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等重要地理分界线,说明“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以及其他区域分界线两侧的地形、气候(气温和降水)、植被等自然差异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等人文差异,感悟“区域差异”,体味“秦岭淮河”等地理分界线的意义。2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大致范围,说出四大地理单元划分的主导因素, 比较它们突出的自然地理差异,感悟“区域划分” 的意义。3用事例初步说明“秦岭淮河”南北自然地理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说明 “秦岭淮河” 一线南北两侧以及其他区域分界线两侧的自
2、然和人文差异, 体味 “秦岭淮河” 等地理分界线的意义。2教学难点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三、教学策略本节课, 教师首先引领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中国各种自然和人文差异进行一一梳理, 感受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体味区域 (中国) 内部的差异性。 针对如此复杂的区域,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可以将其(中国)划分成尺度更小的区域进行更细致的研究。所以,教师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区域划分,在区域划分的探究中了解四大地理单元的大致范围,比较它们突出的地理差异,全方位理解 “秦岭淮河”等重要地理分界线的意义,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本节课以教师引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为主要目的,教师
3、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领者,教师在学生活动中适时进行点拨和评价, 引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帮助学生完成探究问题。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中国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口、农业、工业、交通等人文要素分布图和各种景观图片。 ppt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师生共同欣赏祖国最美风光。设计意图: 在欣赏祖国风光的过程中感受祖国各地自然差异与人文差异, 为后面的中国地理差异和区域划分做铺垫。(一)地理差异显著活动:说说祖国各地的不同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美丽的祖国,风景如画,多彩多姿,请你回顾以前的学习内容,说说祖国各地在自然与人文等方面都有哪些差异。2学生小组内交流之后选代表在班集
4、体交流。预设学生回答如下。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各种地形类型齐全;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我国降水东南多,西北少,自东南向西北依次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我国气温南方高北方低,自南向北依次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 青藏高原海拔高形成特殊的高原气候区。我国东部地区河流多,流量大,属于外流区;西北部地区河流少,多内流河,属于内 流区。东部地区河流南方河流流量大,无结冰期,北方地区流量小,冬季有结冰期。我国东南部水资源丰富,西北部水资源匮乏。我国东部平原多耕地, 种植业发达;西部高原多草地, 多林地,林业发达;南方多河湖以及东部沿海渔业发达。畜牧业发达;东北和西
5、南山区以怩中3a _f . j.1-j j m * 1我国北方树木冬季落叶, 南方树木四季常绿;北部内蒙古高原自东向西植被越来越稀 疏。我国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从东南向西北人口密度逐渐减小。我国东部地区工业发达,西部地区工业欠发达。我国东部地区铁路线稠密,交通便利,西部地区交通不便。我国传统民居;我国传统节日;居民饮食3 .师生共同小结:,自噂#二/区气候】河麻的裱-赍源中国埔理差异人文差异:农业、工业,文通、人口、 施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已有的认知,全面、系统地认识中国的地理差异。(二)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活动:举例说明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从同学们的交流中能
6、够看出,这些地理要素的分布都是有一定规律的,有些要素的分布甚至有一定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是一种巧合还是有原因的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2 .教师由简单到复杂示范 12个实例。例1 :东甯地区降水多 一东南地区河流流量大例2:3 .学生小组内交流之后选代表在班级交流,预设学生例证如下。我国东部地区降水多,平原多,土壤肥沃,种植业发达;西部地区降水少,多高原山 地,以畜牧业为主。我国东部地区地形平坦,工业、农业都发达,人口众多,交通运输业也发达。我国秦岭一淮河以南降水多,以水田为主,多种植水稻;以北降水少,以旱地为主, 多种植小麦。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树木四季常绿,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树木冬季落叶
7、。我国有“南稻北麦”的饮食习惯,是因为南方盛产水稻,北方盛产小麦。受气温影响,从北向南我国作物熟制从一年一熟到两年三熟、一年两熟、一年三熟。哈尔滨因为冬天寒冷,所以有冰灯节,西双版纳由于气候较热所以有泼水节。4 .师生共同小结:区域位置不同,其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不同,区域的人文景观也 不同。也就是说,区域位置、地形、气候等要素往往对区域特征起决定作用。当然区域人文 要素反过来对区域自然要素也会产生影响。设计意图:引领学生用举例说明的方式感悟: 区域所处的位置不同,其地形、气候等自 然条件也不同,最终决定了其人文景观也不同。 即,区域特征的决定性因素往往是区域位置、 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三
8、)地理区域划分活动:怎样划分区域更合理1,教师提出探究主题:从同学们的讨论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区域位置、 地形、气候等要素往往对区域特征起决定作用。中国如此广阔,地形和气候复杂多样,区域特征也就千差万别。倘若要进行更深入和细致的研究,还是把它分成尺度更小的区域分别进行研究更方便。你认为怎样划分区域更合理呢?请说明理由。(提示:关注重要地理分界线 )5 .学生小组内交流之后选代表在班级交流,并将本小组的划分办法画在屏幕上。列举 学生的划分办法如下。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划分成东南和西北两部分:东南部多平原、丘陵,气候温暖, 降水多,人口、城市密集,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发达;西北部多高
9、原山地,降水少,气 候干旱,多草地和沙漠,以畜牧业为主,人口、城市稀少,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比较落 后以三级阶梯的界线划分成西部、中部和东部三部分:自西向东地形越来越平坦, 人口、城市也越来越稠密,农业、工业、交通等越来越发达。沿青藏高原的边缘,将青藏高原单独划分出来:这里地势高,以高原山地为主, 草场多,以畜牧业为主,人口稀少,生产落后,交通不便东部地区以秦岭一淮河为界线,分成南方和北方两部分:南方气温高、降水多、树木四季常绿,河流水量大,冬季不结冰,耕地以水田为主,多种植水稻,作物一年两熟或者三 熟;北方气温低,降水较少,河流水量较少,冬季结冰,耕地以旱地为主,多种植小麦,作 物仅一年一
10、熟或者两年三熟。6 .师生共同总结:教师将屏幕上各种划分方案中大多数同学赞同的分界线留下,看到的就是四大地理区域的大致分界,然后师生共同对分界线进行细节上的调整和修改,最后请同学们给每个区域命名。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在尝试进行区域划分的过程中明确四大地理单元的大致范围,比较它们的突出自然地理差异,全方位理解“秦岭一淮河”等分界线的地理意义,感悟区域划分 的依据、决定因素以及区域划分的意义。7 .活动:学生谈收获课堂总结本节课,根据各地不同的特征, 我们将我国划分成了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区域。 在区域划分的过程中, 我们学习了研究区域的一种方法,那就是根据区域内部的差异以及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将区域划分成更小尺度的区域进行研究。后面,就让我们用这种地理思维方法进行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具体研究吧。,自然差异.区域差异1i 1,区域划分一区域研究i心谈异j六、教学反思个人认为,本节课既是对中国地理概况的复习,也是对后面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铺垫。无论是区域位置、区域特征还是区域界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图书馆读者需求分析与满足考核试卷
- 2025年度老旧小区改造监理书合同
- 化纤浆粕在声学材料中的研究与开发考核试卷
- 刀剪及金属工具的国内外标准对比考核试卷
- 业主权益保护考核试卷
- 会展法律法规与合同风险防范考核试卷
- 印刷业数字印刷质量控制与改进考核试卷
- 核桃面包课程设计案例
- 轴封端盖课程设计
- 足球课程设计研究知网
- 2024年日语培训机构市场供需现状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4年公安机关理论考试题库附参考答案(基础题)
- 历史-广东省大湾区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试卷和答案
- 2024年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清单
- 2023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设题特点及备考策略
- 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 考级代理合同范文大全
- 2024解析:第三章物态变化-讲核心(原卷版)
- DB32T 1590-2010 钢管塑料大棚(单体)通 用技术要求
- 安全行车知识培训
- 2024年安徽省高校分类对口招生考试数学试卷真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