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找规律设计反思_第1页
四年级找规律设计反思_第2页
四年级找规律设计反思_第3页
四年级找规律设计反思_第4页
四年级找规律设计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单元课题找规律课标要求: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经历运用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同时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材分析:找规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50页到第51页的教学内容。与四年级上册一样,本册教材单独设置找规律的单元,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思考找出事物里的一些数学规律,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数学思考。本单元内容主要是从全部元素中按要求选取某些元素,发现选取方法的规律,找出有多少种选法,分两部分安排:第一,通过例1认识搭配现象中的规律;第二,通过例2认识简单的排列、组合现象中的

2、规律。教学目标:1.经历对几种事物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和排列现象中的规律,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感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符号感和数学思维能力。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教学重点: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逐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操作要领: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观察、操作,引导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集聚众人智慧抽象、概括出相应的规律。同时,教学

3、中要以定性描述为主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进行评价。教学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感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符号感和数学思维能力。操作要领:教师在教学中提供探索活动的基本线索,使学生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按照“选配或排列实物用符号表示实物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在讨论和反思中发现规律”的顺序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索。这样教学,一方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另一方面,用图形表示,用字母表示,这又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体会符号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小学生已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探索简单规

4、律的经验。如,简单数列中数的排列规律、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间的规律等。同时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观察能力,以及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找规律这堂课是从常见的生活现象中找隐含的规律,发现这个规律并不难,关键是让学生知道这些现实生活的现象要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抽象概括。所以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用多媒体课件和游戏活动,在一定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欲望,从中发现这个规律。操作要领:这些已有的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对学生探索简单搭配和排列现象中的规律提供了知识与方法上的双重支撑。本单元继续安排学生找规律,主要基于以下几点思考: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丰富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提高解

5、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后继学习的作用:通过对找规律单元的学习,学生们从简单常见的数学现象中寻找规律的意识得到加强,探索规律时所用方法也日趋成熟、理智,数学活动的经验得到了积累,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更发展了符号感和数学思维能力。课时设计:1.两种事物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1课时2.几个事物简单排列现象中的规律1课时课时课题找搭配的规律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安排学生学习简单的搭配及简单的排列数与组合数的问题。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1)通过学习,认识生活中的搭配现象,探索并寻找两种物品的搭配方法,这两种物品的搭配如何才能做到

6、有序,探索这些现象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在获得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再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经历规律的再认识,解决稍微复杂的实际问题,感受规律的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全面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是第一阶段的内容,研究简单的搭配现象,日常生活里经常会遇到与选配有关的实际问题,如服饰选配、饮食搭配、颜色搭配、路线选配、队伍组配让学生研究一些常见的搭配现象,初步学会搭配与选择的方法,体会选配的规律及计算,是发展数学思考的载体,也有益于学生提高生活的自理能力。这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经历对两种事物进行简单搭配的过程,探索并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重点在有序的“找”规

7、律。教学目标:1经历对几个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对几个事物进行搭配的所有方案,探索搭配的规律。2通过观察、操作、验证、归纳,并主动与他人开展交流,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逐步优化的过程,发展符号感。3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4在探索规律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他人的帮助下,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探索策略。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观察,合作探究,探索两种物品的搭配如何才能做到有序,找到这些现象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教学方法、手段:根据本节课的特点,

8、从生活中发现和探索两种物品的搭配如何才能做到有序,找到这些现象中的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因此,我在教学中将主要采用谈话法、小组讨论法、游戏法等教学方法。先用谈话导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探索规律时,将采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情境,学生初步发现这个规律后,将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摆学具,找规律,对规律的认识得到提高将做到教学思想上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使用教材的构想:教学中提供探索活动的基本线索,使学生经历发现规律的过程。按照“选配实物用符号表示实物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在讨论和反思中发现规律”的顺序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索。这样教学,一方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9、有利于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另一方面,用图形表示实物,用字母表示人物,这又是一个符号化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体会符号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符号感。教学流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今天你吃了什么早餐?有没有没吃早餐的? 看来,大家都知道,早餐对于一天的学习和生活是非常重要的,而科学合理的饮食搭配不仅能填饱肚子,还能给我们提供丰富的营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搭配有关的知识,找找搭配的规律。(板书课题)二、探究搭配规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朋友叫小丽,(课件出示:小丽)她的妈妈每天都为她准备早餐。今天,妈妈为小丽准备了什么呢?我们来看(出示一杯牛奶),小丽有几种选择

10、?(1种)只有喝的没吃的,填不饱肚子,看,吃的来了。(出示:馒头、面包)现在小丽要选一种吃的和一种喝的,有几种不同的选择?怎样选?(学生回答)师小结:如果选喝的,只有牛奶这一种选择,然后搭配馒头或者面包;如果选吃的,就有两种选择,然后分别搭配牛奶,所以不管是喝的配吃的,还是吃的配喝的,都是有两种搭配,也就是有两种选择。这样的早餐真不错,可是如果每天都吃这样的早餐,就会吃腻的,小丽的妈妈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就增加了早餐的花样。我们一起来看看-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这样从学生每天早晨的早餐谈话导入,让学生自己观察和思考,产生问题悬念,达到“不愤不发”的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好奇心,为找规律奠定

11、心理基础。(二)合作探究,体会有序1出示:馒头、面包、蛋糕和牛奶、豆浆谈话:这下早餐的品种可不少,小丽每次还是选一种喝的和一种吃的作为自己的早餐,请同学们帮她想想,现在她的早餐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2谈话:这个问题比刚才的问题要复杂些,要解决这个的问题,我们还是从实践入手,自己动手配一配吧。3小组合作讨论研究有多少种搭配方法。4指名一个小组到讲台前演示搭配过程,说出结论。再指名另一个小组到讲台前演示不同的搭配过程,说出结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如果选喝的饮品,有2种选法,每一种选法又有3种配食品的方法,因此选饮品配食品的方法共有2个3种,共6种。(板书:饮品配食品 2个3种)如果选吃的食

12、品,有3种选法,每一种选法又有2种配饮品的方法,因此选食品配饮品的方法共有3个2种,共6种。(板书:食品配饮品 3个2种)设计意图 以上环节,将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设了现实的问题情境,突出了学生的主题探索活动,在学生合作的基础上,将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观察,发现,交流,使每一位学生都经历不同的探索过程,增强他们探索,研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三)创新思想,感受符号1谈话:刚才我们进行食品和饮品的搭配时,用的是图片,如果没有图片,我们该怎么办呢?(用图形或符号代替食品和饮品)你打算用几种图形来表示食品?(1种)为什么?(因为是3种不同的食物,但都是吃的,是一类。)你打算用几种图形来表示饮品?

13、为什么?想一想图形怎样排,用什么方法表示搭配?(学生画图,教师巡视)2展示学生所画的连线图:3种食品是一类,用一种图形表示,并且画成一排;2种饮品也用一种图形表示,画成另一排;用连线的方法表示搭配。3 如果用代替饮品,代替食品,可以怎么排?怎样连线搭配?(横着排或者竖着排)4教师出示图形,指名连线搭配,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连线。这样选配有什么优点?(引导回答、板书:不重复、不遗漏,有顺序、有条理)结合板书,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你们有没有发现这搭配的数量和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2个3种和3个2种都可以用什么算式表示?(23=6或32=6)板书:饮品的种数食品的种数=搭配的种数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

14、将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经历创新和符号化的探究过程,使学生获得具体的感性的认识,逐步上升为数学思考,初步感受有关的数学模型。 (四)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1. 路线问题。提问:这么多的走法?选哪一种比较合适?学生交流。小结:当搭配的结果很多时,要注意选择最合适的搭配方案。2. 游戏问题。同学们在做“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时,怎样运用搭配规律呢?在这个游戏中,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吗?怎样才能把各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有序地玩出来呢?同桌商量,试着玩一玩。小结:原来游戏中也有数学问题呢,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设计意图让学生解决生活现象问题,培养用数学的眼

15、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和能力,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启发学生用数学思想审视生活,同时好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作用。(五)全课小结,引导延伸1 师总结:同学们想想:小丽今天的生活和活动大多都与什么问题有关?(搭配问题)是啊,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许多搭配,例如我们的一日三餐的搭配,例如我们穿的衣服、鞋帽的搭配,我们用的学习用品、玩具都有搭配的问题,等等。只要做个有心人,用心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索、去思考,你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丰富多彩,我们的学习是多么的色彩斑斓,富有挑战性。2.元旦快到了,小丽这个班有演出任务,要选演出服,我们和小丽一起去看看课件出示:3件衬衣,3条裙子,2条裤子,这时有几

1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15种)出示:3件衬衣,3条裙子,2条裤子,如果加上2双鞋,现在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30种)如果再加上帽子呢?(出示2顶帽子)(60种)如果还有两朵胸花呢?(120种)3、老师有一些衬衫和领带,一共可以有12种不同的穿法,猜一猜老师可能会有( )件衬衫和( )条领带。设计意图从搭配的结果反向思考两种不同事物数量的可能性,对学生的所学进行了一次深化。三、小结:同学们,饮食、穿衣、走路、这样的日常生活中都蕴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今天,我们探索了事物之间搭配的规律,应用事物搭配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其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只要我们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将会有更惊

17、奇的发现。以后遇到这样的搭配问题,你怎样解决?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搭配的方法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呢?板书设计找搭配的规律不重复、不遗漏,有顺序、有条理饮品(2)配食品(3) 2个3种(2*3或3*2)食品(3)配饮品(2) 3个2种(2*3或3*2)搭配的种数= 饮品的种数食品的种数找搭配的规律教学反思这是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找规律中的搭配的规律一课。本节课是引导学生探索两种事物进行简单搭配的规律。教材安排了一道例题,以买3个不同的木偶娃娃配上两顶不同的帽子,研究有多少种选配方法为素材,引导学生经历“实物搭配图形搭配建立数量关系”的探究过程,发现其中的规律。从编者的意图来看,例题教学应该有这样的

18、四个层次:一、在买娃娃配帽子的情境中理解“选配”的含义。二、开展选配活动,交流选配结果。三、用图形代替实物,反思选配过程,感受图形的优点。四、小组讨论总结,引导学生要有条理地思考,用数学运算解决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我对教材作了改动。我主要通过了五个步骤来进行教学。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2、合作探究,体会有序3、创新思想,感受符号4、运用规律,解决问题5、全课小结,引导延伸。找规律的教学不是为了形成某个数学概念或记住某种法则,而是通过开展数学活动,积累探索规律的体验。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观察、操作,引导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按顺序有条理地搭配,是本节课探索规律的基本策略,

19、也是教学中难点。虽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没有特意地给同学们解释、阐明,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已是在“有序”的状态下进行学习操作,我认为在没在出现“反例”的情况下,可以不作为“特殊要求”让学生接受。有序,其实在本节课的一开始就已经留在学生的心中了。让学生通过多种操作方法的比较,体会、感悟有顺序、有条理搭配的好处,从而在思想深处接纳这种策略。 本课的难点,就是探究两种事物之间搭配的规律。怎么样攻破这一难点,一方面建立在第一部分,从具体到图形,到算式的形成,让学生的体验更多的还是关于早餐搭配的问题。在没有任何学具可以摆的情况下,通过独立的思考,把实物抽象成简单的图形、字母、数字、符号、文字来解释为什么有

20、6种,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已成了自主的内化过程。本节课的练习设计是重点突出生活因素,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此外,还可以从搭配的结果反向思考两种不同事物数量的可能性,对学生的所学进行了一次深化。至此,引导学生从“无序”走向“有序”画上了完美的句号。当然,这节课还有不足之处,在这节课后我觉得有些地方还是值得商榷的,如:学生独立思考时是不是太过抽象,能否给学生适当直观的操作提示,又应怎样处理?用自己喜欢图形代替实物是否太过放任学生,不易于把握重点,是否应该以书中图形为主?有的环节处理不够妥当,如:从实物抽象到图形,过度太过直接,没有让学生产生学习需要自然过度。在上课时我还有些细节问题

21、没有注意到,如:对学生发言的精彩之处没有做到针对性的评价。另外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对学生放手不够。教师简介:姜淑红,女,小教一级,东于联区水屯营学校数学教师, 工作期间,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不断完善自己。面对教育课程改革,在积极参加集体学习的同时,认真钻研新大纲,积极开拓教学思路,努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新课改中实践新的教育理念。在担任教研组长期间,认真组织本组老师教研活动。所带的数学学科成绩一直名列前茅。2005年度考评为优秀,被评为县师德标兵;2009年课件轴对称图形获 省优秀课件设计二等奖。 本班学习情况反思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

22、教学中的实践与困惑 水屯营学校 姜淑红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交流、合作学习等方式,适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索以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合作方式,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的探索过程中,能使学生为解决某一问题而去学习,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主动、更积极地投入学习;小组合作能为学生提供群体思考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它能使全体学生都参与活动,促使学生间的交往,促使学生参与倾听、表达、协作、竟争;在辩论过程

23、中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知识,特别有利于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开展小组合作探讨学习是社会的需要,是教育的需要,也是新课标的需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一些做法: 1. 科学的组建合作小组。 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获得自信;让学习优良的学生更有提高的平台。此外,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

24、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组织者、报告者、总结者、记录者、检查者等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例如:在开展数学活动课“小小商店”时,孩子们相约带来了玩具、书、文具等物品,教室里开张了近十个小商店,有经理、营业员、收银员、顾客教室里热火朝天但秩序井然。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如果不分组,如果不分角色,全班一起做这样的游戏,局面真不可想象。 2教师作为总设计师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跟教师的设计与参与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

25、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巡视于各组之间,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就能避免“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3、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

26、中处处有数学,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不但可以使学生感到我们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本领。所以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紧密联系又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自体验情境中的数学问题,通过感知能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而且,这不仅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还有利于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生活中“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在理解许多物体也可以看做单位“1”时,我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问

27、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问题去激发思维的火花。我利用课件,进行导入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课一开始,就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西游记吗?同学们高兴的回答喜欢,我马上打开课件,编制“唐僧师徒分桃”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有一天路过花果山,他们4个人合伙摘桃,4个人一共摘了48个,摘完桃后师傅让悟空把桃子平均分成4份,八戒看着桃子口水直流,悟空对着八戒说:“八戒你拿其中的四分之一”八戒摸着头脑不知该怎么拿,哪位同学能帮一帮八戒?此时学生跃跃欲试,欲言而不能,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们主动地进行小组讨论,有的小组开始动手拿出手中的学具平均分、讨论、争论一起去寻找答案。我想通过这

28、环节的学习,学生对“许多物体也可以看做单位1把它平均分若干份后,这样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这句话的理解应该说是透切的,印象是深刻的。 4、感受合作过程,培养合作能力 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的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抓住时机,设计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活动,积极探索,对话互动,共同讨论交流,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 “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时,我让每个小组分别测量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的周长和直径,计算师用计算器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记录员做好记录;然后小组汇报教师板书。学生观察板书发现共同点:“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都是3倍多一些”。接着小组交换学

29、具再探究验证,讨论为什么会产生误差?引发了学生深入地思考,有的学生说“我们的尺子本身有误差”;有的说“我们测量的绳子拉得不直”;有的说:“绳子环绕圆的周长时,接头处我把握得不很准”。我把这些原因一一板在黑板上,学生心中的疑问揭开之后,我因势利导,教育学生学会了用科学的方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用严谨的态度去解决问题的思想,而且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了科学家探索的科学的艰辛历程,引发了学生爱科学,尊重科学的积极情感,这样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继续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互相启发,开拓思维,让学生创造性的解决

30、问题。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高涨,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让学生在合作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能力,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5、内化合作需要,提高合作效率。 在教学中,要顺畅、有效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焕发活力,那必须要使学生有合作的意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感觉到有合作的需要。例如:组织一些游戏,如:开火车比赛,小组计算接力赛,让学生发现需要和别人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胜利;也可以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如:到社会环境中去收集数据、量量算算、调查生活中的数学等,让学生在生活中得到一种体验,感觉到合作是一种富有乐趣、

31、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习“量长度”时,我让孩子们一组测量篮球场的长和宽;一组测量舞台的长和宽;一组测量砂坑的长、宽、深;一组测量花埔的长和宽;任务一公布孩子们各尽所能有的指挥,有的手拿粉笔做记号,有的充当标杆,有的用尺子量每个人都兴高采烈,洋溢着主人翁的自豪感。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测量,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尝到了合作的乐趣!既要关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的变化、发展,包括知识技能的发展,情感态度的发展。 6、注重合作过程的交流与评价。 把合作活动原则实施于教学过程,就应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探索发现。学生智力

32、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交流、评价也是学生间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在学生交流时,我要求学生尽量清楚表达个人或小组的意见,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真诚的征求其他组的意见或评价其他组的见解,以博采众长。例如,在“平面几何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复习中,我让学生一起合作回忆探究公式的推导,使学生在操作中更深刻地理解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使他们明确应用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创新欲望。课后,布置学生给学校绿化带、舞台铺地砖,如果一块地砖12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33、收集数据活动结束后,要求各小组都是以“如果是我做”的语气陈述,努力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当解决问题的主人,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由于我们身边的问题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各小组均派出代表作了认真的回答和补充。这些和学生生活紧密结合的数学问题,学生有感而发的方法有很多,学生的回答应该说是非常精采的,这既让学生灵活运用了几何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效果真可谓“鱼与熊掌”兼得。我还注意抓住时机,让让学生给每个小组的交流进行了简短的评价,在掌声中,每个小组的成员带着自信、带着微笑回到了座位;这样一个讨论、评价与补充的完善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认真听取别人发言的良好品

34、质,也培养了学生思维逻辑性和总结归纳的习惯,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参与讨论,体验成功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把课内外紧紧结合起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增长了数学见识,激发了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然,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使用的时间还不够长,虽然取得一点成绩但是也出现许多困惑,比如:(1)小组合作学习如果分工不当,容易出现优生独霸课堂的现象,学生的两极分化会越来越严重;(2)在教学过程中哪个环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最恰当把握得不好;(3)再

35、如班额较大的班级,个别好动的学生趁机捣乱;(4)怎样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更进一步的去研究、去改进,去总结,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人们意识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迎接数学教育的新时代!数学教学中较困惑的几个问题 新课改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内容的选取更加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

36、生生活实际,学生的学习普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之间关系和谐、民主、平等。但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教学理念逐渐的深入人心的氛围之中,困惑却越来越多了。一、关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困惑现在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累,老师更累。老师想方设法的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创设情景似乎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可是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没有刚开始那么浓了,有时候就是流于形式了。如何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加学习,真正提高学习效果,感受数学的美?二、关于“小组学习”的困惑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能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

37、交流的机会。从我教学实践中感悟到: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很多时候“合作”都只是流于形式,盲目跟从,学生没有得到真正发展,我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导入新课后,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猜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有部分学生说出是1800。此时,我立即要学生四人一组讨论研究,证明自己的猜想。学生马上围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表面看起来很热闹,但都是拿着自己的三角形在说一些与此没有多大关系的话,因为对于老师的问题学生无从下手,当然让学生汇报时,只是用了量一量的方法,而拼一拼、折一折的方法无人问津。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常常是好学生机会更多,扮演着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