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doc_第1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doc_第2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doc_第3页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doc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选择1、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 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A杜威B加涅C乌申斯基D桑代克答案:D、问答题1、简要叙述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答: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包括学习心理、教育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四大 部分内容。2、 当今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势表现在哪几个方面?(p12)答: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 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 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认知与学习机制的研究与脑科学研究结合在了一 起,成为基础研究的新方向。 研究社会环境的影响 研究实际情景的影响 研究文化背景的影

2、响 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科学模式 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3、 简要叙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的多种角色。(p77)答:(1)设计者教师作为教学的设计者,不仅要知道如何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以及测验 手段,还要更多地考虑学生因素,在理解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和原则的基础 上,针对学生的特点和特定的教学内容等,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2)信息源教师作为信息源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教师按自己设计的方案主动向学生提供一定 的信息,这一过程更多受教师的控制;二是学生在对一定的问题情境进行探索时, 可能会在已知条件与目标之间进行探索的过程中感到缺乏必要的信息,从而主动向教师寻求一定的信息,这一过程中学生具有更大

3、的主动权。 教师作为信息源的 最主要的方面不是将所有信息都装在头脑中, 而是掌握了获得信息的线索,知道 该以何种方式以及到那里去寻找信息,从而可以为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3)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而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任何时候教师 的指导和促进作用都是不能否定的。必要的讲解和指点,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而 言,是永远不可缺少的。(4)组织者和管理者尽管不同教师对课堂控制的程度不同,但维持一定的教学秩序是进行教学的前提。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班级管理,组织课堂教学,处理教学中的偶发 事件等;要组织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准备考试;要记录学生的表现,并与家长和其他教师进

4、行交流。(5)平等中的首席要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有效互动,教师需要从居高临下的权威 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教学成为师生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从而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6)反思者与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反思被认 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 评价,提高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自我觉察, 发现和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 进的方案。在教学中,教师总是不断的做出各种决策,因此必须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成 为一个科学研究者,从而能够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灵活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实 际问题。

5、(7)终身学习者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以往的教师教、学生学将逐渐让位于师生互教互 学。随着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渠道的多样化,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 彻底动摇。教师需要重新定位,以学习来促发展,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4、教师成长和培养有哪些基本的途径?(p93)(1)观摩和分析观摩可以有两种方式:组织化的观摩和非组织化的观摩。(2)微格教学微格教学又称微型教学。通过自己实际进行教学而获得丰富的经验, 这是提高教 学水平的另一种重要途径。微型教学使得教师可以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更为 深入的分析,并增强了改进教学的针对性,因而往往比正规课堂教学的经验更有 效。(3)教学决策训练通过让教师或

6、实习生进行教学决策的训练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这种方法不 仅可以改善他们的教学行为,而且可以使他们对决策的有效线索更加敏感, 这正 是专家教师的重要特征。(4)教学反思训练反思是教师着眼于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来分析自己做出某种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手段。 反思的成分a认知成分b批判成分c教师的陈述 反思的环节a具体经验阶段b观察与分析阶段c重新概括d积极的验证 反思的方法a反思日记b详细描述c职业发展d行动研究 教师反思研究的背景a经验性学习b情境性认知(5)教师行动研究5、教师应该具备哪些专业品质(1)教师的基本信念系统 教师的

7、基本教育信念a教育效能感,是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 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包括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部 分。b教师控制点,是指教师将学生的好或坏的学业表现归为外部或内部原因的 倾向。C对学生的控制d与工作压力有关的信念 教师对教学与学习的基本理解, 将教师的理论知识分为两类a所倡导的理论b 所采用的理论(2)教师的教学与沟通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a教学认知能力包括概念、类同、运算、理解b教学操作能力 c教学监控能力 教师的交互沟通能力(3)教师的情感与个性品质 情感投入,情感投入是成为好教师的关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投入主要 由三个方面a对学生的责任感b为人师

8、表,不断自我提高c与学生间友好信赖的 关系 个性品质a烦躁型、胆怯型与整合性b具体-抽象倾向c教师的场定向6教师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指人们基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 或预言的效应。有两类教师期望效应,一类为自我应验效应,一类为维持性期望 效应。7、经典性条件作用与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异同。答:经典性条件作用是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 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作出反应。操作性条件作用是有意行为因 起后果而增强或减弱的学习不同:经典性条件作用的行为是无意的,情绪的,生理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行为是有意的。 在顺

9、序上,经典性条件作用的行为是跟随刺激之后, 而操作性行为作用的行为 在刺激之前。 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学习发生于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联结,操作性条件作用行为后果影响随后行为。 经典性条件作用是刺激(S)-反应(R)的联结,反应是由刺激引起的;而操 作性条件作用则是操作(R)-强化(S)的过程,重要的是跟随操作后的强化(即 刺激)0相同:两者都强调学习过程是建立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两者中的很多观点 对现实中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两者形成的关键都需要通过强化不同的强化方式效果不同,因此它们在本质上 是相同的,都依赖于强化 有关条件反射的一些基本规律(消退、恢复等)对两者都起作用8、强化、惩罚与负强

10、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反应之后紧跟一个讨厌的刺激, 从而导致反应概率下降,则是惩罚,强化又分 为正强化(积极强化)和负强化(消极强化),积极强化通过呈现刺激增强反应 概率,消极强化通过终止不愉快条件来增强反应概率。奖励性刺激(如食物、红花)厌恶性刺激(如电击、作业)呈现刺激正强化呈现惩罚消除刺激移除惩罚负强化9、观察学习经历了什么过程?(1)注意过程。观察者比较容易观察那些与他们自身相似的或者被认为是优秀的、热门的和有力的榜样;有依赖性的、自身概念低的或焦虑的观察者更容易模仿行为。(2)保持过程个体使用两种表征系统-表象和言语(3)复制过程个体将符号表征转换成适当的行为, 个体必须:选择和组织反

11、应要素在信息 反馈的基础上精炼自己的反应,即自我观察和矫正反馈。(4)动机过程 替代性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收强化而受到强化。 自我强化依赖于社会传递的结果。10、替代强化替代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收强化而受到强化。还有一个功能,是情绪反应的 唤起。11、各种强化技术正强化: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负强化:通过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一级强化: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的强化。二级强化:任何一个中性刺激与一级强化反复结合后自身获得强化效力的强化。 连续强化程式:在每一个适当反应之后呈现一个强化的强化程式。 断续强化程式:只在有些而非所有反应之后呈现强化的强化

12、程式。直接强化:在模仿行为之后直接给出的强化,为学习者提供信息和诱因。 替代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收强化而受到强化。自我强化:观察者依照自己的标准对行为作出判断后而进行的强化。12、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关系区别:(1)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和原理 等的描述。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如怎样进行推理、决策或者 解决某类问题等。(2)陈述性知识容易被人意识到,而且人能够明确地用词汇或者其他符号将其 系统表述出来。程序性知识是与一定的问题相联系的,在一定的问题情境面前, 他会被激活,而后被执行,这一过程几乎是自动进行的。不需要太多的意识。 联系:(1)陈

13、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在实际的学习和问题解决活动中是相互联系 的。在实际活动中,陈述性知识常常可以为执行某个实际操作程序提供必要的信 息。(2)在学习中,陈述性知识常常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3)另外,掌握记笔记、阅读等程序性的知识对学习陈述性知识也具有很重要 的意义。13、陈述性知识以概念、命题网络、表象或图示表征,而程序性知识主要以 产生 式表征,有时也可能以图式表征。14、知识理解的影响因素。(1)客观因素学习材料的内容 a学习材料的意义性会影响学习者的理解 b学 习材料内容的具体程度也会影响到学习者的理解。 C学习材料的相对复杂性和难 度也影响到学习者的理解学习材料的形式教师言语的提示

14、和指导(2)主观因素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 a知识经验背景的广泛含义b认知结构的 特征学生的能力水平a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b学习的语言能力主动理解的意 识与方法a主动理解的意识倾向b主动理解的策略和方法15、概念的获得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16、概念形成: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可以由学习者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 中独立发现。概念转变:就是认知冲突的引发和解决的过程,是个体原有的某种知识经验 由于受到与此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重大改变。17、概念转变的影响因素 学习者的形式推理能力 学习者的先前知识经验。学习和先前知识的三个特征影响转变的可能性: 强度、 一致性和坚信度。 学

15、生的元认知能力 学生的动机,对知识、学校的态度。18、怎样促进错误概念的转变?为了促进错误概念的转变,一般要包括三个环节:一、揭示、洞察学生原有的概 念;二、引发认知冲突;三、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调整原来的看法,或形成新 概念。下面对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做具体分析。(1)创设开放的、相互接纳的课堂气氛(2)倾听、洞察学生的经验世界(3)引发认知冲突(4)鼓励学生交流讨论19、迁移的理论(1)形式训练说,主张迁移要经过一个“形式训练”的过程才能产生。认为通 过一定的训练,可以使心的各种功能得到发展,从而转移到其他学习上去。(2)相同元素说,是桑代克于20世纪初提出的。他认为只有在原先的学习情境

16、与新的学习情境有相同要素时,原先的学习才有可能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去。3)概括化理论,是由贾德提出来的。他并未考察刺激 -反应之间的关系(相似 或相异等),而是以实验研究了原则和概括性的迁移,认为在经验中学到的原理 原则是迁移发生的主要原因。(4)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模型,表明刺激或学习材料的相似程度和反应的相似 程度与迁移之间的关系。20、简述波斯纳概念转变模型提到的概念转变的四个条件。 对原有概念的不满。 新概念的可理解性。 新概念的合理性。 新概念的有效性。21、如何在教学中促进正迁移的发生?(1)整合学科内容(2)加强知识联系(3)强调概括总结(4)重视学习策略(5)培养迁移知识22、动作技

17、能与心智技能之间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心智技能是动作技能的调节者和必要的组成部分,动作技能又是心智技能 形成的最初依据和外部体现的标志。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不同:动作技能具有物质性、外显性和扩展性等特点,而心智技能则具有观念性、 内隐性和简缩性等特点。换言之,前者主要表现为外显的肌肉骨骼的操作活动, 后者主要为内隐的思维操作活动。23、简述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1)菲茨与波斯纳的三阶段模型认知阶段联系阶段自动化阶段(2)冯忠良的四阶段模型操作的定向操作的模仿操作的整合操作的熟 练24、什么是高原现象,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在学生动作技能的形成中,练习到一定阶段往往出现进步暂时

18、停顿的现象,称之 为高原现象。原因:当练习成绩已经达到一定水平时, 继续进步需要改变现有的活动结构和 完成活动的方式方法,而代之以新的活动结构和完成活动的新的方式方法。经过较长时间的练习,学生的练习兴趣有所下降,甚至产生厌倦情绪,或者身 体疲劳等原因导致练习成绩出现暂时停顿现象。25、简述加里培林关于心智技能形成的五阶段理论。(1)活动定向阶段。这是一个准备阶段,即领会活动任务的阶段。(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物质活动和物质化活动是直观中的两种基本 形式。(3)有声的言语活动阶段。即出声的说话。(4)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这一阶段是出声的言语活动向内部言语活动转 化的开始。(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这是智力活动完成的最后阶段。木有大题26、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的制定 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27、迈克卡的学习策略的分类学 习 策 略认知策略复述策略:重复、抄写、作记录、画线精细加工策略:想象、口述、总结、做笔记、类比、答疑组织策略组块、选择要点、列提纲、画地图元认知策 略计划策略设置目标、浏览、设疑监控策略自我检查、集中注意、监控领会调节策略调整阅读速度、重新阅读、复查、使用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