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矿地质 地质2班整理_第1页
油矿地质 地质2班整理_第2页
油矿地质 地质2班整理_第3页
油矿地质 地质2班整理_第4页
油矿地质 地质2班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题 型一、判断井别(10分)二、名词比较与解释(15分)三、填空题(15分)四、简述(问答)题(30分)五、计算与分析题 (20分)六、绘图题(10分)时间: 2006年 11月6日(第10周星期一)上午7:459:45地点:新科研楼 NO.1第一章 钻井地质井别 1探井地质井:在盆地普查阶段,为了确定盆地构造、查明地层层序及接触关系而钻的井。以一级构造单元(坳陷、隆起)统一命名,名称第一个汉字 + 大写D + 序号参数井:在油气区域勘探阶段,为了解一级构造单元的区域地层层序、厚度、岩性、 油气生储盖及其组合关系。以盆地统一命名,盆地名称第一个汉字 + 参 + 序号预探井:在油气勘探的圈闭预探

2、阶段,以发现油气藏、计算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为目的。以1/10万分幅地形图或二级构造带命名。地形图名称第一个汉字 + 序号;构造带名称某一个汉字 + 序号,(井号采用12位阿拉伯数字)评价井:在已获得工业性油气流的圈闭上(处于油藏评价阶段), 以评价油气藏为目的。以发现的油气田(藏)命名,名称第一个汉字 + 序号,(井号采用3位阿拉伯数字)海上钻井井号编排(海上探井)按区 - 块 - 构造 - 井号命名分区:按经度1度、纬度1度面积分区,每区用海上或岸上的地名命名。(汉语拼音24个字母)分块:区内按经度10分、纬度10分分块,每区划分36块(方分块)井编号:每个圈闭所钻的预探井为1号井,评价井为

3、2、3、井。(海上油田开发井)有生产平台的开发井:油田的汉语拼音字头 平台号 井号无生产平台的开发井:构造编号后、井号前加大写英文字母 S水文井:为了解水文地质问题和寻找水源而钻探的井。以一级构造单元(坳陷、隆起)统一命名,名称第一个汉字 + 大写S + 序号2开发井 开发井井号编排:按井排编号,按油气田(藏)名称的第一个汉字-井排-井号命名开发井:开发可行性评价后,根据编制的油气田开发方案,为完成产能建设任务按开发井网所钻的井。调整井:油气田投入开发若干年后,为提高储量动用程度,提高采收率,需要分期钻一批调整井,根据油气田开发调整方案加以实施。定向井:按照预先设计要求,井轨迹具有一定斜度和方

4、位的井。命名时在井号后面加小写x,再加阿拉伯数字(1)井斜角(a) :井眼轴线的切线与铅垂线的夹角。 井斜变化率:单位长度井段的井斜角变化值。(2)井斜方位角(b) :井眼轴线的切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正北方向之间的夹角。 方位变化率:单位长度井段的方位角变化值。(3)全变化角(狗腿角) e :简称全角,某井段相邻两测点的切线所在空间的夹角。 全角变化率(狗腿严重度或井眼曲率) Ke :单位长度井段内全角的变化值。 (4)垂深 (TVD) 井口至测点的垂直深度。海拔深度 垂深(TVD)补心海拔(k)(5)水平位移:井眼轴线某一点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至井口的距离。(6)平移方位角:平移方位线所在的方位

5、角。(7)磁偏角校正:标准的井斜方位角是以地球正北方位线为准,磁力测斜仪测得的井斜方位角则是以地球磁北方位线为准,称磁方位角。(实测井斜角)若为东磁偏:井斜方位角磁方位角磁偏角若为西磁偏:井斜方位角磁方位角磁偏角岩心录井:What? 岩心是最直接、最可靠地反映地下地质特征的第一性资料Why? 地层对比 沉积环境 生油特征 储集特征 含油特征 构造特征 开发效果 (一)取心原则(1)参数井取心:地层、构造、生储盖及组合(2)预探井取心:含油气层段的岩性、物性、含油气性等 (3)评价井取心:各油组的岩性、物性、含油性等(4)开发井取心:为了检查开发效果,如剩余油分布(5)特殊目的取心:构造取心、断

6、层取心、地层取心等。 (二)取心方法1.常规取心:短筒取心 中、长筒取心 橡皮筒取心2.特殊取心:油基钻井液取心 密闭取心 保压密闭取心 定向取心(三)岩心整理岩心收获率= 岩心长度/取心进尺 100%岩心总收获率 = 累计岩心长度/累计取心进尺 100%岩心收获率表示岩心录井资料可靠程度和钻井工艺水平(四)岩心描述基本原则:全面观察、重点突出、描述及时描述内容:含油气性 岩性 物性 构造特征岩屑录井:在钻井过程中,按照一定的取样间距和迟到时间,连续收集与观察岩屑并恢复 地下地质剖面的过程。 岩屑录井特点:成本低、简便易行、了解地下情况及时、资料系统性强等 确定岩屑迟到时间:1. 理论计算法T

7、岩屑迟到时间,min;V井眼与钻杆之间的环形空间容积, m3;Q钻井泵排量,m3min;D井径,即钻头直径,m;d钻杆外径,m;H井深,m。2特殊岩性法特殊岩性:钻时特高或特低值的岩性(与邻井对比)岩屑迟到时间 上返至井口的时间钻遇时间岩屑描述方法及步骤:大段摊开,宏观观察;远看颜色,近查岩性;干湿结合,挑分岩性;分层定名,按层描述。气测录井:直接测定钻井液中可燃气体含量,据此判别油气层的的一种录井方法。根据气测录井方式将气测录井分为两类:随钻气测 循环气测 根据仪器不同将气测录井分为两种:半自动气测 色谱气测 解释依据:色谱气测检测的各种组分(主要是C1C5) 第二章 地层测试 钻柱测试的主

8、要成果(一)压力卡片钻柱测试器中有两个压力计:上压力计(管内压力计) 下压力计(下压力计用于检查)记录从地层流入钻杆的流体压力,测量支撑管与井壁之间环形空间内的压力 正常情况:两个压力计记录的压力相同; 筛管孔眼被堵塞时:两个压力计压力不同 钻柱测试器压力记录示意图 (二开二关油井压力卡片) 下入井内:A段:随工具下井深度增加而增加的钻井液静液柱压力。B初始静液柱压力:工具下到井底后,钻井液静液柱压力达到最大第一次开井:C1初流动开始压力:测试层段处的压力急速下降到C1点,然后,井内流体开始流动 C2初流动结束压力:开井后,流体不断从地层通过筛管进入钻杆,压力逐渐上升,直到关井初关井C2点到D

9、点(初关井压力):初关井的压力恢复过程。(如果关井时间足够长,D点压力将是地层静压力)。第二次开井:E1终流动开始压力:压力迅速下降至E1点(E1应与C2近似),然后,流体开始第二次流动。E2终流动结束压力:开井后,流体从地层流入钻杆,压力上升,最大达到E2点压力。取样器取流体样品F终关井压力:压力恢复,从E2达到终关井压力F。G静液柱压力:提松封隔器,使压力恢复到静液柱压力G。终关井:H段:将测试器起出,压力逐渐降低,直到起至地面,整个测试过程结束。(二)油、水、气产能1油、水产能的确定自喷时:通过油嘴和分离器的控制,确定油水产能。非自喷时:根据钻杆内液面高度计算测试井的产能。 式中Q液体产

10、量,m3d (地面); H液面高度,m; vu单位长度钻杆的容积,m3m; t流动时间,min。2产气量的确定孔板流量计:通过测定孔板前后的压降计算气量。垫圈流量计:(测试层产气量较小时,几十到几千立方米)(三)地层条件下的流体样品通过取样器取得地层条件下的流体样品(终流动结束前取样) 实验室PVT分析:(压力、体积、温度)第三章 地层对比地层对比:建立各井的等时地层关系。 世界地层对比:全球范围的地层对比属于地层学的研究范畴。大区域地层对比:跨盆地的地层对比,属于地层学的研究范畴。区域地层对比:在油区范围内全井段的对比。油层对比: 在油田内含油层段的对比。层序:是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有联系

11、的、顶底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应的整合面为界的一套地层可容空间:可供沉积物沉积的空间,包括沉积物表面至沉积基准面之间的所有空间。 储集单元:按岩性组合划分的、能够储集与保存油气的基本单元油层对比单元划分依据:油层特性的一致性与垂向上的连通性(简单情况)四级划分 含油层系、油层组、砂层组、单油层(复杂情况)五级划分 含油层系、油层组、砂层组、小层、单层从理论上讲,一套含油层系从时间上是无限可分的1单油层(小层和单层)具有一定的厚度和分布范围。 单油层间有隔层分隔,其分隔面积应大于其连通面积。单油层由复合砂体组成时,定义为小层 小层内,根据单砂体分布进一步划分单层2砂层组(或称复油层)常简称砂组由若干

12、相互邻近的单油层组合而成。 同一砂层组内的油层岩性特征较为一致。砂层组间上下均有较为稳定的隔层分隔。3油层组(简称油组)由若干油层特性相近的砂层组组合而成。以较厚的非渗透性泥岩作为盖、底层。4含油层系为若干油层组的组合。 同一含油层系内油层的沉积成因、岩石类型相近,油水特征基本一致。含油层系的顶、底界面与地层时代分界线具一致性 油层对比依据1. 标志层(标准层)概念:特征明显、分布广泛、具有等时性的岩性层或岩性界面 主要由异旋回作用过程形成。构造沉降 海(湖)平面升降 气候旋回等-大范围的等时性砂岩剖面中的湖泛泥岩陆源碎屑岩中的凝灰岩层煤层 标志层:稳定 辅助标志层:相对稳定 2. 沉积旋回

13、概念:在沉积剖面上岩性有规律的变化 (颜色、岩性、结构、构造等) 正旋回:岩性向上变细 反旋回:岩性向上变粗旋回级次: 规模有大有小,且在总体上升或下降的背景上还有小规模的升降运动。旋回级次性: 在较大的旋回内套有小的旋回。在油田范围内,沉积旋回一般按四级划分一级旋回:大体相当于含油层系 二级旋回:大体相当于油层组三级旋回:大体相当于砂层组 四级旋回:大体相当于单油层3. 岩性组合与岩相组合(用于小范围内的地层对比)岩性组合:剖面上的岩石类型及其纵向上的排列关系依据:岩性组合比单一岩性具有更大的横向稳定性油层对比方法1.建立典型井剖面(油田综合柱状图) 典型井:地层对比时的控制井条件:位置居中

14、、地层齐全、资料丰富、标志清楚钻遇油层最全的井 可在几口井挑选有代表性的油 层组、砂层组进行汇编2. 建立骨架剖面骨架剖面:通过典型井向外延伸从骨架剖面向两侧建立辅助剖面以控制全区 3. 选择水平对比基线水平对比基线:标准层的顶(或)底面或已对比地层界面4. 分层对比,多井闭合应用标志层 应用沉积旋回 应用岩性和厚度比例(岩性和电性组合)河流相油层对比切片法(等比例) 等高程法尽量通过井-震结合,对比大的地层界面;分级控制。5. 地层分层数据表油矿第四章复习要点1. 井下断层的识别1 井下地层的重复与缺失 注意区分倒转背斜与逆断层造成的地层重复: 钻遇倒转背斜:地层层序由新到老,再由老到新,反

15、序重复; 钻遇逆断层:地层层序由新到老, 再由新到老,正序重复。 注意区分不同成因的地层缺失断层缺失超覆缺失剥蚀缺失2 短距离内同层厚度突变 原因:地层重复或缺失造成的同层厚度突变 3 近距离内标准层海拔高程相差悬殊4 石油性质的变异 原因:各断块油气聚集和保存的地球化学条件不同 5 折算压力和油水界面的差异 折算压力:井内静液面距某一折算基准面的垂直高度(折算压头)的静水压力同一压力系统中压力平衡,各井油层折算压力相等,若存在断层,断层分隔两个油藏,形成独立的压力系统。6地层倾角测井矢量图上的特征2、断点组合 将属于同一条断层的各个断点联系起来1断点组合的一般原则:同一断层各井钻遇的的断点,

16、其断层性质应该一致,断层面产状和铅直断距应大体 一致或有规律地变化;断层同一盘的地层厚度不能出现突然变化;各井钻遇的断缺层位应有一定规律;断层两盘的地层产状要符合构造变化的总趋势。2断点组合方法:a.作构造剖面图组合断点:断块内各地层界面的起伏和厚度稳定或渐变;断块之间,同一地层界面的高低关系突变。b.作断面等值线图组合断点:以等高线表示断层面起伏形态(倾向、倾角、走向及分布范围)的图件。同一断层的断面等值线有规律地分布;不同断层的断面等值线变化趋势不同。c.综合分析: 井下断点多,断点组合往往具多解性,应综合分析,互相验证 综合断面等值线图、构造剖面图和构造草图,地震资料,流体与动态资料 3

17、.断层封闭性研究1断面两侧的岩性条件断层具封闭性的基础: 断层两侧若为渗透性与非渗透性岩层相接触,一般为封闭性断层; 注意:沿断层走向,断面两侧岩性接触关系可能发生变化 2断层的力学性质断层面缝的压应力-P:上覆地层压力与静水柱压力之差垂直于断层面的分力; P大于泥岩抗压强度,断层封闭3断层面及两侧岩层的排驱压力它是确定断层封闭性的决定性因素 储层1 pdR断层两盘的流体性质及分布 断层两盘流体性质的差异 ,油 - 水界面高度的悬殊 5钻井过程中的显示开启性断层:钻井液漏失,井涌及油气显示;断层角砾岩;岩屑中存在次生矿物;钻时减小。6单井断点的测井曲线特征 封闭性断层:断层面不具有渗透性。 开

18、启性断层:断层和断裂破碎带具有渗透性 一般声波时差大,密度和电阻率降低,井径扩大7井间测试 干扰试井,井间示踪剂测试,注水动态 4.油气田构造图的编制剖面P164-P168 平面P169-P173第五章 油气储层 概念: 储层敏感性及流动单元相关概念储层敏感性:油气储层与外来流体发生各种物理或化学作用而使储层孔隙结构和渗透性发生变化的性质。储层水敏性:当与地层不配伍的外来流体进入地层后,引起粘土矿物的水化、膨胀、分散、迁移,从而导致渗透率下降的现象。储层盐敏性:储层耐受低盐度流体的能力 储层速敏性:储层因外来流体流动速度的变化引起地层内部微粒迁移,造成渗透率变化的现象。储层酸敏性:酸化液进入地

19、层后,与地层中的酸敏矿物发生反应,产生沉淀或释放微粒,使地层渗透率下降的现象。流动单元是一个纵横向连续的,内部渗透率、孔隙度、层理特征相似的储集带。 储层内部被渗流屏障界面及渗流差异界面所分隔 的具有相似渗流特征的储集单元。 渗流差异:连通体内储层质量的差别储层结构相关概念 储层建模相关概念 储层地质模型: 表征储层地质特征三维变化与分布的数字化模型。储层相模型(储层结构模型): 储层内部不同相类型的三维空间分布。储层结构模型:储层及其内部构成单元的大小、几何形态及其 在三维空间的展布。储层参数模型:储层参数在三维空间上的变化和分布。 裂缝分布模型三维裂缝网络模型,表征裂缝类型、大小、形状、产

20、状、切割关系及基质岩块特征等;二维裂缝密度模型,表征裂缝的发育程度 。储层概念模型(开发方案设计阶段):针对某一种沉积类型或成因类型的储层,把它具代表性的特征抽象出来,加以典型化和概念化,建立一个对这类储层在研究区内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的储层地质模型。 目的:优化油田开发方案 建立开发模式储层静态模型(开发方案实施及管理阶段):针对某一具体油田(或开发区)的一个(或)一套储层,将其储层特征在三维空间上的变化和分布如实地加以描述而建立的地质模型。 目的意义:优化开发实施方案及调整方案,如确定注采井别、射孔方案、作业施工、配产配注及油田开发动态分析等 。 3. 储层预测模型(注水开发中后期及三次采油阶

21、段):比静态模型精度更高的储层地质模型。要求对控制点间(井间)及以外地区的储层参数能作一定精度的内插和外推预测。 目的意义:剩余油分布预测 优化注水开发调整挖潜及三次采油方案 确定性建模:对井间未知区给出确定性的预测结果 随机建模 以已知的信息为基础,以随机函数为理论,应用随机模拟方法,产生可选的等可能的储层模型。 相标志储层非均质性分类、研究内容及应用层间非均质平面非均质层内非均质微观非均质层间非均质性砂层之间的差异性,包括储层纵向分布的复杂程度、砂层间渗透率非均质程度、隔层分布等。研究内容: 储层纵向分布的复杂程度 层间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层间隔层研究目的:开发层系的确定:隔层 渗透率层间差

22、异平面非均质性砂体的平面差异性,包括砂体的几何形态、规模、连续性、连通性、平面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平面变化及方向性。研究内容:砂体几何形态 砂体规模与各向连续性 砂体连通性 渗透率和孔隙度的平面变化平面渗透率的方向性研究目的: 井网布置 剩余油分布-平面舌进层内非均质性单砂层内垂向上储层性质的变化。研究内容:砂体韵律性 层内渗透率非均质程度 层内夹层(夹层岩性:泥岩 钙质条带 沥青 夹层产状:平行夹层斜交夹层) 渗透率各向异性研究目的:单油层内注入剂的波及体积(厚度)-层内指进微观非均质性微观规模孔隙、颗粒、填隙物等性质的差异。研究内容:孔隙喉道类型 孔隙结构的表征 填隙物特征及储层敏感性渗透率非

23、均质程度的计算层间渗透率非均质程度层间渗透率变异系数 (Vk) 层间渗透率突进系数 (Tk) 层间渗透率级差 (Jk)层内渗透率非均质程度层内渗透率变异系数 (Vk) 层内渗透率突进系数 (Tk) 层内渗透率级差 (Jk) 裂缝的力学和地质成因类型1. 力学成因类型(1)剪裂缝(剪切缝)(2)张裂缝(3)张剪缝2. 地质成因类型(1) 构造裂缝(2)区域裂缝(3)收缩裂缝(4)卸载裂缝(5)风化裂缝(6)层理缝(7)其它 隐爆裂缝 岩溶裂缝裂缝的基本参数(1) 裂缝宽度(张开度)(2) 裂缝大小(3) 裂缝间距(4) 裂缝密度(5) 裂缝产状 走向、倾向、倾角(6) 裂缝的充填情况(7) 裂缝

24、的溶蚀改造情况储层地质模型的分类、内容内容:1.储层相模型(储层结构模型) 2. 储层参数模型3. 裂缝分布模型分类: 储层概念模型 储层静态模型 储层预测模型第六章 油气藏流体分布流体界面与流体系统基本概念原始含油饱和度的影响因素影响因素:含油高度 孔隙结构 流体性质1. 含油高度的影响油藏范围内:含油高度越大,则浮力越大,含油饱和度越高2. 孔隙结构的影响喉道小,渗透率低,则毛管力大含油饱和度低(含水饱和度高)3. 流体性质的影响流体密度差:越大,则浮力越大,含油饱和度越高表面张力:越大,则毛管力越大 含油饱和度越低润湿角:越大,则毛管力越小 含油饱和度越高过渡段厚度影响因素:取决于油水分

25、异程度剩余油分布的基本特点剩余油分布模式 (以砂岩油藏注水开发为例)一、未动用或基本未动用的剩余油层1. 井网控制不住的剩余油层2. 层间干扰造成的剩余油层 层间干扰,单层突进3. 污染损害严重的油层4. 未列入原开发方案的油层二、 已动用油层的平面剩余油滞留区 1. 注采系统不完善造成的剩余油区2. 储层平面非均质造成的剩余油区3. 构造高部位的水动力“滞留区”4. 封闭性断层附近的水动力“滞留区”三、 已动用油层未动用的厚度1. 渗透率韵律及其非均质程度的影响 2. 夹层的影响 3. 层理类型的影响 4. 粘度差和密度差的影响5. 气锥和水锥的影响四、水淹层中微观规模的剩余油影响因素:孔隙

26、非均质 岩石润湿性 油水粘度差微观剩余油特征 水驱力足够大:粘滞力大 水驱力过小:毛管力占优势第七章 地层压力和温度各种压力的概念1. 上覆岩层压力:上覆岩石骨架和孔隙内流体的总重量所引起的压力。Pr = H r rgPr -上覆岩层压力,pa; H -上覆岩层的垂直高度,m r r -上覆岩层的总平均密度,kg/m3; g -重力加速度,9.8m/s2。2. 静水压力:由静水柱造成的压力。P H = hr wgP H - 静水压力,pa; h - 静水柱高度,m; r w -水的密度,kg/m3; g -重力加速度,9.8m/s2。3. 地层压力 (孔隙流体压力)Pf:指作用于岩层孔隙内流体

27、上的压力,又称孔隙流体压力。在含油、气区域内的地层压力又称油层压力或气层压力。4. 压力梯度:每增加单位深度所增加的压力,Pa/m。GP = r g5异常地层压力(教材P259): 偏离静水柱压力的地层孔隙流体压力 油层压力分布及其应用(一)原始油层压力原始油层压力:油气层尚未钻开时,在原始状态下所具有的压力。原始油层压力在背斜构造油藏的分布规律(1)原始油层压力随油藏埋深的增加而增大(2)流体性质对原始油层压力的分布有重要的影响井底海拔高度相同时,流体性质相同,原始地层压力相同;流体密度大,则原始油层压力小(3)气柱高度对气井压力影响小等压图的应用(4个主要用途)(1)预测设计井的原始油层压

28、力(为了确定新钻井的套管程序和钻井液密度)(2)计算油藏的平均原始油层压力(油层天然能量大小的尺度) (3)判断水动力系统,进一步了解油层地质特征同一水动力系统内,压力等值线的分布是连续的。等压线不连续,说明可能存在断层或岩性尖灭。(4)计算油层的弹性能量(油层弹性膨胀的能量) 原始油层压力与饱和压力之差(二)目前油层压力1. 目前油层压力及其分布油层静止压力 (ps):油田投入生产之后,关闭油井,待压力恢复到稳定状态以后,测得的井底压力。亦称动地层压力。井底流动压力(井底流压)(pb):油井生产时测得的井底压力。 (1)单井生产时油层压力的分布(教材P271)(2)多井生产时油层压力的分布(

29、教材P272)2油层静止压力等压图的应用(1)求油藏某一开发时期的平均油层静止压力(油藏能量大小的反映)(2)确定地层参数 应用压力分布和流量反求Kh/ m (3)了解油藏的地质特征油层物性、断层 (4)掌握地下流体动态(流动方式、流动方向、油水界面移动情况)(5)了解油藏开采动态比较不同开发时期的油藏静止压力等压图压力的计算折算压力折算压头产生的压力。可利用静水公式导出。P = hr g原始压力计算:(1)实测法(2)压力梯度法(3)计算法(4)试井分析法pws井底恢复压力,MPa;Pi原始地层压力,MPa;m压力曲线直线段的斜率,MPacycle;t打开阀后的生产流动时间,h; t关闭测试

30、阀的压力恢复时间,h;第八章 油气储量计算各种储量的概念(一) 原地量(原地资源量):泛指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油气自然聚集量在未发现的情况下,称为未发现原地资源量在已发现的情况下,称为已发现原地资源量或原地储量, 特称地质储量。(二) 可采量:指从油气的原地量中,预计可采出的油气数量。在未发现的情况下,称为可采资源量在已发现的情况下,称为可采储量可采储量:从油气地质储量中可采出的油气数量。 剩余可采储量:油气田投入开发后,可采储量与累积采出量之差。技术可采储量:在给定的技术条件下,经理论计算或类比估算的最终可采出的油气数量。 经济可采储量:在当前已实施的或肯定要实施的技术条件下,按当前的经济

31、条件(如价格、成本等)估算的可经济开采的油气数量。 经济储量: 当时有经济效益次经济储量: 当时不经济,预计有经济效益内蕴经济储量: 只进行了概略研究评价,不确定因素多,无法区分是属于经济的还是次经济的。表内储量: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有开采价值并能获得社会 经济效益的地质储量。表外储量: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开采不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的地质储量;但当原油价格提高或工艺技术改进后,可以转变为表内储量。( 三 ) 工业油、气流标准 :在现代技术经济条件下,一口油气井具有实际开发价值的最低产油(气)量标准。-油气井的储量起算标准。推测原地资源量:在区域普查阶段,对有含油气远景的盆地、坳陷、凹陷或区带

32、等推测的油气储集体,根据地质、物化探及区域探井等资料所估算的原地油气总量。潜在原地资源量:指在圈闭预探阶段前期,对已发现的有利含油气圈闭或油气田的邻近区块(层系),根据石油地质条件分析和类比,采用圈闭法估算的原地油气总量。 地质储量(已发现原地资源量):指在钻探发现油气后,根据已发现油气藏(田)的地震、钻井、测井和测试等资料估算求得的已发现油气藏(田)中原始储藏的油气总量预测地质储量:在圈闭预探阶段预探井获得了油气流或综合解释有油气层存在时,对可能存在的油气田,估算求得的、确定性很低的地质储量。控制地质储量:在预探井获得工业油(气)流,并经过初步钻探认为可提供开采后,估算求得的、确定性较大的地

33、质储量,其相对误差不超过50%。 探明地质储量:在油气藏评价阶段,经评价钻探证实油气藏(田)可提供开采并能获得经济效益后,估算求得的、确定性很大的地质储量,其相对误差不超过20%。 探明储量的分类:未开发探明储量(II类):已完成评价钻探,并已取得可靠的储量参数后所计算的储量。已开发探明储量 (I类):通过开发方案的实施,已完成开发井钻井和开发设施建设,并已投入开采的储量。容积法各种储量参数的概念及确定方法实质: 确定油、气在储层孔隙中所占据的体积 一、储量计算公式1. 油藏石油地质储量计算公式 Nz = 100Ao h f(1-Swi)ro/BoiN -石油地质储量(以体积计),104 m3

34、;Ao-含油面积, km2;h-平均有效厚度, m;f -平均有效孔隙度,小数;Swi -平均油层原始含水饱和度,小数;Boi -平均原始原油体积系数。(地面原油脱气体积变小)(地下原油体积与地面标准条件下原油体积之比)ro -平均地面原油密度,t/m3;Gs = 10-4 N Rsi地层原油中的原始溶解气地质储量:Gs -溶解气的地质储量,108m3;Rsi -原始溶解气油比,m3/ m3 。2.天然气藏储量计算公式 G-气藏的原始地质储量,108m3;Ag-含气面积, km2;h-平均有效厚度, m;f -平均有效孔隙度,小数;Swi -平均原始含水饱和度,小数;Bgi -平均天然气体积系

35、数 ; Tsc -地面标准温度,K; Psc -地面标准压力, MPa; Ti -气层温度,K; pi -气藏的原始地层压力, MPa;Zi -原始气体偏差系数,无因次量。3. 凝析气藏天然气地质储量计算公式 在地层条件下,天然气和凝析油呈单一气相状态,开采时,同时采出天然气和凝析油。先按天然气藏储量公式,计算气藏总地质储量然后分别计算天然气(即干气)和凝析油储量。(1)凝析气藏中的天然气地质储量:Gd天然气(干气)的地质储量,108m3; Gc凝析气藏的总地质储量,108m3; fd天然气(干气)的摩尔分数,小数。ng天然气(干气)的摩尔数(即:天然气分子的物质量),kmol; no凝析油的

36、摩尔数(即:凝析油分子的物质量),kmol;GOR凝析气井的生产气油比,m3/m3; go凝析油的相对密度; Mo凝析油的相对分子质量 (2)凝析油的原始地质储量Nc -凝析油的原始地质储量, 104m3 Gd -天然气的原始地质储量, 108m3 GOR -凝析气井的生产气油比, m3/ m3二、 储量参数的确定1. 含油面积-具有工业性油流地区的面积。通过圈定含油边界,确定含油范围 (1)油水界面的确定A. 利用试油及测井解释资料确定油水界面a. 钻达油水界面,直接读取油水界面值b. 钻达油层和水层,不能直接确定油水界面首先,确定各井的油层底界和水层顶界然后,在多井油底和水顶之间取临界线B

37、. 利用压力及流体资料确定油水界面原理:水井井底压力 = 油井井底压力 + 油柱压力 + 水柱压力P = hr g水柱压力油柱压力油水界面的海拔高度:Ho -油井井底海拔高度,m;Hw -水井井底海拔高度, m;How -油水界面海拔高度,m;DH -油井与水井海拔高度差,m;ro -油的密度,g/cm3;rw -水的密度,g/cm3;po -油井地层压力,Mpa;Pw -水井地层压力,MpaC. 利用压力梯度资料确定油水界面原理:不同流体段的压力梯度有差别GP = r g(2)岩性边界的确定(针对于岩性油藏和构造-岩性油藏)先确定砂岩分布(砂岩尖灭线);再确定物性边界砂岩分布与尖灭线的确定在

38、地震资料难于确定砂体尖灭线的情况下:井控法A. 井间内插 直接取尖灭井点与砂岩井点的距离之半作为砂岩尖灭点。X = L / (h +1)计算砂岩尖灭位置的统计公式(大庆油田,60年代) :B. 井点外推 按1个或1/2个开发井距外推圈定统计砂岩体大小,确定外推距离物性边界的确定砂岩尖灭线距有效厚度井点的1/3处;或干层井点与有效厚度井点的一半。2. 油层有效厚度(1) 基本概念:油层中具有产油能力部分的厚度,即工业油井中具有可动油的储集层厚度。两个条件:油层内具有可动油;现有工艺技术条件下可供开采(2) 有效厚度的解释标准有效厚度物性标准:储层-有效储层;油层-有效油层A. 测试法(单层测试):每米采油指数法;试油物性法每米采油指数法:每米、每天、每兆帕压力下的采油量试油物性法:确定产层与干层的孔、渗下限值B. 钻井液侵入法C. 经验统计法:以低孔渗段累积储渗能力丢失占总累积储渗能力的5左右为界限 依据:渗透率下限值以下的砂层丢失的产油能力很小, 可以忽略。(3)油层有效厚度的划分根据物性和测井标准解释油、水、干层,量取油(气)层厚度;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