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级体校建设调查报告_第1页
两级体校建设调查报告_第2页
两级体校建设调查报告_第3页
两级体校建设调查报告_第4页
两级体校建设调查报告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两级体校建设调查报告 近些年,在市委、市政府关心支持下,我市体育事业得到健康发展,培养输送出一大批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涌现等世界和亚洲冠军,为我国体育事业迅猛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但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市体育事业尤其是体校建设受到了一些影响,陷入了招生难的困境,使我市竞技体育的根基严重受损。最近我们组织人员深入市县两级体校进行调研,结合我市体校发展现状,针对推进市县两级体校建设进行了以下探索和思考。 一、目前市市县两级体校基本现状 目前,有市体育训练中心一处,为副县级全额事业单位,教职工及教练员93人,在校生300人。12个县市区有县级业余体校11所(任城区名

2、存实亡),其中正科级两所,副科级六所,股级三所。现有在校生约700人,其中,初中部约640人,小学部约60人。从目前办学情况看,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独办“三集中”体校。有一定的教学训练设施,教练员、文化课教师齐全,开展正常的教学训练,为学生提供住宿和就餐条件,在校生数量不等。属于这类情况的有市体育训练中心、市、县、市和县五所体校。二是联办“三集中”体校。以教学为主,有一定的训练设施,教练员、文化课教师齐全,教育局负责教学,体育局负责训练,为学生提供住宿和就餐条件,生源相对充余,属于这类情况的只有县体校。三是竞训式体校。有一定的训练设施,有从事部分项目训练的教练员,开展正常的训练活动,学生学籍在

3、中小学,没有教学、住宿和就餐设施,有一定生源。属于这类情况的有、县、市、县、县和县六所体校。四是名存实亡的体校。属于这类情况的只有任城区体校。造成任城区体校的现状有其历史原因,在2021年机构改革时,任城区政府把体校教学、训练以及设施划归了区实验中学,教练员成了体育教师,无法招收参加业余训练的学生,只负责高考体育生的培训,事实上已经名存实亡。近几年,为了拓宽办学渠道,谋求生路,不少体校与教育部门攀亲结友,走联合办学的路子,取得明显成效。如、体校与当地一中或实验中学联办了高中体育班,通过积极争取,体校被曲师大体育学院列为体育人才培训基地,体校被吉林体育学院列为体育人才培训基地等。 二、市市县两级

4、体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办学体制不完善。1995年,省体委和省教委曾经联合出台了省县级体校办学规定,1999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出台了少年儿童体育学院管理办法,对于县级体校的级别规格、招生、学籍管理、文化教师配备、经费等都有明确规定,但各县市区执行情况不一,有些政策得不到有效落实,甚至每年招生都要与教育部门协调关系。特别是教育系统全面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后,“两免一补”、“六配套五达标”等政策的实施,学生上学不需要交任何费用,而市、县体育运动学校在执行中不享受上述待遇,使各级业余体校的招生更是难上加难。 (二)办学经费短缺。市体育训练中心虽属财政拨款,但除人头费外办公和训练经费捉襟见

5、肘。11所县级体校中只有和市是经费计划单列,其余所有县级体校都没有按照上级要求下拨经费,因为办学经费拮据,有的县级体校只能设立高中班搞点创收,用来弥补经费不足。由于财政投入较少,基础设施差,教室及训练场馆不配套,教学仪器匮乏,训练器材陈旧老化,只有市体育训练中心、和体校建有集中训练、教学、食宿于一体的办学设施;、体校是由其它学校改建而成,设施器材不配套,教学、训练设施尚需维修改造;中区、等县(市)的体校训练设施十分简陋,有的业余体校只有一些简单的器材。 (三)师资力量薄弱。从事业余体校文化教学的教师第一学历大部分都是大专以下,有相当一部分是中专。由于受体制、资金的制约和重训轻教思想的影响,教师

6、、教练员外出参加学习培训的机会很少,教育系统的教学研讨会没有机会参加,信息相对闭塞,先进的教学和训练手段没有机会学习,陈旧的教学、训练模式年复一年地循环,学习和运动成绩难以提高。 (四)生源渐趋萎缩。全市除市体育训练中心外,人数最多的业余体校在校生仅有100人左右,最少的只有15人,大部分在60人左右。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将面临生源枯竭的尴尬。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招生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所至,体育生升学和就业难度相对较大,体育生的出口不畅,学生本人和家长不愿意走体育就业这条路子。二是现在的家庭特别是城镇家庭中的孩子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相对较好,学生对业余训练艰苦的环境难

7、以适应,费尽心机招来的学生很快就流失了。三是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造成了少年儿童相对减少,农村不少小学实行复试制,一个班有几个年级,城区有的小学也被砍掉了,小年龄组运动员奇缺。四是教育与体育争生源的现象比较突出,一些县市区的教育、体育部门关系不理顺,有些学校争生源、争利益、争升学率,人为制造障碍,教练员选中的运动员学校不放。五是业余训练学生资金投入相对较大,有些家庭不堪负重,一些好的体育苗子白白流失了。 三、对策与建议 市体育训练中心是全市竞技体育的龙头,是培养和输送体育后备人才的基地,而且承担着全市80%的省运会夺牌任务,在竞技体育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县级体校在促进各地体育事业发展中也

8、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要保证竞技体育持续发展,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尽快使市县两级体校发展壮大,建议以政府名义或人事、财政、教育、体育四部门联合出台相关政策,重点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理顺教体关系。尽快恢复市体校建制,纳入师范类学校序列,逐步实行大专、中专双学制办学。把所有的县(市)级体校纳入九年义务教育管理范畴,定编制、定级别、定经费,享受九年义务教育管理的一切待遇,认真执行1995年省体委和省教委出台的文件规定,重点解决制约县(市)级体校发展的生源、设施、器材、经费、师资等问题。 (二)加大经费投入。县级体校经费计划单列,经费标准按照1995年省体委和省教委出台的文件执行。加强设施

9、建设,教学设备、实验仪器按九年义务制教育要求配备,训练设施、器材按照运动项目的设置,保证正常的训练需求。提高运动员生活补助,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标准,给运动员发放生活补助,确保运动员大运动量训练、身体正常发育,确保提高运动成绩。 (三)提高办学水平。坚持以章治校,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把学校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轨道。组织教练员、教师加强业务学习,开展理论研讨;有计划地分期分批选派教练员、文化课教师外出参加研讨会和培训班,提高教学和训练水平。 (四)畅通运动员出入口。县(市)级体校招生统一纳入教育系统招生计划,定招生指标,计入输送学校的升学率,计入输送学校及有关人员的工作成绩。体育生初中升高中和毕业就业时与其他学生同等对待,或适当降低条件录用,为体育生升学、就业提供优惠条件,增强两级体校的吸引力。输送到县(市)级体校的运动员可以代表教育部门参加各级中学生运动会,在市以上比赛中取得的成绩,计入运动员的输送学校,纳入该学校年度运动会、年度工作评比内容;计入启蒙教练员年度工作评比、工资晋升、职称评定工作实绩,享受与其它学科教师同类成绩一样的待遇。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和体育教师积极发现、培养和输送体育后备人才,改变输送观念,创新输送意识,在保证向省队、八一队等协议单位输送的前提下,积极拓宽输送渠道。在原有输送奖励政策的基础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