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诊科抢救创伤非控制失血性休克患者应用体会_第1页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诊科抢救创伤非控制失血性休克患者应用体会_第2页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诊科抢救创伤非控制失血性休克患者应用体会_第3页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诊科抢救创伤非控制失血性休克患者应用体会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诊科抢救创伤非控制失血性休克患者应用体会 摘要:目的:研究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诊科抢救创伤非控制失血性休克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19年12月于我院急诊外科救治的68例创伤非控制失血性休克患者。结果:两组患者急诊科首次查hbg(血红蛋白)、plt(血小板)、be(剩余碱)、pt、apt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经以上两种不同的液体复苏后转送到相关专科后以上各指标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非控制失血性休克患者使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进行治疗后,患者的治疗效果较为突出,抢救成功率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更值得推广和提倡。关键词:创伤非控制失血性休

2、克;限制性液体复苏;常规液体复苏,治疗效果;创伤性休克就是指患者在生活中出现高空坠落或刀刺、交通意外等外力因素,引发患者出现失血过多,引起患者出现重要器官或组织中不能够有充足的血液进行支撑,导致患者细胞的代谢能力和功能出现异常,一般起病急,均在医院内的急诊科进行抢救治疗,在急诊中,常见的一种急症病灶就是创伤性休克,并且出现休克的人数相对较多1-2。基于此,本次报告中的笔者,特别抽选了我院的68例创伤非控制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研究,现有如下报告。1. 一般资料和治疗方法1.1一般资料抽取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19年12月于我院急诊外科救治的68例创伤非控制失血性休克患者(入选标准:1、明

3、确创伤出血史,急诊科抢救时尚未有效止血;2、有休克:符合外科学第九版诊断标准;3、年龄12-65岁;4、 受伤到入院时间小予90分钟;急诊科液体复苏时间小予60分钟;5、无合并重型颅脑损伤、心脏损伤;6、经急诊科液体复苏等抢救及相关检查明确出血部位转相关专科予及时止血),将其分成两组,其中34例创伤性休克患者已给予常规液体复苏进行治疗,设为常规组,另34例患者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进行治疗,设为研究组,常规组患者男性23人,女性11人,年龄在14-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323.62)岁;研究组患者男性24人,女性10人,年龄在14-6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364.18)岁。创伤原因:

4、29例(交通事故),17例(高处坠跌),10例(挤压),5例(钝器),4例(利器伤),3例(其他)。1.2治疗方法1.2.1给予所有患者进行常规急诊抢救流程干预,立即按crashplan迅速检诊,立即保持气道通畅、吸氧,监测生命指标,对于循环血量不足的患者,可为患者创建2-3条静脉通路,进行液体复苏治疗,迅速对体表出血予止血、包扎,骨折固定,胸腔闭式引流等处理。1.2.2常规组患者的措施可在以上措施的基础上,实施常规液体复苏治疗:快速足量补液,使患者收缩压快速达到90mmhg以上,根据血压监测情况调整补液速度及补液量,使收缩压维持90-100mmhg以上。1.2.3研究组患者的措施在以上措施基

5、础上,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早期快速补液,当收缩压达到80mmhg后,桡动脉波动明显时,减慢输液速度,保持患者的收缩压在80-90mmhg之间,保证患者尿量每小时在25-30毫升以上。1.2.4经急诊科液体复苏等抢救及相关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及时转相关专科予及时止血。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进行分析和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剩余碱指标变化情况。1.4统计学分析文章中进行的统计学分析的软件为spss17.0版本的统计学软件,对于文章中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剩余碱指标指标均采取均数标准差的方式来

6、( s)进行描述、并且应用t进行检验;对计数资料均采取卡方(x2)检验,如果p0.05,则两组结果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两组患者的经治疗后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剩余碱指标变化情况。经研究数据对比,常规组患者在剩余碱、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指标上分别为(-9.85.79)mmol/l、(10621.92)g/l、(103.146.85)x109/l、(14.681.58)s、(43.1117.8)s;研究组患者在剩余碱、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指标上分别为(-7.05.69)mmol/l、(

7、117.823.92)g/l、(177.850.15)x109/l、(12.251.78)s、(35.1114.5)s;t值分别为2.0112/2.1206/6.3467/5.9532/2.0318,p值分别为0.0484/0.0377/0.0000/0.0000/0.0432,p0.05,二者经对比,存在差异性,研究组患者经控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后,在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酶原时间上均少于常规组,但在剩余碱、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计数上均高于常规组,由此证明,常规液体复苏治疗对患者产生了不良影响,p0.05。2.2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常规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5.29%(12/34),研

8、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76%(4/34),二者对比,卡方=5.2308,p=0.0222,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更少,p0.05。3. 讨论对于创伤性休克患者,在以往,常使用常规液体复苏进行治疗,主要利用快速补充液体的措施,使创伤性休克患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对患者的血液循环系统进行改善,保证患者的收缩压大于90毫米汞柱,保证患者的重要器官有充足的血氧供应,控制患者的病情3-4。此次研究中主要针对我院急诊科收治的创伤非控制失血性休克患者,对其使用控制性液体复苏和常规液体复苏治疗后的效果进行研究5,结合两组患者的hbg(血红蛋白)、plt(血小板)、be(剩余碱)、pt、aptt数值变化及

9、并发症发生率情况进行分析,二者存在差异性,p0.05。综上所述,对创伤非控制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使用限制性液体复苏进行治疗后,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常规液体复苏为突出,抢救成功率更高,并发症更少,更值得推广和提倡,但对于创伤非控制失血性休克患者,抢救关键是液体复苏同时,尽快明确出血部位,尽快止血,缩短限制性液体复苏时间。参考文献:1王亭,王琦,李尧.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患者的疗效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2018,39(03):45-47.2张路,金凯.限制性液体复苏在院前急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中的应用j.智慧健康,2018,4(11):62-63.3王建国.不同液体复苏对院前抢救创伤非控制出血性休克的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