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2016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优秀成果活页评审表_第1页
宁波市2016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优秀成果活页评审表_第2页
宁波市2016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优秀成果活页评审表_第3页
宁波市2016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优秀成果活页评审表_第4页
宁波市2016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优秀成果活页评审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宁波市2016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优秀成果活页评审表评审序号总分专家签名课题名称: 多维互动基于微课程的棋类特色教学实践研究 1.研究主要内容; 2.研究成效; 3.成果创新性(限5000字以内,图表格式不算字数)。宁波市黄鹂小学作为棋类文化特色学校,多年来一直坚持以传承棋类文化为特色品牌,通过不断努力与创新,在“以习棋之艺、品棋之韵、悟棋之道、树棋之德”为理念的构建校园棋类文化品牌的实践与研究中,学校棋类文化特色创建已显成效。在目前“互联网+”的大时代下,利用微课程推动棋类文化建设、棋类知识教育,已是势在必行。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构建宁波市黄鹂小学棋类文化校本课程棋海求知的微课程与“三棋”基本

2、技法微课程,架构棋类文化特色教学微课程学习平台,优化棋类特色教学,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在学习中,学生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电子设备,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时时学、处处学、根据不足反复学习,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微课程内容具有较强针对性,许多都是依据学生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而制作,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棋棋艺水平,进而逐步提升学生的棋类文化素养。这一切都有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微课程不但克服了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端,而且与传统课堂教学相辅相成,优势互补,更好地服务于棋类课程教学,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棋类文化素养。一、主要内容课题组围绕棋类系列微课程的建构与实践活动研究逐步展开,积极探索棋类微课程的模块、内

3、容设置;同时依据各棋种从内容选择、拍摄、后期制作、学习平台架构及微课程教学实践几方面,通过拣、觅、汇、创、编、理、攻、索、构、陶、修、博等环节来进行研究,旨在探究棋类教学的一整套微课程及实践活动体系,从而多方位提高学生的棋类文化素养,深入推进我校棋类文化特色品牌建设。(一)构筑“多维度”棋类微课程体系棋类微课程体系的开发、构建过程主要包括(1)内容选取;(2)资料收集;(3)资料整合;(4)撰写微设计;(5)微课程录制、后期处理五个方面具体对应:拣、觅、汇、创、编,如下图。(棋类微课程体系的开发、构建过程图)(二)构建“互动式”棋微课程云平台通过以“视像中国微课程交流共享计划”为依托,以“理、

4、攻”为手段,开发、架构“棋海求知”棋类文化特色教学微课程学习平台,利用数字化学习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棋类知识的兴趣,探究基于微课程的棋类教学资源的支撑平台。“棋类微课程云平台”主要为老师、学生二类不同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每类用户页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功能。微课程云平台集作业系统、备课系统、翻转课堂、学习数据分析与统计、在线测试、在线教学资源等多个功能于一体,涵盖了教学、学习等多方面内容。覆盖PC端、手机端等多个系统,实现随时随地教学、学习、互动、评价反馈。 (棋类微课程云平台系统整体框架图)(三)探寻“两型七步”棋微教学实践借鉴微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与教学模型,充分发挥棋类微课程教学云平台的作用与优势

5、,运用“索、构、陶”实践方法,结合小学课堂教学特点,探寻包括:目标导学、微课助学、在线测学、疑难突破、进阶展示、合作提升、预学指导七个环节,采用“两型七步”导学一体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实践研究。(四)实施“进阶式”微教学评价激励秉承重过程轻结果、重棋德轻棋艺的理念与学校日常的棋类品牌教育教学相结合。采用“修、博”三级评价体系八个等级积分制(初学乍到(等级一)、游学四方(等级二)、有学而志(等级三)、青年俊才(等级四)、学长师友(等级五)、初为人师(等级六)、师者解惑(等级七)、为师有道(等级八)构建“棋类微课程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学校、班级每月一次对学生进行段位晋级评价,根据不同段位授予其秀

6、才、举人、榜眼、探花、状元等棋手称号实现评价标准、主体的多元化。这样既展示懂棋、爱棋学生的风采,又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棋类的兴趣爱好,浓郁棋类文化氛围。二、研究成效(一)理论提炼1. 概括出小学生棋类微课程学习的三大特点在我们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小学生棋类微课程学习具有三大特点:(1)学习目标人人能达。棋类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以培养学生学习棋艺为目标,让他们懂得各种棋类知识,并掌握最基本的方法运用,培养全体学生的棋类素养。(2)学习内容人人能学。棋类微课程内容短小精悍,一个问题,一个重点。棋类微课程知识它是现代生活中学生“身边的教育”,即以全体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各种棋为主要内容,让全体

7、学生充分理解棋与人类精神生活质量提高的密切关系。(3)学习方法上人人能用。学生无论在学校、家庭还是公共场所利用计算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等都可以随时随地点播学习,实现了处处可学、时时能学。它还是一种“问题和方法”的教育,强调学生在棋类中学习,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尝试、探索、发现,在主动参与中掌握学习方法。2总结出小学生棋类“云”学习三大影响(1)微课程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微课程网络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不受教师和课堂的限制。学生利用微课程资源去主动构建知识,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他们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知主体。(2)微课程学习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动

8、性。通过微课程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将棋类知识原本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动态的声音、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将丰富的多媒体信息融入教学和学习之中,学生见其形、闻其声,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学生通过暂停、回放等,可以自主控制学习过程,轻松自如地在知识的海洋中冲浪,这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透彻、记忆深刻,更新了学习观念、学习方法,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3)微课程学习能培养学生的非线性思维。微课程网络学习是以网状形式来构筑和处理大量视频信息来进行学习。它是一种跳跃式的、综合的非线性思维方式。从非线性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的同时必须考虑它与周围事物的种种联系,并透过这种网状的联系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9、。这种思维方式拓展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帮助他们正确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研究前后学生在语文、数学、科学三门学科中学习非线性思维能力变化对比图 数 据项目研究前(2015年1月)研究后(2016年12月)语文数学科学语文数学科学 对比性38%32%36%54%58%48% 归类性43%45%42%55%57%53% 整体性28%29%25%40%57%43%顺序性57%62%43%75%73%78%因果性43%53%55%69%7372%类比性33%12%25%49%53%38%3. 提炼出“两型七步”棋类微课教学模式我们在棋类微课程开发中,不断总

10、结创作经验,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棋类微课程体系,形成了典型棋类微课程导学案、教学案例50多篇,开发50多节棋类微课程,为课题正常开展提供了保证,也提升了棋类微课程教学实践研究价值。同时棋类微课程是一门综合性、活动性、开放性课程。如何上好一节棋类微课程教学课,如何采用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是实验的重要内容。课题组的教师们边实验边与专家进行探讨,摸索出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棋类微课程教学模式“两型七步”导学一体教学模式。(“两型七步”导学一体教学模式的课堂基本结构与实施流程图)(二)实践成效1.学生的棋艺得到了提升从2014年2016年全校学生懂“三棋”人数从5.5%上升到54.4%;有4

11、5%学生棋艺水平从入门级晋级到新手级别,有40%学生从新手达到高手级别,有10%学生从高手晋级到擂主级别。几年来,我校学生在棋类竞赛方面获全国级奖项4人次,省级奖项10人次,市级奖项30人次,区级奖项58 人次,学校棋类代表团在各级比赛中也先后15次被评为优秀团体。2.学生心智得到全面发展通过微课程的棋类特色教学实践研究,使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棋类微课程教学实践学习中,他们感到学习的乐趣,全面提高了自学能力和棋类文化素养。同时我们也发现它充分促进了学生心智的全面发展,具体为:(1)棋知丰厚学生文化素养。通过棋类微课程教学,学生了解了棋类文化的渊源,增长了棋类文化方面的知识,拓宽了课外阅读的渠道,

12、并得到不断的积累和消化,最后应用到生活和学习之中。下图展示的是调查所得课题开展前后学生文化素养体系的若干变化:(2)棋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我们根据分层整群抽样原则,从三个年级段分别抽取学生共120名,采用托兰斯图形创造思维测验法进行了前测和后测,试验时间为一学年。通过棋类微课程学习前后比较我们发现,学生在各个学科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有了很大的改善,能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学科成绩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研究前后“学生个人学习和思维技能”调查统计对比图 数 据项目研究前(2014年12月)研究后(2016年12月)能不能不确定能不能不确定围绕目标,能主动参与学习、坚持不懈10%65%25%51%29%

13、20%针对问题或任务,会有计划地逐步解决20%50%30%53%22%25%能根据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15%45%40%80%15%5%能获取有助于解决问题的信息30%25%45%60%10%30%能多方位寻找方法以得出结果18%53%29%71%16%13%针对问题能产生想法并探究其可能性8%76%16%56%34%10%会不断提问以扩展我的想法12%83%5%39%57%4%会尝试选择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47%41%12%67%35%8%会总结经验,指导接下来的学习45%35%20%62%28%10%能综合他人意见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5%75%20%35%52%13%(3)棋品端正学生心理品质。

14、我们对参加了棋类微课程教学学习的五年级学生做了一个礼仪调查卷,发现学生通过棋类微课程教学学习,领悟到了棋类的内蕴,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养,也端正了自己的言行举止。这些良好的品质逐渐延伸到学生日常的生活当中,形成了他们宝贵的个人品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明显得到了改善,整个校园逐渐处于一种文明、友谊、团结、和谐的氛围之中。研究前后学校五年级学生礼仪调研前后对比图 数 据项目研究前(2014年12月)研究后(2016年12月)没有偶尔经常没有偶尔经常 礼貌问候75%22%3%4%28%68% 姿势端正83%15%2%0%57%43% 语言文明18%26%56%0%17%83%尊重别人67%21%

15、12%9%33%58%谦逊有礼83%12%5%9%53%38%3.教师发展需求得以催生(1)拓宽了教师教学观念新方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微课程来集中、有效的讲解每一个知识点,耗时短,使得内容明确,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运用灵活。教师课堂教学有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有了更加新颖的媒介。如在认识棋子的这课中,面对各种各样的棋子,教师不可能找来各个时代的棋子、棋棋种展示给学生看,但教师课前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比如互联网将各类棋种、各个时代、各种形状棋子图片、视频等收集来制作成微课,让学生利用较短时间以自学形式完成,这样教师既轻松的完成了教学,学生又熟练的掌握了知识。(2)开辟了教师课堂教学新途径。微课程

16、它以文字、图画、音乐等形式,在几分钟的时间内给学生呈现一个知识点,形式生动、灵活,画面感强,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新途径。如在中国象棋七星聚会这节新课中,学生对七星聚会棋局的名字虽然知晓,但是对于为什么叫“七星聚会”及其渊源尚无认知。在课上,教师通过让学生观看对“七星聚会”棋局的“棋谱典故”、“棋谱赏析”、“棋谱影响”、“棋谱详解”几个环节微课程剖析,使学生对“七星聚会”棋局便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棋类知识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3)改善了师生教与学新型关系。学生学习上有疑问,通过棋类微课程云平台反馈栏目,改变了面对面解答的局限性,让师生关系从现实的教学中延伸到了更加广阔的虚拟

17、世界。随着课题研究深入教师的行动研究能力和理论水平也上了一个台阶,像“翻转”让课堂风生水起等论文在各级各类论文评比中获奖,多名教师多次被评为各级各类棋类竞赛优秀指导教师。4.学校品牌效应得以打响随着我校棋类教学的逐渐规范、成熟,校园棋文化的持续积淀,以及通过微课程“互联网+多维度”的棋文化建设,学校也产生了相应的品牌效应,知名度大幅度上升。学校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学校的发展,也吸引了媒体的目光,宁波电视台的来发频道也报道了我校开展棋文化特色创建的情况。浙江日报、东南商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了我校开展棋文化的成果,人民教育杂志、全国教育性杂志教育旬刊还专版为我们刊登了学校特色介绍的文字和图片。校长参

18、考特地来电,邀请我们加入全国理事会,成为宁波市区仅有的两所学校中的一所会员学校。三、创新之处1.探索多途径开展棋类教学活动。基于微课程棋类特色教学研究是较为新颖的一个研究课题,它的开发、研究与应用为棋类教学研究开创了一种新的模式,为我校现有以传统课堂教授棋类特色教学模式另辟蹊径。2. 构筑的微课程体系极具推广价值。多维互动的棋类特色教学的构建过程中形成的研究体系、活动体系和理论提炼的相关成果,以及微课程资源是具有普遍推广价值的。3.棋类微课程处处可学、时时能学。棋类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特别适宜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相结合,可以做到网络资源共享,可以广泛传播。教师把学习中的重点和疑难问题制作成微课,上传到网上,学生无论在学校、家庭还是公共场所等,都可以随时随地轻轻松松进行点播学习,实现了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愿景,扩展了课堂的界限。我们的棋类微课程的时长一般为35分钟左右,最长不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更利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4.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棋类微课程短小精悍,一个问题,一个重点,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学生的需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