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城市防灾综合知识城市灾害:地震、洪灾、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下沉)、城市火灾和空袭、暴潮、沙尘暴和雷暴、城市水土流失、酸雨、光化学烟雾与可吸入颗粒物危害、艾滋病、城市生产事故、重大城市事故建筑灾害:地震、洪灾、地质灾害(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下沉)、城市火灾和空袭、相应的次生灾害,如地震导致的建筑倒塌(多米诺)、建筑工程灾害灾害分类:自然灾害:气象灾害(干旱、风灾、暴雨、雨涝、龙卷风);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赤潮、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洪水灾害(洪涝、江河泛滥);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地震灾害(地震引起的直接和间接灾害);森林灾害(森林火灾、虫害)。人为灾害:
2、生产活动型灾害(噪声、核泄漏、土地退化、酸雨);社交活动型灾害(车祸、空难、海难、环境污染);人为致灾型灾害(战争、火灾)城市灾害分类:城市自然灾害:城市气象灾害、城市海洋灾害、城市洪水灾害、城市地质灾害和地震灾害、城市蚁害城市人为灾害:战争、火灾、化学灾害、交通事故、传染病、生产事故、环境公害、生物灾害城市灾害特点:高频度与群发性、强连锁型与高扩张性、高损失性与难恢复性、强区域性衡量减灾是否成功的标准:认为的灾害或可防御的灾害不再发生,即采取措施减少灾害发生的次数和频率不可完全避免的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达到最低限度。城市综合防灾的特点:多灾种、多手段、全过程。城市防灾的手段:工程防灾、规划防
3、灾和管理防灾。城市综合防灾体系:包括灾害研究、监测、灾害信息处理、灾害预报、预警、防灾、抗灾、救灾、灾后援建等系统。城市防灾体系的组成:防灾工作防灾机构:研究机构、指挥机构、专业防灾队伍、临时救灾防灾队伍、社会援助机构和保险机构等;防灾工程:区域性防灾工程、城市防灾工程和单位设施防灾工程;城市防灾学的重点研究方向: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城市生命线系统防灾减灾研究、城市地震综合减灾技术研究、城市地下空间的防灾减灾研究、城市防灾安全文化建设、城市防灾救援医学研究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类型: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城市应急管理部门;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制
4、体系:目标系统、监测预警系统、指挥管理系统、专业设施系统、生命线系统、支持系统、防灾空间系统、专业队伍系统、教育宣传、实施行动。广义上的公共安全分类:从其特性和发生机理来划分,包含社会安全、生产安全、免受自然灾害的安全、卫生安全等从历史传统的角度来分,包括预防自然灾害和瘟疫、科技和信息安全、恐怖主义、恶性传染病等。在空间、时间和对象上进行细化,还有社区安全、校园安全、个人安全等。影响防火间距的因素:热辐射、热对流、建筑物外墙门窗洞口的面积、建筑物的可燃物种类和数量、风速、相邻建筑物的高度、建筑物内消防设施水平、灭火时间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城市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台风灾害预警工
5、程高影响行业与重点战略经济区气象灾害综合检测预警评估工程、雷电灾害防御工程、沙尘暴灾害防御工程、气象防灾科普教育工程重大危险源:分为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和存储区重大危险源两种。突发公共事件分为以下四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城市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体系构成:城乡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布局、市场服务体系、防灾减灾、生态修复城市综合防灾总体规划的内容构成包括针对市域的综合防灾规划和针对中心城区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针对中心城区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包括城市综合防灾总体规划的现状分析、城市灾害风险评估与损失预测、城市总体防灾空间规划、城市疏散避难空间体系规划、
6、城市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的防灾规划、城市危险源布局规划等。城市用地安全与适宜性评价的内容:城市地震地质背景、场地环境、地震灾害效应、城市地质灾害影响、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评价防灾生活圈解决的主要问题:改善居住环境、形成阻燃带、提升防灾意识。避难场所主要包括:公园、广场、操场、停车场、空地、各类绿地和体育场馆等城市公共开敞空间和设防等级高的建筑。避难场所的分类:1)避难疏散场地分为应急疏散场地和避难安置场地2)避难建筑:大型避难场所、中型避难场所、小型避难场所避难场所规划原则:安全第一、就近避难、“平灾”结合、综合防灾、步行为主、利于救援避难场所选址:避开地质活动带、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相结合、与规划
7、区人口密度相适应、改建与新建相结合城市综合防灾详细规划的类型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的综合防灾控制引导、防灾空间与设施规划设计防灾空间与设施规划设计包括疏散通道详细规划、避难场所详细规划、防灾公园规划设计、防灾安全街区规划、防灾社区规划等类型。疏散通道评估包括:安全性评估、有效性评估、可达性评估、效率性评估、功能性评估城市疏散通道的规划原则:1)在城市总体规划统筹布局2)综合设置多种类型的疏散通道3)确保疏散通道的安全性4)平灾结合防灾公园的基本功能包括:避难;减轻灾害影响;情报的收集及传达;支持消防、救援、医疗、救护活动;避难及支持临时避难生活;支持防疫、清扫活动;支持救灾的输运防灾公园的空
8、间与设施配置要点:防火植栽、水资源相关设施、紧急厕所、信息相关设施、能源照明相关设施、储备仓库、管理中心防灾街区的功能:防灾安全功能、公共服务功能、避难疏散功能、生活稳定功能、市民交流功能我国防灾救灾史: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大禹治水、都江堰、郑国渠、王安石青苗法、鼓励兴修水利、防治水患;潘季驯的治河思想、洪亮吉把人口和灾荒问题联系起来城市选址总原则是:实事求是、保证安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远近结合、立足迁建、兼顾发展,综合考虑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效益。制定特定地区的防灾规划对策:1)密集型街区综合防灾规划2)地下空间的综合防灾规划对策3)特殊人群聚集地段的综合防灾规划对策:外国人集中区、少数
9、民族聚居区、福利设施集聚区、外来人流集散地段灾害:指可以造成人畜伤亡和物质财富毁损的自然或社会事件,他们源于天体、地球、生物圈等方面以及人类自身的失误,形成超于本地区防救力量的大量伤亡和物质损毁。城市灾害的概念:就是承灾体为城市的灾害。由于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其人口和建筑物高度聚集,在自然力和人力的作用下,极其容易成为发生灾害的地方,给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损失。自然灾害:由于自然力的作用而给人类造成的灾难。人为灾害:也称技术灾害,是指由于人的行为失控或不恰当的改造自然行为,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导致了科技、经济和社会大系统的不协调而引起的灾害。防灾:是指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防御灾
10、害发生和防止灾害带来更大损失与危害。防灾实际上还包括对灾害的监测、预报、防火、抗御、救援和灾后恢复重建等。减灾:简单地理解就是减少或减轻灾害的损失。减少灾害是指减少可以避免的灾害,但是对于有些灾害特别是重大自然灾害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这就要尽量减少灾害损失。抗灾:是指在自然灾害来临之时,人们为了抵御、控制、减轻、降低灾害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减轻减少损失而采取的各种行为和措施,包括:抗洪、抗旱、抗冰雹、抗霜冻、抗病虫害等。救灾:是指运用经济技术手段,通过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减少灾害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尽快恢复工工业生产以及社会生活正常秩序的活动。灾后重建:包括重建家园和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是指在遭受毁
11、灭性的灾害后进行的重新建设。恢复生产是指灾后进行的各种生产性活动,为减轻灾害损失,保证社会秩序稳定和人民生活正常化。城市防灾的概念:指为抵御和减轻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及由此而引起的次生灾害,对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和各项工程设施造成危害的损失所采取的各种预防措施。城市综合防灾的定义:两层含义:1)为应对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原生灾害和次生灾害,要全面规划,制定综合政策;2)要针对灾害发生前、发生时、发生后的各项避灾、防灾、减灾、救灾等各种情况,采取配套措施。城市综合防灾体系:人类社会为了消除和减轻自然灾害对生命财产的威胁,增强抗御、承受灾害的能力,灾后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而建立的灾害管理、防御、救援
12、等组织体系与防灾工程、技术设施体系。包括灾害研究、监测、灾害信息处理、灾害预报、预警、防灾、抗灾、救灾、灾后援建等系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安全保障体系。城市防灾学的概念:一门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城市灾害进行评估、预报、预防以及早期警报、监测和综合性研究,并提出使城市灾害产生的影响减到最小的对策,从而达到防灾、减灾目的的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城市在面临越发多样化、复杂化的灾害类型时,通过风险评估明确城市的主要灾种和高风险地区,针对灾害发生的前期预防、中期应急、后期重建等不同阶段,制定包括政策法规型、管理型、经济金融保险型、教育型、空间型、工程技术型等全方
13、位对策类型,对城市灾害管理体制进行整合,全社会共同参与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过程,并对单项城市防灾规划提出规划的基本目标和原则的纲领性计划。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即城市综合防灾专项规划,是在单灾种城市防灾规划的基础上编制的,是一种覆盖不同灾种、不同防灾阶段、不同防灾手段的防灾规划形式。侧重于灾中应急救援的基本原则、重大防救空间设施的布局、灾害信息平台的建立、智慧系统和管理体制的整合等。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有关城市防灾安全的土地使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防灾工程、空间与设施进行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防火间距是一座建筑物着火后,火灾不致蔓延到相邻建筑物的空间间隔。
14、安全疏散设计: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人们在火灾事故时的心理状态与行动特点、火灾危险性大小、容纳人数、面积大小合理布置交通疏散设施,为人员的安全疏散设计一条安全路线。疏散安全分区:为了保障人员疏散安全,理想状况是疏散路线上各个空间的防烟、防火性能逐步提高,楼梯间的安全性达到最高。为此,需要把疏散路线上的各个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区间。允许疏散时间:建筑物发生火灾时,人员能够疏散到安全场所的时间。安全出口是指供人员安全疏散用的楼梯间、室外楼梯的出入口或直通室内外安全区域的出口。灾害区划:区域灾害划分的等级系统,主要目的为认识区域自然灾害发生发展的时空分布规律,认识区域自然灾害发生的类型、强度、造成的损失
15、等,是防灾规划的基础。防灾分区指根据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灾害分布特征、行政区划、人口经济社会条件等综合因素,对城市空间中的防救灾空间和减灾设施进行科学配置,把城市空间划分为不同的防灾单元。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存储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分为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和存储区重大危险源两种。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疏散通道是指在灾害发生后,能够承担救灾与疏散避难等功能的各类通道网络,包括城市道路交通系统、铁路系统、水路航运系统、航空运
16、输系统等。城市避难场所是为应对地震等灾害和突发事件,经规划建设,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避难、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应急指挥系统是指在地震、洪水等灾害发生时,依照相关程序联络消防、治安、医疗等单位,统筹指挥各级救灾力量,同时进行灾情信息收集、信息发布等工作的机构体系。应急医疗设施系统是指在灾害发生时,发挥救治伤员、并进行卫生防疫的机构设施。风险评估是对潜在灾害发生及其可能对生命、财产、生活和环境造成的潜在冲击与损害的分析评估过程。城市总体防灾空间结构是指城市中各类各级防灾空间和防救设施布局的形态与结构形式。防灾安全街区:在每个防灾分区内,设置一个容纳防灾分区内相关的防灾据点设施
17、,将这些设施所集中于的街坊。防灾环境轴、基本安全轴:是指道路和其他防灾公共设施及岩土阻燃建筑物形成一体化的、有阻燃功能和课作为避难通道的城市空间,以提高地区的整体防灾效率。一般又不同类型的防灾空间组成。防灾生活圈是通过圈域内的生活环境改善,提升城市各街区的防灾性能和对地区灾害的应对能力。在我国,多表现为防灾分区的形式。城市总体防灾分区:是从综合防灾的角度出发,将城市规划区按照一定的依据划分成若干分区,各分区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空间结构形式紧急疏散人口:在地址活动明显加剧或主震发生后,余震随时可能发生,此时需要疏散的人口固定疏散人口:在震情尚不明确的时候,需要在笃定避难场所临时避难的人口短期安置人
18、口:在地震基本结束后,需要在笃定疏散场所短期安置的因房屋损毁导致的无家可归者中长期安置人口四类:确定没有灾情后,房屋遭到严重破坏的无家可归者城市防灾空间与设施规划设计: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针对具体的街区和场所等不同空间类型,通过详细分析其综合防灾方面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设计,提高其综合防灾能力。疏散通道详细规划是指详细分析规划地段内的道路、航道、铁路等通道空间的类型、等级、有效宽度、安全性能和空间分布特征等要素,找出其灾害隐患和防灾方面的不足,通过采取适当措施,优化网络组织和通道形式,提高其整体防灾能力。防灾公园是指平时作为一般公园使用,但同时具有明确的防灾功能,灾时能开展医疗急救活动、复原与
19、重建活动,发挥避难场所、避难道路、火势蔓延的延迟与阻断等多种防灾功能的公园。防灾公园规划设计是专门针对公园这一重要的综合性防灾空间,分析规划区内现有公园的现状用地条件、功能构成等要素,通过选择和布局防灾公园,配置适当的防灾设施,进行公园防灾性能优化设计,提出规划地段的防灾公园建设方案。防灾安全街区规划是指针对老旧见着物众多、安全隐患较大、防救灾能力偏低的密集型街区,采取综合性防灾策略,进行防灾性能优化设计,配置必要的防灾空间与设施,促进该地区防灾能力的提升。防灾社区是基于地方特性,强调以社区民众为主体,简历社区组织,通过对社区民众的动员,对灾害及其防救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凝聚社区共识与力量,并通
20、过改善、整建居住环境,推动减灾和预防措施,降低灾害发生的机会,降低灾害的损失,并能迅速推动复原和重建的社区。防灾社区规划是以城市社区为研究对象,在一系列防灾空间与设施规划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采取动员社区民众,学习与训练灾害防救知识,编制社区防灾应急预案等策略,提升安全性。城市灾害的特点:1、高频度与群发性:“事故”型灾害:交通事故、火灾、煤气中毒等,发生频度高,且城市规模与灾害发生次数基本呈正相关关系;突发性大灾:地震、洪灾等,群发性特点明显,范围广、次生灾害多、危害时间长,形成灾害群,多方面关联。2、强连锁性和高扩张性:灾害链:一种灾害发生常诱发出一连串的灾害现象;“多米诺骨牌”效应:地
21、震+火灾;地震+滑坡+堰塞+洪水;火灾+建筑物倒塌+管线破坏。3、高灾损性与难恢复性:城市化,人口聚集,财富集中;资源分配不均,资源不再生,环境不可逆。4、强区域性:城市灾害是区域性灾害的组成部分,多个城市同受同一灾害影响,城市联防;城市灾害的影响突破城市范围,扩展到城市周边地区和其他城市;灾后灾民安置和恢复重建的区域性城市防灾目标:建立比较完善的减灾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灾害监测预警、防灾备灾、应急处置、灾害救助、恢复重建能力大幅提升,公民减灾意识和技能显著增强,人员伤亡和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明显减少。城市防灾任务:1)加强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和信息管理能力建设2)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
22、报能力建设3)加强自然灾害综合防范防御能力建设4)加强城市自然灾害应急抢险救援能力建设5)加强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建设6)加强巨灾综合应对能力建设7)加强城乡社区减灾能力建设8)加强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9)加强减灾科普宣传教育能力建设我国城市综合防灾体系的问题:基本上以单位防灾为系统,在规划建设中各自为政,造成防灾设施布局不合理,重复配置,资源浪费;忽视城市整体防灾组织指挥系统的建设及生命线系统的防护等重要环节,现有城市防灾系统难以快速、高效地防抗多样化、突发性的城市灾害;缺乏综合利用防灾设施的观念、规划和措施,难以充分发挥城市防灾设施的效能,未能形成城市防灾设施投资、使用、维护的良性循环,严重影
23、响了城市防灾系统在灾时的正常运作。城市综合防灾管理信息系统UDMIS要求:树立现代城市综合防灾的情报意识;确立各类城市灾害信息资源的共享观念;形成保存城市灾害历史记录的责任观念;保障城市规划、建设、决策等用户利用现有数据库的权利;解决计算机技术问题,形成软件和硬件相结合的信息可靠性支撑条件;解决城市综合防灾数据库的投资经费来源问题;健全城市综合防灾数据库管理体系城市综合防灾管理信息系统UDMIS包括:1、建立城市灾害信息与评估系统2、编制城市灾害风险图谱3、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灾害防御规划的制定4、建立救灾指挥系统5、城市灾害信息管理的先导工作6、城市灾害监测城市防灾学的研究内容:灾害、城市
24、灾害,城市防灾、城市减灾等范畴的定义或概念;城市各类灾害产生的途径、灾害信息的监测与管理;城市灾害链、灾害区划、易损性分析、灾害预测与评估研究;城市灾害特点研究;城市灾害性质及危害程度、防御标准及体系、模式、对策研究;城市灾害致灾机理及行程要素、发展规划研究;城市灾害模型研究;城市防灾工程决策与防灾规划对策、模式分析;城市防灾减灾总体构想及学科建设;城市防灾减灾工程技术;城市防灾减灾管理综合评估体系与灾情评估信息系统;城市灾害保险政策、减灾基金制度;城市灾害社会学相关内容;城市自然灾害与技术灾害的关系及其防灾机制目前城市防灾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1、针对单一灾种的研究较多,相对简单,便于把握2、
25、项目中,对于灾害的“抗”研究较多,但是对于“防”则相对较少3、部分项目过于注重防灾的技术实现,尤其是工程技术方面4、对于灾害发生后的应急避难、人员疏散研究相对较多,但是对于灾害产生的诱因尤其是城市形态方面带来的影响较少考虑5、研究城市安全形态的几乎没有。传统的综合防灾存在问题:主要是针对城市灾害的灾种不同,建立在对城市本身的灾害分析和各防灾专项间的协调、综合应对之上,而在防灾和空间结构联系方面的研究鲜而有之。传统的城市防灾规划往往是被动地去适应城市规划所产生的空间结构形态,在城市发生灾害时也多是被动地采取防灾减灾措施。我国城市防灾所面临的问题:1、人口密度过大2、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状况差3、城市
26、设防标准低4、居民防灾观念薄弱5、规划与实施脱节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编制内容:灾前防治:建立全市性灾害防治基本对策;实施防灾演练与提升防灾意识;建立各类主要灾害数据库;建立灾害预测研究体系;建立救灾运输网络系统;建立化学灾害应变体系;建立整合式综合防灾安全预警系统。灾中应急救援工作:成立灾害防救委员会;成立灾害应变中心;成立紧急救难队。疏散楼梯间的一般规定如下:(1)楼梯间应靠外墙设置,有利于楼梯间的直接采光和自然通风(2)楼梯间内不应设置烧水间,可燃材料储藏室、垃圾道(3)楼梯间内不应有影响疏散的突出物或其他障碍物(4)楼梯间内不应敷设甲、乙、丙类液体的管道(5)公共建筑的楼梯间内不应敷
27、设可燃气体管道(6)疏散楼梯最小宽度为1.1m。不超过六层的单元式住宅中一边设有栏杆的疏散楼梯宽度可不小于1m(7)楼梯首层应设置直接对外的出口,当层数不超过四层时,可将对外出口设在距离楼梯间不超过15m处。封闭楼梯间的设计注意问题:楼梯间的首层可将走道和门厅等包括在楼梯间内,形成扩大的封闭楼梯间,但应采用乙级防火门等措施与其它走道和房间隔开。除楼梯间的门之外,楼梯间的内墙上不应开设其他门窗洞口;高层厂房(仓库)、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人员密集的多层丙类厂房设置封闭楼梯间时,通向楼梯间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并应向疏散方向开启。其他建筑封闭楼梯间的门可采用双向弹簧门。室外疏散楼梯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
28、求:栏杆扶手的高度不应小于1.1m,楼梯的净宽度不应小于0.9m;倾斜角度不应大于45;楼梯段和平台均应采取不可燃材料制作。楼梯段和平台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00h通向室外楼梯的门宜采用乙级防火门,并应向室外开启。除疏散门外,楼梯四周2m内的墙面上不应设置门窗洞口,疏散门不应正对楼梯段。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各单项城市防灾规划的总体关系:目标范围:在总体目标和长远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要保障城市整体空间的安全。在阶段性、区域性的具体目标上,有所不同。对策实施范围:从对策角度看,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对策类型包括空间型对策、管理型对策、法律型对策、经济金融保险型对策、宣传教育型对策、工程技术型对
29、策等。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主要是制定空间性防灾对策。资源整合范围: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是从空间层面进行整合防救灾资源;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是从管理层面整合防救灾资源,包括空间资源、管理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资资源等;单项防灾规划是从工程技术层面解决防灾问题。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各单项城市防灾规划的协调关系: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各单项城市防灾规划的工作交叉点体现在防灾规划的目标、原则、基本标准、重要设施的布局、灾害信息共享平台的构建、灾害监测与预警、防灾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计划、资金、救灾物资等保障措施的实施方面。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各单项城市防灾规
30、划的协调关系:总体目标与防灾标准一致,覆盖范围不同。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工作重点是制定各类防灾空间设施的规划目标、原则、标准、用地布局、规模容量等,这也正是和其它各单项防灾规划交叉的地方。单项防灾规划中有关空间性的内容和措施,必须与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相协调。各单项防灾规划的部分成果也是编制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基础依据。编制城市防震减灾规划原则: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方针,遵循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全面预防的原则,以震情和震害预测结果为依据,并充分考虑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及经济社会刚发占、资源环境保护等需要,以人为本、平灾结合、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规划、采取合理
31、可行的对策,尽可能低提高抗震防灾意识,最大限度地减轻未来地震灾害的损失。抗震防灾规划的基本防御目标:当遭受多遇地震影响时,城市功能正常,建设工程一般不发生破坏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城市生命线系统和重要设施基本正常,一般建设工程可能发生破坏但基本不影响城市整体功能,重要工矿企业能很快恢复生产或运营当遭受罕遇地震影响时,城市功能基本不瘫痪,要害系统、生命系统和重要工程设施不遭受严重破坏,无重大人员伤亡,不发生严重的次生灾害抗震防灾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地震的危害程度估计;总体抗震要求;建设用地评价与要求;重要建筑、超限建筑、新建工程建设、人员密集的教育、文化、体育等设施、基础设
32、施规划的布局、建设与改造要求;规划的实施和保障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关系:抗震防灾规划的成果,将是编制综合防灾规划的重要支撑;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将为抗震防灾规划提出原则和目标。抗震防灾规划对综合防灾规划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现状抗震防灾能力评估、风险图绘制、建筑物抗震设防标准的确定、防灾分区的划设、避难场所和疏散通道体系的布局、生命线系统、次生灾害的防治规划等。防洪规划原则:应以流域防洪规划为依据,在流域防洪规划指导下开展,与流域防洪有关的城市上、下游治理方案应与流域防洪规划相一致,城市范围内的流域性工程应与流域防洪规划相统一。城市防洪规划应贯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防治结合、以
33、防为主”的减灾方针。防洪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城市防洪、排涝规划标准;确定城市用地防洪安全布局原则,明确城市防洪保护区和蓄滞洪区范围;确定城市防洪体系,制定城市防洪、排涝工程方案与城市防洪非工程措施。城市消防规划的目标:就是预防火灾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损失,为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安全环境,增强城市的防灾救灾能力,增强市民的安全感。消防工作实施“预防为主、防消结合”方针,体现了防火与灭火的辩证关系。城市消防规划的基本内容:1、消防站规划:合理确定消防站的数量、种类、位置、占地面积、责任区范围等(重点)2、消防供水规划:确定消防水池、水井的布局和容量,消火栓的布局和数量,提出可利用天然
34、水源的建议和意见3、消防通信规划:确定消防通信指挥系统和119火灾报警系统,规划消防指挥中心与消防站、政府、供水、供电、供气、急救、交通、环保等部门以及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通信专线4、消防车通道规划:确定消防车通道及易燃易爆危险品运输线路的布局;规划消防取水的消防车通道;对现有不满足消防要求的道路提出修改意见5、消防装备规划:确定消防车辆装备、消防通信设备、消防器材、个人防护装备等配备指标6、应急疏散路线与避难场地:完善城市消防应急疏散路网体系,确定其相应的宽度;合理利用城市开敞空间规划设置避难场地7、城市消防安全重点保护规划:标明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提出整改措施或消防安全要求。城市人防工程规划的
35、任务主要是:研究确定人防工程建设的原则和重点,确定城市总体防护和人防工程规划的布局,提出城市交通、通信以及其他城市基础设施的人防工程措施等。城市人防工程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城市人防工程的总体规模、防护等级和配套布局;确定人防工程指挥通信、人员掩蔽、医疗救护、物资储备、防空袭专业队、疏散干道等工程的布局和规模;已建人防工程加固改造和平时利用方案;制订城市现有地下空间战时利用和改造方案。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主要内容有: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工作问题分析;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原则;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体部署;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任务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主要内容有: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现状和面临
36、的形势;城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背景/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的现状与特征/气象灾害防御工程现状及其问题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提高气象灾害综合防范能力;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气象灾害评估与恢复重建城市重大危险源布局规划的主要内容及步骤:城市现状调查;城市重大危险源辨识;城市区域性重大事故定量风险评价;城市安全功能区划分;确定规划对象可接受风险标准;城市重大危险源综合整治规划方案;城市重大危险源安全规划的实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机制;应急处置程序与救援;应急保障措施灾后恢复重建应当遵循
37、以下原则:受灾地区自力更生、生产自救与国家支持、对口支持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就地恢复重建与异地新建相结合;确保质量与注重效率相结合;立足当前与兼顾长远相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相结合。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与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关系: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在城市的特殊时期、特殊背景下,由于特殊的原因而制订的城乡总体规划。它一方面比较重视近期灾后重建项目的布局;另一方面,又基于安全减灾的原因,对城市的用地选择和总体空间格局进行战略性的调整。它既非常重视城市的防灾减灾问题和生态环境修复问题,又非常重视灾后的产业调整和土地的功能布局灾后恢复重建强调的时间阶段,是“灾害发
38、生后”,而全方位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包括灾前、灾中、灾后三个阶段;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更加偏重于灾前预防,所以,时间节点上不一致。但在目标、手段方面,都是一致的。市域综合防灾规划的编制步骤: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现状调查:市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人工环境特征/历史灾害和救灾资料;问题分析:找出该区域目前存在的防灾问题,包括影响市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各类主要灾害的类型、各类主要灾害对应的高风险地区的分布、市域性重大危险源的分布、市域空间形态与结构在防灾方面的不足、市域防灾设施与防避灾空间的不足、市域防灾能力方面的不足等风险评估。其目的,是在对市域空间和历史灾害现状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找出不
39、同地区的风险高低程度,以及同一地区的不同灾种的分先程度,从而划定重点防灾对策推进地区,重点采取系列防范措施。防灾空间与设施的规划布局。市域防灾空间:区域快速道路交通网络、市域避难场所;市域防灾设施:市域生命线系统设施(供水、供电、通信、救灾物资存储网络)建立区域联动救灾机制。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1)人员与救灾设备的相互支援;2)灾害信息情报的互通有无;3)当发生区域性灾害时,需要区域内各行政区联合制定和实施区域性防灾方案措施。城市综合防灾总体规划的作用分析城市综合防灾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空间和设施布局,形成良好的城市防灾空间设施网络,制定工程性和非工程性防灾措施,提升城市整体
40、的综合防灾能力。城市现状综合防灾能力评估包括:城市现状疏散通道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城市现状避难场所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城市现状应急指挥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城市现状应急医疗设施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城市现状消防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城市现状灾时治安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城市现状应急物资保障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城市现状生命线系统综合防灾能力评估;城市现状危险源及防灾能力评估城市总体防灾空间结构:点:主要指避难场所、防灾据点、重大基础设施、重大危险源、重大次生灾害源、防灾安全街区、防灾公园绿地系统、开放空间系统等线:主要指防灾安全轴、避难道路路径与救灾通道,以及河岸、海岸等现状地区的防灾计划
41、等面:主要指防灾分区、土地利用防灾计划、土地利用方式调整、各类防灾社区防灾性能的提升,以及城市旧区的防灾计划等。城市总体防灾分区意义在于:指导城市用地建设,形成主动应对灾害的空间格局;有机组织防灾空间,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与城市总体规划反馈协调,增强综合防灾的可操作性划分防灾分区的依据有:城市用地适宜性、城市总体规划结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城市行政管理辖区、城市可利用疏散场所分布、城市防救灾资源配置、重大危险源等次生灾害影响防灾分区规划原则:安全保障原则、事权明晰原则、有机械条原则、实施适用原则防灾分区的级别、功能、目标和指标:级别:分区等级数量的确定,不同规模的城市可以依据自身条件而定。功
42、能:明确本分去的范围、应防御的灾害和相应的对策措施;布局分区内的防灾空间和设施;明确防治和遏制次生灾害发生和影响的措施;确保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正常运转的措施;建立灾后重建的机制目标:巨灾保证救灾,外部救援到达,对外疏散实施;大灾城市防灾救灾功能实施,防灾应急保障设施维持运转,人员疏散;中灾城市自救、快速恢复、保障生活标准:与城市规模和类型相适应。防灾分区空间结构布局:一级:利用隔离带或天然屏障防止次生灾害,具备功能齐全的中心避难场所、综合性医疗救援机构、消防救援机构、物资储备、对外畅通的救灾干道。分区隔离带不低于50米。二级:以自然边界、城市快速路作为主要边界,具备固定的避难场所、物资供应、医
43、疗消防等防救灾设施。分区隔离带不低于30米。三级:由自然边界、绿化带、城市主次干道为主要边界,社区为单位,紧急避难场所的半径约为500米,分区隔离带不低于15米。分区土地使用防灾对策:保育地区:避免开发,以消除灾害的成因;缓冲区:暂时提供容纳灾害威胁,提供适当的缓冲,以保护其余重要地区暂时免于灾害的地区;防灾设施用地:可提供防灾相关设施设置的地区;限制开发区:尚未开发或低强度开发的地区,应尽量避免其开发,必要时应列为灾害缓冲区;防护区:若城市化已具一定规模,须强化其防灾措施及预警体系,以减少灾害损失。必要时,制定防护缓冲区,以避免灾情的扩大。城市防灾轴的功能:防灾轴能够加强城市内及城乡间的防灾
44、应变能力,作为城际开展防救灾活动的主要通道。对人口集居、活动频繁的住宅区、商业区,维持让救护车、消防车辆通过所需要的宽度,以提高地区的整体防灾效率。同时,通过防灾轴将各中心避难场所、重要防救灾公共设施、重大基础设施等便捷地联系起来,形成整体高效的防灾空间设施网络。城市防灾轴的等级:防灾主轴:针对受灾害影响强烈的城市而规划的,连接区域性避难中心和区域性防灾据点,具有阻燃带的功能,宽度宜在30米以上;是城市、城际的主要交通联络通道,形成城市的防灾轴线网络,能强化城市内及城乡间主要防灾轴的应急能力,以重要河川、主要道路为轴心,确保防灾轴上建筑物的耐振性及防火性。防灾次轴:为了支撑在中等规模街区层次上
45、开展避难、消防等应急活动而设定防灾通道,主要依靠城市次干道设置,宽度宜在24米以上。城市防灾轴的类型:1)防灾绿轴。滨河绿轴:灾时作为阻燃带、避难场所、紧急车辆通行路,以及消防用水、生活用水的用水据点等。临海绿轴:灾时作为临海地区的疏散道路和缓冲绿带,接收来自海上的救灾物资和救灾人员。2)阻燃带:能够阻止或延迟火势蔓延的带状城市空间。城市防灾轴的规划策略:1)防灾轴应形成多层次的防灾轴线网络,覆盖全城;2)被指定为防灾轴的城市主干道应考虑提高防灾标准;3)避难场所,特别是等级较高、规模较大的避难场所应与防灾轴紧密连接;4)重要的防救灾公共设施如医院、消防站、粮库等应与防灾轴有便捷的交通联系;5
46、)防灾轴附近的重大危险源应进行搬迁或地下化;6)防灾轴周边的新建建筑应提高设防等级;7)防灾轴上两侧的基础设施应加强防灾管理措施。城市疏散通道分类:1)城市救灾干道大灾、巨灾下需要保障城市救灾安全通行的道路,用于城市对内对外的救援运输,与城市现有和规划出入口相连;有效宽度不小于15米。2)城市疏散主干道在大灾下保障城市救灾疏散安全通行的城市道路,主要用于连接城市中心或固定疏散场所、指挥中心和救灾机构或设施,作为城市内部运送救灾物资、器材及人员的道路;有效宽度不小于7米。3)城市疏散次干道在中震下保障城市救灾疏散安全通行的城市道路,主要用于人员通往固定疏散场所,是避难人员通往固定避难场所的路径,
47、还可以作为没有与上两级道路连接的防救据点的辅助性道路;有效宽度不小于4米。4)街区疏散通道用于居民通往紧急疏散场所的道路,有效宽度不小于4米。疏散道路规划设计原则:能安全到达避难场所或安全场所疏散路线两侧需连接避难场所与中继站与避难场所结合成网络式系统从灾害发生地到避难场所所需不行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个小时(步行逃生会遇到各种阻碍,效率降低,一个小时约步行两公里左右)灾害发生时避难道路两旁的建筑物或道路占用物有可能毁损或落下而阻碍避难及减低有效避难宽度灾害发生时机动车驾驶员们易慌乱而发生交通事故,而阻碍步行避难人员7)考虑到避难疏散的重要性,对避难疏散道路两旁的危险源均应尽量采取有效防范措施疏散
48、通道规划设计主要内容:规划区基础资料的收集包括:道路、河流、铁路、用地性质、建筑层数、建筑结构形式与材料、建筑密度、建筑年代等;现有通道空间的防灾分析:确定防灾评价的因子,而后对现有的通道性空间逐一进行评价;疏散通道的制定和规划对策:在可供选择的各类各级通道性空间中,选择可以作为疏散通道的空间类型和位置,并针对这些制定的疏散通道,制定科学的防灾措施。确定疏散通道网络的形式:通过指定各级各类疏散通道,从而建构起高校的疏散通道空间网络体系。避难场所的功能:1)进行避难的场所2)获得救护资源的场所3)邻近的灾害救灾传达中心4)邻近的救灾基地5)临时医护所6)救灾物资的发放据点避难场所的分类:1)中心
49、避难场所:面积50ha、人均有效面积4平方米/人、疏散半径为3km左右,功能较全的固定疏散场所2)组团避难场所:面积1ha、人均有效面积2平方米/人、疏散半径2-3km,属于中长期避难场所3)紧急避难场所:面积0.1ha、人均有效面积1平方米/人、疏散半径500米左右,属于临时性避难场所影响避难场所有效性因素主要有:开放空间周遭建筑物完全坍塌并覆盖原有可用的空间;开放空间周遭放置物品或被违建占用;公共设施开放空间中未开辟完成或施工维护中;开放空间中有地震断层带的穿越,造成地表破坏;开放空间和人行道被车辆占用;景观设施或植物生长所影响到开放空间的有效面积避难场所可达性的评价指标主要如下:便捷性:
50、避难场所至少应连接一条12m以上的道路。替代性:每个避难场所至少应有两条以上的避难道路连接。连接性:各避难道路彼此应成一完整系统以互相支援。接近性:考查周边地区至避难场所区的可达程度。基础设施管线的健全性:应考虑后续长期收容与照顾的基础设施管线问题避难场所的设置应满足以下条件:1)避难场所应有方向不同的两条以上与外界相通的疏散通道;2)大型避难场所应能满足居住、医疗救护、抢险救援、物资集散、伤员转运等功能的要求,并应具备在应急时配备相应设施的条件,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km,有效避难用地不宜小于10ha;3)中型避难场所应能满足居住、医疗救护、物资集散等功能的要求,并应具备在应急时配备相应设施的条
51、件,服务半径不宜大于2km,有效避难用地不宜小于2ha;4)小型避难场所应能满足居住的要求,并应具备在应急时配备相应设施的条件,服务半径不宜大于0.5km,有效避难用地不宜小于0.3ha;5)大型防灾避难场所应至少在不同方向上设置4个出入口;中小型避难场所应至少在不同方向上设置2个出入口;6)避难场所内的道路分成主通道和次通道两个层级,考虑救援部队、应急医院的避难场所主通道不小于15m宽,其他避难场所主通道不小于7m宽,各类场所次通道不小于4m宽;7)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设不小于12m*12m的平坦回车场地;8)停车场宜设置于避难疏散场地的边缘或外围地区;9)避难安置地内应以
52、宿住区用地为主;10)中小型避难场所的避难安置场地内,不宜设置救灾指挥中心,救灾车辆停车场、救灾工程机械存放处等抢险救灾设施;大型避难场所内安排上述设施时,其与灾民宿住区之间应设置不小于20m的隔离带;11)抢险救援宿营地可设置于避难安置场地内,但应与灾民宿住区有明确的边界;12)城镇应急疏散场地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m;13)有效避难面积大于500m2的城镇道路、广场、运动场、公园、绿地等各类公共开敞空间,均可作为应急疏散场地;14)应急储水装置的储水量,应满足避难人员3日引用水需求,人均应急日饮水量可按5-10L/人日计算;15)避难场所应设置完整的、明显的、适于辨认和宜于引导的标识系统
53、;16)用于避难人员住宿的建筑,应根据可能应对的突发事件进行抗灾设计,其抗灾设防水准应高于公共建筑的一般设计要求;17)避难建筑宜采用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层数不宜超过5层;18)避难建筑应具备防风、防雨、防晒、防寒等适合居住的条件;19)避难建筑的安全出口不应小于2个;20)安全出口应直接与避难规模相应的疏散广场相通;21)当无集散广场时,应设置集散广场;22)避难建筑应根据避难人数,在宿住区设置诊疗所、公共卫生间、集中供水处、食品供应处等设施。应急指挥设施系统规划:1)空间性措施:应急指挥中心的布点位置/数量/服务半径/规模/自身的安全性/可达性/疏散通道/备用选址2)区级应急指挥中心建设:
54、除市级应急 指挥中心外,还应设立区级指挥中心,且应按不低于重点设防类的标准进行抗震设防。3)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实现组织、资源、信息的有机整合;完善区-街(乡)-社区(村)三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网络,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应急医疗设施系统规划:1)空间性措施: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医疗设施规划或者卫生行业规划,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灵活变通/增加医疗卫生服务设施/有效服务半径/避免灾害风险区/可达性/人口与医疗资源的匹配2)管理型措施:制定紧急灾害应变措施计划,其内容包括应对灾害的预防、准备、应变与复原各阶段之应变体系、应变组织与工作职责。应急消防设施系统规划:1)空间性措施: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消防
55、规划或市政专项规划等,充分利用现有的消防资源,新增或扩建,满足防灾要求。2)管理型措施:提高民众消防意识与加强民众消防教育计划;强化消防人员编制计划;消防器材与设备整备计划;落实消防安全检查,避免不当使用;健全消防法令的落实,积极推动落实消防相关法令应急治安设施系统规划:1)空间性措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新增或扩建,要满足抗灾要求;结合防灾分区,进行有效服务的布置2)管理型措施:加强警力资源提升、加强地区安全机制应急保障物资系统规划:建筑安全性评价/环境整治/合理配置,查漏补缺/提高设防标准/区域联动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综合防灾对策:供水设施系统综合防灾对策:供水分区,水源不中断,水质净化得当,
56、输水干管要双管,配水管线环网供水,重点地区多重化管网网络化供电设施系统综合防灾对策:多重化,多线路化,供电系统的维修物资储备,供电系统的日常防护通信设施系统综合防灾对策:提高设防标准,设施改造和维修,快速修复燃气设施系统综合防灾对策:提高设防标准,自动切断装置,自动放散装置,防护隔离带,日常安全处理和维护城市危险源布局规划原则: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因地制宜、经济实用城市危险源布局规划布局要求:加油加气站:符合当地城镇总体规划、环境保护和防火安全的要求,并应选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在城市建成区内不应建一级加油站、一级液化石油气加气站和一级加
57、油加气合建站;城市建成区内的加油加气站,宜靠近城市道路,不宜选在城市干岛的交叉路口附近;加油站的汽油罐和柴油罐应埋地设置;加气站和加油加气合建站的液化石油气储罐与站外建、构筑物的防火距离按照储罐设置形式。工业危险源:所有化工企业必须遵守相关规定,保障安全。化工企业厂址应避免在自然疫源地;有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应布置在城市夏季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严重产生有毒有害气体、恶臭、粉尘、噪音且目前尚无有效控制技术的工业企业,不得在居住区、学校、医院和其他人口密集的被保护区域内建设;排放工业废水的工业企业严禁在引用水源上游建厂,固体废弃物堆放和填埋场必须避免在废弃物扬散、流失的场所以及饮水源近旁;
58、属于第一、二类开放型同位素放射性工业企业严禁设在市区内;工业企业与居住区之间必须设置足够宽度的卫生防护距离,按照相关的国家标准执行;在同一工业区内布置不同卫生特征的工业企业时,应避免不同职业危害因素产生交叉污染;食品工业和精密电子仪表灯工业应设在环境洁净、绿化条件好、水源清洁的区域防灾对策措施:生产安全;优化危险源布局;降低危险源的危险概率;完善隔离区(带)的布局和建设管理;提高城市危险源单位的应急防护与紧急处置城市综合防灾详细规划的作用:在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综合防灾规划控制引导方面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在局部地区对城市综合防灾总体规划中确定的重要防灾空间和设施项目进行空间布局,安排社区级的防灾空间和设施,对各防灾分区中存在的防灾安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并为下阶段的城市规划和项目建设提供防灾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确定规划范围内不同性质用地的界线,确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确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确定公共设施配套要求、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班班通设备与物联网结合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消防工程设计与施工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股份制企业股份自愿转让与投资者关系维护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监理合同延期补充协议-责任划分与风险承担3篇
- 二零二五版中央空调清洗保养及能耗管理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国有资产管理委托服务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股票质押担保合同范本编制与解析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风力发电项目融资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美发师国际交流聘用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酒店地毯翻新与维护服务合同范本3篇
- 五年级上册小数乘除竖式计算题200道及答案
- 2024年东南亚工业气瓶市场深度研究及预测报告
- 棉花良种选育与遗传育种
- 简易劳务承包合同范本
- SH/T 3078-2024 立式圆筒形料仓工程设计规范(正式版)
- 快递驿站承包协议书
- 基于视觉果蔬识别的称重系统设计
- 体育初中学生学情分析总结报告
- 部编版语文中考必背文言文7-9年级
- 农药合成研发项目流程
- 国家职业技术技能标准 4-04-04-02 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员(数据安全管理员)S 2024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