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软实力建设_第1页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软实力建设_第2页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软实力建设_第3页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软实力建设_第4页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软实力建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软实力建设 摘 要:创新型人才培养受到了空前关注。高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目前我国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硬实力有一定优势,但软实力建设相对薄弱。本文分析了我国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在培养方式、成长环境等方面入手,力求找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大学 创新型人才 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1-001-02 2001年,北京大学“元培计划”的开展实施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正式步人了实践探索的轨道。之后,各种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针对我国较

2、长时间内杰出人才培养不足的问题,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引发了社会各届对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的高度关注。高等教育如何进一步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新时期中华民族的共同思考,而且本科阶段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阶段性作用。 一、大学创新型人才界定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 “创新型人才”的种种属性。 有学者将其基本属性概括为“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创新性”;有学者用“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来概括其基本素质;有人认为:这种“人才”是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涵的基本规律,并且具备相应能力

3、的人才。笔者认为,创新型人才,是与常规人才相对应,以个性自由、独立发展为前提,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高度发展并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 作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应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以及主动实践和创新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学科基本理论功底,掌握现代计算和分析技术,对现实问题具有较强的敏感性以及较强的获取和分析数据、信息的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开放精神,具备熟练的国际语言交流能力和较强的跨文化沟通及工作能力;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广博的跨学科知识,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具备培养深造的潜力。 二、我国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大学是知识创新、传播

4、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拥有一批世界级的拔尖人才是构建培养创新性人才体系和建立知识创新基地的先决条件。 (一)硬实力有一定优势 我国经济、教育的大发展。一方面,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过4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二,每年新增消费需求相当于整个韩国的产值。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九五”到“十一五”期间的大改革、大建设、大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 科研经费不断增长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大学累计获得科研经费1300多亿元。教育部直属大学的科研经费则占到全国大学的55%。2008年我国大学科研经费总额达到654.5亿元,较2007年增长20%,其中半数来自

5、于企事业单位和地方委托的产学研合作项目。 2. 实验室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随着产学研的发展,结合“211”、“985”工程的实施,目前依托大学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占总数的63%,国家工程实验室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国家大学科技园69个。据2008年的统计数字,大学重点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固定资产已达21亿元,并逐年稳步上升。 3. 图书馆建设 在信息化数字化的新时代,图书馆开始实现资源建设的结构性变革,依托良好的网络环境和先进的数字化平台,大力发展电子资源。电子资源利用率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水平相当。 4.办学规模扩大,配套设施不断完善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及教育部门都投入了大量资金

6、用于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配套设施的完善。多数大学都新建或改建了学校功能性建筑。校园宽带,无线上网全区覆盖,多媒体教室,中央空调,一卡通等配套设施也日益完善。 (二)软实力建设相对薄弱 大学在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采取了某些特殊的政策措施,例如允许智力超常、创造力强、表现优异的学生,在选课、跳级、提前毕业、免试保送研究生、硕士博士连读等方面有较大的自由度,增加了这些学生充分发展自己才能的机会。近几年来,许多大学在加强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创造精神和能力等方面,也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 先进的硬实力建设已经为我国组织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聚集和培养创新创新型人才奠

7、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硬实力的优势未必化为胜势,中国的创新型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还远远不及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诸多不足: 1.科研体制 科研体制可谓诟病已深。一是我国科研体制是学习前苏联的产物,有科学院研究机构,大学研究机构,企业研究机构,导致机构重叠,力量分散。二是现行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低下。三是我国科研领域存在着严重的官本位现象,领导为政绩往往不论实际情况,一味地把项目做大,而且只愿做保险性的而不愿做开放性的项目,阻碍科研成果出现的同时也限制了创新型人才的成长。 2.人才评估制度 现行的人才评估考核制度依然存在评价简单量化的倾向。从职称评定到人才奖励都将论文发表、科

8、研项目数量作为硬性指标,众多学者为了论文而奋斗,把很多时间都花在跑项目和应付评估上。创新型人才既应包括在科学领域做出创造性研究成果的创新型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也应包括生产、技术等领域有重大发明创造或革新以及在经营、管理和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等方面有突出成就的杰出人才等。传统的完全以学术定向的研究型人才的评估制度,已很难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我国不同类型高层次人才的要求。 3.培养模式 在我国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发展和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的新形势下,高等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制度、人事与管理体制的改革,还很不适应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

9、的要求,特别是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表现出相当的局限性。例如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过于单一、专业和知识面比较狭窄、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实践环节薄弱、教学制度不够灵活等等。大学本科阶段,大学的教学模式是刚性的计划教育,把学生放在一个磨具里铸造,学生少有自主权和选择权,拔尖学生难以脱颖而出。 4.创新思维的氛围 学生对学习的选择机会和自由发展的空间不大;对某些智力超常和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在课程选修和培养途径等方面的特殊措施少,为学生禀赋和潜能开发创造的环境不宽松。不利于鼓励和支持学生提出学科前沿的创新性课题和期望有创造性成果、允许带有一定风险性的学位论文选题,不利于学校形成重才、爱才、

10、鼓励创新、支持冒尖的良好环境;因此难以形成倡导独立思考和追求真理、宽松活跃的学术氛围和严谨、扎实的学风。 5. 交叉学科环境的缺失 交叉学科的繁荣发展可为创新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的学科环境。国内大学院系建制的基础是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单纯地反映了同一学科领域内各学科的纵向联系,忽视了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横向联系,不利于为学科的互动和交流提供组织基础。学术资源的分配、教师编制、学术评价都指向传统的成熟的单一学科,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得不到重视、教师不愿意冒险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这些都制约和束缚着学科交叉的深入推进。 二.高校如何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软实力 1.完善培养体制,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适用模式

11、国家应该结合教育部、财政部、科技部等部门,广泛听取意见,建立健全针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政策。进一步加大产学研的结合,为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提供更多平台。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使其有效地利用到人才培养和项目研究中去。 近十年来,我国大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探索出一系列模式。本科阶段,大学应引导学生开拓视野、拓展思维、确立人生价值取向、获取既全面又专业的知识,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硕士、博士研究生阶段以专业创新为主,大学应为其创新和实践提供平台。在校各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均可向基地申请组成创新实践团队,由基地提供优厚资源帮助学生进行创新实验和项目研发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科研人员、教师工作在

12、科研、教学一线,既是创新的践行者又是知识的传授者,既是创新型人才的后备军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力军,大学应采取各种形式为他们研修、学习提供途径。 2.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估制度 对大学的评估,应适宜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所占的比重,从本科生、研究生、科研人员、教师等各方面考核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成果,注重数量的同时重视质量。对人才的评估,首先要关注其成果的创新性和对行业发展的推动力,使项目真正引导行业发展和中国科技发展;其次,设立有引导性和鼓励性的奖励,在对项目进行奖励的同时,注重对人才的奖励;再次,建立与不同科研领域特点相应的人才评价标准,提高人才评定门槛,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评价与聘用制度。 3.

13、促进交叉学科发展,形成学科交叉的大环境 交叉学科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沃土,交叉学科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因此,只有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交叉学科的发展,形成学科交叉的大环境,才能充分发挥交叉学科平台的教育作用。 一方面,在学科专业目录中增设交叉学科门类。美国学科分类的指导性标准学科专业目录(简称 cip)2000 中,共有 38 个学科群,其中交叉学科群就被放在首要位置,赋予了和人文社会科学、理学、工学等相同的学科地位。而且,绝大多数学科群下面设置了交叉学科,交叉学科下面又设置了交叉专业。这种划分方式为交叉学科的发展预留了空间,使得交叉学科的合法地位在学科结构中得以确立。我国的高等教育学科

14、专业目录中恰恰忽视了交叉学科的发展与建设,使得交叉学科一直徘徊在体制之外。因此,有必要将交叉学科门类列入专业目录中,并在各学科门类下下设交叉学科,以从制度上保障交叉学科的发展。另一方面,进行学科组织创新。目前,单一成熟的学科仍然是学科组织生成的基础。因此,进行学科组织创新,建立一种有利于交叉学科发展的学科组织被提上日程。较为广泛的做法是建立具有实体运作功能的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它打破了传统的纵向的校、院、系组织格局,建立起一种学术资源共享、人员自由流动的纵横交叉的矩阵组织结构。矩阵结构使得研究型大学学科综合的潜力被充分的挖掘和释放,为新兴交叉学科的生成、发展提供了组织基础。 4.积极推行创新思维教育 帮助学生确立一种新的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打好文化科学知识基础的同时,引导学生尽早进入科学研究领域,把学习和科学研究结合起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