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8古典社会学时期的社会学思想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思想(AuguseteComte,1798-1857)秩序、进步与爱。“秩序是基础,进步是目标”A实证的含义是:1、现实的而不是幻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B社会学实证主义的基本原则是:1、本体论的自然主义。2、认识论的经验主义。3、方法论的整体主义。一、社会秩序论社会静力学研究人性、家庭、劳动分工与社会秩序的关系。孔德重建“社会秩序”的原则主要包括:(1)崇尚科学与自然法则。(2)扩大博爱倾向。(3)实行社会分工与合作。(4)增强政府权威与调节。(5)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社会改造”。二、社会变迁论社会动力学群体、社会、科学甚至个人思想都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社会组织形式:军事社会法律社会--工业社会;政权组织形式:神权政体王权政体共和政体把感情、理性因素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此外,认为人口、种族、气候、道德价值等都制约着社会变迁。如,他认为黑种人重感情,但智力差,而欧洲为什么发达,主要是与优越的地理环境以及白种人的先天聪明分不开的。三、方法论整体主义认为社会和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主张社会学要从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体入手展开自己的研究。四、主要创立的实证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方法比较方法历史方法斯宾塞的社会学思想(HerbertSpencer,1820-1903)1、社会进化论(1)社会是一个自动的、自发完成的过程,反对一切人为的干预。(2)进化并不是直线的,倒退有时也可能发生。(3)进化的方向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4)进化的过程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2、社会有机论社会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它同生物体一样表现出许多相同之处:(1)都处在不断的生长和发展中,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且结构越来越复杂。(2)结构的分化都伴随着功能的相应分化,同时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日益密切。(3)内部组织单位具有相对独立性,当有机整体生命受到损害时,其个别组成部分还可以存活一段时间。相异之处(1)社会是一个超有机体,其结合相对松散,而生物有机体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2)在生物体中,分子是为整体而存在的,而社会是为个人而存在的。孔德与斯宾塞社会学思想之比较孔德和斯宾塞社会学思想的不同点:1、两人在研究方向上不同。孔德注重的是人类精神发展史,其立论的基础是唯心主义,斯宾塞则注重的是社会体系的结构与功能变化。2、在社会与个人关系上。孔德主张社会优先于个人,而斯宾塞主张个人优先于社会。3、在社会进化模式上。孔德主张单线的社会发展观,斯宾塞认为社会发展的具体类型是不同的。孔德和斯宾塞社会学思想的相同点:都以实证主义作为其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前提,对社会发展都持进化论思想,都以一种“自然秩序”的眼光看待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分化与等级制度等等。小结社会学奠基时期的特征主要体现在:
1、社会学还没有取得诸位一门学科得以发展的独立地位,社会学仍然未从哲学的母体中脱胎出来。其包罗万象的研究内容的确定就体现了这一点。
2、还没有完整的理论及概念体系,因此,必须借助于其他学科的概念作为分析社会现象的工具。
3、在方法上只是简单地搬用其他学科,如物理学、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且具有明显的欧洲中心主义色彩。尤其是孔德具有较强的敌视社会主义的心态。社会学形成时期的社会学思想一、涂尔干社会学思想(EmileDurkheim,1858-1917)涂尔干是法国学院社会学的创始人和古代或原始社会研究方面最有影响的早期理论家。(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1、社会学研究对象社会事实:存在于个人之身外,但又具有使个人不能不服从的强制力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构成。它具有外在性、强制性、普遍性与独立性。社会事实的上述标准决定了社会事实的具体表现形式:一是由个人事实(实际上是集体事实在个人的反映或存在状态)集合而成,用比率表示,如自杀率。二是惯例和规范。它们是社会直接的规则,体现了社会共有的基本价值,并对个人直接发挥强制作用。如道德、信仰、习俗、法律等。2、解释社会事实的基本原则只能是用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事实,要根据社会事实的外部特征来定义,排除所有成见,防止个人的感情干扰。3、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准则:(1)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事实。(2)将社会事实看作是客观事实。(3)把社会事实区分为规则事实和不规则事实。(4)确定社会类型。(5)先寻找事物的原因后考虑它的功能。(6)通过社会本身的性质来解释社会事实。(7)通过比较来确定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二)劳动分工论涂尔干的三部著作《社会分工论》、《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实际上都是围绕秩序和整合的主题,分别回答三个问题:1、社会团结与整合靠什么达到?2、社会整合与个人是什么关系?、3、集体意识对社会和个人究竟起什么作用?劳动分工论主要观点1、关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是作为一个有别于个人的实在,并由不同层面的社会结构和塑造个人的社会力量所构成。2、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机械团结是一种由于彼此相似而形成的团结,以异质性为基础,有机团结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出现的,以异质性为特征。3、集体意识。是一般社会成员共同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集体意识是社会的精神象征。集体意识的外延或力量视社会的不同而不同。在机械团结中,集体意识统治着绝大多数个人的意识,个人几乎分享着共同的外延,而在有机团结里,集体意识驾驭的氛围要小得多。社会分工是有机团结的物质基础,而集体意识是机械团结的精神基础。4、社会进化。社会分工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变。社会分工和专业化产生两个主要后果:一是潜在地削弱集体意识,支持个性的发展。二是推动了功能相互依赖的有机团结的形成与发展。5、社会分工有正常的分工和变态的分工。正常的分工产生了社会团结,对社会秩序发挥了正面的维护功能。变态的分工有:速度过快的分工(导致个人行为缺乏法律道德约束)、不平等的分工(导致社会不平等现象)和不协调的分工(导致社会成员行动不协调,劳动积极性下降)。6、分工的原因。主要是人口的增加所导致的社会容量、物质密度(人口密度)和精神密度(互动强度)的加强,这将产生两个方面的后果:一是生存竞争的加剧促使必须提高专业化水平和工作效率。二是相互合作与依赖的程度加强。(三)自杀论主要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解释自杀的原因。自杀的类型:1、利己型自杀。产生极度的个人主义,它与社会的整合程度成反比。2、利他型自杀。产生于过分屈从于一种社会目标和意义,过密地结合在社会中,以致个人失去了自主。如军队。3、失范型自杀。由社会混乱造成,在混乱中,个体行为失去了规范而痛苦。而欲望与满足欲望手段之间的不平衡是一切生物痛苦的根源。4、宿命型自杀。由于社会控制过度而造成的。自杀研究结论自杀率反映着社会整合的变化,对于利己型和失范型自杀来说,自杀率与社会整合成反比。犯罪、离婚等现象实际上也能反映了社会整合的变化。1、社会的人需要一个高于个人的社会目标。2、对这个目标所负的义务不至于使他失去自主。3、他的欲望应受到社会秩序给予的一定程度的限定。(四)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研究的目的是为了理解现今的人,为了说明宗教的社会功能,说明一种共同的意识对于社会秩序建立的必要性。“宗教是由一种与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和仪式所组成的统一体系”。1、宗教的目的不是要描述物质世界,而是要服务于社会。他批判了“万物有灵论”和“自然崇拜论”这两种早期对宗教起源的解释。2、“神圣性”是理解宗教的关键,而这种神圣来自于社会,它不过是一种人格化的一种道德力量。因此,宗教的本质是对集体力量的崇拜,对社会的崇拜。3、宗教的社会功能在于培养个人的自我约束能力,有助于团体整合和发扬团体的继承性。同时,宗教具有使人振奋的作用,在人们遇到不幸时减轻其痛苦。(五)简短的评价涂尔干的突出贡献在于他对社会学研究的科学性的确立,尤其是其“社会事实”概念的提出,其实际是使社会学超出了个人因素的困扰,而在一个更为广泛的意义上使社会学无论在理论还是方法上都更加明确了。但他也同时忽视了社会社会事实的主观性和生成性,忽视了微观层次上的社会心理特征,以及由经济因素所导致的社会分工和阶级冲突与斗争。冲突理论——三种理论视角1.功能主义的视角▲功能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在生物学占据统治地位的19世纪发展起来的。▲组织的每一部分都对总体发生作用,并由此维持了组织的稳定。▲功能主义特别适合于研究人们怎样形成了有秩序的生活,表现出了强大的合作精神和高度的团结性。功能主义者通常将组织变迁解释为来自外面的力量干扰了系统的平稳运行。▲然而,功能主义无法有效地解释组织动荡、创新以及冲突。▲孔德和斯宾塞提出了功能主义的最基本原则:其一、社会与生物体一样都具有结构。一个动物由细胞、组织和器官构成。与其类似,一个社会由群体、阶级和社会设置构成。其二、与生物有机体一样,一个社会要想得以延续就必须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例如,一个社会必须要有能力从周围环境中获得食物和自然资源,并且将它们分配给社会成员。其三、与构成生物有机体的各个部分相似,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也需要协调地发挥作用以维持社会的良性运行。任何系统都会自然而然地趋向均衡或稳定,社会或组织是由在功能上满足整体需要从而维持社会稳定的各部分所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帕森斯与默顿的功能主义理论帕森斯认为一个社会只有满足了四个基本需求,才能发挥其功能,也就是说才能维持其秩序与稳定。1.目标的获得2.对环境的适应3.将社会整合为一个整体4.对越轨行为的控制帕森斯尤其强调社会整个功能的满足,认为这需要社会成员接受和遵守社会的共享价值观念。正是这些共享的价值观念将社会粘合在了一起。如果过多的人拒绝接受这些价值观,社会稳定秩序将会崩溃。默顿指出:组织结构构成单位的功能可以是“显在的”(可以意识到的),也可以是“潜在的”(未意识到的和未看到的)。大学的显功能是使年轻人接受教育,为将来承担专业化的工作打下基础;大学的潜功能是把一部分人口排除在劳动力市场之外,从而减缓经济生活中的压力。若组织的某一部分阻碍组织满足其需要,则被视为是具有反功能。(正功能):1.宗教把社会成员团结在一起。2.军队在保护着一个社会免受伤害。3.政治机器通过提供关于政府和社会服务的信息而将外来移民整合入社会之中。(反功能):1.宗教在北爱尔兰等地区激起政治纷争。2.军队耗尽了医疗和教育机构等更紧迫的社会需求所需的资源。3.一部政治机器靠贪污和腐败为生。▲功能主义的组织观从本质上看是保守的,由于它强调共享价值观并且将社会看成是由为整体利益共同发挥作用的各部分组成的,功能主义似乎给不赞成这些价值观并且企图改变它们的人们留下了极小的可能性空间。▲功能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社会的不满和社会冲突。由于功能主义是如此依赖于秩序、稳定和共识,它甚至可能曲解了社会的真正本质。▲与生物体不同,社会的各个部分并不总是为整体利益而通力合作的。社会中的某些组织经常会处于冲突的状态之中。2.冲突论的视角▲冲突论强调人们因有限的资源、权力和声望而发生的斗争是永恒的组织现象,也是组织变迁的主要源泉。▲该理论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之上,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远不是作为整体一部分而平稳运行的。实际上,他们是相互冲突的。▲秩序只不过是组织各部分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不断进行的冲突的一种结果。短暂的社会秩序源于社会的一部分统治于另一部分之上,而不是源于各部分之间的合作。社会秩序是力量与强制的产物,是统治——强的压迫弱的,富的压迫贫的。▲社会、社会设置和社会秩序主要是通过强力来维持的,而并非是通过共享价值观将它们粘合在了一起。社会中的权势者在迫使社会中的弱势成员至少表面上服从他们的价值观念的过程中,在某种程度上运用了强制力。因此,冲突论者的一个主要关注点就是确定在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的群体,探求它们是如何维持其统治的,以及它们在最初实际上是怎样获得这些权力的。▲马克思的阶级冲突论▲达伦多夫的权力冲突论(社会倾向于不稳定和变动;社会变迁是分析的重点)▲米尔斯的权力精英理论(为了处理反抗和把公众的反感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内,权力精英们总是试图模糊他们与大众的界限。从现存社会秩序中受益最多的组织会试图将这些制度维持下去,而那些被剥夺者则奋力改变这一切。冲突导致重大社会变迁)功能主义与冲突论视角之比较(以校园中的组织为例):功能主义的视角:功能主义者可能会将校园看成是各种有机的部分构成的统一体,包括学生、教师、管理者,以及维持校园生活正常运转的成员、研究助手、食堂工作人员等。所有这些部分都相互联系,并且都对校园的正常运行做出贡献。任何一部分的动荡都会带来暂时的失衡。学生因为教学质量、吃饭问题,或大的政治事件而罢课,都确定无疑会使校园陷入混乱,但由于社会是建立在认同与合作基础上的,这种暂时的不平衡会迅速转化为有利于整体向好的方面发展。冲突论的视角:冲突论者将会透过校园表面的平静考察不同群体自身的利益以及他们之间的对抗。例如,教师会为减少课时压力而斗争。二年级的大学生会因选课的减少而不安。而学校管理人员会认为,所有其他人员都没有看到,在面临政府削减经费的压力下,他们为维持学校正常运转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冲突论者认为校园的“秩序”只不过是各群体之间相互竞争的难以持久的、暂时的结果。齐美尔(GeorgSimmel,1858-1918)社会学理论社会的内涵1、社会并非一个实体,而是一个过程,一种具有意识的个体之间互动的过程,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才构成了社会。2、社会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之中,但社会一经产生,便超越了个人。这是社会学产生的基本条件。3、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形式“涌现”出高级形式的层次结构。社会学的分类1、纯粹社会学。研究社会互动的形式及其相关的心理因素。2、一般社会学。这种社会学处于中间层面,主要研究人类历史中产生的各种文化因素。3、哲学社会学。研究人类的基本本质、终极运动,社会的认识论、本体论等问题。形式社会学社会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社会交往的形式,而社会交往形式是“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通过或者说在这种方式中,交往成为社会现实”。例如:交换、冲突、统治、社会化、卖淫等都是我们要研究的主题。文化社会学1.主体文化。指行动者生产,吸收和控制各种外在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是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动者中的综合体现。2.客体文化。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产生的各种文化因素,如宗教、哲学、团体等。这些因素外在于个体,但却影响着个体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客体文化一经产生,便具有了其内在的生命力从历史发展来看,客体文化对主体文化的压倒优势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对行动者产生压制作用。货币哲学研究主要通过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关系所产生的社会后果,探讨社会关系的本质性特征。货币的社会意义:1、货币的使用使得人们能够更加抽象地对目的作思考。2、推动了社会向理性化的方向发展。从而促进了社会中定量的产生与发展。3、改进了人际关系,增加了人与人之间互动的频率。是社会团结成为可能。4、改变了政府的行为方式。5、改变了知识及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地位。讨论:货币对个人的影响?滕尼斯(FERDINANDTOENNIES,1855-1936)社会学是研究人及生理、心理和社会本质的实质科学。它可以分为一般社会学和特殊社会学。1、一般社会学是指与人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研究领域,特别是体质人类学、人口学和社会心理学。2、特殊社会学又称实质社会学,可分为纯粹社会学、应用社会学和经验社会学。(1)纯粹社会学是静态的规范学说(2)应用社会学是动态的历史变迁理论。(3)经验社会学是对社会生活中个别事实的研究。《社区与社会》1、社区是通过血缘、邻里和朋友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群组合。它的基础是“本质意志”,即表现为意向、习惯、回忆,它与生命历程密不可分。是一种有机整合。2、社会是靠人的理性权衡即“选择意志”建立起来的人群组合,是通过权力、法律、制度的观念组织起来的,是一种机械整合。滕尼斯对社区与社会区分和论述的本意是在于指出它们是任何群体组织中都比不可少的两个结构要素:人们意识中的联合是群体的内在方面,由制度促成的联合则是群体的外显方面。当代社区的概念在不断变化当代对社区的定义众说纷纭,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功能的观点,认为社区是由有共同目标和共同利害关系的人组成的社会团体;另一类是地域的观点,认为社区是在一个地区内共同生活的有组织的人群。当社区被界定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社会之后,社区的内涵已经与滕尼斯所提出的作为亲密关系的生活共同体的Gemeinschaft概念有了很大的偏离。帕累托(VilfredoPareto,1848-1923)社会学思想1.行动理论:主要涉及人的行动的非逻辑方面。他认为,人的大量行动并不是真正基于手段目的理性模式,而是对人的情感或心理状态的一种反映。人们总是有把自身的行动用各种类型的意识形态逻辑化、理性化倾向,从而掩盖了行动的真实方面,即非科学性和非逻辑性。2.精英理论:主要讨论社会分层和社会统治问题。他认为在一个社会中,由于人的体能、智能和道德的不相等,具有最高能力的人构成了社会精英,其中包括政治精英和社会精英。3.社会系统理论:主要研究社会的动态均衡问题。他认为任何社会系统都包含4个方面的特征:经济生产力的水平、政治权力的分布状态、意识形态的性质、不平等的模式。如果社会系统某一方面的变化是充分的,那么整个系统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以达到一种平衡。4.残余物与衍生物1、残余物是指从社会活动中除去人们所有的理性想法之后,依然保留下来的那种东西,它是社会活动的常数。2、衍生物是表示观念、信仰、理论等意识形态系统,它是派生的,是社会活动的变数。5.“帕累托最优”——在追求集体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达致个体利益的最优。所谓“帕累托改善”,是指在没有人受损的情况下一些人得到改善。不能够再做“帕累托改善”的状况,称为“帕累托效率”或者“帕累托最优”的状况。韦伯与帕森斯的社会发展理论——理性化与现代化一、韦伯:理性化与现代社会马克斯·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的特征是存在着以最大限度的利润为目的、其手段是合理组织劳动和生产的企业。对利润的追求和合理的纪律这两者的结合,在历史学上构成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特点。贪财的人在已知的各种社会里都有,但不可多见的是,也许还是绝无仅有的是:这种欲望不是用巧取豪夺、投机冒险的手段加以满足,而是靠纪律和科学来加以满足。资本主义的标志倒还是统治方式,至少是对以往那些非理性化的欲望所加的理性化的节制。1、资本主义与理性化资本主义并非一种单纯的获利倾向,而是一系列结构性的经济关系,更是一种文明现象、一种西方社会独特个性的文化。韦伯将资本主义与理性化勾连在一起进行分析,认为资本主义更多的是对非理性(irrationai)欲望的一种抑制或至少是一种理性的缓解。它依靠经由理性化组织起来的企业而进行运作,实质上,资本主义是西方理性化活动的结晶。然而,所有这些西方资本主义的特点之所以获得了重要意义,归根结蒂,是因为它们与资本主义的劳动组织方式联系着。即使通常所谓的商业化、可转让证券的发展、投机的理性化、交换等等一类东西也是与之联系着的。因为,没有这种理性的资本主义劳动组织方式,所有这一切,即便有可能,也绝对不会具有同等的意义,尤其不会有与之相联系而产生的现代西方社会结构及其全部特殊问题。精确的核算与筹划(这是其它一切事情的基础)只是在自由劳动的基础上才是可能的。
理性的资本核算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理性的资本核算”极其重要,其中包括:第一、对物质生产手段的占有;第二、市场的自由,即不存在对贸易的非理性限制;第三、以合理技术为条件的资本主义核算;第四、可靠的法律;第五、自由劳动力;第六、经济生活的商业化。这样的资本主义,基于严密的计算进行合理化、为追求经济结果而事先进行小心的计划。这与只顾眼前不管将来的农夫、专门依靠特权的中世纪行会工匠、倾向于政治机会与不合理投机的‘冒险资本家’完全相反。资本主义经济的理性化主要就体现在自由劳动之理性的资本主义组织方式、经营活动或事务与家庭分离开来、与之密切相关的合乎理性的薄记方式。2、什么是理性化理性化是一个广泛而涉及面积广的历史过程,指的是目的和手段之间的一种合理的一致的选择。目的的选择基本上是由一套终极价值加以提供和界定,并根据此目的,人们通过理性的计算来自由选择有效实现目的的合理手段。“所谓理性化主要便是这样一种愈趋理性的计算,自由选择其可能之手段,而有效地实践其目的的过程。”3、资本主义精神与理性化韦伯的一个问题是,一种生产的理性再组织突然在某一天发生了,这是在没有技术变革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是为什么呢?韦伯认为是由于有一种资本主义精神进来了,这种精神有如下的特点:“欲求日益增多的财富,并严格避免所有天性的享乐……完全被认为是目的本身;个人的幸福与利益,被认为完全是超越而非理性的。赚钱成为人生的目的,而不再是满足人之物质生活这一目的手段。人与赚钱的这种关系,可说是‘自然的’状况之颠倒,从一个公平的观点来看,这种颠倒是全然没有意义的,但很明显的,这却是资本主义的一项主要原则,这是没有受到资本主义影响的人所无法理解的。”在这些方面中具有无庸置疑的重要性的是法律和行政机关的理性结构。因为,近代的理性资本主义不仅需要生产的技术手段,而且需要一个可靠的法律制度和按照形式的规章办事的行政机关。没有它,可以有冒险性的和投机性的资本主义以及各种受政治制约的资本主义,但是,决不可能有个人创办的、具有固定资本和确定核算的理性企业。4、行政科层制与理性化现代国家的理性司法制度是经济理性化的一个条件,而国家理性化尤其表现在科层制度当中。国家理性化是随着地方团体(如血缘团体)影响力的衰退而兴起的,这促进了“一个普遍性的专权机构对一切‘正当’压制之垄断和监督”。统治者培养了一批既无财产又仅向他负责的僚属,他所受到的外部挑战就很小了,这完全不同于传统国家的行政机制,在后者当中,中央权力往往受到地方的挑战。科层制的特点:第一、公务人员的视事受到一种抽象的职责观念所规范;公务的施行是在一种诚信的态度下,其本身被视为一种目的而完成;第二、公务人员的职位是依据个人的技术资格,由上级权威所指派的;他不是被选举出来的。第三、他在正常情况下,拥有职务上的地位。第四、他的报酬是固定而有规则的薪俸。第五、公务人员在职务上的位子,被当作一种关系到在权威层级里晋升的“资历”,晋升的程度则由能力的表现或年资、或者两者的混合所决定。5、四种社会行为取向(1)目的理性行为:个人依据手段——目的的计算所得而理性地估量某一行动所可能导致的后果。为达成某一目标,通常有许多可供选择的手段,个人需要仔细衡量。(2)价值理性行为:这一行为指向一个高于一切的理想,而完全不顾及其他的后果。“基督教的行为是正当的,后果则委诸上帝”。这依然是理性的,因为行动者将其行动导向一致性目标的设定。(3)情感性行为:与价值理性相区别,这一行动并无明确的理想,它是在某种感情状态的波动下采用。与价值理性行动一样,行动的意义并不在为达成目的的手段之工具性上,而是在于行动的采用本身即为目的这一点上。(4)传统性行为:这一行动是在风俗与习惯的影响下所采用。6、统治的三种类型(1)传统型:基于对统治的神圣性的信仰或者家父长制度(2)卡里斯马(个人魅力)型:一个个人人格上的特质,个人因此一特质而被认为不凡且具有超自然、超人、或至少特别异常的力量或禀赋。(3)法理型:并非基于私人关系,而是基于一套无私的法则。其基础是合理的,其统治是非个人的,只依靠法律和契约行事。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统治日益具有集团性。在先理性时代,人们的行为取向几乎全由传统和卡里斯马决定,然而,随着理性化的进展,法理型统治则居于主导。实质性问题是:继承问题如何解决。7、理性化与自由是否理性化不可逆转的进程意味着,巨大的历史命运终究会吞噬每个人的个人命运?这一点特别体现在现代社会的政党-议会政治中。在政党经营的条件下,政治科层化这种社会理性化的伦理理性化动力丧失了。在高度组织化的政党中,职业人士并非象新教企业家一样,“为政治而生”(liveforpolitics),而是“靠政治谋生”(livefrompolitics)。面对这一使人沮丧而又不得不接受下来的现实,人应该持何种态度呢?韦伯的回答是明确而坚定的:按照责任伦理行事。二、帕森斯:传统与现代的二分帕森斯(TalcottParsons)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结构功能理论的创始人。他既是经典社会学理论的“集大成者”,又是现代化研究的“一代宗师”,还完成了社会学中心由欧洲向美国的转移。他在继承古典社会学社会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结构功能理论和分析方法,为社会发展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他关于传统和现代五对模式变量的模型,开启了现代化研究的先河;他关于社会进化和社会变迁的理论,运用了系统论、整体论的思维方式,弥补了传统研究中“关键因素法”的不足。1、与地域相连的“两分法”对“传统”与“现代”的“两分法”,不仅具有时间维度上的意义,也具有空间地域上的意义,他把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看作是“现代社会”,把非西方国家看作是“传统社会”,而介于二者之间、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社会,则被帕森斯其后的学者理所当然地看作是“二元社会”。2、五对模式变量在社会中每个人的行动都受到共有的价值和规范性标准的制约和调整,这些共有的价值和规范性标准对人们选择目标及为此所使用的手段都起着支配性的作用。(人生七十古来稀,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但是,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依然难以对人类行为做出科学的分析。帕森斯进一步指出,一个行动者的取向是由两个基本因素构成的:动机的取向和价值的取向。动机取向指的是行动者希望最大满足和最小损失;价值取向指的是支配着个人选择(手段和目的)和优先考虑(不同需要和目标)的规范性标准。其中,动机取向又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认知方面、情感方面和评价方面;价值取向也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认知方面、欣赏方面和道德方面。(1)情感与情感中立(2)自我取向与集体取向(3)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4)先赋性与自致性(5)专一性与扩散性3、“社会行动”与“行动系统”在帕森斯看来,社会学理论的核心就是回答“社会秩序何以可能”的问题,为此,最好的切入点就是“社会行动”。人的社会行动与动物的“刺激反应”行为不一样,行动具有意志性和目标导向,行动是主体朝向目标的动作。任何行动单元都可以分解为“状态”(主体无法控制的外在环境和客观条件以及主体可以控制的工具性因素)、“目标”和“规范取向”。行动系统指的是行动者与其状态之间发生的某种稳定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社会行动与社会状态(社会结构)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的互动关系。需要把社会行动置于行动系统之中加以分析。行动系统又分为四个附属性系统,分别是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首先的一个问题是:人格系统、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这些不同的系统内部如何达成最低限度的一致性?同时,另外一个问题是,这些系统之间的关系如何以及它们之间怎样维持一种动态的平衡?或者说,行动系统要生存和发展的话,必然会面临四个主要的问题,换句话说,有四个功能是必须要满足的。而在帕森斯看来,这四个主要的问题又是由行动系统的四个子系统来完成的。AGIL功能体系模式1、功能体系的构成(1)适应(Adaptation)(2)目标达致(Goalattainment)(3)整合(Integration)(4)模式维持(Latentpatternmaintenance)2、功能体系的运作(1)功能分化(2)功能对应(3)功能动态(4)功能交换3、社会变迁理论(1)社会变迁的实质是结构分化(2)社会结构分化的四个过程(3)社会进化的一般概括4、帕森斯与现代化理论第一、“结构-功能理论”开创了现代化研究的先河;第二、“结构-功能理论”为现代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结构-功能方法。该理论认为,社会是由许多相互依赖的部分构成的体系;社会系统性即整体性是先于各个部分而存在的,只有透过社会的整体才能对其部分有真切的认识;社会的组成部分同社会整体之间有着功能性的关系,部分对整体提供着维持性的功能;社会的各个部分是彼此支持的,相互包容的。第三、在古典社会学理论的基础上,抽象出五对模式变量,对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做了具体性的论述。帕森斯(TalcottParsons,1902-1979)的社会学理论科学中的功能主义有着长期的历史。孔德和斯宾塞在其著作中都有所论述。涂尔干、拉德克利夫—布朗和马林诺夫斯基对功能主义也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现代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是在以往的功能主义的思想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帕森斯是在1940年代提出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称,并在其以后的许多论著中,为形成结构功能主义的系统性理论作出了很大努力,成为结构功能分析学派的领袖人物。社会行动理论单元行动。社会行动都是由最基本的单元行动组成的,单元行动具有如下性质:第一,有一个行动者。第二,有某种行动的目的。第三,有一定的行动情境,这样的情境包含两个要素,即手段和条件,前者是行动者可以控制的,而后者是行动者无法控制的。第四,有一定的行为规范取向。因此,单元行动是由目的、手段、条件和规范四种要素组成。行为模式变项理论1.情感变项:情感性--非情感性2.规范变项:特殊性--普遍性3.地位变项:先赋性--自致性4.利益变项:集体取向--个人取向5.义务变项:扩散性--专一性社会系统理论帕森斯认为,当有着不同的动机和价值取向的行动者在相互交往时,他们就会形成某种能够共同接受的互动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制度化。其基本过程是:(1)不同取向的行动者必然要进入相互交往的情境中去。因此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形成了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2)行动者取向的方式反映了他们的需求结构,也反映了这个需求结合这样被文化模式的内化所替换掉。(3)通过具体的互动过程(角色扮演、协议、交换等)形成了规范。行动者据此相互调整他们的取向。(4)这种规范是作为调整行动者相互之间取向的一种方式,但同时,他们又受到总的文化模式的制约。转而,这些规范规定了随后的互动,使之稳定进行。AGIL分析模式:1.A(adaptation)适应性功能。指行动系统适应外部环境的功能。2.G(goalattainment)目标达成功能。指行动系统谋求实现自身目标的功能。3.I(integration)整合功能。指行动系统协调内部各种关系的功能。4.L(latencypatternmaintenance)潜在模式维持功能。维持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基本模式,并使其在系统内保持制度化。教育社会学思想结构功能主义把教育看作社会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担负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其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使个体社会化,让学生具备今后承担一定社会角色时必需的能力和义务感;对学生进行甄选,并将其分配到社会结构中的相应位置上去。个体社会化和社会选择由此成为教育社会学的两个重要命题。影响和评价构功能主义在50年代西方社会学中曾占主导地位。其代表人物还有K.戴维斯、M.J.利维、N.J.斯梅尔塞等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涉及面很广,包括社会理论探讨、经验研究和历史研究,其学术观点涉及人类学与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并对现代化理论有很大影响。从60年代中期开始,结构功能主义受到相当多的批评,其中有的直接针对它的功能逻辑前提,特别是对它采用唯意志论和目的论的解释方式,即把系统各组成部分存在的原因归之于对系统整体产生的有益后果,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还批评它只强调社会整合,忽视社会冲突,不能合理地解释社会变迁。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RobertkingMerton,1910--)Americansociologist,b.PhiladelphiaasMeyerSchkolnick,grad.TempleUniv.(A.B.,1931)andHarvard(M.A.,1932;Ph.D.,1936).HehasbeenaprofessorofsociologyatColumbiaUniv.since1941.Heisespeciallyknownforhiscontributionstothestudyofsocialstructure,sociologyofscience,bureaucracy,andmasscommunications.AmonghiswritingsareMassPersuasion(1946),July4,1910-February23,2003默顿对功能分析的主要贡献一是强调区分负功能的存在(dysfunction)。二是区别了显功能和潜功能。(1)功能分析帕森斯的理论以高度抽象著称,并追求建立一种统一的“宏大理论”,而默顿强调经验实在性,倡导“中层理论”。其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他认为帕森斯创立的理论体系过于庞大,难以实践。二是1960年代以来,社会动荡不堪,冲突不断,急需具体理论指导。三是在西方各种危机面前,帕森斯学说遭到各方面的批判,亟待修正以摆脱困境。中层理论就是一种范围有限的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可以通过经验加以验证(2)传统功能分析的致命弱点:一是功能的统一性。认为社会系统的任何局部都对整个社会具有功能。二是功能的普遍性。认为一切标准化的社会形式或文化形式都具有积极功能。三是功能的不可替代性。(3)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有三个特点:1、把结果层次的功能分析转变为方法层次的功能分析。2、把功能分析中的理性主义的、抽象的方法转变为更具有经验性的中层理论指导的方法。3、把社会的静止图景转变为动态图景。(4)功能分析的一套范式1、功能归属问题,即明确功能分析对象。2、主观意向问题,要求区分主观假设和研究问题。3、客观结果问题,要求区分正功能、反功能、非功能、显功能、潜功能。4、功能指向单位的概念。即个体、群体、社会系统等。5、功能必要条件。6、满足功能的机制。7、功能替代。8、结构约束条件。9、社会动态过程与社会变迁。10、功能分析的效度问题。11、意识形态对功能分析的影响。(5)中层理论(theoriesofmiddlerange)特点1.主要用于指导经验研究2.只涉及有限的社会现象。如社会流动理论、角色冲突理论、参考群体理论。3.它可以融入到所谓的社会学理论体系之中去。4.它区分出了微观社会学问题与宏观社会学问题。5.是经典理论研究工作的直接延续。6.它可以指明未知的方面或需进一步研究的方面。(6)结构分析范式
其出发点是强调社会结构或制度对个人行为的影响。认为在社会和文化结构的诸要素之中,有两个方面是最为重要的:一是文化上明确规定的目标.二是社会结构所限定的达到这些目标的合法方式.科塞的冲突理论科塞在《社会冲突的功能》(1956)中最早使用了“冲突理论”这一术语。他反对帕森斯认为冲突只具有破坏作用的片面观点,力图把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和社会冲突分析模式结合起来,修正和补充帕森斯理论。科塞从齐美尔“冲突是一种社会结合形式”的命题出发,广泛探讨社会冲突的功能。他认为,冲突具有正功能和负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冲突具有保证社会连续性、减少对立两极产生的可能性、防止社会系统的僵化、增强社会组织的适应性和促进社会的整合等正功能。社会冲突的类型(一)现实冲突与非现实冲突。现实性冲突是争取自我利益的冲突,非现实冲突是由人们的敌对心理而引起的,并非为了达到某种具体结果而是为了消除紧张的心理。(二)内群体冲突与外群体冲突。(三)紧密关系中的冲突。(四)意识形态的冲突与分裂型的冲突。社会冲突的根源科塞着重研究齐美尔提出的冲突之网。把冲突的根源归结为人的本性,认为人本性中生来就有敌对性和侵略性。社会冲突的功能1.冲突是正功能还是负功能,既要看冲突的性质,又要看社会群体或社会系统的内部结构。2.外群体冲突总体上有利于群体内部的整合,但如果内部缺乏团结在面临冲突时可能内瓦解。3.安全阀制度。冲突的正功能1.对社会与群体具有内部整合功能2.对社会与群体具有稳定功能3.对新群体与社会的形成具有促进功能4.对新规范与制度的建立具有激发功能5.是一个社会中重要的平衡机制。达伦多夫与科塞的冲突思想比较A达伦多夫主要研究冲突的根源,但科塞却很少从制度上去探索、寻求冲突的根源而是着重分析冲突造成的后果。B达伦多夫认为冲突能够直接导致社会变革,而科塞则认为冲突的功能具有双重性,既可使社会发生变革,又可使社会趋向稳定。C达伦多夫把冲突的根源归结于权力分配不均,而科塞则归结为人性的原因。达伦多夫着重分析冲突的特征,科塞则详细论述能使冲突双方发展为分裂或联合的条件。赖克斯的冲突理论赖克斯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反对帕森斯以价值规范为重心的秩序理论,强调物质生活手段的分配应该在建构社会模型时占据优先地位。他认为货币→权力→价值→仪式的一体化社会结构,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生活手段分配上的极端不平等,必然造成被统治阶级不满情绪的日益增长,促使其成员将个人利益置于群体利益之下而结成集体行动者。一旦统治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权力对比发生变化,社会就会由“统治阶段的情境”向“革命情境”运动,最终导致社会冲突和统治阶级的倒台。冲突的双方即使认识到激烈的冲突比适度的让步将会付出更高的代价,从而彼此作出妥协,但这种“休战情境”也是极不稳定的。冲突双方继续寻找能够满足自己单方面利益的手段,一旦找到了这种手段,权力的平衡立即被打破,冲突随即重新取代暂时的和平。柯林斯的冲突理论1975年,柯林斯的《冲突社会学:迈向一门说明性科学》一书出版,标志着冲突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早期冲突论者只是对结构功能主义进行补充和修正,认为秩序理论和冲突理论同是有用的理论工具。柯林斯认为,社会冲突是社会生活的中心过程,仅仅提出一种补充性“冲突理论”不足以说明这一过程,必须建立一门以冲突为主题的社会学。达伦多夫和科塞的力量都比较多地涉及个人层次的冲突变量和过程,而柯林斯则旨在架通微观与宏观联系。柯林斯冲突理论的主要思想早期冲突论者主要关注宏观社会结构问题,并把社会结构视作外在于个人的强制性力量。柯林斯则认为,社会结构是行动者的互动模式,是在行动者不断地创造和再创造中产生并得以持续的。对宏观社会结构的理解不能脱离建构这些结构的行动者。他吸取了现象学和民俗学方法论的研究成果,力图为宏观社会学奠定微观基础。与早期冲突论者注重理论和意识形态问题不同,柯林斯强调必须建立假说—演绎的命题系统,并从经验上加以验证。唯有如此,才能使冲突社会学真正成为一门说明性科学。柯林斯为冲突问题的研究打下了新的基础,标志着狭义上的“冲突理论”作为一个流派已经式微。简短的评价冲突理论产生后,在西方社会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它有力地打破了揭露了功能主义对社会现实认识的片面性,并很快渗透到社会学各分支学科的经验研究中去,在政治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种族关系、社会分层、集体行为、婚姻家庭等领域出现了大量以冲突概念为框架的论著,在当代社会学发展中有重大的影响。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实践理论(Praxeology)实践既是自由的又是受限制的。实践既非全然有意识也非全然无意识。它植根于连续不断的习得过程。其特点是:1.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同时还有暂存性。2.具有模糊性、盲目性和不确定性。3.策略性。惯习(habitus)惯习是一种内化的、具体化的社会结构,是人们对社会世界的结构进行内化的产物。是由积淀在个人身体内的一种主观精神结构,其表现形式为知觉、评判和行动的各种身心图式。其涵义包括:(1)从微观上看,惯习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2)从经验上看,惯习不是抽象的和理想的概念。而是人们的实践;(3)从感知上看,它具有一种发生性的分类功能,这种功能也是植根于实践之中的。场域(field)场域是各种客观位置的关系网络。它是由依附于某种权力或资本形式的各种位置间的一系列客观历史关系所构成的,是一种方法论关系主义的分析思路。惯习、场域与实践的关系:场域与惯习的关系首先是制约关系,其次是认知建构关系,且后者取决于前者。而实践是场域与惯习之间辩证关系的产物。在具体研究中,研究者首先要了解各种“场域”及其资源配置状况,其次就是要重新引入行动者的直接体验,揭示其“惯习”。在社会实践中,实践受到惯习的指引,人们在惯习的指引下,运用各种可得资本,通过实践不断形塑、建构起“场域”,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不断地创造和再生出惯习本身。而惯习又受到场域的制约,是场域在个体主观世界中的内化,场域通过塑造惯习而制约着实践,故实践既是能动的又是受动的。(惯习X资本)+场域=实践反思社会学在社会学中,倡导反思性研究,提出“反思社会学(reflexivesociology)”的学者早已有之。如在现象学、阐释学、常人方法学、科学知识社会学以及后现代社会学等诸多理论中,先后都有社会学者提到“反思社会学”的问题。例如,古尔德纳(A.Gouldner)在其1970年出版的《即将到来的西方社会学危机》一书中,就曾明确提出要建立一种“反思社会学”,并将理论的产生和理论家的生活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的主要旨趣,倡导社会学要认识自己(knowitself),认为理论的建构受到了理论家的个人生活经验以及个人价值判断的强烈影响,作为一个社会学家应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和反思。常人方法学的反思性主要关注那些同时描述与建构社会环境的实践,即反思性假定同一程序(或模式),并使之成为可观察的活动的属性。因此,常人方法学的“反思性”蕴含在“可说明性(accountability)”之中,意指社会学描述是与专业社会学家所探究的行动场域相通的,它描述反思于产生这些描述的情境(也就是说,社会学家的说明本身就是行动场域的组成部分,并通过与行动场域中的其他行动和信念相互作用而不断改变着行动场域)。在方法论上对反思性的要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学研究本身的反思,它涉及对社会学作为一种“工作”自身的逻辑方法的考虑,其中包含着对传统社会学的批评,并彻底从中摆脱出来。二是要求所有方法必须有助于揭示实践活动的反思性属性,同时要求研究者必须采用非个人的方法论。反思社会学是社会学认识论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它并非现有社会学中众多的专业性分支之一,而是任何严格的社会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通过反思社会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揭示社会学者在研究社会世界的时候容易犯的唯智主义的偏见。布迪厄反思性的特点从反思的主体来看,与仅仅把个人作为反思主体的其他学者不同,布迪厄的“反思性”既把个人作为反思的主体,又认为反思社会学是一项集体事业,反思性概念所要求的“返回”超出了经验主体的范围,而要延伸到科学的组织结构和认知结构,因而,“反思的主体最终必然是要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科学场域”。从反思的对象来看,“反思社会学的基本对象不是个别分析者,而是植根于分析工具和分析操作中的社会无意识和学术无意识”。从反思的目的来看,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不是要破坏社会学的认识论保障,而是要巩固它,不是要削弱它的客观性,而是要扩大社会科学知识的范围,增强它的可靠性。正是这一目标使布迪厄主张的反思性与现象学的、文本的和其它后现代的形式的反思性分道扬镳了。在当代社会学家对反思社会学的研究倡导中,伯格(B.Berger)、加芬克尔(H.Garfinkel)、奥尼尔(JohnO’Neill)、布迪厄(P.Bourdieu)、吉登斯(A.Giddens)、贝克(U.Beck)、鲍曼(Z.Bauman)都十分重视反思社会学的问题。但与早期的古尔德纳对反思社会学的研究不同,在他们那里,反思社会学不再是一个纲领性的口号,而是一个真正的工作纲领(例如,吉登斯和贝克所构想的反思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研究程序不能完全从学科内部确定,即由它的内在逻辑来决定。他们认为社会学必将是一门暂时的,反思性的学科)反思社会学的作用:首先,反思有利于增强社会学科学的自主性。其次,反思有利于推动科学的进步和知识的增长。再次,反思有利于科学而独立地建构起自己的研究对象。最后,反思有利于消除幻觉,使知识分子获得更大的自由。反思社会学的特点:第一,强调对社会学家及其所在的世界进行反思,并非是一种学术的自恋。一门真正的反思社会学必须不断地警觉自身,其既不是诉诸内心,谈论自身,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也不是寻求知识分子的时代精神,它把自身作为研究对象,是要对社会学家和塑造社会学家的世界进行反思;它对社会学的反思,是要对人们面对的诱惑和自己陷入的诱惑进行剖析。第二,它不是“认识中心论”或“科学家群体的自我中心主义”,而是实践中心论。在反思的引导下,社会学家不仅会关注任何“实践性”的事物,而且会重视理论实践的技艺和方法,学会把高度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实践上完全可行的科学操作。因此,布迪厄的反思理论不仅是一种有关理论实践的理论,而且将其纳入实践理论的核心,在发现理论逻辑的同时,也发现了实践的逻辑。第三,企图超越传统的二元对立和长期争论不休的研究范式,创建一种能融合二者的研究视角。布迪厄把“关系”作为社会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并把社会学的学科定位为“总体性社会科学”。他认为社会学必须建构维持人类实践基本统一性的“总体性社会事实”,这种“总体性社会事实”所涉及的人类实践包容各种支离破碎的片断、经验研究和观察分析技术。反思社会学的启示:第一,反思社会学的理论自觉要求研究者不仅对理论具有开阔的视野和深入的理解,而且对理论的起源语境和演变历史的“谱系学”具有批判性的把握。第二,反思社会学家自身所处的生存条件和社会境况,其现状实在令人难以愉悦。第三,社会学的学术场域中存在的大量失范现象一时还难以改观。第四,受常识性知识的影响,社会学家的科学惯习令人担忧。符号互动理论符号互动理论(symbolicinteractionism)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派别。又称象征相互作用论或符号互动主义。符号互动理论的源起该理论源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W.詹姆斯和G.H.米德的著作。但最早使用符号互动这一术语的是美国社会学家H.G.布鲁默。西方学术界曾有人把符号互动分为两派,一是以布鲁默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一是以M.库恩为首的艾奥瓦学派。E.戈夫曼是符号互动论在当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定①人对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这些事物对人的意义为基础的;②这些事物的意义来源于个体与其同伴的互动,而不存于这些事物本身之中;③当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他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这些意义。符号互动论的主要观点①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心灵、自我和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都以符号使用为先决条件。如果人不具备使用符号的能力,那么心灵、自我和社会就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或者说失去了存在的根据。②语言是心灵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能使用语言这种符号系统。人际符号互动主要通过自然语言进行。人通过语言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③心灵是社会过程的内化,事实上内化的过程就是人的“自我互动”过程,人通过人际互动学到了有意义的符号,然后用这种符号来进行内向互动并发展自我。社会的内化过程,伴随着个体的外化过程。④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的,并不是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个体在符号互动中逐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限度内行动,但在这个限度内,个体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处世行事。⑤个体的行为受他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人对情境的定义,表现在他不停地解释所见所闻,赋各种意义于各种事件和物体中,这个解释过程,或者说定义过程,也是一种符号互动。⑥在个体面对面的互动中有待于协商的中心对象是身份和身份的意义,个人和他人并不存在于人自身之中,而是存在于互动本身之中。符号互动论的方法论特征1.符号互动论者倾向于自然主义的、描述性的和解释性的方法论,偏爱参与观察、生活史研究、人种史、不透明的被脉络化了的互动片断或行为标本等方法,强调研究过程,而不是研究固定的、静止的、结构的属性;2.必须研究真实的社会情境,而不是通过运用实验设计或调查研究来构成人造情境。3.符号互动论者不运用正式的数据搜集法和数据分析法,而代之以概括性的和一般的方法论的指令,这些指令要求对被调查的对象采取“尊重”态度。布鲁默与库恩的方法论比较布鲁默认为研究至少应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考察”,调查者着重了解他想要研究的社会情境的第一手资料。第二阶段,即“检验”阶段。研究者集中注意环境中的“分析因素”,这些因素要在理论指导下进行观察才可能获得。库恩赞同米德的社会行为学说,坚持经验科学的要旨是研究数据要客观,研究程序要经济而又合乎理性,研究结果不仅要能接受测试性的检验,而且要能经受其他研究者的批判,并易于付诸实践。符号互动论的应用应用符号互动论有助于对许多问题的理解,如对社会越轨、精神疾病、集体行为、儿童社会化、死亡和挣扎、老年、疾病与痛苦和艺术社会学的理解等等。现象学社会学现象学社会学(phenomenologicalsociology)是1960年代后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反自然主义的社会学理论。代表人物是移居美国的奥地利哲学家和社会学家A.舒茨和倡导常人方法学的美国社会学家H.加芬克尔等人。作为一种社会学理论,现象学社会学的学术思想来源是德国哲学家E.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M.舍勒的知识社会学和M.韦伯的理解的社会学。探讨的基本问题:现象学社会学在理论上提出的基本问题,是怎样使按照自然科学方式建立起来的“社会学”在整体上不致成为一桩错误的事业,以及怎样选择一种研究社会现象的方式使之更富成效。它力求选择一种使自己植根于社会现象独特性的基础,强调这一独特性要求使用有别于自然科学的方法。这种方法论使它关注社会现象的意义特征,但不流于无法检验的直觉。正是在这一点上,现象学社会学把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与韦伯的理解的社会学联系起来。阿尔弗雷德·舒茨(AlfredSchutz,1899-1959)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他的主要著述收入《舒茨文选》(3卷),另著有《生活世界的结构》等。舒茨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把“社会世界”与“自然世界”等同和按照自然科学模式研究社会现象及其过程的做法。他关注社会学研究中的主观因素,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不是实证主义所说的“社会事实”,而是社会事实的“意义”。在他看来,人类知识和社会实在即现实都是通过主观经验构成的,社会学必须重新建构那些能使人们共同感觉的知识赖以建立的概念和类型化手段;人们不能找到任何关于知识或意识的抽象规律,所以像胡塞尔先验现象学那种极度抽象的哲学方法,社会学是不能效法的。社会学应该对主体间性的创造和保持进行经验研究。为此,他把现象学的“生活世界”和“主体间性”引入社会学。生活世界和主体间性舒茨早年研读现象学,他批判地接受了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尝试着把生活世界、主体间性等概念引入社会科学,并把它与韦伯的“理解”概念相结合,主张社会学回到生活世界的基本事实上,开辟了当代社会学理论中的一个新方向。舒茨的学术活动主要用于研究每天运转不息的日常世界的意义构成。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是这个日常生活事件构成的、不断发展的世界的组成部分。所谓的日常世界或生活世界从一开始就是由多重实在构成的主体间性的世界;人们关于这个世界的日常知识从根本上就具有主体间性的特征。因此,从现象学社会学的观点来看,由常识和日常生活构成的人类世界是最高的实在,这个世界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一切都是主体间性的。生活世界的特征(1)清醒:表示行动者完全了解而且注意到生活世界所发生的事情。(2)不怀疑:在自然态度中,行动者接受生活世界的本来面貌,行动者不会去怀疑它或它的存在。(3)工作:舒茨认为,生活世界中,人们从事工作;人们从事身体活动以达到想要的结果。(4)感受完全的自我:在生活世界中,我们感受到完整的自我,即我们完全沉浸于生活世界中,而且我们也以该种方式感受自我。(5)主体间性:生活世界是一个主体间性的世界。(6)个人时间和社会时间的交会自然态度的悬置舒茨提出“自然态度的悬置”方法,其用意并不是把对外部世界及其客体的信念存而不论,而是把对这个世界的怀疑“悬置”起来存而不论,以便社会科学研究者更接近于生活世界本初的、最高的实在,从而理解这个由多重实在组成的日常世界的意义结构。理解:1.“理解”首先是一个哲学认识论问题。“理解”植根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之中,它包含个人通过其具体存在所经历的日常经验的丰富整体性。2.“理解”是关于人类事件的日常知识的经验形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从一开始就把世界解释为属人的、充满意义的世界。3.“理解”是社会科学特有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向传统的科学观所崇尚的感觉至高地位、认知必须从感觉出发、用自然科学的理想模式建构社会科学等观点提出了严重挑战。现象学社会学的发展趋势:1、出现了与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文化人类学合流的趋势。2、英国哲学家L.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渗入现象学社会学。3、与某些自然主义流派也有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趋势。简短的评价现象学社会学作为一种反自然主义社会学的理论观点,它针对传统社会学方法和程序中的可疑之点,提出了人的主观意识、体验和时间等问题,强调描述世界的语言和意义问题,对人们有启迪和借鉴作用。它在一般社会学理论上把肇始于韦伯的方法论个体主义对主观意义及其理解的研究推进到了主体构造意义的顶点,代表了社会学理论研究的一个新路向。但它本质上具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即在社会认识中片面夸大意识、意义主观因素的作用,必然导致主观唯心主义的唯我论。马克思的社会学思想
马克思是批判主义社会学传统的创始人。关于社会的理论1、社会形成的基础。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们相互作用的产物。对社会的科学认识,既不在于整体,也不在于个人,而在于人与人的关系。2、社会发展的过程。社会是一个特殊的关系形态,它的生存和更替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的、合乎规律的客观发展过程。3、社会发展的动力。劳动是全部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社会一方面是人同自然界的本质的统一,另一方面它又是与人之间交互作用的产物。而劳动既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又体现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劳动在改变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人类自己。关于阶级的理论1、阶级的涵义。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2、阶级产生的条件。它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以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前提,同时,它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相联系。3、阶级的历史发展趋势。阶级是一个历史现象,它随着私有制的铲除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而消亡。阶级消亡意味着人类最终将能够消灭社会不平等。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私有制条件下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关于宏观社会学理论的基本观点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资料,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在它上面而建立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社会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研究方法1、辩证的方法。强调研究过程的经验性与实践性。要求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将研究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分析--综合2、矛盾分析方法。是研究社会的根本方法,在阶级社会里,阶级分析法是根本方法。3、科学抽象方法。方法论特征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来,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来,并把它当作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初始关系,也就是要从经济条件出发解释社会现象及其关系,但同时又不忽视其它参与交互作用的社会因素。把社会看作经常处在发展中的活动机体,必须客观地、辩证地分析组成该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法兰克福学派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school)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派,以批判的社会理论著称。由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M.霍克海默、T.W.阿多诺、H.马尔库塞、J.哈贝马斯等人的著作中。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发展与其社会研究所的成长历程具有密切联系,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1.193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为创立和形成“批判理论”阶段;2.战后至1960年代末过渡到“否定的辩证法”阶段;3.1969年以后,研究所逐渐解体,批判理论的主旨仍以不同的形式保持在新一代理论家的著述中,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哈贝马斯。批判理论在西方社会科学界,法兰克福学派被视为“新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并以从理论上和方法论上反实证主义而著称。它继承了青年黑格尔派M.施蒂纳等人的传统,受A.叔本华、F.W.尼采和W.狄尔泰的非理性思想影响,并受新康德主义、M.韦伯的“文化批判”和社会学的启迪,借用K.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概念和G.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提出和建构了一套独特的批判理论,旨在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彻底批判”。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看来,批判理论超越一切哲学之上,并与每一种哲学对立;这种批判否定一切事物,同时又把关于一切事物的真理包含在自身之中。30年代,由于西方世界的工人运动处于低潮和法西斯主义在欧洲大陆的崛起,批判理论家们抛弃了无产阶级具有强大革命潜能的信念,转而强调工人阶级意识的否定作用。批判理论与社会学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在历史哲学、社会理论和社会认识上都与现代社会学具有紧密关系,它的社会理论观点被看作是批判的社会学。1.作为一种社会理论观点的批判理论,本身就是“工业社会”理论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中包含着一个现代人如何看待这个社会以及如何行动的具体纲领。2.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一般批判,批判理论涉及意识形态的起源、形成和社会功能等诸多知识社会学问题,它本身又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知识社会学体系,并对当代有影响的知识社会学家K.曼海姆的观点产生了影响。3.作为一种社会认识方法论,批判理论继承了德国人文科学的精神传统,它从创立之日起,就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社会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实证主义方法论。批判理论在诘难社会学将事实与价值分离即“价值中立”时,把反对实证主义发展到断言现代科学技术是一切剥削、压迫和奴役的最深刻根源,把反对自由主义推进到左派激进主义和极端主义的立场,充分表现了法兰克福学派的价值取向。50年代末~60年代中期,阿多诺和哈贝马斯积极参与了联邦德国社会学界关于实证主义的论战。他们就晚期资本主义的前景、社会学的价值前提以及社会科学的一般方法论即社会科学的逻辑问题,与实在论的科学哲学家K.R.波普尔和结构功能主义者T.帕森斯等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激烈论辩。双方的观点可视为社会学中实证主义—反实证主义两种传统的概括总结,其影响远远超出了联邦德国一国和社会学一门学科和范围。理论演变1970年代后,哈贝马斯把社会学和心理分析视为批判的科学,想通过社会学的批判能力来唤醒人们从崇拜社会结构和社会总体性的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他的批判理论与霍克海默或阿多诺时期相比已大为改观:它已包含有实证科学的概念和因素,近似于一种实用—心理分析的知识社会学,又接近于一种解释学的“沟通行动理论”。尽管批判理论学派中还有一些重要人物恪守原先的立场、观点,如施密特仍在力主保持“批判理论”前后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内格特还在坚持极端左派的见解,但作为最后一位有重大影响的理论家的哈贝马斯在学术观点和政治立场上的后退,已标志着统一的法兰克福学派的解体。法兰克福学派及其掌门人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一直都被命名为“批判理论”,批判有三个层面:1.思想层面,指的是理性批判和形而上学批判;2.社会层面,强调的是社会批判(大众文化批判);3.国家层面,侧重于意识形态(政党意识形态和科学主义意识形态)。当然,这三个层面并非各自独立,而是相互照应,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卢卡奇主张考察人们意识中内在的辨正力量,而不是在物质条件中——经济与政治的力量中——看待矛盾。他认为,人们所能忍受的具体化与合理化的程度是有限的;在人类主观意识中有阻止完全接受合理化的本质属性。卢卡奇强调,统治问题的解决取决于通过对具体化的详尽的历史分析使人们对自己的境域有更清醒、更深刻的意识。否定的辩证法,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概念,从哲学上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激进批判理论奠定了基础。阿多诺否认自己同现存制度中已有的和正在产生着的任何力量具有共同之处,主张对现存事物采取否定即激进的批判态度。权威主义人格,阿多诺的《权威主义人格》一书开辟了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个新视角。他借用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某些观点,主要考察某些个人为什么会自愿接受反犹太主义思想和意识形态宣传。他关心的是个人对反犹太主义意识形态的态度,而不是这种意识形态的起源和发展,也不是这一意识形态支持者的政治权力增长的问题。对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批判,阿多诺对当代社会学理论的另一影响是他对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批判。阿多诺认为,社会学研究主体即社会学家也经常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一般性”的支配对象,在研究过程中社会学家应该把自己的主观经验和切身体验考虑进去,即应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可避免地会介入所研究的社会过程,并成为各种力量争夺的对象。病态社会社会病态的标志:1.主要为资产阶级需要服务;2.非特权阶级也分享部分特权;3.经济和政治权力高度集中;4.科学为资产阶级服务。马尔库斯指出,以上四个标志互相联系着,它们造成了“富裕社会”的正常功能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病症。他还强调指出,这个病态社会最突出的标志是军事动员及其对个人心理活动的影响。攻击性趋向:1.把战争说成是正常的现象;2.把群众对现存秩序的抗议说成是不正常的现象。马尔库斯认为,社会攻击性动员的结果是使恐怖正常化,使个人的心理重负成为正常的事情。攻击性病态的根源:人的可能的状态同实际状态之间存在矛盾,一方面是这个社会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是反动地使用这些可能性。这种矛盾包括更深层地两个根源:一是生产和消费过程地非人道化,二是拥挤、嘈杂、凑合等人海社会地特征。评价:马尔库斯对于美国社会地批判分析,在西方社会学家中是十分杰出的。但遗憾的是,马尔库斯没有从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基本社会制度、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这一基本社会结构入手,揭示美国社会的病态根源。从而,使他对于“病态社会”的批判成为一种没有深入分析、半途而废的结构性批判,并最终转向了人性与心理分析。单面社会--当代发达工业社会作为“单面社会”的主要表现:1.新的控制形式整合了社会对立力量2.劳动阶级正发生着决定性的转变四因素:1.机械化正日益减少着花费在劳动中的体力的量和强度;2.职业分层过程中出现同化趋向;3.劳动者的态度与意识发生了变化;4.新的技术劳动界剥削了对劳动阶级的否定地位,劳动阶级不再表现为现存社会的对立面。发达工业社会包容质变,技术理性的进步消解了“高等文化”中的对立与超越因素,批判理论被遗弃。小结卢卡奇可以说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先驱,将马克思与韦伯的思想结合起来,开启了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先河。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斯等人紧步卢卡奇的后尘,开创了法兰克福学派。霍克海默与阿多诺有较多的合作,他们的思想相近,虽然他们的思想较激进,但是到了晚期,他们都逐渐放弃了激进主义的立场转向悲观主义。同此相反的是,马尔库斯始终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同情和支持西方社会中的激进学生运动,坚持用他的现代乌托邦革命理论去指导新作派的活动。马尔库塞还强烈反对美国发动侵略战争、镇压第三世界的民族解放运动。新功能主义新功能主义(neofunctionalism)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社会学界兴起的一股力图综合当代最新研究成果,以重新建构T.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传统的流派或理论发展趋势。“新功能主义”这一术语是由美国社会学理论家J.亚历山大于1985年在其编辑的论文集《新功能主义》中首次使用的。理论溯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1960年代中期,以帕森斯为主要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是美国社会学中占统治地位的理论流派。自60年代中后期起,美国社会中出现的一系列剧烈变动,促使社会学理论家重新思索社会学方向,各种新理论纷纷兴起,向帕森斯的“巨型理论”发起冲击。以符号互动论、社会交换论、民俗学方法论为主要代表的微观社会学理论猛烈抨击帕森斯理论中侧重对社会结构分析的方面,他们强调对个体行动和行为的分析,要求恢复个体的创造性和自由。以冲突理论为主要代表的宏观社会学理论,则指责帕森斯过于重视秩序、和谐和稳定,忽视冲突、强制和变迁,他们要求社会学更加注意社会变迁中的暴力、革命、权力等物质结构。这些理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