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细节 营造活力 提高效率_第1页
巧设细节 营造活力 提高效率_第2页
巧设细节 营造活力 提高效率_第3页
巧设细节 营造活力 提高效率_第4页
巧设细节 营造活力 提高效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巧设细节 营造活力 提高效率 摘 要:新课程强调进一步突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所以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应着眼于激发学习兴趣,发挥个性,营造活力,关注体验感悟,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重视诵读、引进资源、巧用比较、质疑互动、渗透语法、归纳整理、文本解读的教学策略,是关注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文言文 课堂 细节 活力 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04-00 作者简介:王文斌(1970),浙江象山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浙江象山县丹城第二中学教导主任。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新课程

2、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但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文言文教学还是没有改变“低效”的现状,尤其在课堂教学中,因为教学内容分散,教师教法单一,缺少语言环境等原因,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更不要说学习的积极性了。“文言并重、情趣相生”的课堂教学艺术是我们的追求,新课程应该更加突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所以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应着眼于激发学习兴趣,发挥个性,营造活力,关注体验感悟,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巧设细节,激发学生兴趣 (一)重视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南宋教育家陆象山说:“涵泳工夫兴味长。”教师可设计多种形式的诵读,如教师范读、学生跟读,个别读、集体读、轮流读,

3、读评结合等,使文言文课堂响起朗朗的读书声,以此激发诵读的情趣,培养文言文语感。 首先要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语气语调。如马说“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石”(dn),如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被”(p)等,可先设置多人同读的环节,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寻根溯源,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细节设置,正是让学生自己发现,其兴趣定会陡生,从而更好地掌握这些通假或古今异读的字词。 其次,在读准字音之后,就要读出文言文的韵律美。在诵读岳阳楼记时,第二段中的部分韵脚:江、汤、涯、千、观、峡、湘,朗读语句时就要读出“a”的韵味;且文中多处运用叠词:浩浩汤汤、霏霏、郁郁青青、喜洋洋者矣,要引导学

4、生品读,做到先快后慢,先重后轻,先连后拖,在轻重缓急中读出画面的意境。 (二)引进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陶行知曾说:“生活就是教育。”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穿插学生生活、现代社会、时政热点和科技发展等生活资源,呈现视频、音乐、图片等网络资源和校园资源,利用故事会、辩论会、课本剧等资源,这样的教学细节能给学生带来期盼,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 在教学公输时,在基本理解情节的基础上,笔者利用师生资源构建了一个角色体验的环节:结合附文中谈谈戏剧的内容,让学生分成三组,根据课文分别设计“墨子舌战公输”“墨子舌战楚王”“墨子 实战公输”三场剧本,然后分角色演示该场景。而要演活三个人物,学生

5、就要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揣摩相应性格的人物,要从对话的潜台词中感悟墨子、公输、楚王的人物心理。由于是角色体验的活动,学生自然兴趣盎然。而这个环节的细化,不仅使学生看懂了课文,更有助于其分析各个人物的思想,学习自然高效。 二、发挥个性,营造课堂活力 (一)巧用比较,体验生活情趣 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将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和鉴别,这样可以引发学生充满个性的思索创新欲望,使学生思维活跃,认识更加深刻,提高思辨力和鉴赏力。因此,教学上设计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比较,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如愚公移山一文中有两句话值得朗读与比较。“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毁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河曲

6、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教师可让学生先自读后展示,暴露朗读问题,然后师生集体品读比较,让学生理解其妻对移山的问题有疑虑,目的不是为了阻止愚公移山,而是提醒愚公及全家人正视移山的困难,并且设法克服困难,但说话的语气是委婉的、商量的、询问的,符合她的身份。智叟是个自作聪明的老头,对愚公的行动不理解,不支持,所以用的是夸张、轻蔑的口吻。学生在比较中既可提高朗读的能力,也可在阅读理解中同时提高思考能力。这样的比较提问做到文言结合,使课堂气氛情趣盎然,充满活力。 (二)质疑互动,营造课堂活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疑”是点

7、燃学生探索的火种,是他们积极思考问题、努力探索质疑的具体表现,所以教师可巧妙引导学生质疑,也可以运用互动辩论方法对有争议的内容进行分析,鼓励学生个性化地解读文章的人物语言、思想情感等,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使课堂成为交流与创新的阵地,使课堂充满活力。 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时,笔者引导学生质疑:元方入门不顾,元方的为人处事是否合情合理?学生进行激烈的辩论,教师逐渐引导学生理解元方入门不顾的真正原因:是因元方所敬仰的是“信”与“礼”,而来客失去了名士的风度,所以元方会对无信无礼的来客做出那样的举动来,元方的行为是良好的“五常”教育的结果,是符合他的年龄特点的,也是真实的记录,这不仅不是无礼,而恰恰

8、是最知信崇礼的表现。学生的辩论发展了存同求异的思维,其对人物形象的感悟也更深刻了。 又如满井游记的教学,学生了解了作者袁宏道不愿做官而访师求学、游历山川的人生理想后,笔者设计了如下互动题:古代文人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态度有哪些?你最欣赏哪一类?学生们反应热烈,整理出了如下内容:岳阳楼记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五柳先生传中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韩愈马说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忿懑与不平等互动结束后,学生已从历史的高度对以上现象作了总体评价,并注入个人与文本对话时得到的感悟与体验。这样既加深了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又丰富了课内外积累,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 三、夯实基础,提高

9、学习效率 (一)渗透语法,夯实文言基础 文言文教学不是外语教学,仍是母语教学。钱梦龙说:“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 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地和古代文 学语言有着血缘关系。”当今的文言文教学如果不了解古代文化和特殊的词法、句法现象,就无法真正理解文意,更无法与作者的意趣共鸣,那何谈真正学懂了文言文? 如陋室铭的教学中,在理解孔子“何陋之有”一句时,可联系“何罪之有”“城中人未知之也”等句,引导学生找出共同点,最后归纳语法特点:古汉语语法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强调宾语,在宾语后面加上一个结构助词“之”,再把宾语和结构助词提到动词前面,但这种用法往往体现在否定句或疑问

10、句(包括反问句)中。像岳阳楼记中“臆!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里的“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所以,首先可以判定这是一个反问句,说明有“宾语前置”的可能,这种词序颠倒主要是出于突出强调或者句子结构上的需要。倒装在古今汉语中都有,只是在古代汉语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而已。 而曹刿论战中“夫战,勇气也”一句却是另外一种句法。教师结合“者,也”是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来讲解,并指出它有几种变式,如“,(者)也”等,辅以“陈涉者,阳城人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作为例证,最后总结出判断句的特点是主语后用“者”或逗号来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者也”或句号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二)

11、归纳整理, 提高学习能力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新课标也要求学生“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积累阅读材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等分类小卡片,进行所学文言知识的归纳和整理。这样既可帮助学生巩固文言知识,又能促使学生将掌握的文言文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由此产生联想和领悟,还能提高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文言文虚词都有规律可循,可以编口诀加速记忆。如对“而”字用法可以用如下口诀来记忆:前后可换表并列(任重而道远),动作延续是承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意思转换表转折(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形容词后表修饰(拔山倒树而来),前有原因是因果(四时之景

12、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面对如此便捷而充满趣味而又好记的归类方法,学生对文言文归类一定会产生兴趣,这时教师不妨再趁热打铁,出示“之”“其”等虚词的用法规律,让学生再编辑一些朗朗上口的口诀。 除了词法、句法的归类外,我们还应注意到经典语句及成语积累。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知新”“任重道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让人谨记应有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让人胸怀天下;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教人与民同乐;出师表中的“亲贤臣,远小人”使人是非分明,帮助学生不断举一反三,在新旧知识之间产生联想,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13、(三)文本解读,坚持文言并重 何谓“言”,“言”就是文言字词的解释,“文”是文章的内容、结构、主体和情感。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必须“文言并重”。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语文教学提倡教师“披文入情”就是要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 在小石潭记第四段写潭境“凄神寒骨”的教学中,笔者首先帮助学生用使动用法理解了“凄神寒骨”的含义,但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引导学生理解主旨,笔者当时设问:小石潭环境如此洁净幽美,同游者三五成群,为什么作者却说“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其境过清”呢?学生一下子反应不过来,笔者就先安排学生讨论,然后引导学生看柳宗元写柳州八记的背景,从而使学生逐渐领悟:作者因仕途上的失意,在看潭水时便产生了清幽冷僻、凄神寒骨的感觉。正因为这种清幽冷寂的心境,所以虽然同游随从三五成群,在作者看来,却是“寂寥无人”。洁净雅致、充满情趣的幽美潭境在作者看来却是“凄神寒骨”,可见作者的抑郁悲伤是何等深沉厚重。同时,在积极的思索讨论之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