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说课稿_第1页
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说课稿_第2页
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说课稿_第3页
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说课稿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第一课时)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神经系统和神经调节 第一课时,我将从下面6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这堂课。说教材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本节内容的定位来说教材。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是北师大版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十二章“人体的 自我调节”的第一节。课标要求通过初中生物课的学习,构建新的生物学科体系, 通过科学探究方法,提高人的生物科学素养。因而课改后的初中生物学包含10个主题,而贯穿着10个主题的主线是“人和生物圈”。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 响十分明显,因此“生物圈中的人”被单独列为一个主题。学习本章知识会对本 单元其

2、他各章学习具有总结和深化作用。从一般意义上讲,调节对所有生物都具有重要作用。学习人体自我调节的 基础知识也能够对学习和理解其他生物调节功能的知识,特别是对那些在生理机 制上类似的生命现象的理解,起到深化作用。本节是本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与后面的激素调节相辅相成,共同完成者 生命活动的调节。同时,它也是动物行为产生的主要生理基础, 与我们日常生活 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息息相关。而第一课时学习神经系统的组成恰恰是神经调 节的结构基础。二、说学情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来看,学生已经学习了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等相关人体生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也知道一些有关大脑、 神经等对人体 生命活动调节的

3、知识,为本节课的知识学习、能力扩展、情感升华奠定了基础。2、从学生心理、认知特点来看,七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水平和人生体验,对未知世界有别样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乐于探索,并喜欢表现自己,这 个时候就是培养他们质疑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的最好阶段。但是,我们的学生他们的认知又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充分发展,容易满足于对事物表 面现象的观察,缺乏对事物本质深入细致的探究,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借助直观教 具引导学生认知。三、说教学目标我设计教学目标的依据是:1、新课标的要求: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如下概念: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人体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及生长发育、生殖等生命活

4、 动。要求学生能:描述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初步具有收集、鉴别和利用课内外 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逐步养成良好的生 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2、 章节目标:概述神经系统的组成,概述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强调通过活 动培养观察、分析、判断问题和探究问题能力,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联系实际、启发思维和鼓励探究,以使学生学以致用,具有严谨求实态度。依据以上的分析,我制定了本课时的三维目标:1 知识目标:(1).描述神经系统的组成概况;(2).描述神经元的形态结构特征和基本功能。2. 能力目标:(1)据图能说出神经系统的组成;(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所给的资料

5、,通过自主学习列表总结神经 元的分布。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感受人体结构的精巧与复杂,自觉接受有关卫生保健的教育。【教学重点】:1描述神经系统的组成;2.描述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教学难点】:1神经元的功能;2.灰质和白质的概念。四、说教法和学法:1、教法神经系统对生命活动有调节作用,而本节内容就是为学生理解神经系统如何 调节生命活动做准备的。由于本节内容以结构组成和功能为主, 课堂上易出现繁 琐和沉闷的情况,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思考成为本节授课 的难点。因此,教学中我要紧紧抓住学生“好奇心强,乐于探索,并喜欢表现自 己”的心理特点,我采用启

6、发式教学、讨论法、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一 个自由探究和自主学习的场所。 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理念。(1) 情景创设、游戏体验:利用多媒体(2) 讨论法:通过学生阅读文字、观察图片、体验、交流感想,让他们 认识有关的具体现象,从而抽象出概念的内涵。2、学法指导结合本校校情和七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通过创设情景让 学生在参与、体验、感悟中自学,通过分析资料,看图、阅读、交流讨论等,形 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从而发展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自身的科学 素养。五、说教学过程:这节课设计了以下环节:【环节一】创设

7、情境,走近神经系统(大约需要5分钟)播放一段新闻视频,让学生体验活动。在此情境下,引导学生讨论:你 当时的心情怎样?心跳、呼吸频率会改变吗?在完成这个活动的过程中, 人体的 哪些部分参与了活动呢?讲述:即使一个很简单的活动也需要这么多的器官参与,而且各器官之间 相互配合,有条不紊,好像受到统一的指挥,这就是人体的自我调节。(引入本章课题)提问:在这一过程中,至V底是怎样的调节方式才能使我们在如此紧张、短暂 的瞬间,调动这么多身体部分完成了一系列复杂的反应呢?脑跟手靠什么传递信 息的呢?过渡:我们的身体之所以如此协调,做出许多精细的活动,主要是神经系统 在起调节作用。(引入本节课题)设计意图:用

8、活动引入,能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有效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的 状态,设置层层问题,能激发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欲望。神经系统为什么有这么完善的调节作用呢?这与神经系统的组成有关。接下来我们就学习这部分内容。【环节二】合作学习,认识神经系统(大约需要 10分钟)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大屏幕上人体神经系统整体形态、脑和脊髓的图,结合教材P71,第一自然段的叙述,辨识:脑和脊髓,大脑、小脑和脑干,脊神经和 脑神经。分小组参与书上演示活动中的讨论。其次,在学生充分自学和讨论后,让学生展示讨论结果。依据学生们发言的 情况,我要提供脑、脊髓、分布全身神经的图片,让学生有真切的感受。在了解 各器官的基础上,弓I导学生利用

9、图解归纳出神经系统的器官组成,将感性认识上 升为理性认识。设计意图:搭好学法的台阶,通过学生的阅读、识图、自主合作学习,先学 后教,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充分体现“双主共学”,有利于鼓励学 生积极思考问题。我们知道人体由许许多多细胞构成,如肌肉细胞、上皮细胞等(屏幕显示不 同细胞)。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叫神经细胞,又叫神经元。 (展示神经细胞模式 图)神经细胞和前面几种细胞有哪些区别?【环节三】师生互动,走进神经细胞(大约需要 15-18分钟)首先关于神经元的结构:通过几种人类细胞的比较,再阅读教材,提问:神 经细胞的突起有什么特点呢?你能将这些突起进行分类吗?引导学生说出神经 元的结构

10、特征,在学生认识了神经元的模式结构的基础上,学生们用橡皮泥分组 制作神经元模型。教师在巡视与指导的过程中用数码相机拍下学生们制作的神经 元模型并现场展示。该环节我渗透了生物学建模的思想,目的是让学生能清晰地 认识神经元的主要结构,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在该环节中,我将随机把“神经纤维”和“神经”联系起来,与前一环节做好呼应。其次关于神经元的功能:神经系统的功能是由多个数个神经元来完成的,那么神经元与神经元是如何建立联系的呢?顺利地引导到神经元的功能上来,播放动画,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神经冲动的传递, 从而归纳出神经元的基本功能。 利用 神经元形态的不规则性和结构的特殊性,逐渐给学生们渗透生

11、物的结构与功能相 适应的观点。“模拟实验法”将在本环节中得到极好地运用,预测会引起孩子们 极大的学习兴趣。第三关于神经元的分布,通过图片展示脑和脊髓的切面图, 提问:为什么大 脑和脊髓的切面有不同深浅的颜色?这与其组成物质有关吗? 通过阅读教材,分 析信息,学生很容易找到问题的答案。通过自主学习列表总结神经元的分布。 这 样进而归纳出神经元和神经系统的关系,可谓水到渠成。【环节四】总结与评价:教师利用“图解归纳法”引导学生们以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建构概念图,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运用概念图进行知识的总结, 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和 整合,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加强记忆。【环节五】赠语最后我将用一段期望语作为最后的结束语。意在深华感情,关注学生的健康 成长。六、板书设计板书依据直观性的原则,结合所学的内容,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板书。在其中, 注重了重、难点的突出,使学生对知识的结构、层次、重点、难点一目了然,便于记忆和理解。以上是对“神经系统和神经调节”这一节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本 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的思想。从提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