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_第1页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_第2页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_第3页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_第4页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一、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性课时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评价等功能。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也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教学测量与评估的依据。科学合理教学目标的确立有利于教师明确学生“学什么”和教师事后评价学生“学”得怎么样,有利于教师明确学生“怎么学”和教师“怎么教”的问题。正如布卢姆所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期望达到的目标”。所以,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起点,又是教学的终点。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告诉学习者需要学习的内容和具体要求

2、,使之成为学习者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帮助教师较好地组织安排教学,确定正确的教学策略,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明确的教学目标还可以为学习评价提供有效的依据。正确的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二、初中数学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现象与主要问题现象一:目标错位案例1:圆的轴对称性(2)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垂径定理及其逆定理;2掌握两个定理:学会用垂径定理的逆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3. 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分析:主体行为不明,主体意识缺失。“使学生”,“培养”,在这样的目标陈述中,教师是使能者,学生是效应者。在新课程背景

3、下的课堂教学,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因此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结果,即陈述通过教学学生学会了什么,而不是陈述教师做了什么。现象二:目标过偏。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着眼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充分发挥数学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重视“知识和能力”目标,轻视甚至忽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现象。案例2:“二元一次方程”教学目标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概念;2学会求出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

4、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分析:目标的设计有明显过偏的现象,只有结果性目标(知识技能目标),没有过程性目标,教师在教学设计还是重点关注“知识技能”目标。现象三:目标过虚有些老师往往把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定得太大,与数学教学目的、与课程目标混为一谈。案例3:合并同类项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意义,学会合并同类项;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分类思想;情感目标:借助情感因素,营造亲切和谐活动的课堂气氛,激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他们团结协作,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和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精神.分析:在设

5、计教学目标是否需要把“三维目标”分项列出,如果将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应该达成的任务,那么本课的有些目标需要推敲。如关于“培养他们团结协作,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和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精神”,该目标作为课时教学目标过于虚,空,无实质意义,形同虚设,这个目标可以写在任何课堂上,但是任何课堂,也很难实现这个目标。综观上面教学目标制定中的存在的现象与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教师对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认识有偏差,理解、掌握和应用的过程存在误区。二是教师对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许多数学教师并未对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投入应有的精力,过分依赖于教学参考书和教

6、辅用书,较少考虑学生实际。三是教师对教材、学生的研究缺乏深度,教师把握教材的能力、了解研究学生的能力相对薄弱;四是教师能够准确、合理描述教学目标缺乏技术的支撑。三、优化数学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的策略和方法教师确定课时教学目标的过程,实质是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在数学教学领域的具体化的过程。其中既体现了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也体现了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技术性。(一)以正确的价值取向来确定初中数学课时教学目标。教师确定课时教学目标折射出的价值取向有四种表现:1、普遍性目标取向。将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直接运用于数学教学领域,成为教学活动的一般性、规范性的指

7、导方针。其基本特点是:教学目标具有普遍性、规范性、模糊性。其常见的表现形式是:使学生掌握(或认识、理解),受到教育。例如:通过单元综合练习,使学生掌握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同时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2、行为性目标取向。指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形式来陈述教学目标,它指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其基本特点是:教学目标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行为性目标对于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熟练,对于保证一些相对简单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是有益的。其常见的表现形式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例如: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平移。3、生成性目标取向。在教学情境之

8、中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强调在学生、教师和教学情境的交互作用中不断产生教学目标,体现的是对教学过程的关注。其常见的表现形式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并发展学生的4、表现性目标取向。把每一个学生个体在和具体教学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创造性表现作为数学课时教学目标。它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造性表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其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在活动(或过程)中,使学生获得例如:学生在借助计算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意识,提高合作交流能力,获得成功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从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关注结果、关注过程、关注情感”的

9、理念来看,数学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坚持“行为性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三者并重、有机融合、相互渗透的价值取向。(二)提高确定有效的数学课时教学目标的技术水平。教学目标是教和学双方合作实现的共同目标。既是教师教的目标,也是学生学的学习目标,表现为教师教学活动所引起的学生终结行为的变化,它着眼于教师的教而落脚于学生的学。有效的数学课时教学目标强调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的可见性、可控性与可测性,一般表述为学生外显的、具体明确的行为方式。其基本要求是明确(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联系性,强化教学活动效果的可量化性)、恰当(目标要符合学生实际,起点准,落点实,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具体(目标对教

10、学行为情境、标准的表述要明确,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尽量具有可测量性、可操作性)、完整(教学目标能从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出发,科学整合与选择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领域的要求,利于学生和谐、主动发展)。教学目标必须以学生外显的、具体明确的行为方式进行陈述。应对行为主体、行为方式和情境、行为结果、行为标准等因素做出准确、清晰地描述。要坚持整体性、有序性、适度性、可测性的有机统一。确定有效的数学课时教学目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研究课标与教材,把握课时教学目标导向第一,研究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教师在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切实把握课程标准对该部分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从学生不同的智能活动

11、点出发,我们可以把数学教学内容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问题解决的学习三大类。不同的学习类型反映了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递进,要求达到的认识水平也由低水平上升到高水平。数学课程标准对此分别以不同的动词表示:用“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目标性动词刻画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过程性动词刻画数学活动水平。对此,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第二,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探明教学思路。从教材中提取出知识点,再将其放到整个教材体系中去,研究怎样把教材信息转化为教学信息,要收集哪些材料,运用哪些教学手段,促使学生从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去获取新知识,探索新发现;第三,领会教

12、材的编排意图。要弄清课时教学内容在本单元、本学段、本课程中的体系和作用,了解前后、左右的联系,让学生掌握哪些数学知识,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2、关注学生实际,合理设计课时教学目标数学学习的过程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学设计的目的就是使学生顺利地实现这个目标.因此,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为此,必须了解、研究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包括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有关的知识与技能;了解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在学习动机、思维方式等方面可能产生的困难;了解学生数学认知特点的个别差异和他们的认知风格,这样才可确定教学的

13、出发点,从而制定出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需要指出的是设置的目标让学生“跳一跳”能够达到。3、细化系统分析结果。教师根据上述分析研究结果,从内容和行为两个侧面把系统分析结果细化,列出教学目标细目表,分别确定单元教学目标(或知识点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确定课时教学目标时,要从三个方面考虑:第一,纵横对照、线面结合。即:纵向对照连成线,明确本课时教学应为本单元目标的实现承担什么任务,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哪些孕伏、渗透和铺垫;横向对照连成片,从构建学生认知结构考虑,根据学生已有认知基础,着眼同化和顺应当前的学习内容,扩大和重建新的认知结构,沟通各单元、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练习,完善和优化学生

14、的认知结构。第二,做到“四个同步”。即:同步拟定一单元(至少是一个小节知识点)各课时教学目标,确定目标体系的序列和层次;同步考虑课时教学目标和达标练习的内容,明确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同步考虑课时教学目标和达标控制手段,防止目标和过程脱节;同步考虑课时教学目标和效果评价、教学修正措施的有机配合,以利于因材施教。第三,根据不同课型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组织形式的不同,可以把数学课分为新授课、练习课、整理复习课、实践活动课。不同的课型,其教学目标也有所不同。具体说来,(1)新授课的教学目标应明确规定学生应掌握哪些新的数学知识,应理解到什么深度与广度,应进行哪些必要的基本训练,学会哪些基本的数学方法

15、等。(2)练习课的教学目标,既要充分顾及学生的信息反馈,抓住知识重点、难点,又要根据练习课在教学活动的不同环节增强针对性:新授之后的练习课要从教学信息、作业情况、学生原有基础等方面考虑;讲评后的练习课要从共性的错误、知识的缺陷等方面考虑;复习后的练习课要从知识的整理、归纳、补缺、补差、补漏等方面考虑。(3)整理复习课的教学目标注重巩固、梳理已学知识和技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加以系统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自觉整理知识的良好习惯和能力的有效途径。(4)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目标应明确要掌握哪些工具的使用方法,要培养哪些实际操作能力,明确如何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参与需要、成功

16、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悟数学的价值。4、准确表述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的教学目标,是反映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也可以说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按照现代教学理论,教学目标要求用学生通过教学后所表现出来的可见性行为来描述.可见教学目标是可操作的、具体的、可检测的。一般认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行为的主体(谁完成教学所预期的行为,是教师还是学生,一般指学生)、行为过程(达到目标的具体教学行为,通常以行为动词叙述)、行为条件(指具体行为的有关情境,如利用什么教学媒介等)和表现程度(指行为产生的结果).例如:在经历多项式乘法法则推导的过程中(行为条件),学生(行为主体)能理解(行为过程)多项式乘法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