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略—华清石龙—北京标准工业厂房市场调研报告_第1页
九略—华清石龙—北京标准工业厂房市场调研报告_第2页
九略—华清石龙—北京标准工业厂房市场调研报告_第3页
九略—华清石龙—北京标准工业厂房市场调研报告_第4页
九略—华清石龙—北京标准工业厂房市场调研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北京市工业标准厂房市场调研报告华清石龙项目组二零零四年七月三十日目 录第一部分 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总体分析1第一章 我国宏观经济现状和发展前景分析3第一节 世界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概述3第二节 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总体状况综述3第三节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发展方向分析5第四节 高新技术企业及高新技术园区在中国的发展5第五节 加入wto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7第六节 2008年奥运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8第七节 我国经济总体发展趋势预测分析9第二章 北京市经济发展的成就和前景以及投资环境分析10第一节 北京市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和中国三大经济圈比较分析10第二节 北京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优劣

2、势分析16第三节 北京市未来经济发展整体规划分析17第四节 北京市城市建设整体发展规划分析20第五节 北京市投资价值和投资前景评价21第二部分 北京市标准工业厂房的市场供给综合分析22第一章 北京地区标准工业厂房概述22第一节 我们所研究的标准工业厂房22第二节 标准工业厂房的市场机会23第三节 标准工业厂房的产品特征24第四节 北京地区标准工业厂房市场的总体描述24第二章 北京地区标准工业厂房供给分析25第一节 北京地区标准工业厂房供给情况分析25第二节 北京地区标准工业厂房出租情况分析28第三节 北京地区标准工业厂房主要供应商分析32第四节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bda)区域的同业竞争分析3

3、5第五节 北京地区标准工业厂房市场的发展趋势41第三部分 北京标准工业厂房消费需求分析42第一章 北京市标准工业厂房市场需求的总体经济分析42第一节 北京标准工业厂房需求的宏观经济与北京经济增长点分析43第二节 北京标准工业厂房高科技企业市场需求分析46第三节 北京标准工业厂房外商投资企业需求分析47第二章 北京标准工业厂房市场需求的行业差异性分析48第一节 微电子行业与显示器子行业的需求分析48第二节 汽车行业集群特点与汽车电子及其需求分析51第三节 光机电一体化行业的需求分析53第四节 新材料及生物技术行业的需求分析54第三章 北京标准工业厂房用户消费者行为分析55第一节 北京标准工业厂房

4、用户特征现状总体分析:55第二节 北京标准工业厂房用户需求的差异性分析:56第三节 北京标准工业厂房用户需求价格的非决定性作用59第四节 北京标准工业厂房市场需求影响因素与投资风险分析61第一部分 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总体分析第一章 我国宏观经济现状和发展前景分析第一节 世界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概述经济全球化催生了世界范围内新的国际分工格局。在整个国际分工链条中,欧美国家凭借其资本、科技、人才、营销和消费方式上的优势和先机,占据了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和服务市场,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国际分工链条的末端,成为全球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与服务的提供者。中国由于其土地

5、、人力成本具有比较优势,加上其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政策稳定,从而成为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首选。2003年以来,以美国为龙头的世界经济出现复苏态势,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预测,2004年世界经济比前两年有所好转,增长率将比2003年提高0.5至1个百分点,世界贸易增长率也将提高1.5至3个百分点。随着世界经济贸易发展呈现复苏态势,美、日、欧三大经济体的经济出现好转,2004年外国在中国直接投资将保持稳定增长,国际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继续加快。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今年在重庆作专题报告时指出,中国具有长期的劳动力供给优势,并将因此保持对全球产业转移的吸引优势,预计,全球产业向

6、中国转移的趋势还将持续20年左右。在外资来中国投资建厂、产业向中国转移的过程中,中国可以利用“后发优势”,从中学习并提高自己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使中国加快自己的发展步伐,与世界看齐。第二节 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总体状况综述 2003年中国gdp达到11.7万亿,比前年增长9.1%.在1993年-2001年间中国处于经济周期下降阶段,增速从13.4%降至7.3%.2002年开始增长8.1%,2003年是周期增长的第三个年头,积累的发展能量继续释放。(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经济增长率波动周期表02468101214161979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

7、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年度%目前中国经济已步入新一轮增长周期,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内生性、稳定性进一步增强,内需将会进一步扩大,消费政策、消费体制、消费环境也会得到进一步改善,这些都将为消费增长带来巨大空间。2004年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形势良好,依然保持较快增长。3月份以来,国家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效果显现,使宏观经济由扩张期进入回落期。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生产增长速度进一步回落;市场销售稳中趋活;进出口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市场物价涨势减弱;银行信贷有所控制。2003年,我

8、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世界银行标准)。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正经历从百元、千元级到万元级的转变,食品、衣着和其他基本生活用品支出比例明显下降,住房、汽车、电脑、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等消费支出比重迅速上升。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78年的57.5%和67.5%下降到2003年的37.1%和45.6%。汽车、住房等10万元级的消费品逐步进入家庭。2003年上半年,全国轿车销售量中个人购买的比重达到60%,全年个人购买商品房占商品房销售总额比重达到95%。汽车、房地产等产业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成为我国经济新一轮快速增长的重要促进力量。

9、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但与我国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相比,国内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产品结构升级相对滞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立和发展,吸引外来投资的进入、培育了自己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缓解了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和扩大的内需的市场压力。第三节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发展方向分析 2004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应努力摆脱过去经验模式束缚,准确判断当前增长的总供给潜力,总需求潜力,全面把握消费结构变化引起的供给结构的深刻变化。从目前情况来看,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应该是稳定总量,切实把握好调控力度,放开市场,给地方和企业比较宽松的政策环境,恢复经济自主增长能力。同时加快改革步伐,加快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建立土地

10、开发、环境和资源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的补偿机制,通过提高发展成本,适度稳定地方和企业低成本的速率,解决由此带来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从长期来看,宏观政策的侧重点应转向结构调整,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奠定基础;在立足于扩大内需的同时,重视发挥外需的作用,推动对外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推动经济体制创新,为国民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第四节 高新技术企业及高新技术园区在中国的发展4.1高新技术企业及高新技术园区在中国的发展现状:科技工业园区从本世纪五十年代起步以来,对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培育创新型的高科技企业和企业家,孕育新的技术革命和新兴产业,推进新经济的发展进程发挥了根本性的推动作用,成为一个国家

11、和地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和重要手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为了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国政府做出了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决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应运而生,推动了科技发展、提高了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加快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累了宝贵经验。1991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共批准建立了5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以智力密集和开放环境条件为依托,主要依靠国内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资源、资金和管理手段,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实现软硬环境的局部优化,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

12、产力而建立起来的集中区域。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中国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效途径。现阶段要进一步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强化功能建设,营造吸引优秀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者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重要基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要产业发展的领域1电子与信息技术2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技术3新材料及应用技术4先进制造技术5航空航天技术6海洋工程技术7核应用技术8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9环境保护新技术10现代农业技术11其他在传统产业改造中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状况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3、实行以自主研究开发创新为主,以引进吸收创新为辅的产业发展方针,在加强与境外机构合作的同时,重点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园区内诞生了一批以联想、方正、海尔、长虹、华为、远大等为代表的著名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形成了具有各自优势和特色的支柱产业。至2000年底,高新区内技工贸总收入超亿元以上的企业已达1252家,其中超十亿元企业已有143家。一大批机制灵活,适应市场经济需求、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中小高新企业在园区迅速发展。截止2000年底,据统计国家高新区内有企业20796家。高新区是世界新技术革命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以人为本,依托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发展。高新区拥有一大批具有开拓创业精神、高

14、速事业心和责任感、团结精干的高素质管理团队和高素质人才。高新区聚成了56万科技人员,吸纳了52103名硕士,9358名博士和5615名留学人员,建立了一批博士后流动站和250余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一批批经过拼搏创业,专业技能强、有创造性、有经营管理经验、志向远大的复合型人才和职业企业家在高新区茁壮成长。 4.2高新技术企业及高新技术园区在中国的未来趋势:在高新区完善体系、优化功能、促进产业发展基础上,国家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将保持在平均年增长30%的速度,2005年将达到3万5千亿元,工业产值3万亿元,工业增加值8000亿元,税收1500亿元,出口创汇600亿美元;创造就业岗位500万个,人

15、均产值60万元;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0家以上,50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家以上,百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0家;将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上海高新区、深圳高新区、西安和杨凌高新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平和具有强力示范、带动作用,能够代表中国形象的科技工业园区;各种类型的企业孵化机构达500家以上,在孵企业3万家,累计毕业企业6000家。2010年,国家高新区的建设日臻成熟,创业和产业发展环境良好,创新体系和整体功能齐备,自主创新和发展能力强劲,拥有独特的创业文化氛围,基本完成创新建设阶段的主要任务,全面实施高新区、产业带和密集区的发展战略,若干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和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

16、技工业园区将脱颖而出,10余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将蓬勃发展,4个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将初显轮廓,基本实现高新区点、线、面的纵深战略发展,形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强大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从整体上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经济总量将占到我国工业增加值、出口创汇的20以上,为解决就业、保持社会稳定、融入经济全球化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第五节 加入wto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5.1中国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将在更大范围上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分工与合作。加入wto,将给我国带来许多发展机遇,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利于扩大就业总量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7、,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更多的扩大出口和更好的利用外资;有利于“走出去”的战略,在更广阔的天地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有利于我国参加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分享多边贸易体制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入世之后,外国企业大量涌入,目前全球跨国公司500强已有400多家企业在中国开展业务。在加剧竞争的同时,他们也带来了巨大的需求,如总部设立,工业标准厂房,以及其他相关的配套需求。这也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加入wto,也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由于世贸组织是搞市场经济,我国入世就要相应的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对我国的冲击会是全方位的,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意识形态等方方面面。有的领域和产业由于失去

18、保护,将直面市场优胜劣汰的筛选。面对挑战,我国的各行各业由于地域差异、发展水平的不均衡,以及应对实力强弱不等,呈现了不同态势。分地区看,沿海地区态度积极,这些地区对外开放较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对措施。如: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圈。内陆地区则相对踌躇,虽然想搞活经济、分享入世带来的好处,但要改变和适应的东西还很多。分产业看,一些原来受外国出口限制的行业(如轻纺工业)在入世后,会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而减少受外国贸易壁垒的影响,相应的扩大出口规模。而另外一些原来受保护的企业则要面对冲击,如汽车工业。从经济领域整体来看,是机遇大于挑战,入市的重要意义在

19、于:不仅拿到了参与全球化的“入场券”,而且获得了平等、无歧视参与竞争的权利,有利于我扩大外贸出口、吸引外资和增加就业等。5.2对首都经济的影响 加入wto使北京面临着全新的发展环境。面对更加开放的市场体系,北京作为国际交往中心的城市地位,具有科技教育发达的资源禀赋,较强的综合经济实力以及业已形成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格局,使北京相对于其他地区处于较为有利的竞争地位,在国际竞争中有可能争得某种相对的优势。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完全可以使北京最大限度地分享入世所带来的利益和机遇,最大限度地减少震荡和冲击,从而有利地推动首都经济发展。 入世后,首都经济发展将遵循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坚持改革创新的

20、原则;对内对外开放并重的原则,推动经济增长,继续扩大投资、消费、进出口三大需求。 在投资方面,初步估算在加入世贸后的前三年将影响国内投资增长约12个百分点,利用外资投资增长约8_10,按照目前投资结构计算,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上将有23.5增幅。根据1982_1998年固定资产对gdp的弹性系数,将会促进gdp有1.52.5的增幅;在消费方面,入世初期将促进居民消费总量增长速度约提高11.5,最终消费总量年增长速度约提高0.6,也就是说到协议承诺全部实现以后,入世将促进北京居民消费总量增长约提高56,最终消费总量提高约4,带动gdp增长22.5;在进出口方面,北京传统优势产品出口将有较多增长,特别

21、是轻纺产品和机电产品。入世后,全市进口需求明显增加,增幅将超过出口,进口大于出口的局面不会改变;在就业问题方面,总趋势是经济的持续增长会带来就业总量增加,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况可以缓解,特别是北京吸引外资总量会有较大增长,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加快,这两方面都将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但短期内就业的压力仍比较大。随着我国加入wto,首都经济发展也必然有一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问题。入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与北京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基本一致的,有利于北京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资料来源:商务部)第六节2008年奥运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6.1“奥运经济效应”现在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奥运将会加速中国融

22、入世界的速度,也会为中国的经济带来“奥运经济效应”。奥运经济已经成为最近三十年世界经济发展中一种独特的经济现象。从以往举办城市和国家的历史实践看,奥运经济是注意力经济,它是由注意力资源的相对集中而给举办城市和国家带来的一种阶段性加速发展的经济现象。奥运经济是品牌经济,通过良好的运作通常能造就一批驰名的产品和企业品牌。奥运经济是借势经济,奥运会的举办将对所在城市和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力量,从而产生一种加速器或催化剂的作用。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七到十年)、不同区域范围内所发生的,凡是与奥运会举办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一切经济和社会活动,当我们用经济效果来评价,就可以称之

23、为奥运经济。奥运经济的特征突出表现为三大效应:聚合效应。在一定时间段内吸引各种生产要素聚集,从而产生巨大经济效果。裂变效应。在特定条件下使原有生产要素重新组合,释放出新的力量。辐射效应。主要是从举办城市中心点传导、递延出强大的市场和经济能量。奥运会对举办国的经济发展显示出直接的促进作用。这主要是通过以下几方面实现的:参加奥运会的各种人员的参观与商业活动;通信、电子媒介等方面的投入;赞助者的广告;文化项目、展览等活动;奥运会前的体育活动;奥林匹克场馆和奥运村的运营;外来观光者的开支;当地居民与奥运会有关的开支;奥林匹克纪念品与发售;政府收入;对当地社区长期的益处等。 奥运会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24、。在筹办奥运会的六七年过程中,各种体育、交通、通讯、服务等设施的营建,需要投入大量劳力。因此,奥运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举办国,特别是举办城市失业人口的压力。奥运会对市政建设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奥运会具有国际性、综合性和大型化的特点,需要全社会各个部门的参与和协作,于是也就带动了各相关部门,特别是旅游、电子、通讯、体育用品等产业部门的发展。不仅如此,举办奥运会还能为一个国家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随之而来的是进出口贸易扩大,经济、技术交流加速发展,外资投入的增加。6.2北京市奥运经济产生的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在内的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未来一个时期北京投资需求主要领域分布在:奥运场馆及其

25、附属设施建设与运营、投资需求220亿元左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能力提高,投资需求2800亿元左右;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投资需求约1500亿元;金融、商贸、物流、会展、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投资需求约2000-3000亿元;新城开发和小城镇建设及房地产开发,投资需求约7000-8000亿元;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区服务、公共安全维护等社会公共服务领域,投资需求约800-1000亿元。 未来7年,北京消费需求主要包括:汽车消费需求245万辆以上;住房消费需求1亿平方米;数字产品消费需求500亿元;食品和服装需求量5000-6000亿元左右;教育、文化、娱乐消费预计总需求将达1500

26、亿元;医疗保健消费总需求将达到约700亿元左右;交通通信消费总需求将在1100亿元左右。北京正处于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奥运经济发展将促使优势资源开发转化,从而创造出大量的产业机会。这些产业机会主要分布在: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支持和培育六大支柱产业,2008年当年总产值将达6300亿元以上。(资料来源:北京市发改委)奥运会在北京召开,使北京的城市注意力迅速提高,房地产价格随之上涨,使得生产制造型企业在北京建设自己的厂房成本上升,继而带来标准厂房建设、租赁的巨大商机。第七节 我国经济总体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整体环境比较有利。国际总体环境较好,世界经济增长有望进一步加

27、快:美国经济将保持持续回升势头;外需带动的日本经济仍可持续增长;欧元区经济逐步走出低谷,经济回暖的可能性大大加强;东亚、南亚经济总体处于扩张期,增长势头强劲;俄罗斯经济进入较快增长阶段。在世界经济增长加速的带动下,世界贸易规模明显扩大。全球资本流动加快,外国直接投资额出现增长。虽然也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但是综合看来,世界经济已走出不景气低谷,全面复苏已初露端倪。国内环境总体上也有利于经济较快发展。持续实施扩大内需政策的累积效应,有利于社会需求在全面回升的基础上保持较快增长;伴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已经开始,加上城市化进程加快,带动相关产业的高成长,继续推动产业结构

28、调整和经济较快增长;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体制环境不断完善,促使民间投资和出口加速发展,经济自主增长能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对外开放继续扩大,有利于更充分的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特别是抓住总体趋好的国际经济环境加快发展,也增强了我国经济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总体看来,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周期的上升期,由市场主导、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企业自主投资的快速增长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如果不出现较大的外部冲击,国民经济将在近期保持较快增长势头。2004年下半年经济前景展望: 政策取向基本稳定: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内在增长动力增强。 设备投资进入新阶段。 消费

29、结构升级,带动高增长行业强劲增长。(住宅、电子通信、汽车) 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加大。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 利用外资继续在50亿上下。 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下降。 预计gdp增幅在8.5%左右。第二章 北京市经济发展的成就和前景以及投资环境分析第一节 北京市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和中国三大经济圈比较分析1.1北京市经济发展现状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国务院及各部、委、办对全国行使政府管理职能的权力中心,也是我国与世界各国进行高层次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交往和交流的中心。北京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在我国各大城市中仅次于上海。2001年,北京市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人均gdp3000美

30、元后,消费结构的变化突出表现为如下特点:第一,基本生活消费的比重已降到40%左右,并继续下行。第二,住房消费比小康阶段已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继续上行的速度放漫,直到高度富裕阶段才有明显的上升。从世界水平和各国情况看,富裕阶段的住房消费均占有一定的比重,普遍在15%左右。第三,交通通讯支出持续快速上升,到高度富裕阶段后开始下行。从北京目前居民消费结构的特点看,北京市居民收入迅速增长,消费水平大幅提高;消费质量的提高,促使消费结构不断改善;消费能级不断提高,消费内容日益丰富;消费倾向下降,投资储蓄倾向增强。从北京居民消费趋势看,以产品消费为主转变为以教育为龙头的服务消费为主;由千、万元级家电设备消

31、费为主转变为电脑、轿车、住房为主的高价位产品;居民结余购买力由偏重储蓄转变为偏重投资和旅游消费。200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611.9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实现了预期增长目标,经济增长率连续5年保持在10%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1613元,比上年增长9.2%,按当前汇率折算,约合3819美元。2003年,北京市经济经受住了上半年“非典”疫情的严峻考验,全年经济运行呈现“高开回落恢复回升”的特点。“三、二、一”产业格局稳固。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5.3亿元,比上年增长3.3%;第二产业1298.5亿元,增长11.9%;第三产业2218.2亿元,增长10%。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2.6%、36.

32、0%和61.4%,其中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93%、41.74%和57.33%。目前北京己形成综合配套能力较强的工业体系,汽车工业、电子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建筑业等重点行业在经济增长中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第三产业中特别是邮电、金融保险等产业的商品化进程加快,成为带动第三产业增长的主要力量。根据全市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目标,北京市将实施五、六、七工程。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高科技产业。五、六、七指五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住宅建设、第三产业、老企业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六大系统(水、电、气、热、道路、环境)、七个重点区域(

33、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工业小区、电子城、建材城、纺织一条街、中央商务区)。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是首都经济新的增长点,今后要重点加以发展。以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基地,以信息产业为龙头,以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为目标,逐步形成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同时,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面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1.2北京市吸收外资情况2004年1-3月北京吸收外资分类情况来源:北京市商务局网站分类项目个数合同外资(亿美元)实际投资(亿美元)总 计41315180382

34、130按投资方式分中外合资企业1312070629443中外合作企资企业26911256942745外商投资股份制02100按产业分第一产业42825392第二产业16210114527798第三产业2474783353940按行业分农、林、牧、渔业42825392制造业1569077827086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10075155建筑业329255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398997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79675412687批发和零售业218501627住宿和餐饮业174305297金融业118500房地产赁和商务服务业

35、821736817939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2955811618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01538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1346150教育112100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32169文化、体育和娱乐业716084841.4三大经济圈比较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城市经济圈,土地面积合计为90.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9.42;人口为4.37亿,占全国34.23;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2628.92亿元,占全国的61.16。因而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过,三大城市经济圈也各具特点,发展并不平衡。我们主要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增长源泉、发展动力机制和产业结构特色

36、等四个方面进行比较。 经济水平 由于三大经济圈包含的省市不同,地域面积有很大差异,采用人均和地均经济水平,才有较强的可比性。我们以2002年最新统计数据计算两组指标。表1显示,目前三大经济圈的经济发展水平都远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但各经济圈的发展呈现明显的差异。长三角人均和地均分别是珠三角的1.16倍和1.73倍,是环渤海的1.43倍和2.14倍。如果以长三角为1,则三大经济圈的人均比值为1:0.859:0.699,地均的比值为1:0.578:0.498。可见,无论按人口平均,还是按土地面积平均,长三角经济圈都是经济产出效率或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区域,而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则依次递减。表一经济参数长

37、三珠三环渤海地区全国人均gdp17461元15000122048023地均gdp112929652205289210666如果从三大经济圈首位城市来比较,经济总量最大的是长三角首位城市上海,其已突破5000亿元;居第二和第三的分别是环渤海首位城市北京和珠三角首位城市广州,两个城市的都在3000亿元以上。而人均水平最高的则是珠三角的广州市,人均已逾5000美元,长三角的上海市也接近这一水平;而环渤海的北京市人均只有3000多美元,与广州和上海相差甚大。 三大经济圈首位城市的首位度(一般以经济总量居第一的中心城市与经济总量居第二的城市的比值来衡量):长三角最高,为2.60;环渤海和珠三角相近,依次

38、为1.55和1.34。三大经济圈主要城市经济增幅都在两位数以上,其中增长率最高的几个城市在珠三角经济圈,如东莞、中山和深圳。 增长源泉 三大经济圈不仅是中国经济的“主产区”,也是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2002年全国增长8,而计算几何平均增长率,长三角经济圈达到11.59,珠三角经济圈为10.80,环渤海经济圈略低,为10.77。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为投资、消费和出口,依此考察三大经济圈,可以发现它们增长的源泉各有侧重。 长三角经济圈:投资拉动型。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由于其拥有的良好的基础设施、发达的科技教育和日趋完善的政策环境,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注的“热土”,特别是跨国资本正大举向长三角

39、地区转移,作为长三角经济中心的上海市日益发展成为大公司、大银行总部和研发中心的所在地,并加快朝着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四大中心迈进。2002年包括沪苏浙的长三角经济圈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465.6亿元,占全国的21.9,是珠三角(广东省)的2.4倍,京津两市的3.6倍。 珠三角经济圈:出口拉动型。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凭借其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的地缘优势和华侨之乡的人缘优势,以“三来一补”、“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起步,并大量吸引境外投资,迅速成为中国经济国际化或外向化程度最高的地区。2002年广东省进出口额达到2211.05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5.62,其中出口1184.6

40、5亿美元,占全国出口的36.38;加工贸易出口占全部出口的78.7。外贸依存度达到155.31,比上年提高15.4个百分点,远远高于其它各省市。 环渤海经济圈:内需拉动型。环渤海经济圈有厚实的发展基础,依托其广阔的腹地和区内市场以及便捷的交通枢纽条件,已发展成为中国规模较大、较为发达和成熟的现代物流中心和消费市场区之一。2002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094.8亿元,约占全国24.7。外向化程度不如珠三角和长三角,外贸依存度仅35左右,实际利用外资仅占全国1/5,但近年来,随着外商投资逐步“北上”,尤其是日韩及欧美等跨国公司纷纷在京设立研发机构,该经济圈对外开放呈现加快势头。 动力机制

41、 长三角经济圈:民资主导型。这里较早诞生以集体和私营经济为主体的“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近些年经过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在中国地区经济中继续保持旺盛的活力。2002年,在工业增加值中,非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占的比重,浙江达到87.6,江苏为81.5(江苏的国有独资工业仅占9.05);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非国有经济投资占的比重,浙江为67,江苏为63,上海为65,其中来自民间的投资(不含外资)已占到46.8。 珠三角经济圈:外资推动型。“珠三角模式”区别于其他发展模式的最大特征,在于它几十年来一直保持着吸引外资的绝对领先地位。2002年广东省实际利用外资165.8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2(

42、其中珠三角116.19亿美元),而同年沪浙苏分别为50.3亿、47亿和108.3亿美元,京津分别为51亿和38.06亿美元。广东一年实际吸引外资额相当于西部12省区市改革开放以来的累积数。珠三角的外资主要来自香港、东南亚以及海外的华资。 环渤海经济圈:国资主导型。这一经济圈多属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传统计划体制的惯性影响较大,尽管近些年所有制结构调整加快,但国有经济比重仍相对较高。2002年辽宁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的增加值比重仍高达62.7,北京的中来自国有经济的份额仍然占到53.5。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经济投资的比重,天津高达86.7,北京和辽宁也都在40以上。但要注意到,近年来该经济圈

43、民资和外资的增势也在趋强。 产业特色 长三角经济圈:高科技知识密集型。长三角经济圈产业门类齐全,轻重工业发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其纺织、服装、机械、电子、钢铁、汽车、石化等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但相对其它经济圈而言,这里以微电子、光纤通讯、生物工程、海洋工程、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更为突出。近年来,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增幅始终保持在30以上。上海、无锡和杭州已被确定为国家级设计产业化基地。2002年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1980.08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3.4。近期投资高科技产业的台商,也主要向长三角经济圈转移和集中。 珠三角经济圈:轻纺劳动密集

44、型。珠三角经济圈产业主要由加工贸易导引,多以服装、玩具、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2002年服装产量仍高达22.53亿件,平均全国每人1.8件;微波炉(1382万台)、空调机(1324万台)、电视机(2410万台)等产量很大。近些年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产品增速快,如2002年,大规模半导体集成电路增长27.8,微波通信设备增长67.5,移动通信设备增长188.0,微型电子计算机增长31.4,移动电话增长67.7,彩色显像管增长39.1,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和日用消费品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此外,石油化工、电器机械也正在形成新的产业支柱。 环渤海经济圈:重化工资本密集型。环渤海

45、经济圈是中国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其钢铁、机械、汽车、石油化工、建材、造船以及微电子等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生铁、钢、成品钢材、大型拖拉机、塑料、啤酒等产量均占全国30以上,电冰箱和洗衣机产量占全国1/4以上,微型电子计算机占全国近50。2002年,重工业产值占整个工业的比重,辽宁高达79.9,河北为69.4,山东为61。该经济圈的农副产品、海洋产品加工和出口也具有相当的优势。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发展水平都远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但各经济圈的发展呈现明显的差异。从人均来看,先后顺序依次是长三角、珠三角和首都圈。从三大经济圈首位城市来比较,经济总

46、量最大的是长三角首位城市上海,其次是首都圈首位城市北京和珠三角首位城市广州;但从人均看,北京则排在最后,与广州和上海相差美元左右,差距比较明显。这种差距与首都圈各城市发展长期缺乏联合,极化效应相对较弱有关,存在包括产业项目、基础设施、港口等在内的无序竞争,造成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滞后,与同样处于沿海开放的中国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差距拉大。 但由于三个都市经济圈形成的先后次序不同,先是珠三角,然后是长三角,最后是京三角地区,这就决定了以京津为中心的京三角地区发展空间更大。目前从政府层面、研究层面到企业层面,推动京津冀北地区经济联合起飞的一系列思路和规划举措正陆续出台。首都经济圈合作机制一旦理顺,这一区域

47、发展潜力的释放速度将是十分迅速的。第二节 北京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优劣势分析 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施了地方分权改革,城市政府对地方生产、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拥有主导权。中国经济的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推动了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在中国经济跨入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大都市作为国家经济的重心和龙头,其作用更为重要。城市间的竞争更是活生生的事实。中国加入wto,使中国大都市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但同时也面临国际竞争压力进一步增强,竞争进一步加剧。目前,北京与天津、上海、香港、广州在城市定位、高科技产业、高级人才、金融中心、国际会展等许多领域都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北京的综合竞争力在国内仅次于香港和上海

48、,居第三位。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科技、信息、经济决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表现综合竞争力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和居民人均年收入都较高。尤其近年来,北京的竞争力正以全国最快的速度发展,奥运商机及其带来的大规模城市建设,将进一步加快其竞争力的提升。u 北京聚集了全国最多、最优秀的人才精英和科研机构,人才竞争力居全国第一。北京在人才质量、数量和潜力方面都比较好。但是北京在实施吸引人才的优惠灵活政策方面,在降低生活成本、改善人才待遇方面可作更多的努力。u 北京资本竞争力居第二位,金融机构资本数量指数全国最高,金融控制力和资本获得便利性也很好,但是资本质量有待加强。u 在科技竞争力方面,北京居全国

49、之首,基础研究能力强,科技创新能力全国第一。高科技产业综合指数表现较好,表明高新技术产业及产业区迅速发展。但应用开发、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u 北京结构竞争力列第一,第三产业发达,技术密集型从业人员比例最高,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发达。然而企业规模、城市人口密度、城市产业布局合理度综合指标均表现不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不够快。u 北京的基础设施竞争力比较强,市内基础设施完善程度最好,对外联系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设施也比较发达,但与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相比仍需进一步加快建设步伐。u 北京历史悠久,古迹名胜众多,人工环境优美。城市园林绿化综合指数,城市环境和风景名胜优美度指数都很高,环境

50、竞争力强。但是城市环境质量相对不高,居住舒适度不佳。尽管近年来城市环境有所改善,仍需进一步提高。u 文化竞争力表现一般。商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与南方和沿海城市比相对不足,但是交往操守好,能兼容、平等对待不同文化。u 制度竞争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产权保护制度和地方法制完善程度相当高,但是个体经济比例较低,市场发育和政府审批管制有待进一步改善。u 政府管理竞争力强,居第四位,政府规划能力和推销能力突出,社会凝聚力强,政府办事效率高、行为规范,执行政策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提高潜力大。u 企业管理竞争力表现较好,管理技术和经验水平高,企业激励和约束绩效表现佳,产品服务质量和管理经济效益有待加强。u 在

51、区位方面,政治区位是北京最大的优势,科技区位最好。北京是全国铁路、航空、通讯的中心和枢纽,交通区位十分优越,区位交通便利度指数、经济腹地gdp在全国比重、城市在区域中的优势度指数较好。其自然、经济区位也很好。但北京资源区位优势不明显,水资源缺乏。u 在开放竞争力方面,城市内外交流,特别是对外文化交流交往非常广泛。国内外贸易依存度非常高,外来人口和文化影响多,国际化程度高。但是城市开放和参与全球现代化程度、外资占城市总资本比重需要进一步提高。u 由以上比较可知:基于以上几点特征,北京市则应该优先发展资本要素与人力资本相对密集的、高附加值制造业与服务业。北京的经济发展与劳动就业还需要有强大的制造业

52、给以支持,一个纯粹由服务业支撑的北京是不可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所有要素,并实现经济增长的。u 另外,北京应该进一步发挥外商投资企业的作用,加快落实优化发展环境的工作,扩大外来资金的带动作用。信息制造业作为目前世界的主导产业,它所需要的资源投入与北京当前的禀赋比较吻合,从而能够充分发挥北京的比较优势。当前世界信息产业的分工格局正在发生变化,研发、制造都开始向中国这样的低成本国家转移。在这样的国际分工格局之下,北京应该抓住机遇,利用自己现有的资源禀赋,尽快发展成为中国信息产业制造业的主要中心。第三节 北京市未来经济发展整体规划分析 3.1整体规划分析为了积极应对国际城市竞争,实现竞争制胜,北京要树立国

53、际化思维和国际眼光,不能把城市的发展局限于区域内或国内。城市发展必须从全球范围考虑,实施跨国定位,广泛借鉴日本京都和汉城区域发展的经验,积极参与东北亚的经济竞争、全球文化和政治交往,力争成为东北亚区域经济的中心及国际交往和事务的中心。为此,根据扬长补短抓关键的原则,北京总体上应实施“市场换要素”的全球化竞争战略。即利用与太平洋西岸其他地区相比较,中国经济蓬勃增长的机会和北京腹地市场广阔的优势,吸引跨国企业到北京投资,国际产业向北京转移,国际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北京聚集,进而提升北京的国际竞争力。 实施大北京竞争战略,积极促进环渤海区域一体化。即结束与周边地区和城市的分割状态,实现北京与

54、周边地区资源和基础设施共享,市场互相开放,政策和制度趋同,产业间相互分工与合作。与国际大都市相比较,北京的优势是其巨大的市场和廉价的资源,这也是吸引外资和跨国企业的重要条件。但区域分割使北京的这一优势还仅仅处于潜在阶段。建设大北京,推进区域一体化,扩展北京的经济腹地,增强北京的经济辐射能力,不仅能为北京现有产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而且能大大提高北京对外资的吸引能力,大大提高北京与东北亚地区其他城市相竞争的能力。实施归核化的竞争战略,突出发展重点,注意适度多元。即把城市的优势资源集中起来,围绕有限的目标,集中发展特定的企业群、产业群以及特定的区域。与国际大都市相比较,北京一方面综合优势不明显,

55、另一方面又有独特优势。如北京的政治中心、历史文化、科技人才、信息交往等优势独特而明显。为此,北京要积极营造新型的中央商务区,发展高新科技园区,建设有活力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诱致产业群集。大力发展独具特色的都市服务产业。除了发展金融服务业、现代商贸物流业等对提升大都市竞争力起关键作用的产业外,根据北京的独特优势,应积极发展高科技、旅游、会展、法律、会计、信息、中介等高附加值产业。 实施智能化的竞争战略,加快城市信息化和知识化进程。北京必须紧紧追赶发达国家国际大都市的信息化和知识化步伐,作为政治中心,尤其要优先推进信息化特别是电子政务建设。为此,要通过技术手段和制度创新提高政府的信息反馈能力和政策决

56、策的效率。重视发展电子商务,强化专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信息科技人才库。重视公共信息服务和信息化过程中的市民参与,以及区域间与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作为文化中心,当知识经济的浪潮涌来和知识进入全球竞争的时代时,北京应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化社会”,以立法的形式明确政府对终身教育的财政支持责任,同时开辟多种渠道筹措教育资金。 实施环境领先战略,培育创新环境。在新世纪,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创新氛围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北京无论和国际、国内城市相比较,环境都不占优势。因此,参与国际高层次的竞争,北京应着力塑造生态环境和创新氛围,还要通过激发产业活力,优化北京的就业环境,以便使最好的劳动力得以集中在最有作为的北京。 实施顾客满意服务战略,转换政府职能,提高服务绩效。世纪年代以来,国际城市管理开始一场深刻的变革。在国内,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从而转变城市政府职能也已成为共识。北京在大力优化发展环境的过程中,要在削减审批项目、放松管制、减少干预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从管理向服务职能的转型,优化政府服务形象,提高行政效率,以吸引更多的国际投资,吸引更多的旅游和居住者来北京消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