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1+x”模式初探摘 要:体育学科的教学不同于一般性学科,它是增进学生体质,培养学生思维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门综合性训练学科。深化体育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师素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体育意识、体育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学科教学的核心【1】。本文“1+x”教学模式中的“1” 是指学习一项部编教材内容或一项评价标准; “x”是指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群的实际情况在教材的基础上而进行“特别改造”的考核、评价标准。“x”是比较灵活的,也是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关键所在。对于身体素质好、有运动天赋且感兴趣的学生而言,“x”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将动作或技巧知识进行
2、深入、广泛的探求和学习,使优生更优;对于“吃不消”的个别学生而言,“x”是指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降低标准,培养体育兴趣与自信,然后慢慢赶上同学甚至超过同学的一种方法。当然,“x”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本人通过几年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1x”模式,学生“乐于学、学而乐”,建立了体育情感,提高了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的的再认识。在稳定地激活“体育后进生”运动兴趣的同时,更突出地培养了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奠定了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基础。实践证明: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 “1x”教学模式是可行的,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案。关键词:“1x”模式教学 课堂质量 运动兴趣 体育情感 终身体
3、育1、研究目的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与目标单一、重复、枯燥、乏味,是体育学科亟待解决的问题。年年都要用大部分的时间进行反复练习、反复测验,枯燥的练习占据了我们的体育课堂。本来生动活泼的体育课,变成了学生厌烦、生畏、不愿学习的课,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学习兴趣的培养。我受高考中的“1+x”形式的启发,通过在探索型课堂教学中实践,结合体育新课程标准,创新了在小学体育“1+x”课堂教学模式,并对“1+x” 模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和探索。2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2.1研究的对象我校是镇属完小,我从一至六年级各抽出2个班做比较,共12个班。合计520名学生,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有一(1)、二(
4、1)、三(1)、四(1)、五(1)、六(1)共6个班,260名学生为实验组,乙组有一(2)、二(2)、三(2)、四(2)、五(2)、六(2)共6个班258名学生为对照组。确定2008年9月至2010年10月为本研究的时间。2.2、研究方法:2.2.1文献法为了辅证,本人在国内部分体育期刊、书籍、互联网,收集、解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2.2.2访谈法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本人向其他体育教师及学生的有关负责体育工作的领导和班主任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和部分学生进行座谈讨论。2.2.3实验对照法各年级一班(实验组)的学生上课内容按照标准教材内容,甲组依据学生身体素质、兴趣爱好、测验成绩将考查目标分不同级
5、别要求进行测验。乙组则不区分个体差异,以班级为单位,统一考试目标。2.2.4谈话调查法:从实验班中随机选出5名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学习方法、情感体验、个体的运动技能和体能素质的变化情况。拟定第一学期第15周、第二学期第9周为二次调查时间。3、分析与应用3.1 “1+x”模式在体育课准备部分的运用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以往我们在体育课准备部分时,大多就是学生排成整齐的队列绕球场慢跑一圈,然后再在教师的口令下做徒手操,这样学生熟得不能再熟了,动作机械化,完全被动地准备,其效果当然就会大打折扣。准备活动目的是让学生精神集中,情绪活跃,肌肉放松、心率达到一定的指定位置。“1+x模式”教
6、学中,“1”为活动目的,“x”则为练习形式与方法。我将主动权交给学生,按学生的兴趣、体能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进行活动,跳绳、跑步、田径小游戏等,五分钟后,学生身心愉悦,心率普遍达到90次以上。圆满完成准备活动。这样既完成了教师指定的任务,又给了学生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还强化了学生的组织能力与创新能力,还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了自信。3.2 “1+x”模式在体育课基本部分的运用体育课的基本部分是一节课中最重要最根本的部分。上课的目标是锻炼学生身体,学习技能,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这是也是我在“1+x”教学模式中的“1”。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立从低到高多个“达标”目标,在建立学生自信,稳定激
7、活其体育兴趣的同时,引导其一步步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这里根据个体差异设立的多个目标即是模式中的“x”例如三年级投篮练习课时,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球感,增强投篮的准确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就是“1”。在实际教学中,对“体育后进生”可以将高悬的篮筐平面化,不仅排除了学生投篮练习时力量不足等障碍,而且还丰富了投篮的教学形式,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球感,提高投篮的准确性及合作意识。而对“体育先进生”则在掌握课堂知识的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对篮球运动的练习方式进行富有创意的游戏化改造,如在进行熟悉球性的抛接球练习时,接球方式可以选择抛球后转身接球,或抛球后下蹲接球等;就这是教学模式中的 “x
8、”。在教学中,我的这种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全班的投篮率高达50%。3.3 “1+x”教学模式在体育课结束部分的运用学生在完成强度与密度较大的教学任务后,不采用单调的口令徒手操,进行放松运动,结束教学。教师不定任何内容,学生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1”为有益于身心放松的活动;“x”学生活动的形式。例如在我上课结束部分时要求学生主动放松。这就是“1”。其中观看体育积极分子的有难度的技术动作表演,给其他同学“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延伸,激发学生的潜能与意识;小组跳集体舞、听上一段优雅的音乐等各种形式,就是“x”。“1+x”教学模式让学生寻找出最适合于自己的一种或几种放松活动形式,有利于他
9、们在走出校门后运用,为快乐体育、终身体育服务。在我校几位专业体育教师上课实践中,由于积极放松,学生的主动休息功能获得了比在普通模式下更快、更好的效果。3.4 “1+x”教学模式在体育课评价中的运用在“1+x”教学模式中,同样重视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与“标准”考核评价方法一样,采用运动技能与基础素质评分、学生自评及小组评定相结合的评价手段,考核评价的标准可按照学生个体的体能、技能、健康状况所处的不同层次制定出相应的考核要求,体现了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这里,学生的综合评价是在“1+x”教学模式中的“1”,而其基础素质评分、学生自评、小组评定等则为在“1+x”教学模式中的“x”。例如
10、在基本部分为投篮练习的课中,除做出标准的投篮动作及准确投球外,能说出简单篮球动作的术语(如传球、接球、抱球、拍球、抛球、投球、抢球等);做出篮球的简单组合动作(如抛球与接球的组合、拍球与抱球跑的组合、传递球与投球入筐的组合、人的肢体动作与球的组合等);在篮球简单组合动作学习中的合作行为(如突分、传切、策应及相似等)作为评价内容;其中第、项评价内容由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而第项则采用由学生互评,并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法,对学生的篮球成绩给予等级制的评定。如表所示。表1“1+x” 模式对体育课中个人评价表姓别运动技能与基础素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成绩综合评价师
11、生评语张xx男优秀优秀优秀优秀钱xx男优秀优秀良好良好孙xx男良好合格良好良好备注1、 运动技能与基础素质包括对学生技术、体能及体育相关理论了解等的评价。2、 学生体育成绩评定,以体能与技能、自我评价和小组评定,与体育教师评定和评语评定相结合的综评价。3、 学生成绩评定的原则,以“较高多等级为主;有低不就高;注重体能和技能成绩;重视小组评价。3.5 “1+x” 模式在整个体育课评价体系中的运用体育课的评价体系一般由出勤与表现、对体育的参与、身体素质的提高、运动能力的增强、学生的自我评价、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等几个方面组成。在对学生进行运动能力的测试时,我不再用以往的完全由教师确定测试项目的测试
12、方法。 “x”部分,由教师指定几个测试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中的几个项目(视情况而定所有学生选择的项目数相同)。再将学生的几项测试成绩按一定的比例综合起来,与其它各测评内容相结合考虑得出学生的体育综合成绩。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要重点强调身体素质的提高、运动能力的增强的同时,能更全面地反映出不同个体的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后表现出的不同情况,使评价体系更具有针对性。其实,在我省目前要求各校测量的国标与省标中体育数据上报中的测量项目与评价理念都可以用“1+x”教学模式来理解。 4、结论与建议4.1 “1+x”教学模式的实施对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体育教师必须强化技能训练,提高业务水
13、平,以保证“l+x”教学模式的顺利进行,同时要重视“x”强度等级的划分,真正体现出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4.2 在小学体育“1+x”教学模式是笔者将分层教学理论与现行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教学实际相结合的一种有效尝试。它与新课标并不互相冲突。因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有良法。4.3 “1+x”体育课模式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善于发现学生运动潜能,为学生服务的教学理念,也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并对教师的教学功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多方法、多途径引导学生多涉猎、广积累、勤练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与情景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潜能,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全体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4.4现代课程论强调整合的原则,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者相统一的基础上,将知识课程与情意课程整合。在教学实践 中注重在活动目标上进行整合也分解,将主要目标与次要目标相结合;在课程内容上,将单独的学科内容整合成综合内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在课程实施的途径上,把一日生活的各环节作为课程实施的途径,发挥各自的独特作用,进行“优势”互补。参考文献1 吴锦毅.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