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说课稿_155_第1页
精编-说课稿_155_第2页
精编-说课稿_155_第3页
精编-说课稿_155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说课稿 有关说课稿范文八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说课稿 篇1一、 说教材1、地位大自然的语言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选编的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单元提示要求我们阅读时,注意说明顺序和方法,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要求筛选信息。2、内容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和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

2、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3、课标要求新课程标要求:“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本课有严密清晰的逻辑和严谨科学的语言,能在文本研读中完成科学思想的构建。二、说学生1、生活经验我所教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对田间地头的事物有特殊的感情,本课更能贴近学生生活,激发他们的兴趣。2、能力要求通过上一单元学习对说明文基础知识有了了解,为本课学习打下基础。3、欠缺但是农村的学生眼界局限性,平时阅读量少,他们在理清说明顺序和语言鉴赏方面比较欠缺。根据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把本节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三、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能力目标:1、感知课

3、文内容,根据每段的中心句筛选课文主要信息。2、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3、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增强语言感悟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知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2、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增强语言感悟能力。四、说教法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和三维目标制定我把教学方法制定如下:教法:以任务驱动学生学法:1、五步读:初读、再读、研读、情读和拓读2、小组合作探究多媒体课件辅助五、教学过程:1、导入视频导入利

4、用图画、音乐、语言生动形象,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阅读。2、初读课文,积累字词。学生自有朗读课文,积累的字词,最后教师展示积累的词语。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展示补充。3、再读课文,感知内容,筛选主要信息课件上显示:“快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方法找出每段的中心句,并根据这些中心句筛选课文主要信息。”“采用默读的形式,还要掌握一定速度,是逐步培养学生默读课文,抓关键词句,概括内容的能力,”这是新课标中重点提到的初中阶段需要达到的目标。也是为下一环节从独立转向交流讨论奠定基础。4、研读课文,理清说明顺序读课文的610段思考: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不能颠倒顺序?为什么?这一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5、所以我采用小组合作和图片创设情境。新课标中指出“对课文内容能提出自己看法和疑问,并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通过讨论会总结出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还有古今差异的时间顺序。展示三月内蒙古和海南,四月的内蒙和大连,四月的内蒙山顶上还有积雪而山脚下却绿意葱葱。这种直观的图片对比很容易帮助学生理解经度、纬度、和高下的差异。5、情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第一段听完后用 “我听到了 我知道 说一句话。”找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一段体会欣赏。感受语言既是课堂重点也是学生欠缺环节,我采用了配乐泛读来创设情境,学生由品味词句“我听到了什么”然后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我知道了什么”。学生由听到读,再到品

6、读从而对文本理解和体验,感受大自然的美,探索科学的奥秘。6、作业:以下两个作业任选一个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写一篇观察日记这两个作业完成都需要查找一些资料翻阅科普类图书,这一环节也是拓读的体现,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他们热爱科学兴趣。因为学生个体差异不同,第一个相对容易一些,学生有选择空间。六、预期效果时间:合理的时间安排能保证各环节顺利推进,从而保证有效教学的顺利展开。内容:内容设置上,以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基础为起点,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的知识,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方法:1、五步法阅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目标,有任务,有方法,从而确保课堂的实效性。2、运用小组学习法,克服

7、了部分学生胆怯、不善言谈的弱点,加之教师的引导和鼓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综上所述,本节课是从时间、内容、方法等方面构建的一节高效务实的语文课。说课稿 篇2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神经系统的组成。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二节内容,主要分为“神经系统组成”和“神经元”两个部分内容;本课教材用四则案例以“资料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教材的编排大体上遵循了从宏观到微观,从感

8、性到理性的原则。在本节教材中有大量的图片可以促进所学知识的形象化,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学习。二、学生情况分析七年级学生在经过了一学期的学习之后,对学习生物的方法已经有所掌握,有一定的生物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并对生物有一定兴趣。我相信通过努力学生能够学好本节课内容。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情况,我拟订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描述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明确人体各部分的协调动作主要靠神经系统的调节来实现 。2、能力目标:通过资料分析,自学题的预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对一些简单的神经系统的疾病做出分析。3、情感目标:让学生建立保护神经系统的意识和明确

9、保护神经系统的重要性。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2、教学难点:认识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解决重难点的途径1对于神经系统的组成,要利用挂图和模型或者幻灯片,区分脊髓和脊柱、脑与脑神经、脊髓与脊神经。还要让学生体会到身体上的任何一个点都与脊髓和脑是沟通的。2对于认识神经的结构和功能。充分利用课本 88 页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五、教学方法:本课我想主要采用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和归纳法。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回顾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回答视觉和听觉是如何产生的?它们跟神经系统有关吗?.让学生分析教材中提供

10、的四个病例,并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引出本课。用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情境导入提高学生兴趣为本课学习打下基础。二)体验参与,探求新知,神经系统的组成导读、自学。教师通过课件演示这一部分的重点,并提出问题: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并用笔划出知识要点。汇报、答疑。学生们完成自学并分别汇报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是什么?教师在学生们汇报时适时的进行讲解,并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并随机出示神经系统的组成的图片进行提问,巩固所学的知识。知识识记。在进行了拓展和延伸学习过程后,教师有针对性的让学生依图进行相关知识和相对应功能的识记。强化记忆。,神经元、导读、自学。教师让学生认真阅读神经元部分的

11、内容,并提出有关问题。交流、答疑。 教师让学生分别回答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是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适时进行讲解,并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并通过课件出示神经系统的组成的图片进行提问,巩固所学的知。知识识记。让学生用橡皮泥分组制作神经元模型,并说出各部分的结构名称和相对应的功能,从而强化记忆。(三),归纳总结教师通过课件归纳总结这一节课的知识重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四)练习巩固,检验掌握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课件出示填空题、选择题等练习形式。分层次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和检验。当堂完成课后习题。(五)联系生活,实际应用在课的最后教师再回到导课的情境中去,让学生再用所学知识分析

12、课本中所给的四个病例。教师适时让学生建立保护神经系统的意识和明确保护神经系统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并提出学生们应在神经系统的保护方面应做到什么作为课后作业。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六)板书设计:本课的板书应集中展示了本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与知识点,简洁、明了突出重点。说课稿 篇3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的: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安排的课文内容是以成长为主题。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她的小说城南旧事,小说讲述了自己在父亲及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响下不断长大的故事,学习这篇小说,要感受父亲对自己的关爱,领悟父爱对“我”成长的影响。领悟文中的

13、“我”对父亲的挚爱,以及失去父亲之后的痛楚。2、教学目标: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用简明语言概述文章内容。研读课文,说说文章具体写了哪些事,理清写作思路。找出经历家庭变故后,有关“我”表现的词句,认识生活需要勇气这一道理。阐述具体体现父爱的事件,解读人间至爱亲情。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达到情感熏陶的目的”3、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父爱,领悟父爱对孩子成长的影响。4、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句子“我是小小的大人”这句话的含义。5、课时:2课时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14、二、说学情本课所记都是日常生活的小事,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这些事件的能力;另外,他们正处青春期,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三、说教法1、复述法:学生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复述来提高自己的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2、朗读法:“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反复朗读课文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3、合作探究法:四人为一小组,交流自己对文章某片段的理解。四、说学法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动笔勾画、积极读书。2、发现法: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本课所用的教法学法是依据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

15、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五、说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学习课文之前播放电影城南旧事插曲送别,引入课文。然后简介城南旧事的故事内容。播放歌曲,是为了引发学生兴趣,渲染一种淡淡的离别气氛,如歌中所唱“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2、学习新课(1)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肿胀、叮嘱、恐惧、骊歌、花圃。(2)感知情节,让学生带以下问题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你是怎样理解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题目?文中哪些写眼前的事,哪些写回忆的事?回忆的事是怎样引出的?说说下面的几句话和文中哪几件事相照应?a、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b、明天要早起,收拾

16、好就去学校,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可不能迟到!c、没有爸爸,你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是让学生了解故事内容、小说中插叙的写法。从而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知。(3)分析人物从全文来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请用“我认为这是一个的爸爸”的句式说说你眼前的爸爸。从哪些地方我们可以感受到英子的成长?请以“英子,你是好样的”开头,说一句或一段话。父亲的爱是本文重点,通过学生的评价,了解父爱,了解父爱对孩子成长的影响。(4)品味语言:你感触最深的句子是:为什么?最能引起你的联想的句子是:它让你想到些什么?你认为最有哲理的句子是:通过这些语言

17、,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说一处文章的妙笔。学生通过自己朗读课文,亲近文本,可以领悟作者的感情,产生自己独特的体验。如文中爸爸叮嘱我:“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学生可能体会到这个父亲将要丢下一群未成年孩子时的那种辛酸痛楚和不放心。每个人体验是不同的,理解也不同,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这个环节要让学生充分地去朗读课文,读出情感,谈出感受,进而体会父亲的深情,以及他对我的影响。让学生在说话中明白成长过程总会遇上一些挫折,为走好今后的路做好思想准备。同时让学生再一次感悟父爱使自己的认识得到提高,感情得到升华(5)感悟和反思说说自己或别人的成

18、长经历。开展“寻找父爱”的活动,口头作文世上还有爸爸好感悟父爱。说一句精彩的赞美爸爸的话。设计思路的指导思想:这一节课,是通过听,让学生走进故事,感知课文;然后说,分析人物、感受成长;接着让学生品语言,获得语感。课堂中通过让学生听、说、读、写、思来掌握学习语文的一些规律。说课稿 篇4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材第二单元的 飞上月球第二课时, 下面我就从教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几个方面说课。一、 说教材飞向月球 记叙了1969年7月 16日, “阿波罗”号飞船飞向月球并登上月球的经过, 再现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的喜

19、悦和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二、 教学目标:1、凭借课文语言材料, 了解宇航员飞向月球的经过和现代宇航事业的发展情况,激发热爱科学、 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2、 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 教学重点、 难点重点: 正确、 流利地朗读课文, 了解宇航员飞向月球的经过。难点: 感受飞行过程中的奇妙, 体会宇航员工作的艰辛。四、 教法、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运用自学法、 讨论法、 朗读感悟法,让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积极参与, 激发潜能。五、 教学过程:(叫) 谈话导入, 激活情感以探讨 嫦娥奔月 的故事为切口, 激活学生对月球的向往, 揭示本课任务,奔赴月球, 调

20、动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从而以高度的热情、 饱满的精神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之中。(二)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本课没有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 也没有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 纯粹的读课文可能会削减他们的兴致, 因此在这一一环节中, 我为学生营造“飞向月球”的氛围, 作了这样的设计: 同学们, 为确保这次飞行的顺利, 咱们得做如下准备: 1、 熟悉飞行路线一读课文, 了解课文内容。 2、 扫除飞行障碍一运用工具书, 认识生字,理解不懂词语,确保读通课文。3、了解飞行准备一根据“飞向月球训登上月球训研究发现价值”将课文分段。 4、 准备飞行, 接受考验一检查自学情况。 以这一系列的设计, 引导学生自学课文, 从

21、而使学生的学习富有挑战, 让学生进入角色。(三) 读文理解, 感悟道理在一切准备工作就绪之后, 开始奔赴月球的旅行。精读课文1一4小节, 了解宇航员飞向月球的经过,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因此,在教学设计时, 提出了更具挑战性、 激励性的任务一此次飞行, 我们将选择最优秀的宇航员, 并结合本班实际情况, 奖赏“智慧之星”, 使学生保持学习激情, 乐于去学。 在熟悉了飞行过程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去发现飞行过程的奇特现象, 让他们去找一 找文中最感兴趣的地方, 读出令人发趣的味道, 通过找、 画、 听、 读宇航员工作的句子, 从而感悟现代科学的进步, 宇航员工作的艰辛。(四) 拓展文本, 延伸课堂结合

22、飞行过程, 让学生谈谈此次飞行的感触, 回顾“神州五号”成功返回的激动时刻, 从而激发起学生热爱科学、 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五) 知能训练, 快乐作业抓住课文中出现的“先再然后”让学生学会在记叙进行某一活动过程时能按一定的顺序, 避免作业的枯燥乏味, 以这种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 快乐作六、 板书设计揭求标题, 抓住本课重点, 将飞向月球的过程概括板书, 做到条理清晰, 深化课题, 让学生能根据板书, 回顾中心, 把握本课的重点。行: 奔月 睡: 没有方向, 悬着吃= 先 。 。 再 。 。口 然后 。 n。飞向月球 小心翼翼登月终于返回: 标本, 照片, 元素说课稿 篇5一、 说教材老师们,

23、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蓝色的树叶。(板书题目 一棵蓝色的树叶)蓝色的树叶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第三册第五单元 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别人有困难,我们应该热情帮助,新世纪的小主人就应该友好地相处,团结合作。”蓝色的树叶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李丽向林园园借绿铅笔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相互帮助的道理。课文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读后自然受到助人为乐的思想教育。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及二年级小朋友的实际水平,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我打算用两课时教学,目标设置为:1、 认识本课“术、铅”等9个生字,会写“由、术”等10个生字。这条目标的确立是因为课标告诉我

24、识字教学是第段阅读教学的重点,因此,我把它定为重点目标。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为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了让学生在识字学文中渗透人文性,所以把这目标定为难点目标。三、说教法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同时,我以读带讲,整体感之,揣摩体会,以问题导入新课,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中两个小孩子的心态,让学生思考:“我想对林园园说”部分替课文补充一个不同的结局。四、说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实物板书,引起学生的疑问:“我们看过的树叶都是绿色的,为什么题目上的树叶是蓝

25、色?”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为什么课题是蓝色的树叶?”这样,变老师的提问为学生的质疑,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体现课堂上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促进主体的发展。(二)、以读带讲,读思结合,题为“蓝色的树叶”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之后,我引导学生三读课文:一读,借助拼音,自学生字词,把课文读正确;二读,复习巩固生字新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三读,了解课文大意, 想想蓝色的树叶是怎么出现的?边读边用笔画画圈圈,数一数,李丽和林园园有几次对话?在学生初读基础上,随文检查学生学习生字新词的情况。在学生掌握生字新词的情况下,我进入:朗读课文,学习词句的训练。主要采取情景朗读教学法。接着

26、,我重点抓住李丽和林园园的四次对话进行训练:1、(出示第一次对话)抓住“小声”“吞吞吐吐”指导学生朗读“把绿色铅笔借给我用一用行吗?”“我还没画完呢。”进行引导学生学习问句,读出问句,用问句谈话,学生会说出:我可以跟你一起走吗?把雨伞借我用一用行吗?并在此基础上分角色朗读。2、掌握了第一次对话的训练方法,第二、三、四次的对话,我就按照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先自读,小组读,在分角色朗读,加强人物语言的训练。(三)、拓展延伸,情感熏陶语文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一、二年级的阅读年段目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孩子乐于与人交流自己在阅读中的感受和想法。此时,孩子们已对文中的两个小朋友有了自己的

27、想法,再让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假如你当时也在场,你想对林园园说什么?”孩子们畅所欲言,他们可能会说:“园园,这样做是不对的,你应该像小白兔和小灰兔那样,主动帮助老山羊才对的 。”也可能会说“园园,老师经常教育我们,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你们是同桌,更应该象亲姐妹那样团结一致,互相帮助,才对呀。”当学生讨论完毕,老师及时鼓励他们真实一群能说会道,乐于帮助别人的好孩子。并且板书:互相帮助。说课稿 篇6一、说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p83的内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2、教材内容所处的地位:本单元教学异分母加、减法以及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

28、以及认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本单元知识既是分数加、减运算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乘、除法以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因此异分母分数加、减运算的关键是把要相异的分母化成相同的分母,即通过通分使算式的分母相同,然后按照整数的加减运算法则进行计算。在对分数的教学过程中,单位“1”非常重要,任何一个整体我们都可以把它看作单位“1”,然后利用分数的知识来解答。在分数的计算过程中,整数的运算法则同样适用,例如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这些规律的使用能使分数加、减运算更加简便,应注意使用。3、教材的重难点:(1)、能运用

29、运算法则正确进行计算。(2)、使学生掌握什么时候一次通分好,什么时候分步通分好。(3)、利用分数混合运算的法则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4、教学目标:(1)、使学生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2)、使学生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二、设计理念(1)注重新课程理念的体现,主动让学生参与。(2)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并且让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收获。(3)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己有的知识经验

30、基础上。三、教法和学法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1、出示情境图,鼓励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进而列出算式。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教材中呈现了两种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进行计算,再组织讨论和交流算法之间的联系,明白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的观察题、认真审题、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计算、概括总结、检查的学习习惯。四、教学程序(一)、复习引入。1、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31、指出:计算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时,要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则进行计算,得数能约分的要约分。2、计算。7(4)- 2(1)= 8(3)+ 4(3)= 6(5)- 3(1)= 4(3)+ 6(1)=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结果,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2、谈话引入。师:大家已经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学习新的知识。(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1、理解各分数的意义。(1)出示例2:红山小学校园里有一个花园,其中月季花的面积占4(1),杜鹃花的面积占3(1),其余是草坪。草坪的面积占几分之几?(2)提问:谁能说说这里的4(1)和3(1)各表示的意义?追问:月季花的面积

32、占4(1),杜鹃花的面积占3(1),都是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的?(3)问题“草坪的面积占几分之几?”这里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4)小组内说说剩下的草坪面积可以怎样列式计算?(5)指名汇报。预设学生的答案一:可以用单位“1”,减去月季花的面积4(1),再减去杜鹃花的面积3(1),剩下的就是草坪的面积。预设学生的答案二:先算两种花一共占花园面积的几分之几,再用单位“1”减去两种花所占的几分之几,可以得到草坪的面积占几分之几。(6)教师找同学在黑板上板演列式,然后补充板书:生1:1 - 4(1)- 3(1)生2:1 - ( 4(1)+ 3(1)再请学生解释两种列式所表示的意义。2、探索分数混合

33、运算顺序。(1)学生尝试完成计算,交流计算方法。1 - 4(1)- 3(1)= 4(3)- 3(1)= 12(9)- 12(4)= 12(5)1 - ( 4(1)+ 3(1)= 1 - (12(3)+ 12(4)= 1 - 12(7)= 12(5)提问:比较这两种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带有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该怎样计算?(2)提问:在做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时与以前整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吗?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加减混合运算是同级运算,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时,先算括号里的算式。3、揭示课题并板书: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34、教学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注意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例2的加减混合运算中,被减数是1。这道例题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把被减数写成1,二是怎样计算。教材在第36页概括分数意义时说,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叫做单位“1”。这道例题把花园的面积看作单位“1”,所以它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例2在列出算式以后,把计算留给学生完成。这是由于他们已经能计算两个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应用已有的计算知识解决更复杂的计算问题,能积累计算经验,发展计算能力。计算1-(1/4+1/3),由于先算1/4+1/3=7/12,因此把1写成12/12。计算1-1/4-1

35、/3,会出现两种情况:如果从左往右依次计算,那么把1写成4/4,先减1/4得3/4,再算3/4-1/4;如果先把1/4和1/3通分,分别化成3/12和4/12,那么1只要写成12/12。这两种算法都是可以的,应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4、完成“练一练”。(1)完成“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展示学生作业,交流方法。教师追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此基础上计算“练一练”里的5/9+2/3-2/5,学生可能出现分步计算或一次通分计算两种方法。前一种方法适宜多数学生,因为按运算顺序可以分两步计算,而且每一步计算都是两个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与例1是衔接的,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6、后一种方法把三个分数同时通分,计算可以快一些。由于本册教材只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两个异分母分数的通分,学生中有能力采用后一种算法的应该鼓励,没有能力则不必勉强,更不必要补充教学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三个异分母分数的通分。(2)完成“练一练”第2题。集体读题。提问:“我国约有10(7)的人口在农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把什么看作单位“1”?(学生回答:把“全国人口总数”看做单位“1”)求“城市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1 - 10(7)重点指出:全国人口总数看作单位“1”,这是解题的一个重要条件,虽然题中没有写出这个条件,同学们必须把它找出来并参与列式。(三)、巩固练习1、

37、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1)学生独立完成计算。(2)指名板演,交流计算方法。提问:你是按照什么运算顺序计算的?指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参与运算的几个分数,可以分步通分,分步计算;也可以一次通分,再计算。计算结果要约成最简分数。练习十五里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纯计算题比较少,仅第1题里有4道。教学中适当补充三个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练习也是可以的,但不要耗费学生过多的学习精力。如果学生计算发生错误,要仔细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2、完成练习十五第2题。(1)读题,理解题意,说说自己的思路。(2)学生独立完成解答。10(3)+ 5(1)+ 6(1)= 30(9)+

38、30(6)+ 30(5)= 30(20)= 3(2)(小时)(3)交流汇报,集体评价。3、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1)学生独立完成(1)、(2)小题,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2)鼓励学生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提出用分数加、减法计算的.不同问题,可以是一步计算的,也可以是两步计算的,并让学生尝试解决提出的一些问题。4、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提问:“1”从哪里来的?把什么看作单位“1”?(四)、课堂总结1、师: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成果的篓子中又装了什么新“果子”?说说看?2、谁愿意再说说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在计算中要注意什么?(五)、板书设计:(仅供参考)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说

39、课稿 篇7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常见的酸和碱的第三节溶液的酸碱性。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以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两种粒子为知识主线,一是突出了组成和结构决定性质和变化;二是为了发展化学基本观念,包括微粒观、变化观和分类观等。即用微观构成和变化的观念认识酸和碱的组成和性质。本节课安排在学习了酸和碱的性质后,这样的安排能让学生认识到酸和碱的各种通性都可以作为我们判断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的依据,只是使用酸碱指示剂是其中最为简捷的方法。溶液的酸碱性及其强弱的检验方法是今后开展实验探究学习化学必备的基本实验能力。其中还渗透了科学方法教育:

40、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从溶液酸碱性的检验到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强弱还渗透了从定性到定量的研究方法。二、学习目标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下面几个学习目标。(课件展示)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酸碱指示剂、酸碱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知道ph与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关系,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强弱。2、通过分析讨论,从h+和oh-的角度,认识溶液酸碱性及强弱程度不同的原因,进一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从溶液酸碱性的识别到判断溶液酸碱性的强弱进一步学习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3、通过亲历实验探究过程,初步学会用间接方法收集证据。 4、通过阅读、交流,了解溶液酸碱性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发展

41、化学的价值观等化学基本观念。5、通过阅读多识一点:酸碱指示剂的发现学习科学家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三、学习重点、难点:(课件展示)重点是溶液的酸碱性及检验方法。难点是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四、教学方法:问题情景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五、教学过程导入: 出示:橘子和山楂等酸味的水果,让学生谈谈对酸味及酸味强弱不同的认识,查找学生的认知起点展示学习目标(课件展示)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学习溶液酸碱性的检验方法及酸碱指示剂的概念渗透间接观察法出示一瓶无色溶液,有哪些方法确定它是酸性还是碱性?总结归纳酸碱性的检验方法很多,其中用石蕊和

42、酚酞是最常用的方法。目的是设置顺同于学生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特点的问题情景或问题。寓新知识的教与学于知识的回顾之中实验探究:酸碱指示剂在不同溶液中的颜色变化 归纳出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分组实验,合作完成,记录实验现象,获得结论思考:酚酞试液不变色能否说明溶液显酸性?为什么?目的是让学生亲历完整的实验探究,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学生阅读:多识一点 酸碱指示剂的发现学习科学家善于观察和发现,勇于探索的精神,总结归纳石蕊试纸在不同溶液中的颜色变化,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通过领略科学家科学发现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的要义和本质。如何确定溶液的酸碱性的强弱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浓的白醋比稀的白醋酸味重,提出问题:浓的白醋和稀的白醋酸味不同,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分?演示实验:取样,分别加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颜色让学生明确:用酸碱指示剂能检验出溶液的酸碱性,不能确定溶液的酸碱性强弱。接着从微观的角度思考溶液的酸碱性强弱与什么有关,介绍:溶液的酸碱性强弱与氢离子浓度、氢氧根离子浓度的关系和ph与溶液酸碱性强弱程度间的关系学习用ph试纸测溶液ph的方法从溶液酸碱性的识别到判断溶液酸碱性的强弱渗透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实验探究:测定溶液的ph可以选择感兴趣的物质,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