员工单一层面的期望。本文鉴于目前理论界对雇主心理契约的研究不够成熟,缺乏理论基础,因而研究对象仅限于员工

29、的心理契约。不同所有制企业员工心理契约差异化研究 6 2.2 心理契约的内容和结构维度从 1990 年开始 rousseau 等学者通过调查的方式,从组织责任和雇员责任两个角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发现了期望中的各自的责任。最有代表性的是rousseau 发现的 7 项组织责任和 8 项雇员责任,其中组织责任有:提升、高额报酬、绩效奖励、培训、长期工作保障、职业发展和人事支持;雇员责任有:加班工作、忠诚、自愿从事职责外的工作、离职前预先通知、接受内部工作调整、不帮助竞争对手、保守公司商业秘密以及在公司至少工作两年。herriot等(1992)的研究结果发现 12 项组织责任和 7 项员工责任;po

30、rter 和 pearce等(1998)发现了 9 项组织责任;rousseau 和 tijoriwala(1999)就护士对医院的责任进行研究发现 13 项组织责任。freese 和 schalk(1996)的研究显示组织的义务由五个方面组成:工作内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激励制度、个人发展和社会交往。herriot 等(1997)的研究表明,对雇员义务的期望主要有:守时、敬业、诚实、忠诚、爱护资产、体现组织形象、互助;对组织义务的期望主要有:培训、公正、关怀、协商、信任、友善、理解、安全、一致性、报酬、福利和工作保障。可以说,员工和组织的责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差异和对象的变化而发

31、生改变。hitrop(1995)总结发现前后几年间心理契约的内容在焦点、形式、时间跨度、范围、内在原理、产出、雇主责任、雇员责任、雇主投入和雇员投入方面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见表 2-1) 。表 2-1 心理契约构成的变化特 点过去构成现在构成关注的焦点工作安全性,连续性,对组织忠诚相互交换的可能性, 未来雇佣的可能性形式结构化的,可预测的,稳定的无固定结构,灵活的,可以广泛协商的建构基础传统,公平性,社会评判市场导向,能力与技能附加价值(增值)的可能性雇主责任工作连续,工作安全,培训对于附加价值的公平奖励职业发展前景雇员责任忠诚,全勤,服从权威,令人满意的工作绩效创业精神,技术革新,锐意变革,不

32、断尝试,优异的工作绩效第二章 心理契约理论概述 7 特 点过去构成现在构成契约关系正规化,大多数通过工会或中介代理机构认为双方服务的交换(内部及外部)是个人责任职业生涯管理组织责任,通过人事部门的输入来规划和促进职业生涯的内螺旋式发展个人责任,通过个人的再培训和再学习而形成职业生涯的外螺旋发展以上学者们的观点侧重于对心理契约的内容进行特质的归纳,而有的学者则侧重于进一步的因素提取,得出更具普遍性的心理契约结构,主要有二维和三维因素两种结果。rousseau 和 parks(1993)认为,虽然心理契约存在很大的个体性和特异性,但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交易型心理契约和关系型心理契约。它们在关注点

33、、时间框架、稳定性、范围和明确程度上存在差异。交易型心理契约追求经济的、外在需求的满足,雇员的责任界限分明;关系型心理契约追求社会情感需求的满足,雇员的责任界限不清。tsui(1997) 、millward 和 hopkins (1998)也都通过各自的实证研究证明心理契约确实存在交易因素和关系因素。rousseau 和 tijoriwala(1998)的实证研究显示,心理契约由三个维度构成:交易维度、关系维度和团队成员维度。交易维度指组织为员工提供经济和物质利益,员工承担基本的工作任务;关系维度指员工与组织关注双方未来长期稳定的关系,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团队成员维度指员工与组织注重人际支持和

34、良好的关系。lee 和 tinsley(2000)在对我国香港特区和美国工作团队进行了研究以后认为,员工心理契约由关系因素、交易因素和团队成员因素三个维度构成。2.3 心理契约的类型在组织与雇员责任的基础上,相关研究者又进一步根据不同的维度将心理契约划分成不同的类型。最早 macneil(1985)曾提出关系交易型联合体的概念。其中关系型指时间长,任务不明确的雇佣关系,其特征为雇佣双方相互支持,员工信任与忠诚度高;交易型则与之相反,任务明确,雇佣时间短,员工对组织投入度不高。rousseau(1990)抽取出了交易型和关系型两个维度,不同所有制企业员工心理契约差异化研究 8 将心理契约划分为交

35、易型心理契约和关系型心理契约,其中交易型心理契约是以经济交换为基础的契约关系,而关系型心理契约是以情感交换为基础的心理契约;之后,rousseau(1995)又对之加以细分,形成所谓的 22 模型。她依据雇佣期限与绩效要求两大相关因素,两两相配得出了心理契约的四种类型,分别是:雇佣期限短期 长期交易型平衡型变动型关系型图 2-1 心理契约的类型kickul 和 lester(2001,2002)从工作性质和工作结果的角度出发提取出外在和内在两个因素,将其划分为外在契约和内在契约,外在契约涉及雇主所作的与员工工作完成有关的允诺,而内在契约涉及雇主所作的与员工工作性质有关的承诺;我国学者陈加州等(

36、2004)从组织责任和员工责任两个角度,现实责任和发展责任两个维度,将心理契约划分为组织的现实责任、组织的发展责任、员工的现实责任和员工的发展责任四种类型的心理契约。2.4 心理契约的形成和动态变化dunahee 和 wangler(1974)认为,心理契约的产生和维持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雇用前的谈判,即雇用前对交换关系的谈判是形成心理契约的基础;工作过程中对心理契约的再定义,即员工与主管在工作中的沟通是契约清晰化或重新理解的重要方式;保持契约的公平和动态平衡。当组织或者个体的任何一方主观感觉到契约不公平时,就往往会单方面做出某些行为以促使契约的“收支”平衡,从而寻求契约“纠正环路”来保持自己

37、的公平感。在心理契约如何形成的领域,主要的成果来自于 rousseau 和 guest 两个人。rousseau 认为,心理契约主要建立在雇员对组织状态个人感知的基础之上,因此她以个体对环境与社会信息心理加工过程为核心提出了理论模型。明确 宽泛绩 效 要 求第二章 心理契约理论概述 9 (见图 2-2)不同所有制企业员工心理契约差异化研究 10 图 2-2 心理契约建构模型(rousseau, 1995)相比之下,guest 则更重视组织与个人之间的互惠联系,强调各背景因素的重要影响力。 (见图 2-3)背景因素 政策影响 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的状态 结果图 2-3 心理契约形成与影响因素(gu

38、est, 2004)个人特质信息筛选编码解码心理契约社会线索个人加工组织因素个人:年龄性别教育程度会员资格组织中等级工作类型工作年限雇佣合同组织:部门组织大小公司战略所有制人力资源政策与实践组织文化/气候雇佣关系参与管理公正信赖交换态度:组织承诺工作满意雇佣关系工作-生活平衡工作安全感工作压力行为:受激励努力工作成为组织一员准备留下/离开组织公民行为相互之间的承诺、动机和责任第二章 心理契约理论概述 11 rousseau(2001)又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心理契约形成阶段模型,她认为心理契约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可以区隔为四个明显的阶段或时期。雇用前,员工在加入组织之前,对自身关于工作和

39、职业的信念以及组织传达给他的信息加工后得出心理契约的原始形态;雇用时,雇用双方就相互的权利义务及利益关系进行深入的沟通,从而使雇用双方对各自的承诺有了进一步的相互了解;早期社会化,员工会继续收集信息,并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比较和验证,以确定先后信息、内外信息是否矛盾;晚期经验,这对员工心理契约是否保持动态平衡至关重要。当心理契约形成过程中或形成后,员工感知的双方责任与现实之间存在差异和发生冲突时,容易形成心理契约的破坏与违背。心理契约的破坏与违背之间存在概念上的差异,它们是前后不同的两个阶段。morrison 和robinson(1997)强调应将对组织为履行的承诺的认知感受与由此而产生的情感上

40、的反应区分开来。他们提出了违背心理契约的发展模型,认为雇员感知到心理契约违背行为须经历三个阶段:承诺未履行、契约破坏和契约被违背。他们认为心理契约的破坏是指个体对于组织未能完成其在心理契约中应承担的责任的认知评价,而心理契约的违背则指个体在组织未能充分履行心理契约的认知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其核心是愤怒和失望,源自个体感觉组织背信弃义或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心理契约之所以引起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共同重视,主要原因在于违背心理契约会对员工态度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从而进一步造成组织效益的损失。过去的研究一致发现,雇员对心理契约违背行为的认知与不良的雇员行为(包括离职、工作粗心)存在高度正相关;而

41、与积极的雇员行为(如工作绩效、组织公民行为、组织承诺)和态度(如工作满意度、组织忠诚度)存在高度负相关。1 数据来源:http:/ 12 第三章 不同所有制企业员工心理契约差异化的原因3.1 心理契约形成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心理契约提供了一个发现员工和雇主关系的过程和内容的机会,这种发现是通过对双方一些外显的交换进行深度发掘而实现的。企业员工心理契约虽然被定义为雇主与员工双方并未外显和表面化的期望或协议,还是可以通过企业一些外在的指标表现出来,如企业员工的工作士气和业绩、员工离职率以及员工满意度等。这些外显的交换更倾向于随着时间的延伸被重新定义和改变,而带来这些改变的是企业一系列的背景因素,同时

42、所有这些改变也会为企业造成大量结果性的影响。fox(1974)进行了早期的心理契约影响因素的研究,他将心理契约引入到雇佣关系的分析之中来。他在英国出现广泛的工业领域的劳资冲突时,将如何更好地解决工业领域的劳资关系作为研究的重点,并关注到“跳出书面契约”的可能性。权力、信任和公平在 fox 的研究中处于核心地位,他开辟了发展员工积极的心理契约的新领域,并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践,实现了工作场所的心理契约从低信任度到高信任度的动态变化。纵观心理契约形成的整个过程,两方面的因素始终对心理契约的形成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塑造与重塑的作用:一方面,员工个体方面的因素,从主体本身利益获取的资格和主观要求方面,促使员

43、工形成基本的立场和期望。如个人背景、工作价值观以及职业锚的不同会影响到员工的心理契约(schein,1996) ;另一方面,组织乃至社会的各方面因素,如组织的规模、行业的特征、组织的文化等,相对于员工个体的原因,更能够从客体的给予和修正的角度,实现员工心理契约的最终形成以及破坏和违背。从组织背景影响因素角度对心理契约进行的研究十分广泛,kalleberg 和 rogues (2000)从制度和社会的角度,提出影响心理契约的五个维度:沟通、薪酬、时间框架、对维持劳资关系的投资以及组织变革的程度。他们通过对挪威大量的企业实际进行研究,发现与高度的组织承诺、工作满意度和留任意愿呈现较高相关度的是关系

44、型契约而不是交易型契约。徐淑英等(1997)特别强调了考虑企业战略、企业所有制类型以及雇佣关系政策的重要性。第三章 不同所有制企业员工心理契约差异化的原因 13 对心理契约影响因素的静态研究贡献最大的是 guest,他在总结其他人研究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心理契约的研究模型(见图 2-3) 。通过这个理论框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心理契约形成的原因、心理契约的性质状态以及心理契约带来的结果。对背景因素和政策影响在心理契约理论框架中重要作用,主要通过对雇主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当中提取出来的。除了徐淑英等强调公司战略、所有制以及雇佣关系政策,guest 和 conway(2002)认为需要考虑人力资源实践

45、的影响作用,另外,rousseau 和 schalk(2000)等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提出民族文化和组织文化的重要性。所有这些背景性因素不仅能够决定构成心理契约的双方交换的内容,而且能够对心理契约的结果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员工与企业双方就承诺和责任进行交换的方式不同也会影响到心理契约的实现与违背,rousseau 将交换方式分为标准方式、地域性方式以及特质性方式(1995) ,企业实现的交换方式与员工个体所期望的交换方式的差异同样会引起心理契约的不协调。但并不意味着交换方式一致的情况下,员工的心理契约就会维持良好的状态,fox 强调的信任、公平以及联系密切的权力都是心理契约管理中不可忽视的。公平和信

46、任作为心理契约的状态在目前心理契约研究中是仍未定论的,但它们均可以被看作心理契约的原因、心理契约的维度也可以被看作心理契约的结果,但它们更像是处于心理契约实现与违背和组织承诺与离职意愿等心理契约结果之间的调节剂,如果心理契约被定义为组织与员工双方对相互的承诺与责任的感知,那么心理契约的状态则可以用来衡量“承诺和义务是否得到实现,是否公平,组织与员工间是否存在信任”(guest&conway, 2002) 。3.2 不同所有制企业员工心理契约影响因素的差异化分析本篇论文仅从组织方面影响因素的角度,对心理契约的形成进行差异化的研究,而对员工个体方面的差异化影响因素不做深入探究。在 guest 心理

47、契约影响因素的模型中,背景因素(组织规模、部门、公司战略等)作为宏观性的影响因素,对心理契约的形成并不起到直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企业所采取的政策直接对心理契约的形成产生影响并同时影响到心理契约的状态,从而影响到员工的态度和行为表现。因此,guest 模型中重点列举的企业政策的四个方面,即人力资源政策与实践、企业文化、雇佣关系以及参与管理,将作为本不同所有制企业员工心理契约差异化研究 14 研究中影响因素差异化分析的主要对象。3.2.1 人力资源政策与实践虽然部分公有制企业积极宣扬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但目前企业采用的仍然是简单化和粗放式的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甚至是有的企业仍然沿用计划经济

48、模式下的劳动人事管理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由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脱节,公有制企业通常表现出以下方面的具体问题:由于没有严谨的员工需求分析、规范的激励效果反馈、公正的工作业绩评估、复合型的激励网络,致使激励机制规范性程度较低;员工的薪酬水平与市场水平的对接处于失衡状态,收入的高低不能全面反映员工在不同劳动岗位上的不同工作业绩差别,员工的工作努力度由于不能获得合理的报酬而被压抑;公有制企业员工对优胜劣汰的用人制度的承受力不足,员工淘汰机制不能完全市场化,在人员配置中依然存在着论资排辈“重资历”、轻视能力“重学历”、求全责备“求无过”的现象,阻碍了高素质人才的脱颖而出和人才效

49、能的有效发挥;在激励的过程中忽视精神协调、发展激励和文化整合等软性方法的有效运用;公有制企业负荷着为数众多的低素质“富余”人员而负担沉重,核心员工却因为与市场水平相去甚远的薪酬而难以引入并大量流失。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仍然处于意识初萌、认识粗浅、开始觉醒的初级阶段。因为自身的先天条件不足,民营企业既不像国有企业,能享受国家的政策保护,也不如外企的制度完善。在激励人的手段上比较单一,企业在调动职工积极性的方式上过分依赖于货币激励(如理想激励、目标激励、榜样激励、培训激励和自我实现激励等) 、忽视了良好的企业组织环境的培育,使得企业缺乏凝聚力,员工缺乏归属感。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

50、战略规划、人力资源管理机构的设置及管理方式不到位、缺乏人才引进机制、薪酬及奖励机制不健全、人力资本的投入不足等问题。为了实现员工能力和公司需求之间的匹配,外资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通常采取“放水养鱼”的方法,重视每一位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员工迅速成长起来;对待员工的管理,外资企业通常采用极度透明的民主管理模式,一方面敦促经营管理者接受员工的监督,作到公正、公平和公开,另一方面能有效地增强员工对经营管理者的信任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实行目标管第三章 不同所有制企业员工心理契约差异化的原因 15 理,外资企业仅对员工的工作成果进行跟踪、监督和验收,并且根据每个人每月的工作成果付酬和奖励;

51、外资企业与普通员工、工程技术人员、基层管理人员和中层管理人员签订的合同都以临时合同和短期合同为主,都根据自身开展业务的需要制定培训预算,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工作流程和规章制度、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训。所有这些规范化的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和实践,主要归功于西方成型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人力资源的政策与实践,在公有制企业内主要表现为僵化、关系化和行政化的特征,在民营企业内表现为机制不成熟、操作过于灵活以及完全业绩导向的特征,而在外资企业内更为规范化、民主化和成熟化。3.2.2 企业文化目前的公有制企业在管理意识、管理组织体制以及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已不同程度地实现了与市场和国际接轨,有着较高

52、的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企业经营业绩突出。在这种环境中生成的企业文化,具有明显的适应灵活的特点:企业员工间相互支持,勇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主张企业领导者提倡改革之风,提倡变革力量,激发全体员工敢于冒险、勇于创业、广泛交流的积极性;企业信奉的价值观一般是:命运共同体、尊重个性和创新;企业内部的上下级之间的距离较小,部门之间有竞争,整体协调,团队精神比较好,企业经常改革,员工的责任感强,富有朝气。但许多公有制企业在变革的过程中出现封闭性、稳定性和滞后性的特点,导致企业文化的变革受到阻力而延缓了步伐,现在仍有许多企业遗留着传统国有企业官僚化的文化和风气,企业内部等级森严,分工明确,责任清楚,企业有上

53、级管理部门导向的统一价值观,企业的经营目标就是保质保量完成计划,企业极少改革,害怕失败,不冒险,职工实行终身雇佣制,企业凝聚力、向心力较强。2005 年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显示 50%的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处于酝酿阶段,34%处于基本形成阶段;而仅有 27%的外资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处于酝酿阶段;这一数字在国有企业是 38%。1由此可见,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主要还处于形成阶段,这与大部分民营企业的发展历史并不长有关。我国的民营企业是在市场竞争过程中自然成长起来的,较少受到计划制约和政府干预,其企业文化的形成大都是一种自发的本土文化,带有企业不同所有制企业员工心理契约差异化研究 1

54、6 家个人风格或家族特点,在企业运作过程中更多地形成了以家族式管理为特征的家族血缘文化,具有独立性、易变性等特点。近几年来,已有不少民营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开始注重企业的形象设计和建设,塑造本企业的企业精神;注重企业员工的培训教育,着眼于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注重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以人为本,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营造企业浓厚的文化氛围,等等。但是还存在许多不足,不少民营企业存在着形神不统一和“两张皮”的现象,有些民营企业还存在短期行为;还有的民营企业以为企业文化就是文体活动,是虚的、空的,无助也无益于企业的发展;不少民营企业在发展上只顾眼前利益,缺

55、乏长远眼光,缺乏凝心聚力的企业精神;企业自身对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学习、缺乏宣传,未能很好地动员所有员工全方位地积极投入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文化中的职工行为规范方面,国内企业和外资企业最大的差异,是在于“人治”还是“法治”。在外资企业中,员工并不因为工作类型和专业领域不同,而影响到职工对企业的忠诚保持高度的一致。相比之下,我们国内企业,虽然再三强调集体主义、主人翁精神,但忽视了对企业的认同精神和忠诚精神,只能停留在口头上,更难以去规范职工的行为。我国传统的企业管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格言,过分强调了个人的道德修养,而忽略了团队精神的培育。长期以来形成的一套简单而刻

56、板的规章制度和奖惩方法,对员工的管理,停留在传统人事管理方面。而在西方国家中,所有成功的企业,毫无例外地强调了人力资源的开发,强调了团队的合作精神和个性发挥的统一。外资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传播手段,就是通过丰富而全面的培训体系建设,培养适合本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训成为企业文化的载体,企业不断地加大对培训的投人,以求在竞争中获得优势。与组织结构扁平化的趋势相适应,外企文化中强调对较低层级管理者的授权,和中国传统企业相比,扁平化企业内部的权力距离要明显小得多。一些具有悠久历史的跨国企业其文化特征中有一个共同点,即具有极强的危机意识及风险控制能力,这种具有危机感的企业文化为外资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

57、长远的动力。3.2.3 雇佣关系公有制企业雇佣关系基本格局由原来长期的、固化的劳动关系逐渐向相对第三章 不同所有制企业员工心理契约差异化的原因 17 松动的劳资关系转变。随着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力度不断加大,公有制企业大多对原来的劳动关系进行了调整,逐步解除、终止或变更原来的劳动合同,重新签订新的中短期劳动合同,使员工从“企业人”变为社会从业人员,逐渐改变了原来那种固化的、权利义务模糊的劳动关系,使之逐渐让位于相对松动的、双方权责对等明确的劳资关系。公有制企业员工在雇佣关系中地位下降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这不仅表现为员工的工资福利水平和劳动条件的总体改善速度放慢,还表现为各层次员工在工作场所的民

58、主化程度的下降。劳动争议数量增加,集体争议人数上升,问题反映机制不畅,工会的代表性不足,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流于形式。当前民营企业的分化和人才流失问题与不良的雇佣关系有很强的相关性。由于一些民营企业主长期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尤其是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一些企业认为廉价劳动力会源源不断。因此,不但不注重建立和谐稳定的雇佣关系,反而随意侵害员工权益,导致劳资纠纷复杂化和尖锐化。近年,民营企业侵害职工权益的案件有增无减,且主要集中在劳动报酬、保险福利、工伤等方面。在雇佣关系紧张的企业,员工与企业处于对抗状态,员工心情压抑,对企业缺乏认同感,往往倾向于另谋高就。此外,劳动合约的短期化,同样造成雇

59、佣关系不稳定,许多民营企业的用工越来越临时工化,合同期限越签越短,是一种短期化的、掠夺式的用工行为,员工普遍缺乏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感。外企劳动就业需求趋于两极化,由此导致劳动关系凸现层次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外企劳动力就业矛盾也突出起来,劳动就业需求渐次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发展趋势,即一方面外企所需的高素质人才严重不足,供不应求;另一方面低素质劳动力却严重过剩,供大于求。外企劳动关系在就业方面呈现出的复杂情况的同时,在整体上或纵向上又处于一个由不规范到逐步规范的发展过程。双方斗争由非理性到渐趋于理性,双方关系由失衡到趋于协调制衡。在 wto背景下,外企劳动关系双方日益感受到来自外部竞争的压力,追求

60、“双利”、追求“双赢”、共谋外企发展的意愿则明显增强,并逐步提升为一种自觉行为。3.2.4 参与管理员工参与是指员工通过一定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它不同所有制企业员工心理契约差异化研究 18 是员工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自我价值感对一个人的认知、情绪、行为具有普遍而有力的影响。我国公有制企业现有的职工参与制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相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制度而言有很多地方不相适应并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仅仅停留在职代会这一浅层次上,而且因现有的关于职工参与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健全,实际工作中职代会在员工参与内容、参与权力、参与效果上都非常有限,这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